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技擊探秘——【陰陽斷環掌】

近二十年來,太極拳運動成為風靡世界各地的健身運動之一,習練人數達到了數億之眾。然而在武術界往往也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一年形意打死人」的說法,一般人的印象里,太極拳都是公園裡慢騰騰的老人操,遇到散打或搏擊選手還不是兩下就被干趴下?其效果,還不如練形意拳的來得直捷了當!

究其原因,乃是當今世上練太極拳的大部分只強調「松」,要松,要松,要全身鬆開,卻沒強調松、緊的陰陽關係,導致練起來鬆鬆垮垮,一出去就是挨打的架子。

前期我們已經有專文論述過「松從緊中求」的心法,通過部分的「緊」來拉長大筋、改造骨架、貫通氣血、充實內氣,使全身筋絡鬆開,從而達到不動之動、不空之空、剛柔相繼的境界。今天我們主要來講講陰陽的辯證關係。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原因是為了要使全身協調,「合」成一個整體。作為入門的第一步,「整」最難練,某種意義上講,「整勁」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完整的太極,其核心是兩肩、兩胯這四大部位要時時相照,上下相隨,肩胯不隨意妄動,不任意凹凸,孫氏太極拳拳架中使用了大量的跟步就是最好的寫照。

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可以在雙人對練中,一人喂勁,另一人使太極拳的「手揮琵琶」式(或形意拳三體式)一毫米一毫米的往前穿透出去,意在指梢往前領勁,小臂放鬆,脊柱後靠。這樣,在緩慢的喂勁、掤勁過程中,體驗身體整體緩慢運動的軌跡和勁路,等前後直向力找到了,再找左右橫向力和斜向力,然後再進行單推手和雙推手的圓圈訓練。

一旦有了上述初步的「整勁」之後,就要明白陰陽和虛實的運用心法了。整勁是從陰陽的動態協調中產生的,也就是要注意虛實的調換,武禹襄《太極拳論》有說:「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以楊氏太極拳「攬雀尾」為例,當右手在前作掤勢時,是(左手)陰推(右手)陽,繼而腰胯稍右轉,是(右手)陽帶(左手)陰。

作「擠勢」時,前胯意向後斂為陰,前肩松沉前掤其意為陽,前手鬆靜舒展為陰,後手掌根勁接腳底實際上為剛為陽,如此陰陽相濟,才能一搭手冷快絕倫,無堅不摧。而如果兩手、兩腳都使相同大小的剛勁,則為雙重,勁力容易被滯留在肩、肘、腕部,無法形成穿透勁。

 

兩胯是內家拳發力的總發動機,也是最難練的虛實所在,通常情況下,一旦受到對方的來力,兩胯必然後一前一後、一上一下、一里一外地虛實旋轉,以帶動身體各部位化解來力,而全身虛實的總樞機則在兩腎上。而手腳則有交叉相貫的一線之勁,如右手左腳實,則右腳左手虛;反之亦然。

右手實勁要交與左手時,其樞機在夾脊穴。左腳的實勁要交與右腳,其樞機在尾閭。故而尾閭與夾脊需要中正對直,才能不失中定。

又如作楊氏太極拳的「單鞭掌」,盤拳走架過程中接近定式時,前掌松肩墜肘、為陰為虛(連同前胸、前腹亦為虛空),而勁向後斂;後鉤手、後腿意向後方放鬆為陽為實。如此在推手、散手的打手過程中,心中一緊,勁從腳發,前半身才能在瞬間由虛變實,產生冷脆如電的整體打擊力,這種打擊力恰恰是來源於身體前後的陰陽轉換和虛實變化。俗話說「單鞭掌」要能夠八面支撐,明白前後的陰陽自然就能調動左右、內外剛柔形成支撐力。

又例如,作楊氏太極拳的「白鶴亮翅」,此勢接近定式時,不但腰胯以下要有松沉之意,上半身還要有「頂頭懸」的意思,將玉枕骨豎起。說得誇張一點,彷彿頭頂要整個掛到天上,身體隨時可以懸空離地,這就是要虛靈頂勁,分出上下的陰陽。為何要這麼做?因為這樣在技擊中才能實現步法的快速移動,且身體虛領頂勁能進一步使胸腹鬆開,氣貼後背,產生較強的抗擊打能力。大家看看楊氏太極拳大師董英傑的拳照,其在做「白鶴亮翅」、「左右分腳」、「雙峰貫耳」等動作時,步法小巧,背後脊柱、玉枕穴皆向身體前方豎起,前額印堂稍稍略有向前,整個脊椎的「弓」勁非常飽滿。這和薛顛的形意拳拳架結構也是殊途同歸的。

由此再把陰陽的運用更進一步,把胸腹和丹田都忘掉,身體無非就是前後(或上下)兩點,就像橡皮筋的兩端,這兩端通過陰陽變化來實現鬆緊,中間部分在早期階段應統統忘掉。每見不少人云練太極拳要氣沉丹田,絕大部分越練肚子越大,最後氣停留在肚子下不去了。所以《莊子》講:「真人之息至踵」,就是沉到腳底。

筆者在近年拜會上海葉大密先生之高徒金仁霖老師時,老先生多次拿出陳鑫的《太極拳圖說》,指出書上寫的,丹田之氣亦應沉於腳底,並告訴筆者,當年在從丹田沉到腳底的過程,金老自己用了十年時間,方才參透。

橡皮筋的兩端也可以比喻為一個彈簧,彈簧在受到拉伸和擠壓的過程都有節節貫串的「掤勁」,而最終作用的是在梢節和根節兩端。

上盤守的是肘而不是肩,肩、肘、腕務不能三者同時用力,要肘不要手、要手不要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下盤守的是胯,而胯勁要直通腳跟。早期的訓練中需要有專門的方法來推腰、胯,胯推開了,腰才能真正松活,勁才能真正收到腳跟,其後腰圈乾脆就忘掉了,心意一動,勁就出了。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這就是陰陽產生的勁力!

陰陽的運用還體現在推手、散手的步法上,傳統武術的訓練中有「太極步」、「正三腳步」、「反三角步」、「蛇形步」、「八卦步」等等,其核心目的之一是保護自己的中軸線不受攻擊,且以最快的速度搶佔有利的角度和位置,破壞對方的中軸線、迫使對方重心失衡,實現後發先至,以柔打剛。

這跟古代的槍法是一致的,越是高手,兩槍相交,越只需錯開一點點角度,螺旋著就捅進去了。而問題在於:如果兩個人都會正、反三腳步,都同時以接近的速度搶對方的中軸線該如何處理?如此一來,就接近了兩個人在八卦圈上搶位,未能分出陰陽。故而,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步法、身法和手法給出一個勁路引出對方的陽勁(應當特別注意對方出前腳或前手,此時相當於對方露出了陽面),陽勁一出,我方即有機會調動對方的中軸線而佔據斜角線,打動不打靜,力小打力大,四兩撥千斤。

一言以蔽之,明陰陽、懂虛實是太極拳乃至內家拳的重中之重,《王宗岳太極拳論》提到:「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由此才能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進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而一般武術人身上的前後、左右、上下六合勁組成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圓(勁),破環即可破對方的掤勁,而明陰陽為斷環的關鍵!這就是[太極陰陽斷環掌]!

 


推薦閱讀:

淺析太極拳的求中、守中、用中
武式太極拳練功階段
陳式太極拳一路83式動作要領
陳式太極拳要領-張志俊
耀太極朱雋教授正宗陳氏太極拳

TAG:太極拳 | 陰陽 | 太極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