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發展城郊鄉村旅遊業的思考
發展城郊鄉村旅遊業的思考
近幾年,溫州城市近郊的「鄉村旅遊」處於快速增長時期,對豐富城市居民閑暇生活,發展近郊農村特色經濟,拓寬致富門路,盤活地方資源,激活消費市場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自發增長期的鄉村旅遊尚存在遍地開花、良莠不齊、特色不顯、內容不豐、規範不力、服務不周、規模不大、品牌不響等諸多問題。所以,政府要引導郊區鄉村旅遊成規模上檔次,培育城郊區農村多種經濟形式的重要力量,為城區市民提供豐富、舒適的休閑場所。本文對溫州城郊鄉村旅遊的現狀進行科學的調查和客觀的評價,為發展城郊鄉村旅遊業開拓新途徑作了積極的探索和思考。
一、 城郊鄉村旅遊業發展的背景分析
「鄉村旅遊」有多種定義。在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實際上還處於起步階段,專家們對此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對鄉村旅遊的定義是:在鄉村開展的旅遊,田園風味是鄉村旅遊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在法國,這種與鄉村緊密結合的旅遊被稱為「綠色旅遊」、生態旅遊」或「可持續性旅遊」。在我國,學者們對鄉村旅遊比較普遍的認同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特色,以為遊客服務為經營手段的農村家庭經營方式。這實際上只是一種「農家樂」的概念。
日前,在鄉村旅遊國際論壇上,專家們形成了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認為我國的鄉村旅遊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一是以獨具特色的鄉村民俗民族文化為靈魂,以此提高鄉村旅遊的品位和豐富性;二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充分體現「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民俗特色;三是鄉村旅遊的目標市場應主要定位為城市居民,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淳樸民俗的願望。中國社會科學院魏小安研究員認為,我國的鄉村旅遊目前已形成5種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農家樂」;二是高科技農業觀光園;三是農業新村,特點是經濟發達、鄉村城鎮化,在發展中有意識地使本村成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開發;五是農業的絕景和勝景,如桂林的龍勝梯田和雲南的元陽梯田等。我國擁有56個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獨具特色,保存也比較完好,具有發展高端鄉村旅遊的良好條件。貴州的國際合作鄉村旅遊示範項目已開始啟動,將與紐西蘭、愛爾蘭等專家一道,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實施反貧困戰略、鄉村旅遊的標準化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以尋求本土化、中國化的鄉村旅遊發展之路。
以農莊度假和民俗節日為主題的鄉村旅遊,在歐洲、美洲開展的歷史達百年以上。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鄉村旅遊也已具相當規模,並走上了規範發展軌道。在紐西蘭、愛爾蘭、法國等國家,政府把鄉村旅遊作為穩定農村,避免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重要手段,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政府也從中也得到了豐厚回報。凡是在開發鄉村旅遊方面有成功經驗的國家,均制定了專門的鄉村旅遊質量標準,產品、管理和市場開發都比較成熟。
二、 發展城郊鄉村旅遊業的條件。
城郊鄉村旅遊是農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市民
前來吃、住、游、玩、購的旅遊形式。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們最關心的是健康,都願意到郊區回歸自然,體驗一種純樸、天然的生活情趣。這就決定了鄉村旅遊不僅是都市人追逐的一種時尚,也是一種朝陽產業。因此,鄉村旅遊的發展必須依賴「三大外部條件要素」和「三大內部環境要素」。三大外部條件要素:1、良好的區位條件。一般來講,能夠形成農家樂專業村的,要麼是沿路(省級以上的主幹道),要麼是傍城(毗鄰人口稠密的縣城或大城市),要麼是靠近自然、人文景區。這種區位優勢,可以為農家樂經營提供相對充足、穩定的客源市場。2、便利的交通條件。鄉村旅遊是一種休閑旅遊模式,遊客一般都將出遊時間放在雙休日或節假日。這就要求發展這種旅遊產業,必須具備相對便利的交通條件。這種便利的交通條件正好符合人們駕車出行的心理,是農家樂發展興旺的基礎。3、安定的社會條件。平安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心理底線要求。如果一個地方事故不斷,社會治安環境不好,缺乏安全感,就是生態環境再好,交通再便利,也不會引起人們的興趣。 三大內部環境要素:1、乾淨衛生的生活環境。鄉村旅遊的客源主體是都市人。因此,鄉村旅遊的經營首先必須能夠提供符合都市人習慣的生活環境。其中包括整潔的住宿環境、乾淨的洗漱環境、衛生的飲食環境等等。這就對鄉村旅遊從業人員的個人素質提出了嚴格要求。2、舒適便捷的硬體環境。這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村內公用設施比較健全,有公共活動場所、公共娛樂設施、硬化道路等;二是從業戶自身硬體設施比較到位,有標準客房、取暖降溫設備、洗澡間、水廁等。3、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從一定意義上講,城市人之所以選擇鄉村旅遊,除了對於回歸自然的追求,關鍵還在於對農村淳樸、和諧的生活環境的嚮往。
三、發展城郊鄉村旅遊業的重要意義
鄉村旅遊作為城市周邊短程度假,將是相當長時期內城市居民旅遊休閑的時尚。而且,這種方式彈性小,重遊率高,市場相對穩定。為「離土不離鄉」的近郊農民提供了一條新的致富的道路。對農村的綜合帶動功能遠遠大於其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旅遊業不僅可輻射周邊農民致富,還可拉動較遠距離的農民從事旅遊運輸、種植養殖和商品生產。因此,鄉村旅遊業作為關聯帶動性強、拉動內需明顯的新興產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通過實施「以旅助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
1、發展鄉村旅遊有助於推動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伴隨著現代農業、科技農業興起的農業旅遊,拓寬了傳統農業的內涵與外延,促進了現代農業體系建設,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可促使千百萬農民實現向非農領域的轉化,部分農民的家庭住房變成了旅遊接待的家庭旅館,山場、農田、果園、池塘、老屋成為旅遊吸引物,傳統的農村種植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首先,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形成以農家樂為中心的產業鏈,推動農村產業分工。由農家樂延伸開的產業鏈包括:農家樂經營;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運輸業,甚至包括農家樂裝修、建設的人員。其次,農家樂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以農村風貌、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態等為旅遊內容的鄉村旅遊,使很多農民成為旅遊從業者。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農村旅遊景點,可直接和間接安置300位農民從業,直接和間接為1000個家庭增加收入;鄉村旅遊的從業人員沒有年齡限制,實際操作中大多以50歲左右的人為主。這部分人往往處於「種地難增收,出門無技術」的境地。鄉村旅遊不僅給他們提供了就業的舞台,而且讓他們不出家門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鄉村旅遊作為一種超越工業化路徑、直接進入三產服務業的新的產業形態,已成為城鄉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重要紐帶。
2、發展鄉村旅遊有助於加快群眾增收,走向生活寬裕。鄉村旅遊的出現是對傳統旅遊景點建
設的一種補充,每個農家樂戶就如同一個小型旅行社。所不同的是,農家樂的經營方式更加靈活。一般來講,一戶投資2-3萬元就可以營業,成本少,見效快,回報高。而且,他們置辦的設施也是自己改善生活所必要的設施,有顧客時用於經營,沒有顧客時自己使用,不存在閑置和浪費的問題。
3、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改善村容村貌,促進鄉風文明。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是鄉村旅遊吸引遊客的基本條件。隨著鄉村旅遊農家樂的開展,文明的語言、舉止以及對衛生、環境的講究正通過經營實踐言傳身教於農村和農民。許多農民的衛生意識已經滲透到他們接待客人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從業戶對自身生活環境衛生的講究,也極大地推進了全村內部環境的改善。另外,通過農家樂經營活動,有效地消化了農村剩餘勞動力,也減少了家庭矛盾,促進了鄰里和睦。
4、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推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旅遊業對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該說作用很大。據調查,所有發展旅遊的農村鄉鎮,普遍整修了道路,裝修了住房,修建了水沖廁所等,實現了環境衛生、村容整潔;城鄉之間、城鎮居民與農民之間,通過旅遊加強了交流和溝通,既促進了城鎮居民了解國情民情,也有利於農民開闊眼界、更新觀念、變革生活方式,加速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此外,還促進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了農民主體意識,提升管理民主。對於鄉村旅遊從業人員來講,他們直接面對遊客、面對市場,是經營的主體,也是參與競爭的主體。他們需要在競爭中生存,就必須主動適應市場,強化主體意識。另外,由於鄉村旅遊經營活動和周邊環境息息相關,這就迫使農民群眾更加關注集體事業,更加致力於在參與集體活動中表達自身的意願和要求。鄉村旅遊開展較好的村子往往也是管理比較規範、民主的村子。
四、 溫州鄉村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1、溫州旅遊產業概況。溫州旅遊業發展經歷了由政府接待到產業化經營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8年以來,堅持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旅遊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98年至2002年,全市接待海內外遊客數量每年以近100萬人次遞增,2002年,溫州全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810.5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74.82億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7.09%。排除2003年受到SARS的不利影響之外,溫州旅遊總收入和旅遊總收入佔GDP比重都呈逐年增長趨勢(見表3-1)。但是也要看到與浙江省內其他城市比較,溫州旅遊業產業地位偏低,旅遊總收入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一直低於浙江省內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左右(見表3-2)。而且,從旅遊增長速度來看,國內旅遊增長態勢平穩,且近年增長速度有所降緩。溫州旅遊接待總人數在浙江省內的名次不斷下降,由1997年的第3位下降為2003年的第7位(見表3-3)。國內旅遊收入在省內的排名由1997年的第3位下降為2003年的第5位;國際旅遊收入在省內的排名也有所下滑,由1997年的第4位下降為2003年的第5位(見表3-3)。
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之模式探討
1、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鄉村旅遊的開發,類型多樣,其中關聯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託資源及開發主體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對於不同的開發主體、不同的資源類型,其開發模式也不盡相同,遠見主要從資源利用角度將鄉村旅遊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1)傳統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是一種鄉村休閑形式,是農民向城市現代人提供的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鬆、愉悅精神的休閑旅遊方式。
一般來說,農家樂的業主利用當地的農產品進行加工,滿足客人的需要,而且農家樂周圍一般都是美麗的自然或田園風光,可以滿足舒緩現代人的精神。
2)休閑農莊模式
休閑農莊模式是以休閑農莊作為經營單位的發展一種鄉村旅遊的模式。
休閑農莊是指佔地有一定的規模,以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為依託,以農耕文化為核心,利用田園景觀為遊客提供鄉村生產生活休閑體驗以及住宿、餐飲等基本服務設施的經營主體。
3)景區依託模式
景區依託模式是指依託旅遊景區(點)開展鄉村旅遊,把附近旅遊景區(點)的部分服務功能分離出來,吸引周邊農民參與旅遊接待和服務,並融入一些鄉情活動,從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周邊鄉村發展的一種模式。
4)民俗風情模式
民族風情模式是指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以獨特的民族風情為基礎,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和旅遊接待設施,引導少數民族農民參與旅遊開發,促進鄉村旅遊發展的一種模式。
5)品牌餐飲模式
品牌餐飲模式是指某一特定鄉村旅遊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飲作為吸引遊客的主要手段,從而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一種模式。遊客對旅遊地的深層體驗,「從味蕾開始」。特色餐飲,是鄉村基於飲食傳統文化,投入最少,最易於經營的旅遊服務。
比如:生態漁村。
6)鄉村酒店模式
鄉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閑、娛樂、求知、教育功能的綜合性旅遊住宿單位,是將農業景觀、生態景觀、田園景觀與住宿、餐飲設施進行結合,能夠為遊客提供鄉村休閑體驗的經營主體。鄉村酒店的檔次介乎於城市酒店和農家住宿之間,讓遊客能在農村享受到酒店級的服務。 鄉村酒店模式是以鄉村酒店作為主要旅遊接待設施,發展鄉村旅遊的一種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長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歷經年代久遠,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濃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築為核心吸引物,以保護為主,因勢利導開發旅遊,促進鄉村發展的一種模式。
8)創意產業模式
創意產業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
創意產業模式是指依託鄉村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展創意產業所形成的氛圍,開發藝術家社區等具有鮮明創意產業特色的鄉村旅遊產品,並帶動當地鄉村旅遊業發展的一種模式。
2、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鄉村旅遊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摸索出了一些較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學性、規範化等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1)科學規劃重視不夠
目前,我國一些鄉村旅遊景區的開發大都基於業主自己的想法,沒有按照科學的規範進行合理的規劃開發,致使旅遊景區的基礎設施、安全設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連最基本的導向指示牌也沒有。大部分鄉村遊客旅遊歸來後,都在抱怨景區停車難,停車場缺乏安全保衛人員和措施。讓遊客進入其中就像是無頭蒼蠅瞎轉悠,人流量大的時候特別危險。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開發者沒有對科學規劃足夠的重視引起的。
2)盲目開發,重複建設
有不少的景區是村集體或私營業主自行開發的,由於沒有經過對資源條件、市場訴求、周邊競合等因素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規劃,致使開發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開發主導者只是基於自己眼前利益,沒有考慮長遠的發展,甚至都沒有思考開發與周邊資源的協調與競合,重複建設也在所難免。
3)管理不夠規範,服務水平不高
鄉村旅遊服務的提供者大多是當地的農民,他們往往沒有經過嚴格的培訓,服務水平偏低,並且觀念比較落後,沒有統籌安排,提高服務質量的意識, 致使管理比較混亂。
隨著旅遊形式的多樣化,鄉村旅遊形式逐漸成為遊客日常休閑的選擇,以往較為混亂的服務不在能夠滿足遊客的需要。服務「短腿現象」日漸凸現。
4)缺乏商品意識,產品單一
鄉村旅遊仍然處在「吃農家、住農家」這樣一個基礎的接待服務階段,真正農村的本地文化沒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經在開發鄉村文化,但也沒有上升到商品的層次,使鄉村提供給旅遊者的服務形式單一,旅遊產業鏈條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沒有真正實現旅遊對鄉村發展的拉動作用。
5)食品安全問題突出
不少旅遊者比較在進行鄉村旅遊時,比較熱衷於現場宰殺、烹飪還在飼養的羊、雞、鴨等畜禽。這種做法實際上隱藏著不少問題,現場宰殺的畜禽幾乎是沒有經過檢驗檢疫部門的檢疫,其中暗藏的疾病遊客和經營者是無法分辨出來的。而鄉村的廚房、碗筷也缺乏正規的消毒措施,沒有衛生防疫部門的監管,很難達到與城鎮餐館相提並論的消費要求和衛生標準。有的經營點甚至還出售明令禁止銷售的保護野生動物,如野豬、蛇類、青蛙等動物。
3、鄉村旅遊發展方向
1)鄉村旅遊分布的變化與新格局的形成
隨著旅遊消費意識的成熟,鄉村旅遊的格局也由觀光、餐飲為主的旅遊圈向休閑、體驗為主的旅遊圈轉變。
觀光、餐飲為主的旅遊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25公里,小型城市周邊15公里範圍區域。
休閑、體驗為主的旅遊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邊80公里範圍區域。
2)鄉村旅遊從依託城市向依託景區發展
鄉村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不再以出遊距離作為第一選擇,而更多考慮的是旅遊過程中的得到的服務和體驗。
鄉村發展旅遊要麼依託自身資源的吸引力,自身沒有資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區進行聯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務接待。藉助景區的客源。
3)鄉村旅遊從單一觀光採摘農業型向休閑、度假、體驗鄉村型發展
鄉村旅遊有待產業的升級,隨著大旅遊休閑時代的到來和旅遊者消費心理的成熟,單一的觀光採摘已經不再能夠滿足鄉村旅遊者,旅遊者到鄉村希望得到鄉村的生活體驗和心靈的安寧,那麼鄉村旅遊必定也應該從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體驗旅遊轉型。
4)鄉村旅遊從自發發展逐步走向規範化發展
鄉村旅遊的自發發展是初期市場主導下的一種狀態,是一種被動反映,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成熟,自發的旅遊狀態將不再適應旅遊者的需求,鄉村旅遊必須以規範化的姿態主動出擊,找到與市場的契合點,這是市場化的必然。
5)鄉村旅遊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鄉村旅遊作為一種新的旅遊形式,是農村經濟的一種轉型,通過鄉村旅遊發展拉動農村建設,三產帶一產,一產三產化,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勢必會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現狀分析
在旅遊發達國家,觀光旅遊、度假旅遊、鄉村旅遊構成三大重要板塊,呈三足鼎立之勢。我國的鄉村旅遊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方興未艾。嘗到甜頭、得到實惠的鄉村紛紛擴大旅遊規模,有力的示範效應又使許多鄉村效仿跟進。借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勁東風,各級政府非常關注「三農」問題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不僅是旅遊產業的重要板塊,而且是旅遊業反哺農村的有效的途徑之一。
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於二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之後,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向著內容更豐富的休閑農業發展,即不僅提供農產品,而且形成一個具有田園之樂的休閑區,這種「農業+旅遊業」性質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既可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生態環境、擴大鄉村旅遊,又可達到提高農民收益與繁榮農村經濟的目的。
當前,我國的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都市圈地區,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起步相對較早,發展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觀光農業園區和鄉村旅遊景區,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1998年,國家旅遊局把「華夏城鄉游」作為旅遊主題,使「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干農家活、做農家人、娛農家樂、購農家物」成為農村一景,使田園農家樂、花鄉農家樂、果鄉農家樂、竹鄉農家樂、漁鄉農家樂、湖鄉農家樂等成為城市新寵;2004年我國的旅遊宣傳主題被確定為「中國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國旅遊宣傳主題定為「2006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進一步把我國的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推向高潮。
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走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既調整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結構效益,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了農業技術經濟效益;還建立了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了農業龍頭企業,提高了農業規模效益;同時,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實施農業精品名牌戰略,實現了結構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農民調富的目標。2005年,尚田全鎮農業總收入約1.6億元,而「彩色農業」就佔到了1億元,戶均約7000 元,「彩色農業」總收入比上年凈增逾1000萬元。
出遊便利,次數多,方式靈活,可採取分時度假。城裡人有閑,但閑不連續。從1995年開始,我國推出了「雙休日」制度;2000年開始實現了「 黃金周」制度。目前,我國全年的法定假日已達114天,約為全年的1/3。但這種休假是不連續的。隨著「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為了更好的休閑 」的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隨著假期的增多和延長,
隨著帶薪休假、獎勵旅遊的興起,方便靈活、可分時度假的旅遊形式下定會越來越受到歡迎。而「農家樂」因多處城鄉結合部,恰恰能彌補這一需要。
以自住房進行經營,可根據營業需要進行改建或整修。我國的「農家樂」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經營的模式,大多還是以一家一戶為主,營業面積和內容等比較方便靈活。如添加人造景觀與娛樂設施等。
季節性較強。由於季節和農時的變化,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季節性。如花卉觀賞、瓜果採摘等。
至少具有三個實際價值:
1、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農家樂」的興起,開拓了農村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一是轉移了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農家樂」促使農民轉而利用農村現有的空間資源和綠色資源,就地發展第三產業,拓寬了勞動力轉移渠道;二是農戶收入增強,拉動了經濟的增長;三是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塑造良好的鄉村風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農家樂」正是傳統農業延伸的新嘗試和農業自然資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農家樂」是城鄉文化的一個交匯點。「農家樂」的消費主體是城市工薪階層,他們是現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載體,「農家樂」必將加深城鄉相互的理解與認同,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勞動就業。
3、推進旅遊業的發展。「農家樂」是現代旅遊的一種新形式,它豐富了旅遊的內容,擁有其他旅遊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讓遊客了解農業生產活動,體驗農家生活氣息,享受農業成果,普及農業基本知識;它開拓了新的旅遊空間和領域,使遊客走進「農業」這一大世界,以減輕和緩解城市旅遊地過分擁擠的現象,從而推動了現代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存在的問題
(一)跟風模仿、棄土從洋
由於缺乏規劃,各地「農家樂」發展往往表現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景象,從而讓遊客產生「審美疲勞」,讓遊客覺得「農味淡了」的感覺。而實際上,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一定要注重「農家樂」的特色開發,突出「農味」,反映當地多彩的鄉土文化、純樸的民俗風情和恬淡的農家生活,避免惡性競爭。
(二)惡性競爭、無序發展
由於「農家樂」發展歷史較短,業內統一規範尚未完全形成,多數從業人員「半路出家」,不少農家樂「土法上馬」,熱情過頭,強行拉客,吃住安全無法保障,降價惡性競爭或抬價宰客現象時有發生。
(三)竭澤而漁、不顧後果
「農家樂」是富民產業,由於現在還處於發展階段。不少業主或政府部門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稅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養魚」,而往往不顧後果,竭澤而漁,有使「農家樂」旅遊被扼殺在搖籃的危險。
在全市鄉村旅遊發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喻小廣
(2009年5月20日)
同志們:
今天,這次全市鄉村旅遊發展工作會議,是市政府第一次組織召開的鄉村旅遊專題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全市旅遊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全市鄉村旅遊發展工作。剛才,相關的縣(區)、鄉鎮作了經驗交流發言,永強、志敏同志對全市鄉村旅遊發展作了全面的總結和部署,省旅遊局王處長親臨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請大家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今天下午,市旅遊局專門邀請了成都理工大學朱創業教授給大家作鄉村旅遊專題講座,啟迪大家的思維,請同志們認真聽取、積極思考。下面,我再強調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意義
鄉村旅遊是順應城鄉消費新趨勢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新型產業,它將休閑觀光旅遊活動與品味鄉村風情、體驗農耕文化、走進農家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向廣大城鄉消費者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休閑旅遊新天地。鄉村旅遊的興起發展,意義非同小可,它不僅僅是旅遊產業自身發展的事情,而且是帶動「三農」全面發展的大事情,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進步的有效載體。今年,國家旅遊局提出的「生態旅遊年」,就是以鄉村旅遊為重要內容,省旅遊局也將鄉村旅遊提升行動,作為加快推進重振旅遊工程的重要舉措。對此,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發展鄉村旅遊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我國正處在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關口,尤其在今年嚴峻的經濟形勢之下,既面臨著實現工農關係、城鄉關係調整的重大轉折,也面臨工農差距、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解決「三農」問題難度增大的嚴峻挑戰。發展鄉村旅遊,不僅能夠擴大城市居民在農村的消費,而且能夠促進農村勞動力在農村內部的轉移,帶動農產品消費需求的擴大,推動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總收入的增長。發展鄉村旅遊,還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鄉村風貌的整治、基礎設施改善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現代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先進文化的傳播。可以說,鄉村旅遊是一門帶動面很廣、帶動鏈很長、
帶動性很強的產業,它的興起和發展將對「三農」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一個有效通道,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促進。
(二)發展鄉村旅遊是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形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是全球性的時代潮流。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其中「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是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是發展生態經濟。鄉村旅遊以生態、環境、文化和綠色農產品等為資源,是一種典型的生態經濟形式,它的發展不僅有利於擴大經濟總量、滿足消費需求、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有利於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三)發展鄉村旅遊是繁榮縣域經濟的重要力量。縣域經濟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區域聯動的強大力量。發展鄉村旅遊,能夠帶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加快優化產業結構;能夠吸引更多的農民和企業投資創業、發展民營經濟,擴大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規模,促進縣域經濟更加繁榮;能夠發展農業的生態、文化等功能,滿足城鄉居民對綠色農產品、生態產品、文化產品等日益增長的需求,推動現代農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可以預見,鄉村旅遊將會成為我市推動縣域經濟進一步繁榮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一股重要力量。
(四)發展鄉村旅遊是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城市、一個鄉村最深厚的根基、最鮮明的特色和最顯著的個性。鄉村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人類創造文化的主要空間。與城市文化相比,鄉村文化更悠久、更豐富。發展鄉村旅遊,農耕文明、產業文化、地域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民間藝術、風土人情、名人軼事等文化資源是吸引遊客的最重要和最有魅力的資源,一定會受到政府、投資者和農民群眾更加自覺和更大力度的保護,並在接待遊客中得到廣泛的傳承和弘揚,讓後人在接受歷史文化熏陶中得到更多的教育和啟迪。可以說,發展鄉村旅遊,實現了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是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的有效載體。
二、乘勢而上,大力促進我市鄉村旅遊更好更快發展
我市鄉村旅遊發展這十多年來,總體上看,勢頭良好,但整體水平比較低,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一些地方對鄉村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思想上缺乏認識,規划上缺乏指導,工作上缺乏引導,政策上缺乏支持,產業監管和服務工作相對滯後。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依然存在,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還難以適應現代消費需求。特別是小型農家樂,消防、消毒等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食品衛生和安全管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隱患。此外,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的瓶頸制約,限制了我市鄉村旅遊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希望這次會議後,各地要認真挖掘轄區內鄉村旅遊資源,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兼顧,強化服務,推動鄉村旅遊快速健康發展,使之成為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為旅遊產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一)要把促進「三農」全面發展與拓展旅遊業發展空間有機結合起來,準確把握鄉村旅遊的發展定位。鄉村旅遊的發展場所是鄉村區域和農戶家庭,投資者和從業者主要是農民群眾,主要資源是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村生態、鄉村環境、農耕文化和綠色農產品等。可以說,鄉村旅遊既是旅遊業發展空間的拓展,又是「三農」發展的延伸,是旅遊業與
「三農」有機結合體。因此,我們要準確把握鄉村旅遊的發展定位,既要遵循旅遊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拓展旅遊業的發展空間,滿足富裕起來的城鄉人民多層次的休閑旅遊需求,更要凸顯鄉村旅遊的個性特點,把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面促進「三農」發展、全面增進農民利益,作為發展鄉村旅遊的指導思想,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專業分工的基礎上,鼓勵農民群眾廣泛參與鄉村旅遊及相關產業的投資、發展與就業,讓農民群眾依靠自身的力量,在為城市居民提供優質的休閑旅遊服務中,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進步。
(二)要把發揮休閑旅遊優勢與發展農業產業化和相關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鄉村旅遊的帶動作用。我市是農業大市,廣大鄉村擁有豐富的休閑旅遊資源。隨著我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加之中短途游的逐漸繁榮,發展鄉村旅遊面臨良好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鄉村旅遊資源優勢,引導農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加快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同時,要充分發揮鄉村旅遊對產業的帶動作用,促進現代農業和旅遊品加工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旅館服務業等配套產業的加快發展,這也是提升鄉村旅遊發展水平的客觀要求。我們在規劃和發展時要圍繞鄉村旅遊休閑景點的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的區域分工,促進特色農業的區域化布局和加快發展;進一步推進農產品的系列化加工、品牌化營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推進農村勞動力的分工分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努力形成以鄉村旅遊為龍頭、產業合理布局和農村勞動力合理分工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要充分挖掘自然生態、鄉村文化和特色農產品的旅遊功能,引導農民、企業開發和生產具有濃厚鄉土風格的休閑旅遊品和觀賞動植物。要努力改善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的配套服務條件,鼓勵農民和企業發展交通運輸、餐飲、賓館等服務業。
(三)要把建設休閑旅遊設施與推進城鄉綜合整治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完善鄉村旅遊發展的設施條件。旅遊業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購娛」以及環境與安全等要素是鄉村旅遊發展的必備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鄉村綜合環境的整治和基礎設施的建設。2006年,朱德故里在創4A級景區的過程中,創造性地將景區建設與促進新農村發展結合起來,按照發展休閑旅遊業的要求完善了鄉村的休閑旅遊設施,既降低了鄉村旅遊的發展成本,又體現了鄉村整治建設的經濟社會效益,起到了發展鄉村旅遊與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一舉雙得」的作用。市旅遊局去年制定的《南充市特色鄉村旅遊示範鄉(鎮)、示範村評定標準》,將旅遊發展要素融入新農村建設之中,兼顧農民生產生活和遊客休閑旅遊的雙重需求,統籌規劃和建設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休閑場所、旅遊項目和配套服務設施,較大程度地美化了鄉村面貌,優化了鄉村服務功能。
(四)要把開發休閑旅遊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豐富鄉村旅遊的內容和功能。旅遊是人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後,求新、求異、求奇、求真、求美、求樂、求知的一種體驗活動,而生態和文化則是這種體驗的全部內容。人們參與鄉村旅遊,實際上就是體驗鄉村美麗的風景、寧靜的環境、清新的空氣、淳樸的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保存久遠的文化傳統。因此,發展鄉村旅遊,基礎是生態,內涵在文化,關鍵是服務。開發建設中一定要堅持開發利用與保護建設互促的原則,既要注重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要加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保護建設,使消費者在優美環境和悠久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更多地了解自然,更好地秉承傳統,更加自覺地呵護生態、保護文化,實現消費者的自我教育和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科學、合理、適度地開發利用山水資源,為消費者提供遊山玩水、回歸自然的條件,發揮鄉村旅遊的娛樂和身心調節功能。要保護、整理和挖掘鄉村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明,拓展農業的領域和功能,為消費者營造豐富的人文環境,發揮鄉村旅遊的教育和文化傳承功能。
(五)要把鼓勵廣大農民投資創業與吸引企業投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增強鄉村旅遊的發展動力。任何一門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多元化主體的投資參與。鄉村旅遊「姓農」,農民的廣泛參與是這一產業的基本特徵,也是產業發展和繁榮的根本保證。鄉村旅遊做大做強也離不開市場資本的投資參與,它可以加快產業的發展速度,提高產業的建設檔次。近年來,我市鄉村旅遊發展,除鳳埡山和棲樂埡引入了業主投資外,大多是依託景區的自發發展,規模和檔次都還不夠。下一階段,我們要把鼓勵廣大農民投資創業與吸引大企業、大業主投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以農民群眾為主體、企業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參與的投資發展格局。要大力鼓勵農戶通過辦小飯店、小旅社和銷售綠色農產品,參與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的發展,擴大收入來源。要積極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開發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積極引導工商企業、旅遊企業投資參與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的發展,藉助工商資本投資大、速度快、檔次高、配套全的優點,發展一些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休閑旅遊項目和配套產業,帶動周邊規模較小的農家樂休閑旅遊項目發展。
三、因勢利導,切實加強對發展鄉村旅遊的組織領導
鄉村旅遊是一門農民擁護、市民需求、潛力巨大、效益明顯的新型產業,要把鄉村旅遊業搞得紅火,把旅遊特色村、鎮建設搞出特色,搞出水平,關鍵在組織領導。各部門必須切實負起責任,精心籌劃、加強合作、真心支持、化解難題,使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
(一)要建立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各縣(市、區)和市級有關部門要把發展鄉村旅遊納入建設新農村的總體部署。市旅遊局和市農工辦將共同組成鄉村旅遊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從市級層面進行操作和引導。各縣(市、區)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迅速開展工作。市級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強化服務,在全市形成領導重視、部門協作、社會支持的發展合力。農口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引導農民利用現有的生產生活資料投資發展鄉村旅遊;工商、稅務、衛生、公安等部門要在允許的範圍內,降低辦證門檻、簡化辦證手續、減免辦證費用;旅遊部門要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優勢,做好鄉村旅遊的宣傳推介、人員培訓和市場信息的搜集發布等工作。
(二)要完善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好新農村建設相關扶持政策。把發展鄉村旅遊納入各縣(市、區)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積極利用規劃、扶貧、環保、培訓、基建等專項支持政策。二是推動鄉村旅遊開發項目和各種支農資金掛鉤,把支持農村發展的小額貸款按照有關規定用於支持農村旅遊戶。三是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要集中一部分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和農業發展資金,用於鄉村旅遊項目建設。各縣(市、區)要採取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四是推動重點地區農村旅遊項目集中招商,吸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引導大型旅遊企業參與開發和經營。
(三)要加強科學指導,創新發展模式。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我市許多村鎮大膽探索,創造了「旅遊公司+農戶」、「公司介入型」、「嫁接升級」等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要想干,先得試。發展鄉村旅遊沒有固定的模式。要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依託特色資源,立足市場需求,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生財之路。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鄉村旅遊發展的趨勢和規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不同情況,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確保我市鄉村旅遊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同志們,發展鄉村旅遊,是一項惠及城鄉、造福於民的美好事業,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希望大家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目標,堅持服務新農村建設大局,堅持富農宗旨,堅持按旅遊產業發展規律辦事,堅持可持續發展,努力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再上新台階,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
仙居縣鄉村旅遊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
一、鄉村旅遊的概念
雖然鄉村旅遊在國內外得到了普遍的發展,但是對其概念的界定卻並不統一。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將鄉村旅遊定義為:在鄉村開展的旅遊活動,「鄉村性」是其獨特賣點和核心。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劉德謙認為,鄉村旅遊是以鄉村地域及與農事相關的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組合而成的鄉村風情為吸引物,吸引旅遊者前去休憩、觀光、體驗及學習的旅遊活動。2004年在貴州舉辦的鄉村旅遊國際論壇上,各位專家、學者在鄉村旅遊的內容方面取得了比較一致的看法:獨具特色的鄉村民俗民族文化是鄉村旅遊的靈魂,並以此提高其品位和豐富性;農民應成為鄉村旅遊的經營主體;應主要以城市居民為鄉村旅遊的目標市場,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自然、體驗民俗的願望。
二、仙居縣鄉村旅遊的現狀及優勢
(一)仙居旅遊資源整體狀況與特色
仙居地處浙江東南、台州的西部,全縣面積2000平方公里,總人口47萬,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發展中縣。仙居歷史悠久,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創造文明,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設縣,先後命名為「樂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趙恆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而多神仙之宅」下詔改「永安」為「仙居」,意為「仙人居住的地方」。就全縣旅遊資源而言,主要特色體現在:
1、仙居景色秀麗,生態怡人,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77.2%,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氣候溫和。境內奇峰異石、流湍飛瀑、幽谷清溪、翠竹秀林,集「奇、險、清、幽」於一體,匯「峰、瀑、溪、流」於一地,兼有天台幽深、雁盪奇崛,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面積達158平方公里,被列為市縣級風景名勝區的有10處,面積達53.5平方公里。
2、仙居歷史文化源遠,文化底蘊深厚。仙居境內文物古迹不勝枚舉。下湯文化,中華下湯文化發源地、新石器時期的下湯原始社會村落遺址,1984年發掘,出土的石斧、石鑿、石磨棒、石制削器、石簇、石鑿、石磨盤、鼎足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經省考古研究所鑒定,與聞名全國的河姆渡遺址屬同一時期的古文化瑰寶。古燈文化,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照明路
燈——石柱燈;留傳了一種千年絕活——針刺無骨花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華夏一絕」,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 「龍鳳燈」入選國家郵政局的《民間燈彩》五枚郵票圖案之一;仙居豐富的民間藝術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摩崖字畫,有國內尚未破譯的八大奇文之一——蝌蚪文,「蝌蚪文」也叫「蝌蚪書」、「蝌蚪篆」,為書體的一種,因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文名稱是漢代以後才出現的,是指先秦時期的古文;有填補中國東南空白、具有重大考究價值的漢代岩畫——朱溪岩畫;以及廣度春秋時期古越族文字和現存世界上最大的晉代摩崖石刻大「佛」字。
3、仙居農業經濟特色鮮明。仙居山多、坡多、灘多,山地丘陵面積1612平方公里。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規模農業和實施「百萬畝生態公益林」等建設工程,畜牧業、高山蔬菜、優質大米、藥材、水果、森林食品、淡水養殖等都形成了產業規模,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全縣有蔬菜瓜果30多萬畝,經濟林基地35萬多畝,商品林基地30多萬畝。綠色農業發展勢頭較好,建成了以仙居三黃雞、高山蔬菜、黃姜、優質米、楊梅、蜜梨、有機茶、山茶油、竹筍、板栗等十大特色農產品為主的2萬多畝有機食品生產基地、5萬多畝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近2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仙居楊梅、蜜梨、三黃雞、有機茶等特色農產品多次在中國農業博覽會、浙江省農業博覽會上獲得中國名牌產品、浙江農業博覽會金獎等榮譽稱號。仙居相繼被評為「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有機茶之鄉」、「浙江蜜梨之鄉」、「浙江山茶油之鄉」。特別是楊梅產業,發展態勢十分喜人。
4、民俗風情旅遊活動多樣。仙居民俗文化淳樸濃郁,底蘊厚實;民間工藝精彩紛呈,手藝精湛;古建築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如白塔鎮高遷上屋村,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群保存完好,村域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田園景觀優美不俗,有「針刺無骨花燈」、「鼓亭燈」、「蟠長龍」、「卷地龍」等珍貴的傳統藝術。並且以打造浙東民俗文化村為目標,推出了「仙居八大碗」、野味土菜、仙居婚俗表演、傳統民間工藝展示等系列活動。
(二)、仙居鄉村旅遊發展現狀及優勢
近年來,縣政府把旅遊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來培育,提出了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旅遊休閑勝地的戰略目標。從大旅遊、大產業、大發展的高度出發,加大開發、促銷與管理的力度,使鄉村旅遊與景觀旅遊、經濟與文化的互動發展成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特色和亮點,以「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深受遊客歡迎,已成為仙居旅遊的新寵。發展優勢明顯。
1、充足的潛在客源市場
仙居縣旅遊業近幾十年來迅速發展,開發了神仙居、景星岩、永安溪漂流、皤灘古鎮、淡竹休閑谷等一批旅遊景點,形成了以「山、水、林、古、月」為特色的資源格局。目前已有7個景點對外開放,旅行社已發展到12家,旅遊星級標準飯店15多家,規模較大的旅遊商品企業6家,農家樂示範村16家,直接從事旅遊服務人員近4000人。2006年全縣旅遊接待215萬人次,門票收入達2160萬元,綜合收入達9.2億元。以「立足浙江省、主攻長三角」為營銷思路,已形成一個穩固而不斷擴展的客源市場,為仙居鄉村旅遊的發展提供充足的潛在客源市場。
2、充足的資金條件和逐步完善的投資環境
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仙居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上半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2.2億元,同比增長14.0%;財政總收入5.4億元,同比增長25.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億元,同比增長28.6%。仙居縣是個私民營經濟的先發地區,民營資本優勢明顯。「十一五」期間,我縣進入人均GDP向3000美元跨越的發展階段,這是我縣加快發展、奮力崛起的關鍵時期,也必為仙居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發展。
交通方面。隨著35省道的改建完成和台州通往金華的台金高速公路、杭州通往溫州的諸永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昔日困於大山之中的仙居,很快成為浙中南的交通小樞紐,與上海、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等城市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使我縣具有了更大程度地吸納周邊發達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和中西部資源、勞動力的雙重優勢。同時,縣、鄉道路硬化,康莊工程實施,使縣內村村通公路,縣內鄉村交通得到全面改善,旅遊可進入性加強。
城市建設方面。仙居縣充分發揮縣城山、水、塔互為相融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以建設「城在園中,山在城中,樓在林中、人在花中、水穿城過」的花園式生態型城市為目標,按照拓東—改中—擴西的思路,開發仙居新區,改造西門片區,縣城「五縱六橫」井字型路網框架已基本形成。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城鄉面貌變化顯著。縣城東大門拓寬工程、永安公園、城關中心菜場改造工程、石牛大橋、新車站、郵政大樓、盂溪大橋、仙居賓館至浮石園道路拓寬工程、穿城北路拆建工程、環城西路改造工程等一批縣城重點項目相繼完成,城市功能日趨完備。為仙居更好的「借雞下蛋」,「借腦開發」,「借梯上樓」,「借船出海」創造了條件。
3、政府的高度重視
縣委、縣政府及歷任領導都十分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把仙居定位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旅遊休閑勝地」來建設,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快建設長三角地區重要旅遊休閑勝地的決定》、《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仙居縣風景名勝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措施,來保障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在加強旅遊規劃、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構建大旅遊大產業格局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旅遊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近十年旅遊經濟都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特別是新農村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今後一段時間的工作重心,鄉村旅遊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既是旅遊業發展空間的拓展,又是「三農」工作的延伸,在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和加速城鄉統籌融合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也為鄉村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4、鄉村旅遊自身發展已初見成效
這幾年,仙居縣積極發展以「農家樂」為核心的鄉村旅遊項目,加快鄉村旅遊和特色旅遊產品開發,鄉村旅遊業已成為我縣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鄉村旅遊管理與扶持體系初步建立。根據上級政府及部門關於鄉村旅遊和農家樂方面的扶持政策,針對仙居鄉村旅遊發展實際情況,制定了《仙居縣農家樂休閑旅遊發展規劃》、《仙居縣農家樂示範戶認定與管理辦法》、《仙居縣觀光果園認定辦法》、《仙居縣觀光果園質量等級評分標準》等相關規劃和文件,促進鄉村旅遊健康有序發展。同時,對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
起到了積極作用。
鄉村旅遊的市場推廣有效展開。仙居緊緊圍繞「立足浙江省、聯手鄰境縣、主攻長三角」的宣傳促銷思路,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和市場開拓的力度,提高仙居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網站上設鄉村旅遊專欄,並通過召開鄉村旅遊產品推介會以及參加農博會、招商會、全國旅洽會等形式推廣旅遊產品。並結合仙居楊梅產業,成功舉辦了三屆楊梅節,楊梅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全縣共有楊梅基地10萬畝,佔全省的十分之一,去年投產4萬畝,產量
3.2萬噸,產值2.56億元,40萬農業人口人均增收600元; 目前已形成西爐、坎頭、桐橋、趙嶴等楊梅基地。「10萬畝楊梅綠色食品基地」已被科技部列入國家星火項目,我們推出的楊梅果園觀光游深受外地客人的喜愛,楊梅投產期也帶來人流涌動期,成為我縣旅遊旺季。
鄉村旅遊形象定位已經確立。結合仙居大旅遊產業,鄉村旅遊做足了「仙」字文章,在「仙」字字型大小的「主幹」品牌指導下,進行發散拓展,創設「仙」字系列的次分品牌,如仙人之旅、仙鄉農家游、仙黃牌三黃雞(仙雞)、仙梅、仙梨等;以形成完整的品牌架構,以互補集束型和形象引領型旅遊產品群佔領相關市場,形成強勢市場影響力。根據仙居鄉村旅遊的特點,針對遊客細分市場的不同需求,進行了不同的定位。如老年市場,我們提出了「尋找記憶中的童年,生態仙居圓夢遊」的口號;青年市場,我們進行了「尋找遠去的家園,生態仙居逍遙遊」的定位;少年市場,則提出了「尋找姥姥的故鄉,生態仙居快樂游」的口號。
農業觀光休閒遊初步形成。去年在全國首推「景觀作物游」,萬畝油菜花扮靚景區,沿線田園景觀與神仙居景區神奇的天然山水景觀互為輝映,產生極大的藝術效果和經濟效益。據初步統計,油菜花開花期間,景區每天遊客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取得了良好收益。同時果園採摘紅火,目前已形成楊梅、蜜梨、柑橘、桃、葡萄、提子等多個種類的觀光果園。另外結合仙居山塘水庫、溪流眾多的特點,形成了以官路大北地溪垂釣中心、雙廟革新休閑農莊、白塔茶溪仙神垂釣中心、田市吳橋李老漢休閑農莊等鄉村旅遊點,集垂釣、休閑、餐飲、燒烤等功能於一體的垂釣休閑體驗區,效益明顯。如田市吳橋李老漢休閑農莊僅在今年「十一」期間,就接待遊客5000餘人,收入近16萬元。
三、仙居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我縣鄉村旅遊尚處於起步階段,在掀起鄉村旅遊熱潮的同時,存在著不少制約其發展的實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旅遊氛圍還不夠濃厚,整體合力有待強化
一些部門、鄉鎮對旅遊產業功能的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把發展仙居旅遊看成是旅遊部門的事,職責意識不夠強,沒有積極主動地為旅遊業發展創造更有利條件;有的鄉鎮(街道)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開發主體間矛盾突出,缺乏大環境、大產業的理念;有些旅遊企業只顧及眼前利益,特別是賓館酒店在節假日期間存在大幅度抬高價格現象;少數幹部群眾對發展大旅遊的認識不夠到位,由於利益分配或認識問題,認為外來遊客打擾了其正常的生活,服務意思淡薄。「人人是旅遊環境、個個關乎旅遊形象」的良好社會氛圍尚未真正形成。
(二)、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滯後,總體接待水平有待提高
1、城區市容市貌較差,旅遊氛圍缺乏。城區的設施與旅遊發展的要求相差甚遠,城內大中型停車場缺乏,交通秩序擁擠混亂,嚴重影響旅遊形象;另外整個城區缺乏供人們休息和活動的場所,沒有為盲人等特殊群體所設的相關配套設施,公共娛樂項目少而陳舊,人性關懷度低,而且仙居的生態環境在城區沒有得到很好體現。「臟、亂、差」現象突出,城區的馬路上綠化帶和綠地缺乏,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與「詩意仙居」的目標相差太遠。
2、旅遊內部交通較為落後。通往各景區的道路普遍等級低、路況差,旅遊旺季交通堵塞、停車難現象時有發生,交通指示牌不夠健全,旅遊者因看不到路標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況時有發生,而鄉村旅遊點基本都分布在通往景區的道路沿線上。
3、接待檔次和服務水平低。農村傳統建築風格缺失,多數經濟較為發達的村落,其民居外立面形態已趨同於一般的城市建築,貼著瓷磚的多層樓房,甚至黃皮屋(赤膊牆)隨處可見。村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遠離農耕時代,與鄉村旅遊「回歸自然,回歸傳統」的願望相差甚遠。同時鄉村客房衛生條件差,尤其是廚房和廁所的衛生條件與預期標準相差甚遠。
(三)、農村經濟共同體尚未形成,開發主體缺位,發展後勁不足
仙居的鄉村旅遊雖然名為鄉村旅遊,但「鄉」和「村」的概念基本缺失,雖然也出現了像 「仙居東方鄉村觀光農業合作社」等相對成型的聯合體,但是大部分都是靠農戶單幹。農村由於長期以來處於欠開發、欠發達狀態,在人員素質、市場信息、資金實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旅遊產品在品相、檔次、管理、機制、市場營銷和發展後勁上都有先天不足,難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實現產業化發展。如在鄉村旅遊的開發方面,過分的依賴農業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許多鄉村旅遊只在原有生產基礎上稍加改動和表層開發就掛牌營業,僅能形成「觀光旅遊」一種產品,難以讓遊客感受和體驗鄉村旅遊地形象,發展後勁不足。同時基於其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訴求和趨利避險的基本屬性,經常會引致環境保護和發展的矛盾。大量傳統物態文化在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為下正在消失。
(四)、產品雷同,缺乏特色,淡旺季明顯
1、地貌特徵相近。仙居80%的國土面積是山地丘陵,是典型的山區縣,資源形態上往往顯得大同小異,個性特徵不夠明顯。
2、區域產品相似。由於仙居與周邊安吉、臨安等鄉村旅遊相對成熟的縣區相距很近,許多生活習慣和特點都是相同或相近的,鄉村旅遊產品開發特色難顯。
3、鄉村旅遊概念的認識存在偏差。致使仙居鄉村旅遊大多隻注重觀光農業、鄉村飯店等硬體設施的建設,而忽視對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許多鄉村旅遊活動只是「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產品雷同,不能滿足遊客多層次、多樣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遊需求。從而影響了鄉村旅遊的進一步發展。
4、仙居鄉村旅遊淡旺季明顯,旺季過旺,淡季過淡,影響了鄉村旅遊整體效益的發揮。旺季過旺,導致遊客過於集中,旅遊服務設施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例如去年楊梅節期間,就出現了「游在仙居,住在鄰近縣」現象,許多旅行社把團隊安排到周邊的臨海、天台等地住宿。據不完全統計,楊梅節期間僅縣內旅行社將團隊安排在臨海住宿的就有900多人。遊客
的減少直接導致景區門票受損,與旅遊相關聯的吃、住、行、購、娛等行業也隨之受損。淡季過淡、淡季過長,一年中淡季七八個月,客源不足全年的20%。造成大量旅遊接待設施閑置。
四、仙居鄉村旅遊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一)統一思想認識,形成良好氛圍
旅遊業是富民產業、生態產業、朝陽產業。縣政府要牢固樹立旅遊興縣理念,把旅遊業發展作為一大支柱產業來培育,進一步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全縣性的協調管理機制,總攬旅遊發展全局,認真研究做大旅遊業的措施和辦法,及時解決旅遊發展中的問題。要注重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特別是要注重發揮景區所在地鄉鎮的積極性。各部門、鄉鎮(街道)要緊緊圍繞建設長三角地區重要旅遊休閑勝地的戰略目標,積極做好各自工作,提供有效服務,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宣教部門要強化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素質,努力營造良好的旅遊發展環境。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
各地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把鄉村旅遊業發展與統籌城鄉發展的各大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逐步推進衛生、消防、治安、污水處理等全方面配套。必須在政府部門規劃的統一指導下加大山區道路、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改造的力度,充分調動農民投資積極性,重點進行旅遊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旅遊接待戶的客房、廚房、廁所的改造,要把發展鄉村旅遊與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優先將具有發展鄉村旅遊條件的村莊列入村莊整治建設的對象,併兼顧農民生產生活和遊客旅遊的雙重需求,統籌規劃和建設村莊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休閑場所、旅遊項目和配套服務設施。還要與「鄉村康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村鎮綠化」、「千鎮連鎖萬村放心店工程」、「萬村文化陣地」等工程有機結合起來,改善鄉村旅遊點的外部交通、生態、供水、購物、文化等條件和環境,著力營造便捷、安全、衛生、舒適的鄉村旅遊氛圍,共同推進我縣鄉村旅遊又好又快發展。
(三)、加強對接待戶的指導,加大培訓力度
要進一步規範調整提高鄉村旅遊接待的整體水平,就要提高相關人員的整體素質。強化旅遊服務意識,進行必要的教育培訓和強化培訓。在鄉村旅遊開發和經營行為當中,村民是資源的擁有者,也是保存至今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唯一的載體,理所當然是旅遊資源開發中具有主導性的主體。但由於諸多原因,他們不可能很快的適應商業運行機制,並且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約束的習慣,與旅遊接待服務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反差, 因此, 對村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政府要把對接待戶的培訓教育納入百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之中,並通過定期舉辦旅遊技能、禮儀等方面的培訓和教育,提高鄉村旅遊整體的接待服務水平,使其在掌握服務技能中強化服務意識。在素質培訓的同時,加強對旅遊業務知識的培訓、職業道德的教育以及當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培訓,提高鄉村旅遊的服務質量和水平,搞好軟環境。
(四)、突出特色,增強精品意識
鄉村旅遊要走個性化、特色化之路。鄉村旅遊最大的危險就是「千村一面」,所以鄉村旅遊發展要重視品牌效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盡量避免過於分散和低水平、同質化傾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戶一特」的發展格局。一要充分挖掘我縣山區、水鄉、生態、民俗等各種鄉村文化,不斷增強鄉村旅遊的鄉土氣息,讓遊客在參與活動中體驗快樂。二要拓展鄉村旅遊的領域和功能:結合我縣森林資源豐富和生態環境良好的特點,發展森林旅遊、珍奇動植物觀賞等生態休閑旅遊項目;以下岸水庫、抽水蓄能電站、翻板閘門式電站為依託,開發以電站教育、水上娛樂、水庫垂釣、水利設施參觀為主要特色的旅遊產品;以仙居百里楊梅長廊、苗療林場茶園、高山蔬菜等為載體,開發以觀光果園採摘、茶葉生產體驗等一系列鄉村體驗為主的旅遊項目;以皤灘古街文化、橫溪下湯文化遺址為依託,開發民俗文化旅遊。以仙居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為依託,在風景區沿途開展以油菜花、向日葵等為載體的景觀作物旅遊區和以「吃農家美食、住農家小院」為特色的農家體驗區。三要充分挖掘我縣各類工藝品、農果特產的優勢,大力發展旅遊農副產品、旅遊工藝品,提高旅遊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五、強化管理,逐步規範
充分發揮旅遊監察相關部門的職能,定期深入農村旅遊接待戶,對其餐飲質量、衛生環境、服務態度進行抽查,並著力規範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管理:一是強化安全管理,把安全工作作為日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對從業者的安全教育,強化安全意識,做好安全檢查,確保不出任何事故,保障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強化衛生管理,重點突出食品衛生、公共衛生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的清潔衛生;同時規定必須購置必要的衛生消毒設施,落實飲食衛生標準和防疫衛生要求。三是日常經營管理,在鄉村旅遊發展相對集中的區域,積極引導發展鄉村旅遊協會,通過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並對經營戶進行星級評定,進行動態管理,對新開辦的經營戶實行准入制度。四是加強教育培訓工作,教育從業人員樹立遵紀守法,合法經營的思想觀念,真正做到誠實守信,講究信譽,以優質服務和鄉村特色來吸引廣大遊客。
一、因勢利導,著力加快鄉村旅遊發展步伐
鄉村旅遊具有資源覆蓋面廣、受益群體多、市場需求旺、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發展鄉村旅遊對拉動社會消費、促進農民就地創業就業、優化鄉村經濟社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提升文化傳承與文明程度、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豐富,特色農業亮點突出,發展鄉村旅遊優勢明顯。一是觀光旅遊的帶動效應。我市以三清山為代表的觀光旅遊開發較早,且影響力與日俱增,如何把這種巨大的客流引向鄉村旅遊,我們主動作為、因勢利導,從規劃、建設、營銷等環節入手,將旅遊產業鏈不斷延伸,助推了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二是新農村建設奠定的物質基礎。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市十分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歷史文脈的傳承,大力推進景區山村、湖區漁村、郊區新村試點建設,全市「三區」特色的新農村試點村達到1100餘個,這些村點特色鮮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具備了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條件。三是金融危機帶來的重大機遇。國際金融危機重創製造業,造成大量農民工返鄉,給農民就業增收和社會穩定帶來一定影響,如何「轉危為機」、促進廣大農民工就業增收,無疑成為各級黨政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為應對這場危機,出台了擴內需、調機構、促增長的一攬子政策,為旅遊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去年3月底,市委書記蔡曉明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果斷提出要把加快發展鄉村旅遊作為上饒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的的 重要舉措,作為破解經濟發展難題、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作為統籌城鄉發展、
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著力實施「雙萬」工程(萬民創業者工程和萬戶農家樂工程),全力助推以農家樂為主要載體的鄉村旅遊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農民創業就業渠道,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四是農家樂發展的強勁勢頭。近年來,我市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遊嶄露頭角,湧現出了婺源鄉村度假、玉山生態旅遊、鄱陽水鄉風情、鉛山畲鄉風情、橫峰、弋陽紅色情懷、上饒城郊休閑、萬年農業觀光、德興工業觀光等鄉村特色旅遊,2008年全市農家樂達到20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餘人。其中起步最早、發展最好的婺源縣農家樂發展到6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5000餘人,接待遊客達到409.6萬人,旅遊總收入10.16億元;
一、因勢利導,著力加快鄉村旅遊發展步伐
鄉村旅遊具有資源覆蓋面廣、受益群體多、市場需求旺、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發展鄉村旅遊對拉動社會消費、促進農民就地創業就業、優化鄉村經濟社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提升文化傳承與文明程度、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豐富,特色農業亮點突出,發展鄉村旅遊優勢明顯。一是觀光旅遊的帶動效應。我市以三清山為代表的觀光旅遊開發較早,且影響力與日俱增,如何把這種巨大的客流引向鄉村旅遊,我們主動作為、因勢利導,從規劃、建設、營銷等環節入手,將旅遊產業鏈不斷延伸,助推了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二是新農村建設奠定的物質基礎。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市十分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歷史文脈的傳承,大力推進景區山村、湖區漁村、郊區新村試點建設,全市「三區」特色的新農村試點村達到1100餘個,這些村點特色鮮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具備了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條件。三是金融危機帶來的重大機遇。國際金融危機重創製造業,造成大量農民工返鄉,給農民就業增收和社會穩定帶來一定影響,如何「轉危為機」、促進廣大農民工就業增收,無疑成為各級黨政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為應對這場危機,出台了擴內需、調機構、促增長的一攬子政策,為旅遊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去年3月底,市委書記蔡曉明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果斷提出要把加快發展鄉村旅遊作為上饒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的的重要舉措,作為破解經濟發展難題、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著力實施「雙萬」工程(萬民創業者工程和萬戶農家樂工程),全力助推以農家樂為主要載體的鄉村旅遊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農民創業就
業渠道,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四是農家樂發展的強勁勢頭。近年來,我市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遊嶄露頭角,湧現出了婺源鄉村度假、玉山生態旅遊、鄱陽水鄉風情、鉛山畲鄉風情、橫峰、弋陽紅色情懷、上饒城郊休閑、萬年農業觀光、德興工業觀光等鄉村特色旅遊,2008年全市農家樂達到20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餘人。其中起步最早、發展最好的婺源縣農家樂發展到6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5000餘人,接待遊客達到409.6萬人,旅遊總收入10.16億元;
一、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意義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對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滿足遊客旅遊文化消費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各類鄉村風光,宣傳文化和生活吸引,開展鄉村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性旅遊活動,對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和弘揚民族文化,豐富和優化我國旅遊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市場結構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著力點。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可以實現城鄉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對接,實現城鄉、區域的統籌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立足自身實際,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特色化,增強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農民不離土、不離鄉,就地走向現代化,開創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徑。
(二)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是破解當前經濟發展難題,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鄉村旅遊既可以拉動廣大的城鎮居民旅遊消費市場,也可以培育廣大農民旅遊消費的能力,形成巨大的農民旅遊消費市場,通過城鎮和鄉村兩大旅遊消費市場的開拓,成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
1、城區市容市貌較差,旅遊氛圍缺乏。城區的設施與旅遊發展的要求相差甚遠,城內大中型停車場缺乏,交通秩序擁擠混亂,嚴重影響旅遊形象;另外整個城區缺乏供人們休息和活動的場所,沒有為盲人等特殊群體所設的相關配套設施,公共娛樂項目少而陳舊,人性關懷度低,而且仙居的生態環境在城區沒有得到很好體現。「臟、亂、差」現象突出,城區的馬路上綠化帶和綠地缺乏,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與「詩意仙居」的目標相差太遠。
2、旅遊內部交通較為落後。通往各景區的道路普遍等級低、路況差,旅遊旺季交通堵塞、停車難現象時有發生,交通指示牌不夠健全,旅遊者因看不到路標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況時有發生,而鄉村旅遊點基本都分布在通往景區的道路沿線上。
3、接待檔次和服務水平低。農村傳統建築風格缺失,多數經濟較為發達的村落,其民居外立面形態已趨同於一般的城市建築,貼著瓷磚的多層樓房,甚至黃皮屋(赤膊牆)隨處可見。村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遠離農耕時代,與鄉村旅遊「回歸自然,回歸傳統」的願望相差甚遠。同時鄉村客房衛生條件差,尤其是廚房和廁所的衛生條件與預期標準相差甚遠。
(三)、農村經濟共同體尚未形成,開發主體缺位,發展後勁不足
仙居的鄉村旅遊雖然名為鄉村旅遊,但「鄉」和「村」的概念基本缺失,雖然也出現了像 「仙居東方鄉村觀光農業合作社」等相對成型的聯合體,但是大部分都是靠農戶單幹。農村由於長期以來處於欠開發、欠發達狀態,在人員素質、市場信息、資金實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旅遊產品在品相、檔次、管理、機制、市場營銷和發展後勁上都有先天不足,難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實現產業化發展。如在鄉村旅遊的開發方面,過分的依賴農業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許多鄉村旅遊只在原有生產基礎上稍加改動和表層開發就掛牌營業,僅能形成「觀光旅遊」一種產品,難以讓遊客感受和體驗鄉村旅遊地形象,發展後勁不足。同時基於其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訴求和趨利避險的基本屬性,經常會引致環境保護和發展的矛盾。大量傳統物態文化在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為下正在消失。
(四)、產品雷同,缺乏特色,淡旺季明顯
1、地貌特徵相近。仙居80%的國土面積是山地丘陵,是典型的山區縣,資源形態上往往顯得大同小異,個性特徵不夠明顯。
2、區域產品相似。由於仙居與周邊安吉、臨安等鄉村旅遊相對成熟的縣區相距很近,許多生活習慣和特點都是相同或相近的,鄉村旅遊產品開發特色難顯。
3、鄉村旅遊概念的認識存在偏差。致使仙居鄉村旅遊大多隻注重觀光農業、鄉村飯店等硬體設施的建設,而忽視對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許多鄉村旅遊活動只是「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產品雷同,不能滿足遊客多層次、多樣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遊需求。從而影響了鄉村旅遊的進一步發展。
4、仙居鄉村旅遊淡旺季明顯,旺季過旺,淡季過淡,影響了鄉村旅遊整體效益的發揮。旺季過旺,導致遊客過於集中,旅遊服務設施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例如去年楊梅節期間,就出現了「游在仙居,住在鄰近縣」現象,許多旅行社把團隊安排到周邊的臨海、天台等地住宿。據不完全統計,楊梅節期間僅縣內旅行社將團隊安排在臨海住宿的就有900多人。遊客
的減少直接導致景區門票受損,與旅遊相關聯的吃、住、行、購、娛等行業也隨之受損。淡季過淡、淡季過長,一年中淡季七八個月,客源不足全年的20%。造成大量旅遊接待設施閑置。
四、仙居鄉村旅遊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一)統一思想認識,形成良好氛圍
旅遊業是富民產業、生態產業、朝陽產業。縣政府要牢固樹立旅遊興縣理念,把旅遊業發展作為一大支柱產業來培育,進一步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全縣性的協調管理機制,總攬旅遊發展全局,認真研究做大旅遊業的措施和辦法,及時解決旅遊發展中的問題。要注重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特別是要注重發揮景區所在地鄉鎮的積極性。各部門、鄉鎮(街道)要緊緊圍繞建設長三角地區重要旅遊休閑勝地的戰略目標,積極做好各自工作,提供有效服務,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宣教部門要強化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素質,努力營造良好的旅遊發展環境。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
各地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把鄉村旅遊業發展與統籌城鄉發展的各大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逐步推進衛生、消防、治安、污水處理等全方面配套。必須在政府部門規劃的統一指導下加大山區道路、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改造的力度,充分調動農民投資積極性,重點進行旅遊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旅遊接待戶的客房、廚房、廁所的改造,要把發展鄉村旅遊與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優先將具有發展鄉村旅遊條件的村莊列入村莊整治建設的對象,併兼顧農民生產生活和遊客旅遊的雙重需求,統籌規劃和建設村莊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休閑場所、旅遊項目和配套服務設施。還要與「鄉村康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村鎮綠化」、「千鎮連鎖萬村放心店工程」、「萬村文化陣地」等工程有機結合起來,改善鄉村旅遊點的外部交通、生態、供水、購物、文化等條件和環境,著力營造便捷、安全、衛生、舒適的鄉村旅遊氛圍,共同推進我縣鄉村旅遊又好又快發展。
(三)、加強對接待戶的指導,加大培訓力度
要進一步規範調整提高鄉村旅遊接待的整體水平,就要提高相關人員的整體素質。強化旅遊服務意識,進行必要的教育培訓和強化培訓。在鄉村旅遊開發和經營行為當中,村民是資源的擁有者,也是保存至今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唯一的載體,理所當然是旅遊資源開發中具有主導性的主體。但由於諸多原因,他們不可能很快的適應商業運行機制,並且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約束的習慣,與旅遊接待服務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反差, 因此, 對村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政府要把對接待戶的培訓教育納入百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之中,並通過定期舉辦旅遊技能、禮儀等方面的培訓和教育,提高鄉村旅遊整體的接待服務水平,使其在掌握服務技能中強化服務意識。在素質培訓的同時,加強對旅遊業務知識的培訓、職業道德的教育以及當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培訓,提高鄉村旅遊的服務質量和水平,搞好軟環境。
(四)、突出特色,增強精品意識
鄉村旅遊要走個性化、特色化之路。鄉村旅遊最大的危險就是「千村一面」,所以鄉村旅遊發展要重視品牌效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盡量避免過於分散和低水平、同質化傾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戶一特」的發展格局。一要充分挖掘我縣山區、水鄉、生態、民俗等各種鄉村文化,不斷增強鄉村旅遊的鄉土氣息,讓遊客在參與活動中體驗快樂。二要拓展鄉村旅遊的領域和功能:結合我縣森林資源豐富和生態環境良好的特點,發展森林旅遊、珍奇動植物觀賞等生態休閑旅遊項目;以下岸水庫、抽水蓄能電站、翻板閘門式電站為依託,開發以電站教育、水上娛樂、水庫垂釣、水利設施參觀為主要特色的旅遊產品;以仙居百里楊梅長廊、苗療林場茶園、高山蔬菜等為載體,開發以觀光果園採摘、茶葉生產體驗等一系列鄉村體驗為主的旅遊項目;以皤灘古街文化、橫溪下湯文化遺址為依託,開發民俗文化旅遊。以仙居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為依託,在風景區沿途開展以油菜花、向日葵等為載體的景觀作物旅遊區和以「吃農家美食、住農家小院」為特色的農家體驗區。三要充分挖掘我縣各類工藝品、農果特產的優勢,大力發展旅遊農副產品、旅遊工藝品,提高旅遊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五、強化管理,逐步規範
充分發揮旅遊監察相關部門的職能,定期深入農村旅遊接待戶,對其餐飲質量、衛生環境、服務態度進行抽查,並著力規範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管理:一是強化安全管理,把安全工作作為日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對從業者的安全教育,強化安全意識,做好安全檢查,確保不出任何事故,保障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強化衛生管理,重點突出食品衛生、公共衛生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的清潔衛生;同時規定必須購置必要的衛生消毒設施,落實飲食衛生標準和防疫衛生要求。三是日常經營管理,在鄉村旅遊發展相對集中的區域,積極引導發展鄉村旅遊協會,通過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並對經營戶進行星級評定,進行動態管理,對新開辦的經營戶實行准入制度。四是加強教育培訓工作,教育從業人員樹立遵紀守法,合法經營的思想觀念,真正做到誠實守信,講究信譽,以優質服務和鄉村特色來吸引廣大遊客。
一、因勢利導,著力加快鄉村旅遊發展步伐
鄉村旅遊具有資源覆蓋面廣、受益群體多、市場需求旺、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發展鄉村旅遊對拉動社會消費、促進農民就地創業就業、優化鄉村經濟社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提升文化傳承與文明程度、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豐富,特色農業亮點突出,發展鄉村旅遊優勢明顯。一是觀光旅遊的帶動效應。我市以三清山為代表的觀光旅遊開發較早,且影響力與日俱增,如何把這種巨大的客流引向鄉村旅遊,我們主動作為、因勢利導,從規劃、建設、營銷等環節入手,將旅遊產業鏈不斷延伸,助推了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二是新農村建設奠定的物質基礎。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市十分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歷史文脈的傳承,大力推進景區山村、湖區漁村、郊區新村試點建設,全市「三區」特色的新農村試點村達到1100餘個,這些村點特色鮮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具備了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條件。三是金融危機帶來的重大機遇。國際金融危機重創製造業,造成大量農民工返鄉,給農民就業增收和社會穩定帶來一定影響,如何「轉危為機」、促進廣大農民工就業增收,無疑成為各級黨政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為應對這場危機,出台了擴內需、調機構、促增長的一攬子政策,為旅遊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去年3月底,市委書記蔡曉明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果斷提出要把加快發展鄉村旅遊作為上饒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的的 重要舉措,作為破解經濟發展難題、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作為統籌城鄉發展、
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著力實施「雙萬」工程(萬民創業者工程和萬戶農家樂工程),全力助推以農家樂為主要載體的鄉村旅遊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農民創業就業渠道,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四是農家樂發展的強勁勢頭。近年來,我市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遊嶄露頭角,湧現出了婺源鄉村度假、玉山生態旅遊、鄱陽水鄉風情、鉛山畲鄉風情、橫峰、弋陽紅色情懷、上饒城郊休閑、萬年農業觀光、德興工業觀光等鄉村特色旅遊,2008年全市農家樂達到20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餘人。其中起步最早、發展最好的婺源縣農家樂發展到6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5000餘人,接待遊客達到409.6萬人,旅遊總收入10.16億元;
一、因勢利導,著力加快鄉村旅遊發展步伐
鄉村旅遊具有資源覆蓋面廣、受益群體多、市場需求旺、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發展鄉村旅遊對拉動社會消費、促進農民就地創業就業、優化鄉村經濟社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提升文化傳承與文明程度、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豐富,特色農業亮點突出,發展鄉村旅遊優勢明顯。一是觀光旅遊的帶動效應。我市以三清山為代表的觀光旅遊開發較早,且影響力與日俱增,如何把這種巨大的客流引向鄉村旅遊,我們主動作為、因勢利導,從規劃、建設、營銷等環節入手,將旅遊產業鏈不斷延伸,助推了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二是新農村建設奠定的物質基礎。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市十分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歷史文脈的傳承,大力推進景區山村、湖區漁村、郊區新村試點建設,全市「三區」特色的新農村試點村達到1100餘個,這些村點特色鮮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具備了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條件。三是金融危機帶來的重大機遇。國際金融危機重創製造業,造成大量農民工返鄉,給農民就業增收和社會穩定帶來一定影響,如何「轉危為機」、促進廣大農民工就業增收,無疑成為各級黨政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為應對這場危機,出台了擴內需、調機構、促增長的一攬子政策,為旅遊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去年3月底,市委書記蔡曉明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果斷提出要把加快發展鄉村旅遊作為上饒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的的重要舉措,作為破解經濟發展難題、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著力實施「雙萬」工程(萬民創業者工程和萬戶農家樂工程),全力助推以農家樂為主要載體的鄉村旅遊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農民創業就
業渠道,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四是農家樂發展的強勁勢頭。近年來,我市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遊嶄露頭角,湧現出了婺源鄉村度假、玉山生態旅遊、鄱陽水鄉風情、鉛山畲鄉風情、橫峰、弋陽紅色情懷、上饒城郊休閑、萬年農業觀光、德興工業觀光等鄉村特色旅遊,2008年全市農家樂達到20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餘人。其中起步最早、發展最好的婺源縣農家樂發展到6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5000餘人,接待遊客達到409.6萬人,旅遊總收入10.16億元;
一、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意義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對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滿足遊客旅遊文化消費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各類鄉村風光,宣傳文化和生活吸引,開展鄉村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性旅遊活動,對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和弘揚民族文化,豐富和優化我國旅遊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市場結構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著力點。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可以實現城鄉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對接,實現城鄉、區域的統籌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立足自身實際,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特色化,增強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農民不離土、不離鄉,就地走向現代化,開創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徑。
(二)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是破解當前經濟發展難題,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鄉村旅遊既可以拉動廣大的城鎮居民旅遊消費市場,也可以培育廣大農民旅遊消費的能力,形成巨大的農民旅遊消費市場,通過城鎮和鄉村兩大旅遊消費市場的開拓,成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
推薦閱讀:
※周迅霆鋒戀情發展已2年 張學友潑冷水氣走張柏芝
※自尊的終生髮展軌跡 ▎超過30萬9-90歲個體自尊的研究調查
※關於珠寶市場發展解析
※百試不厭 從你陰曆生日可預知一生財運的發展
※感恩的人職場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