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我問師父:師父,我們總說學佛要信願行,為什麼普賢行願品,不是叫做願行品啊?師父說:普賢菩薩以行持為主,用行來完成所發之願的一種修行方式,所以叫行願品。他們沒有行願和願行的分別,而是教導我們發願和行願之間具體實施的方法啊。

正覺語

______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很多人都念過,剛學佛不久的人,興許也聽過…

但這十大願王,你真的理解其中含義嗎?對比自己,又做到了幾條?

如果有些師兄都理解,就當溫故而知新吧;剛學佛的師兄,不太理解的,就看看深入了解,互相學習增益,本文就聊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敏感字,故隔開)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01

禮敬諸佛:普賢菩薩在行願品當中說,我們禮佛的時候,要用恭敬心去禮敬諸佛。對諸佛都要禮敬,而不是只禮敬某一位佛菩薩……

有些人去寺院拜佛,喜歡拜地藏王菩薩,其它佛菩薩就不禮拜了;在漢地,觀世音菩薩和我們緣分很深厚,所以很多人禮敬觀世音菩薩,其他佛菩薩也許就輕視了。

只對某一位,或幾位自認為與之有緣分或歡喜的佛菩薩禮敬,而其他佛菩薩就沒有恭敬心去禮敬,這都是自己的分別心在作怪。所以禮敬諸佛不能有分別心,那自然就會有殊勝的功德……其實,禮敬諸佛,也是禮敬自己,莊嚴自己!

02

稱讚如來:如來和諸佛意義相同。即一切皆稱讚。但稱讚有標準,如來:<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由次可知,如來並不一定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是如來。

而稱讚,是稱讚那些正知正見,正語正行等,假如與此相違背了,那就不值得稱讚了,否則稱讚便成了迷惑顛倒。所以說會稱讚也需要智慧。

這個稱讚如來,需要真誠心。不然嘴上稱讚,內心卻一點也不真誠,心口不一,那其實是虛假的……延伸來說,平常我們的生活工作,每個遇見的人其實都是你的善知識,那麼你也要做到去稱讚別人。不僅別人歡喜,自己也會歡喜!

03

廣修供養:廣修供養可以為自己培植福報。供養,並不是說供養錢,或者供養一些物質的東西。這個供養的定義很廣,可以是錢的供養,可以是物質的供養,可以是身語意的供養……

身供養好比說去寺院當義工,身體力行做一些利益大眾的事情;語供養就是多說些讚美,讓別人生歡喜的話,如同讚歎諸佛菩薩那樣,因為每個人都是佛啊;意供養就是說自己要生歡喜心,心存慈悲,善待別人……

但,最殊勝的供養,從前也說過,那就是法供養。每天能好好誦誦經,念念經咒佛號,就是對三寶最好的供養。法供養的殊勝,是金錢物質供養所比不了的。

所以,延伸來說,平常父母生日了,諸佛菩薩的聖誕或其他節日了,作為佛弟子來說,能夠好好在家誦一部經,就是對父母,以及諸佛菩薩最好的供養……

04

懺悔業障:我們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是讓我們可以培植福報功德等資糧的積累。關鍵還是要消除自身的業障,因為我們都是有業障,才會來到這個人世間的。

禪宗有一句疑情:父母未生我時我是誰?參自己父母沒有生你的時候,你在哪裡呢?在什麼地方呢?每個人都是隨業而來,無論這裡頭是善業還是惡業,都是有因緣的,都是要償還的……

如果我們不懺悔消除過去的那些業障,我們這一生的修行就不可能成就,那麼修行也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懺悔業障尤其關鍵,懺,是從內心裡認識到自己的習氣毛病;悔,不是後悔,而是知過而改,下功夫把習氣毛病糾正過來,後不再造。

很多人懺悔,只停留在懺這一步,能反省認識到自己錯誤,習氣毛病再犯,過後只後悔而已,並沒有真正下功夫去改過,所以不算懺悔。兩者合一,缺一不可,真正做到,是為真懺悔……

05

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看起來很容易明白。聽起來很容易做到。做起來卻並非那麼容易。看到別人孩子聰明伶俐;看到同事升職加薪;看到別人事業成功,也許嘴上會祝賀隨喜別人,可心底會有嫉妒心,甚至有的人會陰暗地想,祝你很快走霉運……

所以真正的隨喜功德,是發自內心地去隨喜讚歎別人,清凈純善的心念很重要,如果心念裡頭,有見不得別人好的念頭,那這不是真正的隨喜功德。不但不能培福,相反,還會折福

……

06

請轉法(敏感字,故隔開)輪:我們來到這個世間,能聽聞到佛法,這是有福報的體現之一。

當初佛陀還在世的時候,接受須達長者的邀請,到舍衛城說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揚開來,長久住世……

唯有恭請佛法常住,正法常住,法輪常轉,把佛法更好的傳播開來,才能讓更多的眾生都能得到正法的利益。

07

請佛住世:當初佛陀證悟的時候,而欲進入涅槃。後因梵天王之勸請,佛陀悲愍眾生,開始說法,示教利喜,眾生才得見佛法精妙絕倫之光。

曾經有人說,我們現在要請佛住世,可佛陀已經涅槃了,我們去哪裡請啊?是不是在寺院里去拜一下銅像做的菩薩,他就能住世?其實不是這樣的。

佛陀滅度以後,便以戒為師,以法為師(這個法是正法,不是外道所說的邪法)。但這個正法總要傳承,總得有僧寶宣講演說。而紹隆佛種的出家僧人裡頭,有一些高僧大德,都是佛菩薩再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請佛住世,也是一種方便法……

08

常隨佛學:廣義上來說就是常隨佛法,常隨師父,及一切善知識學習。具體來說,首先要做到「隨」,也就是放下自我。

這一個字,聽起來容易,真遇到境界時,煩惱習氣現前,對於佛法就是拒絕、排斥。即便經典說得再清楚,即便師父怎麼苦口婆心地教導,即便有其他善知識的勸導,但就是隨不了,境界來了,還是會隨著習氣的牽引。

常隨佛學,一方面要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同時也要樹立成佛的志向,自強不息,用全部的身心學習實踐佛菩薩的教導,不斷向上仰望,向上追求。一顆常隨佛學的心,永無止盡。

09

恆順眾生:恆,是恆常;順,是隨順。表面看起來,從字面上來理解,恆常隨順眾生的意思,就是說什麼事都要恆順別人,讓別人生歡喜,不能讓別人起煩惱。其實真正的恆順眾生,不是這麼簡單去理解,還有深層的含義。

有的人被無明所惑,其需求往往有貪嗔痴煩惱在裡面。如果沒有智慧加以分辨,所謂的隨順很可能只是在滿足那些人的貪嗔痴,對他們非但沒有真實利益,甚至會埋下隱患。所以,恆順眾生應以智慧為前提,確定我們的行為能否真正的利益他們,乃至更多的眾生。

真正的恆順眾生,是恆順眾生的善心和善行,而不是沒有條件盲目地隨順。否則,恆順眾生的種種惡習和非法要求,豈不是和他們一同無明墮落嗎?所以,能為眾生帶來長久利益而無負面影響的事情才去恆順,而對眾生沒有利益、或只有暫時利益而於未來有負面影響的行為則不能恆順。

10

普皆迴向:「回」是迴轉,「向」是趣向,「普皆」指迴向的善根和迴向處都是周遍無漏的。從一者禮敬諸佛到九者恆順眾生間的一切善根,迴向於十方法界眾生,這一行願能除狹劣障,生廣大善,能令一切眾生常得安樂,悉得解脫。

其實,我們平常誦經,念佛,印經,放生等佛事或善事的功德,都需要普皆迴向。乃至我們一個小小的善行,比如分享能利益眾生的佛法文章進行法布施,都可以迴向。

其實把功德迴向給眾生,自己的功德便會更大,最終也能利益到自己。前提是自己無貪無求,而是想著慈悲眾生,利益眾生的心念去迴向的。這也是心量廣大的體現,正所謂量大福大啊!阿彌陀佛!D
推薦閱讀:

大安法師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
【無邊的願行—普賢菩薩】
農曆二月二十一普賢菩薩生日

TAG:菩薩 | 普賢菩薩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