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出自中國歷代名門的家訓經典句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劉備《敕後主辭》

    評: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 邵雍《戒子孫文》

  評:教育的精力應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於天地之間,只思量做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

  做好人,眼前覺得不便宜,總算來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覺得便宜,總算來是大不便宜。千古以來,成敗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覺悟?真是可哀!吾為子孫發此真切誠懇之語,不可草草看過。

   以孝悌為本,以忠信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善須是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喪身亡家者,豈不可畏也!

  (明)高攀龍《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

  (明)楊繼盛《楊忠湣公遺筆》

  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藥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棄其在我者,毋強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錄:《庭幃雜錄》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止謗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謄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

  (西晉)羊祜:《戒子》

  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

  (南朝.齊)蕭嶷《戒子》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李世民《帝範》

  評:一個「孝」字,一個「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覺有愧於父母養育之恩,得之太多,報之太少;不恭於上級太多而不覺,故常使小頭頭們不喜歡,此多源於自我感覺良好,有自負病。

  藏精於晦者則明,養神於靜則安。晦所以蓄用,靜所以應動,善蓄者不竭,善應者無窮。

   歐陽修《示子》

  評:外表憨厚,要木訥,內心清楚,精明,這樣就叫大智若愚。我則有點相反的味道,要少說話,同時,要內心專一純正的做事,讀書,這樣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內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看來,若敏於言而訥於行,則小人一個了。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北宋)範純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無特所憂患之事異爾。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

  言忠信,行篤敬,乃聖人教人取重於鄉曲之術。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所謂篤也。禮貌卑下,言辭謙恭,所謂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於君子而偶罹於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萬善從,是為肖子,是為完人。

  凡人為子孫計,皆思創立基業。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產而房產,已失其本矣……

   (明)姚舜牧《藥言》

  評:《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何為計深遠?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發展的「至大至久」的東西,觸龍說的培養長安君的能力、威信,此處說的「心地」、「德產」都是「至大至久」的東西,它是和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所說的「素質」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所強調的習慣養成教育、乘著小時候記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來的設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東西?總的說,要為孩子的生存發展「授之以漁」,不能只「授之以魚」!

  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

  打掃光明一片地,囊貯古今,研究經史。

  「豈可動我一念」,此七字真經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篤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所謂得固欣然,敗亦可喜。

  人品須從小做起,權宜、苟且、詭隨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評:少年人做任何事都不如讀書合算,在當今社會更是如此,求之於人不如求之於自己的大腦,二十五歲前應將基礎的東西全部學到手,將來發展就不可限量。我的少年時光,浪費時間太多,一是自己不懂珍惜,二是沒有高人指點,我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蠅頭小利上,應「勿深以得失為念」,否則,假如我現在是博士,我難道需要整日算賬過日子嗎?我為經濟浪費了太多時光,反過來是始終解決不了經濟問題,沒有把握解決問題的根本。這個問題今天對我仍有注意的意義,只有一個前提,保證身體健康,其餘都可不顧,我的教書職業已基本走到了盡頭,前面剩下的只是重複,而且還有可能倒退,要把精力重新聚集起來對準學習,再過三二年那真的是無回天之力了。

   要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從點滴做起。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流,積為江河;星星之灼,燎於原野,其始至微,其終至巨。

   沉默緩畏,遇物和而有容,語言舉止務淹雅凝重,喜怒不形於色,然後可以為佳士。

   (北宋)梁燾《家庭談訓》

  評:對穩重的人人們容易產生信任感,我以前有點嬉笑無度,今後要注意這一點,要想著說話,不要搶著說話,要舉止安詳大方,要內心純正專一淡泊。要怕人說聰明、腦子好,不要怕人說蠢、笨、呆、癡、傻。

  食已無事,經史文典謾讀一二篇,皆有益於人,勝別用心也。

  (南宋)江端友《戒子》

  評:此為上乘養身之道!

  才不宜露,勢不宜恃,享不宜過。能含蓄退遜,留有餘不盡,自有無限受用。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無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

  看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教人做個好人,人謂做好人難,余謂極易。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喪。常存此心,便是作聖之本。

  夜臥不眠,常須息心定志,勿妄籌畫無益之事及起邪思。當審觀此身暫聚不久,既死之後,急急殮藏,蓋其敗壞不可堪見,方此之時,誰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勞神、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滅。以此涉世,遇患鮮矣。

  (南宋)江端友《戒子》

  評:也算是看破紅塵。

  余平生不肯說謊,卻免卻許多照顧前後。

  評:一句話道出了不說謊的好處,這也是使自己身心少受累、活的輕鬆的重要一條。

  做人要存心好,讀書要見理明。

  無哲不愚。

  評:愚是外在的表現,愚是形似簡單實質大徹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規律的的表現。

  阿諛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

   (明)姚舜牧《藥言》

  做人最忌是陰惡。處心尚陰刻,做事多陰謀,未有不殃及子孫者。語雲:有陰德者必有陰報……先人有言:「存心常畏天知。」吾於斯語,夙夜念之。

  以忠信為心,出言行事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鄉國漸信之,甚至蠻貊且敬服之。由其平生之所積然也,故曰誠能動鬼神。若懷欺挾詐,言不由中,行無專一,欺一二人將至人人疑之,一二事不實,事事以為不實,凡所接對,莫不猜防怨惡,將何以自立於天地間!每見年少之日,自謂智能,雖在父子兄弟間,說不從實,舉動詭秘,見惡親長,取賤鄉鄰,雖至老死,後人猶引以為戒,哀哉!

  人子事親多方,只生事盡力死事,盡思二語蔽之。

  人家不論大小,總看此身起。此身正,貧賤也成個人家,富貴也成個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所以修身為急,教子孫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能教子孫者也。

  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恆主人,得閒即為主人。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語辭氣,最為要緊。

   (清)張英《聰訓齋語》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鮮也。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

   陸游《放翁家訓》

  養身莫善於寡慾。

   孟子

  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為累矣。

  司馬光《訓子孫文》

  夫謀利而不遂者,不百一;謀名而不遂者,不千一;今處世不能百年,而乃僥倖於不百一不千一之事,豈不癡甚矣哉!

  一家之事,貴於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於孝悌謙遜。

   (南宋)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與忍。防家兩字,曰盜與奸。亡家兩字,曰淫與暴。……

  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喜張;門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遊不患寡,而患從邪。不肖子孫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神昏如醉,體懈如癱,意縱如狂,行卑如丐,敗祖宗成業,辱父母家聲。是人也,鄉黨為之羞,妻子為之泣,豈可入吾祠,葬吾塋乎?戒石俱在,朝夕誦念。

   (明)呂坤《孝睦房訓辭》

  凡家不可太貧,太貧則難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則易淫……可以養生送死守家法長子孫而已。

   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是好人家……

  (清)張履複《訓子語》

  人生豪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事事應之,一事不應,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跡。若平素儉素,見諒於人,省無窮物力,少無窮嫌惡,不亦便乎?

   (清)張英《聰訓齋語》

  凡為人弟者,不敢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

   司馬光《居家雜儀》

  女訓雲:家之和不和,皆系婦人賢否。何謂賢?事舅姑以孝順,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溫和,接子孫以慈愛,如此之類是已。何謂不賢,淫狎妒忌,恃強淩弱,搖鼓是非,縱意徇私,如此之類是已。天道甚近,福善禍淫,為婦人者,不可不畏。

  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立家之道,不可過剛,不可過柔,須適厥中。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

  夫家所以齊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規》

  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司馬光《訓儉示康》

  公(張文節,宋真宗時宰相)歎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以頓儉,必致失所。豈若事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司馬光《訓劍示康》

  厚葬於存歿無益,古今達人,言之已詳……至於棺柩亦當隨力……勿為人言所搖,木入土中,好惡何別耶?

  廣召鄉鄰,又無益於死者,徒為重費,皆不須為也。

  石人石虎之類,皆當罷之。欲識墓處,立一二石柱可也。

   陸游《放翁家訓》

  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起家的人,未有不始於勤而後漸漸流於荒惰,可惜也。

  居家之要,在勤儉二字,既勤且儉,尤在忍之一字。

  偶以言語之傷,非橫之及,不勝一朝之忿,構怨結仇,致傾家室。可惜歷年勤儉之苦積,一朝輕廢也,而況及其身,並及其先人哉。宜切戒之。

  家處窮約時,當念守分二字;家處富盛時,當念惜福二字。

  評:「惜福」就是不要作著過,要憶苦思甜。

  惟清修可勝富貴,雖富貴不可不清修。

  (明)姚舜牧《藥言》

  處亂世與太平時異,只一味節儉收斂,謙以下人,和以處眾。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做人家,切弗貪富,只如俗言「從容」二字甚好……假如八口之家,能勤能儉,得十口資糧;六口之家,能勤能儉,得八口資糧,便有二分餘剩。何等寬舒,何等康泰。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寡入而妄費則財匱,財匱則苟取,愚者為寡廉鮮恥之事,黠者入行險僥倖之途。生平行止,於此而喪;祖宗家聲,於此而墜,生理絕矣。又況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儉喪表率,而使相趨於貪惰,則自絕其生理,而又絕妻子之生理矣。

  豐儉隨其財力,則不謂之費。不量財力而為之,或雖財力可辦,而過於侈靡,近於不急,皆妄費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中產之家,凡事不可不早慮。有男而為之營生,教之生業,皆早慮也。

   袁采《袁氏家範》

  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為水旱不測之備,一分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數,約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餘而不可盡用,至七分為得中,不及五分為嗇,其所餘者,別置簿收管,以為伏臘裘葛,修葺房屋,醫藥,賓客,弔喪,問疾,財節饋送。

  (南宋)陸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儉者,君子之德。世俗以儉為鄙,非遠識也。儉則足用,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儉則可以傳子孫。

  富家有富家計,貧家有貧家計,量入為出,則不至乏用矣。用常有餘,則可以為意外橫用之備矣。

  君子豈不為子孫計?然其子孫計,則有道矣。種德一也;家傳清白,二也;使之從學而知義,三也;受以資身之術,如才高者,命之習舉業,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經營生理,四也;家法整齊,上下和睦,五也;為擇良師友,六也;為娶淑婦,七也;常存儉風,八也。……

  衣以歲計,食以日計。一日闕食,必至饑餒。一年闕衣,尚可藉舊。食在家者也,食粗而無人知;衣飾外者也,衣敝而人必笑。故善處貧者,節食以完衣;不善處貧者,典衣而市食。

   (南宋)倪思《經鋤堂雜誌》

  陸梭山之法最詳……古人之意,全在小處節儉。大處之不足,由於小處之不謹;月計之不足,由於每日之用過多也。

  (清)張英《恆產瑣言》至95頁

  市邑小兒,非有壯夫攜負,不可令遊街巷,慮有誘略之人也。……人家有僕,當取其樸直謹願,勤於任事,不必責其應對進退快人意。……快意之事常有損,拂意之事常有益……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無端不可輕行借貸,借貸要還的,一毫賴不得。若家或頗過得,人有急來貸,寧稍借之,切不可輕貸,後來反傷親情也。若作保作中,即關己行,尤切記不可。

  ……凡親醫藥,須細加體訪,莫輕聽人薦,以身軀作人情。凡請師傅,須深加揀擇,莫輕信人薦,以兒子作人情。凡成契券、收稅冊大關節,須詳加確慎,莫苟信人言,輕為許可,以身家作人情。

  (明)姚舜牧《藥言》

  家庭禮數,貴簡而安,不欲煩而勉。……凡人田產錢財交涉者,定要隨時討個決絕,拖延生事。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朱伯廬《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令人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其質樸,訓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辭嚴法肅。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倚。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自古人倫,賢否相雜。或父子不能皆賢,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雖聖賢亦無如之何。譬如身有瘡痍疣贅,雖甚可惡,不可決去,唯當寬懷處之。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人所難言者如此。……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嬰孺,喜得錢財微利,喜受飲食果實小惠,喜與孩童玩狎。為子弟者能知此,而順適其意,則盡其歡矣。……

  凡人之家,有子弟婦女好傳遞言語,則雖聖賢同居,亦不能不爭。且人之作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寧免其背後評議?背後之言,人不傳遞,則彼不聞知,寧有忿爭?惟此言彼聞,則積成怨恨。況兩遞其言,又從而增易之,兩家之怨,至於牢不解。唯高明之人,有言不聽,則此輩自不能離間其所親。

  同居之人,或相往來,須揚聲曳履,使人知之,不可默造,慮其適議及我,則彼此愧慚,進退不可。……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周旋親友,只看自家力量,隨緣答應窮親窮眷,放他便宜一兩處,才得消讒免謗。

  凡人說他兒子不肖,還要照管伊父體面,說他婆子不好,還要照貓畫虎管伊夫體面。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人不可孤立,孤立則危。天子之尊,至於一夫而亡,況其下乎?一家之親而外,在宗族當不失宗族之心,在親戚當不失親戚之心,以至鄉黨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國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遠,一人可處,則人人可處……尊長成其尊長,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聽順尊長,雖目前衰落,已有勃興之勢。若其反此,目前雖隆,替可待也。

  (清)張履祥《訓子語》

  不必言古聖賢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極。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讓棗,有何難事,而今人甘心不為。極而至於生不能養,死不能葬,大不孝於父母;有無不通,長短相競,大不友於兄弟。噫!是即孩提時,頃刻不見父母,則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則相憐相愛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長而進德,奈何反至於此?

   朱柏廬《勸言》

  吾今日為人之父,蓋前日嘗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親之道,每事盡善,則為子者得於見聞,不待教詔而知效。倘吾前日事親之道,有所未善,將以責其子,得不有愧於心?……

  評:身教重於言教。

  人之性,遇強則避,遇弱則肆。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

  評:慈父要防出敗子。

  人當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親於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之聲音笑貌,自能取愛於人,亦造物者設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

  父母於其子幼時,愛念撫育,有不可以言盡者。子雖終身承顏致養,極盡孝道,終不能報其少小愛念撫育之恩,況孝道有不盡者。凡人之不能盡孝道者,請觀人之撫育嬰孺,其情愛如何,終當自悟。……

  父母見諸子中有獨貧者,往往念之,常加憐恤,飲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獻,則轉以與之。此乃父母親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貧,父母親必移此心於我矣。

  人於子孫,雖見其做事多拂己意,亦不可深厚感情憎之。大抵所愛之子孫未必孝,或早夭,而暮年依託及身後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孫。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賢不肖皆吾子,為父母者切不可毫髮偏愛。偏愛日久,兄弟間不覺怨憤之積,往往一待親歿而爭訟之。創業思垂永久,全要此處見得明,不貽後日之禍可也。

  (明)姚舜牧《藥言》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親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難得者兄弟,易得者財產。

   (清)張履祥《訓子語》

  法昭禪師偈雲:「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詞意藹然,足於啟人友於之愛。

  (清)張英《聰訓齋語》

  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弊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於自私及有所厚薄也。

   司馬光《訓子孫文》

  父之兄弟,謂之伯父、叔父,其妻謂之伯母、叔母,服制減於父母一等者,蓋謂其撫字教育,有父母之道,與親父母不相遠。而兄弟之子謂之猶子,亦謂其奉承報孝,有子之道,與親子不相遠。故幼而無父母者,苟有伯叔父母,則不至於無所養;老而無子孫者,苟有猶子,則不至於無所歸。此聖王制禮立法之本意。

  評:在過去的大家庭中,這種論述是非常符合現實的。但現在這種親情在小家庭模式下,已幾乎沒有說服力了,可以預見未來,隨著撫養孩子社會化的發展,即使是同胞,親情也會越來越淡。

  一應親戚故舊有所借貸,不若隨力給與之。言借則我望其還,不免有所索。……方其借之時,禮甚恭,言甚遜,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為誓。至他日責償之時,恨不以兵刃相加。凡親戚故舊因財成怨者,多矣。俗謂「不孝怨父母,欠債怨債主」。不若念其貧,隨吾力之厚薄,舉以與之,則我無責償之念,彼亦無怨於我。……

  人言光景百年,七十者稀,為其倏忽易過。而命窮之人,晚景最不易過。大率五十歲前,過二十年如十年。五十年後,過十年不啻二十年。而婦人這享高年者,尤為難過。

   (南宋)袁采《袁氏家範》

  親姻饋送,一年一度,非常慶吊,則不拘此。切不可過奢,又不可視貧而加薄,視富而加厚。

   (元)鄭太和《鄭氏規範》

  毋以小嫌而疏至親,毋以新怨而忘舊恩。

   (明)許相卿《許雲屯貽謀》

  你姐是你同胞的人,她日後若富貴便罷,若是窮,你兩個要老實供給照顧她。你娘要與她東西,你兩個休要違阻,若是有些違阻,不但失兄弟之情,而且使你娘生氣,又為不友,又為不孝,記之記之。

  (明)楊繼盛《楊忠憨公遺筆》

  鄰與我相比日久,最宜親好。

(明)姚舜牧《藥言》

  女子既嫁,若是夫家貧乏,父母兄弟當量力周恤,不可坐視。其有賢行,當令子女媳婦敬事之。其或不幸夫死無依,歸養於家可也。俗於親戚富盛則加親,衰落遂疏遠,斯風最薄,所宜切戒。……

  婦之於夫,終身攸托,甘苦同之,安危與共,故曰「得意一人,失意一人」。舍父母兄弟而托終身於我,情亦可念也。事父母,奉祭祀,繼後世,更其大者矣。有過失,宜含容不宜輒怒,有不知,宜教導不宜薄待。《詩》曰:「如賓如友」,賓則有相敬之意,友滋益之義。

  銘金人雲:「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奪其翼,善飛者減其指,有角者無上齒,豐後者無前足,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雲:「多為少善,不如執一;鼴鼠五能,不成伎術。」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註:①銘金人即孔子在洛陽的太廟前看到一個鐵鑄的人,三緘其口,背後有銘文。

  ②鼴鼠有五能,能飛,但飛不過房屋;能爬,但爬不上樹頂;能游,但遊不過河谷;能打洞,但藏不住身體;能跑,但跑不過人。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踐乎邪徑,外訥於言而內敏於行,然後身立而名著矣。

  (北宋)賈昌朝《戒子孫》

  世事多更變,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見目前稍稍榮盛,以為此生無足慮,不旋踵而破壞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換甲,則世事一變。今不須廣論久遠,只以鄉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論目前,其成敗興衰何嘗有定勢。世人無遠識,凡見他人興進及有如意事,則懷妒,見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則譏笑。同居及同鄉人最多此患,若知事無定勢,則自慮之不暇,則何暇妒人笑人哉。

  (評:成敗無定勢,說得多好,上百年的貧苦出了我一個讀書人,若無警惕性,很快就會喪失,如何保持,教育好孩子是根本,其次要再尋求新發展。)

  人有患難不能濟,困苦無所訴,貧乏不自存,而其人樸訥懷愧,不能自言於人者,吾雖無餘,亦當隨力周助。此人縱不能報,亦必知恩。……在今日無感恩之心,在他日無報德之事。正可以不恤不顧待之,豈可割吾之不敢用,以資他人不當用?

  居鄉及在旅,不可輕受人之恩。方吾未達之時,受人之恩,常在吾懷,每見其人,常懷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榮達之後,遍報則有所不及,不報則為虧義。故雖一飯一縑,亦不可輕受。前輩見人仕宦而廣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則難以立朝。」宜詳味之。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記省,而有所惠於人,雖微物亦歷歷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誠為難事。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古稱三家村亦有小人,當思處之之道。只勿與校,而漸以理屈之。

  古稱受恩多,難立朝,居鄉亦難立身,要須勤儉資身,以免求人。

   (明)許相卿《許雲屯貽謀》

  虛偽詭詐,機謀行徑,我非不能,實不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難瞞。

  丈夫處世,發奮自強,何事不可為,何地不能到,乃忌人才能,忌人學問,忌人富貴?

  驕奢淫惰四字,是富貴家子弟雷同病。

  男子識見要遠,度量要宏。

  貪之一字,凡事皆忌,若讀書則惟恐不貪多務得。貪書未有不成學者。

  (明)王汝梅《王氏家訓》

  吾上世初無顯達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無壞。否則夜半一風潮,旋複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評:幾乎是在說給我聽!)

  事到面前,須先論個事非,隨論個利害。知是非則不屑妄為,知利害不敢妄為,行無不得矣,竊怪不審此而自陷於危亡者。

  今人計較擺佈人,費盡心思,卻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壞了心術,自損了元氣。

  (明)姚舜牧《藥言》

  秀才不入社,做官不入黨,便有一半身分。

  鳥必擇木而棲,附托匪人者,必有危身之禍。

  語雲:「身貴於物。」汲汲為利,汲汲為名,俱非尊生之術。

  (明)吳麟徵《家誡要言》

  貧人弗說大話,婦人弗說漢話,愚人弗說乖話,薄福人弗說滿話,職業人弗說閒話。

  寡婦弗輕受人惠。兒子愚,我欲報而報不成;兒不賢,人望報而報不足。

  問世間何者最樂?母曰:不放債、不欠債的人家,不大豐、不大歉的年時,不奢華、不盜賊的地方,此最難得;免饑寒的貧士,學孝弟的秀才,通文義的商賈,知稼穡的公子,舊面目的宰官,此尤難得也。

  受謗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辯者。如系田產錢財的,遲則難解,此必要辯者也。如第閨閫的,靜則自消,此必不辯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當自明,此必不必辯者也。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做好男子,須經磨練,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千古不易之理也。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

  家之興替,全不系乎富貴貧賤,存乎人之賢不肖耳。貧賤而好修飭行,興隆之道;富貴而縱恣背理,敗亡之轍也。

   《正蒙》雲:「子孫賢,族將大,未有子孫不賢,家族不至傾覆者。」

  (清)張履祥《訓子語》

   人生適意之事有三,曰貴,曰富,曰多子孫。然是三者,善處之則為福,不善處之則足為累。至為累而求所謂福者,不可見矣。何則?高位者,責備之地,忌嫉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憂患之窟,勞苦之藪,謗訕之的,攻擊之場。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卻步。

  夫人厚積經營佈置,生息防守,其勞不可勝言。則必有親戚之請求,貧窮之怨望,僮僕之奸騙,大而盜賊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竊,經商之虧折,行路之失脫,田禾之災傷,攘奪之爭訟,子弟之浪費,種種之苦,貧者不知,惟富厚者兼而有之。

  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雖至寒苦之人,但能讀書為文,必使人欽敬,不敢忽視,其人德性亦必溫和,行事決不顛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遲速也。

  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極平淡,卻是極神奇。人能於倫常無缺,起居動作,治家節用,待人接物,事事合於矩度,無有乖張,便是聖賢路上人,豈不是至奇?

  汝輩今皆年富力強,飽食溫衣,血氣未定,豈能無所嗜好?古人雲,凡人慾飲酒博弈一切嬉戲之事,必皆覓伴侶為之,獨讀快意書,對山水,可以獨自怡悅。凡聲色貨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樂則必有苦。惟讀書與對山水,止有樂而無苦。今曹與其狎無益之友,聽無益之談,赴無益之應酬,曷若珍重難得之歲月,縱讀難得之詩書,快對難得之山水乎?

   (清)張英《聰訓齋語》

  世,惟當尋歡喜,歡喜處處有一番吉祥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雲:「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惡神已隨之。」此誠至理也夫!

  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於工作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古語雲:「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凡事暫時易,久則難。故凡人有說異事者,朕則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歲登極,理萬機五十餘年,何事未經?虛詐之徒一時所行之事,日後醜態畢露者甚多。此等纖細之偽,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敗露。一時之詐,實無益也。

  人之一生,多由習氣而成。蓋自孩提以至十餘歲,此數年間渾然天理,知識未判,一習學業,則有近朱近墨之分,及至成人,士農工商各隨其習,習以成風,雖父兄之於子弟亦不能令其習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有必然者。

(清)愛覺新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

  慎終如始。《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春秋)曾參《告子言》

  貧非人患,惟和為貴。

  (蜀漢)向朗《戒子遺言》

  宏行寡言,慎備自守,則怨責之路解矣。

   (魏)嵇康《家誡》

  君子之言,多長厚端謹。小人之言,多刻薄浮華。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

  隱人之過,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積。

   (清)朱柏廬《勸言》

  孫叔敖為令尹,一老父教之雲:「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雲:「貧賤願人接己,富貴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遺》

  《易》曰:「亂之所由生也,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南宋)葉夢得《石林家訓》

  人家興衰,只看後來人如何。後來人賢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學不學爾。

   (明)周怡《示兒》

  言語忌說盡,聰明忌露盡,好事忌占盡。不獨奇福難享,造物惡盈,即此三事不留餘,人便側目矣。……

  昔郭進建第成,坐諸匠於子弟右,曰「此造屋者」,指子弟曰「此是賣屋者」。識者謂為名言。今人為卑官,則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顛躓傾危,回想卑官而受清寧之福,天上矣。布衣糲食,妻子相保,則恨不富貴;一旦禍患及身,骨肉離散,回想布衣糲食,妻子相保時,天上矣。人聰明強健,則恨欲不稱心;一朝疾病淹纏,呻吟痛苦,回想聰明強健時,天上矣。古今來,無人不患此病,若能先見一步,早退一步,必也明哲之士。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24個節氣(附圖)
中國佛學66句震撼世界的禪語句
兩分鐘讓你讀懂中國古代中央行政機關結構的演變
中國離婚率高 逾4成剩男剩女恐婚
中國最好的風水羅盤-------羅盤逐層詳解

TAG:中國 | 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