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2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2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須菩提向佛請示,發了菩提心之後,怎麼樣能讓菩提心正常的運轉不失掉。但是很難,為什麼?心無法住,也不能降伏其心。向佛請求,就請佛開示云何使這心能住?住就是不動的意思,降伏就使心不要去分別、不要打妄想,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佛就因須菩提問答覆他,一切諸菩薩摩訶薩發了菩提心之後,應該這樣降伏其心。如是指以下說的,就是降伏心的法則。我們一天經常的心裡頭打妄想,那你就根據這段經文用用功,不要起分別,不要生妄想,但是讓他不起分別、不生妄想的時候,這就是降伏了。經文是先說住後說降伏,應該是先降伏而後才能住,你不降伏它怎麼住得住呢?所以降伏其心使心能住。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是總說,眾生的總類太多了,有卵生的,有胎生的,有濕生的,有化生的;也有有色相的,也有沒有色相的;有的眾生有想,有的眾生沒想,有的非有想非無想,我都令他們成佛;無餘涅槃,不是二乘人,是究竟成佛了,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一段就說「胎、卵、濕、化」一共有四種眾生,這是說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處的差別相。像我們經常說天,六道眾生的天,生天的天人,乃至於地獄,這兩頭,這兩種生都是化生,沒有胎生的。下地獄隨他業報就化生了,下地獄時候還有父母嗎?沒有,那都屬於化生的人。但是他感受得到痛苦,沒有身形,化身的,但他感受到痛苦。天人也是化生的。人就是都有,「胎、卵、濕、化」四種生的人都有,有胎生人、有卵生人、有濕生人、有化生人。大家看過西遊記,可能聽說過西遊記吧!根據佛教上說的,孫悟空是石頭化的,在石頭上化的,因石頭受到孕氣、受到濕氣了而化生的。鬼,也有胎生的鬼,也有化生的鬼。人跟畜生這四種都有,「胎、卵、濕、化」這四種都有。

先說這一切當機眾,佛跟須菩提說這都是當機眾,不論卵生的也好、胎生的也好、濕生的也好、化生的也好,不論哪一類生的。我們一般說有色的、有色相的,那指色界天說的。無色相的,三界之中有無色界,無色相是無色界的。咱們說有想的都有識,有識處天。等到無想天了,沒有處所,在空中,他沒有思想;不是沒有思想,思想被他的形(業報)所壓伏住了。有類眾生說他有想、說他沒有想,那是四無邊處,四空天,四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佛說不論哪一類眾生,「胎、卵、濕、化」四生,乃至從天到地獄,我都把他們度了,讓他們都能成佛,把煩惱斷盡。斷盡了煩惱,離開了二種生死,分段生死那是有情的一界,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都讓他們脫離,滅了他的煩惱,脫離二種生死,究竟成佛。無餘涅槃就是他究竟成佛的意思。

總的說三界九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九種眾生他的本性(就是他的體性)與佛無二無別的,但是他迷了就有差別了,能夠讓他自己覺悟,讓他覺悟了之後回歸本心,達到究竟,究竟成佛。那必須令他悟入無著的境界,無著就沒有「生、老、病、死」四相的執著了。但是這二種煩惱斷的時候還要斷習氣,習氣就是還有染污;涅槃是圓滿清凈的,沒有染污;不但二種生死斷了,還要把他習氣都滅盡,永遠不再復生。佛就說我的目的是讓一切眾生都能夠度脫生死海,都能夠二死永亡,究竟無餘。就說佛是平等看一切眾生,平等的,讓一切眾生都能圓滿清凈證入無餘涅槃,都能同度生死大海。這段話是敘述的,沒什麼多餘警示,只是跟須菩提這樣說。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是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含的意思就深了,就是你得這樣住心。你怎麼樣住心?度眾生無眾生相,把這些無量無邊眾生都得度了,都讓他們成佛了,但是度生不見度生相,也沒個生心要度眾生。菩薩發心度生願力深廣,度生不見眾生相,實實在在說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的。因為菩薩不執著相而才說沒有眾生可度,假使說有能度的菩薩,有所度的眾生,有能所,有生死,有涅槃,這就不是菩薩了,不是真正的菩薩了。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讓眾生得滅度,滅度的含義就是把煩惱都滅盡了;煩惱滅盡了,沒有煩惱束縛了,也就沒有生死束縛了;不但生死的束縛,乃至於煩惱的習氣。所以一切的障,就是在你成佛過程當中,有一切障礙你成不了佛,把這些個障礙都把它滅盡了,達到究竟了,那才叫大解脫,真正解脫了。

佛所教導的,菩薩自己不見自相,也不見眾生相,這才是智者。我們凡夫不是這樣子,自己見著自己的身相,也見著自己的用心,因為不理解佛的意思,就是站在佛所教授的反面,那就執著諸相,就是執著,執著相,不能達到法性的理,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有這些個知見,不能夠理解到生死涅槃它們是平等平等的,也沒有生死可了,也沒有涅槃可證,這就是佛答的深義了。菩薩滅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際是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者,也沒有眾生為菩薩所度。這個意思佛說的就是佛的境界,恐怕須菩提不能理解,佛又自己來解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為什麼我這樣跟你說呢?因為你要想把你的心住先得無著,離一切相見其性,就是說要離一切相、要見性,這就是總說了。這樣來度眾生的時候,沒有生可度,也不見眾生相,實實在在的沒有眾生可度,也沒有眾生相可見。佛就知道,不但須菩提,很多那些個跟須菩提同樣知見的人,他不能理解的。所以佛又自己解答,什麼原因我跟你這樣說呢?假設說菩薩度眾生有眾生相,一定有分別,有分別就有愛憎,有愛憎就有取捨,有取捨那就不是菩薩平等度生了,這裡頭含著意思很多。我們幫助一個人、度一個人分別心很多,以致見到這個眾生第一個感覺到印象很好,這叫有緣,有緣千里來相會;一看見這個眾生就不順眼,心裡就發煩,那就是無緣。這就是因為著相的關係,這種度生的就不是大菩薩了,學著度眾生。

佛跟須菩提說不是這個意思,說:須菩提,假使菩薩要有相;有相,有什麼相?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這位菩薩不是菩薩。因為他有執著,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這四相都是緣起法,緣有的。眾生的本性跟佛性無二無別,這按性說。咱們最初不是跟大家講過性空緣起嗎?在緣起上可就不同了,眾生是眾生相,佛菩薩是佛菩薩相。假使一有相了,就緣起四相了,那就不是成佛了,就不能進入佛的境界,就不能證入無餘涅槃。佛要想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無餘涅槃,那就是相反了。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叫眾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叫諸佛。佛跟眾生的區別就是一個迷、一個悟,悟了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迷的時候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俱在。佛又進一步跟須菩提解釋,知道須菩提一時不能領略,佛又再進一步說。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複次,須菩提,就是我再跟你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菩薩利益眾生時候就要行六度萬行。行六度萬行第一個就是布施,應無所住就是三輪體空,沒有能布施者,也沒有受施者,也沒有中間所施予的法,佛也無我、無體,或者說法,於一切法,一切法中單舉這個例子,布施的例子。布施是六度萬行之首,菩薩利益眾生時候要行六度萬行,在你利益眾生布施的時候,不見眾生相,也沒有個能施的心,也沒有所施的物體,這叫三輪體空,叫離開六塵境界相,離開「色、聲、香、味、觸、法」。所謂在布施時候不能住在色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沒有六塵境界相了,離開六塵境界相。行布施如是,行忍辱也如是,乃至我們修行沒有個能修者,也沒有所修的法,也沒有所證得的,沒對象。行布施如是,那你持戒、忍辱、禪定都如是,要不住於相,這是極重的重點。

須菩提問佛應何住心,我心怎麼樣住得住?佛就告訴他了,你要有這些個相,你要執著這些個相,你那心能住得下來嗎?不住相就答覆這叫不住心。那能住得住?我們做一切事能夠不著相,所以一切凡夫是做不到的。我們住色就生心色相,住聲就生到聞相,聞聽到的聲相,大音小音都是在相上去分別,沒注意到性。因此佛教導的就說應無所住,知道一切相沒有,這叫不執著了,不執著相了。但是這個不執著不是把相滅了不執著,不去在相上執著不是把相消滅掉,令這個相沒有了這才叫不執著了,不是這樣意思。是什麼意思呢?只是不住而已,就是你不執著而已。須菩提問佛怎麼樣降伏其心呢?你就這樣降伏,不住就是降伏。就是咱們做一切事,做的時候不要用心去把它分別,做完了也不去回憶想它,學習這樣做,這就是漸漸的降伏。

一般的說我們供養佛,或者財布施財供養,或者法供養,你心裡有分別物質的多少,物質的價值多少,物質尊貴或物質不尊貴,先有這些個分別,這叫住色布施;沒有這些想分別。我們經常修普賢供的時候,不要在相上取,用意念供佛,心裡一作意就供佛了。但是這個不但不住色相,也不住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塵境界一點都不沾,這樣的布施。布施就是不住於相,布施如是,持戒也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都如是。這就是佛告訴須菩提如何降伏其心?不住就是降伏其心,不住相布施就是降伏其心。同時把這個不住意思一定要明了,不是把相滅了,只是你不著就行了,思想不去分別、不去執著它。這個法包括一切了,這叫降伏的方法。

「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咱們讀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行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五蘊不存在,就是不住的意思。無論做什麼事不著相,不執著意思。這地方沒說五蘊,光說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六根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一定產生六識,沒有識的分別不會成就的,六根、六塵、六識這叫十八界,要以法相的分別名相可多了。哪一個布施一樣,就舉布施一樣,物質的,或者它的輕重,尊貴不尊貴,物質的大小,物質的多少,這都在分別念上去了,愈分別愈複雜,光十八界這滅一切相。因為舉個六度,舉個布施度,就該攝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都該攝到進入去了。大般若經講這個那經文可長了,一個一個的說,重覆說,咱們這是簡略的、小品的。這叫行什麼布施呢?不著一切境界相,這叫無相布施。咱們在觀相的禮拜、懺悔都是在有相上,或者念經也在著經上,在這一切法都去分別念、都去執著相;要把這個念頭取消,觀想無相,這叫無相布施。布施如是,其他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都如是。

這樣布施有福德、沒福德呀?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執著,什麼也不念,這福德如何呢?佛又跟須菩提說了,說這個福德比有相的福德大得多。所以論福德來說,佛跟須菩提說菩薩若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無量,不可思量。在我們眾生的思想說,什麼都不執著有什麼福德呀?那福德也不執著;要一執著,一起著就小,無著就大。所以說菩薩若不住相布施,這個布施功德就大了,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一執著,一執著就小了。咱們布施、供養,或者懺悔,讓我們發願都盡虛空遍法界,你不執著才遍得了,你一執著就遍不了了。這個道理怎麼講的?就是法法如性,不管你做哪一件事,都以它體性為標準的。法法都如是,布施說稱性的布施、不住相的布施、是稱法性的布施,這是大智慧。契般若智,契性空理體,空才遍,空自遍一切,性空了無邊無際。供養是種緣起,布施也是種緣起,你要一起念一執著有形有相,它就有局礙了。這個是沒局礙性的,所以說他福德無邊。

這樣行布施,這樣來修行,以金剛經的修行,消業障的修行,你能鍛煉到無相無著,達到了功德無量無邊。一起念,一執著,它就有相了,有相就不是廣大無邊了;若能達到廣大無邊,就是無所住。云何應住?佛告訴須菩提無住。須菩提問是相住,把這心住。佛告訴他、所教導他的怎麼住?無住,無住而生心。這種答覆不是光答覆一種,兩種。你首先得降伏你的心,不要雜念紛飛的,做一件事想得很多,要供養,還沒供養先想它的功德,或是想果報,我這個供養了,我祈求來生財富。現在我們有很多在家的道友他來請問,經常問佛法,說:怎麼樣能使我公司發財?怎麼樣我能發大財?你對這類的人要給他講金剛經行嗎?告訴他無住,他聽不懂。你方便善巧吧!讓他用心供養,把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它是互相變的,完了再引入到無住。

這段經文總的目的要降伏其心,還懂吧!不要去取分別,不要在相上去起執著。我們學經的時候很容易,等一臨到事實分別心就來了,特別幫助別人的修行。幫助別人的修行,或者對一切四眾弟子,一般的人都想消滅災難、升官發財,這是一般的人。但是我們出家的道友也有想法,不是升官發財了,想做什麼?想消災難,想儘快點成就,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煩惱。這很簡單,你得做不生煩惱的事。你一天坐那就想著煩惱,盡想些煩惱事,家長里短。我們這些道友出家的時候,你們現在誰沒想家?希望家裡好了。我們這回回去了這麼多,現在回去都回來了,我想你回去想想對現實想想你的心,你生過無住生心沒有?這一去了所遇到任何六塵境界相,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你這個識就在你在這學華嚴境界,乃至聽法華境界,你對照過沒有?你學了要用,你回家到社會上得用一下子看看,要用大心包容一切的,那就叫超然了,超然無住。社會上有很多的事看你怎麼樣對待,以超然的境界住。同時我們現在一有住就是妄(執著),一起執著心就是妄心;我們不起執著、不住相,這叫調伏,調伏就是降。云何降伏其心?就這樣降伏,不在相上起著,見如不見。

當然我們最初處境界相是不可能的。最近我們有些個道友爸爸媽媽要往生了,或者要幹什麼了,他心裡就起很多執著,起了很多的想法,或者是念誦經典,這是向善的方面想,給他消災,助他病苦好。這個也是妄心,不是真心。見什麼相不執著、不住,這就是降伏。當你生心動念了,認識它是妄想,降伏它,降伏它就超然了,那就叫無住。無住而住,住到什麼上呢?無住而住住在無住上,住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住在四相上。那須菩提所問的,佛在這就給他答完了,就這一段經文,就我剛才上來所說的就答完了。

但是又因為佛的教導在佛的語言上去起執著,或者生懷疑心。說我們布施,以布施度為主吧!在布施時候不執著六塵境界,沒有六塵境界的想法。那你不住六塵境界,也沒有加以有漏的、無漏的分別,沒有這些個思想,只有一個諸塵寂靜,返歸清凈,了得萬法皆空、皆寂然不動;就是咱們經常所說那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了得這個意思了,善業增長,惡業消失。你這樣常時觀想常時做,內裡頭能除去貪愛;內里除去貪愛,外頭才能做布施。這個布施包括幾種,現在在我們道友之間說要法,不要吝法;不要吝法,要有機緣,要跟人解說,你知道好多說好多;乃至勸人念一句佛也是法,念一句菩薩聖號也是法,他能念也能夠使他返妄清凈。因為他濁惡煩躁的心,念一句佛號,念一句菩薩號,就能夠漸漸的使他清凈下來。他一坐那念佛,他就什麼都不想了,就能回歸清凈,這樣能消你的業障。

從內心裡頭一定要消除貪愛,再假外頭去行布施,內施、法施,或者供養人衣物,給他說幾句佛法,這個就叫利益眾生。你要想求福德,這個福德最大了。或者看人家做錯的事,見人做不合法的事,總的說見人做了惡事、做不好的事,你是菩薩,行菩薩道,你不能討厭人家,也不能厭煩他,不能因為他這一次做這麼件壞事就是壞人了,不能這樣見為。但是這是菩薩包容心不起的分別,因為在自性上頭、在理性上頭沒有這些東西。如果你這樣的,這叫離相。離相,沒有分別就叫離相。不著相,看它的本性,這就叫修行。鍛煉我們這個心沒有能沒有所,能把你這個心鍛煉沒有能所了,這就善,這就叫善法;有能有所就非善法。修行的人心裡頭還感覺著我是個修行者,還有我所修行的法,有能有所不是善行;等你這個功夫用了幾十年了,你自然就消滅能所了。這叫什麼?這叫離相,但是還沒有成就,只是你修行著向這個發想發展。如果你有能有所,你這個心不把它消失掉,永遠也得不到解脫。

佛跟須菩提說這個意思,須菩提問就是要得大解脫,怎麼樣使我們心住到,能住下到大解脫上,這叫因住。這也是降伏,把心降伏了才能住。你心不能降伏,你怎麼能住得下去?住不住。要想無住就要離相,依著佛教導這一段話,依教修行,把這個心鍛煉的沒有能沒有所,心無能所,進入了。這個福德是無量無邊的,不是相所能夠局限的。能夠如是修行,一切人天恭敬,但是你也沒個人天恭敬的感覺。你還有個人天恭敬的感覺,不又著相了嗎?要自然的感覺人天恭敬。為什麼能感覺得到?這就叫福德。但是你在福德上你千萬不要執著,再一起心動念、一著相,那個福德沒有了,因為心常時讓它不執著一切相來行六度。這僅舉一個布施,舉個布施在華嚴講就是十度,「施、戒、忍、進、禪、慧、方、願、力、智」,就這麼一念具足十度,能夠常時這樣做,就是你常行般若智。因為咱們講的金剛般若智慧,你這樣做去的時候,你就已經念念的行為都跟般若智相合了。要說福德的話,這個福德無量無邊,你感果上也就很快的得到成就。

【須菩提。於意云何。】

佛把這段話說了之後又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我跟你解說這個,你怎麼認識的?於意云何,就是你怎麼想的。佛就跟須菩提說:你問我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其心,我現在給你解釋了,你對我解釋的你怎麼樣想法、你怎麼要認識的?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又問他:向東邊看,東方,你對東方的虛空可思量不?虛空想個什麼?須菩提答覆:否也。我什麼想法也沒有,虛空怎思量?本來就是空的,我想它做什麼!否也。否也,世尊,我沒有想,不可思量。

佛又問他:那南方呢?北方呢?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維上下,所有的虛空能思量嗎?思量的意思就是虛空的大、虛空的小、虛空的長、虛空的方,沒有這些相,虛空是無相的。須菩提當然答覆否也,虛空想什麼,虛空就是空的。佛是問他,讓他承認,承認什麼?虛空是不可思量的。佛就拿這個比喻與法相合了,虛空既然是不可思量的,那菩薩行無住相布施,亦復如是。我上來跟你講行六度萬行不要執著,不計較,不執著,以無相的布施,就跟那虛空不可思量一樣的。所以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這個福德不是想像得到的,你想像的想像不到。他的福德究竟好大,不可知,無相的,福德也無相也無住。

你不是問我怎麼樣住心嗎?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這就住心了。把這個心住在無相,這個裡頭就包括了「無相、無願、無作」三解脫門,無相自然就無住無願了,就把這個無相布施像虛空一樣的,無相福德的功德像虛空一樣的。虛空不可度量,那這個布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布施,四相皆空,也沒有邊際的,這是拿虛空形容的。你說世間最大的是什麼?就是虛空無邊無際的,恐怕也是最大的。在佛所說教法之中最大的是什麼?佛性。咱們經常講起佛性,佛性屬於最大的,佛性無相,也是無相的意思。因此凡是有形相的不能叫大,沒有大相。為什麼?虛空才叫大。人間的形相大小是相比較而言的,大對著小,比小這個叫大;沒了小了,你大不起來了,你怎麼大的,跟什麼比,沒比較。凡有形相的都是世間相,都不能叫大。說虛空,虛空沒有形相的那才真叫做大,以有相比無相,無相就叫大。凡是一切法它的體性沒有什麼大小、也沒有什麼長短、也沒有方圓,是相對而立的,沒有現量的,因此大不名為大。佛的性,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根本本性,就是佛性,佛是成就的,佛性是沒有現量的。要說大,佛性最大,有形相者都不名為大,無形相者才名為大,就是虛空最大。在此虛空之內,虛空的本身沒有東西南北、也沒有長短方圓;虛空又不是動的,是常住的,不變,這住的;但是它住的本身上沒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不名為解脫。

佛的性體,佛性就是咱們人人本具的覺性,佛性就是覺性,本性上頭,佛性上頭,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就是沒有四相。凡是有相可見的,若有我、人、眾生、壽者這四相可見,這個就叫眾生性。無四相可見的叫佛性,有相可見的是眾生性不叫佛性。咱們經常說眾生是說他本具那個,不是習染的,眾生與佛無差別那個性,那是本性。但是眾生迷失掉了,佛修成了、覺悟到了,原來都一樣,一個有修有證修成了,一個無修無證沒有,這個叫素法身。所以一個住相布施跟一個無住相布施,兩個是天淵之別。說它效果,住相布施的有形有相,那布施量很小;無住相布施那個無形無相的,那個量非常之大。就像我們剛才舉這個例子,在妄心當中說東南西北十方;真心沒有了,在理上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東不是東,不真,不是真實的。南西北方都如是,站在西方往東看,那邊叫東方,往南看那邊叫南方,看你看的對象,說東不是東,說西不是西。因此假名安立,它沒有自性的,自性本來是空寂的、是一體的,沒有分別。

這一段是佛讚歎說無分別智,般若智慧像金剛一樣的是指著無分別智說的;一有分別了就是虛妄了,就不是真實的了。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跟須菩提解釋到這裡的時候,佛就跟他說了,說:你的意思如何想?你看的佛,乃至看佛身也好,跟佛學也好,你看佛的身相,你怎麼樣看的?須菩提,於意云何,你是不是以身相見如來,可以以身相見如來否?我跟你這樣解釋之後,你再來看我,你怎麼樣看?問須菩提。

上頭說不可住相,佛恐怕人家疑惑了,既不住相,那成佛是不是有相,有個成佛的相?佛就舉這個例子來問須菩提,讓須菩提答,說:你對如來怎麼樣認識,見著如來相怎麼見的?須菩提經過佛這樣開示他,經過這麼一段學習,他已經開了悟了,在那個阿羅漢上頭又開了悟了。他說:否也,世尊,我不是以身相見佛的。我現在懂得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若以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見佛,是見不到佛的。為什麼?何以故,什麼原因不以身相得見如來。因為如來所說的身相,即非身相,如來所說的身相不是指身相。不是身相是做什麼?示現的,隨緣化生,這是示現的化現的,化現不是真實。金剛經最後,把最後的話提前來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須菩提就如是觀了,如來所說的身相即非身相。那是假的嗎?不是假的。所以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要真正想見佛,不要在相上見,在性上見。

這個意思還是說你的心要住在什麼上呢?不應當住相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相都不住,這樣子來理解、來修金剛經。學了金剛經要修行,但是要懂得一個問題,懂得什麼問題?從相而見性。我們曾經共同學習的道友,我共同學習的道友,小的時候大家就辯論又有爭議了。那時候我跟慈舟老法師的時候,我是學戒的,學戒時候執著相,這個問題大家去參一下吧!是不是執著?每一個戒相,佛告訴我們不但學而且還要做,不但做還要執持。那我們學一切戒相算不算執著,你怎麼樣理解?在禪宗裡頭,丹霞祖師把佛像劈來燒,這種形相要作何解釋?他讓它達到無相,但是只對那個機,只在那個時間。所以我們往往有些道友拿禪宗的禪義、拿無法批評佛說的一切有法。過去有人跟我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這個只明白了佛教的有相法門,只明白一半,這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應該圓融。

佛所說一切法是對一切機說的,對什麼機說什麼法。須菩提二十年之後了,證了阿羅漢果了,他只是問如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我們可以這樣跟他解釋,你持戒是降伏你的心,佛制的戒正讓你達到降伏其心,你能把心降伏了才能進入無相,才能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心還沒降伏,你怎麼進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降伏其心的方法有持戒,你從持戒才能達到無戒,這從有到無。在般若經的時候,佛說般若部經典的時候是經過很長時期,佛說法是有時期有定點的,眾生到了什麼程度佛才說什麼法,是這個含義。現在在末法時候,圓滿教跟初發心的初教都混為一談了,這個大家必須得有分別的。我們將金剛經的意思,正是使我們持戒,乃至於修其他的讀誦大乘,你才從有進入無,不是斷滅無。這個我們下一回再講什麼叫正知正見。


推薦閱讀:

夢參老和尚:智看世間相
奉天玉和尚是否李自成?
虛雲老和尚:在忙中修行
上夢下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14
夢參老和尚《心經》開示

TAG:金剛經 | 解讀 | 金剛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