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講義2 轉載自 儷嘯 轉載於2009年06月15日 17:09 閱讀(5) 評論(0) 分類: 佛學故事
舉報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現在,講解經文,不過本經的經文,不像其他經典一樣,先有『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的序分,敘述本經的緣起,後面也沒有流通分的總結。一開始就是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究竟是誰?是主講此經的菩薩?抑或是修學般若法門的聖者?又觀自在菩薩,是現於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觀世音菩薩呢?抑或是另有其人? 有人說:觀自在菩薩,是指修學般若法門的聖者。凡是修習般若法門,由觀照般若之功,深入法性,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之時,而心得自在的修行人,都可以被稱為觀自在菩薩。筆者認為在理論上,是可以這樣說的,但在這裡,觀自在菩薩,應該是指主講此經的觀世音菩薩。
因為,本經在藏經中,現在還可以見到的,共有七種譯本,其中五種,都有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而於序分與流通分中,都說明此經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而觀自在菩薩,亦即是觀世音菩薩。舊譯名觀世音,新譯名觀自在,實則同是一人。 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不是一開始就說:『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嗎? 至於智慧輪三藏法師的譯本,則說觀世音自在。並於序分中,敘述六種成就之後,很明顯的說:『爾時世尊,入三摩地,名廣大甚深照見,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即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聖者,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云何修行?…。』因此,觀世音菩薩,為舍利子而說此經。最後,流通分的經文是:『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學。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祥而起,贊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悉皆隨喜。…』 至於法月三藏法師的譯本,在序分中詳述本經的緣起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滿百千人,菩薩摩訶薩七萬七千人俱。其名曰: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以為上首,皆得三昧總持,住不思議解脫。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彼敷座。於其眾中,即從座起,詣世尊所,而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欲於此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為諸菩薩宣秘法要。爾時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眾生,作大光明。
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己,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蘊自性皆空,從彼三昧安祥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薩有般若波羅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作是語已,慧命舍利弗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唯大凈者,願為說之,今正是時。於斯告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是很明顯的說,此經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嗎? 般若共利言的譯本,亦於序分中,敘述六種成就之後說:『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即是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問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觀五蘊性空,……。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說是語已,即是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 還有,法成三藏法師的譯本,在序分中則說;『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於是觀音菩薩為其說此心經。最後佛亦從定起,讚歎善哉,並印證說:『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 施護三藏法師的譯本,雖然經題是『佛說佛毋般若波羅蜜多經』,但於序分中卻說:『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佛會中。而此菩薩摩訶薩,己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樂欲修學者,當云何學?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諦聽,為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祥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以上五種譯本的序分,除了法月法師的譯本,說觀世音菩薩在說此經前,特別請佛允許之後而說之外,其餘四種譯本,都是說觀世音菩薩,因舍利子的請示而說此經的。又於流通分中說:釋尊出定後,曾經讚許及加以印證。那麼,玄奘法師與羅什法師的譯本,可能是為了便於誦念,略去前後的序分與流通分。但有人卻說:本經是從『大般若經學觀品摘錄出來單行流通的』。又說:『至於法月等譯本,完備的具有三分,這是後人根據一般經典的形式加上的,並不是心經本來的形態。』
亦有人說:大般若經觀照品有段文字與本經相似。又說:本經最後的咒語,也與大般若經功德品所說:『是大神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一切咒王,…能降伏一切,不為一切之所降伏。』一樣。又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有『多侄多,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諦,菩提莎訶』這幾句咒語。因此懷疑此經,是密教想把此經當為自己的經典,所以將般若密教化,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 還有人說:『考觀世音,是從耳根圓通,入三摩地,非修般若之人也。此經乃佛說,非觀世音說也。』關於以上三種猜想的說法,筆者都不敢贊同,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五蘊諸法,緣起性空,既然是不可磨滅的真理,而般若波羅蜜多,具有大神咒,大明咒…等威力,也是鐵一般的事實;那麼,不管是誰說,都應該是一樣。等如佛在一切大乘經典中,說及佛道功德,與菩薩修學位次、修學法門時,內容都相似一樣。即使是歷代弘宗演教的大德,無論其辯才多好,其說法的方式又是何等的巧妙;但當其說及十力、四無所畏等佛道功德,與菩薩修學所經歷的位次,所修學的六度、四攝等法門時,其內容一定要與其他法師所說的類似。否則,他所說的不是佛經,而是說他自己的經了。然則,佛在般若會上,與諸大弟子廣談般若空義,觀音菩薩在此經所說的,也是般若真空妙理,其名詞語句,當然亦應該有相類似的共同點,怎可以因為大般若經有段文字與本經相似,就說本經是從大般若經摘錄出來的呢! 二、此經果然真的是從『大般若經學觀品摘錄出來單行流通的』,那究竟是誰摘錄出來的呢?若果說:是羅什與玄奘兩位譯者本人,從大經摘錄出來的,但他們是不同時代的人物,一個是舊譯時代的泰斗,一個是新譯時代的權威,彼此相距二百多年。舊譯時代,六百卷大般若經,還未譯傳中國;那麼,鳩摩羅什法師,是從梵本那裡特別摘錄出來單行流通的嗎? 根據歷史記載,玄奘法師譯完六百卷大般若經時,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不久就圓寂了。然則,此心經是他在未完成大般經之前,就摘錄出來單行流通?抑或是在完成大般若經之後,圓寂之前,趕緊在大般若經中摘錄出來?據史料記載:玄奘法師在去印度的途中,觀世音菩薩已經教他誦念此心經了,還需要等待十多年後,從印度回來,譯出大般若經時,再摘錄出來單行流通?
三、至於說:其餘五種譯本的序分與流通分,『是後人根據一般經典的形式加上的』,這個『後人』,究竟是誰?是指五種不同譯本的譯者?但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人,怎會不約而同的都在此經,加上除了文字有少許出入外,內容都是相同的序分與流通分?還有,一個譯者應有的道德觀念,就是要忠於原本。他們也是當時傑出的高僧,負有盛譽的翻譯家,怎可能故意在此經加上序分與流通分,強將佛說的經典,變成觀世音菩薩所說?還加上佛贊『善哉』,印證『如是如是』等文字,豈不是犯了大妄語,為的是甚麼?究竟目的何在? 四、如果說『後人』,是五位譯者以外的人,那麼又是誰呢?同是一人,或是五個不同的人?若然同是一個人乾的,究竟是誰這麼大膽,敢修改佛經?又這麼能幹,可以在五種不同時代的譯本中,隨便加上自己的意見?有可能嗎?或者說:是五個不同的人乾的,真的這麼巧,秦、唐、宋每一個朝代,都出現改經的人?而且修改的都只是這部經,內容又大同小異,不可能吧? 五、或說:是梵本被後人修改,加上序分與流通分的。但在羅什法師所譯的心經,已經有『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及咒語了,是否有人在姚秦時代,就要將般若密化,加上密教真言,又在數百年後,再加上序分與流通分,特別奉請觀自在菩薩為說法主? 六、至於說:觀世音菩薩,是從耳根圓通,入三摩地,非修般若之人。所以此經乃佛說,非觀世音說。這種說法,更令人無法接受。因為『從耳根圓通,入三摩地,』所修的正是首楞嚴王大定。修此定者,必然三觀圓修,三觀圓證;豈獨沒有般若空慧?如果不修般若,怎可以證得奢摩它空觀?再說:觀世音菩薩,早已圓成佛道,當然具足佛道無量三昧,無邊功德;今來此娑婆世界,協助釋尊教化,就不懂得『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門?
七、在台灣新文豐出版的大藏經,第八冊,八五一頁中,有一部題名為『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序的經,同時註明是『西京大興善寺石壁上錄出慈恩和尚奉昭述序』。其中大意是說:梵本般若多心經,大唐三藏之所譯。因為唐三藏法師,(指玄奘)志游天竺,路經益州,投宿空惠寺,遇見一位梵僧,問他要去那裡?奘師告訴他,欲往印度學習佛法。梵僧讚歎奘師不辭辛勞,為法忘軀,甚為希有;可惜路遠,艱險重重,他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如能受持,可保旅途平安,隨即口受此心經給玄奘法師。奘師次晨起來,此僧竟然失其所蹤。 後來玄奘法師長途跋涉,每次遇險,即默誦此心經,皆可以化險為夷。或當迷失方向時,默誦心經四十九遍,即有化人出現,指導方向;或於上無飛鳥,下無水草的困境中,饑渴交逼之際,默誦心經,就會發現可食之物以充饑,一路上凡有所求,皆獲靈驗,終於平安抵達印度。 及至那爛陀寺時,又見以前傳授心經的僧人出現,並對他說:『逮涉艱險,喜達此方,賴我昔在支那國所傳三世諸佛心要法門,由斯經歷,保爾行途。取經早遂滿爾心愿,我是觀世音菩薩。』說完,立即衝天而去。據此,不僅證明此心經,是觀世音菩薩所說,還可以想像得到,玄奘法師翻譯此經,一定是在大般若經之前,所以,不應該說此經是從大般若經摘錄出來的。 西方哲學家亞理士多德,每與他的老師柏拉圖,持相反的意見。有人問他,為甚麼不尊師重道,要時常與老師辯論?他說:『吾愛吾師,吾愛真理。』同樣道理,筆者對於說此經,不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幾位知名度很高的大德,非常尊敬;因為他們都是近代佛學界權威,他們著作之豐,說理之精,的確令人敬佩,唯獨這點,筆者不敢贊同。因為有前面的理由,我仍然堅信,法月等五位三藏法師的譯本所說:此經是觀世音菩薩,因舍利弗的請示而說的。不過,觀世音菩薩是在佛前說此經的,說完之後,佛又加以印證,所以此經,亦等於是佛說的了。 |
推薦閱讀:
※如何治癒功血(信佛者進)
※《佛心經》第十講
※宗薩欽哲仁波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新開示 【世俗諦 & 勝義諦】
※心經講解
※成剛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述義筆錄(一)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