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抵抗紙上談兵---袁崇煥該不該殺

先簡單介紹一下四個主要人物。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廣西梧州府藤縣籍。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明朝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1622年(天啟二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1626年升至遼東巡撫,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1628年(崇禎元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崇煥。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皇帝大喜,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毛文龍,1579-1629年,字鎮南,中國明朝武將。浙江仁和人(今浙江省杭州)。文龍年輕時窮困潦倒,學麻衣相術,替人測字看相謀生,後浪跡江湖,來到山海關外邊塞,度過二十多年行伍生涯。1605年武科及第。後以朝鮮為根據地與清軍對抗,保障了與明朝的水路交通,同時在清朝後方出擊,牽制其西進犯明。

   崇禎,1610-1644年,是明朝皇帝朱由檢的年號。崇禎元年是公元1628年,崇禎末年(17年)是1644年。熹宗朱由校是他的大哥。

   清太宗,1592—1643年,姓愛新覺羅,名皇太極(亦作皇太子、黃台吉),軍事家、政治家。滿族,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在世時期,保護漢族人、減輕農民負擔,並遷都瀋陽。1636年皇太極控制漠南蒙古後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他還誘使多疑的明思宗凌遲處死袁崇煥,為後來清朝滅明統一天下立下基礎。皇太極病逝於1643年,年52歲。葬於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

   崇禎是殺了袁崇煥,但袁崇煥該殺,范文程使用離間計導致崇禎凌遲袁崇煥,並不是主要原因。另一個原因,是袁的對手太強了,愛新覺羅黑還勃烈,皇太極,後金的第二代君主,不但擁有不遜色於其父的軍事指揮能力,還擁有遠勝於其父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皇太極的確是個雄材大略的人物。 只是不該處以磔刑,千刀萬剮,這有損皇帝的寬容仁慈形象,而京師百姓爭搶著去嚼食他身上割下的肉以發泄憤恨,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百姓並非不知道真相,實在是袁崇煥當真可恨。歷史上真實的袁崇煥是什麼樣的呢?起初,崇禎重用他,「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帥薊遼」。但袁崇煥犯下了很多大錯。

   喪失消滅後金的最佳戰機:皇太極兵力並不雄厚,根本無法和明朝對抗,在皇太極攻擊明朝的附屬國朝鮮的時候,袁崇煥可以攻擊皇太極的東北老家,或者和朝鮮聯合攻擊皇太極的侵朝軍隊。但袁崇煥什麼都沒做,白白丟失了朝鮮,從此,朝鮮成了皇太極的一個基地。當時的朝鮮剛經歷過內亂,無法單獨抵擋皇太極的狂攻,向明朝求救。「朝鮮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朝廷下旨,令袁崇煥自西策應,援救朝鮮。而袁崇煥不聽命令,沒有出兵自西線攻瀋陽以救朝鮮。朝廷再次嚴令袁崇煥出兵,趁滿兵精銳東調,「且令以關寧之師直搗虎穴」。袁崇煥再次違反命令,而且給自己不出兵找理由說,「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何所見而妄揣夷穴之虛乎?我縱傾伍搗之,無論懸軍不能深入,縱深入奚損於逸待之夷?」,袁崇煥的滿族兵十萬守瀋陽,完全是瞎扯,滿族的全部兵力也不過八萬多人,幾次和與滿族打仗的袁崇煥是清楚這些的,1635年,滿軍八旗共有牛錄270,總計兵力為81000人; 1642年,滿軍八旗共有牛錄319,總計兵力為95700人,之前的軍隊人數更少。最後,袁崇煥還是出兵了,但只從他的七萬兵力中,只出了九千兵,到了三岔河又停滯不前,消極避戰。袁崇煥十分天真,在在皇太極攻擊朝鮮的時候,他不積極出兵幫忙,而是「遣方金納貽書於奴酋,令其急撒犯鮮之兵。」 袁崇煥的想法是加強錦寧一線的防禦,想趁後金攻擊朝鮮的時候抓緊時間修防禦工事。實在缺乏遠見,最終,朝鮮被征服了,明朝對後金的經濟封鎖破產了。而且,後金對明朝的進攻也多了選擇,就是從海上進攻,不一定非要經過山海關。當年,在日本入侵朝鮮時,明朝舉國之力相鬥,而在後金進攻朝鮮的時候,因為袁崇煥的失誤,導致朝鮮的丟失,以及後金的突然增大。就憑這一條,袁崇煥就該殺。

      袁崇煥被皇太極的議和之計耍弄: 在皇太極的兵力有限,無法多線作戰,於是假裝和明朝議和,袁崇煥上了當。第一次由袁崇煥主持議和時,皇太極正暗中準備攻擊朝鮮,第二次由袁崇煥主持議和時,皇太極準備著南下征明。議和對於袁崇煥或皇太極來說都是為贏得時間而採取的計謀。皇太極開出的條件:每年十萬兩黃金,一百萬兩白銀,一百萬匹布作為和好之禮;又以每年東珠十顆,貂皮一千張,人蔘一千斤換取大明一萬兩黃金,十萬兩白銀,十萬匹緞,三十萬匹布的互市條件,皇太極的苛刻條件證明了其毫無誠意可言。

   同室操戈,擅殺毛文龍: 毛文龍遣總下陳忠策反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二十日,「文龍與一寧自率新舊家丁屯民,」「遂薄城下」,與陳良策「內外夾攻」,生擒鎮江滿將佟養真及其子佟松年,收降兵數千,殺滿兵八百,是為鎮江大捷。 毛文龍據皮島不停侵擾遼東諸地,並派人潛入滿金,策反降滿漢官,煸動遼民起事。巡視過東江軍務的姜曰廣說:「文龍以二百人入鎮江,據鐵山招降夷,撫歸義之民至十餘萬,不可不謂之豪傑,不可不謂之偏鋒。若堂堂正正,與虜決勝負於郊原,不獨臣不敢信,文龍亦不敢自信。若養成一隊精銳之兵,設伏用間,乘敝出奇,文龍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龍之能也。」袁崇煥也說過:「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而兩年後袁殺毛之時,袁又說毛開鎮八年,未立寸功。兵部尚書王在晉說:「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耳!」

   袁崇煥殺毛文龍是有預謀的,殺毛後說:「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龍有生無死矣!」袁崇煥策划了一個圈套,為了麻弊毛文龍,他一邊湊發十萬兩軍餉,以緩解毛文龍的怨氣;一邊以面授方略,商議東西夾擊的軍事計劃為名,邀請毛文龍離開皮島趕赴三岔、旅順間。據日後袁崇煥自己在《薊遼督師袁崇煥題本》中聲稱:「凡此,皆愚之也,(毛)文龍果墮彀中。」對大明忠心耿耿的毛文龍,至死都沒有識破督師大人算計他的圈套,還特地趕到寧遠去參見袁督師,表示對於頂頭上司的禮節。袁崇煥殺毛文龍,先改貢道,再禁海路,後斷餉道,以發糧餉為名招毛文龍於雙島而殺之,明末吳國華說:「餉斷于海路,謗滿於中朝,即非崇煥,毛帥身其餘幾耶?」明朝政治上黨爭太殘酷了。

   袁崇煥不過是個不知兵的文人,狂修碉堡,等敵來攻.又不知敵從何處來攻.什麼時候來攻.只好每處都分兵防禦.造成敵暗我明的戰爭狀態.供手放棄戰場主動權.那有不吃敗仗的道理?白白浪費有大明國力.自古文人帶兵,都是不敢奮勇向前,尋找有利自己的戰機.怕冒流矢之險.不敢運動殲敵.放棄全軍的機動能力.退守石牆之後. 說白了,就是少個"膽"字. 要說明末遼東軍事人物.首推毛人龍. 東江鎮越戰越強.力量一天比一天強大. 在戰爭中發展自己,還不停的削弱敵人. 如果東江不崩潰,如果袁崇煥不亂修碉堡浪費國力.明朝本來可以有修養生息的機會.只要對後金保持這種戰略態勢,後金國力必然被拖垮. 就算後金不垮,也不至於要抽調全國軍力去鞏固處處都被動挨打的寧錦防線. 流寇也就不會成事. 等明朝修養十年之後.必然可以滅了後金.
推薦閱讀:

「軍二代」為何總是出草包?盤點歷史上那些坑爹的將門犬子
達真堪布:修行不能紙上談兵

TAG:袁崇煥 | 消極 | 紙上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