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人寫月

中國文人很悲哀,從古至今永遠逃脫不了。都是讀書惹的禍,讀了點書,肚子里有了幾點墨水,就不知天高地厚,老想折騰,直到把自己折騰的沒了,還不知罷休。我在中國聯都出過一個上聯,回帖的人很多,但沒有一個令我滿意。「文人字誘閑不住」是一個機關聯,說明文人自幼閑不住,還因文字的誘惑,心裡痒痒,總是企圖躍躍欲試。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給文人早就定了位,「有恆志無恆產」!古人也說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可自古以來,文人總是不聽,一直在憂愁苦悶中度過,總想兼濟天下,不想獨善其身!為什麼呢?文人太自信,自信的離譜!比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狂傲到「欲上青天攬明月」、「天子呼來不上船」!頭懸樑錐刺股,起五更睡三更,讀了一肚子史書,夢想治世!荒唐!天真!自古以來「世」是庶民百姓治的嗎?折騰到最後,不是終老病死,便是窮困潦倒。只能對月泄憤!也好,文人總算對得起一個「文」字!把他們的心血換成了千古絕唱傳誦萬代亘古不變!最多的就是用高不可攀的月亮寄託情懷。

  縱觀古代文人筆下的月亮,其用意大致有四:其一是把月亮比作美人,如前面已提到的《詩經 陳風》「月出」篇,民間稱月亮為嫦娥、阿里山姑娘,就是通過一些傳說故事把月亮想像為一位美麗的仙女,月明之夜,人們望著天上的上輪皓月,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像。其二是用月亮來表達一種浪漫情懷,這好象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專利。他在很多詩中,通過想像、誇張等手法,簡直可以隨心所欲地與月交流。在詩人的筆下,他可悠閑地與月對話(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邀月共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或隨意向天空借來月光(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且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或將明月作為禮物,贈送給遠方的友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興緻所至,甚至可上九天攬月(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你看這是何等的浪漫?除了我們的詩仙,還有誰能做到?其三是表達思鄉之情。在月明之夜,人們望著空中如水似銀的月亮,不覺就想到遠在異鄉的親友,流落在外的遊子也很容易思念家鄉,這類詩中最著名的還是首推李白的《靜夜思》。此外,張祜「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也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其四是作為一種環境描寫,烘託人物的心情,如北朝民歌《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表現的都是邊塞地區那種艱苦的征戰環境。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則是通過月夜荷鋤歸來,表達詩人歸隱生活的怡然自得和異常閑適的心境。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里館》「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都是表現月夜的幽靜、空靈,向人傳達出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禪意。陸遊《游山西村》「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王安石《船泊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出詩人異常興奮愉快的心情。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高樓,月如鉤」,則借一彎殘月表達詞人身陷囹圄的愁緒;李商隱《無題》「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給人也是一種惆悵思緒。把月亮作為一種環境來描寫的詩句很多,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曹丕《短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阮籍《詠懷詩》「簿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沈佺期《獨不見》「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等句均是。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是人們心中聖潔的女神,你是詩人墨客永遠歌詠的對象,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奉勸今天的文人,不要枉費心機,讓我們追隨古人的腳步,相約舉杯於皓月當空之夜,共賞一輪明月,感受古人的情懷吧。 


推薦閱讀:

請問古墨的使用方法?
何兆武的《上學記》裡面有一段話,說大陸四大無恥文人:郭沫若、馮友蘭、老舍、臧克家,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文人情懷
歷史上有哪些「文人相輕」的段子?
最是文人不自由

TAG: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