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進行芭蕾舞藝術鑒賞
芭蕾不是某一天突然出現的,它經歷了很長的發展過程。義大利,作為許多偉大舞蹈家的故鄉,是這種形式化舞蹈的誕生地。當初貴族們跳舞純粹出於自娛的目的。1661年在法國建立的舞蹈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舞蹈學校,芭蕾最初的五個腳位即創立於此。實際上如此之多的芭蕾姿態是在這裡創作和命名的,所以世界通用的芭蕾術語一直沿襲使用法語。起初跳舞的都是男子。到1681年,專業演出中開始有婦女參加,擔當一些不起眼的角色。可是到了18世紀中葉,女子一度完全統治了舞台,由她們扮演所有的男子角色。雖然當時男舞蹈家在歐洲失去了地盤,但在俄國卻仍保持著強大的實力和影響。
怎樣進行芭蕾舞藝術鑒賞 深圳舞蹈網 一、做個高素質的觀眾1. 自覺保持演出場地的秩序
2. 體諒演員的勞動,擅於鼓勵,能慷慨奉獻熱烈的掌聲
3. 專心理解作品,全身心投入
二、如何欣賞芭蕾
首先,欣賞芭蕾,"第六感覺"----動覺應該是觀眾最重要的工具。
假如您真的不懂如何去欣賞芭蕾的話,那就什麼也別想,只管走進劇場,從"感覺"芭蕾開始做起好了,讓直覺去感受芭蕾舞的美,因此芭蕾觀眾最好輕裝上陣,兩手空空,以便能夠隨時對芭蕾舞者的動作做出自己的、自由的、松馳的和即刻的動覺反應和理解。
其次,在你感覺了芭蕾一段時間以後,您可以依據評價芭蕾技術的20條標準來評判芭蕾:1、旋轉;
2、速度;
3、方向;
4、定點看一點的能力;
5、變化手臂腿腳的能力;
6、無聲而優雅的落地;
7、跳躍的高度;
8、綳膝蓋;
9、綳腳尖;
10、高抬腿;
11、支撐腿的穩定性;
12、線條;
13、流暢度;
14、雙人舞;
15、大群舞;
16、動作乾淨準確;
17、充分而優雅的自信,如履平地的輕鬆自如感,一氣呵成的整體感和舒適感;
18、快感;
19、彌補失誤的小騙局;
20、從技術向藝術的大跳。
再次,您還可以從四個間接視角間甄別質量高低:
a是否引人入勝,
b是否達到忘卻細節而順其自然的流暢,
c是否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d是否給您留下忘卻一切世俗煩惱的印象。三、判別古典芭蕾和當代芭蕾
在節目單或廣告牌上,我們經常看到"古典芭蕾"的字樣,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芭蕾的類別、風格?還是芭蕾作品的時代標誌?應該說"古典芭蕾"這幾個字, 既代表了芭蕾的一種風格,一個類別,又與該作品產生的時代密切相關。但是今天人們一種約定俗成的認識,基本是以20世紀初發生的現代藝術思潮對芭蕾的影響為分界線,在此之前的以遵循芭蕾原有程式規範和風格特徵的作品,無論是舞劇還是小型作品,都可以說是古典芭蕾。
而近代產生的許多芭蕾作品,或在題材選擇上有別於以往的選材範疇,或在形式上進行了發展創新一一 從生活中提煉了動作語言,或從其他姐妹舞種吸收借鑒了舞蹈語彙和表現手法,形成區別於古典芭蕾的風格樣式,這便是所謂的「當代芭蕾」、「現代芭蕾」。 屬於題材變化的如《紅色娘子軍》,描寫的是中國30年代的故事,所以標示為"現代芭蕾舞劇"意指反映現代生活的舞劇。
其他國家來華演出20世紀以來創作的芭蕾作品特別是舞劇,並不做這樣的標示,應該說也與眾所周知的"古典芭蕾"名劇拉開了距離,不屬於"古典芭蕾"範疇。譬如前蘇聯的芭蕾舞劇《寶石花》、《羅密歐與朱麗葉》、《斯巴達克》,德國的《奧涅金》,英國的《梅雅林》、《曼農》均屬於這類作品。
當然題材的變化不可避免地也帶來形式的變化,如《紅色娘子軍》即吸收了部隊生活動作和中國民族舞蹈素材;上述幾部舞劇在結構、敘事方式、舞蹈語彙等方面也都依戲劇內容而有較大突破。 對原有的傳統芭蕾形式進行了比較大的發展變化的芭蕾作品,當屬運用交響樂編舞的"交響芭蕾"(如《小夜曲》、《協奏曲》等),還有吸收現代舞的編舞方法與技巧、動作,包括服裝的變化,更簡潔更簡便以至只著舞蹈練習服上台的作品。
那麼僅從觀眾的角度看,古典芭蕾與當代芭蕾的主要區別到底在哪裡呢?在於是嚴格地按照芭蕾傳統的風格、技法"說話",還是根據現代審美觀念對動作組合進行一些變形處理。
四、了解芭蕾的結構
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古典芭蕾逐漸形成了一套結構形式,這套形式大約從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日趨規範。在一部古典芭蕾中,雙人舞、獨舞、群舞都有經常使用的結構形式。如雙人舞是古典芭蕾中的核心舞段,大都用以表現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爭鬥、廝殺或其他關鍵性的情節。一般分為「出場」、「慢板舞」——由男女演員合作的抒情舞段;「變奏」——男女演員分別表的獨舞,用高度的舞蹈技巧表現人物的性格、情緒;「結尾」——男女演員穿插表演,最後以合舞結束。
由於雙人舞本身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技藝精湛,往往能反映一部舞劇和表演者的水平,又常被選出作為晚會單獨演出或國際芭蕾舞比賽的規定內容。與雙人舞結構類似的有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等,基本上按上面的出場結構,也有隻含「出場」和「慢板舞」的。群舞是一種集體舞,可以是純粹的古典舞,如《睡美人》中的華爾茲;也可以是性格舞,如《天鵝湖》中的西班牙舞、匈牙利舞、那不勒斯舞、瑪祖卡舞等;還可以是宮廷舞蹈或舞會舞蹈。這些都常用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環境、氣氛,有時也可以作為獨立的晚會節目演出。整個舞劇也有自己的結構形式,如在全劇或某一幕結尾部分,編導也常常安排大型群舞,創造出一種熱烈的情緒或壯觀的場景,把舞劇推向高潮,由男女主角和群舞演員合作表演。19世紀古典芭蕾結構上的一個重要成就是「伴舞隊」的運用。它是芭蕾交響化的孿生物,與一般集體舞不同的是它不能脫離主角的表演,只作為陪襯。伴舞者在主要角色表演雙人舞或變奏時,以各種生動、形象的造型和多變、優美的圖案來烘托主角,而在結尾時與主要角色穿插合舞,根據J.-G.諾維爾,關於情節芭蕾的理論,19世紀的舞劇編導們創造出情節芭蕾的結構形式。它是用舞蹈手段來表現和推進發展的重要形式。
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舞作品中,上述規範化的形式已被大大突破,尤其是雙人舞,已不拘泥於「出場」、「慢板舞」、「變奏」、「結尾」這樣的刻板程式。五、體會芭蕾的輕靈與厚重
舞蹈的質感在於輕靈。芭蕾尤以輕靈為其美學特徵。
自從150年前芭蕾的選題浪漫地朝非現實方向一躍,仙姝倩鬼神魔精靈遍布舞台,芭蕾舞的表現形態隨之發生變革,一蹴而就並不可逆轉地把輕靈的本質突現出來。1832年代表浪漫主義芭蕾方向的《西爾菲達》(即《仙女》)在巴黎問世。這部藉助於蘇格蘭民間傳說,描繪一幅林中仙子同凡人相戀圖景的舞劇里,女主人公西爾菲達有一對會飛的翅膀,在舞台上時隱時現、飄忽不定;當時人稱"芭蕾皇后"的瑪麗·塔莉奧妮首演這個角色,她的舞蹈風格的輕盈,把人們超自然的想像完美地體現在舞台上,並由此而確立了足尖舞蹈的地位--當之無愧地具有芭蕾舞代表性質的技藝。9年以後,另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吉賽爾》在巴黎同觀眾見面併流傳至今,被譽為芭蕾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這部舞劇受惠於自斯拉夫民族的傳說"維麗斯女鬼的夜舞",著意表現了山村少女吉賽爾的純情與善良。舞劇對比式地展現了現實生活和冥冥世界兩幕場景,那虛幻飄渺的幽靈之舞,是芭蕾藝術把不可知的世界奇妙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傑作。浪漫主義的注入掀開了芭蕾歷史新一頁,從此,芭蕾藝術形態就定位於輕靈這一坐標。美妙絕倫的足尖舞功、各種騰躍空中的技巧、舉重若輕的男女雙人舞、以及急遽的旋轉、飄灑的舞步、舒展流暢的舞姿……舞蹈的格式和技巧無一不刻印著輕靈的屬性。
輕靈給人以視覺美感,它把情感、情緒、願望透過人體美麗和諧的律動透發出來,把人的超脫自然束縛、飛升向上的心理要求具體在一個物質存在上,從而激發了審美主體的審美愉悅。
輕靈又是一種境界。它藉助動態的線條勾勒的圖景,瀰漫著非言傳的意蘊,濡染著周圍空間。在舞蹈者,它是表現的慾望假外部形態合理地恰如其分地釋放;對欣賞者,則是透過目睹活生生的媒體,映照心田那一縷風光,於是經受感染、撥動共鳴、生髮聯想、重複體驗。
舞蹈的表現力建築在輕靈飄逸之上。芭蕾尤以輕靈垂範舞蹈殿堂。
無論是如歌式的抒懷或豪邁的詠嘆,無論是纖纖淑女或驍勇雄健的騎士,無論舞段的力度要求如何地粗獷開闊、激越鏗鏘,芭蕾藝術對輕靈的訴求始終是懸在所有舞者頭上的一把戒尺--簡明、光潔、迅捷、準確,起跳爆發力如火箭升空,落地若飄落綿絮。記得《睡美人》王子儒雅的變奏獨舞嗎?多麼輕捷洒脫,一派尊貴的宮廷風度;而《海盜》首領康拉德,如疾風似迅雷,凌空跨越,翻卷急旋,那是大海錘鍊的性格;裊裊婷婷的《四人舞》, 將一幅百多年前的版畫複製在舞台上,依舊散發出嫵媚動人的馨香;火辣辣的《堂·吉珂德》,帶著鬥牛之鄉的西班牙風姿,剽悍有加黠慧飛動……儘管這些膾炙人口的舞段風格各異,卻必須守恆於芭蕾舞的規範之美:動作輕盈,技巧穩練。於是,人們對芭蕾品評視角自然地偏向輕靈,猶如鑒賞出土彩陶離不開粗朴稚拙,聆聽交響樂離不開雄渾凝重,吟讀水墨畫離不開精潤靈秀一般,品味舞蹈尤其芭蕾離不開輕靈。如果失卻了輕靈,芭蕾舞的美感與魅力也就喪失殆盡。因此,芭蕾舞傳達給審美主體的最為突出的感受,凝結在一個辭彙上--輕靈。倘舞者能將輕靈這一舞蹈要素揮發達於極至,詩意便自然而然從中流淌、噴湧出來。
然而,輕靈的芭蕾形式,又會映現出另一重性格:厚重;因為,芭蕾作品的內涵往往又是厚重的。
感情的傾吐,理念的宣發,內心的剖白,行為的展露,在芭蕾作品及人物身上都塗抹著厚重的油彩,肩負著厚重的使命。舞劇,悲劇、正劇、抑或喜劇,必然隱含通過舞蹈闡發的主題,而任何主題相對於輕靈的舞蹈敘述形式,總是厚重的。正劇和悲劇自不待言,即如輕鬆的喜劇芭蕾《無益謹慎》、《窈窕淑女》、《馴悍記》,也都顯露出某種莊重的人文主義態度。芭蕾小品如《天鵝之死》,短短几分鐘里刻畫了一幅生死搏擊的悲壯場面,深沉而雋永。純粹著意於將音樂視覺化的交響芭蕾,調動舞者猶如擺弄音符,甚至同音樂的無標題一致地無標題,卻也在和聲般的形式美中傳達出某種意蘊,把寬泛的抽象的不確定性的音樂內在因素呈現在舞台上。即使一個叫《練習曲》的節目,將芭蕾從藝者的日常練習展覽於觀眾眼前,它那明快、洒脫、齊整、繁難,激蕩起人們驚詫、亢奮、嘆服、愉悅--以簡約的形式換取的是複雜的情緒反映,就是它的意在不言中的內在品性。
舞蹈,尤其芭蕾,輕靈與厚重並行不悖。
輕靈是美的載體,負載著形式美表現美外在美;輕靈又是厚重的載體,負載著思維、觀念、情緒、意向之內蘊之美。
舞蹈,尤其芭蕾,是以輕靈的材料構築的厚重的藝術實體。只是,厚重的程度有差異,或為巍峨的大廈,或為玲瓏的小舍。
輕靈使芭蕾富有生命力。但真正洋溢生命激情的作品,必然包孕厚重的內涵;惟此而意味深長,而情趣盎然,而氣韻生動,而神形兼備。古往今來,無數芭蕾精品,無不是把輕靈與厚重有機地縫納在一起。《天鵝湖》濃郁詩意是動人的,既來源於舞蹈畫面的純美,也來源於浪漫地謳歌愛情這一永恆的主題。《斯巴達克》氣勢恢宏,是用精巧的舞蹈構思塗抹的一幅奴隸起義的歷史畫卷。福金的《仙女們》淡雅清新,那仙境是借用肖邦的音樂,導引出貯存於人的心靈中的清純。《村居一月》以明麗溫煦的筆調,寫出複雜的人物關係,映照出屠格涅夫時代的風貌…… 單一的輕靈不足以承載永恆的價值,惟有以厚重為骨架,方能經受歲月的沖刷而永葆鮮麗。
空洞的厚重失卻了藝術風采,同樣經受不住時光磨蝕而被歷史遺忘。輕靈不流於輕浮,厚重不滯於呆板,方為芭蕾的完美之作,亦是藝術的完美之境。
推薦閱讀:
※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訓練
※文言詩文解題法:鑒賞品析
※鑒賞詩歌的鍊字藝術
※古代詩歌鑒賞專項提升訓練(含解析)
※《夏日山中》如何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