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4)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4)                        第二冊卷21-卷40            卷第三十二 釋初品中  四緣義    

    問道人譯

 

【經】「欲知諸法如、法性、實際,當學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住般若波羅蜜!」    

【論】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各各相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分別諸法,各自有相。實相者,於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不可破,無諸過失。

(【論】一切法如,有二種:一、各各相,二、實相。各各相指,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象這樣等分別一切法,各自有相。實相指,在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不可破,無一切過失。)

如自相空中說:地若實是堅相者,何以故膠、蠟等與火會時,舍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則失堅相。又破地以為微塵,以方破塵,終歸於空,亦失堅相。如是推求地相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實皆空,空則是地之實相。  

(如自相空中說:地如果實是堅相,為什麼膠、蠟等與火會時,捨去他們的自性?有神通的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就失堅相。又破地成為微塵,用這個方法破塵,終歸於空,也失堅相。象這樣推求地相就不可得,如果不可得,他們的真實面目都是空,空就是地的真實相狀。)

一切別相,皆亦如是。是名為如。法性者,如前說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為如;同為一空,是為法性。是法性亦有二種:一者、用無著心分別諸法,各自有性;二者、名無量法,所謂諸法實相。

(一切別相,也都是這樣。這稱為如。法性的意思是,如前面說的各各法空,空有不同,這是如;同是一空,這是法性。這法性也有二種:一、用無著心分別一切法,各自有性;二、名無量法,所謂一切法實相。) 

如持心經說:法性無量,聲聞人雖得法性,以智有量故,不能無量說。如人雖到大海,以器小故,不能取無量水,是為法性。  

(如持心經說的:法性無量,聲聞人雖得法性,因為智有量,不能說無量。如人雖到大海,因為器小,不能取無量的水,這是法性。)

實際者,以法性為實證,故為際。又如阿羅漢,名為住於實際。 

(實際的意思是,把法性作為實證,所以稱為際。又如阿羅漢,稱為住於實際。)

問曰:如、法性、實際,是三事為一、為異?若一,云何說三?若三,今應當分別說!  

(問:如、法性、實際,這三事是同、是不同?如果相同,為何說三個名字?如果是三件事,現在應當分別說!)

答曰: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所以者何?凡夫無智,於一切法作邪觀,所謂常、樂、凈、實、我等。佛弟子如法本相觀,是時不見常,是名無常;不見樂,是名苦;不見凈,是名不凈;不見實,是名空;不見我,是名無我。

(答:這三種都是一切法實相的異名。為什麼?凡夫沒有智慧,對於一切法作邪觀,所謂常、樂、凈、實、我等。佛弟子如法的本相去觀察,這時不見常,這時名無常;不見樂,這名為苦;不見凈,這名不凈;不見實,這名空;不見我,這名無我。)

若不見常而見無常者,是則妄見,見苦、空、無我、不凈亦如是,是名為如。如者,如本,無能敗壞。以是故,佛說三法為法印,所謂一切有為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印、涅槃寂滅印。  

(如果不見常而見無常的人,這就是妄見,見苦、空、無我、不凈也是這樣,這稱為如。如的意思是,如本,沒有能敗壞的。所以,佛說三法為法印,所謂一切有為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印、涅槃寂滅印。)

問曰:是三法印,般若波羅蜜中,悉皆破壞。如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觀色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觀色無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苦、樂,我、無我,寂滅、非寂滅,亦如是。」如是云何名法印?  

(問:這三法印,在般若波羅蜜中,全部都破壞。如佛告須菩提:「如果菩薩摩訶薩觀色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觀色無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苦、樂,我、無我,寂滅、非寂滅,也是這樣。」象這樣如何名法印?)

答曰:二經皆是佛說,如般若波羅蜜經中,了了說諸法實相。有人著常顛倒,故舍常見,不著無常相,是名法印;非謂舍常著無常者,以為法印。我乃至寂滅亦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破著無常等見,非謂破不受不著。

(答:二經都是佛說,如般若波羅蜜經中,清清楚楚的說一切法實相。有人著常顛倒,所以舍常見,不著無常相,這名法印;不是說舍常著無常的情況,把這作為法印。我乃至寂滅也是這樣。般若波羅蜜中,破著無常等見,不是說破不受不著。)

得是諸法如已,則入法性中,滅諸觀,不生異信,性自爾故。譬如小兒見水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愁。智者語言:「性自爾,莫生憂惱!」善入法性,是為實際。  

(得這些法『如』已後,就入法性中,滅各種觀,不生異信,因為性自然是那樣。譬如小兒見水中月,入水求月,得不到月便愁。智慧的人告訴他說:「(水中的月)性自然是那樣,不要生憂惱!」善入法性,這樣是實際。)

問曰:聲聞法中,何以不說是如、法性、實際,而摩訶衍法中處處說?  

(問:聲聞法中,為什麼不說此如、法性、實際,而大乘法中處處說?)

答曰:聲聞法中亦有說處,但少耳!如雜阿含中說,有一比丘問佛:「十二因緣法,為是佛作,為是餘人作?」

(答:聲聞法中也有說的地方,只是少罷啦!如雜阿含中說,有一比丘問佛:「十二因緣法,為是佛作,為是其他的人作?」)

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緣,亦非餘人作。有佛無佛,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如無明因緣故諸行,諸行因緣故識,乃至老死因緣故有憂悲苦惱。

(佛告訴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緣,也不是其他的人作的。有佛無佛,一切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說的因為此事有所以這事才有,此事生所以這事才生。如無明的因緣所以有一切行,各種行的因緣所以有識,乃至老死的因緣所以有憂悲苦惱。)

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滅故是事滅。如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識滅,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如是生滅法,有佛無佛常爾。」是處說如。

(此事無所以這事才無,此事滅所以這事才滅。如無明滅所以一切行滅,一切行滅所以識滅,乃至老死滅所以憂悲苦惱滅。象這些生滅法,有佛無佛常是那樣。」這個地方說如。)

如雜阿含舍利弗師子吼經中說:佛問舍利弗一句義,三問三不能答。佛少開示舍利弗已,入於靜室。舍利弗集諸比丘,語諸比丘言:「佛未示我事端,未即能答,今我於此法,七日七夜,演說其事而不窮盡。」

(如雜阿含舍利弗師子吼經中說:佛問舍利弗一句義,三問三不能答。佛少開示舍利弗後,入於靜室。舍利弗集眾比丘,告訴眾比丘說:「佛沒有給我顯示事情的端倪,沒能立即回答,現在我對於此法,七日七夜演說而說不盡。」)

復有一比丘白佛:「佛入靜室後,舍利弗作師子吼而自讚歎!」

(又有一比丘告訴佛:「佛入靜室後,舍利弗作師子吼而自讚歎!」)

佛語比丘:「舍利弗語實不虛。所以者何?舍利弗善通達法性故。」聲聞法中,觀諸法生滅相,是為如;滅一切諸觀,得諸法實相,是處說法性。  

(佛告訴比丘:「舍利弗說的真實不虛。為什麼?因為舍利弗善通達法性。」聲聞法中,觀一切法的生滅相,這是如;滅一切觀,得一切法實相,這裡說法性。)

問曰:是處但說如、法性,何處復說實際?  

(問:這裡但說如、法性,何處又說實際?)

答曰:此二事,有因緣起故說;實際無因緣,故不說實際。  

(答:此二事,有因緣起所以說;實際無因緣,所以不說實際。)

問曰:實際即是涅槃,為涅槃故佛說十二部經,云何言無因緣?  

(問:實際即是涅槃,為了涅槃所以佛說十二部經,為什麼說沒有因緣?)

答曰:涅槃種種名字說,或名為離,或名為妙,或名為出;如是等則為說實際,但不說名字,故言無因緣。  

(答:涅槃有種種名字,或名為離,或名為妙,或名為出;象這樣等就是說實際,但不說名字,所以說沒有因緣。)

複次,諸法如者,如諸法未生時,生時亦如是;生已過去,現在亦如是。諸法三世平等,是名為如。  

(又,一切法如的意思是,一切法生的時侯和沒有生的時侯是一樣的;生成後生就成了過去、現在也是一樣。一切法三世平等,這樣名為如。)

問曰:若未生法名為未有,生法現在,則有法可用;因現在法有事用相,故追憶過事,是名過去。三世各異,不應如實為一,云何言三世平等是名為如?  

(問:如果法沒有生名為沒有,生成後現實存在,就有法可用;因現在法有事用相,所以追憶過去的事,這名過去。三世各異,不應如實為一,為何說三世平等這樣名為如?)

答曰:諸法實相中,三世等一無異。如般若波羅蜜如品中說:過去如,未來如,現在如,如來如,一如無有異。

(答:一切法實相中,三世等一沒有差別。如般若波羅蜜如品中說:過去是那樣,未來是那樣,現在是那樣,如來是那樣,都是一樣沒有差別。)    


推薦閱讀:

〈天玉經〉白話釋解
里乘 卷三【白話譯文】
《了凡四訓》白話文譯本(第三篇)
《雪心賦》(附:白話意譯)
陳益峰:《天玉經》上篇白話註解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