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心居士開示系列(溯源佛教網)

二〇〇六年冬為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三

作者:溯源佛教…    法寶閱讀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09-1-17  

  • 本文錄音見:  溯源法寶音頻 >> 長篇音頻 >> 對發心出家居士的開示 >> 對發心出家居士的開示系列之三

    目錄

     

    一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五晚

    二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晚

    三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晚

    四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晚

    五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晚

    六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晚

     

     

    二〇〇六年冬為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三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五晚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執事:大眾一起向上排班,頂禮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家坐下!

    今天,趁著晚上的時間,給大家講一講,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問題。好長時間都沒跟大家講了,本來應該是按照以前所講的次序繼續講,但那個(以前提問題的紙條)沒找到,等找到以後再接著講,就先講大家新提的問題。今天講就不用再做這個請法儀式,因為這次講的時間短,準備講一個小時。以後還繼續講,主要是請法儀式得做十來分鐘,有時候耽誤給大家講的時間。

    第一個問題:阿彌陀佛,頂禮祥師父,今有弟子居士、居士在此請法。

    一、師父寫道:「一念不生,萬法莊嚴。」見書上說:「坐禪時不要觀空無念,落於無記。」

    先講這個問題。

    這個觀空啊,有的書上說:「坐禪不要觀空無念,落於無記」,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不正確的。雖有「無記」這一說,實際上我們做不到「無記」。無記和一念不生,它是兩個概念。無記呢,是因為人有念,而創造了一個無記。是用念頭創造了一個無記,並不是沒念,這個它有區別。所以說不要觀空,不要無念,這種說法本身就不正確的。佛法有三法印,就是說,第一個是觀空,第二個觀無常,第三個觀無我。這是三法印,如果符合三法印就是佛法,不符合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所以他說不要觀空、無念,這都是不正確的。

    「落於無記」,無記在修行中是一個過程。由於我們執著了這個沒有念,而把念頭轉向一個無念,實際上並不是沒念,是有念,而用念做出了一個無念的意識,才叫「無念」。那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另外呢,也不要怕,修禪你不要考慮「我墮落無念里了,墮落無記里」,不要考慮這個問題。

    黃檗禪師,在《傳心法要》里就談到這個問題。他說「要向木頭去」,就是說你修行,你就要像木頭一樣,不要有任何思想,那就是正確的。我們有時候往往就被這個所謂的書和開示轉了。說「別墮無念,別落了無記」,我們連無記的邊都不靠呢!最後還沒等修呢,就不修了。這就是一大弊病。

    所以今天呢,這個問題不光你們提出來,還有別的寺院的師父也提出這個無記的問題。一坐禪就怕墮落無記,現在這個流毒甚深,整個阻擋了修禪定,也阻擋了正確的修行。實際上說這種話的人往往都是不讓你修禪定。他並不是贊成修禪定,說禪定里有一個無記呀,我們怎麼來對治,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不是這個目的。他的目的就是不讓你修,所以你不能上這個當。

    我們應該是觀空,應該是無念,而且不要管它無記不無記的,我們只管往前修。就像人似的,小孩走道,走道的時候摔個跟頭,那你不能因為摔個跟頭就不走了,是不是?就因為不斷地摔跟頭,才能不斷地前進。最後長大了,會走路了,甚至會跑,這是一個道理。一念不生,這才是我們回家的路程。只有一念不生,才能找到我們真正的家,才能找到真正的佛,這是唯一的一個辦法,沒有第二個。

    包括念佛也好啊,還是修禪定修密,都是為它服務的。一切的方法都是為了達到一念不生。只有一念不生,我們才能見到我們的自性。為什麼我們不能見到自性?就是我們有念,有念就有生死,只有沒念我們才能了脫生死,只有沒念才能見到我們的本性。也就是說「念」就是五陰區,有念就有了五陰。有了五陰,就有了遮擋。有了遮擋我們就不能見性。要想見性,就去掉五陰區。怎麼去五陰區?就是無念。所以說一念不生,是一個總的修行法門,也是入門。一門深入,只有你一念不生才能入這個門。這個門只有這種方法才能進入。

    有的可能說:「師父,我們念佛能不能進去?」你念佛只是方法,必須達到一念不生。說:「師父,不是啊,我們有時候念『念佛三昧』。」你三昧是什麼意思?就是念不生,念不生叫三昧。他說虛空都是聲音,到處都是聲音。是你那個不打妄想了,才有這種現象,也是念不生了,才有這種現象。修密也是這樣,這是總的鑰匙。

    所以說,「一念不生,萬法莊嚴」。萬法莊嚴是什麼意思?就是萬法歸一。只有這時候才能看到萬事萬物它的本體是什麼,才恢復它的清凈,這才能了知世間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幻境,萬事萬法都沒離開自心。這叫「萬法莊嚴」。

    第二個:弟子業障重,妄想從來沒有停過。早課誦咒時,一直觀阿彌陀佛,到「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之後又觀韋陀菩薩;走路時,以前參「念佛是誰」,現在又觀阿彌陀佛。有時無念好比登天,很矛盾,弟子愚昧,請師父開示。

    妄想沒有停過,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在達不到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妄想它不可能停。必須有了定力,這時妄想才能停。什麼時候停?也就是一念不生的時候才能停。在沒有達到那之前,妄想就沒有停過,但是妄想它有強有弱。

    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或我們念韋陀菩薩也好,或參「念佛是誰」的時候,實際上妄想已經在減弱,它已經不是原先的那種氣勢了。原先你在沒有做這些的時候,那妄想是氣勢洶洶,根本就察覺不出來你有妄想。就像沒學佛的人,說「我沒學佛時沒有妄想,我學佛以後,怎麼妄想多了」。沒學佛的時候,為什麼沒發現你自己有妄想?因為妄想發現不了妄想。所以說賊呢,他不知道自己是賊,他以為他自己還挺好。當他有了覺悟的時候,才知道:啊,我過去做錯了,這個方法是不對的,不能偷人家東西。

    所以發現自己有妄想,也是這樣。當我們修行了以後,不管是念佛參禪,還是誦咒,這就是我們逐漸地發現了妄想。能發現妄想,就是說明這個妄想在減慢,而且不是它「獨家經營」了,是我們有了覺悟,我們有了觀察能力,已經和它逐漸地分家,又甚至形成了對立的矛盾。有時候越觀察這個思想越生氣,一看「這妄想總沒完沒了的,一會兒又打妄想。」實際上不是壞事,這是你的發現能力越來越強,越知道妄想的害處,知道妄想落到哪個地方。如果你這都察覺不出來,那就沒法修了。察覺出來,正是我們修行的好時候,說明我們在進步。

    有的人就不是,一看妄想起來,他就起煩惱了。他認為這個煩惱從哪來?是因為沒修好。他不知道這個起的煩惱,正是修行必然的一種結果。就像那個拔河似的,要爭奪過來,互相就要拉鋸,他往那頭拔,你往這頭拔,互相要拔。累得筋疲力盡。這時候,也正說明我們和妄想在作鬥爭,已經有了作鬥爭的能力。

    所以說累了,就像我們發現妄想,又起了煩惱一樣。實際上本來是好事,但是我們就給當成是妄想已經越來越大了,比以前還多。所以你上當受騙,最後心情低落;最後就參禪我也不參了,我去念阿彌陀佛去吧;念阿彌陀佛,念念我也不念了,我去打坐去吧;打坐完了不行,算了,我去幹活去吧!那你就吃虧了,就上當了。所以說這個地方一定要認識,起煩惱不是壞事。它是因為你修行了,有了覺悟,才發現了它,這是覺悟的一個過程。所以說煩惱就是菩提,因為你發現了煩惱,就逐漸地轉向菩提。

    不是「無念好比登天」,什麼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做。當我們往前走的時候,沒有到目的地的時候,我們就得走。從第一步開始走,到最後那一個路程,即使還差一步,你還得走。你不能說,我怎麼天天走啊,快到目的地了,我就不用走了,我就飛起來了。它不可能的,你還得走。但是你走完最後這一步的時候,就到家了。就像吃飯似的,當我們沒吃飽之前,左一口右一口,到最後那一口的時候,你還得咽下去,完了才吃飽。

    它不是說我修一點,我就能馬上有了改變,有了很明顯的改變,不是這樣。有沒有呢?有一些境界。如果你要發現有很多境界的時候,或者你在這裡已經生起歡喜心的時候,實際上你恐怕也就走不動了。因為就像人走道似的,走這個公園,一看挺好,瞅一瞅,看一看,當你一看的時候,實際腳步就停下了,已經留戀在這個地方了,走不動了。當我們走這條路的時候,應該無所顧慮,任何好的東西都不留戀。甚至見到佛、菩薩給我們摩頂授記,一概不理。甚至天上飄花,甚至自己飛起來,或是突然從這屋穿出去了,這牆壁也能過去了,任何境界都不能去理它,就像沒有發生一樣。也就是像禪宗講那句話,「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一切不住,你這才能往下修。如果你生起一念,「哎呀!太好了,我已經是不是證到哪個果位了?」完了,你有這一念,你就完了,你也就停止不前了。

    這些毛病最容易發生在什麼樣人身上呢?就是老學佛人身上。學了幾年佛了,這個知見越來越重,追求的心越來越強烈,恨不得把地挖個洞,也得找出點什麼,證明我在修,他有這個心。實際上這個心就是一種魔道。不能有這個心,應該去掉所有的知見,就像從來沒修過一樣,勇猛地前進。不要有懷疑,不要留戀,就是一個勁往前走。這樣想達到無念,就非常容易。

    原先清老和尚也說過,那時候參念佛是誰,我參那是幾個月?三個多月了,他問我:「你參得怎麼樣了?」我說:「不行啊。」「哎呀!這用不著三個月啊,那麼長時間啊!幾天不就行了嗎,你看參那麼長時間。」給我說得不好意思。老和尚意思就是說修行是很快就到家的。我們為什麼不到家?就是我們那個知見在起作用。我們學習佛法了,以為懂得很多,你不知道懂得很多,正是你障道的地方。所以《楞嚴經》講:知見立知,無明本。說這個東西啊,我明白,這個東西我知道,你講的東西啊,我也清楚。完了,你這就是無明。

    為什麼說它是無明?因為你是分別心,因為你有這種東西,它不會前進,它就是原地踏步,不能走了。所以說修行中不能有任何的知見存在。為什麼讓你們看經不要看那麼多?要少看。說:「少看,佛不說『深入經藏』嗎?」深入經藏,不是多看叫深入經藏,而是要行。甚至你看得很少,但是你去行,這叫深入經藏。就像一朵花,雖然開得很紅,很好看,但它不香。因為你沒有行,所以它就不香;行了,這才香。不在於你看得多少。有的人就以為看得多,成天看,看完了——看完就是看完了,就全都變成知見了。甚至有的想去給別人講法了,你說什麼我都明白,你說什麼我都清楚。這種用心不是修行之路。你要想當「法師」,這沒問題,你可以當「法師」。但你想了脫生死,那和你沒關係,你要當「法師」你就背,那你背得越多越好,你要想了脫生死,你就別這麼干。

    所以說這個問題,無念不是好比登天。但是呢,也確實像登天一樣,因為你原先在地上,達到無念了,確實一步登天了。這時候心情也寬闊了,也知道法怎麼修了,這時候那是無比地喜悅。確實很好,登天一樣。這裡說的「好比登天」是難。它並不難,毛病是在於我們的知見是否放下。為什麼咱們修行中有那麼一句話「不許講理」,成為大悲寺一個標準。現在不光大悲寺的居士知道,這裡不許講理,外面也知道,大悲寺有一句話「不許講理」。甚至有很多人寫信也說,「師父,我不講理,如果師父認為我對,那我就做,認為我不對,那就不做了」。都知道依教奉行。

    為什麼不讓講理?就是不讓你立知見,你所有的知見都要破除。特別是你熟悉的,你比如說居士會電工,你說你會電工,這個電工在你那就是個知見。師父說:「你不對。」你說:「那不對,這個電燈就這麼安。」那完了。所以你看禪宗就不能講,告訴你這個鞋倒著穿,你也得穿走,你得想法穿走。說那個鞋能倒著穿嗎?哎,它就能倒著穿。說不能,那是你不穿,是你先有知見。

    我們的知見就是無明。你不去掉知見,就不可能破無明,只有破了無明,才能達到無念,只有無念才能破無明。所以說應該知道我們修行的毛病,就是知見的問題,應該去掉知見,要依教奉行。特別是你會的東西,千萬千萬不要執著。你會了,你就知道,你已經中毒了。像小於子會電焊,告訴他:「你看,你這麼焊。」「哎!那能焊住嗎?」這就是知見。小孟開鏟車,說:「你把那給弄平了。」「哎呀!師父,這弄不平啊,這不是這麼弄法。」這就是知見。要從世間法,你們的做法對不對?對。要了脫生死,你們就沒門了。世間法上你們贏了,但在佛法上你們輸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說我們是為了脫生死而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看過這個愚公移山這本書。你看愚公移山,那智叟是最有聰明的人了,告訴他:「這一座大山,你就拿個小車天天推,你能把山挪走嗎?」這愚公啊,就愚蠢到底了:「我就天天推,我推不了了,還有我後代呢,還有再後面的人呢,他可以投生的,再過來再推。」由於他這種沒有知見的想法,沒有把這個山看成是多大,只想到就是推。所以說這三座大山也好,是幾座大山也好,到底叫他給挪走了。所謂的神仙幫他挪走,那神仙是什麼?就是他自己。因為他沒有知見,所以一切物質在他眼裡已經失去了能量和體積。我們呢,先立了知見,所以你在物質上你就困住了,你就走不動了。所以我舉這麼個例子,毛澤東說的是感動神仙,實際神仙是誰?就是你自己,就是你去掉知見,你就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楞嚴經》講了,你不知你的心外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你心中之物。就整個宇宙只不過是你心中的一點輕雲。就像海里一浮漚,就是海里的一個水泡。你的心是無量無窮的大,沒有邊沒有沿,宇宙在你心中只不過是一個小漚泡而已。你為什麼不能發揮它的作用?是因為有了我相,因為不知道無常,不知道是空,所以說你就被這個困住。如果你通過修行把這些東西去掉了,那我們就成就了。這個問題就給講到這裡。

    第三個:頂禮師父!弟子請您給弟子們開示,有些師兄不知道如何發心?如何發菩提心?如何行菩提心?

    如何發心?我們知道,我們的心有兩種,一個是世間的知見,一個是妙明真心。我們想發什麼心呢?我們想發明我們的妙明真心,也就是菩提心。怎樣發菩提心?我們現在的心,是被無明那個心,也就是財色名食睡那個心給擋住了,不能見妙明真心。所以我們必須先去掉這個貪嗔痴,只要去掉貪嗔痴,就是發菩提心。

    如何去發菩提心?首先要從戒律開始。大家有的是發心出家的,有的是來護持道場的,不管從哪方面,都是想修行。修行的主要對治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從哪開始呢?第一個從戒。戒從哪開始?從三皈開始,一定要從三皈開始。因為三皈一直通到我們成佛,沒有三皈,就不能成佛。三皈在戒定慧里始終是貫穿著,初開始就是這個三皈依。一直到戒、到定、到慧,都必須有三皈,只有三皈才能達到解脫。我們想發菩提心,首先從三皈開始,這條路不能走錯了。

    什麼是三皈?我們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把你的身口意要交給三寶。怎麼去交?第一個,我們喝一口水,剛開始喝水要供養三寶;我們吃飯要供養三寶;我們穿衣穿鞋都要供養三寶;包括說話,剛開始說話都得供養三寶。你只有不斷地供養三寶,你才能夠得到戒定慧。因為這個三皈依是最直接的方法,最真實的方法,最徹底的方法,也是最殊勝的方法。我們現在是不知道這個三皈依的重要,有時候嘴上是三皈依,但我們的行為並沒有三皈依。修行就在眼下,只有你眼下不斷地進行三皈,你才會得到這個法。

    有時候說我對戒律不明白,我對定力做不下去,就是因為你這個三皈依不到位。早晨起來了,第一個拿水,自己先喝一口,洗臉的時候,拿起水就洗了。你喝口水就被水所毒,你洗把臉就被水所傷。你說我穿雙鞋,都是我花錢買的鞋,或我在家帶來的鞋,或常住的鞋。只要穿上鞋就被鞋所傷,你吃飯被飯所傷,沒有不傷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在增加無明。怎麼樣控制無明的增長?就是三皈依。我喝水的時候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雖然你不明白實相,但你也必須要念這個三皈。穿鞋也得念,穿衣也得念,洗臉也得念,喝水也得念。

    你看佛教,早晨齋堂也是這樣,都得早晨起來做好熱水,頭一個水就要供到佛跟前,要供養水。為什麼供養水?就是要三皈依,所以不被水害。因為我們眾生,就是每天都要和這些妄想做鬥爭。什麼是妄想?就是我們生活所用的一切物質,都是我們妄想所化成的。只有不斷地三皈,才能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覺悟性,才能找到回家的路程。你念了三皈,或者心裡憶念了三皈,馬上這個害處它就變輕。

    佛經里有那麼一個故事,過去那大鵬金翅鳥老吃龍,後來這個龍就向佛求救,佛就把袈裟上的一個布條給它,叫它拴在龍角上,那大鵬金翅鳥就不敢吃它。還有這個天神和這個波旬鬥爭,打起來了。這個玉皇大帝被攆得沒地方跑了。最後求佛,佛也給他袈裟的一條布,叫他拿著條去跟這個波旬作鬥爭,波旬就給打跑了。為什麼這些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就因為這些都是三皈。因為三皈是什麼?就是真理。包括大鵬金翅鳥,還有這個玉皇大帝,一切這些事情都是幻境,只有三皈,這才能破這個幻境。所以說有了三皈,一切幻境它都要消失的。

    所以我們想發菩提心,首先應該從三皈開始,你才能抓住這個修行的路程。抓住三皈,再抓住五戒。因為戒定慧,有了戒,你才有了一切功德生長的土壤。一切功德皆因戒而生長,像大地一樣,所以說所有的功德必須從戒中生長。你沒有戒,一切功德不生長。有的人說我先修定,我先修慧。實際上就是你忙活半天,最後還得轉回來。有時候不等你轉過來,甚至還造了業,誹謗戒律。等你想轉,有時候都不給你機會了。想走正確的道路,從戒開始。

    我們知道三皈五戒,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這裡不詳細講了,大夥都知道,就是嚴格從戒律下手。而不要以為我不去殺生就行,凡是殺生的話都不允許說,不光說是親手殺,讚歎殺也不允許。一切殺生都不允許做。盜也是一樣,不光是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就是盜的想法也不允許有,也不能鼓勵別人去盜。也不能裝糊塗——「他拿他的吧,他拿了我用才好呢,反正和我沒關係,他盜的」。實際上你說沒關係,就已經有關係了,他就是為你盜的,要不你怎麼說沒關係呢,是不是?所以說你說沒關係,那這個罪業你就背上了,實際上就上了同一條船。

    淫也是一樣。這個淫邪啊,更重要。不光是自己不能邪淫,包括正淫也不能淫,也不能勸別人,也不能讚歎。這有的居士來了,說有的要結婚,比如說今天就有問的,說:「師父,我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婚姻的事情老不成就,老是不愉快。」我說這是好事,是難得的好事。我說,不成就本身就是成就,你這個不搞男朋友,你本身就是一個清凈。如果你有了男朋友,你就墮落到這個監獄裡去了。後來聽我這麼一講,還挺高興。我說你如果不結婚多清凈,有機會出家不更好嗎?她雖然沒答應出家,樂了,心裡開了。

    就是說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有一念:「哎呀!你看你太難了,想點什麼辦法呢?」你已經墮落淫邪里去了,不允許啊!一點都不允許。比如說一個狗,或一個馬,要配種,「哎!這個馬做種馬挺好」,已經墮落淫邪里去了,這都不允許。不能有半點隨喜讚歎,何況給人結婚作證明,做媒人,那就更不允許了。那都是違犯佛的戒律,也是輪迴的根本,因為你那個念里有這個東西。

        我們必須不光是事情不許做,包括念頭也要控制,要改變。這樣的話,不斷地嚴持戒律,再加上我們修禪定,這才能逐漸地開發智慧。有了定力,智慧才能正確地顯露出來。因為有了正確的戒律,才會有正確的定力;有了正確的定力,才會有真正的智慧。有的修得雖然有一點小的境界現前,實際上那裡邊還有不少魔道的地方。有的剛有點境界現前,馬上就跑到魔道里去了。甚至發狂發瘋,甚至連佛法都誹謗,最後甚至下地獄。所以說這就是他沒有次第往上修,我們必須用佛法里的戒定慧,這種次第往上修,才能真正地保證你的修行。

    這是如何發菩提心,那如何去行菩提心呢?誰能答一下子?你說。

    一居士:就是死。

    對,就是以死的心來護持戒律,用不怕死這種心去行持,你這菩提心才能逐漸地發起來。你看釋迦牟尼佛不斷地捨身喂虎,就是發菩提心。甚至為半句偈子去捨生命,也就是發菩提心。我們也是這樣,雖然我們不能說你去死去,但是這個心要常常有,常常作捨命想。

    你比如說這個佛戒律里有這麼一條記載:有兩個比丘去見佛。其中有一個喝了有蟲的水去見佛;有一個沒有喝有蟲的水,去見佛半路渴死了。後來佛就說這個喝過水的人,「你見我等於沒見」,同時稱讚了不喝水守住佛戒律的人,說:「他早來見我了,而且已經成就了。」因為他沒有喝水渴死了,生天了,因為他守戒律的這個心生天了。生天以後馬上就到佛那去了,佛就給他講法,馬上就證果位了,成羅漢了。你說這一瞬間,就是這樣。所以說你沒有這種決心,你想去行菩提心,它不具備這個行菩提心的力量。

    菩薩都是捨命來換的,你看舍利弗,為了行菩薩道,眼睛都挖給別人。最後有個眼珠那人還踩了一腳,說嫌臭。都是這麼行菩提心。所以說只有這麼行,才能行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我們就得用命,用自己的身口意來換這個菩提心。你要沒有這種決心,那還是不行。不要有僥倖的想法,有時候可能說的:「這個事輪不到我吧?那些菩提心都是給那些大菩薩的,到我那用不著了,這佛給我摩頂摩頂,就給我授記了。我又能保住身體,我又不遭罪,完了回來我還能成佛。」你記住,天下沒有便宜事情,早晚這考驗都會輪到每個人身上。你越有這種捨命心,還真就不見得找你。因為你已經夠格了,你不夠格早晚非找你不可,你跑也跑不掉。

    所以說如何行菩提心,這個要講起來很長,不再詳細講。為什麼要講一點?就是大家要行菩薩道,要捨命、舍骨髓、舍血肉,捨去自己的一切來行菩薩道,這才能有菩薩道可行。

    好,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裡。

    執事:頂禮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唱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晚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昨天跟大家講了一些,這個紙條的第一部分給答完了。

    第一個問題:自己沒有定力和智慧,看到經論說念佛好,就想念佛;經論說參禪好,又想參禪。請師父開示,平時應該多聞思什麼?如何用聞思?還應該怎樣看待聞思修和戒定慧的關係?

    這個聞思啊,不是說你看經就叫聞,你用腦子去想,就叫思。什麼叫聞思?也就是什麼叫聞思修?就是反聞聞自性,這叫聞思。平時怎樣去修行?首先要懂得什麼叫聞思修?如果不懂得聞思修,就像六祖講的,看經被經轉。因為我們看經生起了歡喜,對佛菩薩,對佛法有了一定的認識,雖然如此,但是和了脫生死沒有關係,只是一種善法和善根。要想了脫生死,就要反聞。反聞和經書是怎麼樣的關係呢?經書講的是讓我們怎樣去反聞,並不是經書告訴我們,你應該這麼樣地去看問題,那樣地看問題,是告訴我們怎樣用功去反聞的問題。所有的經典都告訴我們這一句話,「要反聞」。如果我們認為經書講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錯了。因為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們內心中。只有你內心進行反聞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如果你只是知道書里的道理,那只是知見,沒有入佛知見,那就是被經轉。所以說這個反聞是很重要的,我們修行中首先就要解決這個問題。念佛是為了修反聞,參禪是為了修反聞。如果懂得反聞,念佛修禪都是一樣,甚至每天吃飯、睡覺都是一樣。如果你不懂得反聞,就時時刻刻地處在分別心之中,被六根所轉。

    我們怎樣來用這個聞思修,就是怎樣來修行?首先要知道什麼叫「聞」?眼睛看也叫聞,耳朵聽也叫聞,身上觸也叫聞,我們平時不斷地在輪迴,就是因為我們用錯了這個聞。我們追求了一個能聞和所聞。比如說我走道,看到一棵樹,這棵樹有多高有多大;或者看到一朵花,開得紅不紅,鮮艷與否,是否有香氣,甚至香氣鑽到鼻子里;或走到樹林里,鳥的叫聲非常悅耳;或走到市場,看到了各種的男女相,聽到叫賣聲和汽車的聲音,這就叫聞。或是感受到天氣的冷熱,這也叫聞。這叫能聞和所聞,這就是六道輪迴的現象。

    那我們修道,就是要把這個聞要扭轉過來,反其道而行之——不聞。也就是不聞,就叫反聞。怎樣去反聞呢?就是說眼睛不看,耳朵不聽,鼻子不嗅,身子不觸,不去分別。比如說走到市場,目光下垂。雖然眼睛不看了,但他的叫賣聲往耳朵里鑽,這時候你要保持一個念頭——不聽。或是念佛號,或是集中精力,雖然它聲音鑽進來,逐漸逐漸地就輕了。也就是說要不聽不看。剛開始不看,也很難受,那眼睛它不作主,控制不了。你想不看,那眼睛自個它就往外看,你就得硬拉回來。剛想抬頭,馬上把頭低下,不瞅;眼角剛想掃一眼,馬上要回來。

    比如說前面站個人,突然你感覺到你眼睛,已經在往他那瞅,已經看到他的鞋了。看到鞋,我不應該看到褲子;看到褲子,我不應該看到衣服;看到衣服,我不應該看到臉。就馬上把這個眼根轉過來,不去看,這就是反聞。為什麼說不看就叫反聞呢?因為我們的六根它不斷地攀緣,就像這個烏魚一樣,到處去觸——它的須子啊。我們的六根和它一樣,到處去攀緣,見到什麼東西都要看,聽到什麼東西都要聽。不聽,他就好像不能生存一樣。所以我們知道,這個是我們的攀緣心。

    佛講,眾生為什麼有生死?皆因為有了攀緣,有了攀緣就有了生死。當你不聞的時候,也就是說你不看不聽的時候,它怎麼能反聞呢?因為你的六根不再往外走了,不再伸得很長很長,它自然就回來了。不是說我使勁往裡收,有一個能收,這叫反聞,不是這個意思。只要是你不看不聽,它自己就往回來了。它不斷地縮短,越來越短。今天不看,明天不看,雖然心裡很難受,但是時間長了,逐漸養成習慣了,他這個眼睛就不抬了,耳朵就不往外聽了。功夫做久了,最後就是眼睛見到如同沒見,耳朵聽到如同沒聽。就是火車擱你跟前跑,你也沒有聽到它有任何絲毫的動靜。這就是反聞的功夫。要想知道,一動念,馬上就知道了那聲音;如果想不知道,什麼聲音也沒有,這就是初步反聞的功夫。這只是初步,它並不是究竟。

    首先把六根收回。收回六根,收到哪裡去呢?因為六根的放逸是一種妄想,如果把妄想滅了,那就是清凈本然,那就是我們清凈的自性。所以說佛講「性成無上道」,只要是反聞,去掉了這個妄想的六根,就會成佛了,也就是見到我們的自性。為什麼要參禪?就是用一句話頭,把這個六根要鎖住;為什麼要念佛?就是把六根要鎖住,都是在做反聞的功夫。

    「應該怎樣看待聞思修和戒定慧的關係?」什麼是戒?攝心為戒,你用反聞的功夫就是在持戒,持戒就是在反聞。有的人哪,認為這個持戒不重要,我就反聞重要,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持戒就是反聞。不讓你貪戀,不讓你追求,就是要斷你六根。為什麼要吃一頓飯?就是要斷你的這個貪慾心——你的舌根和你的味覺。因為這個味覺和舌根,它都是不斷地利用食物在打著妄想,它在攀緣,所以說這個就是生死輪迴。我們嚴持齋戒,日中一食,就是要收回這個六根。以前我跟大家講過,「如果你這個反聞的功夫做得好,在過齋的時候,進去是凡夫,出來可能是聖人」。所以說反聞哪,對我們十分重要,反聞和戒都是一個意思,戒就是反聞。

    首先我們要從戒開始,才能展開反聞。如果對一個物質你都控制不了,你的六根也就是在放逸;如果對一個物質你能夠控制了,有了戒的行為,也就是六根被收回來的結果。所以說戒是束身,它把我們放逸的六根都要控制住。戒是收六根最基礎、最有效的辦法,沒有戒就不可能產生反聞。有的人說我可以做功夫,我不看,我可以不守戒,這就是個矛盾。你這面好像是在做功夫,但是那面又被物質和環境所轉。這就是沒有反聞功夫。

    只有有了反聞,我們才會有了真正的思。聞思修啊,什麼叫思?也就是不思而思。不是用腦子去考慮去想叫思,不是用這個思維去思,那是在放逸你的六根,因為你在用意根。你意根的使用,還是在輪迴之中。只有不去思了,才是真正的思。你能夠這樣做,就會產生定力,它就會生起智慧。用反聞的功夫,不思而思的用心方法,這就是修。修什麼?無所得,沒有所得,那就是修。如果你認為有所得,那你還是沒在修。因為佛法的道路像虛空一樣,沒有相貌,沒有阻礙。如果你認為你在修,或你有一個「修」字,或是你有所得,你就在這個道路上,就自己又設立了一個障礙,自己又弄了一個化城,你就修不動了。只有我們能夠放下能得和所得——我們修什麼?就是去掉毛病和習氣。因為佛性不從外得,它沒有生滅,本來就現成的。如果有生滅,那就不是佛性。既然沒有生滅,它也不會增和減,不增不減,所以它不存在一個所謂的修。

    那我們這個修指的是什麼?就是去毛病,去習氣,嚴持戒律,修禪定,念佛等等,也就是反聞和思——不思而思。只要我們功夫做到了,智慧自然就生起來了。所以說對這個用功的方法一定要注意,不在於你修多長時間,關鍵就是在你的用心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那離了脫生死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個問題就講到這。

    當然了,這個問題要大家回去以後,得靠功夫,一點點地鍛煉,一點點地摸索,這才行。首先要從戒律開始,你記住了,首先要從無我開始。怎樣從無我開始?那就是依教奉行。說你,批評你,表揚你,都不允許起心動念,從這開始。從什麼開始?從不怕苦開始。要有一個,就累死了,我也心甘情願,從沒有絲毫的怨言。因為人最可怕的就是迴避體力勞動。一體力勞動,就有了想法,認為這個是累所造成的。一個累都克服不了,就說明這個妄想還是很大的,還有它的貪慾和貪戀。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雪山六年的苦修?就是要斷這個貪慾。經過六年的苦修,在菩提樹下才成佛道。所以我們也是用苦修來了脫生死。不是苦修沒有意義,苦修是非常好的一個辦法,只是我們迴避了最好的辦法,想另找一個便宜的道路。你記住天下沒有便宜可找,如果你認為這是有便宜可找,你的心已經不老實了,你就不能聞思修了。只有心老實,不管什麼樣的困難,我都去做。雖然我身體沒有勁,我也要努力。要求做到,身雖然累了,心不累。這樣你才能前進。

    第二個問題:怎樣懺悔自己的業障?業障能不能懺悔掉?怎樣寫懺悔日記才是合格的?

    「怎樣懺悔自己的業障?」那就是真心懺悔。不是說我想一想,這不對。或者跟別人說我懺悔,沒有從真心去懺,只是口頭上懺,這就不行了。

    「業障能不能懺悔掉?」業障是能懺悔掉的。關鍵是你懺悔得深刻不深刻,懺悔到哪個地步上。你光說懺悔,表面上說了這個詞句「要懺悔」,但內心並沒有懺悔,這就不行。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話「悔,能把腸子悔青了」,就得有那種心態。懺悔的時候,就像腸子要悔青了一樣,痛哭流涕,痛不欲生。有的說懺悔啊,說「我流淚」,那流淚是正確的。有的說,「我不光流淚,連鼻涕也流出來了」,那是正確的。懺悔就得有這麼個心,才能察覺自己的毛病,進行懺悔。只有這個心才能深入,只有這個心才能破除我們的障礙,也就是破除我們的業障。只有這樣懺悔,才能見光,這才能消業。

    「怎樣寫懺悔日記?」那就是我們有了問題,一點都不覆藏,馬上寫上。寫上日記以後,要反覆地看。不是寫完就完事了,往那一合就不管了,要反覆地看。今天寫日記,明天還要看,後天還要看,連續地看,也就是連續地懺悔。說第二天的事,又加了一條怎麼辦?那就加在一起看。懺悔幾天以後,過一段時間還翻開重新看一看,這樣懺悔才廣泛,才深入。我們就會永遠記住,它效果就非常好。

    通過幾個居士對懺悔做的實驗——一個天津居士,他說懺悔了一個多月以後,這個心裡特別地廣闊,像沒有「我」一樣,特別地歡喜和自在。還有鞍山一個居士,當老師的,他說:「我懺悔以後,就是操場上有一個小石頭,我都不能不撿。本來按照習慣來講,我可以不管它,但我已經懺悔了,懺悔我回頭就得把它撿起來,不敢不撿。」通過懺悔,一點壞事他也不敢做,好事呢,必須得做。否則的話,如果我不做,還得寫懺悔,就對不起自己了。所以他做了一兩個月以後,他說:「我的心量就像虛空一樣,非常地廣闊,也非常地愉快,也沒有什麼可貪戀的。」他和這個天津居士的感受都是一樣的。就是說這種懺悔的方法非常有效,所以咱們一直要求大家寫懺悔。寫懺悔你不要光覆藏了,寫完了不給別人看,誰看都可以。因為雖然有很多的事情怕別人知道,就是怕別人知道,我就給它暴露,暴露以後,就不敢做了。這樣寫日記。

    第三個問題:怎樣才能無我相?

    也就是不自私,有犧牲精神。怎麼樣才能不自私?比如說進這個門,兩人同時在走,一個從裡面進,一個從外面進。當相遇的時候,如果你想修無我相,你就給他讓路,給他開門。甚至是歲數大的,我也給你小孩開門,我讓你先走。這就是修無我相。不是說等遇個大事情,有火坑我直接去跳,那就叫修無我相。那個機會很少,有時候你這一輩子也遇不到一次,遇到了還不知道你跳不跳呢。所以說平時你不做,到時候你不能跳。我們平時就要培養無我。我們寮房裡居士多,有的汗味比較重,有的腳臭,他就忍不住了,「這誰的腳這麼臭」,那你就沒修無我相,就有了我相。

    要怎樣去修?應該不要怕,還歡喜地接受。當你接受了,歡喜和理解,有時候這個味就變了,它就不臭了。它變成了一種清凈,而且能治你好多病。為什麼能治好多病?因為有我相,就有了生死;無我相,就了生死。了生死就不被物質所轉。所以說怎麼樣無我相?當表揚你的時候,你就像沒聽著一樣,「不是在表揚我,他是在稱讚戒律,稱讚常住,稱讚三寶」,這才行。當批評你的時候,你知道,這是幫助我,這是誰成全我,這是菩薩行為。同時也應該知道,誰在批評我——能批評和所批評都是虛妄的。這樣才能無我相。

    要講起無我相,有很多很多,不詳細講了。主要一個,不能發脾氣,這個很重要。特別是要經得住考驗,我們來出家,不能今天挺好,明天就起煩惱,後天就要退道,大後天就要跑。他就認為沒有意思,不如回家去玩去。為什麼這樣?因為他有了我相,他老跟著自己的心情去走,這就是我相;跟著自己的感覺去走,這就是我相;跟著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走,這都是我相。

    過去啊,我聽我母親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說在山東的時候,有那麼一個人,倆人下地,都是年輕人。下地時候前面這個人,拿鋤頭就往肩膀上一擱,那個人在後面,這鋤頭一下把那個人的腦袋就給打了個窟窿。當時血流得很多。後面那個人就順手在地下拿一把土,泥巴,就糊在腦袋上,說:「沒有問題,沒事!沒事!」在突然情況來的時候,沒有任何生氣,而且還安慰對方:「沒有問題,沒有事。」這就是無我相。

    我們要碰一下,就說了:「你看你這人,怎麼不加小心,你不知道抬東西怎麼抬啊?你看把我腳砸的。」或「你把我手碰的。」有時候嘴不說,眼睛也要瞪一瞪,這就是有了我相。還有的人,身體有點病,就小病大養,這就是有了我相。特別是在病給自己創造休息條件的時候,不能假借條件,就養起來,該乾的不幹,該做的不做,那就是我相。無我相就是任何條件,都不叫條件,只有一個心,就是真實。換句話說,有一分力,我要盡一分力,只要有一口氣在,我也要去努力。這才能無我相。第三個問題就解答到這塊。

    第四個問題:怎樣才能發起究竟堅固的菩提心?如何使其堅定不移而不致於退失?

    要想有究竟堅固的菩提心,就嚴持戒律,因為戒是無上菩提之本。有了戒才能生起無上菩提,因為戒能生長各種功德,沒有戒一切功德不能生長。首先我們從戒律開始。只有這樣,我們的菩提心才會真實,我們的菩提心才會長遠,才會堅固,而不被外境所轉,也不會退失。這個很重要。如果沒有戒律,你所謂的菩提心,也就是浮在表面上,風雨一來,也就丟掉了。只有嚴持戒律才能生長菩提心,這就是佛法里一個大秘密,又是公開的問題。但是都不知道,它這是密中之密,就是戒能生起菩提心。為什麼要嚴持戒律?就是為了生起菩提心。只有這個心,才能了脫生死。

    所以說我們想了脫生死,首先從戒律開始。嚴持戒律,一絲一毫不能馬虎,不能找方便,找開緣,投機取巧,都不行。不管有人看著你,或別人不知道,或知道你,都不允許有半點取巧之心。戒不是戒別人,是戒自己,戒自己那個心。只有這個心有了戒相,他逐漸就會發起菩提心。當這個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它是無相的,它是遍虛空。生起這個菩提心的時候,他就會願為一切眾生捨去生命。好,這個就談這些。

    第五個問題:師父,為什麼六十歲不能受大戒?

    這是佛協規定。佛協規定到六十歲不給受大戒,這是中國的規定。佛在世的時候也有規定,佛也規定六十歲不能受大戒。為什麼不能受大戒?因為在弘法利生各方面已經有了障礙,再一個拖累佛教。但是也有特殊情況,你比如說這個身體好,上進心強,努力修道,他也可能能活一百二十歲,或一百四十歲,那他正年輕,是吧!這時候可以考慮,不是說沒有希望。

    第六個問題:師父,老年人出家十種不利,請問哪十種不利?

    這個具體的先不講。簡單講一個,就是老年人出家以後,這個年輕人就沒有信心了。居士一看有歲數大的,這是老修行,都去向他請法。年輕的出家好幾年了,反而給排在後面去。所以說這個年輕人他就沒有信心,說你看我這出家多少年,也不受尊重。有這麼個想法,這對僧團不利。還有哪些不利?那以後再說。

    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好處,一個是信心堅定,一個是吃過苦,也知道今天來之不易。年輕人就是光知道好,好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不過老的也有這種情況,到時候病苦的時候,就誰說也不聽了,扭頭就跑。「我就不管了,誰說什麼,勸我也不聽。我這眼看歲數大了,我得了脫生死去,病重要,我得顧身體去了。」顧身體了,這也是一個弊病。

    另外還有這個歲數大的,出家以後身體有的不行了,就需要照顧,有的時候剛出家就得配個侍者。比如說比師父還老,所以弄得就麻煩,就是弘法時間也比較短。所以歲數大的發心出家,得多考驗。確實符合的,咱們也考慮剃度;不行的,就是年輕咱也不考慮。

    今天,時間關係,就講到這裡。對這些問題,大夥要細心地琢磨。不是講過就完事了,聽了,「啊,挺好」,過去再一問,什麼也不知道。這個因緣不太容易,因為大家這一夏天,盡幹活,所以說不斷地努力,用福報才培養出今天的這種說法的因緣。大家一定要珍惜,不要輕易放過,要把它記錄下來。記不下來,互相問一下,討論一下。完了回來把它吸收進去,這樣我們修道就比較有利了。

    好,今天就到這裡。

    維那師:禮謝和尚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阿彌陀佛!

    大眾唱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維那師:恭送和尚!

    不消送!

    大眾:阿彌陀佛!

    維那師:禮佛三拜!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晚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執事:大眾一起向上排班,頂禮法師三拜。

    大眾: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家請坐!

    大眾:阿彌陀佛!

    下面是居士提的問題:恭請師父慈悲開示,發心出家居士平時應該守哪些戒律?犯戒時如何懺悔?

    就是發心居士主要在三皈五戒上。頭些日子講了這個三皈。守戒律,首先是把三皈要弄明白。什麼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生命來皈依三寶,這才能得戒。而且戒律主要是守住這個五條戒律,就是殺、盜、淫、妄、酒。以這個為基礎,進一步在道場里要做到八關齋戒。雖然沒有給大家授八關齋戒,但是八關齋戒所要求的,必須做到。因為發心居士,這個八關齋戒很重要。除了一個不摸金錢戒之外,剩下的都得做到,和沙彌戒是一樣的。我們大家基本上都能做到日中一食、早起(四小時睡眠)等等。應該按照八關齋戒去努力,這是發心居士所應該做的。

    「犯戒時應該如何懺悔?」懺悔,這要看犯戒的輕重。輕的可以責心懺悔,就是自己內心懺悔;重一點的,可以在道友之間懺悔;再重一點,在佛菩薩面前懺悔;還有的需要找師父懺悔,根據輕重不同而決定。有的還要取相懺悔,有的時候需要懺一年或兩年,才能把罪業懺清除。有的還不通懺悔。

    懺悔分這麼些,但是最好一個辦法,就是不管犯不犯,每天都要寫懺悔。這個寫懺悔就是用一張紙,寫每天所犯的事情。你就記住一句話,「我們是凡夫,每天肯定要有犯的地方,只不過是不知道而已。」如果我們每天在寫,每天檢查。用這種思想去思維,就會發現自己所犯的過失,把它記錄下來。當我們發現自己有過失的時候,把它寫下來的時候,我們就會自己嚇一跳:「噢!原來我內心中還有這麼多的過失而不認識,甚至叫它很狡猾地跑了。」所以說這是修行中一大弊病。很多修行啊,往往擱腦子一想:「我今天大概沒有什麼錯的啊!想不起來。」這就用一句偷懶的話,就把整個的懺悔就毀掉了,這是不正確的。

    因為普賢王在十大願里有那一句話:「眾生未盡,我的懺悔未盡;眾生無有窮盡,我的懺悔無有窮盡。」你想,普賢王菩薩因為外面有眾生,他就懺悔無盡。我們呢,同樣,不光有外面眾生,我們心裡眾生更重要,更多。那我們如何不去懺悔呢?

    所以我們必須去懺悔,無條件的去懺悔。只有我們認認真真地否定自己沒有過失的想法,這樣去懺悔,才能挖掘出我們深處的那些錯誤的東西,才能深入。因為我們思維還是個粗妄想,我們腦子思維實際上是個粗妄想。它看不到細的方面,甚至隱蔽的東西它也看不到。由於我們習性,把有一些粗的部分還都忘掉,何況再細的,那就差得更遠了。所以我們知道,妄想是存在的,而這樣我們就會認真地懺。這個非常好,以前跟大夥講過,就不多說了。

    下一個問題:比如看經書,不小心把經書掉在地上,應如何如法懺悔?經書如何放置?目前一般都放在床上,感覺不太恭敬,能否設一個書架,讓大家經書統一存放?

    懺悔就是懺以前,悔以後,以後不再做。知道為什麼要掉?就是我們的心對經書恭敬不到位。平時就有過分隨便的意思,不是拿經書才有,只不過在拿經書的時候,雖然有一點尊重心,但是平時的隨便心它也起作用,所以才掉下來。應該懺悔,應該挖掘。就是因為自己平時沒有深刻懺悔,所以不知道。經書掉地上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如果深刻地懺悔,就會挖掘出平時那種慢心,或沒有恭敬心的這種思想,它表現在各個地方,不光在經書上。現在經書上都掉了,你想在別地方更得這樣。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

    「經書如何放置?」經書不能放腳下,只能放頭上,要恭敬。放在如法的地方,要放高,要高於你自己。

    「目前一般都放在床上,感覺不太恭敬。」是這樣,放在床上啊,因為床是我們躺的,不光我們身體,還有其他等等。如果需要放床上,上面要墊個東西,就是床上要墊個東西才可以放。最好放在被子上。這是比較好,因為被子疊好了,放在被子上比較高。我們坐在床上,看還比較得勁。如果有經架,那是最理想了。經書放在經架上,經架放在這個被子上,這樣的話,這個位置正好。

    「能否設一個書架,讓大家經書統一存放?」這個不好。為什麼不好呢?因為這個寮房裡不能設書架。我們現在就是知見太多,看得太雜。本來這個發心居士,就應該放下所有的知見。師父規定了一本書,那你就看一本書,你不要看多。今天看看這個大德開示,明天看看那個故事,後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這不行。師父讓看哪本書,就看哪本書。而且書要放在自己的香包里、香袋裡,到時候需要拿出來就可以了。如果房間再設個書架,我們就像學者似的,又走到那條路上了。所以說有時候還不能不學,但是千萬不要走到知見那條路。

    我們為什麼不能廣聞?因為我們不會深入,所以你不能廣聞。你必須學會深入了以後,再學廣聞。你像蜻蜓點水似的,看一眼,什麼都明白,轉過身什麼都忘了。也不往心上行,最後經書是看過了,但是一條也沒記住,一條也沒做。所以說這個廣聞哪,不光是指聞得多,主要的廣聞指的是深入,深入才能廣聞,你不深能廣嗎,是不是?你走到門口,它絕對不會廣,進了門,它才能廣,這是一個道理。這個廣啊,不光是面積大,還包括深入的問題。所以說深入才是廣,不在於你學多少,半句偈子都可以成佛,關鍵是在於你是否能夠正確地應用。這個問題已經給大夥講了,就反聞聞自性,從這下手,破除知見。好,這個問題就解答完了。

    下一個問題:阿彌陀佛!為什麼修清凈心有出家和在家修行的方法?什麼是六道輪迴?怎樣理解?什麼是意識?修行意識、做人意識、做設計意識一樣嗎?怎樣理解心誠則靈?

    修行是平等的。為什麼有出家和在家?這個問題呀,出家是必由之路,在家是暫時的。在家修行是為了將來出家做準備,在家只是個暫時的現象。有的年齡大了,有的身體不好,有些因緣暫時沒有放下,走不開。走不開是為了做什麼呢?在家修行是為了以後再出家,今生出不了,來生再出。今生也得為來生出家做準備。

    為什麼有出家和在家?修行,出家才是正式修行,在家只是一種就像學校旁聽生似的,還沒入校呢,只是培養點善根而已。修行的方法,那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我們都知道,嚴持戒律,修定上用這個反聞聞自性,這才可以。

    「什麼是六道輪迴?怎樣理解?」什麼是六道輪迴?說深了,這個面很廣。有善惡之別,這個惡的有地獄、餓鬼、畜生,善的有人、修羅、天等六道輪迴。

    怎樣去理解?那就是說我們念念都在六道里輪迴,因為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我們內心的顯現。我們一念的惡念,那就是地獄,就是餓鬼、畜生。有的說:「師父,我看不見。」那是你看不見,不等於沒有。不能說我看不見,就作為理由了,就不存在,不是的。是因為我們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所以發現不了。如果你有定力,有智慧,你就會發現,你念念都在變。

    什麼是六道的輪迴?就是這樣,因為我們念的好壞,就產生了六道的輪迴;我們所作的事情就產生了六道的輪迴。所以說我們想不在六道里輪迴,那我們就得按照佛法的戒定慧去修,反聞聞自性,這樣才可以。這個六道輪迴呀,不是說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就在我們眼前。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是非常可怕的。當你一念起嗔恨心的時候,那就在六道里了,也可能就在地獄裡。當你一念善心的時候,你可能馬上就在天堂里。說:「師父,我這個身沒去,」你身沒去,心可去了。這個心去,不是說有來有去那個「去」,是你心所變了。

    比如說我們大家在這個環境里,如果你起一念惡念,甚至起一念退道心,這個本來是明亮的,馬上就變成黑暗;本來是白色的,馬上就變成黑的。只不過我們眼睛看不見而已。有個別人哪,能有所感受。所以我們應該從念念里要跳出輪迴,在生命這個階段才能跳出輪迴。你要不念念跳出輪迴,你想在這一期的生命中解決六道輪迴的問題,是不可能的。

    「什麼是意識?修行意識、做人意識、做設計意識一樣嗎?」就是這個用意念產生的識。比如說,我想修行的意識,「我想修行了」,產生了一種我想修行的這種動力。我們往往認為是我們這個意識所起的作用,「這個是我們的想法起的作用,「是我想修行」,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我們這個想法,它只是一種空相。雖然有想法,實際上它背後有個主體在支配它,還有個因果,因果在支配它。比如說一個人的因果如此。你比如墮落蒼蠅以後,它感到那個臭味就特別香。它意識里那就是最好的東西,它受業力支配。我們同樣也是。我們今天餓了,腦子馬上就提供一個意識,說這個飯特別香。我們吃飽了,這時意識告訴我們,這個飯不能吃,再吃就要有病了。所以這個意識是不可靠的,必須把它空掉,只有不用這個意識,才能轉智。我們要的是智慧,不是要的意識。

    我們不能去自己設計一個意識,來反覆地去提醒自己,要修行啊,要做人。我們應該有個更高的原則,就要斷一切意識。有人可能理解不了,說:「斷一切意識,師父,那不走向斷滅了嗎?不什麼也沒有了嗎?」你要記住了,只有你什麼意識都沒有了,才會生起真正的慈和悲。慈和悲不是意識所造成的,那是智慧。大家對這個應該很好地記住。要不記住,你想發慈悲心,都是假慈悲心。因為你那個是受意識所支配的,受環境支配,受感受支配。

    你比如說外邊的風一冷了,天氣一冷,你那個意識馬上就改變了。剛才還想在屋外修行,這一會,進屋吧,啥也不修了,不幹了。身體馬上就把你這個意識改變了,又產生了新的意識,所以它靠不住。另外呢,雖然有時候它也起到一定支配我們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一個配音演員。我們覺得它在支配,實際上都是受因果來支配,什麼因什麼果。我們想跳出輪迴,就不要在意識上下功夫,也不要去再新設計一個意識。是不設意識而產生的智慧,那才是我們的目標。這個大家要注意。

    有的人哪,就是說:「你什麼都不想,你想什麼?」你想什麼都是假的,都是空相,你想什麼都是沒有用的,雖然給你帶來了一時的快樂和煩惱,但是最後結果全是煩惱。我們不再用意識,它就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因為它超越了物質和想像。有了想像,那隻不過是自己在欺騙自己,沒有意思。所以說我們應該知道,不去做設計意識,不去想才是真正的有意義。這個就不多講,大家慢慢理解。

    「怎樣理解心誠則靈?」這個心誠啊,指的是我們心裡清凈。不是我一個勁兒求,一個勁兒求我就心誠了,不是這個意思。有的人哪,說:「我天天求觀世音菩薩,還沒有反應?」小鄒可能在門衛看著了,前天有個女的和一個男的,連喊帶叫,「哎呀!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一個勁兒喊,一個勁兒叫。她以為這使勁喊,這就誠了,她心就誠了。你喊破喉嚨也白喊。因為她喊的是一種追求,一種妄想,它不叫心誠。心裡清凈了,才是真正的誠,不打妄想你才叫誠呢。所以說不打妄想什麼都靈。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如果無所求它就靈,如果有所求它就不靈。有很多人都不斷地求,又求發財又求這個,最後呢都是一場空;有的什麼也不求,但他什麼也不缺,不求反而不缺。所以無所求才是心誠,無所求這就靈。這是一個秘訣,看看大夥敢不敢走這條路。

    有的人說:「我都無所求,萬一求不來怎麼辦?」那你還是有所求。無所求就是永遠不求,給也不要。當你什麼都不要的時候,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得到滿足。因為你所需要的不光是物質,是想通過物質來達到你的心裡的那種快樂。因為物質的快樂只是暫時的,不光是暫時的,還是個低級的,也是下流的,不真實的。它含有恐懼,含有一定欺騙性。如果你無所求,所帶來的快樂,是永恆的,永久的,是清凈的,是真實的,是法味無窮的,用不著拐那麼些彎。說求到物質我再高興,這才高興,實際上一會兒功夫那個東西就壞了,就不高興了。只有無所求才是真誠,真正的誠,才會真正的靈。

    好,這個問題答到這裡。

    下一個問題:頂禮祥法師,我發心出家已有三十多個月了,發願身口意交給佛法僧三寶。可是這個思想在我的意識中,認為大悲寺常住就是三寶。昨天晚上我犯了個知見上很大的錯誤,向師父懺悔。願我盡未來際跟隨祥恩師出家持戒修行。請師父開示,我在發心階段要怎樣做能永遠不離開師父,不離開常住,不離開三寶?還請祥恩師開示老實聽話幹活的深意。

    這是孟居士,他寫的一個懺悔,也是表決心。

    是這樣,如果我們一個人想把自己身口意交給佛法僧三寶,首先就從眼前做起,不要想得過遠。說:「將來那個迦葉尊者來了,那是僧寶,我一定皈依他,因為他有很多神通。」別說你要皈依,誰都想皈依,但是你光想它沒有用啊,是不是?在末法時期,由於你的貪心,所以你還見不到,還沒修持到那個地步。皈依三寶應該從眼前開始。眼前的師父你能夠認可,那你就考慮明白,你把身口意交給他。要交給就實心實意地交,別像小孟說的,我都先設計好了,完了我再去問的。問完回來,表面上是恭敬師父,實際上是開了一個小差,給自己找了一個方便,還想滿了自己的願,完了還得讓師父、讓別人承擔一下他的過失。啊,我已經都交給師父了,實質上他沒交,沒交這過失屬於誰呢?是師父沒管教好。所以說你這不就是搞欺騙嗎,是不是?不真實。

    所以當親行師批評他,當時他認真地想了,生了大慚愧心。這也是他一個毛病。因為知見重,自己想好了一條路子——比別人腦子快,他認為這條路想得是千真萬確,滴水不漏。雖然有為常住著想的心,但也有為自己著想的心,還是自己的知見。想把身口意交給三寶,你必須要做到的就是老實。什麼叫老實?不允許有半點的知見。

    你比如說對於孟居士來講,他很多的事情都很辛苦,幹活啊,拚命啊,都很辛苦,但是很少表揚他。因為他表示過要交給三寶,你既然交給三寶,那我也不客氣,那咱就考驗考驗再說。就是你好,更得批評;你壞,也絕不客氣,反正怎麼也不是,怎麼弄也是不好。就像烤東西似的,烤完這面再烤那面,最後還要烤烤裡面,里外都給你烤糊了,這才行。什麼時候把你這身心都烤死了,這才行。烤得一點作用都不起了,你才能夠真正地將身口意交給三寶。否則的話,我們的知見就太厲害了。所以我們首先就應該知道這一點。

    過去呀,咱這裡有一個出家師父,在沒出家之前,也是很發心很發心。晚上都八九點鐘,那也不休息,都出去,還有很多活要做的,做了很多!大夥有的背後都稱讚他。那時候是居士,非常發心,發心這種程度很罕見。有一次,外面有很多事情,他去處理。處理得很好很好!其中彙報的時候,就有一點小的過失。這個小的過失實際上和他沒有關係。是因為他發現這個小的過失,來跟我講,意思就是「師父你看,那個沒做到,他們沒做到。回頭,採取點什麼辦法?」想把這個措施給補救過來。他完全都是為了常住著想,而自己在這裡做了最大的努力。在這種情況下,我給他的回答,我說:「那為什麼你不去做?不是他錯,是你錯了。」當我批評他的時候,很嚴肅。

    他當時就愣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做到最大的努力,得到的都不是表揚,它也不應該是批評啊。最後當天晚上就跑了,跑到別的地方,離這不遠。想了可能是一天還是兩天,後來想明白點這又回來了。但是這個考試就沒有成功。雖然他做了很多,就因為做了很多,我就要批評他。因為根據他的功德和他的努力,必須批評他,才是對他最大的幫助。只有更加進一步地給他講法,講什麼法?別人的過失就是你的過失,因為別人就是你自己,這才是你的法身。如果當下認可以後,或是當下承擔起來,那心量一下就大起來了。他不知道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他以為別人的過失永遠是別人,所以他犯了這麼一個錯誤。雖然這個法來得不容空,不允許思維——因為他的心是滿心歡喜,尋思師父對他有一個表揚,沒想到換來了一盆冷水。他可能當時就想,這師父是不是邪知邪見哪?是不是有眼是盲啊?這點事都看不清,你看我這麼說,他也聽不明白,也可能是糊塗到底了。哪有這樣式的,這哪是善知識,善知識哪有這樣的?所以他就不行了,他就沒過這一關。後來雖然是出家了,但是最後也離開了常住。

    這個孟居士也是這樣,雖然他有很多努力,但從來不表揚他,就是說他,我可以不說別人,但必須說他。因為啥?因為他給我的條件,因為他的努力,所換來的你只是挨批評。在我這換來的,要表揚你,你可加小心,那我已經對你有想法了。說明你做的,雖然做一點,但是你那個思想可能已經不能承受更大的負擔,更大的擔子,只能是承擔表揚,來緩解一下。有的人為什麼老批評?因為他的肩膀有一點分量,需要再多扛一點,將來要鍛煉成一個千里馬。

    他講了永遠不離開師父,不離開常住,不離開三寶。有時候這個必須發願,首先發願你得要不妄語。有的人哪,在沒出家之前,說得很好聽,跟孟居士說得差不多。等到要剃度的時候,那比孟居士說得還好聽,在三寶,在眾生面前都發願了,永遠不離開,如何如何。等到一進常住了,修行一段時間,就感覺到和居士不一樣。居士啊,干一天活,回來以後還可以休息呀,隨便一些。另外呢,這段是考驗階段,一旦剃度了,就覺得可以放鬆自己了。有時候時間更緊迫,要求得更嚴,就承受不了這個,跟不上這個節奏。這時候他所發的願,一切都放在腦後了。什麼願不願的,顧眼前再說吧!說話就不算數了。

    他不知道你發的願是在佛前,在三寶,在僧寶前,在師父面前發的願。這個願那不是信口胡說的。那麼多人在給你證明這個問題,也給你加持,如果你一旦犯妄語了,那犯大妄語,將來的因果是很重很重的。一個人平時做事都不能犯妄語,何況發願,更不能打妄語。為什麼師父在剃度前讓人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因為我們的思想太活躍了,遇點困難就退道,遇點困難就沒有正見,有時候必須要通過發願來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修道才有所成就,否則的話,盡半途而廢,是很可惜的。所以說發願這也是很必要,但是更主要的要不打妄語。不打妄語,發的願它就有效;要老打妄語,發願也沒效。不但沒效,而且還招重罪,將來這果報是不可思議的!

    下一個問題:這個姜居士提的:我看《楞嚴經》,看到佛說一切都在妄想、分別心在起的作用,多說無實義。我們學龍女獻珠,一切都放下,命也放下,交給師父,當下這就是寂靜,這就是涅槃,聽話幹活。請師父開示:龍女獻珠和多寶佛塔兩個典故。

    第一個問題,他說看《楞嚴經》,佛說一切都是妄想、分別心在起作用,多說無實義。這個確實是這樣。佛講我們現在的思維,都是在妄想之中。我們有時候往往認為我們想得很正確,實際上也是妄想。雖然這比惡妄想要強,雖然是善,但也是善妄想,還是分別心在起作用。所以佛講啊,語言都沒有實際意義,都無實義,「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我們應該知道,知見上是妄想,我們心裡想的是妄想,我們身體是妄想。這個妄想都是分別心在起作用。所以我們就要反過來,不再執著這個妄想,把身體看空,把周圍看空,把一切都看空。要想看空,首先就用不分別心去做。什麼叫不分別心?依教奉行就是不分別心。

    有時候我們對這個依教奉行啊,說:「師父,你這個依教奉行像奴隸似的。毫無條件,比奴隸還厲害呢!還不讓心裡這麼想,還得去做去,這還了得了,這不太霸道了嗎?」不用這個方法,你那個分別心滅不掉,這個分別心很頑強。因為他在生活中又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分別心就更強了。特別是自己起分別心的時候,嗔恨心也同時跟著起來的時候,那是倔強無比啊!自己還不知道,以為是自己受了委屈。他不知道這是他那個分別心太堅固所致,不是你起作用,是你那個分別心在起作用。這隻有一個辦法,就是平時我們依教奉行,慢慢地就能把這個分別心放下。

    另外就是按照我講的反聞聞自性,就是眼不看、耳不聽、鼻不嗅、舌不嘗、身不觸、意不想,用這些方法逐漸地降低這個分別心。功夫到一定程度,自然這個分別心逐漸減小,這才行。特別是這個依教奉行是最好的。當我們滿心高興的時候,突然有人讓我們做一件不高興的事情,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把這句話頭提起來,「依教奉行!」雖然滿心的不願意,但我也努力去做去,這個分別心一下子就給它抓住了,就把它提溜出去。如果我們,「我不去做,我不願意」,這個分別心還會存在,而且又縮回去了。下回你再想抓它,就抓不住它了,它已經狡猾了,不露頭了。它知道,「你沒存好心眼,我一露頭你給我抓住了,所以我就不出來了」。特別狡猾,再想找它就很難找,所以機會很難得的。所以說念念地都應該警惕,用這個依教奉行,把這個狡猾的煩惱一定給它提溜出去。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雖然滿心不願意,但是你要知道,現在不願意,將來你有一個永遠願意,是成就你。就像大夫給做手術,雖然是疼一點,但是把你的腫瘤拿出去了,你想一想,你就會健康了。如果你一點也不肯,又怕疼,你的健康就不能恢復,甚至失掉生命。

    他說呀,像「龍女獻珠,一切都放下,命也放下,交給師父」。我們所謂的交給師父,就是先交給師父,完了交給所有的眾生。由師父開始往下交,交給所有眾生。所有眾生都交下了,也就是交給佛了。等交給佛,你把什麼交?把你的分別、執著、貪戀也都放下。這就是當下。這是正確的。所以說龍女都敢獻珠,你是男子大丈夫,更應該獻。就先講到這裡。

    下面再講一個問題,這個是周居士提的問題:請問師父,我們應如何理解「不見他人過,但觀自己非」?

    為什麼要求不見他人過?這個誰能答一下?小孟說一下。

    一居士:因為他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

    還誰能答?你說。

    一居士:是自己的分別心在起作用。你看到別人的過失,其實你心裡也是犯了同樣的過失。

    誰還能答?說。

    一居士:《四十二章經》裡面說的「汝意不可信……」

    好,大家答的還有點那個意思。但是呢,就是「汝意不可信」,為什麼說汝意不可信?因為你們有一個「他人」二字,有了他人,就會有他人過,這是跑不掉的。因為《金剛經》講: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講得明明白白,無人相,那哪來出現個他?有了他,就有了人相、我相。所以我們主要是沒有理解,主要是有個「他人」。雖然說了汝意不可信,但是還沒有進入這個無人相之中,進入無人相才知道汝意不可信。

    我們具體講,比如說一個人的過失,說這個人哪很不好,令人起煩惱。當我們看到這個人的時候,甚至我們和他爭鬥,甚至跟他生氣等等的行為。這種行為是什麼一種行為?只不過是用你的左手在砍右手,自己在砍自己。因為我們凡夫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心裡所顯現出來的,是一種虛妄,是自心一種業力的顯現。我們就認為那都是很真實的,所以說眾生是一個迷,是一個顛倒的心。無人相就是汝意不可信,當我們知道無人相,無我相,就知道這個「汝意不可信」是什麼意思了。

    「但觀自己非」,什麼叫但觀自己非?有了我,那就非,不是叫你觀別的,觀你是否是有我?有我就有非,無我就無非。所以我們在任何利益面前,都考慮是不是有我。比如說我們吃飯,這個東西很好吃,當我們發現很好吃的時候,這個東西是否能捨出去?別人要,能給;或是一個畜生要,我們能不能給?或是師父在那邊不吃了,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東西也放下?有時候我們發現這個東西非常好吃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我相。說這個東西好吃,怎麼就有了我相呢?我還沒吃呢?當你發現好,是從我相生起來的好,是你需要的好。這就是我相。

    我們的食物能不能捨去,比如說有個要飯的人來了,你正好這一頓飯,你能不能給他?或是一個道友過來了,就剩這一碗飯,你吃了今天不挨餓,你要不吃,今天就得挨餓,你能不能毫不猶豫地把這飯給他?當一個比你窮,甚至穿得很埋汰,流著鼻涕,說話又很粗魯,不受尊重的人到你跟前,你能不能把你的飯馬上給他吃?而且以非常恭敬的心給他吃?如果不能,那就是「非」。

    所以我們平時就要不斷地無我,不管從食物上,從說話上,從行為上,都要無我。倆人走在門前,你得給別人開門,讓別人通過。你別老考慮,「我歲數比他大,他應該給我開門。我在教育他,他不學會開門,以後他就變懶了。」實際上這就是「非」,你有了一個大小,表面上是教育他,實際上是叫他為你服務,滿足你「我」的需要。只要你發現自己在起作用,那就是「非」。更主要的,別人說一句話,不能生氣。有人就是別人一批評他,他就生氣了;甚至師父說他,他心裡也不痛快;要別人說,更不行了。這就不行,這就是「非」。

    怎樣觀自己非?就是每天寫懺悔,這是一個辦法;第二個,就是處處要無我,要舍,要布施。比如說吃飯的時候,隨時要想到這個飯吃不成。如果行堂不給我打的時候,你會不會拿眼去瞪行堂的。甚至尋思出了齋堂去找行堂的:「你憑什麼這個飯不給我吃?為什麼不給我行堂?」我們平時就應該觀察這個方面,另外也做一下這個境界的考驗。比如說有人沒給行堂,我們不能起煩惱,而且不去追究;甚至就是餓一天、兩天、三天也是如此;不但如此,還應該生歡喜。為什麼生歡喜?因為你無我了,別人找不著你,飯也不知道給你打。你看你,現在連人都找不著你,將來是閻王小鬼也找不著你,你說這不是好事嗎,是不是?他光想到這個飯沒吃,沒想到他已經修到這塊了。有時候為了眼前這個飯,「不行,還是吃飯重要,我不管小鬼不小鬼的,我先幹嗎吧,我先把飯吃了再說。」是,飯是吃了,以後呢,小鬼也把你找走了,就是丟掉大的,撿了個小的,最後連小的也賠進去了,就不合適了。

    所以說我們常觀自己非,這個「非」就是不守戒,就是「非」,要守住戒,就是無我。為什麼戒律這麼重要?戒律就是無我的意思。為什麼要把我們的身束死?因為用戒條能把我們身看住。因為這個身體呀,就是個「非」,就是我相。必須用戒律把它看得死死的,一點都不給它餘地,也不給它喘氣的工夫,你這才能夠觀自己非,這才能成就無我。

    你像《楞嚴經》講的,優婆離尊者就是因持戒非常嚴格,絲毫不犯,最後束身得成就,得圓通,二十五圓通之一。等其他的那些菩薩得圓通,雖然講了各種方法,但都是以戒律為基礎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嚴守戒律,才能不見他人過,才能達到觀自己非。

    這句話提得挺好,但是應該是努力去懺悔。你不天天懺悔啊,他一會兒就忘了,就不知道了。說是不見他人過,但是起心動念早就有了。特別是「觀自己非」這句話,有時候它那個心不由你作主。必須深深地懺悔,慢慢久了,才能自個做主,才能起個「觀」字。這個觀啊,剛開始是用懺悔的方法來觀,用持戒的方法來觀,到後來再深入的時候,那就是不打妄想的觀。那時候才叫觀到我的本體,事物的真實,那才是起了真觀。

    當然了,這些功夫得一點點做,先從我們現在所發生的現象里去做。做久了以後,你才能慢慢去觀。你想一下達到那地方,那都是夢想。有的說:「我很快就達到。」那是你前生努力了,前生努力的結果。我們不管前生努力和今生努力,我們今天只要是能去做,那就是萬幸,這就可以,就怕不做。你前生努力,今生不做,也得回去。你要是前生沒做,今生我努力了,那就等於前生還是做了。做不做都在你當下這塊,所以說別打妄想,就是努力去做,這就對了。

    好,今天時間關係,就講這些。

    執事:頂禮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唱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執事:送師父回寮。

    不消送。

    大眾:阿彌陀佛。

    執事:禮佛三拜。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晚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執事:大眾一起向上排班,頂禮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家請坐。

    下面繼續給大家解答問題。

    下一個問題:這是居士,恭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何於現在、未來,不失發出離心、菩提心,不墮外道天魔?

    他這個講了怎樣發出離心和菩提心。真正的出離心,也就是菩提心,只有菩提心發出來,才會是真正的出離心。他講現在和未來,現在和未來是一個時間的概念。為什麼有現在、有未來?就是我們念念中有了生死,有了分別。有了分別,就有了現在,也就存在了未來。如果我們不分別,就沒有現在和未來。如果我們有了出離心,這個現在和未來就要滅掉。

    這個出離心不是說我要出家,這就叫出離心。出離心是清凈心。這種清凈心有了以後,他必然不會貪戀世間的五欲之樂。不貪戀世間五欲之樂,他只有出家去修行,我們稱這種心叫出離心。有了這種長遠的出離心,就沒有現在和未來的分別,他就生起了慈和悲,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了這種慈悲心,我們就稱為菩提心。雖然我們在修行中不斷地努力,但努力之中還有很多的岔路。也就是在修行中還有一個最不容易辨別的岔路,就是外道和天魔。因為外道有多種外道,其中有一種外道,很近似佛法,很相似。現在很多的外道也都打著佛法的旗號,說自己是佛法,是佛,而實際上不是佛法。這種外道很具有欺騙性,所以我們應該特別加小心。

    你比如現在的氣功就是一個,很多的氣功也打著佛的旗號,用佛的名字,但走的路都不是佛法,不是在修心、修無我。還有這個法輪功,這都是屬於外道。還有一些雖然信佛,同時又供狐蟒蛇仙等等,他們以為這樣才是正確。那面又想成佛,這面又找出很多的護法來護家。實際上他不了解佛法,對佛沒有信心。這屬於外道之類,更何況天魔?因為我們修行中有了一定的功德,功德越多,這個天魔的層次越高,隨之就來考驗。我們追求了一種精神的快樂,雖然離開了低級的世俗的快樂,但是一種比世俗的快樂好一些的慾望,我們有時候看不清,就會墮落天魔道里。這幾個都應該是很重要的,如何避免?也就是說我們在修這個出離心的時候,一定要嚴持戒律。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才能避免墮落外道和天魔。這才能保證我們修行,才能正確地理解佛法。好,這個問題回答完了。

    下一個問題:弟子請問師父,弟子在修行中,往往業力現前,應該如何懺悔?如何正確對待身體和病魔?是不是自己做的錯事太多了?應該怎樣才能使業障消除?該如何對待心念、悟性?

    因為我們過去多生多劫造了很多的業,必然在今生中要不斷地表現出來。所以我們應該對過去所造的業要有懺悔之心。懺悔之心就是反覆地檢查自己的毛病和習氣,不再走這條路,也就是說懺以前,悔以後。我跟大家講過,應該寫上懺悔,寫上懺悔才比較深入。

    如何正確對待身體的病魔?我們知道,身體實際上就是一塊頑肉,由於我們的神識參入以後,變成了有了知覺。這種知覺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比如說病魔,有了病,這是我們業力的一種顯現。實際上和你身體有沒有關係呢?本來是沒有關係,身體這個頑肉也是一種果報,而且我們這種病也是一種果報。病的果報和身體的果報都是虛幻的,都是不真實,只是業力的一種表現。業力,也是虛幻的。這些並不是它的主體,我們應該知道主體,就是那個清凈心。清凈心有了,我們就會正確地對待身體的問題和病魔的問題。我們應該順著這個清凈心的方向去努力,去認識問題。對病魔應該知道它是幻境,你就不會被轉,痛苦就會減低,甚至沒有痛苦。

    比如說我們牙疼,採取了各種辦法,它也不好。如果我們能夠一心,也是虔誠地不打妄想地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不用稱念多,就一句兩句,可能這個病魔就沒了。你想一想,一句兩句就起到這麼大的作用。我們知道,我們平時牙疼的時候沒法抵抗,只能是採取吃藥扎針來調治。甚至有的還得需要鑽孔,把這個牙根的神經要清除,這才能斷了這個疼痛。但是由於我們能夠真誠地、不打妄想地去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兩句,這個病就沒有了,消失了。你想一想,這個病是不是一種虛幻?病是虛幻,那這個身體是不是虛幻?為什麼我們身體難受的時候很痛苦,我們有病的時候也很痛苦?就是我們在打妄想,心裡不清凈的原因,也就是說定力不足。一個人心清凈了,也就是說定力足了,病苦馬上就會減輕,它隨心轉。

    所以我們對待身體和病魔,應該正確地認識,而且多懺悔,能夠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這個業障會逐漸地消失。更何況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無常,充滿了病苦,生老病死每天都在圍著我們轉。我們要對身體有個正確的認識:你愛惜它,將來也要扔掉;你不愛惜它,將來也要扔掉。我們只能是利用身體為了修道,這樣才是正確。如果執著這個身體,那就沒完沒了。你為他服務的時候,有可能就離開了道業,被它所轉。如果你為了道業去努力的時候,反而身體見好。

    比如說一個人不怕死,很鎮靜,有時候從空中掉下來,沒有什麼妄想的時候,會很安全地落地。有的人就摔一個跟頭,但是由於妄想紛飛,甚至骨頭折了,受了重傷。什麼原因?並不是高和低的原因,是根據我們的妄想大小來決定,也就是根據我們業障來決定。大家應該細細地體會,仔細地觀察,不要執著這個身體。當然了,我們還是凡夫,有時候有病了,可以吃點葯調治一下。吃藥和吃藥的心念不同,有的是依靠了葯,產生了絕對的相信。我們修道人應該知道,用藥物只是暫時地打個妄想而已。因為自己的定力不足,打個妄想,適當地調解一下。所以說吃藥,同時應該又把葯放下,這才是兩不失。如果我們認為葯能解決我們的病苦,我們就會被葯所轉,那我們就離開了道業,就不合適了。這個問題應該這麼看。

    「該如何對待心念、悟性?」這個心哪,什麼是心?從世間法來講,我們起心動念都叫心,心由念組成。有了念所生出的心,就是凡夫的心,無一切念,那就是真心。什麼叫悟性?有迷才有悟,沒有迷它就沒有悟,是相對來說。那麼我們悟什麼?誰能回答這個問題?說。

    一居士答:悟無我。

    誰還說?你說。

    一居士答:悟心。

    悟心。還有誰說?你說。

    一居士答:怎麼斷滅這個妄想?

    還誰能說?你說。

    一居士答:悟萬法皆空。

    還有誰能說?

    一居士答:自心。

    自心。你說。

    一居士答:本來面目。

    啊,本來面目。

    大家說的,都在教理上去說。對不對?對,但都在教理上。什麼叫教理?別人講給你的東西,你又拿來講給我聽,這就教理。我讓講你自己的體會。我們現在都有共同的一個毛病,都是把別人的東西,再拿回來重複,這就是我們的知見。什麼叫悟呢?沒有迷就是悟。悟什麼呢?本無所得,那叫悟。如果有所得,有所悟,那還沒有真正地悟。好,這個問題就答到這。

    下一個問題:這是包居士寫的:如何修行才能保證今生預知時至,上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何修行才能保證預知時至,上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求不算低,啊,不算低。怎樣來保證?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念這個保證。我們在過完齋迴向的時候,就念:「提木叉保解脫船。」「提木叉」就是戒律的意思,保證你解脫。天天念,但是天天沒往上合計。念的都是念給別人聽的,不是念給自己,所以說干念他不明白,還要問。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嚴持戒律,就保證我們解脫。我們在戒律的基礎上,能夠去念佛也好,坐禪也好,只要心裡清凈,就會得到預知時至。預知時至啊,這個不管是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只要心裡清凈,都可以達到。

    過去有一個能運師父,他就是在往生的前一天,就告訴他女兒,就是出家前的那個女兒護持他,還有他出家前的老伴也過來護持他。他就告訴女兒:「我明天中午走,你別告訴你母親,她一哭啊,我就走不了了。」他女兒過去信天主教,她不信,現在稍微轉過來了,但是她還不完全相信,認為她父親這又開始說大話。哪有這事,走時候還自個說了算?說你到時候哭,就走不了了,還告訴中午走。反正家裡沒有別人,他就那麼說,她就那麼聽。

    到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這老和尚盤腿就走了。她一看真走了,這才相信,她父親講得是對。原先她根本就不聽她父親的,你看,她父親信佛,她信天主,她能聽她父親的嗎?她不信。後來就是能運師父的法體停了三天以後,渾身還是滾熱的。後來這個楞嚴寺老和尚去看了以後,都非常稱讚。原先我在他那的時候,他也跟我講過,說他修到暖相這塊了。我也沒往心裡去,也不懂什麼暖相,光知道這是修行的一個位次。一共三個,暖相是其中一個,沒想到還真就走了。

    老和尚在修行中,還是比較持戒的。為什麼這麼說?有一回我去的時候,他那屋裡掛了個小黑板,寫著「屍羅不清凈」。什麼意思呢?就是戒律不清凈。自己在懺悔,寫在黑板上讓大夥看。這七十多歲的人,還在懺悔戒律不清凈的事情。

    由戒生定,就會預知時至。至於「上品往生」,據說能夠上品往生的都是出家人,所以說你只能出家,好好做個出家人,嚴持戒律。因為戒律,品位也不斷地升高,上品上生。只要我們能夠正確地學習,而嚴持戒律;特別是對法的理解,應該準確無誤,不能想像為是;要反聞,不向外追求,必然能夠往生。好,這個問題答到這裡。

    下一個問題:恭請師父慈悲開示,日中一食,持金錢戒,行頭陀,三衣缽不離身,具體甚深的妙法。請師父開示,如果不日中一食,不持金錢戒,不行頭陀,三衣缽離身,能不能成就?

    「日中一食」,為什麼說日中一食是一個戒律,而且是最基本的戒律?因為日中一食是中道義,是能夠了脫生死最直接的一個辦法。眾生都是以食為本,有了食物,它就能生存。同時又有了貪慾,過多的食物產生了慾望,就有了生死的輪迴。這個食物對我們來講,是修道最大的一個障礙。眾生對食物的貪戀非常強烈,甚至不惜生命。為了吃,他可以把別人殺掉,甚至餓急眼了他可以吃人。佛經曾經記載過,在大荒年代啊,飢餓,連食物都找不著,那時候的人扛著個大腿走道。誰的腿呢?家裡老人死了以後,把腿割下來,扛在身上來充饑。因為別人家的屍體他得不到,只能吃自個親人的肉。所以說眾生對食物的貪戀特彆強烈。

    特別是我們現在條件好了,人們拚命地要吃,有的是三頓飯、四頓飯、五頓飯、六頓飯,有的甚至一天吃七頓飯。養成了一個非吃不可,不吃就吃虧的錯誤思想。就為了幾分鐘的慾望,就拼著命地掙錢,甚至搶等等的手段,來滿足嘴這個味覺的需要。由於過多的食物,產生了這個刺激,也就是慾望。慾望出來以後,就墮落了生死輪迴里。

    有了食物,就有了慾望,所以說食物是慾望的本錢。我們想斷欲,因為慾望是生死的根子,要想斷欲,首先從食物下手。不斷食物,不減少食物,你想斷欲,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食物產生的衝動特彆強烈。有的人吃飯過多以後,一個是昏沉。另外的產生了物質的力量,有的是要打人。他渾身來勁了,不知道往哪消耗,要想打人。打人還不敢打,怎麼辦?打牆吧,再磨磨拳頭,這樣的也有。有的就跑到邪道,產生了慾望,要衝動。所以說這個食物對修道是很重要的一關。

    佛有大智慧,因為我們出家就想斷欲,才能了脫生死,不斷欲,想能夠了脫生死,佛說就像沙子要煮成飯一樣,那是不可能的。日中一食是斷欲最好的一個辦法,既能維護身體的需要,又能斷欲。

    同時日中一食還要求過午不食,不允許過午,這都是非常正確的。現在我們想出家修行,首先應該了解日中一食,它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戒律的清凈與否,也要看日中一食。比如說八關齋戒,就要求大家必須日中一食,如果是做不到,你就不能給人授八關齋戒。要不能給人授八關齋戒,一切戒律都不能給人授。包括這個比丘戒、比丘尼戒,這都不允許你授。所以說日中一食,是戒律的一個保障。我們通過這麼多年的日中一食,就體會到日中一食的好處。頭幾天有個居士來,他也日中一食,他說我那天,就是早晨喝點粥,喝不點粥,非常少,喝完粥以後,馬上就消化不良,胃特別難受,而且吐出那個氣都是臭的。所以他說這個我再也不敢犯了。

    原先九五年行腳的時候也是:有一次晚上遇個居士,就是要問一些佛法的事情。臨走時候供養錢,那時我和性空師不要他的錢。又結緣他經書,他也很感動。第二天早晨就拿著個暖瓶,裝了豆漿,就追過來了。我們已經離開了住宿的草垛了,他就追了很遠。追到,完了要供養豆漿,我說我們早晨是不吃的。當時他那個臉哪,都要哭了。當時我動個念,「哎呀!成全他吧!這個豆漿當水喝。」就喝了能有多半缽的豆漿。那個缽不算太大,我們過去用的缽小。就多半缽,喝完了這一上午,就是消化不良,就是非常難受,就像中毒一樣。而且中午乞食,乞來的那個食物它也不香。沒有過去那種清凈味,所以說這個破壞了內涵。現在這個叫瑜珈功,修行中還要忍受飢餓,來治療身體的疾病。

    最近還有一個報導,說中國一個長壽鄉,人活得最高的歲數是一百四十幾歲,過一百歲的就有七十五位。最後發現他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有飢餓史,不肯吃多,都要挨餓的。他們的化驗指標只是正常人的一半,都比正常人低,但他們活的歲數比誰都長。所以說我們持日中一食,不光是修道,可能還長命呢!這個咱們沒有想到。日中一食的好處很多。修行必須過這一關。

    佛在世都要求僧人日中一食。雖然是末法時期,我們的物質更豐富了,我們更有條件去日中一食。又有豆油,是不是?菜也多了,也好了,你再不日中一食,那就更不像話了。佛在世的時候,那麼艱苦都要日中一食,我們這個條件,如何能不日中一食呢?另外現在的居士和這個善男信女,在布施上也比較好。乞食時候,也比較能乞到食。所以更應該日中一食。就乞不到食物,也應該日中一食。曾經我有這麼個念頭,就是吃一頓飯,也生起慚愧心,無修無證。雖然是乞食,也覺得不好意思,慚愧,何況兩頓飯、三頓飯,那不敢想。現在還稍好一點,那時候不敢想。有時候遇著這個吃多的,就像看見敵人一樣,這心裡非常不舒服。現在對他們也能理解,但是理解是理解,希望他們將來也能日中一食。因為這個日中一食好處太多。第一個,你聽佛話,能夠依教奉行,能遵佛制,首先就是持戒。第二個,能修道。不是修物質所帶來能量修得的這個道,而是通過我們自身直接修行所得來的這個道。它真實,它不虛假。

    「持金錢戒」,這個金錢,我們知道,人人都喜歡。但是要說金錢是毒藥,是毒蛇,並沒有幾個人在認識它。有的人認為金錢可以帶來幸福,但是他有很多錢,同樣是苦惱重重,有時候甚至比沒錢的時候還要苦惱。

    過去有個故事,有一個財主,發現這個牆外面一家貧困人,天天很歡樂。他就問這個管家說:「他們家為什麼那麼歡樂,什麼原因?」這個管家就告訴他:「你想知道原因不要緊,你包一錠銀子扔過去,你就知道結果了。」他真就拿布包一錠銀子扔過去了。這家突然得到銀子以後,倆人就商量,這銀子從哪來的,這銀子是要幹什麼?就計算買房子呀買地呀,或是買傭人哪,怎麼蓋房子啊等等。最後商量來商量去,說得先藏起來,藏哪呢?藏哪都怕人找。倆人爭了半天,這一宿也沒睡好覺。第二天,說:「我們天天都很清凈很清凈,為什麼這一宿沒睡好覺,就這點錢?」後來一尋思,這玩意不能要。沒有它我們挺好,有它這一宿睡不了覺,這以後不麻煩更大嗎?就順著牆又給扔回來了。

    這個財主通過這個事情,才知道金錢的害處。要想歡樂,得到清凈的歡樂,首先遠離金錢。世間人尚需遠離金錢,何況出家人更應該遠離金錢。因為我們出家人是乞士,是上乞佛法,下乞食來維持生活的。佛在戒律有規定,出家人必須日中一食,要持金錢戒。佛講持金錢戒是我的弟子;如果口稱是我弟子,而不持金錢戒,手捉金錢,決定知非我弟子,肯定不是我弟子。佛講得很嚴肅。那個南傳藏經上也有記載,說就是世間人證到三果阿羅漢的時候,他也主動地捨棄金錢,持金錢戒。

    包括中國有個龐家四聖,開悟以後,全家把萬貫家產,全扔到河中間去了。而靠什麼生活呢?去種地生活。這是在家居士,開悟了以後,他也去這麼做。所以說金錢是障道的因緣。為什麼不開悟?就是你老摸錢的關係。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你為什麼老有病?也是你摸錢的關係。因為錢能帶來煩惱,實際錢就是煩惱所化的。沒有錢是真清凈,所以說這個持金錢戒很重要。

    這個就是羅漢在第二次結集,又反覆強調了這個問題。那時候有的僧人,就用缽乞錢,被阿羅漢知道,召集七百羅漢進行結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最後有大阿羅漢,就是聽過佛講法的羅漢,親自述說了佛的戒律,判斷手捉金錢是非法,不是佛法。所以說我們對這條戒律,不能去懷疑。也更不能因為末法時期,就應該摸金錢了。因為這一條戒是成佛的保證,也是修行的保證。不能因為末法時期,我們反而不要保證了。

    末法,末法就是艱難,就像大海一樣,波浪更大。而且想在這個波浪更大的苦海里,想過這個苦海,必須靠舟船才能過去。這個金錢戒就是這個船,它是我們修行的保證,也是過苦海的筏。所以說這條戒律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越到末法時期,這條戒律越重要。就像一個人,病越重,更應該需要治療。不能說病重了,反而不需要治療,這是不正確的。

    「行頭陀」,有的人認為,行頭陀在這個末法時期也不適應了,到中國也不適應;甚至有人講,佛法在印度為什麼滅掉,就因為持這些戒律,行頭陀所滅掉的。這種說法沒有根據。佛是大智慧者,別說才三千年,多少劫,佛在他的智慧中都能看到。而且定出這個戒律要行頭陀,能去掉我們的慢心和貪慾,能行菩薩道。這是非常直接的一個好法門,太殊勝了。

    出家人就叫乞士,乞士就要乞食才行。所以說作為乞士來講,你不去乞食,就辜負了這個名字。通過我們這十多年乞食的經驗,才深深地知道,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和功德。要想成就佛法,必須行頭陀,不是可行不可行的問題,也不能說因為年代不同就不能行。有人甚至說,外面動亂,外面太亂了,不能行頭陀。不是外面太亂,有時候是你兜里有錢。有錢你就怕亂,你沒錢你怕什麼亂哪,是不是?越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我們出家人更應該行頭陀。因為頭陀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它能夠起到消災免難的作用,能讓眾生離苦。頭陀能夠顯示三寶的存在,有了三寶的存在,眾生就有了皈依處;如果沒有三寶的存在,眾生就無依,不光是人無依,連鬼神也無依,所以說天下大亂。

    為什麼天下大亂?就是眾生沒有依靠。人沒亂,鬼神先亂,也是因為沒有依靠。只有三寶出現了,他們才能夠離苦得樂,才能不亂呢!僧寶是乞士,你不乞食怎麼能成為僧寶?所以說行頭陀不光是令佛教能夠興盛,更主要的是眾生有所依靠。有了依靠,才能離苦得樂,國家才能安寧,風調雨順的。所以說頭陀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現在,這個假和尚多,冒充和尚的,到處去化緣、要錢等等。像我們乞食時經常遇到,人家罵我們「假和尚」、「化緣的」,甚至還說「老道」、「騙子」等等。這就是眾生對這個假和尚的不認可。這個心裡話,有時候就沖著我們講開了。他認為我們也是假的,實際上是在向我們訴說。雖然是這樣,但對眾生是一種傷害。由於他們的這種想法,對三寶失去信心,會墮落的,甚至會失去人身。所以說一個假的和尚會弄瞎天下人的眼睛,其害無窮。

    出現這個問題,我們怎麼辦?必須由出家人來把它清洗掉,那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僧人的形象。也就是說要日中一食,不摸金錢,還要行頭陀。用身行來改變這種認識,讓人知道那是假的,不是三寶,使眾生心裡得到了三寶的加持。心有所依,心有所歸,才不致於墮落。這就是我們需要行的菩薩道。

    「三衣缽不離身」,因為三衣缽是佛所制,它代表了法。它能護身、護戒,能讓我們成就,所以不應該離身,它也是出家人的象徵。現在也有所變化,有些出家人帶一件衣服就出來了,其它衣服都不帶,缽就更不用說。所以咱們這寺院已經規定了,三衣缽不離身,如果不帶三衣缽,不給掛單。

    頭一段時間,有一個師父,很虔誠,準備了兩年啊,為來大悲寺,說鍛煉兩年了,鍛煉日中一食等等,尋思:「都說大悲寺嚴,我得好好鍛煉。」鍛煉兩年,覺得差不多,就來了,但是就帶一件七衣。後來一問他沒帶三衣。執事說:「你知不知道不帶三衣缽是錯誤的?」 他說:「這回知道了。」知道也不留。不能因為來人就好,任何方便就開,不能那樣。必須有原則,從咱們做起,要樹立這個規矩:三衣缽不帶全,不留。我們出門,三衣缽也必須在身。不管用上用不上,都必須這麼做,這才具足一個僧人的形象。同時三衣缽它的功德,能使我們護戒,護住身體,護我們的法,使我們能夠保證成就。因為三衣每一塊都表示了佛法,都在教育我們。只是我們有時候光知道它是衣服,實際上你不知道那是法衣。缽也是,都在講法。它潛移默化地來教育我們,使我們提起正念。

    「如果不日中一食,不持金錢戒,不行頭陀,三衣缽離身了,能不能成就?」這個問題不用懷疑,違犯佛制,違犯戒律,能不能成就?它是不能成就的。雖然在各方面也努力地修行,但是由於不圓滿,是不能成就的。佛是兩足尊,是圓滿的,佛是因為持這些戒律來成就的,那我們如果不持這些戒律,怎麼能成就?

    你比如說,現在南傳佛教還是日中一食,不摸金錢,而且常行頭陀。有很多的證了初果、二果、三果,證到阿羅漢果。也有人說:「我這些都不持,我也能成就,大不了我往生西方唄!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因為你是出家人,不持這個戒律,是不行的。因為經書里講:「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少了善根、福德因緣,是不能生的,講得很清楚。也有人說,「我少持一條」,你少持一條,那就晚成就幾劫吧!用劫來衡量戒律,持一條戒律,你就提前一劫成就。如果你一條不持,就晚幾年,晚幾劫。那你得受多少劫的苦?將來到哪去還不知道,沒有保證。如果不持戒,你就修出來一些神通,包括能在虛空能飛行,那也是羅剎道,它不是佛法。這個問題就講到這裡。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

    執事:大眾頂禮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阿彌陀佛。

    大眾唱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執事:送法師回寮。

    不消送。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晚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執事:大眾一起向上排班,至誠頂禮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家請坐!

    大眾:阿彌陀佛!

    今天繼續回答問題。

    這個是居士提的問題:尊敬的師父,以前在家的時候,愛看武俠小說、四大名著等書,愛看電視節目和書里的一些關於感情方面的情節。這些埋在我的八識田中,有時打妄想,也是關於這個方面,想忘掉它也忘不掉,不知什麼時候就想起來了,很煩。在上學時,愛爭第一,樣樣想最好,看別人比我強的地方,我就不服氣,要超過他。自己有的地方超過別人了,就生出驕慢、貢高我慢心,也不好改。我執強烈,貪心大。恭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何斷除淫慾心和貢高我慢心,去除我執和貪心。

    這個是居士提的問題。就是說這些毛病啊,是一個通病,不光是他有,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方面的現象。特別是看武俠小說,幻想、離奇。小說為了吸引人,也寫了一些關於男女感情方面的事情。這些方面是世間法里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到現在就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名著,更是以感情為解數。所謂的名著就是用感情來變成一種悲傷等等,就成為名著。所以說弄得這個人哪,就是忘了正氣,忘了正義,忘了來到人世間想要做什麼,而完全被它虛構的幻覺、情節而吸引了,滿足了人的一種虛幻的需要。這些東西都是有害的,也是一種垃圾。特別是電視節目,現在電視節目這方面的教唆已經十分猖獗,包括一些廣告等等。

    現在有很多的——不光是男孩墮落,包括一些小女孩也在墮落,甚至一些成年人也在墮落。因為什麼呢?就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和錯誤的,沒有選擇能力,心靈上特別脆弱,所以才造成了這方面。通過這方面我們知道了,世間在正氣這方面,比如說反對這些方面的書很少很少。所謂的稍好一點的書,也離不開這個情感方面,毒害甚重。要想去掉這些毒害的東西,首先就要弘揚佛教。只有佛教才徹底,特別是出家一法才能把這個情感徹底地看破,徹底地放下。佛教如果不發展,世間的垃圾就發展。佛教如果努力的話,世界上所有的小男孩、小女孩,男女就會得救;如果佛教滅亡了,整個人類就會墮落在情慾之中,就會帶來了滅頂之災。比如說水災呀,還有火災等等。這都是慾望橫流的果報。還包括這個非典等等,這都是這個慾望所產生的後果,極其可怕。我們想挽救這些人,特別是不讓有災難,首先我們要學清凈法,也就是佛法,出家法。不能讚歎淫慾,應該讚歎出家。

    你像頭兩天,昨天哪?前天,這就有一個來找於居士的女的。連哭帶鬧,裝出一種可憐相,她具足了欺騙性。不是常住不慈悲,不滿足她的心愿,因為她所做的行為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你去順從她,或是幫助她,實際上不光她本人墮落進去,連我們幫助的人也會跟著墮落進去,不能有絲毫的這個同情心。佛講啊,寧可這個手被火所燒,或是人被燒死,你只能是死一生,如果被感情俘虜了,或是貪著淫慾,會生生世世墮落。所以說在這方面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是說這種淫慾的心就是毒蛇。當我們看著所謂的這種女人的面孔,生起了一種同情感,是不是這個女人就有這種面孔呢?實際上不是的,這好壞的面孔不是她生出來的,是我們內心的慾望心所起的變化。當我們有了慾望心,再看這個女人的臉的時候,就會發現了豐富多彩。當我們要厭惡的時候,也發現了這種面孔非常可怕。所以說外面凡所有相,皆是唯心所造。並不是對方有一個很好的臉,是我們這個慾望心起的作用。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諸法空相,本無所有。沒有的事情,我們去追求,我們認為有,我們就上當了。我們以為外面有一個很好,能滿足自己心愿的東西,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是自己心裡出了毛病,和一切外面沒有關係。因為外面的一切現象都是自心的顯現。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要看空,不能執著這裡面。外面有個美好,我們就拚命地追求。有的人就認為外邊有了美好,去追求,實際上就上當了。

    為什麼能成羅漢?為什麼能成菩薩、成佛?就是他們不再追求這些虛妄的東西和一些影子,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假的。特別是證果以後,這些虛妄的幻相已經消失。凡夫眼裡就到處是相,所以佛稱我們是可憐愍者。一種虛妄的東西,我們去追求,結果就會得到虛妄和痛苦,而且丟掉了真實清凈。所以佛法里一再強調火宅,就是世間里的生活,夫妻的生活就是火宅。首先應該跳出火宅,因為它不真實,它會毀掉你的法身慧命。特別是《楞嚴經》講了,四種清凈明誨。我們本來是清凈的,都有一個佛性,為什麼不能成佛?為什麼不能自在?就是我們追求了虛妄,追求了淫慾。如果去掉淫慾,我們就會得到自在,得到清凈,得到了永恆的真理,也就是我們得到我們本來的面目。

    我們怎樣去掉這些方面?首先要從空把它看開。只有空才能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時時地上當,有時候想到了這個狠毒,像毒蛇一樣,像垃圾一樣,像毒藥一樣等等。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不凈觀,當這個慾望心要生起來的時候,不凈他也要去追求。就像蒼蠅啊,追求那些不凈的東西,它認為還挺好。所以我們應該作空觀,這是很重要的。不作空觀,你很難逃出這一關。我們應該經常地誦《心經》、《金剛經》和《楞嚴經》,特別是也可以從這個不凈觀來做。不是去不掉,是我們因為不斷地想,從一點點想,最後變成大想、常想。想完了,想不想,它也不好使,它就突然還想。所以首先應該從不想開始,不再思維,一旦發覺了要思維的時候,馬上轉移,或念經念咒,觀菩薩像。再一個就是眼睛不看,耳朵不聽,這個也是辦法,也很有效。

    我們為什麼要睡四個小時,兩點起床,十點休息?主要的目的就是斷貪慾。這是佛所規定的,它是一個無價之寶。因為我們睡多了,第一個質量不好。四個小時的睡眠正是我們最好的睡眠時間。四小時如果質量好了,是完全可以解除疲勞的。而且質量還好,如果你多睡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夢就起來了,就會胡思亂想,甚至欲漏。有的人曾經跟我提出,說你是不是考慮一下,這個睡眠的時間延長一點,大夥很困。我也知道很多人很困,但是一旦放鬆了,他又墮回了淫慾這一塊去。雖然困一些,但我們能和淫慾作鬥爭。我們也就像一個武士,雖然很勇猛,但最主要的,不光要勇猛,還要有武器才能發揮一個勇士的作用。如果我們堅持四個小時的睡眠,就像武士有了武器,就會戰勝淫慾。如果我們放鬆了這個四個小時的睡眠,可以多睡,表面上滿足了大夥的心愿,但是去不掉淫慾心。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第二個,咱們這裡還有一個法寶,就是這個日中一食。人哪,這個衝動,都是靠食物來引起來的,如果吃一頓飯,它的衝動就小多了。曾經有一位師父,身體有病,身體消瘦,居士給開了很多的補藥。補來補去,身體是稍稍見好轉,但是淫慾心起來了,這都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後來還俗了,什麼原因?為什麼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就是過多的補藥所引起來的害處。所以他還俗,他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他以為是自己的因緣,實際上就是藥物的作用。一樣,食物過多了,兩頓飯、三頓飯,淫慾心就會起來。為什麼說吃三頓飯會下入地獄?就因為它的後果,它本身不造業,但它產生的結果會去造業。

    為什麼佛不制定兩頓飯?因為兩頓飯,它也有它的一定的衝動,那是人天之道。所以說佛的戒律已經講過,早晨食是天人食,就是這個道理;午食就是一頓飯,是佛食;下午為畜生食;晚上為餓鬼食,就是根據淫慾而定。所以說這個日中一食是無價之寶。你想,淫慾不斷,三界不可出。淫慾的因,你不把它去掉,淫慾心就克服不掉。我們大家能在這裡修行,我們應該慶幸,守著寶貝,有的還不知道,還打著妄想:什麼時候,不行我再吃三頓飯兩頓飯,完了再成佛。你想,連個飯你都控制不了,何況淫慾心呢?

    我們這裡還有一個寶貝,那就是金錢戒。人們對金錢的喜愛,甚至超過生命,捨命去愛金錢。有了金錢他就造業,因為愛金錢的心是一種貪心,強烈的貪心。這種強烈的貪心和執著,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轉化成淫慾心,因為它們同是一個貪愛的根子,都是貪。所以說為什麼要斷金錢?其中一個道理就是要斷貪根。根要斷了,一切都斷;根要不斷,一切都斷不了。修行中,每一條都是配合緊密的。就像一個車,它有車軲轆、有方向盤、有發動機,還有軸,哪塊出毛病,都會造成整體的損害,缺一不可。所以在這方面,這裡有無價之寶和寶藏,我們在挖掘,我們應該生起難遭難遇想!

    這方面還有一個法寶,那就是《楞嚴經》。這個《楞嚴經》,它是一個真理,是佛的舍利。既然是佛的舍利,它就清凈無比,多大的淫慾心,它都能克服。有時候淫慾心起來了,我們誦幾句楞嚴咒,馬上這個淫慾心就下去了,了無痕迹。所以歷來大德都稱讚《楞嚴經》、楞嚴咒這個作用。說末法時期,如果不持楞嚴咒,想閉關,想修行,無有是處。因為它能夠斷欲。末法眾生,慾望心熾盛,只有楞嚴咒,才有這種威力無比的力量,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誦十遍楞嚴咒,就是目的在此。不光是楞嚴咒,《楞嚴經》也是一樣。咱這裡有一個居士,天天誦《楞嚴經》,由於天天誦《楞嚴經》,他沒有欲漏。這就是《楞嚴經》的力量。有的人說,我已經懂得內容了,我已經看過一遍了。它不是長你的知見,而是直接幫你去慾望心的,斷淫慾心的。要天天誦,時時誦,不成佛就誦。所以咱們要求大家要看《楞嚴經》,因為它是無價之寶。

    有了這麼多的寶貝,我們在修行中就有了一定的保障。但這裡雖然有了這麼多的寶貝,我們還需要質量。比如說日中一食也需要質量,要次第吃,也不能起貪心。你光這一頓飯,就想吃好,想起貪心,你去計較,同樣慾望心也會起來的。所以必須要質量。不摸金錢也是一樣,也要質量,四個小時睡眠也要質量。要保證名副其實地去達到它,而努力歡喜去做,成佛才有希望。如果這些都做不到,慾望心又不除,又沒有方法去除,說自己能成佛,恐怕就是個大妄語了。

    昨天我跟大家講了,證到三果阿羅漢,他都捨去金錢。就是在家的人證到三果,他都會捨去金錢的話,你想一想,我們如果不放棄金錢,怎樣和果位相應?它不可能的。怎樣去和佛道相應?也是不可能。因為它已經阻礙了我們成佛的道路。連這點貪心都放不下的話,還怎麼樣去成佛呢?放下這些貪心只是我們初步起碼應該做的一點事。你想修行,這是起碼應該做的。不是什麼特別難的,說我得需要多少禪定才能達到哪個境界,它不是。我們人為地就可以放下,而都不放下,你還說你成佛?除非你是菩薩再來。所以說我們今天能在這裡修行,就不要起煩惱啦!因為我們有這麼多的寶貝,已經在寶藏跟前,我們應把這些寶貝拿過來,要拚命地守好戒律。所以說持戒能成佛,不持戒不能成佛。

    再一個就是「樣樣爭第一」,應該把這個第一讓給別人。為什麼把第一讓給別人?因為有了名利心,那就是陷阱。名利心和「我」是一個概念。誰要名利,那就是「我」的作用。有了「我」,就有了生死,有了輪迴。「我」是不凈的,是自私的,是有害的。有了「我」,我們就會被物質所困住。比如說這屋有牆壁,你就不能自由地穿出;遇到水,你會死在水裡;遇到火,會被火燒。這些原因都是因為有了我執。

    我們有時候打起「我」的小主意,生起了爭取第一,滿足自個的需要,因此你得到的苦果處處都是。冷一點,你很痛苦,熱一點,你很難受。世間的任何的物質都會欺負你,為什麼?就是我執強烈的緣故。有了強烈的我執,你便成為奴隸,成為物質的奴隸,成為名利的奴隸。我們想做主人,就不要有「我」。沒有「我」才是真正的主人。也就是說不自私,我們從不自私開始。有了「我」就會生出驕傲,貢高我慢。

    去「我」,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說你要承認自己永遠是失敗者。我也常跟他們講,我是永遠失敗者。為什麼失敗?因為有「我」,「我」就是失敗。當我勝利的時候,那是最大的失敗;當我失敗的時候,沒有這種失敗的感覺,那就是勝利。所以說人生千萬不要追求勝利。

    我也跟別人講過,我說:「侵略者,必被人侵略。」你比如說日本在侵略中國,獲得了一時的勝利。但是它同樣,它的國家面臨著很多的災難,人的死亡,它同樣也是被侵略。而且到現在,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抬不起頭來,變成了民族的恥辱。侵略別人一時,它被侵略是長期的。我們看一看,是多可怕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打別人的時候,實際上我們也是被挨打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外面所有的相,皆是你自心之物,都是你自己,不是別人。只不過虛妄地認為是別人,只不過用左手在打右手,不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你自己。所以我們應該明白真理,不要虛妄地追求。我們知道這些諸法空相的道理,你跟誰去貢高,你跟誰去慢心?沒有對象,沒有能慢和所慢的對象。我們要想通這個道理,這些貢高我慢,就沒有實際意義了。應該從法上去悟,諸法空相去悟,多寫懺悔,這樣就會達到我們的目的。好,這個問題解答到這裡。

    下一個問題: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以怎樣的心來護持三寶,護持僧團,令正法久住?護持三寶和正法有什麼功德?

    作為一個佛弟子,怎樣護持三寶,護持僧團?首先我們知道,什麼是三寶?三寶就是佛的化身,那我們佛弟子就是三寶的弟子,三寶的弟子就應該無條件地來護持三寶。為什麼要無條件地護持三寶?因為三寶就是你的心,就是你的佛性。你不護持三寶,就是不護持你的佛性和你的心。心和佛性是一樣的。不是外邊有個三寶需要我們護持,只不過外邊三寶的相是我們自性之相。

    有時候我們給師父頂禮,還要挑一挑這個師父可以頂,那個師父不可以頂。或者師父沒看著我,我可以不頂,能少頂一個禮就少頂一個禮,躲著走。他不知道,你恭敬三寶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恭敬你自己。你頂禮給誰頂禮?就是給你自己在頂禮,就是頂禮你內在的佛性。有的人給我頂禮,我從來不煩,為什麼不煩?我知道他不是給我,人家頂禮自性,只不過借我這個形象來達到恭敬自性的目的。如果認為他頂禮是給我頂禮,那就錯誤了,那就是愚痴。所以說我們用這個心去理解什麼叫三寶的話,我們就會無條件去做,而且愉快地做,捨出生命去做。因為我們的生命還是一個妄想。我們豁出最大的生命,去努力去做的時候,我們就會得到我們真正的我。

    護持僧團也是一樣,因為僧團就是三寶之一,也就是你的法身慧命所在之地。所以說有的人不願到僧團來,不願護持三寶,是一種愚蠢的行為,不符合佛法,是害人的,是害了人的法身慧命。只有在三寶的加持力下,他會迅速地證道,提起正念,而種下了福田。什麼是福田?就是他能夠逐漸地認識到三寶的尊嚴,知道有三寶和皈依三寶。那他就能成就。他不能至心地皈依三寶,他怎樣去開悟呢?怎樣去了脫生死呢?他對三寶有排斥心,怎樣獲得佛的接引呢?

    所以這些事情都必須正本清源,必須要清楚。我們對於三寶有了信心,就會得到三寶的加持。也就是說,你對三寶有了信心,你就接近了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就有一天會真正地顯露出來,也就是說你回到你自己的家裡,和你自己真正地成為一體,不再追求虛妄。沒有這種教育,想修行是很難的,特別是產生了抵觸情緒。有的認為我在家修行,遠離了三寶,所謂的皈依二寶,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僧,實際上是害人的。不能因為外面有一點不如法的事情,我們就放棄了皈依。你也不能因為這一片稻田長了幾棵草,你就把整個稻田給毀掉吧?你為幾棵草你毀掉了稻田,你會餓死,生出疾病,一直到死亡。所以說大家一定要用生命盡心儘力地護持三寶,那就是護持你自己。

    怎樣來護持?首先是從戒律開始,由戒才能生定,才能生慧。護持佛寶、法寶和僧寶都從戒律開始。因為有了戒律才能真正地護持三寶。沒有戒律,就不會有三寶,有了戒律才會真正地有了三寶。所以我們在護持上首先是如法如律去護持,不能盲目地做,不能隨著我們個人的習氣去做。包括我們的語言護持,語言上不能誹謗三寶。有利於團結的話去說,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能講。有利於守戒的話說,不利於守戒的話不能講。有的人會想像出來一些事情去說,沒有事實根據去說,那就破壞了僧團,也破壞了三寶。所以說在身口意上,我們應該清凈地護持。

    在護持三寶上,大悲寺有的居士都付出了生命。非常可歌可泣。有的人想,付出了生命,是不是損失太大了?是,這個損失確實很大,我們都很痛心!但是因為他們的心是護持三寶的心,必被佛菩薩接引。從這個角度來講,又是一件難得的好事,會速速地成佛道!

    有一個居士,在護持三寶的同時,她母親也在她護持中,(因為意外的惡緣)死去了。正趕上要辦超拔。晚上辦超拔的時候,回去我告訴她,我說你放心吧,你母親有被度的因緣。她說「師父,我早就知道了,早晨我就知道了」。她母親跟她說:「我會被佛給接引的,被超拔,上天……」這個原話我記不住了。所以說這個超拔和被救的因緣,就已經在說了,已經定下來了。護持三寶,沒有白護持的。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雖然人在這個肉體上消失了,但他的神識是不滅的,會到更好的一個境界里去修行。

    「護持三寶和正法有什麼功德?」護持三寶就是正法,正法必須是由三寶組成,沒有三寶就不存在正法的問題。它是一個道理。它有什麼功德?它不存在有和沒有的問題,它能讓我們解脫,證到實相,早日成佛。因為僧人是修行位,居士是護持位。如果你沒有護持心,就失去了修行的因緣。表面上是修行,有人說我也不護持,我就專門修行。實際上這種心已經不是純正的修行,他的修行已經有了缺陷。因為離開了三寶,他所修的就不是佛法了。他修的不是自性,他修的是自己的私心、自己的慾望,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們想修行,不知道護持三寶,就像這個人沒有父母一樣,不能出生;就像一個人,種子雖然有了,但他沒有田地,不能生長。如果我們護持三寶,和成就是一致的,有多大的護持心就會有多大的成就心。護持三寶,它的功德是無量的,也就是我們居士成就真正的途徑。因為你不是僧相,還沒有現僧相,你必須從這來達到皈依,如果不護持三寶,你的皈依就不成立了。包括出家人也要護持三寶,也要禮敬三寶,都是一致的。而居士偏重於護持這一塊。所以說護持三寶是我們必須修行的途徑。這個功德那就是不可思議。

    好,今天因時間關係,就不再往下解答,就到這裡。

    執事:大眾頂禮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阿彌陀佛!

    大眾唱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執事:送法師回寮!

    不消送。

    大眾:阿彌陀佛!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晚

    地點: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道場內男居士約三十多人

     

    執事:大眾一起向上排班,至誠頂禮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家請坐!

    大眾:阿彌陀佛!

    昨天,給大家回答了這個紙條里的第一個問題:怎樣護持三寶,令正法久住?有什麼功德?

    第二個問題: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請法師開示都有哪些禪定?

    這個禪定啊,有世間定,有出世間定。這個說法有幾種,大概說一下。這個定,必須得由戒生定,才為正定。如果不從戒生定,就有可能走到岔路上去,所以說戒能生定,由定生慧,這是三無漏學。由於我們嚴格持戒,我們就會得到各種的禪定。有欲界的禪定,還有這個色界的禪定,還有無色界的禪定。今天跟大家介紹一下色界的禪定。

    也就是第一禪,第一禪那善意識,這個時候的意識都是好的,稱為善意識,包括尋、伺、樂、喜、制心一處。剛開始有尋有伺,這個伺啊,就是代表偵察,觀察,趁機而入,就是有那個覺性在那塊。由於它的尋、伺、樂,生起了禪悅的喜樂,有樂有喜,來達到制心一處。就是心歸到一塊了,不再散亂。這是第一禪。第二禪呢,有伺、樂、喜、制心一處,這裡沒有包括尋,這裡就不用尋了,第二禪了。

    第三禪,禪那善意識包括快感、喜、制心一處。這裡伺和樂已經沒有了,又進一步提高,有快樂、喜悅,還有制心一處。第四禪,愉快,制心一處。那種快感沒有了,光有一種清凈、快樂、愉快。那快感沒有了,這個喜也沒有,就是完全是一種愉快,就可以制心一處。第五禪,行舍。這些地方也不住了,剛開始還有點意思,後來就這些也放下。這是色界里的五種禪定。這五種禪定,也有把它分成是四種禪定,就是第一不算,可以說成四種禪定。實際上都差不多少,有了這些禪定,在色界之中就有相應的果報。生到第幾天哪……第幾天,它都有相應的果報。

    下面繼續介紹,成熟於無色界之善業。在無色界中,有四種產生相應之報的無色禪定,也就是果報。無色禪,第一禪就是善意識於空無邊處,在空,在空無邊處。第二禪,就是善意識於識無邊處。第三,於無所有處。第四,於非想非非想處。因為這些禪都沒離開生死輪迴,還都在生死輪迴里。我們知道這個,就可以了。主要我們想說的禪定,就是像這個禪宗所說的,就是達摩祖師所講:什麼叫禪?就是外離一切相,內一心不亂就為禪。那什麼叫坐呢?就坐見本性為坐。這就是非常直接,不走這個漸教,直接走這個頓悟。這對我們修行是很重要的。

    因為我們有時候在修行中,雖然有它的漸次。但我們知道漸次也有它好處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就是說我們會生起執著,我已經修到第幾禪定了。只要你想,你知道你修到第幾禪定的時候,就已經有所執著,你的知見就起來了。而再往前走,就不肯放下你那種,像剛才講了,這個樂啊、喜啊、快感啊、愉快啊……就走不動了,就留在那個地方,也可能留在這個色界里了。這種快感都是人們平時所得不到的,不是我們說的那個快感,那種愉快。比那要好出可能是幾十倍、幾百倍、幾千倍、幾萬倍……是平時所沒有的。但它也沒有離開你的分別心,這個了脫生死還是不可以的,只能是壽命的延長,一種享受,一種感官的享受。

    我們要求的,應該超出這些感覺,不要在感覺知見上下功夫,要直接超越。就像剛才講的,外離一切相,內一心不亂。那一心不亂就是制心一處的意思。一切相,包括所有的禪,這個五種禪定,還有下邊的這個空無邊定,還有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還有非想非非想。這些定都要把它放下,就是粗的要放下,細的也要放下。這地方它有很多的岔道。我們由於平時可能對喜樂,或快感,或愉快,有了貪戀的時候,在這個禪定中,就生起貪心,就邁不動腿了,就以為自己證到什麼,而且是一種如何如何,這也是很危險的。

    我們必須在平時要培養舍的這個能力,不住。就生起一點歡喜,包括氣脈暖和了,身體覺得挺輕快,心裡挺愉快,「哎呀!可好了」,這話不能講。「哎!今天坐禪可好可舒服了」,到處告訴,這就不好了。你覺得只是告訴了,實際上你已經住在那裡了。馬上就得舍掉,不算個什麼,離了脫生死還遠呢!了脫生死,如救頭燃,就是說頭上著火了,馬上就得救,你不救一會就燒枯了,燒死了,就那麼著急。沒有機會去搞那些什麼樂啊、喜啊、愉快啊,沒有機會,根本連想都不想。這是我們在修行中應該十分注意的一件事情。

    為什麼我們在修行中,有時候就起煩惱?就是因為我們有一點小小的境界,就住在那塊。而去猜測,對比,比量:大概我證到初果了吧,我證到二果了,我幾禪定了。就在那想這些事,我現在是不是聖人啦,我能不能離地走啊,觀察自己。他覺得沒人知道,就自個心裡想,過一會跟一個人說:「我就告訴你,你別告訴別人,啊!」實際上,你已經在這裡摔了一個大跟頭。而你還不知道,還以為誰都不知道,誰也不能判我什麼罪。實際上內心早就判你了,已經停在原地,進入化城裡去了。所以說在修行中,這些感覺不應該要。不能等感覺來的時候再克服,必須在平時鍛煉,平時不能生起歡喜。

    比如說今天齋堂吃飯,這個飯哪,「哎!做得真好」。你不能一個勁地想,「哎呀!這真好,比昨天強多了,比前天也好,以後天天這麼做才好呢」。你不斷地訓練了你的感覺,訓練了你的住,最後在禪定中同樣也會住的。怎樣不住於這些感覺呢?也就是說,我們不管是在飲食上,在身體感觸上,還是走路上等等,眼耳鼻舌身意上,一切都要不住,不進行思維。不住啊,就是一個是不看,收回六根;二個就是見不作思維,見如同沒見,就是見我也不作思維,不讓我起分別。由於我們平時的努力,不進行思維,而這些感覺來的時候,它就差,不是那麼強烈。感覺、敏感性也差了。

    你看一個人,要怕疼的時候,你說我拿火燒他。火還沒到跟前呢,他連喊帶叫:「哎呀!可疼死了。」他為什麼疼啊?因為他提前都有一個意識在做作,在作用。如果你沒有防備,也沒有想,有時候釘子扎到腳里,還沒感覺疼呢,等拔出來才感覺疼。「哎呀!怎麼疼了?」後來才產生疼,這就是我們是否提前訓練它的關係。

    所以我們在平時一定要訓練,不要在感覺上下功夫。如果你在感覺上下功夫,你修得再多,再好,也頂多到這個色界里,就出不去了。特別是我們在有了禪定功夫的時候,正坐著,突然一個桃進嘴了。哎呀!這甜哪,比平時吃那桃甜多了,好多了,滿口的生津液,而腹部還飽滿。你這個也不用嚼,也不用吸的,這桃就進嘴了,比我們吃的時候的感覺還好,還實在。你想一想,你是不是生起一種歡喜,希望天天這樣?你要生起了歡喜,而天天希望這樣,你就住在這裡了。所以說這個不行。

    那我們在修持,修定之中,空無邊處能不能住呢?也不能住。這個空啊,無邊無沿,這個空好。實際上這個空並不是你真空,是你用意識心所產生的空。意識心沒斷所產生的空。並不是你真空,而是你還有一個念頭產生的空。只不過是太微細,你察覺不出來。還有識無邊處。「識」就是認識知道。這個無邊處,廣闊無垠。還有無所有,什麼都沒有,他以為這就是修到果位了,什麼都沒有,「我已經清凈了,乾淨了」。你不知道這種無所有和識無邊處,還有空無邊,這都是微細的識在起作用,都差不多。最後還有一個非想非非想,不是想,他不用想,連不想的概念也沒有了,非非想也沒有了。非想非非想,連那個非想啊,他也不要了。有的就認為自己已經進入涅槃了。

    佛經上不有那個故事嗎,最後是八萬大劫以後,又墮落了。最後他就誹謗佛法,說佛說法不真實, 還說涅槃怎麼樣,怎麼我又出來了。沒涅槃呢?他以為已經成就了,實際上他不知道,他已經墮落非想非非想天。這些問題都在於我們用識,不肯放下。他覺得放下了我們的想法和放下我們的分別,人活著沒有意思。雖然他放下了很多,但是終歸不敢徹底放下。就像黃檗禪師說的,不敢去像木頭一樣。就是像木頭,一點想法都沒有,就像死了一樣,他不敢。總得保持一個念頭,他要創造一個無念,創造一個無所有。所以他處在那個環境里。

    所以說我們在修行中,一定要有一個大的心量,不要怕,敢於走這條路。因為這個識,這個想法和這個念頭,本身就是妄想。你要不把這個看破,你就執著了一個粗的妄想,或細的妄想和微細的妄想,甚至幽隱的妄想,時隱時現。你看我這什麼都沒有了,一會又出來點,噢!我還在。一會清醒,一會不清醒。他覺得清醒呢,我還活著。因為不清醒了,他以為我就完了。處在幽隱這個狀態,時隱時現。他不知道,當你想的時候,那是妄想;當你沒想的時候,錯以為是清凈,這就是一個岔路的事。所以說不能住在這裡,而且勇敢地——也不是說你要用心念去做,而是如如不動,繼續修持,不住。就像人走過,兩邊擺的攤,我低頭我連瞅都不瞅。這個功夫得靠什麼來做?經行。經行里講了,遇到水,踏水而過,遇到石頭,踏石頭而過,培養一種直心。因為我們的心都是彎曲的心。很多的事情,遇到物質我們都彎曲,何況處在這個環境,更會彎曲。因為他這時的心,不受你這個粗的思想思維支配,而是微細的,全靠你平時的鍛煉和習性。你平時鍛鍊出定力,不加分別,有灘水,我馬上過去,甚至這個石頭很大,我馬上站上它過去,我也不怕別人笑話。表面上你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也就是找苦受的事情,但是在這個時候,它就起作用。到時候你修到這個色界呀,無色界啦,它就起作用,就不會在這上起分別了。你想一想,這麼大的事情。你不提前準備,到時候能好使嗎?

    有的人說:「我臨終啊,念句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有時候,你不知道你習性就把你拽回來了,不知道拽哪個「國家」去了。這都很可怕,所以我們在平時修行中必須認真,不能放鬆自己的修持。不能說依靠著這個外來的力量,必須依靠你實修的力量,改造你的習氣毛病,這才行。戒律就是改變我們的習氣毛病和執著。執著不是持戒,持戒不是執著,持戒是去執著,沒有戒律就是執著。有的人說持戒是執著,那是亂說。沒有戒律才是執著,所以大家一定要清醒,千萬不能上當。因為真正了脫生死的時候,還得靠你自己,不是靠他那句話,他不能幫你了脫生死。甚至他那一句話,能把你本來已經要成功的道路,給你拽回來。我們一定要警惕。

    在修禪定之中,一個是要長時間地坐。不光坐禪時候修,任何時間都可以修。就是從行道中可以體會到這個修禪定。那我們做飯能不能修?也是能修的。雖然我這面做飯,但我不去想,不去分別,把念頭系在一處,這就可以修。而且還非常清凈。我以前跟大家講過,我原先沒出家之前,在藥局給人發葯。外面的人男女老少很多,都擠著搶葯,往那窗口裡伸,很亂。我也不瞅他們,老啦少啦,男啦女啦不管,我就是照方拿葯。拿完葯,在往外遞葯的時候,我也不看他的手,也不看這個人是誰。我拿到誰的藥方,我就遞給誰,頭也不瞅他,就是不觀察,我就集中我的精力去拿葯,不要錯了,把心制在一處。後來逐漸地聽到外面就沒有聲音了。偶爾一抬頭,一看這人,原先都不站排,這會兒人都站排,站得整整齊齊地,就像部隊訓練似的。而且沒有一個人顯出來一種煩躁,都非常清凈的一種狀態,非常好。後來這個收款處,有個人就跟我講,說你一發葯的時候,外面就會站排的,站得可好了,不用維持秩序,也不用人告訴。實際上我連瞅都不瞅。不瞅而且不去分別,反而起到了這個有秩序的作用。就是說你制心一處的時候,沒有什麼完成不了的。而且還非常準確,就像我們說一種自動化似的。既修行,又能夠利於事業。這個大家慢慢體會。有時候體會多了,可能比我還好。

    這個禪定,要平時隨時都要修。主要是由於我們這樣地修禪定,而且不分別,才能生起了大願。這個願心從哪出?得從這裡出,從戒定才能出願。什麼是願力?願力就是智慧。我們平時說那個願,那只是像清老和尚講的,那是牙疼咒。他說是牙疼咒,止止牙疼,只是牙疼咒。就說明口頭髮願,並不真實。雖然我們發了,但是很快就變了。你看看咱們有些走的,平時發願「師父,我這一輩子都不走」。有的剛說完,第二天就走了。這個願它不堅固,那都是口頭上的願,自己根本就做不了主。我們想發願,必須用戒律,產生了定力,所發出的願,那會真實的。好,這個問題講到這裡。

    下一個問題:這是居士寫的:在出坡時,時有有驚無險的事情發生,也有受點小傷,或多或少地受了大傷。對受傷而言,有的認為是工傷,對嗎?常住應負責醫療費嗎?以後此人就是功臣嗎?恭請師父慈悲開示。大眾薰修希勝進。

    這個在出坡的時候,因為我們還有很多的工程要完成,還有很多事要做,有時候有驚無險的事情也常發生,應該警惕,不應該叫它發生這個事情。但是也難免受點小傷或大傷,你比如有的居士,骨頭摔壞了,腳扎了,腿受傷了。他們都默默地忍受,沒有怨言,這都非常好。

    為什麼在常住出坡時候還能受傷?也就是重報轉輕報,所以是很難得一個機會,也是鍛煉我們無相的一個機會。對受傷而言,大夥應該關心、愛護、稱讚。而受傷人自己來看,應該看成重報轉輕報,是難得的一個機會,是常住給我們的一個因緣。比如說腿受傷了,只是腿受傷,腿還沒斷。本來有斷腿的可能,但是由於護持三寶,而重報轉輕報,只是受點小傷,同時又產生了定力。我們應該生起極大的感激之心和歡喜,這才對。

    有的認為是工傷,對大家來講,為常住辦事,是工傷,是正確的。對個人來講,如果認為是工傷,就不正確了,你本來就是自為公家。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一個了業很好的機會,別人都沒得著,你得著了,這事是你自己偏得。所以自己不能認為自己這是工傷。這個有所要求,這種心就是有一種不正確的概念了。但這個問題,由常住和大家來認可,大家認可了,我們還得謙虛,「這是我自己不加小心碰的,這是個了業的好機會。」這樣才是正確的。

    所以說一個傷出來,有兩種對待的態度,就直接關係到你了脫生死是否圓滿的問題。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就是說你用什麼心態對待,你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如果正確的心態對待以後,順著這個病就會生起更大的定力和智慧。由於你心態的正確,馬上很多的業力就會消失,甚至餘業也會消失。有的心態不正確,雖然是消了一部分大的業力,但一部分業力又拿回來了。所以說不徹底,就像做手術似的,這個腫瘤啊,大面積摳出去了,那個小邊還沒摳出去。沒摳,過幾天又長出來,這就不合適,還得做手術。所以我們對待這個工傷,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我們了業的好機會,難得。也說明受傷人確實敢沖於前面,敢於拚命,這是好的。但是受傷以後的認識更重要。

    「常住應該負責醫療費嗎?」從常住這個角度來講,應該是幫助解決看病問題。因為常住沒有錢,所以不能說常住負責醫療費。只能是常住幫助解決,想辦法儘可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記得,我們剛來大悲寺的時候,就這個親頓師父,心臟病犯了,犯的心臟絞痛。呼吸也上不來,那時我們大家沒有任何醫療的能力,包括一輛車也沒有,還是晚上,那這旮旯非常偏僻。只能是吃點這個硝酸甘油。但是吃多也沒有用,還是疼,滿頭大汗,都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因為沒有錢,也不能送醫院,又沒有車,又不能求居士。因為是無所求嘛,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拚命,活就活下來,死就死了。他也沒有怨言,也沒有說,師父啊,你趕緊給我看病去啊,我不行了,沒有這個。一點沒有怨言,就是疼。那種疼,大汗淋漓的,那我們看著真心酸。特別是做師父來講,那就是不得了了。為什麼現在有很多的醫療設備和一些藥物,其中從這次教訓里,也是吸收不少經驗。

    後來有個師父突然想起來,有個居士臨走時候,說那麼一句話,說:「你有什麼事,趕緊給我打電話。」突然想起這句話,這才敢給他打電話。打電話,他問什麼事,把事說了,他馬上告訴,送醫院,一切由我來辦。這才對他的病進行了緩解治療。如果沒有這個人,我們只能挺。知不知道其他居士電話?也知道,但不能求人,死也不求。

    所以常住應該負責醫療費的話,在我們這裡,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就是這麼個道場,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們有什麼能力,盡什麼能力;沒有能力,那我們只能說自己的果報如此,也只能是這麼等著了。如果想修行,想了脫生死,還要找一個負責醫療費的地方,我看那你還不如回家呢,就沒有意義了。因為這些出家人都是豁出命才出來的。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這麼一個道場,都是拿命來換的。包括對待病苦,現在還是一樣。雖然我們有了一點醫療設備和藥物,如果常住沒給他發,他也不會吱聲。說你給我這葯,給我那葯,他也不會吱聲。

    你像親藏師,那舌頭腫得——誦戒時候,那整個前半舌頭已經厚厚的,通紅通紅的,他也沒說要一片葯,要片含片,說師父我舌頭不行了。只是在那誦得語言都不清楚了,別人發現了,才給他找葯,才上上藥。你像親昌師,自己管葯,從來不給自己找葯。說我吃這個葯,我吃那個葯,沒有那樣。

    一樣,原先我閉關也是一樣。那舌頭,口腔潰瘍,沒有辦法,最後抹牙膏。那時候茅蓬也不是一點葯沒有,只要跟親藏說一聲,就會找來葯,或是居士就能給買來葯。居士每天上山都問:「師父有什麼事,趕緊告訴我。」就那種情況,也沒有跟他說任何一聲。牙膏沒了,常住還有牙膏,在山上時就我們倆人,在他那保管。但也沒有說:「我沒有牙膏。」最後把外面的牙膏皮撿回來再抹,就那麼打七。

    醫療的保證只是隨緣,首先建立在不求人的基礎上。就是這麼一個道場,大家應該清楚。特別是有的有病,出家以後,有人一旦不給葯,他就生煩惱:怎沒給我葯啊?不給我更多的葯?我有病不知道嗎?不找好大夫看看?給找了好大夫,他認為你看得不準。這樣就「躺在」常住上。這就不是修道,這是來療養來了。咱們的僧團這種修行方式,是不允許這種情況存在的。我們是來了脫生死的,生命是無常的,今天存在,也可能明天沒有。不管它有和沒有,我們都是嚴持這個不求人的戒律。只能為法而犧牲,不能為這些病苦啊、藥物所轉,而丟掉了佛法。

    這裡還有很多,包括有一些師父去看病,有的是女護士,寧可不看,扭頭就走,不治了。這病很危險,不看有生命危險,那也不看,守住戒律。最後感動得醫院都派男大夫來給看。就是這樣,持戒為第一,絕不為自己的身體等等活著,必須為戒活著,這才是我們出家人的本分。所以說有了工傷,對常住慈悲來講,是應該關心和關懷的,根據條件盡量去做;對自己的要求,必須放下才對,無所求。

    「以後此人就是功臣嗎?」功臣不功臣,我們這裡不講功臣不功臣,每個人的業力自己了,成佛也是給自己成。不存在功臣的問題,每個人都有一段修行歷史。因為有病或受傷,認為自己是功臣了,這樣就會障道,反而被病給欺騙了。本來有病是促使我們更加認識無常,更知道病苦來了是不等人的;病苦來了,都這麼難受,生死來的時候更危險。所以說要精進起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傷、不怕死,勇敢地起來,隨時要為佛法付出生命,而不求一絲一毫的功臣之報。什麼名垂青史啊等等,沒有那回事。我也常說,寧可死在臭水溝里,也不去回到俗間。為什麼寧可死在臭水溝?沒有這個半點圖一個什麼光輝的形象啊,給後人留下什麼,沒有這個意思。

    所以說這個「功臣」二字,對我們來講沒有意義。我們感謝還來不及呢!哪來的功臣?真正的功臣就是機會,給我們機會,幫助我們成就的機會,那才是功臣。不是自己是功臣,如果自認為自己是功臣,那你就錯了,你就修不動道了。這個問題還真得好好認識。如果不好好認識,將來就是一個誤區,會跌倒爬不起來。所以說這裡就是一個法寶,就是寧死不求人,凍死不求人,窮死不求人,餓死不求人,病死也不求人。就是這麼樣活著,有骨氣地活著。能活就活,不活就拉倒。有因緣我們也不放棄看病,但必須是如律如法地,不如律不如法也不看。人身難得,得到人身,不是保護它,而是用這個人身來證佛道,來給世間留下正氣,這叫我們人身難得。不是人身難得,我可得保護它。你保護得再好,沒有骨氣,還是走屍一個,沒有精神靈魂的屍體一樣,沒有意義。

    下一個問題:我們要報師恩,就用聽話幹活的方式行嗎?

    師恩,就是說我們要按照佛的戒律去做。什麼叫「聽話幹活」?這句話呀,原先鞍山有一個市長的秘書來了以後。他對這話理解很深,他說這句話,就是雲門的「吃餅去」,趙州的「喝茶去」。他給了極高的評價,還曾經寫過一首偈子。聽話幹活,這是咱們的一種方式,就是放下,放下我執,放下你的煩惱,放下你的生死輪迴。所以說這個方式是很好的,通過很多的實踐,能闖過很多的困難關。

    我以前給大家也講過,在五台山齋堂時候,有個老做飯的,比我早。後來他到小灶去了,就是病號灶。我在大寮負責,我們做飯做菜,每一天都很忙,早晨忙到中午,到晚上。有時候好幾百人吃飯,最少也得上百人。大寮一共就三個人吧,連燒火的四個人,你想多少個人,那很忙的。有一天,他來告訴我說:「我那邊不蒸饅頭啦,你這塊蒸饅頭,給我帶點,好了你給我送去。」還得讓我給他送去,他啥事沒有,還溜達,還得讓我給送去。剛有點想說我這裡忙,後來一想,自己的原則就是依教奉行,聽話幹活。好,心裡一說,依教奉行,雖然滿心有點不願意。但也去了,趕緊給送去。

    送去了,他告訴我,「你給我炒菜。」他不讓我回來,有客人,叫我給炒菜。後來幫他炒菜,炒完菜,「你給我送上去。」這是有外來的客人,妙江和尚招待他們,這時又把菜給送上去。完了回來,一會那邊客人就給錢了,一人給錢,一人一個紅包。居士給發錢。我又趕緊把錢給送回去,告訴:「我不要錢。」他們這就愣了,還不要錢,瞅著我,還挺怪。後來一看,這趕緊走吧,這時候他才放我走。從整個過程中,表面上看他是懶惰,而需要我去幫他,但實際上是他給了我一個鍛煉的機會,不要錢鍛煉的機會,也成全了我的依教奉行。

    這樣事很多。有一次,就這個上百人吃飯,那個粥怎麼也得剩半桶。就這麼粗那小桶,怎麼也得剩半桶到一桶。因為鍋底的,再加上打完剩點邊,劃拉一起得剩半桶,一桶。他告訴,說:「你明天哪,不許剩!」我當時就愣了,他說「依教奉行!」我還沒說呢,他說依教奉行。好,我這啥話沒說了。

    第二天就開始淘米,淘米時還想著這個事,到底下多少米好呢?下少一點,大夥還不夠喝,這可能不剩,但這不允許啊。不夠喝,那也不允許,還得夠喝,還不允許剩。少放一點?我就是合計。我記得好像是也沒減少,也沒增多,還繼續那麼做。想著想著忘了那碼事,這個早晨粥也做完了,做完了也開飯了。等到都吃完的時候,往回打掃,才想起這回事,「哎呀!他不告訴我不許剩,我也不知道外面剩沒剩啊?你要早知道,叫別人多喝點,也能過去。」什麼安排都來不及了。也不能宣揚它,這必須得實事求是嘛。最後連桶都打掃一起,掃得乾乾淨淨,就剩了小半碗。連沙子石子都有,那個粥都有石子,總共就剩了小半碗。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誰也沒吱聲。也沒人表揚你,說你這真沒剩,也沒有。完事就過去了。

    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依教奉行,也就是用聽話幹活的方式修行,會改變外在的事物。人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和智慧,只是看我們用什麼方式來處理。如果你用一種取巧的方式,必然得一個虛妄的果;如果你用真實心去做,必然得一個真實的果。剛才講了這個聽話幹活,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聽話幹活就是報師恩,也就是報佛恩。什麼叫聽話幹活?就是去掉我執,就要真實。

    下面一個條,第一個問題:「若有宿習不能滅,汝教是人一心誦楞嚴咒」,請師父開示,具體是哪些宿習?

    具體來講哪些?就是貪嗔痴。要再具體一點,我們身上的毛病都是宿習,沒有一樣不是的。只不過有善惡的區別,有一些是惡的,有一些善的宿習。這相對說是善,善和善之中,它那些就變成惡了。

    我們的習氣毛病,一心誦楞嚴咒是可以去掉的。誦到一心的時候,沒有什麼宿習不可滅除的。因為楞嚴咒它是佛的舍利、佛的光芒,無量光。黑暗有這個光一現前,沒有不照破的。宿習就是這個黑暗,黑暗去了,這個宿習也就破了。所以說楞嚴咒,這是大佛頂的心,是無上咒,絕對能去掉宿習,這個不用懷疑。

    第二個問題:讀誦《楞嚴經》能不能像楞嚴咒那樣滅除宿習?

    《楞嚴經》就是講解了楞嚴咒,誦念楞嚴咒是無價之寶,都能滅除宿習。這個大家不用懷疑。特別是斷欲,非常好,而且能提起正見。

      下面一個條:恭請大德開甘露門,教導我們如何了脫生死,離苦得樂。恭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何對三寶起恭敬心?

    這個問題前幾天已經答了。我再繼續講一點。如何對三寶起恭敬心?首先,你認識什麼叫三寶。三寶就是你的佛性,所以說對三寶有恭敬心,也就是你對你的三寶有信心,也就是對你的佛性有信心,也是對你的佛性進行開發,也就是對你的佛性進行使用,也就是對我們現有的所有的苦得以遠離。恭敬三寶能離一切苦,恭敬三寶能離一切苦厄,包括一切災難。這個例子比較多,我們都知道,有的恭敬三寶化險為夷,有很多的病苦遠離了。更主要的能夠破除堅固的煩惱,真正得到了清凈心。由於恭敬心,我們能夠修得佛法,能了脫生死,能渡過生死苦海。所以說恭敬三寶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恭敬心不可能得到佛法,一切佛法從恭敬中來。

    如何對三寶起恭敬心?我們知道,對佛寶要經常上香、禮拜和瞻仰,在佛寶前經常懺悔,得到佛寶的加持。我們知道,對法寶應該生起極大的恭敬心。因為法寶是渡苦海的筏,教導我們如何去了脫生死。講了三藏十二部,處處都在對治我們的貪嗔痴。沒有法寶,我們就沒有辦法去了脫生死。法寶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很重要!所以說以佛為師,以法為師,以戒為師。我們對法寶即使是一張紙、一個字都要恭敬,都要禮拜,都要用生命來護持。你看咱們這個香的包裝上有一些字(佛菩薩聖號),或是這個佛菩薩像,我們都剪下來,貼在本上。

    還有以前行腳的時候,撿到了一些佛像,就是泥塑的我們也給它撿起來,送到一個地方去保存。在盤錦的時候,也有別人扔掉的很多佛像,大家一起去挖掘,都給找出來,最後都拿到大悲寺來了,來結緣。

    由於這種恭敬心,就遇到了一個因緣。這是頭兩年,兩年是三年了?大連有一批佛經被送到廢品收購站,馬上要化為紙漿了,都扔在不幹凈的地方,豬圈附近。後來居士來電話,問這種經書怎麼處理。我說全力搶救,有多大能力就搶救多大能力。他說,這麼多經書,有八噸,往哪兒送?我說都送我們這來,就哪怕掉一張紙,掉個頁,我們也要。有的都沾上了埋汰東西,拿水洗,也要。由於這樣的恭敬,所以說我們的藏經樓,你看這書一下就多了那麼多。這都是個奇蹟。而且把一些書攤上的書,有的都收購過來。有的在人家裡還要準備藏一部分要賣的,居士去了,也很奇異地把那些書用正常價錢把它買來了,有的稍花一點高價,也把它請回來。這就是由於平時對法寶的恭敬,對佛寶的恭敬,才有今天的因緣。

    咱們的藏經樓,經書確實很好,一般藏經樓的經書還真就不見得有咱們的多。你想攢也不見得那麼痛快就攢起來。同時還有人提供書櫃。所以咱這藏經樓,特別有一次,宗教局有的領導來了以後,他原先以為咱們這些和尚穿得破破爛爛,可能都沒文化,他原先那麼認為。他一看這個藏經樓,旁邊的閱覽室這麼莊嚴,這麼多書,他說一句這話,他說:「你們這是大叢林哪!」說你們是大叢林,就是給了這種稱讚。所以說我們因為恭敬法寶,就是有這麼大的體會,這麼大的感應。這個一分真實,一分虔誠,就一分果實在等著。我們應該用生命恭敬佛寶和法寶,同時也用生命來護持僧寶。

    什麼叫護持僧寶呢?作為我們僧人來講,以生命來護持戒律,來嚴持戒律,就是護持僧寶。作為居士來講,幫助僧人嚴持戒律,維護戒律,創造護持戒律的所有條件。咱這裡的居士做得很好。

    原先哪,咱寺院沒有車,到哪去都要走,或是居士幫助坐公共汽車等等。但是要想持戒來講,確實有它很多的麻煩,有男有女,有時候是很不方便。居士看到這種情況,認為這個持戒有了一定困難,為了護戒,所以就請了一個麵包車,到現在還在使用。所以這個麵包車是個功臣,護持了戒律。

    如何對僧寶的護持,也是同樣用生命來護持。我們知道,咱們寺院過去把神哪仙哪這些外道的塑像,都清出寺院。把外道清出寺院就是護持三寶,讓三寶清凈,不允許外道在這裡。後來這個考驗就來了。最後外道集中了很多人,用汽車拉著仙像,砸開大門,闖進寺院。僧人都是拚命去攔截。僧人被打,扔在水溝里,被打住院等等。他們毫不畏縮,用生命來護持僧寶,護持法寶,護持佛寶。這個護持行為,就是護持僧寶的體現。那時候規定,不允居士管,居士都在屋裡,不許出來。因為怕居士受傷害,而是僧人沖在前邊。居士急得都哭。這是一個互相關心的表現。怕居士受傷害,由僧人來往前闖。雖然是把僧人打了,而仙像也搬進來了,僧人照常上早晚殿、誦咒,一點不斷,一點不亂。居士都含著淚,就想為護持三寶而拚命。

    由於正確地處理,很快地就得到了解決,最後平息這個事件。而給在清理這個仙、道、神像的這方面,樹立了一個例子。而且對佛教來講,也是一個大事。現在很多的佛教寺院,也鼓搗這些東西,供這些東西,這都是不正確的。他們有時候也不敢處理。有時候護持三寶,就得豁出來。

    在這期間,居士也是拼著命,師父說到哪,他們做到哪。師父說這些像應該清出寺院,他們積極地就出去跟政府打招呼。政府同意以後,馬上就雇車拉走,也不怕被打擊。居士護持三寶,就得這樣,依教奉行。護持三寶,不光是這個方面,還有其它方面。比如說當僧人這面有了難處的時候,他們就不顧生命地衝上前。包括很多居士,甚至明知有生命危險,還是那麼做去。確實令人感激,令人感動。

    那我們作為居士來講,應該這樣護持三寶。一句話,就是能夠依教奉行,用生命來護持。但是作為僧人來講,一定要嚴持戒律,才能叫人生起恭敬心,才能叫人家有護持心。這兩個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你嚴持戒律,天龍八部,一切都能護持你;如果你不持戒,你叫人家護持,人家也不願意護持。這個體會都是很深的。

    如何做好?首先作為居士要依教奉行,不能講自己的條件。咱們原先有很多居士,從來不講條件。只要師父這邊有點困難,甚至不說,他們都想到,甚至到處去打聽來護持。有時候居士都問:「師父,你看還需要什麼?還有什麼困難?」出家人就回答這麼一句:「現在很好。」怎麼問,都是「現在很好」。後來有一個居士就發火了:「哎呀!師父,你別老跟我說『很好很好』,你到底缺什麼告訴我。」完了最後告訴他,還是「很好」。後來告訴:「我不問你了,我問居士去。」

    有時候經常遇到這個事,因為咱們持金錢戒。你像昨天,是昨天吧?還有個居士,助印這個雜誌,郵了五百塊錢,我們通過郵局馬上給退回去了。這樣的事是常有的。居士的一片心,和僧人嚴持戒律的心,互相交融在一起,這才得到清凈的佛寶、法寶和僧寶。我們都應該珍惜這個,互相成就。不是說護持位就不能成就,僧人自己成就。僧人帶個頭,居士進行護持,居士在護持位成就,僧人在修行位成就,它並不矛盾。共同地去了脫生死。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的,我們所要做的,這就是我們護持三寶恭敬三寶的目的。

    好,通過這幾天把問題基本答完。大家把這些問題,一共是六天,都要討論一下,要細細地消化和吸收。講得不算多,但是關鍵不是聽,是要去行,要去做。如果不能做,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能去做,就一句半句,也夠我們修持一段時間,甚至一生。大家必然有一些體會,一定要把這個體會要吸收進去。不是體會體會就完了,作為一個感受,回頭就忘了。應該馬上化為行為,檢查自己,去看看自己的行為是否相應,如何去改變它。不是說有活了,居士頭一招呼我們幹活,大家都去了。我這就是依教奉行,我就有了體會。這點遠遠還不夠。有的居士下大雨天,沒有任何人告訴的時候,他去挑水溝,去看看水;下大雪,沒有任何人告訴,自己主動就把這個雪掃了;還有打掃廁所啊等等的事情,那是我們應該做的。這個心永遠是精進沒有疲憊,這才是真正的恭敬心。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執事:大眾頂禮法師三拜。

    禮佛一拜。

    大眾:阿彌陀佛。

    大眾唱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執事:送法師回寮。

    不消送。

    大眾:阿彌陀佛。

    執事:大眾禮佛三拜。

     

    回目錄

  • 上一個法寶閱讀: 沒有了
  • 下一個法寶閱讀: 發心(一)講法前言
  • 推薦閱讀:

    為何「最迷信」的《阿彌陀經》和「最不迷信」的《金剛經》都被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了?
    剛接觸佛教的人,想認真學習,證得解脫。有幾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
    如何從基礎開始修行佛法?
    何必出輪迴
    佛教正念和冥想

    TAG:佛教 | 溯源 | 佛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