標籤:

釋大安法師《念佛圓通章》講記

《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大安法師講述

諸位大德同修:

(釋大安法師,俗名魏磊,原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佛學院客座教授、主講凈宗經論。現為江西廬山東林寺首座代主持,《凈土》雜誌主編。曾出版《凈土宗教程》、《凈宗法語大觀》等多種著作,發表論文百餘篇。

法師以凈土五經一論的聖言量和中國凈土宗十三位祖師的著作為兩大參照坐標,提倡解行並進。法師在繼承凈宗聖言量的基礎上,以述而不作的態度,針對信息時代眾生根機,以本土化、現代化的善巧方便,傳播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弘揚契理契機的凈土法門。

法師觀察到當代凈宗學人對祖師的著作學習較少、不甚深入,發心講解弘演善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等祖師的豐富著作。法師特別推崇印光大師,一是因為印光大師的時代較近,當時大師在《文鈔》中所答覆的問題很適合當代人;二是印光大師注重的儒家思想恰好是當代人所缺乏的做人基礎。在歐美之風登峰造極的今天,世出世間都亟待回歸傳統,而印光大師的一言一句都是對治今人痼疾的良方。

法師深研教理,歸心凈土,發心作彌陀使者,願與一切有緣眾生作娑婆蓮友、極樂道侶。)

在大家精進佛七期間,能與大家討論《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本人感到非常的歡喜。這部經典是《首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里的一章。近代的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譽之為凈宗最上開示,並把它列為凈宗根本經典之一。印光大師一生,致力於這部經典的弘揚。這部經典很短,只有二百四十四字,文字雖少,卻把念佛法門的精要和盤托出。我們討論這部經典,有助於加深對阿彌陀佛悲心愿力的信解,建立起念佛的正確心態,效法大勢至菩薩專修念佛法門,或現前契證自性圓通常,或當來花開見佛。

我們先看經題。《首楞嚴經》是大乘經典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號稱是開悟的楞嚴。首楞嚴就是大定的總名,就是首楞嚴大定。佛在《涅磐經》上解釋這個首楞嚴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即在五蘊、七大、十二入等事相中,具究竟(空)堅固(不空)之理。古代的注經家將首楞嚴大定詮釋為「徹法源底」,也就是徹到了一切法的本源。這個一切法的本原,也即是當人心法的本源。每一位眾生的心性本是具足首楞嚴大定,因而首楞嚴大定是自性的大定,是本具的大定。這個大定里圓攝著萬法,就是如來藏具足一切的善法,而且它是本來不動的。正因為本性內具著這樣的大定,不是從外面修得,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縱然我們在三途六道里輪轉,這個首楞嚴大定仍然沒有減少一點,十方諸佛功成果滿,這個首楞嚴大定也沒有增加一點,它是不增不減的,如是圓妙的真如覺性,就叫首楞嚴三昧。

我們每天早課誦楞嚴咒,第一句就是「妙湛總持不動尊」,就是表述首楞嚴的特質,首楞嚴是非常奇特而微妙的,是湛然不動的,是總持一切法的,就是「妙湛總持」。「不動尊」,就是吾人在一切事相當中,行住坐卧當中,乃至六道輪轉當中,這個首楞嚴是不動的,本無動搖,亦無生滅的。這個首楞嚴大定眾生本具,但是如果沒有佛的開示,我們在迷惑顛倒的見聞覺知中,不會覺悟到這一點。正如同魚生存在水中不能認識水一樣。佛悲憫眾生的迷執,循循善誘,令我們透過一切虛妄之相,悟明這個大定,由悟起修,契入自性圓通常,一超直入如來地。在二十五圓通裡面,有兩個圓通方法被特選,第一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第二是大勢至菩 薩的根大圓通,這兩個特別的排在最後,沒有依照一般的次序排列。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抽出放在最後。七大(地、水、火、空、見、識)圓通中,大勢至的根大(見)抽出放在倒數第二。這兩個圓通方法是特別的選放在最後,這就說明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契合我們娑婆世界的根機,所謂「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同時,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究竟了脫生死的勝異方便,契合十方眾生的根機。所以在楞嚴選佛場上,觀音耳根圓通被明選,勢至的根大圓通被暗選,二者互為表裡顯密,相得益彰。

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脅士。他是西方三聖之一,專修念佛法門的凈業行人對大勢至菩薩會有親切感,因為大勢至菩薩因地修行就是專修念佛法門的,在契證圓通的果地,又利生願切,專攝念佛人往生凈土。對專修念佛的人,特別施以慈悲的加持。為什麼叫大勢至呢?這個名稱有著深刻的內涵。意謂都攝六根,專註佛號,至一心不亂,便能開顯心性巨大的勢能,心性大的勢能開啟,直接到達西方凈土(至即是到達的意思),臻入如來的境地,所以稱為大勢至。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蒙光照觸的有緣眾生都離開三途的劇苦,令一切蒙光照觸的眾生都能得到像這位菩薩一樣無上的力量,就叫大勢至。正因為他有大的勢能威德,所以在他舉足下足的時候,都會震動一切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所以又名得大勢。

《念佛圓通章》表明大勢至菩薩專修念佛法門,契入圓滿周遍的實相。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全心貫注佛號,以一精明統攝六根。就叫根大圓通。他與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輝映成趣,相得益彰。以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的方法,修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功夫。觀世音菩薩是「入流亡所」,不順流聞外面的聲塵而是逆流內照自己的聞性。大勢至持念佛號,返念念自性,不藉助任何其他法門,單持佛號,自念自聽,轉凡夫之根身器界為佛法界,悟入法性。證知勢至的反念念自性與觀音的「反聞聞自性」相得益彰。

上面把經題作了簡單的介紹,下面請看經文:「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們先看這一段,「大勢至法王子」,法王子是菩薩的另外一種稱呼,法王指佛,佛為法王,於一切法得到自在,這個「王」就是自在的意思。世間作國王的,不受任何人的約束,行為自在。佛於一切法當中,得到究竟的解脫,不受一切束縛,一切法得自在,就叫法王。能稱得上法王的只有佛了。一切的菩薩,還有無明沒有斷盡,還稱不上究竟自在,所以稱不上法王。

大勢至菩薩,具有著與佛一樣廣大的心量,普度一切眾生的悲心,和在三界六道,不厭不疲的救度一切眾生的長遠心。所以他能荷擔法王的家業,是如來的真子,所以就叫做法王子。

大勢至菩薩現在已經是等覺菩薩的位子,他以後也要在西方極樂世界繼位成佛,稱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當他繼位成佛以後,在西方極樂世界永不涅磐,在法界救度一切念佛的眾生,究竟往生成佛。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與」是共的意思,「同倫」是同類的意思。當時大勢至菩薩便與五十二位同類、同行、同志的菩薩,都同時從本座站起來了,頂禮佛的雙足,以至尊之首,頂禮我佛至卑之足,這是為法之儀。為什麼叫五十二位呢?我們不要理解為僅僅就是五十二個菩薩,它是指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這些菩薩,雖然同修念佛法門,功行深淺有差別,或有住乾慧地的菩薩,或有住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上等覺、妙覺的菩薩,合起來有五十二位,所以稱五十二菩薩。大勢至菩薩是這五十二位菩薩的上首,就由他來向佛稟白。我憶,契證圓通的菩薩已破除了我執,為了隨順世間的表達,也稱一個假名為我。大勢至菩薩自述,我回憶往昔,曠大久遠恆河沙劫前。恆河是從阿耨達池(又叫清涼池)流出來的四河之一,河口的寬度有四十里,恆河的沙,細如麵粉,以恆河的沙計數,每一粒沙算作一劫,把恆河的沙都算作劫,就叫恆河沙劫,說明時間非常非常的久遠。用我們地球全部的電腦聯網也算不清這時間有多久。在這曠大久遠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叫無量光佛。無量光佛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壽佛,又稱無量光佛。說無量壽的時候就含攝著無量光,稱無量光的時候就含攝著無量壽。無量光的名號是從佛度化眾生的妙用而言,無量壽是從佛自證的心性寂體而立。總之,無量光壽可以互為體用,互融互攝。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阿彌陀經》中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只有十劫,為什麼說恆河沙劫前的無量光佛就是阿彌陀佛呢?這裡我們要明白,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十劫,只是就他這一期的應化而言,究竟來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是無量無邊的劫,曠劫以來他就成佛了。就像釋迦牟尼佛,我們不要以為他就是三千年前才成佛,成佛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入滅。須知,這只是釋迦這一期的應化,其實釋迦牟尼佛是塵點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的一尊古佛,《法華經》為我們把這一真相說出來了。

阿彌陀佛在恆河沙劫以前,便開始酬願,救度法界有緣終生,於他方國土,隨眾生機宜示現八相成道,當無量光佛滅度以後,又有十二如來在一劫的時間內,相繼地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救度眾生。這一劫的時間,如果是一大劫的話,它的時間就包含著八十小劫,一大劫就包含著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又包含著二十個小劫。那麼一個小劫有多長的時間呢?經典當中比喻,有一塊四十里方圓的石頭,以天人穿的輕薄衣服,每一百年拂拭一下石塊,直到把方圓四十里的石塊拂拭的全部都沒有了,這就是一小劫的時間,可見一小劫的時間非常的久遠。講到劫的概念,尤其是講到大劫的概念,實在是超出我們所能想像的數量。

這十二如來就在這一劫的時間,相繼次第出興於世,《無量壽經》記載,這十二如來是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這裡把十二如來,前面的無量光佛,與最後的超日月光佛,首尾呼應,中間就包含了上述的佛,這些佛號以內在的功德妙用立名,是阿彌陀佛因地功行在果覺層面上法爾自然的顯示,同時,亦是為對治眾生的煩惱,令眾生離苦得樂而建立。阿彌陀佛的光明德用無量,釋迦牟尼佛從中拈出十二光如來,對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具有甚深的價值。這些佛號光明能對治我們厚重的煩惱,傳達阿彌陀佛慈悲威德。下面我們來一一加以討論。

首先是無量光,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不可稱量,十方世界眾生蒙光照觸,便可開發智慧,催生善根,十方眾生無量,阿彌陀佛以光明傳遞的悲心愿力亦無量,所以稱為無量光。

無邊光,主要是對治眾生見解上的偏執,邊見,就是執著兩端,不是執有就是執空,不是談善就是說惡,大小、是非、男女等等這些都是屬於邊見的範圍,總名眾生知見。陷入邊見的迷執,就不會有中道的智慧,就會產生很多的戲論與斗諍。知見的錯誤導致行為的邪僻,由此業力輪轉三界六道。其中最大的邪見便是拔無因果。所以阿彌陀佛示現無邊光,即是離念靈知,亦名佛知見。眾生知見應以佛知見治之,是故以無邊光清除眾生的邊見。令我們的知見達到一種圓融中道的狀態,也就是無邊光。

第三是無礙光。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有極強的穿透力,任何的牆壁,高山,乃至須彌山都不能障礙阿彌陀佛光明的輻射。不僅有質礙的器物不能障礙,即眾生的無明煩惱也不能障礙。只要我們念佛,阿彌陀佛的無礙光就充盈在我們周邊。經雲,念佛人有四十里的光明燭身,即此謂也。無礙光消解我們心裡的煩惑,就像陽光融化冰塊一樣,這就是無礙光。

無對光,即是圓融絕待的光明,一切對待法都是世間法,都是痛苦的來源,輪迴的根本。佛法的主旨要破除二的對待,泯滅相對的界限,所以佛法又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破除那種對待,無對待,就是絕待。絕待便可圓融一切法。這個無對光能夠讓我們契入到不二的心性,離念靈知。不二的心性就是佛法,離念靈知即是悟入佛知見,超越生死煩惱的系縛就能夠了脫生死輪迴,這叫無對光。

炎王光,阿彌陀佛的光明非常的熾盛,光中極尊。炎王光不僅能夠照射到天人阿修羅道,而且能夠照射到幽冥的地獄中,阿鼻地獄的眾生接納到阿彌陀佛炎王光明的照射,即能蒙佛威德願力,順著光源而上升,出離地獄的劇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宏願,便藉著炎王光的威德而兌現。

清凈光,清凈就是不污染、不貪著。清凈光對治眾生的貪慾。三界眾生由於淫慾的煩惱而輪轉不休,淫慾心不斷除,三界不能出去。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以光明傳達清凈的功德,我們只要執持彌陀名號,這個慾望的煩惱就會伏斷,轉淫慾火為智慧光。讓我們的心當下清涼,不受淫慾魔的制控。由是我們的身心就能得到相當的自在。清凈光亦能清除我們多生多劫的罪垢,如清水珠,澄濁返清。這就叫清凈光。

歡喜光,用以對治我們的瞋恚煩惱。我們由於業力的感召,在人生的際遇中,總會碰到諸種不如意的事情,碰到諸多的冤家對頭。當種種違逆的人與事阻礙了我們的慾望滿足時,我們就不期然地生起瞋恚心。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心一來,失去理智,造作諸多的惡業。由此又遭受惡果,形成惡性循環,可不堪言。阿彌陀佛慈悲的歡喜光遍照法界,令眾生的瞋恚心,轉化為歡喜心。如何才能生起歡喜心呢?吾人只要體會到自己與一切眾生是同體不二,我們才會自覺地去幫助別人,即便是冤家對頭,作了傷害自己的事,也會作償債想,解怨結緣。阿彌陀佛大慈光明廣施一切眾生之安樂,名號光明所至之處,都能令眾生生起法喜。所以就叫做歡喜光。

智慧光,用以對治眾生的愚痴。我們一念無始無明妄動,便在無明黑暗的長夜裡不斷地遭受輪轉之苦,人都有趨樂避苦的本能,卻大多不知快樂幸福如何得到。就像飛蛾,追求光明,鼓 勇而進,不料卻是自取焚燒的結局。就像蠶蛹,吐絲保護自己的安全,誰知卻把自己緊緊地捆綁起來,被人煮死以作衣帛。嗚呼哀哉!飛蛾與蠶蛹的遭遇不正酷似我 們眾生盲目追求幸福的寫照嗎?一生忙忙碌碌追求美滿,誰知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時光流逝,難得迴光返照,思維自己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因而不能以理性智慧來組織自己的一生。阿彌陀佛憐憫我們這些愚痴的眾生,以智慧光來破除我們內心的無明黑暗,令我們了解人生宇宙的緣起法,了解一切緣生法的如夢如幻,了解人身難得,佛法難遇,凈土難信,珍惜生命。了解阿彌陀佛對我們有大恩德。由般若智慧、信願持名求生凈土,獲得離生死苦,得涅磐樂的大利。這是智慧光。

不斷光,用以對治眾生的懈怠煩惱。吾人從無始劫來,就在輪迴中,也曾發過出離三界修道的心,只因怠惰煩惱長起現行,修行不得果實,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惱。阿彌陀佛憐憫我等,二六時中以智慧光明照觸我們。我們得蒙不斷光的照觸,念佛的工夫便會無間無雜,念念相續。由此可知,我們能夠把這句佛號持續地念下去,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光明願力加持的一個最好的證明。不知大家有沒有意識到,在這個世間當中,不間斷地念七天的佛號乃至盡形壽持念佛號,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世間任何一種音聲符號,都是很難令我們不間斷的持誦下去的,只有念這句佛號能夠持誦得下去。比如你很喜歡吃蘋果,你就念「蘋果、蘋果……」你能念多久呢?一個處在熱戀中的年輕人念他的情侶,念、念、念、念、念,念到一定時候也會生厭煩,這些都是不能不間斷的,最終都會讓人疲勞的,中止的。唯 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讓我們念得下去,而且令我們越念越歡喜。為什麼呢?就是佛號中有不斷光的功德在裡面,吾人持念佛號,就會不斷地有阿彌陀佛的加持力來降伏我們的懈怠,引發我們精進的心力。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熏習,名號內具的果地功德,與我們自性德能的互動,引發勇猛精進恆久的道力,這就是不斷光。

難思光。阿彌陀佛光明妙德不可測度、超情離見,具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感應。諸如,為什麼臨終阿彌陀佛會來接引呢?為什麼念佛過程當中會聞到異香呢?乃至於念佛三昧中能夠見到西方三聖呢?一九九九年的時候,我們曾在九華山打過一次精進佛七,二十四小時佛號不斷。有幾個女居士,作些做飯的後勤服務,幾個女眾在一起,所謂「三個女人一台戲」,相互矛盾生煩惱。其中有一個居士很虔誠,冬天的雪地,她跪在石板上,每常向佛禮拜幾小時。有一天,她對於人際間的違緣產生了深刻的厭離心,便跪對阿彌陀佛像前,合掌祈禱,「這個世界太苦了,太沒有意思了,我真心愿往生」,就在她真誠的祈禱時,她清晰地看到阿彌陀佛那隻下垂的左手向她伸來,至誠感應,正是因為她這時的祈願往生的心非常的純真、懇切,阿彌陀佛的手就真的伸過來了。然而眾生啊,關鍵時刻就過不了關,吾人平時念佛, 迴向發願往生。也許他(她)平時長祈往生,然而當要動真格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阿彌陀佛的手伸過來時,她凝視著,心裡轉念想:「啊呀!我還有一件事情沒有完成,好像還要再等幾年去往生才好。」這個念頭一動,就見到阿彌陀佛的手漸漸地收回去了。阿彌陀佛慈悲阿,恆順眾生。

你真心想往生,阿彌陀佛即時援手接引,你放不下,不想往生,阿彌陀佛也不勉強。佛七結束後,這位女居士將此事給我們講述,最後她說,「原來我對阿彌陀佛,對念佛法門也是有一定的信心,但不是十足的信心。這次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當時阿彌陀佛伸手來的時候,那確實是看得清清楚楚。」是啊,當這位居士表述自己對阿彌陀佛產生真實的信心的時候,我們向她祝賀,然而,也為她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往生機緣感到遺憾。當時只要她勇敢地伸出手,阿彌陀佛又從生死深淵中拔救出一個苦難眾生,安置到西方凈土了。可見,厭離娑婆,心慕極樂的願心成就,實在不是口頭說說的事!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我們通過閱讀經教,聞善知識講法,知道了一些凈宗的事理因果,也許還發心吃素念佛,然內心還是有或多或少的懷疑。阿彌陀佛的難思光遍照法界,令蒙光照觸的眾生信解阿彌陀佛不可 思議的威神功德,於難信法生決定信。這就是難思光。

無稱光,稱是口稱,又謂不可議。意味著沒有辦法用語言文字表達阿彌陀佛的光明妙德,以及西方極樂凈土全體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光明遍照,攝受一切念佛眾生,往生凈土,究竟圓成佛果。我們世間的語言文字,表達得太貧乏了,內涵太淺了,而凈宗法門事理性相因果至為深邃,離四過(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絕百非,一切語言文字皆非實在,沒有辦法加以稱說,所以就叫無稱光。

最後,就是超日月光,我們這個世界藉助著日月星三光作為照明,白晝是太陽的照亮,夜晚是月光與群星的照亮。如果離開日月的光明,我們的生存都會成為問題。日月光明雖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然而它卻是有局限性。日月的光明是業力招感的相光,這個光遇到障礙照不過來,日月光明也不能讓我們悟明心性,不能令我們破除煩惱。而阿彌陀佛的光明不僅具有日月光明遍照的功能,溫暖的功能,而且它還有啟發心性上的功能。不僅一切障礙物不能遮擋障礙阿彌陀佛光明的照射,而且還能令眾生身心柔軟,催發眾生的宿世善根,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煩惱,乃至於能治療各種疾病。阿彌陀佛的光明能夠使駝背的人伸直腰,使盲人重見光明,使一個啞巴張口說話,能夠使絕症病人遠離死神。佛光是有著這樣殊勝的德用,這是日月光明所不具備的功能。阿彌陀佛的光明遠比日月的光明殊勝,所以就叫做超日月光。

上面,我們將十二光如來的特性功德作了一個簡略地介紹,大勢至菩薩就是在超日月光佛的座下,作為一個弟子,誠敬修學佛法。超日月光佛就教他這個專修念佛三昧的法門。一般來說,念佛有四種,所謂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和持名念佛。這裡大勢至菩薩所示現的是持名念佛。通過持名念佛契入三昧,三昧是正定、正受的意思,梵語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由念佛三昧契證自性圓通常,破煩惑、證空性、發智慧、得神通。以因心獲致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念佛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直截痛快,殊勝絕妙。所以,超日月光佛便將這勝異方便的念佛法門傳授給大勢至菩薩,教敕他依教專修。

下面介紹念佛三昧的基本原理。請看經文:「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上面的經文,用兩個比喻,來詮釋眾生與佛感應的相狀與機理。首先是親友的比喻,喻示單憶無益,雙憶相契。有人,比喻眾生與佛二人。一專為憶,比喻佛念眾生,專志而常恆;一人專忘,比喻眾生業障覆心,了不念佛。這兩個人,一個是專憶,一個是專忘,感應道阻,導致若逢不逢,或見非見的悖境。專憶眾生的佛常恆見證到眾生,與眾生隔而不隔(空間維度不同,而佛境圓融無礙),然不念佛的眾生卻逢遇不到這個專憶的佛。或即使是遇逢,也是對面不相識,失之交臂,是不隔而隔(本來交融一體,而眾生的煩惑疏離了佛)。就凈土法門而言,阿彌陀佛因地從始發心肇起大願,到積功累德圓成大願,由法藏菩薩自致而成阿彌陀佛之十劫以來,倚門翹盼,專一憶念我們這些苦難的眾生;垂手深淵,欲令吾人速生凈土,速出輪迴,速證佛果。這從阿彌陀佛示現立像的姿態便可知端倪。眾生在水深火熱的 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阿彌陀佛悲心切切,處於一種隨時救拔的準備狀態。阿彌陀佛在婆娑世界示現為立像,而在西方極樂世界本土是坐姿。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薩發願滿願的過程中,尚於我等苦惱眾生念念不舍。現已成正覺的阿彌陀佛,悲念眾生,殷勤化導,惠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更是無以復加。而我等閻浮提眾生的業力之重,能深巨海,能敵須彌,能障聖道,對念佛法門,殊無信願行。無明暗冥,纏惑業苦,人天善因小果,尚且不得修持,更何況念佛往生凈土成佛之妙法,更難生髮信慧。念佛心遂而沈埋隱沒,永劫以來,常沒常流轉,不得信解佛法僧三寶。

昔釋尊在王舍城住錫講經二十餘年,王舍城9億人中(十萬為億),有3億人見佛聞法,有3億人知道有佛,但沒有前去見佛聞法,還有3億人是不見不聞。又如城東老母,佛有意前往化度。她不信佛,不願見佛,看到佛來她就往自己的閨房躲藏,而佛光注照之處,牆壁內外透明,城東老母內外四方恆與佛照面。然城東老母乾脆用手蒙眼。證知佛光本遍,佛身常現,眾生自迷,以煩惱心障智慧眼故,如日光遍照,盲者不見,這是盲者的過咎,不是日光的責任。佛對眾生是如何的同體大悲地專念,眾生卻是業障深重,對佛是如何的專忘。

在這個婆娑世界,阿彌陀佛已有過諸多的示現,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如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豐干禪師、楚琦禪師等,都有證據表明是阿彌陀佛 的示現。然而,不是祖師大德道破,我們還是對面不相識。豐干禪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出自寒山之口。豐干禪師游化杭州,遇將赴任的台州知府閭丘胤,回答閭丘胤的咨問,透露天台山國清寺的寒山子是文殊化身,拾得是普賢化身。閭丘胤到任後三日,即備禮進香拜謁寒山、拾得二大士,寒山拾得即奔走山岩而入。閭丘胤追之,寒山回首云:「賊賊賊,豐干饒舌(多話),彌陀不事(不去侍奉),禮我何為?」寒山、拾得遂入岩中,從此不再出來。豐干禪師亦從此不再回國清寺。聖人應化人間,既經泄露,不再留在人間。開佛知見的蕅益大師贊《西齋凈土詩》云:「稽首楚石大導師,即是阿彌陀正覺。」微言祖印,豁人心目。非明眼善知識點破,吾輩愚蒙何能知曉。

如時節因緣成熟,那專忘的人一念回光,也憶念那位親友(那位親友恆常在專念),二人相憶就立時得以溝通互應。如磁吸針,相憶念深,久久縈懷,雖經年累月,乃至盡形壽不曾忘懷。不但此生常得見佛,乃至他生以至盡未來際,亦常得見佛。就象形體與影子、音聲與回 響、澄水與波紋、明鏡與光亮一樣,不相舍離。由意業的相憶,互吸互熏,趨近佛的身口意三業。由是自然牽引到安養蓮邦,親近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心同形同。形影不離,不相乖異,圓融一體。這個專忘的凡夫最終亦成為那位慈悲專憶的阿彌陀佛。可見,這個親友喻所蘊的奧義,微妙深廣。

再看第二個比喻:「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是母子喻,比親友喻更加貼切地揭示出眾生與佛的互動關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共同一法身,同具大慈悲心。十方如來,從廣義上來看,可泛指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從狹義上來看,十方如來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含藏法界一切如來之身。是故見到阿彌陀佛,就等於見到了十方一切諸佛;念阿彌陀佛一佛名號,就等於念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生到阿彌陀佛的凈土,就等於生到了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西方凈土是法界藏土。阿彌陀佛憐念眾生,這個「憐」就是哀憐、憐憫,是一種大慈悲心裡流露出的情態。因為諸佛如來慈視眾生等同一子,就像自己的獨生子女。他悲心欲令這個獨生子女不要遭遇到任何的苦難,也像他一樣圓滿成佛。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眾生正是阿彌陀佛的獨生子女,卻是在六道輪轉,不肯回頭,造作諸多的惡業,惡性循環。今生僥倖為人,來生或是披毛戴角,甚或一頭栽到阿鼻地獄,永劫不能出來。阿彌陀佛在常寂光土觀到我們這些眾生輪轉惡道的痛苦,哀愍切切;見到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救度,隨形六道,念念不舍。《清涼山志》記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比丘在五台山欲往他處參學,遇到一異僧給他一封信函,囑託他轉交給薄荷,也沒有說出投寄的地址。一日那比丘路過衛輝,聽到一群兒童口呼薄荷,比丘即詢問薄荷在那裡?小兒指著牆下所卧的豬回答:「那就是。」比丘取出信函,口呼薄荷名,投擲過去。那頭豬人立,以兩蹄接書而置口中,當即立化。比丘此時方知此豬乃菩薩所現。原來那家屠夫所殺的豬甚多,若其豬至薄荷前,則便任屠夫宰殺,了不逃走叫呼。所以,屠夫愛惜薄荷,凡是準備宰殺豬,便牽薄荷至其豬邊繞之,則群豬直同死豬一般,任其殺之,以故多年存養薄荷而不殺。薄荷身清潔,愛食薄荷,是故以薄荷為名。原初那比丘受異僧信函而去,於途中思維,此信函將投何所,乃私拆其封,信函大意謂:眾生若得度脫,即當速返,免致久則迷失。比丘見了,心中詫異,便將信口封好。當這位比丘見到薄荷立化時,方知薄荷是大菩薩應化。繞豬一匝,而群豬即證無生法忍,其威德神力,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知道,「憐念眾生,隨形六道」,佛就像一個慈悲的母親,憶念一個悖逆的兒子啊!所以,阿彌陀佛對我們這些眾生的慈愛,是超過世間的父母。世間的母親對子女是最慈愛的,所以一般塑造菩薩形象大多塑成母親的形象,因為母親對子女是無私的奉獻,子女生了病,她恨不能把病都 移到自己的身上來,自己不吃也得給子女吃。然而子女如果剛強不聽話,忘恩負義,母親的慈念或衰或心生悔恨。然佛對眾生的慈愛,是永遠不會疲厭的。眾生越悖逆,佛的慈念尤深,就像母親面對多個子女,對那些身強力壯,很有能力的子女很放心;唯有對那個身弱多病的孩子,倍加慈愛關注,處處為他的出路著想,甚至自己去世還要考慮為他留下一筆財富,總怕他挨餓受凍,受人欺侮。諸佛如來對待六道輪迴中的我等眾生,同樣的慈念。誠如善導大師所說:諸佛如來大悲於劇苦眾生,悲心偏重憐憫護念生死苦海中的常沒眾生。為拯救眾生故,殷勤勸勉求生西方凈土。正如溺水之人,亟需急救,而對岸上行走者(喻聲聞緣覺),則稍可暫緩。我們這些眾生正是生死苦海當中將罹滅頂之災者,阿彌陀佛拯救的憐念與行為,將是如何的刻不容緩。垂手深淵,已歷十劫,倚門相望,不疲不厭。我們要這樣領會阿彌陀佛的悲心與哀憐。

然而,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逆子卻要逃逝。這個逃逝比前面的專忘更為叛逆。忘還只是說我忘記他,我不念他,而逃逝簡直就是悖逆。逃離自己的父母,不願見,而且還討厭。如同有些眾生不僅不信佛,還誹謗佛,業障覆心,迷亂蠢動,逃逝到三惡道裡面去,逃逝到阿鼻地獄裡面去,身口意三業與佛的清凈教法嚴重的相背,真可謂可憐憫者。若子逃逝,慈母該有多麼的哀戚。

阿彌陀佛對逃逝的子女仍是慈悲不舍,即使他五逆十惡,阿彌陀佛仍然慈悲救度,只要他臨終懺悔念佛求往生,一樣可以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往生到西方凈土。《觀經》云:「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中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然不信阿彌陀佛不願求生凈土者,便無能救度了。因為念佛法門,疑為罪本,不信就變成一個絕緣體,阻抑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因而便不能成辦往生大事。

阿彌陀佛(母)對眾生(子)的憶念是恆常現成的,而眾生回光轉念阿彌陀佛殊非易事。在三界六道的輪轉中,經歷無數的挫敗之餘,這個輪轉的兒子,忽然一時幡然醒悟,面向慈母懺悔自己的悖逆,這一刻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逃逝的兒子由於一念信心,那個絕緣體當即變成有緣體了,電源便通過來了,佛的慈悲願力就會流到他身上去,那麼,兒子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慈母和兒子就可以多生多劫相聚在一起。與母親的會合,即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逃逝的兒子,身心「南無」,要歸依、要禮敬、要把自己全部的生命交託給慈母。慈母接受了浪子的歸命,當即賜予其離苦得樂之大利。「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一曲動天揭地的歡樂頌。母子會合,便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感應。母子天性相關,世間母子之間也常有奇特的感應。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稱的曾子,天性至孝,善養親志。曾母是盲人,曾子每日上山砍柴,換點錢來奉養他的母親。有一天曾子又上山砍柴去了,家裡忽然來了幾個客人。曾母手足失措,希望自己的兒子快點回來。然古代又沒有類似現代的 手機等通訊設備,怎麼辦?如何傳達自己的心意呢?曾母就用牙齒咬自己的中指,這一咬,正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忽然覺得心口疼痛,心知母親有事,趕緊負薪回家。母子天性相關,感應難思。慈悲的阿彌陀佛以無比的至誠憐念我等,吾人只要有一念的誠心憶念阿彌陀佛,即時便得感應道交。感,就是我們眾生的能感之心;應,就是阿彌陀佛大慈悲心的願力,我們憶念佛,佛也憶念我們,內心的通道暢達,就交合在一起,這就是感應道交。感應道交便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妙境。世間的母子----曾子與曾母尚能出現難思議的感應,我們與阿彌陀佛的感應就更為不可思議了。阿彌陀佛名號全體的功德,就在吾人身上顯現。這就是香光莊嚴。臨終就能見到阿彌陀佛接引的盛況,天樂盈空,異香滿室,光明熾盛等,這些都是真實不虛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炙阿彌陀佛,日日與觀音勢至把手同行。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令我們疾速證到六種神通,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想要回到婆娑世界,亦能乘願回來,回入生死稠林救度有緣眾生。無論是否了達宿命,然總不會墮到三惡道裡面去。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能讓乘願者於臨終時得佛強力加持,回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多生多劫與阿彌陀佛不相違遠,再不會流落到三界六道裡面去了。而且距離阿彌陀佛不遠,疾速契證佛果。我們念阿彌陀佛,是要最終成為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經中釋尊授記為妙音如來。妙音如來就是借 助著持名念佛的音聲,往生凈土,契證自性圓通常。因婆娑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是故吾人修因證果的全過程都貫穿著音聲。念佛法門以音聲作佛事,趨向佛果,即是與阿彌陀佛不相違遠。

請看下面經文:「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上面的親友喻與母子喻,詮顯阿彌陀佛與我們眾生的內在關係,開示我們念佛應具的心態與情懷。證知阿彌陀佛像慈母般的在憶念著我們,我們應孝子般的繫念彌陀,如是方可感應道交,成辦凈業。念佛的起始是從眾生心念佛入手,眾生心即是生滅心,染污心,分別心。諸多因緣的和合稱為眾生。眾生並無真實的自體,都是各種因緣的組合體。身(色)心(名)有情的生命,總是堅固妄想的產物,當處出生,當處泯滅。眾生心念念生滅。每一個念頭都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迅疾如急流水。眾生都是在妄想雜念堆中過日子,內心渾濁如 黃河水。這個生滅心就阻斷了吾人對清凈佛心的契入。自力修行,斷見惑如斷四十里的急流水。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使,要全部斷盡,方可長揖生死,出離三界。可見靠自力修戒定慧了生脫死之難,直是難於上青天。認知到自力修行出離生死之難,我們便得感恩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正是見證到吾輩怯弱眾生自力修行之難,才悲心啟願,肇立凈土,以名號拯救吾輩凡夫於生死苦海,速生凈土,速成佛果。只要我們信願念佛,便可蒙彌陀願力加持,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眾生念佛大多以生滅心持念,然而六字洪名是從阿彌陀佛的清凈平等心流現出來的。這清凈無染的佛號似清水珠,投到眾生不清凈的心裡,能令眾生濁染的心漸漸地清凈。所以古德常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憶是記持不忘,念即系緣在懷。我們二六時中,動靜閑忙,行走坐卧,挂念這個名號。就好象很重要的事情繫於心內,縱然忙碌,亦深心密憶,前事宛然不失。憶佛之心也是這個樣子。念佛的念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今心就是當下之心。念佛要用當下的心去念,全心去念,不是僅用口去念(不可寫成「唸」)。佛號從心裡流出來,從口裡念出聲,再從耳朵聽進去。心、口、耳的內循環要有心靈力量的貫注。憶佛念佛要有這樣的情懷:我,一個孤窮的浪子,要回歸慈母的懷抱,本有的故鄉。異國他鄉的伶仃飄零是怎樣的苦難歷程,真是不堪回首。喜聞極樂故鄉的消息,獲悉故土有無盡的莊嚴,有諸上善人為嘉朋勝友,即以至誠懇切的心念佛,矢志求生彼土。如是持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以如子憶母的誠心念佛,必定能見阿彌陀佛。見佛有兩類:一是現前見佛,一是當來見佛。現前見佛就是當生執持名號,功夫得力,能所消泯,契入念佛三昧,親見阿彌陀佛。或在定中或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我們常常感嘆,自己業障深重,沒有生在佛世。釋迦牟尼佛滅度了,當來下生的彌勒佛還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能下來示現八相成道,這似乎是一個無佛的時代。每念於此,悵然黯淡。然如果我們把心量由婆娑世界擴大到整個的法界,就會了達,原來還有一尊與吾人深具法緣且現在住世的佛,那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今現在說法,廣作度化眾生之佛事。所以我們念佛,就能見到這尊正在住世廣度九法界眾生的至尊第一的佛。

自古迄今,見佛的例子不勝枚舉。諸如,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啟建蓮社。以儒、道、釋大通家的身份,專修念佛三昧。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專志凈土,澄心繫念,曾經三次睹見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而沉厚不言。第三次於般若台的東龕,方從定起,見到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左右侍立。阿彌陀佛告知遠公:「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至期,端坐往生。蓮社的劉遺民居士居山念佛,見到了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當時,劉遺民懷疑,這是不是幻覺?他就動了個念頭:「果真是阿彌陀佛的話,願佛為我摩頂。」阿彌陀佛即用手摩他的頂。繼而又動念頭:「果真是阿彌陀佛的話, 願佛覆我以衣。」阿彌陀佛即以袈裟覆蓋他的身體。劉遺民居士由是對念佛往生產生了堅固的信心。臨終預知時至,對釋迦牟尼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養阿彌陀佛。」供奉兩土世尊后,便面西合掌往生。由於廬山東林寺蓮社諸賢大多有定中夢中見佛與臨終往生的瑞相,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實存提供了確切的證明,有力地推動了凈土宗在我國的弘傳。厥功甚偉,贊莫能窮。

當來見佛是指帶業往生到西方凈土,蓮花開敷見阿彌陀佛。一般來說,三輩九品往生悉屬當來見佛的範圍。三輩九品往生者見佛的遲速與發心的大小、修行功夫的淺深呈正比例相關。九品往生中,上品上生者一去彼土即花開見佛,乃至下品下生者,要在蓮花中滯留十二大劫。證知見佛的時間長短遲速與念佛人的功行相關。然無論是現前還是當來,只要信願持名,決定能見阿彌陀佛,對這點吾人應具決定的信心。

南無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這段經文詮釋專修念佛法門的德用與機制,是凈業行人重要的修行原則。六字真經,萬德洪名,單刀直入,開佛知見。無須藉助觀想、參究等方便。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積功日久,自然水到渠成,心開意解。念佛法門是總持法門,總無量義,持一切德。念佛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具足菩薩六度萬行。六字洪名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凈,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皆此彌陀名號攝無不盡。執持名號,如浴大海者,已用百川水;身在含元殿,無須問長安。心開即是悟入自性天真佛,了達這些佛言祖語之含義,方肯死心念佛。

而我們有些念佛人,總覺得光是持名念佛恐怕還不夠,還要找其他的一些方法,諸如修點禪定,或者持些密咒,乃至於做種種的慈善事業,這樣的修行似乎更可靠。有人曾對一班念佛的居士說:「你們只是念佛就能往生?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念佛加禪定才能往生。」有些居士聽了這話,覺得蠻有道理,應該禪定與念佛並進。於是便跑去修禪定了。最近還有一些小冊子,提倡持密咒,說什麼光念佛不能得力,我們的業障太深了,應該先持咒消業障,業障消得差不多了,再來念佛才有效果。一聽也覺得很有道理「嘩」一下又跑去持咒了。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頭頭不清,帳帳不了,這都是對持名念佛信心不足所致。所以我們要聽聞凈土宗正法的音聲,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 「不假方便」,一句名號就能開佛知見,悟證自性圓通常,往生凈土,速疾成佛的。因為彌陀名號是萬德洪名,具攝禪定、福德,以及密咒消業障的種種功能。萬德洪名裡面具足著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諸如福德、智慧、神通、相好光明等,這就是名具萬德。我們執持這句名號,就能將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召喚過來,這就是名召萬德。並能善巧地將阿彌陀佛的功德轉化成自己的功德,所謂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所以持念彌陀名號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慧中妙慧。這是釋尊正法的聲音,吾人應如是信受,不可加進凡夫的知見。

曾有居士向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兩個人,一個人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事,做慈善事業,幫助別人上。另外一個人什麼都不幹,只在家裡專念阿彌陀佛。這二人哪個更能夠往生?」一般人大多比較讚賞前者,而事實是那個天天在家裡老實念佛的人,更有把握往生。因為老實念佛方為隨順佛敕,隨順佛願。持名念佛,不假方便,徑登安養。只要成就往生之願,就等於成就一切願。唯這句名號才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一個念佛人是應當隨分隨力地做慈濟眾生的善事,然念佛是正行,其他的均屬助行,我們宜以佛知見為己知見,不可師心自用,自立章程。釋尊再三警示未證到阿羅漢果位前,不可相信自己。「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我們要服膺「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的法語。印光大師說:「一句名號成佛都有餘,何況其他」。吾人執持這句名號,成佛都綽綽有餘,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印光大師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的典範。印祖22歲時,於湖北蓮花寺中曬經時,偶讀殘本《龍舒凈土文》,即深信凈土一法,圓賅萬行,普攝群機。於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了六十年,可謂盡形壽念佛了。精勤用功,契證念佛三昧,成為一代宗師。凈宗八祖蓮池大師亦是一門深入,不假方便。在他結茅雲棲山時,有一年大旱,山民請他祈雨。蓮池大師說:「我沒有祈雨的法術,只會念佛。」山民懇請:「只要能祈來雨,用什麼方法都行。」於是蓮池大師便敲著木魚,循著田埂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所到之處,雨下如注。有人咨問他的修行法要,蓮祖回答:「我生平所務,惟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這些祖師以甚深智慧,深刻地體解到一即一切的法門奧妙,是故心不旁騖,一門深入,持名念佛即是勝異方便。

「如染香人」喻示凈宗攬果成因,因能克果的特質。吾輩凡夫雖性具如來智慧德相,然無明煩惑厚重,起惑造業,身心污穢。身體內三十六種不凈物,並招感坑坎沙礪、峻岭荊棘、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兵連禍結的外境。吾輩凡夫臭穢不堪,無有德慧之香。現在亟應到具有德慧香者的周邊接受熏染。阿彌陀佛具足五分法身之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並將這五分法身香凝聚在這句名號中。我們不念佛便自然念五欲六塵,無明熏真如。而念佛就在接納法身香智慧光。就如一件無有香氣的衣服放在栴檀香木旁,一段時日後這件衣服也就沾染上了栴檀香味了。吾輩眾生雖內具戒定香與般若智慧光,然無明煩惱厚重,透現不出來。所以應藉助彌陀名號果地的五分法身香與般若智慧光來莊嚴吾人的本覺理性。我們執持彌陀名號,便能引發吾人性具的五分法身香與般若智慧光。這就是香光莊嚴。經雲佛種從緣起。我們雖具佛道的種子,但如缺乏增上緣,佛道的種子也難以顯現。

六字洪名即是阿彌陀佛給我們提供的增上緣,能有力地引發吾人阿賴耶識的佛種子。念佛就是真如熏無明。名號是真如自性,吾人內心無明顛倒,執持名號即在我們的阿賴耶識里熏習新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往生凈土的種子。真如熏無明到一定程度,便能夠轉八識成四智,變凡心為佛心。如同蛇入竹筒,蛇身必直。凡夫念佛就會自動地去持戒、修定、顯發智慧,漸具佛那樣的同體大慈悲心,由此引生甚深的般若智慧。念佛終將成佛,這即是香光莊嚴妙因妙果的內涵。

佛種從緣起,吾人應信解阿彌陀佛給九法界眾生,尤其給我們這些苦難的眾生,提供了一個顯現佛法界的強緣,信願持名,橫超三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全體即是香光莊嚴,那裡無須日月的照明,沒有晝夜的交替,也沒有春夏秋冬的更迭。那裡沒有時間與空間拘囿,也沒有街道、門牌號碼的分別,那是一個絕對平等的世界。那是一個妙高科技的世界,任一牆壁、地面、寶樹間悉能應念照見他方佛剎的情景,欲與同修道侶對話,念頭一動,彼此對面,以他心智通心光交流,無須語言。西方凈土整個是一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世界。以此參照系來對比吾人所處娑婆世界,便鮮明地反襯出此世的污穢與苦難。由此對此土產生深刻的出離心,對西方香光莊嚴的世界,產生由衷的欣慕心。證知香光莊嚴的內涵至深且廣。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大勢至菩薩彙報自己因地修行所得的法益,以及在果地上利他的情形。他追溯恆河沙劫以前,在超日月光如來座下,秉受念佛法門,依教奉行,執持名號,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契入無生法忍。「無生」即是不生不滅的法性,「忍」是慧心忍可,安住在無生的涅槃境界,這就是無生忍,又稱為無生法忍。入無生忍的階位,按大乘圓教來判,底線是初住的水平。即破一品無明,入如來家,心生歡喜,即是同生性菩薩。初住以前都是異生性。同生性就是跟諸佛如來同一種體性,共一法身。破一品無明,就少分地契入如來的法性裡面。圓初住菩薩能夠分身到一百個剎土示現八相成道,度化眾生,無生法忍的高限階位,是七地、八地與九地菩薩的境界。可見入無生忍的水平,亦如兔、馬、象過河一樣,有深淺的差異。大勢至菩薩所證入的無生忍或亦有從淺入深的過程。

我們注意到,前面所陳述的初發心念佛,是以眾生心,憶佛念佛,這裡表述的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表明念佛有一個由淺入深,由雜亂到澄清,由事持到理持的過程。所以我們念佛,一定要持之以恆。不管妄念萬千,只要字句分明,積功日久,漸次伏斷妄想。巨浪微瀾,漸成止水。濃雲稀淡,慧日朗照。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圓頓直捷,妙德難思。大勢至菩薩在因地得到念佛的殊勝利益,所以在果地上以同體大慈悲心,在此娑婆世界,以念佛法門來利導一切眾生往生凈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因緣極深。西方三聖是在此娑婆世界發願,無量劫以來,在娑婆世界示現種種身份,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 共處同事,廣結法緣。是故吾人聽聞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的名號會有親切感。大勢至菩薩在此娑婆世界念佛往生凈土,然後倒駕慈航又回入娑婆世界,專攝念佛行人往生西方凈土。在西方三聖中,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具大慈悲心。然觀世音菩薩側重體現阿彌陀佛的慈悲,尋聲救苦,有求必應。大勢至菩薩主要體現阿彌陀佛的智慧。大勢至的智慧又體現為因地專修念佛法門,果地專攝念佛人往生凈土。因為信受念佛法門是需要智慧的。沒有般若智慧,便難信這個法門。沒有甚深的善根,便難以持續常恆地念佛。所以能夠相信這個法門,能夠盡形壽執持名號者,悉是般若善根深厚者。具如是根性的念佛人,與大勢至菩薩能同類相感。大勢至菩薩恆放無邊熾盛光,加持攝受念佛人,令他在念佛修行的過程中,不遭魔障,身心安寧,生前獲致安樂吉祥,臨終往生到西方凈土。

大勢至菩薩以種種身份,在這個世界專攝念佛人往生凈土。於此可以提供一個證明。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在近代弘揚凈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一部《印光法師文鈔》,導人正信,堪為末法之慈航,無明暗夜之法炬。有諸種跡象表明:印光大師就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印光大師往生後,有一位楊信芳女士,寫了一篇紀念文章。追述她在民國二十五年時,在上海女子中學念書,住在她同學的家裡。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見觀世音菩薩,站在一個小島上,小島周邊都是海水。楊女士坐在一條小船上,正在向那個小島開過去。觀音大士招手告訴楊女士說:「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你為什麼還這樣昏迷,不趕快去聞法呢?」當時楊女士茫然無語。觀音菩薩又說:「印光和尚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四年以後就化緣完結。」說完就消失了。這個夢很奇怪,第二天楊女士就問她同學的母親張太太:「有沒有一位叫大勢至菩薩的?和尚裡面有沒有一個叫印光的呢?」張太太是信仰佛教的,她聽了很吃驚地回答:「有啊,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啊!印光和尚聽說是普陀山的得道高僧。」楊女士又問:「現在印光和尚是不是正在上海呢?」張太太說:「這我倒不知道。」楊女士第二天讀《申報》,正好上面登載著「護國息災法會」的通告,才知道上海的佛學界請印光和尚來上海的覺園主持護國息災法會,所以大家都很吃驚。張太太母女就陪同楊女士到了覺園,聽印光大師講經說法,同時三人都皈依了。當時楊女士就把她的夢境向印光大師作了稟告。印光大師呵斥她:「不要亂說!你要向外人說,就不是我的弟子!」楊女士便不敢說此事。以後這個楊女士畢業成家生子,忙忙碌碌。忽然,在民國二十九年,接到一位蘇州朋友的來信云:「印光大師已經坐化在靈岩山。」楊女士聽到,不禁悲淚滿面,屈指算來,印祖往生時間距她所作的夢正好四年。於是她揮淚走筆寫下了這篇「記夢悼恩師印光大師」的紀念文章。

縱觀印祖一生的行業,確實與大勢至菩薩專修專弘念佛法門的風格暗合。印祖通宗通教,然心不旁騖,一句六字洪名,持念六十年,教化眾生,亦不外於持戒念佛。 尤其是對這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更是深加囑意。讀誦、書寫、勸進行者,並以楷定古今的慧目,將這部經典列入凈土宗根本經典之一。令人恍惚感覺到大勢至菩薩在娑婆世界示現為凈宗祖師,言傳身教,專攝念佛人歸於凈土,我們可不要辜負大勢至菩薩的悲心,應將《印光法師文鈔》視為凈土菩薩留存給我們的無上開示,依教奉行,決定能從娑婆此岸穩達極樂彼岸。由於有大勢至菩薩悲願的專攝,吾輩凈業學人更應對往生凈土充滿信心。持名能念到功夫成片,甚或一心不亂,固然很好,往生的品位不在中下。然未能達到功夫成片,只要具備信願持名,亦一定能蒙西方三聖的加持攝受,生到安養蓮邦。對此,吾人應具決定的信心。

請看下面經文: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勢至菩薩最後的表白,將念佛的方法與德用直白地詮顯出來。世尊敕問契入圓通的方法,大勢至菩薩自稱:下手修行,對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等不加選擇,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統攝於一精明,令六根不攀援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於中便不會產生六識。六根不緣外境,做反聞反念的功夫。

六根中最難攝的是耳根與意根。眼睛能見屋裡的東西,但見不到外面的景緻。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耳根不僅能聽到屋裡的聲音,亦能聽到牆壁外面的聲音,乃至做夢的時候,耳根的聞性都沒有休止。意根上天入地,妄念紛飛,最易心猿意馬。耳根與意根的散亂,便劫奪吾人心性的功德法財。擒賊先擒王,吾人先把耳根和意根攝住,攝住這二根,其它的眼、鼻、舌、身四根便不攝自攝了。那麼,怎麼樣攝住這兩根呢?用耳根專聽佛號,自念自聽。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攝住了耳根。方法簡單,效用卻很神妙。耳根不選擇其他的聲音,專聽自己念佛的聲音,這就攝住了耳根。意根或觀想阿彌陀佛相好光明、或觀想蓮花、或觀想阿字、或念佛時計數,從一計到十,循環往複。如是便能攝住意根。這樣六根與阿彌陀佛的氣氛相接。眼根所見的是佛像,口裡所念的是佛號,耳朵所聽的是妙音,意根專門計數,眼睛半垂。六根全都攝到這句佛號上。 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孤明歷歷。念頭就像一根線,貫穿著聲聲佛號,不間斷,不夾雜,這就是「凈念相繼」。不念彌陀名號,我們的念頭離不開五欲六塵,雜穢不清凈。唯有這句名號能夠澄濁返凈、轉凡成聖。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就是念佛的妙訣。念佛時要專心致志,不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念佛如貓捕鼠。貓要捉老鼠時,全神貫注緊盯老鼠,不讓其從鼻子底下溜掉。吾人念佛時,要像貓緊盯老鼠一樣。開初念佛時妄想雜念很多,這時不要理睬妄念,宜全力注意這句佛號。妄念本空,名號卻有真實的功德。吾人應執持不放失,就像獅子出窟,百獸潛蹤。名號對治妄念的功效,神妙難思。

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方法用功夫,就能得到三摩地。三摩地是梵文,中文的意思是定慧等持。彌陀名號中有禪定,有般若智慧,定慧互融互攝,就能伏煩惱,顯佛性,成佛道。所以定慧要等持,就像車子的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如果禪定中沒有智慧,就會陷於枯定;如果智慧中沒有寂定,就會流於狂慧。所以,定慧一定要平等運持。而阿彌陀佛名號中正是內具無量壽與無量光兩種核心功德:無量壽是自性的寂定,無量光是自性的照用。無量光壽的交融不二就是阿彌陀。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即是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有定。舉無量壽時,無量光就在里許。舉無量光時,無量壽即在裡面。即定之慧,即慧之定,妙德難思。所以釋尊開示:「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執持佛名即是大般若智慧。所以,執持名號就能契入三摩地。與一切法門修因證果來比較,念佛法門是勝異方便的。這句名號就是深妙禪定,就是甚深般若,就是一心三觀,就是三密相應。這句名號能夠運載我們度過生死湍流,能令我們疾速成佛。所以,阿彌陀佛在十劫以來所成就的四十八大願,由四十八願所顯現的西方極樂世界,所建立的六字洪名,真正是大雄大力大慈悲的體現。今以此佛地果覺全體地賜予吾輩苦惱眾生,惠予吾人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真實大利。我們面對著這樣巨大的恩賜,心存無限的感激與慶幸。如果還冥然不信,逃逝遠逸,不知恩不報德,真乃業障深重!現今幸聞念佛法門,應隨順釋迦派遣、彌陀召喚,信願持名,矢志凈土,究竟成佛。然後效法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等菩薩的慈悲願力,回入煩惱稠林生死苦海,廣度一切有緣的苦難眾生。以如子憶母的孝順,憶佛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大勢至菩薩悲心示現根大圓通的修行方法,專修念佛三昧,以念佛心,開佛知見,悲心不舍眾生,於娑婆世界,專攝念佛人,往生凈土。這種專修專弘念佛法門的菩薩行,吾等凈業行人宜拳拳服膺,如教奉行。伏願諸同修共勉。

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界詮法師:出世間善法與世間善法的區別
凈慧法師偈語一千四百頌
海濤法師《其它問答》
凈空法師:布施——生財大道;正念——消災免難
學誠法師:皈依之路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