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法修證的果位

      依照佛法修證的人,從努力修行至因緣成熟時,就可覺悟證果。所謂「果」者,是一種境界。「證果」就是能夠隨時自在受用這種境界。在佛教的證悟中,可分為小乘的果位跟大乘的果位。小乘的果位有聲聞乘的羅漢四果跟緣覺乘的辟支佛果。大乘的果位有菩薩乘的四十五種因位和十地果位,還有佛乘的等覺果位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亦稱妙覺)果位。下面分別介紹一下:

      一、聲聞乘羅漢四果:聲聞乘,即是聽聞佛法而覺悟並依四諦法修行而證解脫的人。修行者因為根器與因緣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證悟的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1、初果須陀洹:梵文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依論師說:"初果聖人是以智慧覺悟,見惑斷除。"他們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三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有時候"結"又稱為煩惱,斷三結即是斷除此三種煩惱。

(1)、我見結:執著五蘊身心有一個我,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稱為我見。

(2)、戒禁取見結:執著各種不正確的戒律來修行,而證初果的聖人就不會做這種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這些都是邪行。

(3)、疑結:對三寶,戒律,過去未來的因果,以及對十二因緣產生懷疑,證初果者無此煩惱。根據經典上說:初果聖者得到四不壞信:即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戒不壞信。對此四不壞信的信心很強,任何人都不可毀壞。假如一個人對佛、法、僧以及戒有絕對的信心,一點兒也不懷疑,那他就是斷了疑結。證初果者又稱為見道,既是見到解脫之道。他很清楚的確認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脫之道,而且真正體驗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脫生死之道。沒證悟初果的學佛者是憑著聽聞佛法,分析、了解、推理來相信這些道理,但對於初果聖者來說,是真正的領悟和感覺到。比如有人從聽講中學習到一些游泳的技術,當他有機會跳進水中,就可體驗到游泳只不過是如此罷了。雖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術未必熟練。同樣的,初果聖者雖然是見道,但他還有很多業習,故他需要繼續修行。初果聖人由於斷了三結,故絕對不會輪迴到惡道去,並且最多天上人間來回七次生死,最後一生必證阿羅漢果。即是說,有些初果聖人的因緣好,煩惱薄,今生就可證悟阿羅漢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後才證得阿羅漢果。有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間逢無佛法時,居於家中也能證阿羅漢果,證果後必出家現比丘形相。

2、二果斯陀含:梵文稱為斯陀含果。證初果聖者斷除三結後,必須繼續修行,到另一階段,貪瞋痴減薄,便證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稱為"一來果",因為對欲界煩惱未完全斷除,還必須在欲界的人間天上來往一次。在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繼續修行而證阿羅漢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證悟初果,可以直接證悟斯陀含果,那是因為各人因緣不一樣,煩惱輕重不同之緣故。果位越高,煩惱就越輕。故證果並非得到什麼,而是把煩惱放下。

3、三果阿那含:梵文稱為阿那含果,譯為不來果,三果聖人斷除了欲界所有的煩惱,故在欲界死後,生色界五凈居天,永不來欲界受生,故名為不來果。在彼天繼續修行,證阿羅漢果。三果聖人斷除了欲界的貪與瞋;欲界中有瞋,進入色界後就沒有了。三果聖人斷除了欲界的貪,但還有色界與無色界的貪。因為有色界的貪,故今生舍報之後,就生在色界五不還天,然後在五不還天直接證阿羅漢果。

      三果聖人斷除了五下分結,即是我見、戒禁取見(邪行)、疑、欲界的貪以及瞋心。依經上說在家居士可證得三果,證果後自必絕男女之欲。證悟初果、二果、三果的聖人,他們雖然斷除了一些煩惱,但還必須繼續修學聖道,故稱為有學聖人。

4、四果阿羅漢:梵文稱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譯義有三:一者、殺賊;二者、應供;三者、無生。意思是阿羅漢殺盡了一切煩惱賊,不再有生死業之生起,是應當受人天供養的聖者。由於已斷除煩惱和證得涅槃,在修道上已無可修學,故阿羅漢稱為無學聖人。此聖者斷除的煩惱有:

(1)、色界取:色界的貪。(2)、無色界取:無色界的貪。

(我們凡夫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稱為三有的貪。三果聖者斷除欲界的貪,初果與二果的聖者都還沒斷除欲界的貪;阿羅漢卻完全斷除了這三界的貪。)

(3)、我慢:阿羅漢斷除了我慢,即是凡夫在心、境對立時,會認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夠知道的是我,這跟身心無關,這是一種知覺上面的執著,這個"我"稱為我慢,亦叫「俱生我執」。

(4)、掉悔:阿羅漢斷除了不安--掉悔。學佛者在修行過程當中,每當他進入某個境界時,要把那個境界舍掉,才可以進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禪定,進入初禪者,要舍掉初禪的境界後,繼續修行,才可進入二禪。如果不放棄,他就會執著初禪的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當他放棄初禪,要進入二禪時,心退回初禪去的心理,稱為"掉";另一方面,因為他放棄初禪想要進入二禪,當他還沒進入二禪時,他很後悔放棄初禪,稱為"悔",這兩種心理合稱為掉悔。同樣的,我們世間人作了一件事情,過後一直懷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5)、痴:阿羅漢斷除了痴的煩惱,所謂痴是無明的意思,即心性迷暗,愚昧無知,顛倒妄取,起諸邪行,於是產生我執、法執及種種煩惱。痴既是根本煩惱之一,又是一切煩惱之所依。

      阿羅漢斷除了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種煩惱,它們稱為五上分結。阿羅漢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時候,聽聞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只聽聞一句佛法就覺悟,故稱為聲聞。阿羅漢種類很多,普通可分為兩大種類:

(1)、慧解脫阿羅漢:依智慧永斷一切有漏煩惱的阿羅漢,然而未能證得滅盡定乃至二禪,由於不能解脫定障,所以有些阿羅漢沒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只有漏盡通。

(2)、俱解脫阿羅漢:能證得滅盡定的阿羅漢,於定、慧都究竟解脫,故能得"三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有神通,在經典上記載:比如有一位妙賢聖比丘尼,雖證四果,但無神通,致被阿闍世王的臣屬幽禁改裝而獻與阿闍世王,伴同睡了一夜,受了玷污,第二天一早,便由蓮華色聖比丘尼,以神通力飛臨王宮上空,教授妙賢聖比丘尼修發了神通,一同飛返尼寺僧團。她們一同去見佛,佛陀告訴她並沒有破戒,因為她當時並沒有淫慾心。解脫是依智慧,並非依神通,也非依禪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會生起,所以一般來說阿羅漢都能夠進入初禪,有些阿羅漢沒辦法進入滅盡定,他們被稱為慧解脫羅漢。阿羅漢斷除了所有的煩惱,無需再修學,所做已辦,故稱為無學。在經典中又說阿羅漢不受後有,即是他再也不需要來這世間受果報了。

      二、緣覺乘辟支佛果:譯為獨覺,也作緣覺。此類聖者在修行過程是"不由他覺",多生於無佛、無佛法的時期,獨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聽聞佛法,只是觀無常便悟入緣起的寂滅,即是觀十二因緣而證得聖果。因其觀因緣而覺悟,故稱為緣覺。

      辟支佛之所以稱為獨覺,是因為在沒有佛法的時候,眾生的根器很差,在當時能覺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證果後的辟支佛必定自發過頭陀生活,由於沒有同等根器的眾生,所以辟支佛沒有師長、沒有同學、也沒有弟子,故稱為獨覺。此類的聖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導,就可以覺悟,故他的智慧比聲聞果位的聖者更高一籌。辟支佛過去世有修學過佛法,他們多數是佛陀住世時的初果或二果聖人,這些聖者投生天上,再回來人間時,多數佛法已經滅了。因為他們過去世證果的善根,最後一生在人間,雖然沒有佛法,然而會自動自發地去修道,自發地覺悟,所以被稱為緣覺。

      三、菩薩乘五十五位修行的聖位和境界

 1、乾(干)慧地:亦稱干慧心、金剛初心。證到無生法忍的人,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再以這不生不滅的因地心,漸次進修。進而,欲愛的心念已經乾枯了,六根與外界物慾就不互相偶合。目前的有限殘生,氣質已經變化, 不再繼續發生業習,現前僅剩一點點的無明余習。到這境地,已能保持自心的靈明洞徹,執心虛明不昧,完全是清明在躬的智慧。修持漸久,智慧的性能,光明圓滿,照耀十方世界,沒有塵障,沒有根礙。欲愛最微習氣,雖然得到初步乾枯,但無明還未破除,故還不能與諸佛如來的真如法性相接合。因為只是乾有其慧而已,未能發生自性大定的功德,所以名為乾慧地。

 2、十信

  (1)信心住:乾慧地中,只是欲習初乾,還未與真如自性的法流相接,就以這初得乾有智慧的心,依照中道觀智,逆流而入。用中心如如妙智,觀中道如如妙理,心心念念之中,如箭箭中的,中入法性之流,漸漸使真心開展圓妙,這時圓通的妙理,猶如蓮花一般開放。從此在真心妙圓的境界里,重新發生至真絕妙的知見,證得真心元是常住不變,深具真實的信心。這時真妙的智光,能把一切妄想,掃除凈盡,也即能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自己親證到這個境界,才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時純是中道理體,信心堅固,不再退失,這就是信心住。(吾人為何有妄想?就因為有欲愛有貪心。欲愛即無明。要除妄想,就要先破無明。無明破了,沒有欲愛,沒有貪心,自然沒有妄想。)

  (2)念心住: 證得真實的信心,就有了真正的智慧,有真慧就能明了一切事理,皆圓通無礙。故五陰不能遮蓋,十二處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礙,一切諸法皆能圓融通達,不能障礙。這樣就能知過去、未來,以及無量無數劫中,怎樣受生捨生,一切欲愛習氣,每一生有每一生的習氣,如殺盜淫妄等惡習氣,亦有念經持咒、行善積德等好習氣。總之,這些習氣,就在一念之間,好像放電影一樣地一幕一幕顯現,都能夠清楚地記憶,不會有絲毫遺忘,這就是念心住。

  (3)精進心:真心靈妙圓滿,真精發生變化,就能把無始以來的習氣,都融化成為一體的精明妙用。然後用這種精明再求進步,入於真凈之境。精明即如如智體,真凈即如如理體,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這就叫做精進心。

  (4)慧心住:既得真凈理體,自然心精現前,就能純以智慧用事,把一切無明習氣,皆化成智慧,這就叫做慧心住。

  (5)定心住:執持智慧光明之境,身心內外,周遍寂湛。在寂靜靈妙之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如止水澄波,時常凝然不動,即有定力,這叫做定心住。

        以上五位屬五根,以下五位屬五力。如果木之根種植於地,結根既久,自有不拔之力。

  (6)不退心:定力既深,就發出智慧光明,這光明慧性愈入愈深,再沒有阻礙,深入自性,此時達到有進無退,叫做不退心。

  (7)護法心:心既不退,安然前進,進入輕安泰然之境,始終保持不失,就能和十方法身如來,氣分相交接。內護心法,外護佛法,佛護持你成道業,你亦能護持佛法,發揚光大,這叫做護法心住。

  (8)迴向心:保持真心寂照的覺明境,就能以智光的妙力,迴轉諸佛的慈光,入於自己心中;自己的心光又回到佛的心中,在佛的境界中安然而住。心佛不二,猶如兩鏡相對,光明互相映照,鏡中有鏡,影中有影,重重疊疊,互相攝入,這就叫做迴向心。

  (9)戒心住:佛光與心光,密通冥應,綿密返還,獲得佛的常凝無上妙凈之力(即清凈戒體),安住在無為之境中,永遠不會遺失,無有一念落於煩惱,這境界就叫戒心住。

  (10)願心住:安住於清凈戒體,自由自在,又能從體起用,游化十方,遂心滿意,隨願往返,這叫願心住。

  3、十住

  (1)發心住:修滿十信住的善男子,因修證耳根圓通,才能發此十心妙用。此時心精發生光輝,所舉的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圓成為唯一真心,名為發心住。

  (2)治地住:心中所發的明凈境界,猶如在清凈的琉璃之中,現出內在的精金,毫無遮蔽,通透明徹。用前之妙心契真如之妙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踐真如,作為進入後位的基地。以後一切行持,皆由此起,所以叫做治地住。

  (3)修行住:由心智的始覺,涉入本覺的理體,智照理,理契智,互相鑒照,理智俱得明明了了,所以能游化十方,上求佛道,下度眾生,自利利他,廣做佛事,一切皆無障礙,這就叫做修行住。

  (4)生貴住:所修妙行,已與佛行相同,領受了佛陀的真如氣分,將生佛家,將作佛子。這就和中陰身自求同業,作為父母一樣。既然密齊果德,陰信冥通,互相感應,就可以入於佛的種性,名為生貴住。

  (5)方便具足住:既能隨時游心於道,入於諸佛的胎藏,得為佛種,就是大覺法王之真胤,已經親承佛的法統。由此再加修行,方便智慧,漸漸具足,如胎已長成,人相不缺,佛相圓滿,這叫做方便具足住。

  (6)正心住:再進而容貌如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教化眾生。並且內照真如道心,心相圓滿,也和佛一樣,成正知覺,這叫正心住。

  (7)不退住:外貌和內心都已和佛一樣,但還如小孩沒有佛之大智。如此身心圓明,打成一片,日日增長,名為不退住。

  (8)童真住:外身內心,同時增長。佛陀的十身靈相,即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業報身、眾生身和國土身,雖能一時具足,但還未顯著,如胎方成,體力尚未充沛,故為童真住。

  (9)法王子住:佛的容貌已完全形成了,出胎以後,便是佛的嫡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叫做法王子住。

  (10)灌頂住:儀錶長成至成人,亦如轉輪聖王,以國家大事,分一部分交太子管理。佛亦先使代宣教化,攝行佛事,若見智力增長,度生不怖堪當大任,代與授記。好像剎利王,世子長成,即舉行儀式、寶座、羅幔、音樂,及四大海水,入金瓶中,灌王子頂,這就是灌頂住。

  以上由生貴住至灌頂住,以入胎成人為譬喻。在功用上,確很實在。不過有些人,卻把它當成實相來做,堅執為實有的境界,實在貽誤不淺。此中妙用,唯證方知,要到空有雙融,智悲雙運的實際理地,才解此語。

  4、十行(前面十住是生佛家而為佛子,現在十行是廣攝六度波羅蜜而行佛事。)

  (1)歡喜行:即施度。既然已受灌頂,成為真佛子,已能具足如來的無量妙德,故也能隨順十方國土眾生。這種隨順是指布施波羅蜜。布施有三:財施、法施、無畏施。此處的隨順布施是指將自己很喜歡的來布施,來隨順一切眾生,同時也令一切眾生皆歡喜,這叫歡喜行。如地藏經上說:「若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遇最貧賤殘廢不完具者,欲布施時而能具大慈悲,親手布施,下心含笑,軟言慰諭。」這就是隨順歡喜行。如果是討厭勉強,沒有半點同情,還輕視侮辱,這就不是隨順眾生,不能叫做歡喜行了。

  (2)饒益行:即戒度。自己戒德圓滿,就能以戒德來感化眾生,使眾生皆能持戒,皆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叫饒益行。

  (3)無嗔恨行:即忍度。不但自覺,且能覺他,凡遇辱罵,皆能容忍沒有違拒,人我皆空,不生嗔恨,無嗔恨才是真忍辱,故名無嗔恨行。

  (4)無盡行:即精進度。在十二類眾生中,都能隨類前往化度,窮未來際,周遍十方,都能通達無礙,平等善入,隨緣化生,隨類教化,精進不怠,這叫無盡行。

  (5)離痴亂行:即禪度。因為心不散亂,以一念定力來修種種法門,故能知種種法門,皆可以融合而為一體,因此隨機說法,都不會發生任何差錯,這就叫做離痴亂行。

  (6)善現行:即慧度。以一理能顯一切事,一事能顯一切理;故能理不礙於事,事不礙於理。在一切根本的法性中,顯示各種不同的差異作用;在每一差異的現象上,又能見到它根本的同處。一一行中,都能真俗互融,事理無礙。這叫善現行。

  (7)無著行:即方便度。既能事理無礙,則十方世界,滿是微塵,是大中現小;每一粒塵,現十方世界,是小中現大。現微塵,現世界,都互相通融,不相妨礙,這是事事無礙,所以叫無著行。

  (8)尊重行:即願度。不但事理無礙和事事無礙,就是菩薩萬行,也無不具足,皆能現前,皆是第一波羅蜜多。即無論哪一行門,都能達到最高最上之究竟處,也是到彼岸,從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而到達涅槃彼岸。從此岸到彼岸,往返度眾生之願無有休息,誠為可尊可重,故曰尊重行。

  (9)善法行:即力度。既已圓融無礙,一切能和諸佛相同,則一言一行,自合十方諸佛軌則,依此建立利他的教法。可以助佛轉大法輪,教化一切眾生,這叫做善法行。

  (10)真實行:即智度,亦名不違實相智。以上九行,一一皆是自利利他,清凈無染,究竟無漏法,一真無為,非關修證,因真性本來就是這樣的緣故,所以叫做真實行。

  5、十迴向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離迴向:這個修滿十行的善男子,神通也圓滿了,他能游十方國,大作佛事。清凈無漏,則藏性之體已純潔;一真無為,藏性之用也已精真。不著於有,就不留界內之患;不滯於空,就不留界外之患。他已到純潔精真的這種程度上,沒有一切障礙了。當度眾生之時,不見有眾生可度,亦無度生之相。回有為行,入無為心,背生死流,向涅槃路。這樣來救度一切眾生,永無休息,這就叫做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2)不壞迴向:滅除了度生之相,故能不著於生死有為法。放下了無我、無他及無眾生可度等法見,就不滯守於涅槃無為法。這便是中道妙義,所以叫不壞迴向。

  (3)等一切佛迴向:這是本覺妙覺,中道妙義。自己這個如來藏性是我們本來的覺,我們這個如來藏性清凈了。自己的本覺已能湛然常照,和佛的妙覺一樣相等,自己的本覺法身和諸佛法身,無有高下,已能齊等,這就叫做等一切佛迴向。

  (4)至一切處迴向:這是因地果地,中道妙義。自己的因地精真既已開發明了,就等於佛之果地覺,能含無邊境界,能現無量國土,名至一切處迴向。

  (5)無盡功德藏迴向:這是依報正報中道妙義。世界是依報,如來是正報,前二位覺齊佛覺,地如佛地,還有自他之分。現在則互相涉入,自他融一不分了。以依報涉入正報,則一一毛孔中有無量寶剎,莊嚴微妙。以正報涉入依報,則一一微塵內,有無量如來,轉大法輪,如帝網千珠,交光相映,一珠入多珠,多珠含一珠,一多相攝,主伴交參,故得無掛無礙,這叫無盡功德藏迴向。

  (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這是理事一多中道妙義。始覺本覺,同佛之理地,其理是一,各各生出清凈之真因,依這些真因,發出智慧之光輝,來取究竟涅槃正果,隨順一理而成多事。事理雖異名,但本體是無二,故是平等,所以叫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這是自身生身中道妙義。隨順平等善根既然已成就了,就生起大悲心,遍觀十方眾生所具佛性,和我原是同體,這即同體大悲心。現在我既圓滿成就,也當使眾生成就,不能失卻眾生而不化度,這叫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8)真如相迴向:這是真如變不變中道妙義。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和離兩者的概念也不存在,空有不著,二邊雙亡,雖隨緣而不變,不變而又隨緣,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叫做真如相迴向。

  (9)無縛解脫迴向:這是無縛解脫真如妙義。既得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體遍十方,自然再無障礙,無所拘束,這就是無縛解脫迴向。

  (10)法界無量迴向:此是法界有量無量中道妙義。既無所著,已得性德的全體;既然無礙,當獲性德的大用。體用俱遍,性德圓成,體用周遍,一毛一塵,皆等法界,不再有限量了,這就叫法界無量迴向。

  以上就是心性修行過程中,所立四十一位清凈心地境界的含義。其次還要成功四種微妙圓滿的加行。(這裡所謂加行,是針對以上修治心性的心地法門而言。因為四十一位的修行次序,大部分是專指心性的境界而建立它的名稱和次序。心地雖然已經得到極高明之境,而在行持的工夫上,還得注意它的功用。這種工夫的功用境界,就名為四加行。如果將四加行也作為心性的法則來看,似乎失於切實。所以下面就基於這個體驗,來說四加行的妙用。)

  6、四加行

  (1)暖地:佛即心。以初地所具之佛覺,用作自己加行的因地心,以求證佛即是心的境界。然心見未忘,果地未發,將要覺悟而還未圓覺。這時,就好像鑽火,火譬喻本覺智光,本在木中。木譬喻無明,本覺智光欲出還未出;無明之木,將燃還未燃。加功至此就如鑽木燃火,火光雖未燃發,而暖氣已經流布,這就叫暖地。

  (2)頂地:心即佛。自己心地上,已經成就,和佛的所行所履一樣。對於這個氣質殘留塵色的生理之身,外表像是依靠它,其實內在又並不一定依靠它。猶如人登到高山的峰頂上,身體雖然已經上接虛空,入於虛空之中,但是腳還未離開山頂,腳下還有些微阻礙,也即心相還未完全破盡,這就叫頂地。

  (3)忍地:即心即佛。頂地是以己心為佛覺的所履,故還有心佛二相,現在到達忍地,則心佛不二,即心即佛,不著二邊,善得中道妙義。但在將證而未證,這時,心中自己明白,很想告訴他人,又覺得難以用語言表達,欲說而說不出,就和忍住某一種事的人一樣,心中如有如無,大有忍住不動的意味,故叫做忍地。

  (4)世第一地:非心非佛。暖地中以佛心為己心,尚有己心的數量,頂地以己心為佛所履,又有佛履之數量,忍地雖是心和佛相同,但還有相同之數量,現在則數量都已消滅。既不迷中道,亦不覺於中道。為何不迷?因根本不迷。為何不覺?因根本無覺。無己心亦無佛心,心佛雙忘,非心非佛,什麼都沒有,還歸於本源○。○是萬物的母體,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所有一切一切都由○這兒生出來的,但○沒有名字,沒有名故勉強起個名字,叫做世第一地。

  7、十地

  (1)歡喜地:於無上的菩提大道,已能通達,以自心的本覺,與諸佛的妙境,融合貫通,能證諸佛的微妙境界,回歸本源。本源什麼都沒有,才是真空。真空就生出妙有,原來妙是這樣奇妙!現在才明白,生出無量歡喜,叫做歡喜地。

  (2)離垢地:九法界眾生之性,各各不同,現在都能融入如來的平等佛性,就成「同」性。有「同」的知見還是無明塵垢,還是執著染污;有所歡喜也是一種情感塵垢。所以要連"同"性亦消滅,「歡喜心」也放下,方是完全離垢染的真正清凈,就是把這個微細的無明減少了,但是無明還沒有斷盡,只能是離開這個垢,這就叫做離垢地。

  (3)發光地:把「離垢」那個「離」的動機都離了、都沒有了,這才是真清凈了。內心清凈到極點,一塵不染了,自性光明就發生了,真覺顯露,靈明無礙,叫做發光地。

  (4)焰慧地:光明到極點,覺性也圓滿了,覺智圓滿,如大火聚,能燒煩惱之薪,故叫焰慧地。

  (5)難勝地:此時一切諸法的同異,都不可得了,叫做難勝地。

  (6)現前地:明生覺滿,超出同異,什麼凡情聖解都沒有了,有為功用亦已達到極點,就契合無為真如,也即是如來藏性、一真法界。而無為真如妙性,本來是清凈無染的,所以凈性亦得分明顯露出來,叫做現前地。

  (7)遠行地:窮盡真如自性的邊際,名為遠行地。

  (8)不動地:既能盡真如之際,就已得真如全體,一真凝然,湛寂不動,一真一切真,亦即如來藏性,一真法界,法法皆真,法法皆如。一心真如,如如不動,故叫不動地。

  (9)善慧地:既然已得真如全體,現在是稱體起用,能發真如之大用。既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常不變隨緣,常隨緣而不變。這種大用是大智慧作用,所以叫做善慧地。

  (10)法雲地:在修習菩薩道的過程中,從此以往,修習的功用已畢,功德已經圓滿。就是不必再用什麼功了,學佛就要畢業了,就要成佛了,功德圓滿了。也有認為到此才是真正修習佛法的正位,所謂慈悲普被,彌滿成陰,妙智祥雲,靄靄密布,覆蓋涅槃之果海,叫做法雲地。

      (以上為修習大乘菩薩道的五十五位次序竟)

四、佛乘

  1、等覺果位:如來(妙覺)以因圓果滿,得證涅槃,而不舍眾生,乃倒駕慈航,逆涅槃流而出接引眾生,先到等覺一站。而凡夫從初發心起,入金剛乾慧地(始覺),再經過五十四位,才到達等覺,此是順流而至。此時佛的覺和菩薩這個覺,這兩種覺交接到一起了,即始覺和妙覺相交之時,成等齊之際,叫做等覺。即由凡夫境界,要求返本還元,證得自性真如,必須要逆轉生死海中的妄想之流,依照上面所說的次序,順行而至於正覺的性海,與諸佛法性相交,名為等覺之位,便和諸佛的菩提正覺相等了。等覺菩薩雖和佛平等了,但還不是妙覺,只可等於佛。干慧地(亦稱干慧心、金剛初心)是欲愛乾枯,還未與如來法水相接。從干慧地金剛初心,修證到等覺菩薩位後,便叫初干慧地,也叫金剛後心,此時覺性才獲得金剛喻心中的大定。此時生相無明已干,但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故還未與如來妙莊嚴海水相接,還未達到妙覺,還未成佛,只差最後一步了。

      九法界眾生都因為三種業流,才有五住煩惱,以致生死輪迴不息。什麼是五住煩惱呢?(一)欲愛住;(二)色愛住;(三)無色愛住;(四)見一切住;(五)無明住。三種流是:(一)欲流;(二)有流;(三)無明流。以前四住是欲流,有流即有分段生死,四果時就已斷除。無明流是變易生死,要至八地菩薩果位才能斷。從干慧地金剛初心到妙覺,要經過重重單復十二,才能窮盡妙覺果位。什麼是單復呢?單即一名一位叫做單,如干慧地、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等覺和妙覺,單有七重。復即一名十位叫做復,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和十地等,復有五重。所以說重重單復十二。才能窮盡源流,達到究竟妙覺,成就無上佛道。

      以上種種階段,都是以金剛藏心的觀察妙慧,用十種譬喻來觀察,是哪十種譬喻呢?(一)觀一切業如幻;(二)觀一切法如焰;(三)觀一切身如水中月;(四)觀妙色如空中花;(五)觀妙音如空谷聲;(六)觀諸佛國土如乾達婆城(即蜃樓。樂人名為乾闥婆,彼樂人能幻作樓閣以使人觀,故名之為乾闥婆城);(七)觀佛事如夢;(八)觀佛身如影;(九)觀報身如鏡中象;(十)觀法身如幻化。這亦即是: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里魔軍,大作夢中佛事。一切都如空如幻,故在奢摩他法門中,用過去諸佛所使用之止觀方法來微密觀照,一步一步往前精進,才能清凈修證,漸次深入。這樣的修行,皆是依照奢摩他(定門止觀,看清實相),三摩缽提(慧門方便,以幻除幻)以及禪那(禪門真如,體用如如)三大增進法門,而能成就五十五位真正的菩提大道。能看三世如空花,一切如幻如化,依照三種精進來修行。一是修習,除其助因。二是真修,刳其正性;三是增進,違其現業。再經過五十五位階段,用金剛心觀察,微密觀照,能這樣就是正當修行。能這樣才是以根性為因心修不生不滅法。若不是這樣,而執六識為真因,修有生滅法,這都是邪觀,是不正當修法。

     2、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位:即是佛陀,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知,亦稱妙覺。所謂無上正等正覺即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陀不但自己證悟了諸法的真相,而且能幫助眾生證悟這些真相。佛陀證悟了智慧上的最究竟圓滿,並且德行也最究竟圓滿。佛陀能窮盡眾生根本有始有終,亦照盡眾生一切煩惱、一切果報。佛一念一時知一切佛國、一切佛因果、一切佛菩薩神變。佛陀悟得絕妙的涅槃之理,住不可思議境界。

      佛陀的智慧:包括法界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五種。法界性智,現前萬法實相勝義諦。大圓鏡智,就像清澈的鏡面上能映現一切影像一樣,在法界性智面前,輪迴涅槃法顯現澄清的部分不滅,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例如,鏡子里不管映現什麼影像,都沒有好壞之分,同等只是影像而已。同樣,以平等一味一體的方式照見輪涅二者,就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儘管從法性的角度而言,一切法都是等性的,可是從有法的側面,毫不混雜了了洞悉輪迴涅槃的萬法,就是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比如,醫生的責任就是通過把脈認清疾病,依靠藥物治療疾病。同樣,佛陀考慮到如何調化所化眾生,而如如不動、不加勤作任運自成調化所化有情,這就是成所作智。這些智慧可以歸納為兩種,法界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屬於如所有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屬於盡所有智。所有的智慧都可以概括歸集在一切種智當中。

      佛陀的事業:佛陀將所有惡趣眾生安置於善趣,將所有善趣眾生安置於三種姓(聲聞、緣覺、菩薩)聖道中,將三種姓聖道的眾生,逐漸安置於佛地。聲聞緣覺菩薩們只能把眾生安置在他們各自的果位,而不能把他們安置到佛地。佛陀,根據所化眾生各自的意樂,指示正道,把他們安置在究竟佛地的事業,超勝聲聞緣覺菩薩的方面有三法,即恆常、周遍、任運的事業。恆常:佛陀沒有先前利益眾生現在不利益的情況,因此是恆常。周遍:佛陀沒有隻在東方行持事業、在南方不行持事業的情況,而是遍及於十方三世。任運:佛陀的事業是不加勤作任運自成的。

      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有法身的功德和色身的功德兩種。其中法身的功德,就是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二十一種無漏法的自性。佛陀色身的功德,身體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語言具足六十梵音,意具足智悲力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就是現量照見輪迴涅槃諸法的法性,這是如所有智;互不混淆現量照見世俗有法的萬事萬物,如同濕的庵摩羅果放在手掌中一樣,這是盡所有智。慈悲的功德,晝夜六時關注眾生,看誰興盛、誰衰落等等,猶如獨子之母一樣,無有遠近親疏照見一切有情。威力的功德,如經中說:「大海與波浪,縱會有越時,所化佛子前,佛不會越時。」聲聞、緣覺、菩薩們,儘管在調化眾生的時機成熟時,也可能有因懈怠、忘記等沒有及時調伏眾生放棄的情況,可是,佛陀即便是在最後涅槃,仍然使人類中的遍行極喜、非人中的乾達婆極喜現見真諦。往昔,五百名商人去大海取珍寶,結果出乎意外的狂風把船隻卷到鯨魚口裡,當時其餘所有人都祈禱山神、林神、樹神等等,商主菩薩對大家說:「我們要皈依佛陀。」於是眾人大聲念誦「皈依佛陀」。就這樣,那條鯨魚聽到佛陀的名號,驚恐不已,沉入大海,閉上大口,飢餓而亡,由於它聽到佛號的緣故,轉生到三十三天,得見聖諦。僅僅聽到佛陀的名號也能救脫輪迴惡趣的恐懼,佛陀具有如此救度眾生的威力。

      概括來說佛陀的德行可分為智德、斷德與恩德三種:

(1)、智德:佛陀覺悟到一切法的法性與道理,並且能夠毫無差錯的隨著眾生的根器而說法。

(2)、斷德:佛陀斷除了一切煩惱惑業,凈盡無餘。此兩種德行聲聞、緣覺、菩薩也具有,但是不如佛的廣大圓滿。

(3)、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願力,誓願度一切眾生,救護眾生之心猶如救護自己的兒子,對一切眾生皆有恩德。此德行聲聞與緣覺沒有,菩薩有但不如佛的圓滿。

      佛陀雖有一切智智,對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無所不知,但佛陀不是無所不能。佛陀有三不能:

一者、眾生度不盡: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因眾生無盡,生生不已,故佛度不盡)。

二者、無緣不能度: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可以知悉任何生命的感覺與存在,通曉各維空間任何大小事,化導一切眾生,但是不能度無緣之人)。

三者、定業不能轉: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滅定業(佛可以洞察勘破一切虛幻事物的本質,成就所有法界的智慧與法力,但是無法為眾生免除決定之業)。

      弟子問佛陀: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佛陀答曰:我雖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智慧不可賜:任何人要開智慧,離不開自身的磨練。

第三,真法不可說: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實證。

第四,無緣不能度:無緣之人,他是聽不進你的話的。

      即是說佛陀不能違背世間的因果,因為佛陀成佛也是順著世間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並非是主宰者。佛陀不是萬能,不能靠神通使我們成佛,他只能慈悲地把覺悟的道理開示出來,教導我們依據佛法去實行,精進不懈,那我們就能與佛一樣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而成佛。

      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推薦閱讀:

夢參老和尚:學佛有捷徑可走嗎?
尊者阿姜查:解脫之鑰
修行一定要拜個師父嗎?
為什麼說愛為生死輪迴之根本 ?
益西彭措堪布:貪慾增上沉入輪迴佛法就會隱沒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