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赤壁賦》

摘要:歷代書畫家反覆書寫《赤壁賦》並以之為題材大量創作「赤壁圖」,反映了對《赤壁賦》的無比喜愛和推崇。究其原因有五:一是《赤壁賦》具備山水畫構圖的基本要素,「蘇子月夜泛舟游赤壁」極具繪畫美和多重象徵意味,為繪畫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構思空間;二是《赤壁賦》表達宇宙無窮,自然永恆,而人生短促渺小的哲思,直揭人生悲劇意識的根源,契合中國文人的心靈,形成強烈的共鳴;三是《赤壁賦》以變與不變的相對論哲學實現了對人生悲劇意識的超越,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審美態度實現了對現實人生困境的超越,蘇軾從容、曠達、豪邁、堅韌的人生態度具有人格範式的意義;四是書畫家借「蘇子月夜泛舟游赤壁」表達對蘇軾的同情以及自身的不遇之悲;五是畫家的職業化促進了《赤壁賦》書畫的生產。《赤壁賦》對書畫藝術創作、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文化人格的塑造都有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蘇軾;《赤壁賦》;赤壁圖;文化精神;接受

在中國古代文學家的燦爛星河裡,蘇軾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他眾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中,《赤壁賦》是影響最大的篇目之一,而且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文學領域,比如在書法和繪畫領域。長期以來,眾多書畫家以之為書寫內容和繪畫題材,創作出大量的書畫作品,形成了一道文學與書畫交融、互動的獨特文化景觀。考察這一現象,揭示其成因,對了解蘇軾的人格精神及其影響,對理解中國文人的人生追求和美學理想,都很有意義。但迄今為止,學界對歷代有關《赤壁賦》的書畫資料尚未進行全面的整理,對歷代書畫家熱衷於《赤壁賦》這一文化現象還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擬對此作一番探究。

一、以《赤壁賦》為題材的書畫作品

蘇軾曾多次手書《赤壁賦》以贈友人。孫承澤《庚子消夏錄·蘇東坡書前赤壁賦》云:「《赤壁賦》為東坡得意之作,故屢書之。」蘇軾自書《赤壁賦》至少有五本。除蘇軾外,現今所知最早書寫《赤壁賦》的書法家是宋孝宗趙昚,其行草《赤壁賦》長卷用泥金書於磁青紙上。宋高宗趙構有草書《後赤壁賦》,同馬和之《後赤壁賦圖》同裝,後接另紙篆書《後赤壁賦》全篇。宋人徐競有篆書《赤壁賦》。

《赤壁賦》在宋代已成為常見的繪畫題材,著名畫家喬仲常、馬和之、楊士賢、李嵩、李龍眠、王詵、趙伯駒、趙伯驌等都曾繪《赤壁圖》。喬仲常的《後赤壁賦圖》是目前所存最早的「赤壁畫」。此畫採取中國畫長卷通常採用的「異時同圖」①的手法,根據《後赤壁賦》文意和情節,畫面分九段從右向左展開,逐一描繪了東坡與客游賞的進程,每段既相互獨立,又連成一個整體。馬和之《後赤壁賦圖》描繪的是《後赤壁賦》中東坡與客泛舟夜遊赤壁,遇孤鶴「橫江東來」「掠余舟而西」的瞬間景象。此畫構圖極簡,大片的空白給人以無窮的想像。筆法飄逸、婉轉纖巧,特別適合表現道家看重的水流和雲氣,給人虛無縹緲之感。楊士賢《赤壁圖》表現出江流浩蕩之氣和赤壁雄偉之勢,與蘇軾的豪放情懷頗相契合。李嵩《赤壁圖》畫技精妙,圖中暗礁石壁以小斧劈皴擦,簡潔、拙重,用「鋸齒描」精繪細寫漩流急浪,頗有裝飾美感,意境悠遠。此外,還有李龍眠的《赤壁圖卷》,王詵的《赤壁圖》,趙伯駒的《後赤壁圖》,趙伯驌的《後赤壁圖》等。

金代武元直的《赤壁賦圖》在眾多「赤壁圖」中最負盛名,表現的是蘇軾泛舟夜遊赤壁的場景。此畫構圖雄奇壯闊,大江奔流、石壁峭立、峰巒起伏、樹木蒼鬱,石壁之下一小舟中,蘇子與二客對飲,船夫撐篙順流而下。煙波浩渺、寬闊的江面和高聳險峻的石壁,襯托出小舟及其乘客的渺小,讓人不禁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畫法上,近景山石用類似「斧劈皴」的短皴和淡墨直線皴結合,用筆法度謹嚴,筆力勁健,凸顯出石壁的峭拔和堅硬。皴筆大致用淡墨,只在結構折轉處以濃墨醒出,墨色濕潤,濃淡墨色的滲化使景象稍趨朦朧。另外南宋杜莘老繪有《赤壁圖》。此外,在南宋的一些工藝品上也出現了以《赤壁賦》為題材的圖像,如剔紅《後赤壁賦》紋盤、剔黑《後赤壁賦》紋盤以及《前赤壁賦》銀盤等[1]。由此可見,在宋、金時代,《赤壁賦》已成為繪畫以及工藝創作的常見題材。

與宋、金相比,元代留存至今的赤壁圖和《赤壁賦》書法作品不多,但歷代著錄和題畫詩中提到的並不少。其中趙孟頫與《赤壁賦》結緣最深,見於著錄和現存的有四幅:其一行楷書《前後赤壁賦》,其二行書《前後赤壁賦》並《蘇東坡像》,其三行草《前後赤壁賦》,其四行書《前赤壁賦》。除趙孟頫外,還有一書畫作品,如鮮於樞的行書《後赤壁賦》,虛菴的題畫詩《盛子昭<赤壁圖》等。元代題《赤壁圖》的詩甚多,有趙孟頫的《題四畫·赤壁》、鄭思肖的《蘇東坡<前赤壁賦圖》、吳師道的《游赤壁圖》、房祺的《題<東坡赤壁圖》、唐元的《題亷守所得<東坡游赤壁圖》等。這些「赤壁圖」今已散佚,但這一題材為元代書畫家所熱愛的盛況,由此可窺見一斑。

明代是《赤壁賦》書畫創作的高峰期,作者和作品的數量都遠遠超過前代,且精品較多。據歷代著錄和《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故宮書畫圖錄》《文徵明書畫簡表》等資料統計:祝允明書《赤壁賦》共16幅,文徵明書《赤壁賦》共56幅,董其昌書《赤壁賦》共6幅,張瑞圖書《赤壁賦》共20幅。此外,沈周、唐寅、王寵、陳道復、陸治、彭年、陳泰來等都有《赤壁賦》書法作品存世。仇英、陸治、文伯仁、丁玉川、戴進、陳淳等都有「赤壁圖」存世。明代《赤壁賦》書畫作品亦不少,如陳士謙的《後赤壁圖》,圖後接蔣先生楷書賦;楊榮的《書<赤壁圖後》和陳粹之(冷庵)的《赤壁圖》。明代有大量題《赤壁圖》詩,如張以寧《蘇公赤壁圖》、劉泰《東坡赤壁圖》、何景明《題<蘇子瞻游赤壁圖》等。同時「赤壁圖」也是明代中後期工藝品的常見題材。主要形式有陶瓷器表上的繪飾,竹木器表上的雕飾,紡織品上的修飾,犀牛角雕、漆雕、玉雕等。

清代書畫家創作《赤壁賦》書畫的作品亦不少,但藝術水平遠遜前朝。見於著錄和今存的書法作品有徐枋、黃傑、吳山濤、何紹基的《前後赤壁賦》,王芑孫、趙之琛、陳士本、程煥倫、愛新覺羅·永瑆的《赤壁賦》,曹貞秀、魏鴻選、黃輝、正詣的《後赤壁賦》等。繪畫作品有呂煥成的《赤壁圖》、王夢龍的《前赤壁圖》、錢杜的《後赤壁圖》、徐堅的《臨唐寅赤壁圖》等。書畫合璧作品有張在辛的《赤壁賦書畫》、唐泰的《前赤壁賦書畫》等。清代也有許多題「赤壁圖」詩,如錢大昕《題爻吉兄<赤壁圖》、陳瑞林《題王香雪<赤壁醉眠圖》等。清代以《赤壁圖》為圖樣的工藝品很流行。清早期竹雕「赤壁圖」筆筒、青花「赤壁圖」酒杯、剔紅雕漆「赤壁圖」插屏、掐絲琺琅「赤壁圖」扁壺等這些工藝品都用於皇室或上流社會,由此可見清代上流社會對《赤壁賦》的喜愛。

較之明清兩代,近現代以來,書、繪《赤壁賦》的作品較少,但一些大家如陳少梅、張大千、傅抱石、亞明、陸儼少、李可染、范曾等都喜繪「赤壁圖」,並在構思、技法、風格方面都有超越前人之處。

《赤壁賦》在日本繪畫中的表現值得關注。據池澤滋子介紹,現存室町時代五山僧的三十多首題畫詩中,題《赤壁賦圖》的有十多首。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喜歡畫「赤壁圖」,還常常把日本某地當作赤壁來泛舟遊覽。流傳至今的「赤壁畫」有山本守禮的《赤壁賦圖小襖》、貫名菘翁的《前後赤壁賦圖屏風》、池大雅的《洞庭赤壁圖》等。明治、大政時代的長尾雨山和富岡鐵齋是「東坡迷」,他們組織了五次「壽蘇會」和一次「赤壁會」,在「赤壁會」展出了大量有關赤壁的畫,如富岡鐵齋畫的《赤壁前游圖》《赤壁四面圖》和吳昌碩的《前後赤壁賦圖》軸等[2]。

二、以《赤壁賦》為題材的書畫作品的特點

《赤壁賦》自產生以來,被歷代書畫家作為書寫內容和繪畫題材,創作出了大量的書畫作品,這些書畫作品又得到了詩人們的廣泛題詠。這是一個引人關注的文化現象。這些書畫作品表現出了以下特點:

(一)採取書、畫結合的形式

在歷代大量的《赤壁賦》書畫中,大都採取書、畫結合的方式:一是將賦題於畫面之上,二是將賦另紙書寫與畫裝裱在一起。第二種結合方式有五種情況:一是畫家自己書寫,二是畫家和書法家共同合作完成,三是後世書法家補寫以配畫,四是後世畫家補畫以配書,五是收藏者「拉郞配」,即將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赤壁圖」和《赤壁賦》書法裝裱在一起。這就形成了一個具有多重審美價值的藝術綜合體。在觀賞這些書畫合璧的藝術形式時,人們會不自覺去閱讀賦作,把對文本的理解和審美感受融入對書法和繪畫的欣賞中,使情感與思想,視覺與想像等多種審美體驗相互疊加,大大增強了審美享受。繪畫、書法與文學的緊密融合,說明文學對書畫有很大的影響力,不僅影響作者,而且影響受眾;不僅影響創作,而且影響欣賞。《赤壁賦》的魅力和影響力在這種「藝術綜合體」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題畫詩作者有的就是畫家本人,題畫詩正是畫意的直接表達;有的是觀畫者,題詩乃借畫言己志。總之,這些題畫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與「赤壁圖」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相一致。

(二)「異時同圖」和瞬間景象描寫

以《赤壁賦》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採用「異時同圖」的表現手法,將《後赤壁賦》敘述的人物及其活動以若干場景呈現在同一個畫面中,每個畫面既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繫成一個整體。採用這種形式的「赤壁圖」較少,喬仲常的《後赤壁賦圖》和文徵明的《仿趙伯驌後赤壁賦圖》為代表。另一種是繪製特定的場景,以展現《赤壁賦》的全貌,歷代「赤壁圖」中大多採用這種形式。這種形式大體有兩種類型:一是綜合《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中的描寫,表現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的情景,如武元直、楊士賢、李嵩、仇英、亞明等的「赤壁圖」;二是畫《後赤壁賦》中的某一個場景,變成《赤壁賦》中的瞬間景象,如馬和之、仇英的《後赤壁賦圖》。場景的選擇寄寓著畫家們的思想感情。

(三)運用繪畫技巧表現赤壁之美

從構圖來看,「赤壁圖」最顯著的特點是:利用繪畫技巧表現赤壁之美。「赤壁圖」以線條的粗細、輕重、虛實、乾濕、剛柔、直曲方圓、疏密聚散來表現山石、草木、房屋、船隻、橋樑、水流、人物服飾等的形態和質感,尤其是用勾勒加少許的皴擦、點苔的方法,表現山石、溝壑的紋理結構。近景山石以淡墨著色,用筆法度謹嚴,凸顯石壁的峭拔和堅硬,只在折轉處以濃墨醒出,墨色濕潤,濃、淡墨色的相互滲入,使景象稍趨朦朧。畫面構圖開合有度,山石背陰處、溝壑、樹木的繁密與石面、大片水域、平地的空白形成強烈的對比,表現了月光的皎潔,使畫面具有一種寧靜的詩意之美。筆法飄逸、婉轉纖巧,特別適合表現道家所看重的水流和雲氣,給人一種虛無縹緲之感。作為「赤壁圖」主體的山崖,峭拔聳立、巍峨壯觀,江水浩渺闊大,與一葉小舟及舟上的人物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出宇宙無窮,江山風月永恆,人生短促渺小的哲學意蘊。

三、出現以《赤壁賦》為題材的書畫作品的原因

歷代書畫家反覆書寫《赤壁賦》並以之為題材創作大量「赤壁圖」,反映了對《赤壁賦》的喜愛和推崇。那麼,形成這一文化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傳承了怎樣的文化精神?都值得深入思考。究其原因,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赤壁賦》具備山水畫構圖的基本要素——山石(赤壁)、江水、扁舟、遠山、樹木、小亭、明月等,「蘇子月夜泛舟游赤壁」這一情景極具繪畫美和多重象徵意味,為繪畫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構思空間。以《赤壁賦》為主題創作的「赤壁圖」核心的元素是蘇軾、赤壁、江水、扁舟,次要的元素是船客、船夫、明月、崖壁、遠山、樹木、雪堂、臨皋亭等,這些都是構成中國山水畫的基本元素和基本意象。這些基本元素以及富有詩意和象徵意味的場景,在山水畫家們那裡稍加剪裁構思就可以形成一幅不錯的山水畫。

二是《赤壁賦》表達的宇宙無窮,自然永恆,而人生短促渺小的哲思,直揭人生悲劇意識的根源,契合中國文人的心靈,因而獲得了強烈共鳴。書法家書寫《赤壁賦》的過程,既是跨越時空的對話過程,又是審美過程。書寫者或藉此與詩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寄託情懷,或以詩文作者為榜樣來堅定生活志趣,或通過詩文感受意境之美。在文徵明書寫《前後赤壁賦》的過程中,常用「聊自解」「聊適意」「聊寄意」「聊遣一時之興」以及「誦長公此賦,不覺有憑虛御風,羽化登仙之興」等語來明確地表達借誦讀、書寫來遣興的意圖。其他書法家書寫《赤壁賦》的心態也概不出其外。

三是蘇軾在《赤壁賦》中以變與不變的相對論哲學實現了對人生悲劇意識的超越,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審美態度實現了對現實人生困境的超越,他從容、曠達、豪邁、堅韌的人生態度為中國文人提供了切實的安慰,樹立了自我拯救的榜樣,具有人格範式的意義。蘇軾面對沉浮不定、變化無常的苦難人生,表現出極強的承受力和適應力,最終超越了苦難。他讓人們知道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平靜、樂觀和自信的心態,面對坎坷如何調適、化解。王水照、朱剛指出「蘇軾的人生體驗、人生思考、人生境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後繼者的人生模式的選擇和文化性格的設計」,「由於蘇軾的出現,才基本上完成了民族文化性格的鑄造:用更超拔的人生領悟,將孔、庄兩種人生態度統一於一種人生模式。毫無疑問,蘇軾的人生模式是體現我們民族文化性格的最典型之模式」[3]544。《赤壁賦》集中體現了這種文化性格。

「赤壁圖」由蘇軾與二客、赤壁、江水、扁舟、明月、美酒、遠山、密林、飛鶴等形象組成,這些形象都具有一定象徵意義。蘇軾或與二客圍坐舟中暢飲,或站立船頭凝望赤壁,或徐步江邊,或臨江舒嘯,神情閑雅從容、悠然自得,這不僅與蘇軾形象十分吻合,而且是畫家心目中理想的文人形象。在中國文化中,扁舟是超脫世俗、追求自由的象徵,飲酒是解脫苦悶、豪放洒脫的象徵,鶴是高潔不群精神的象徵。這些意象都表明蘇軾願像鶴一樣,做一名隱逸之士,獨飛獨鳴、棄世而自舉,在精神上追求超塵絕俗的境界。通過對這些有相似意象的圖像的組合、重構,畫家們表達了對《赤壁賦》所體現的從容、曠達人生境界的認同。一些「赤壁圖」題跋和題畫詩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畫家的這種創作意圖。如黃震《跋<赤壁後賦圖》:「坡之逆順兩忘,浩然與造物者游。」鄭思肖《蘇東坡前赤壁賦圖》:「泛舟赤壁痛銜杯,孟德英豪安在哉?何似江山風月妙,不從自己外邊來。」吳師道《游赤壁圖》:「燒天烈火萬艘空,橫槊英雄智力窮。何似扁舟今夜客,洞簫聲在月明中。」戴良《題赤壁圖》:「千載英雄事已休,獨餘明月照江流。畫圖不盡當年恨,卻寫蘇家赤壁游。」畫家不去表現曾在赤壁鏖戰的三國英雄,而是描繪蘇軾赤壁夜遊的情景,反映了畫家對蘇軾忘懷得失、心無掛礙的寬闊胸襟和隨緣自適的生活態度的肯定。功名事業總成空幻,不如醉心於大自然的明月清風,盡享超然世外之樂,這種隱逸避世思想造就了歷代書畫家的赤壁情懷。

四是書畫家們對《赤壁賦》的書寫和繪畫,表達他們對蘇軾懷才不遇的同情,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不遇之悲。蘇軾身逢文人頗受尊崇的宋代,才華橫溢,有治國的理想、熱情和才能,被宋神宗視為有宰相之才,然而一生仕途坎坷,懷才不遇,大部分時間在貶謫流放中度過,《赤壁賦》正是蘇軾貶謫黃州時期的作品。悲士不遇是中國歷代文人最普遍的一種感受,尤其是那些與蘇軾有著相似人生目標、自我期許以及人生際遇的書畫家。許多「赤壁圖」的題畫詩都抒發了悲士不遇的情懷。如李純甫的《赤壁風月笛圖》:「書生那得麾白羽,誰識潭潭蓋世雄。卻教載酒月明中,船尾嗚嗚一笛風。」元好問的《赤壁圖》:「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令誰是出群雄。可憐當日周公瑾,憔悴黃州一禿翁。」黃仲昭《題<東坡游赤壁圖》:「東坡老仙玉堂客,文章氣節稱人傑。才大難為世所容,萬里黃岡竟遷謫。」這些詩皆抒發了對蘇軾遭貶謫的憤懣不平之情。

五是書畫家的職業化促進了《赤壁賦》書畫的生產。一方面,經過長期的積澱,到了元、明以後,《赤壁賦》書畫已經廣為大眾喜愛,有需求自然就有產出;另一方面,書畫家要靠出售書畫作品維持生計,自然要考慮創作中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即以最少的精力創作出最多的作品,於是書畫家自然偏重創作「赤壁圖」。畫家之間互相學習、借鑒甚至因襲的情況也很多。如明代吳中地區的書畫家沈周、吳寬、祝允明、文徵明、仇英、陸治、文彭、文嘉、許初、居節、朱朗、錢貢、杜翼龍等人,幾乎都有《赤壁賦》書畫作品,在構圖、風格、筆墨技巧上有很明顯的模仿痕迹。這一方面促進了《赤壁賦》書畫的繁榮,另一方面導致了程式化、雷同化傾向,對藝術的創新、發展不利。職業書畫家的很多作品都是應買畫者的要求創作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歷代書畫家反覆書寫《赤壁賦》、創作「赤壁圖」,實際上反映了受眾對《赤壁賦》的喜愛和推崇。反過來,大量《赤壁賦》書畫作品的流傳又促進了《赤壁賦》的傳播,提高了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通過對歷代《赤壁賦》書畫的考察,我們看到了文學經典對書畫藝術創作的巨大影響力。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文學經典在傳承文化精神、塑造文化人格方面的巨大影響力,這就是文學經典永恆的魅力。

注釋

①即將人物在不同時間和空間里的故事畫在同一個畫面上,每一個時空單位成為彼此獨立的一段,每段之間又相互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參考文獻

[1][日]板倉聖哲.宋代繪畫和工藝作品中的赤壁圖[J].張毅,譯.上海文博論叢,2006(3).

[2][日]池澤滋子.日本文人與赤壁游和壽蘇會[C]//中國蘇軾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3]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歡迎原創投稿,微信投稿郵箱:

tonydongning@163.com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一點資訊的觀點和立場)

舉報 
推薦閱讀:

凡塵故事 ?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全才——蘇軾
世上最快活的動詞,那就是睡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好玩的大先生——蘇東坡
蘇軾: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TAG:蘇軾 | 赤壁賦 | 赤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