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簡介

  本文介紹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誌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詩經》收詩305篇,分「風」、「雅」、「頌」3部分,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詩經》的篇章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為後世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礎和藝術底蘊。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采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楚辭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運用這種形式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其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宏偉瑰麗的長篇抒情詩。屈原之後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家。楚辭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發展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階段。《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會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漢樂府民歌繼承《詩經》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傳統,多「感於哀樂,緣事而發」,通俗易懂,長於敘事,富有生活氣息,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體現了詩歌藝術的新發展。《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民歌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敘事詩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長篇敘事詩,凡353句,1 765字,被稱為「長詩之聖」、「古今第一首長詩」。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誌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這是—組由寒門文人創作的抒情短詩,情調感傷,言短情長,委婉含蓄,質樸精練,被譽為「一字千金」、「實五言之冠冕」。

  漢末魏晉時期,文學進入自覺時代。建安時代,「世積亂離,風衰俗怨」,文人詩歌卻呈現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為中心組成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詩作大多反映時代動亂和人民疾苦,抒寫個人理想抱負,具有「慷慨以任氣」、「志深而筆長」的風格,此即後世稱道的「建安風骨」。建安詩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為傑出。魏晉之交,世風變易,「竹林七賢」是正始時期的代表詩人群體,其中阮籍、嵇康名聲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的82首《詠懷詩》是我國第一部規模較大、內容豐富的個人抒情五言組詩,嵇康則開拓了四言詩的新境界。西晉太康年間,詩壇上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陸機、張協、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麗辭縟采,開中國詩歌雕琢堆砌的流風;左思則獨樹一幟,繼承建安文學傳統,其《詠史》8首借詠史來抒懷,情調高亢,筆力矯健,有「左思風力」之稱。東晉玄言詩泛濫一時,直到東晉末年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壇驟添異彩。陶詩多寫田園生活,風格自然沖淡,「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軾語),對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有直接影響。

  南北朝時期,南方的代表詩人有謝靈運、謝、鮑照等。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實現了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變。謝受其影響,正於描寫山水,與謝靈運合稱為「大小謝」。鮑照擅用七言古體抒發憤世嫉俗之情,風格俊逸豪放,為唐代七言歌行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北方最有成就的詩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剛健之筆寫鄉關之思,融合南北詩風,成為六朝詩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樂府民歌足與漢樂府前後輝映。南朝民歌清麗婉轉,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獷剛健,代表作是《木蘭詩》。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詩體完備,流派各異,名家輩出,成就卓著。「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頹靡詩風,發出清新健康的歌唱,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盛唐時期首先出現兩大詩歌流派:一是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多摩山范水,抒寫閒情逸緻,風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多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或慷慨悲壯,或雄奇瑰麗。接著李白杜甫橫空出世,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雄視古今的「雙子星座」。「詩仙」李白繼承和發揚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歌頌祖國大好河山,表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情奔放熾烈,風格豪放飄逸。「詩聖」杜甫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其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風貌,被譽為「詩史」,感情內在深沉,風格沉鬱頓挫。李、杜分別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成就而成為澤被百代、彪炳千秋的偉大詩人。安史之亂後,進人中唐時期,經過短期的過渡,唐詩呈現第二次繁榮。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他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創作了《新樂府》、《秦中吟》等針砭時弊的諷喻詩。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長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傳誦至今。與元白詩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崇尚險怪,以散文手法作詩。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詩人還有劉禹錫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現的「詩鬼」李賀,其詩冷艷深幽,恢奇詭譎,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晚唐之世,詩風趨於卑弱,感傷色彩較濃,惟杜牧李商隱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譽。杜牧擅七絕,詠史懷古、抒情寫景,無不清新俊逸,風姿絕代。李商隱工七律,風格深情綿邈,綺麗婉曲,尤其是「無題」詩,更是意蘊雋永,興寄深微,沉博絕麗,獨擅勝場。

  宋詩總體成就不如唐詩,但別開天地,自有特色。對比而言,唐詩主情韻,開朗俊健,以境取勝;宋詩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勝。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學李商隱,號西昆體。王禹俘、梅堯臣、蘇舜欽等反對西昆體,反對只講聲律辭藻與缺乏社會內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詩健康發展的基礎,歐陽修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恢復關注現實的傳統,宋詩注重氣骨、長於思理的傾向愈益明顯。北宋詩壇影響最大的是「蘇黃」。蘇軾是宋代文藝創作成就最為全面的作家,其詩說理抒情,自由奔放,發展了宋詩好議論、散文化的傾向。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宗主,注重詩歌語言的借鑒和創造,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處」,其詩宗尚杜甫,瘦硬生新,屬於江西詩派的還有陳師道、陳與義等人。南宋詩人的傑出代表是「中興四大詩人」(陸遊、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他們都出於江西詩派,而終能自成一家。陸遊是宋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存詩近萬首,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南宋後期出現了「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他們的作品現實感不強,詩格比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愛國詩篇,為宋代詩壇添上了最後一抹光彩。金代最傑出的詩人是元好問,其詩內容豐富,「沉摯悲涼,自成聲調」(趙翼語)。

  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樂曲傳人中原地區,元代出現了一種配合當時流行曲調清唱的抒情詩飼——散曲。與傳統詩詞相比,它大大擴展了表現範圍,形式更自由,語言更活潑,具有濃厚的市民色彩,給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氣。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套曲)兩種形式:小令是單支曲子,套數是由兩支以上屬同一宮調的曲子依次連綴而成。前期代表作家是關漢卿、馬致遠,其作品通俗平易,詼諧潑辣;後期代表作家是張可久、喬吉,他們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趨於雅正典麗。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初,高啟、劉基等人的詩歌較有社會現實內容,但接著興起以朝廷輔弼大臣為首的「台閣體」詩派,歌功頌德,空廓浮泛。明中葉以後,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先後發起複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他們盲目尊古,一味模擬,受到有識者的批評。先有以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矯之,繼有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極大地衝擊了前後七子的復古主張。稍後的「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人,主張與「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詩風。清初,遺民詩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錢謙益、吳偉業等在清初詩壇影響很大。王士禎提倡「神韻」說,成為當時詩壇領袖。清中葉以後,考據學風盛極一時,影響到詩壇,遠離現實、重視形式和以學問為詩之風大熾,唯鄭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黃景仁獨寫哀怨之作較有特色。道光、咸豐年間,內憂外患日益嚴重,龔自珍以詩為武器,揭露社會黑暗,抒發報國大志,成為近代詩歌史上開一代風氣的第一位大詩人,贏得了「三百年來第一流」的稱譽。

  詞是配合燕樂演唱的新詩體,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之後文人填詞者漸多,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在作詩之餘間或作詞。晚唐溫庭筠是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作詞的人,他確立了詞體規範,開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鼻祖」。五代時,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詞集《花間集》問世。西蜀韋莊名列花間,詞與溫庭筠齊名,並稱「溫韋」,以清麗疏朗見長。南唐馮延巳注重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抒寫個人生活感受,「開北宋一代風氣」(王國維語)。五代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以詞寫自己的人生際遇和真實性情,寫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不事雕飾,緣情而行,語言樸素自然而又流轉如珠,王國維評云:「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土大夫之詞。」

  詞在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誌。宋初詞家如晏殊、歐陽修等,主要還是沿襲晚唐五代詞風,寫的多半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范仲淹詞中的某些詞作開始呈現境界開闊、格調蒼涼的風格,給宋初時期的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期的柳永對宋詞進行了第一次革新,創製並寫作了大量的慢詞,以寫相思旅愁見長,多用鋪敘和白描的手法,語言俚俗,富於平民色彩,產生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廣泛影響。詞至蘇軾而又一變,蘇軾打破詩詞界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開創了豪放詞派,使詞擺脫了音律的束縛而成為獨立的抒情詩體。北宋後期詞壇主流又復歸婉約,代表人物為秦觀賀鑄周邦彥。秦詞柔婉清麗,情辭兼勝,被奉為婉約派正宗,與黃庭堅並稱「秦七黃九」。賀詞筆調多變,剛柔相濟。詞至周邦彥再一變,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周邦彥精通音律,善作慢詞,以思力取勝,詞風典麗精工,對南宋格律派、風雅派詞人影響極大。南北宋之交出現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創言淺意深、本色當行的「易安體」。她善於鍊字煉意,擅長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清俊曠逸;後期詞抒身世之感、家國之思,蒼涼沉鬱。南宋初期詞人如張元干張孝祥朱敦儒等,多親歷靖康之變,故以詞為武器,抒發愛國情懷,上承蘇軾,下啟辛派。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主承蘇軾但取徑更廣,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在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辛詞風格多樣,或壯懷激烈、豪氣逼人,或纏綿哀怨、清新活潑,尤能寓剛柔為一體。在辛棄疾的影響下,陳亮劉過和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形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辛派愛國詞人群體。

  在宋金對峙、政局相對穩定的南宋後期,出現了以姜夔吳文英史達祖張炎王沂孫等為代表的格律詞派。其中突出者要數姜夔、吳文英,他們同是宗法周邦彥,但姜詞清空騷雅,吳詞工緻密麗。

  詞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興氣象。清初,陳維崧效法蘇、辛之豪放,開「陽羨詞派」;朱彝尊推崇姜、張之清空,開「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善作小令,長於白描,以情取勝,風調酷似後主李煜。清中葉後,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糾浙派之偏,論詞主比興寄託,重視詞的社會作用,其影響直達近代。

推薦閱讀:

特朗普:美元貶值要全世界買單!中國、俄羅斯:做夢!
【圖文】美國人才吸引力傲視全球,中國難競爭
中國的火器歷程:愚昧無知滿清誤國
驚曝:蒙古回歸中國又進一步!(4)
梁國銀:「中華一絕」弘揚中國古漢字文化

TAG:中國 | 歷史 | 詩詞 | 發展 | 古典 | 古典詩詞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