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及技術要點

稻田養魚是一種種養結合,稻魚共生、稻魚互補的生態農業種養模式,實現了在同一稻田內既種稻又養魚,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糧、增肥、增魚、增收和節地、節肥、節工、節資的優點,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要求。稻田養魚有效地節約了水土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合理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長發育條件,促進了稻穀的生長,實現稻魚雙豐收的目標,具有投資少、收益大、見效快、增糧、節地、節水等優點,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蝦稻共作

發源地:潛江。稻田養殖小龍蝦經過十多年的研究、探索與推廣,養殖模式和技術逐步成熟與完善,從野生寄養過渡到「蝦稻連作」,發展到「蝦稻共作」;養殖產量從50增加到150;養殖效益從1000元上升到3500元左右。作為發揮優勢抓「三農」的有力之舉,作為農村「穩糧增收、提質增效」的民生工程,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通過規劃引領、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典型引路、農民主體、市場拉動等舉措,在荊楚大地掀起稻田綜合種養新熱潮。

一、稻田條件

養蝦稻田應是生態環境良好,遠離污染源;保水性能好,土質最好為壤質土;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澇不旱;尤其是冬季,要保障稻田能上足水;首選是低湖冬泡田,增效明顯。稻田面積,大小均可,5~15畝有利於精細化管理,15~30畝為一個單元格,便於稻田改造和管理。

二、稻田改造

(一)挖溝。總的原則,圍溝面積應控制在稻田面積的15%以內。稻田面積達30畝以上時,按以下標準改造:稻田田埂寬4~5m,平台1~2米,內側再開挖環形溝,溝寬3~4m,坡比1:1.5,溝深1~1.5m。稻田面積達到50畝的,還要在田中間開挖「十」字形田間溝,溝寬1~2m,溝深0.8m;稻田面積30畝以下時,圍溝寬度2~3米即可,中間可以不開溝。

(二)築埂。利用開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寬田埂。田埂加固時每加一層泥土都要進行夯實,以防滲水或暴風雨使田埂坍塌。田埂應高于田面0.6~0.8m,埂寬4~5m,埂頂寬2~3m。稻田內緣四周築高20~30cm、寬30~40cm的田子埂。

三、防逃設施

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應設防逃網。排水口的防逃網應為8孔/cm(相當於20目)的網片,田埂上的防逃網應用水泥瓦作材料,防逃網高40cm。

四、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口分別位於稻田兩端,進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處,進水口用20目的長型網袋過濾進水,防止敵害生物隨水流進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環形溝的低處,用密眼鐵絲網封閉管口,防止小龍蝦外逃。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證水灌得進,排得出。

五、苗種投放

在就近的養殖基地和有資質的種苗場選購種蝦或蝦苗,要求體色鮮亮、附肢齊全、無病無傷、活力強、大小規格整齊。

目前較成功的養殖模式有兩種,一是7~9月投放種蝦,規格為30g以上,每畝投放20~30kg,雌雄比例2~3:1,第二年適當補充;二是在4~5月投放幼蝦,每畝投放規格為3~5cm的幼蝦0.5~0.8萬尾左右,隨著投放時間的推遲投放量適當減少。

投放注意事項:應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陰天進行,避免陽光直射。投放時將蝦筐反覆浸入水中試水2~3次,每次1~2分鐘,使幼蝦或親蝦適應水溫,溫差不超過2℃。要投放在塘邊淺水植草處。運輸過程中,遮光避風,每筐裝幼蝦5~10斤,親蝦10~15斤為宜,要覆蓋水草,以保持潮濕,運輸時間越短越好。

六、管理措施

(一)水質管理

在小龍蝦的的養殖過程中,水質管理至關重要。根據小龍蝦的生物學特性和生長需要,把握好肥和活兩點。

1、施肥。小龍蝦每年秋冬季繁殖一次,當年8~10月份和翌年3月每月施腐熟的農家肥100~150kg/畝培肥水質,透明度約25㎝左右,保持水體中浮游生物量,為幼蝦提供充足的天然餌料;4月份以後,水溫升高,停止施有機肥,加強投喂和水質監測,透明度30㎝以上,高溫季節保持水質清新有活力。

2、PH值。小龍蝦的養殖水體PH值維持在7.5~8.5之間,有利於小龍蝦的脫殼生長,4~8月,每畝應用生石灰5~10kg,化漿全池潑灑。

3、投放水生動物。溝內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0.3~0.5kg/㎡)、田螺(8~10個/㎡),河蚌(3~4個/㎡)等,既可凈化水質,又能為小龍蝦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

4、水位與水溫。稻田水位控制基本原則是:平時水沿堤,曬田水位低,蝦溝為保障,確保不傷蝦。具體為:越冬期前的10~11月份,稻田水位以控制在20~30cm左右為宜,這樣既能夠讓稻蔸露出水面10cm左右,使部分稻蔸再生,又可避免因稻蔸全部淹沒水下,導致稻田水質過肥而缺氧,影響龍蝦的生長;越冬期間,要適當提高水位進行保溫,一般控制在40~50cm;3月份,為提高稻田內水溫,促使小龍蝦儘早出洞覓食,稻田水位一般控制在30cm左右;4月中旬以後,稻田水溫已基本穩定在20℃以上,為使稻田內水溫始終穩定在20~30℃,以利於小龍蝦生長,避免提前硬殼老化,稻田水位應逐漸提高至50~60cm。

(二)飼料投喂

遵循「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四定原則和「看天氣、看生長、看攝食」三看原則。小龍蝦活動範圍不大,攝食一般在淺水區域,所以飼料應投在四周的平台上。當夜間觀察到有小龍蝦出來活動時,就要開始投喂。早春3月份以動物性餌料或精料為主,高溫季節,以水草和植物性餌料為主。投飼量根據水溫、蝦的吃食和活動情況來確定。冬天水溫低於12℃,小龍蝦進入洞穴越冬,夏天水溫高於31℃,小龍蝦進入洞穴避署,此階段可不投或少投;水溫在17~31℃時,每半月投放一次鮮嫩的水草,如菹草、金魚藻等100~150kg/畝。有條件的每周投喂2次魚糜、絞碎的螺蚌肉1~5kg/畝。每天傍晚投喂一次飼料,如麩皮、豆渣、餅粕或顆粒料等;在田邊四周設固定的投飼點進行觀察,若2~3小時食完,應適當增加投喂量,否則減少其投喂量。另外要經常觀察蝦的活動情況,當發現大量的蝦開始蛻殼或者小龍蝦活動異常、有病害發生時,可少投或不投。

(三)水草種植

水草即是小龍蝦良好的天然植物餌料,又可為小龍蝦提供棲息、隱蔽和脫殼場所。適合養殖小龍蝦的水草有伊樂藻、輪葉黑藻、菹草、金魚藻、聚草、苦草等沉水植物,水花生、水葫蘆、浮萍等漂浮植物和空心菜等經濟蔬菜。

稻田田面可選擇移植菹草、伊樂藻等沉水植物和浮萍等漂浮植物,面積分別佔20%;圍溝內移植水草可多樣化,沉水植物控制在40%~60%,漂浮植物控制在20%~30%。養殖小龍蝦一定要搞好水草的搭配和管理,保證小龍蝦在整個生長階段都有鮮活的水草。

七、病害防治

小龍蝦養殖過程中,常見病害有病毒病、甲殼潰爛病和纖毛蟲病。

(一)小龍蝦病毒病

1、癥狀:進入五月,隨著水溫上升,小龍蝦病害發生呈擴大趨勢,表現癥狀:患病個體多為大、中蝦,也發現小蝦死亡現象,螯足無力、行動遲緩、伏於水草表面或池塘四周淺水處;解剖可見少量蝦有黑鰓現象,普遍表現腸道內無食物;肝胰臟腫大,顏色變深,甚至壞死;蝦殼局部出現顏色較深的斑點,然後斑點邊緣潰爛,出現空洞,為「小龍蝦白斑綜合症」。 

2、預防措施:小龍蝦疫病防治應遵循「防重於治,防治相結合」的原則。

(1)放養健康、優質的種苗。種苗是小龍蝦養殖的物質基礎,是發展健康養殖的關鍵環節,選擇健康、優質的種苗可以從源頭上切斷病原的傳播。

(2)合理的控制放養密度。放養密度過大,蝦體互相夾傷,使病原更易入侵蝦體;此外大量的排泄物、殘餌和蝦殼、浮游生物的屍體等不能及時分解和轉化,會產生非離子氨、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導致水中溶解氧不足,蝦體體質下降,抵抗病害能力減弱。所以應合理的控制養殖密度。目前,蝦種密度控制在3000尾左右。

(3)改善棲息環境,加強水質管理。移植水生植物,定期清除池底過厚淤泥,勤換水,使水體中的物質始終處於良性循環狀態。此外,還可以定期潑灑生石灰或使用微生物製劑,如光合細菌、EM菌等,調節池塘水生態環境。

(4)投種(苗)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滅池中的病原。干法清塘:50-75公斤/畝;帶水清塘:每米水深100-150公斤/畝。

(5)每畝用10~15kg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或每立方水用2~3g漂白粉全池潑灑。生石灰與漂白粉不能同時使用。

(6)板藍根、魚腥草、大黃煮水拌飼料投喂或用三黃散拌飼料投喂;每千克飼料拌3克三黃粉粉劑投喂,每天1次,連喂3天。

(7)聚維酮碘或四烷基季銨鹽絡合碘0.3~3.5mg/L全池潑灑;二氧化氯0.2~0.5mg/L全池潑灑,每半月預防一次。

癥狀嚴重時:

(8)聚維酮碘或二氧化氯連續使用2次(兩種藥物也不可交替使用),每次用藥間隔2天;可採用聚維酮碘0.3~0.5mg/L+20mL/畝三黃粉水劑全池潑灑,同時,中草藥製劑拌飼投喂,連續投喂5天。

(9)用0.2%維生素C+1%的大蒜+2%雙黃連,加水溶解後用噴霧器噴在飼料上投喂;如發現有蝦發病,應及時將病蝦隔離,控制病害進一步擴散。

(二)甲殼潰爛病(細菌性病)

1、癥狀:初期蝦殼局部出現顏色較深的斑點,然後斑點邊緣潰爛,出現空洞。

2、防治方法:①避免損傷;②投足飼料,防止爭鬥;③每畝用10~15kg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或每立方水用2~3g漂白粉全池潑灑。生石灰與漂白粉不能同時使用。

(三)纖毛蟲病

1癥狀:纖毛蟲附著在成蝦、幼蝦、幼體和受精卵的體表、附肢、鰓等部位,形成厚厚的一層「毛」。

2、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殺滅池中的病原;②用0.3mg/L四烷基季銨鹽絡合碘全池潑灑;③投喂小龍蝦蛻殼專用人工飼料,促進蝦蛻殼,蛻掉長有纖毛蟲的舊殼。

八、小結與分析

1、稻田選擇上以低湖田為宜,稻田田間工程必須配套。

2、稻田小生態至關重要,稻田改造後,第一步施足基肥,再移栽水草,然後根據季節與時間,決定放養種蝦或蝦苗。

3、水位調控很重要,早春盡量提前讓小龍蝦開口攝食,延長生長期;稻穀收割後,盡量提前灌水。

4、採用稀眼地籠網起捕,4月中下旬開始,中稻整田和插秧前,盡量捕大留小,7~9月盡量捕小留大。根據經驗,留足親本。

5、高溫季節,補充水草。

6、養成記錄養殖生產日誌的習慣。

------摘自《潛江水產網》

鱉蝦稻生態種養  

一、稻田準備

(一)條件

應選擇便於看護、地面開闊、地勢平坦、避風向陽、安靜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質優良、稻田附近水體無污染、旱不幹雨不澇、能排灌自如。稻田的底質以壤土為好,田底肥而不淤,田埂堅固結實不漏水。

(二)改造與建設

1.開挖田間溝。沿稻田田埂內側四周開挖環形溝,溝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8%,溝寬1.5~2.5米,溝深0.6~0.8米。面積在20~30畝之間的稻田還需加挖「十」溝,面積超過40畝的,需加挖「#」溝。

2.加高加寬田埂。利用挖環溝的泥土加寬、加高、加固田埂,打緊夯實。改造後的田埂,要求高度在0.5米以上,埂面寬不少於1.5米,池堤坡度比為1∶1.5~2。

3.建立防逃設施。可使用網片、石棉瓦和硬質鈣塑板等材料建造,其設置方法為:將石棉瓦或硬質鈣塑板埋入田埂泥土中20~30厘米,露出地面高50~60厘米,然後每隔80~100厘米處用一木樁固定。稻田四角轉彎處的防逃牆要做成弧形,以防止鱉沿夾角攀爬外逃。在防逃牆外側約50厘米左右用高1.2~1.5米的密眼網布圍住稻田四周,在網布內側的上端縫製40厘米飛檐。

4.完善進、排水系統。進水口和排水口必須成對角設置。進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溝渠最低處,由PVC彎管控制水位。與此同時,進、排水口要用鐵絲網或柵欄圍住。

5.曬台、餌料台設置。曬台和餌料台盡量合二為一,在田間溝中每隔10米左右設一個餌料台,台寬0.5米,長2米,餌料台長邊一端擱置在埂上,另一端沒入水中10厘米左右。餌料投在露出水面的餌料槽中。

(三)田間溝消毒

在苗種投放前10~15天,每畝溝面積用生石灰100公斤帶水進行消毒。

(四)移栽水生植物

田間溝消毒3~5天後,在溝內移栽水生植物,如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栽植面積控制在溝面積的25%左右。

(五)投放有益生物

在蝦種投放前後,田間溝內需投放一些如螺螄、水蚯蚓等有益生物。螺螄每畝田間溝投放100~200公斤。有條件的還可適量投放水蚯蚓。

二、水稻栽培

1.品種選擇。養鱉稻田一般選擇中稻田,水稻品種要選擇抗病蟲害、抗倒伏、耐肥性強、可深灌的緊穗型品種,目前常用的品種有揚兩優6號、豐兩優香一號等。

2.栽培。秧苗一般在6月中旬前後開始栽插。利用好邊坡優勢,做到控制苗數、增大穗。採取淺水栽插、寬窄行模式,栽插密度以30×15厘米為宜。在栽培方面要控水控肥,整個生長期不施肥;早擱田控苗,分櫱末期達到80%穗數苗時重擱,使稻根深扎;後期乾濕灌溉,防止倒伏。為了方便機械收割,一定要烤好田。烤田的時候,鱉就會陸續從田間爬向水溝。

三、苗種投放

1.苗種。宜選擇純正的中華鱉。要求規格整齊,體健無傷,不帶病原。放養時需經消毒處理。鱉種規格建議為1斤/只左右。蝦種最好選擇抱卵蝦。

2.投放時間及放養密度。土池鱉種可在5月中旬前後的晴天進行,溫室鱉種可在秧苗栽插後的6月中旬前後投放,放養密度在100隻/畝左右。鱉種必須雌雄分開養殖。有條件的地方建議投放全雄鱉種。在田間溝內還要放養適量本地鯽魚,為小龍蝦和鱉提供豐富天然餌料。

蝦種投放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在稻田工程完工後投放蝦苗。蝦苗一方面可以作為鱉的鮮活餌料,另一方面可以將養成的成蝦進行市場銷售,增加收入。蝦苗放養時間一般在3-4月份,規格一般為200~400隻/公斤,投放量為50-75公斤/畝。第二次是在8~10月份投放抱卵蝦,投放量為25-30公斤/畝。

四、餌料投喂

鱉飼料應以低價的鮮活魚或加工廠、屠宰場下腳料為主。溫室鱉種要進行10~15天的餌料馴食,馴食完成後不再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鱉種入池後即可開始投喂,日投喂量為鱉體總重的5-10%,每天投喂1~2次,一般以1.5小時左右吃完為宜,具體的投喂量視水溫、天氣、活餌(螺螄、小龍蝦)等情況而定。

五、日常管理

1.水位控制。進入3月份時,溝內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以利提高水溫。當進入4月中旬以後,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應將水位逐漸提高至50-60厘米。5月份,可將稻田裸露出水面進行耕作,插秧時田面水位保持在10厘米左右;6-9月適當提高水位。小龍蝦越冬前(即10-11月)的稻田水位應控制在30厘米左右,這樣可使稻蔸露出水面10厘米左右。12-2月小龍蝦在越冬期間,水位應控制在40~50厘米

 2.科學曬田。曬田時,使田塊中間不陷腳,田邊表土以見水稻浮根泛白為適度。田曬好後,及時恢復原水位,不要曬得太久。

3.勤巡田。經常檢查鱉蝦魚的吃食情況、防逃設施、水質等。

4.水質調控。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期,控制好稻田水位,並做好田間溝的水質調控。適時加註新水,每次注水前後水的溫差不能超過4℃,以免鱉感冒致病、死亡。

5.蟲害防治。每年9月20日後是褐稻虱生長的高峰期,稻田裡有了鱉、蝦,只要將水稻田的水位提高十幾厘米,鱉、蝦就會把褐稻虱幼蟲吃掉。

六、鱉、蝦捕撈

11月中旬以後,鱉可捕撈上市。收穫鱉時,可先將稻田的水排干,等到夜間稻田裡的鱉自動爬上淤泥,用燈光照捕。3-4月放養幼蝦後,2個月後,將達到商品規格的小龍蝦捕撈上市出售,未達到規格的繼續留在稻田內養殖,降低密度,促進小規格的小龍蝦快速生長。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採用蝦籠、地籠網起捕,效果較好。

七、生產案例精選

案例一:隨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廣水市寶榮甲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同完成的《鱉蝦稻生態種養及中華鱉繁育新技術》項目榮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該項目研究鱉蝦稻高效生態種養模式稻田改造與建設技術,提出田間工程建設方案;研究鱉蝦稻高效生態種養模式水稻栽培技術,提出生產技術規程;研究鱉蝦稻高效生態種養模式鱉蝦養殖技術;研究鱉蝦稻高效生態種養模式綜合管理技術;研究溫室繁育中華鱉新技術等五個方面。

主要創新點為:1、通過稻田淺水環境,應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現代技術手段,對稻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行改造;2、選擇優良的水稻品種和名特優水產品種在同一稻田生態系統內進行生物工程技術、水產養殖技術和水稻種植技術的集成;3、在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的情況下,通過水生動物與物理防控的方法消滅稻田病蟲害,清除雜草,同時水生動物的糞便給水稻提供優質的有機肥料,形成田面種稻,水體養鱉、蝦、魚等水生經濟動物的共生互利生態系統,降解直至消除稻田的農藥殘留,改善因長期使用化肥而越來越板結的土壤,逐步修復稻田生態;4、提高稻田的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實現稻田單位面積產量(在保證稻穀穩產或增產的情況下增加了水產品)、稻田單位面積效益(畝增收5000元以上)和產品質量(稻穀、水產品均為有機食品)三高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5、改進中華鱉繁育溫室結構,增加溫室高度,擴大溫室空間,改進增氧系統和鱉巢設置方式,提高繁育水平。

2012年鱉蝦稻示範區鱉畝產89.4公斤,水稻631.5公斤,小龍蝦42.6公斤,畝產值14946.75元。苗種、飼料、基地建設等畝均投資5840元,畝均純利潤9106.75元;2013年鱉畝產98.7公斤,水稻674公斤,小龍蝦48.2公斤,畝產值16601.8元。苗種、飼料、基地建設等畝均投資6810元,畝均純利潤9791.8元。繁育中華鱉苗種400多萬隻,經濟效益極其顯著。

該技術採用種養結合,構成「鱉、蝦、稻」共生系統,通過保持和改善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努力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促進物質在系統內的循環和重複利用,使之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產業,產品為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

案例二:「荊門模式」--「香稻嘉魚」生態種養模式---,鍾祥市聯發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

荊門市大力發展一種新的稻田生態種養新模式——「香稻嘉魚」。此模式是一種「肥稻連作、鱉蝦共生、立體種養、品質優良、糧食安全、收入萬元」的生態種養新模式,具有「兩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高」(高產、高效)、「兩優」(優秀文化、優質產品)等特色,既保障了「米袋子」又豐富了「菜籃子」、既解決了「誰來種地」又解決了「如何種好地」的問題,既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又確保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既拓展了種養業發展空間又傳承了歷史文化,值得大力推廣。

「香稻嘉魚」生態種養模式是在稻田綜合種養的基礎上融入濃厚的地方特色文化,創新而成。其名稱來源於明代弘治年間,為了讓「香稻嘉魚」再現,鍾祥市聯發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明華,經過長期實踐摸索加以改進,創造性地套養小龍蝦,形成今天的「香稻嘉魚」生態養殖模式,取得地方技術標準。其模式就是在稻田內開挖寬3.5米、深1米的回型溝或十字溝,投放小龍蝦和甲魚,甲魚以小龍蝦的蛻殼和各類昆蟲為食,甲魚、小龍蝦糞便為水稻提供充足的有機肥料。該模式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所產稻穀、水產品為綠色有機產品,畝純利近萬元,實現了一田多用、一年多收、一舉多得,凸顯了安全、生態、高效。

一是打破傳統農業發展理念,拓展了種養業發展空間。「香稻嘉魚」模式打破傳統農業理念,還原生態系統理念、綠色循環理念,利用稻田這一特殊淺水生態環境系統,採取鱉、蝦、魚、稻共生共作,有效促進稻田的物質和能量良性循環,使稻田生態系統從結構上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促進耕地可持續利用,從而發揮稻田資源的最大「負載力」,拓展了種養業發展空間,促進了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

二是激發農民種糧熱情,確保了糧食安全。「香稻嘉魚」模式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同時,通過稻田產出的優質稻和名特水產品,綜合效益得以大幅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也大大提高,從而對穩定水稻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有好處。鍾祥農民陳家祥拋荒外出做物流生意多年,看到湖北壟上頻道的「香稻嘉魚」模式致富宣傳,決定返鄉種糧養魚,除自家聯產承包地外,還流轉了官莊湖國營農場二分場200畝土地,現已投資近百萬元。

三是探索了一條因地制宜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香稻嘉魚」依託現有的資源,加上資本、技術、人才等新的生產要素有機結合,提高了經濟效益,是農民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徑。2013年,鍾祥市舊口鎮許集村180畝「香稻嘉魚」生態養殖基地,實現總產值313.2萬元,獲純利181.2萬元。畝產稻穀800斤,小龍蝦100斤,甲魚240斤,畝產值達17400元,除去固定資產投入、土地租金、生產成本投入7335元,每畝實現純收入10065元。而當地傳統的稻田種植每畝純收入只在1000元左右,新模式效益比傳統模式放大10倍。

四是從源頭上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香稻嘉魚」模式利用稻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原理,採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態防治方法,不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不使用配合飼料,鱉、蝦、魚的排泄物作為水稻的有機肥料,水稻田水草、有機腐殖質、稻田昆蟲、底棲生物作為鱉、蝦、魚的天然餌料;同時鱉、蝦、魚類還可以疏鬆水稻根系土壤,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稻田生態系統又為鱉、蝦、魚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達到鱉、蝦、魚、稻和諧共生,物質良好循環利用,生產出有機水產品和有機稻米,確保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五是有效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壯大。「香稻嘉魚」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農機化作業,聚集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促進了新型市場主體迅速壯大。湖北祥隆水產專業合作社借力「香稻嘉魚」,組建合作聯社,集養殖、運輸、儲藏、加工、批零兼營為一體,網路社員1500多戶,成為全省水產行業合作社領軍代表,今年又計劃流轉稻田2000畝,投資2000萬元開展「香稻嘉魚」,計劃發展社員合作社26家。「香稻嘉魚」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也帶動土地規模流轉。目前鍾祥市開展「香稻嘉魚」種養模式的有近萬畝,其中鍾祥市萬利隆食品有限公司鍾祥市聯發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鍾祥市荊沙蔬菜合作社、鍾祥市七星木業公司流轉稻田2000畝;鍾祥銅錢山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稻田550畝,現已完成一期150畝的建設規劃。

六是促進種養先進實用新技術集成。「香稻嘉魚」注重融入生態、節能、健康養殖理念,緊密聯繫我省水稻、水產兩大優勢,引入經濟價值高、產業化條件好的養殖品種,如我省優勢特色品種小龍蝦、中華鱉、中華草龜等,集成多學科、多領域的新技術和新工藝,採用了「種、養、加、銷」一體化現代管理模式,實現了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促進了種養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集成創新,提升了農業科技發展水平。「香稻嘉魚」還把水產養殖與歷史文化進行了有機融合,既傳承了歷史文化,又推動了產業發展,提高了產品品質和文化內涵。

「香稻嘉魚」模式的成功,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激發了各類資本的投資熱情。目前,鍾祥種養面積從2012年一個試驗點8畝,發展到5個連片基地近萬畝,並輻射帶動周邊京山、沙洋、掇刀等地,荊門市委、政府將這一模式列為農業「一高三新」重點推廣,今年將發展「香稻嘉魚」面積3萬畝,示範帶動全市發展稻田生態種養50萬畝。

 

稻鰍共生

 

泥鰍與水稻共生,不佔水面,利用溝坑及稻田水位,以水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稻病蟲害的幼蟲和非生物資源(稻花)等為食,泥鰍的腸壁很薄,具有豐富的血管網,能夠進行氣體交換,具輔助呼吸功能,適宜稻田養殖。泥鰍在田中遊動,蔬鬆土壤,鰍糞又可作水稻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收穫泥鰍的同時,也提高了大米的質量,提高稻田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經過4-5個月的稻鰍管理,當泥鰍規格達到每公斤100-120尾,就可捕撈上市,捕撈泥鰍可先用地蝦籠誘捕,入冬後可掘泥而收穫。稻田養泥鰍的好處:1、稻田養泥鰍可以做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效果。每畝稻田不但水稻可保持原產量,還可收穫泥鰍70-100kg,直接提高經濟效益。2、泥鰍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蟲,起到生物防治病蟲害的部分功能,省用農藥,減少了糧食污染。3、泥鰍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動可起到疏鬆土壤,促進肥料分解,水稻發棵,穀粒飽滿,達到稻鰍雙豐收的目的。4、節約餌料,降低養殖成本。泥鰍生長的適應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23-27℃,水溫高於32℃則鑽入淤泥中棲息,水溫低於7℃潛入泥中冬眠。稻田不但提供泥鰍水域環境,水稻還能為泥鰍提供遮蔽、躲藏的場所,並能提供部分食料。

一、稻田選擇與田間工程開挖

1.稻田選擇。選擇泥質、弱鹼性和無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養殖泥鰍。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堅實不漏水,面積2-10畝,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較低洼稻田為好,粘性土。

2.挖溝。一般是在田四周開挖「田」或「口」字形水溝,溝寬2—3m,溝深0.8—1.2m,溝土用於加固四周田埂。在田中挖掘若干魚溜,面積2—3m2,深約50cm,在確定放養的稻田中沿田埂內2—3m處挖一條方形的魚溝,魚溝開成「田」字或「井」字型,溝寬0.5m、深0.6m。魚溜與魚溝相通,便於泥鰍棲息。溝系開挖面積占稻田總面積10%~15%為宜。另外根據養殖需要可用小埂將田塊分割成若干小塊,便於分級放養和管理。

3.防逃設施。稻田四周一般用石棉板或用磚砌 60—80cm高的防逃牆(內牆用水泥抹面),或用寬幅120~150cm的聚乙烯網片(40~60目)構築60—80cm高的防逃設施。稻田進排水口均用雙層防逃網罩好,以防外逃。

二、鰍种放養

4.鰍種。鰍魚最好是來源於泥鰍原種場或從天然水域捕撈的,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年齡在2齡,雌性體重15-25g,雄性體重12g以上。

5.培肥。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畝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勻潑灑,進行清整消毒。畝施發酵過的豬糞1000公斤,進水經過濾入田,溝內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體,水的透明度為25厘米左右。

6.放養密度。在稻田播種10多天到半個月,秧苗開始生長根系,就可放養鰍種。畝放3-5克/尾規格(大於3厘米)的鰍苗2-2.5萬尾。如,設計泥鰍畝產200千克,那麼每畝要放養100-200尾/500克規格泥鰍苗50千克以上。

7.消毒。放養前用3%的食鹽液浸泡10分鐘,消毒後入田。

三、稻穀管理

8.稻穀播種:稻穀種植方法可以採取水直播或機插,品種選擇株高、桿挺、品質好,產量高的單季水稻品種。稻穀播種時施放適量的基肥,每畝50公斤,種後10-15天,畝施尿素10公斤。

9.施肥:耕田與施肥同時進行。養鰍的稻田採取的施肥辦法是「重施基肥,少量多次追肥」。基肥以有機肥、餅粕為主,一般667m2施畜禽廄肥300—400kg,追肥以無機肥為主,一般每次施尿素不超過4kg/667m2;碳銨須拌土製成球肥深施,用量不超過lOkg;磷肥不超過2kg/667m2。化肥不能使用氨水和碳銨,否則會造成泥鰍中毒。

10.擱田:稻田擱田和平常稻田管理一致,擱田時慢慢降低水位,以確保泥鰍入魚溝,溝內保持水位30公分。

11.除草和施藥:稻田出現病蟲害時,宜選用對症高效低毒的農藥,不能任意加大用藥量。粉劑宜在早晨露水未乾時噴施,水劑在露水干後使用。施藥時噴嘴要斜向稻葉或朝上。盡量將葯嗔在稻口十上。下雨前不要施農藥。施農藥最佳時間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後5-7天。養魚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農藥,如:草剋星、農思它。由於是稻鰍共生養殖,在水稻用藥時,必須考慮到不能對泥鰍造成傷害,還要保證泥鰍的食用安全性,如農業部規定的禁用漁葯就絕對不能在稻田中使用。

四、泥鰍管理

12.水質管理。稻田水域是水稻和泥鰍共同的生活環境,在稻田水質管理上,要做到兩者兼顧。「前期以水田為主,中後期以泥鰍為主」。田面以上實際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早期保持淺水位,稻田平時要保持田面上有lOcm水,夏季水溫保持在30℃以下,及時灌水,加深水位,達到調節水溫的目的,到後期10月份水溫降低時露田。養殖期間要定期換水和加水,定期使用光合細菌等生物製劑調節水質。

13.餌料管理。稻田養殖泥鰍要想取得高產,除施底肥和追肥外,還應每天進行投餌。泥鰍為雜食性魚類,人工餵養飼料有米糠、麥麩和少量魚粉、加適量甘薯澱粉粘合團塊狀飼料,或蚯蚓、蠅蛆等鮮活飼料。前期投餌按魚體重的1-1.5%,中期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後期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餌料,如:麥麩、米糠等(www.cyone.com.cn/)。投飼量一般按泥鰍總體重的3%-5%計算,也可按實際泥鰍的吃食情況而定,每次投喂的吃食時間以3小時為標準。日投喂2次,上午8-9時、下午4-5時。陰天和氣壓低的天氣應減少投餌量。注意:泥鰍為雜食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蟲幼蟲、水蚯蚓、底棲生物、小型甲殼類動物、植物碎屑、有機物質等為食。在稻田養殖時,泥鰍可以充分利用稻田裡的天然餌料,但由於要追求一定的泥鰍產量,光天然餌料是不夠的,還需要投喂人工飼料。建議投喂浮性顆粒飼料,日投喂2次,上午9-10時、下午5-6時。每次投喂多少呢?投飼量一般按泥鰍總體重的3%—5%計算,上午投喂日餌量的40%,下午投喂日餌量的60%。也可按泥鰍實際的吃食情況而定,每次投喂的餌量以2小時吃完為標準。還有就是飼料的粗蛋白含量要達到35%以上才能滿足泥鰍的生長需要。

14.防敵害。泥鰍的生物敵害較多,種類有水蛇,鴨,烏魚,黃鱔等;青蛙,水鼠,鱉,水蜈蚣、紅娘華等水生昆蟲。在放養鰍種前徹底清塘,清除池邊雜草,保持養殖環境衛生,進水口要用鐵篩網圍攔好,防止野雜魚隨流水進入池中。飼養管理期間,要及時清除生物敵害,嚴防敵害生物侵入,如發現蛙類應及時捕捉,蛙卵要及時打撈乾凈。水鳥也是泥鰍的天敵。要怎樣防止水鳥對泥鰍的傷害呢?這裡介紹一個簡單易行的防止方法,在稻田的東西向(或南北向)每隔30厘米打一個相對應的木(竹)樁,每個木(竹)樁高20厘米,打入田埂10厘米,用6磅膠絲線(直徑0.2毫米)在兩兩相對應的兩個木(竹)樁上栓牢、綳直,形狀就像在稻田上面畫一排排的平行線。由於膠絲線抑制了水鳥的飛行動作,就限制了水鳥對泥鰍的捕食。

15.防逃。泥鰍的逃逸能力較強,進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大雨時水漫過田埂等都易造成泥鰍的逃逸,因此,養殖泥鰍的稻田都要加高加固田埂,紮好進排水口,做到能排能灌。有條件的話,在稻田四周圍一圈網片,可以較好地起到防逃的效果。

16.日常管理。日巡田2次,檢查防逃設施,特別是雨天注意仔細檢查漏洞。防止天敵入侵(如水蛇、鴨等),觀察泥鰍的活動和攝食情況。嚴禁含有甲胺磷、毒殺酚、呋喃丹、五氯酚鈉等劇毒農藥的水流入。

四、病害防治

17.赤鰭病。此病對泥鰍危害大、發病率高,由桿菌引起,主要流行於夏季。癥狀為,先是魚鰭或體表部分表皮剝落,呈灰白色,肌肉開始腐爛,肛門部位發紅,繼而在這些部位出現血斑,並逐漸變為深紅色,嚴重時出現鰭條脫落,不攝食,直至死亡。防治方法:發病時,可在餌料中拌人抗生素投喂。

18.車輪蟲病。泥鰍患此病後攝食減少,離群獨游,嚴重時蟲體密布,如不及時治療,輕則影響生長,重則引起死亡。流行季節為5—8月份。防治方法一是在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田消毒;二是用0.7ppm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兩者比例為5:2)合劑全田潑灑。

19.腸炎病。病鰍肛門紅腫、擠壓有黃色粘液溢出,腸內無食物或後段腸有少量食物和消化廢物,腸壁充血呈紅色,嚴重時呈紫紅色。病鰍常離群獨游,動作遲緩、獃滯,體表無光澤,不攝食,最後沉入池底死亡。水溫25℃-30℃時是發病高峰期,死亡率高達90%以上。防治方法是用大蒜素5克拌入4千克飼料中投喂,連喂3天;或每100千克鰍每天用乾粉狀地錦草、馬齒莧、辣蓼各500克、食鹽200克拌飼料投喂,分上、下午2次投喂,連喂3天。

20.水霉病。捕捉、運輸泥鰍時,盡量避免魚體受傷;鰍種下田前用孔雀石綠或食鹽浸洗消毒;泥鰍感染此病時,各用0.04%的小蘇打和食鹽配成混合液後,全田潑灑。

21.列印病。用量為每立方水1克的漂白粉化水後全田潑灑,或用2%濃度碳酸或漂白粉乾粉直接塗抹患處。

22.氣泡病。加強日常管理,合理投飼,防止水質惡化;發病時,立即加入新鮮水,用食鹽4-6kg/667m2全池潑灑;及時清除池中腐敗物,不施用未發酵的肥料。

23.其他敵害防治。養殖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注、排水口應設密網攔濾,嚴防有害的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進池塘危害鰍苗種或成鰍。若發現池中有水蜈蚣,應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5g/m3濃度全池潑灑殺滅。

24.農藥中毒症。在水稻的病害防治上,以生物 防治為主,也可選用高效低毒的農藥。農田中使用的各種化學農藥,其殘毒會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質,使泥鰍中毒致死。所以,必須嚴格控制農藥用量,採取以噴霧為主的灑藥方法,用藥後及時換水,確保泥鰍安全。

五、捕撈方法

25.沖水捕撈,在靠近水口的地方,鋪上網具,從進水口放水,因泥鰍有逗水特性,待一定時間後將網具提起捕獲。此法適於水溫20度左右,泥鰍愛活動時進行。

26.餌料誘捕,把炒香的糠或麩皮放在竹籠內,將籠置於溝內誘鰍入籠。

27.乾田捕捉,慢慢放乾田水,使泥鰍集中到溝土裸露處捕捉。

六、運輸方法

28. 竹籮運輸。泥鰍多為鮮活銷售,如運輸不當易導致死亡,造成損失。可用竹籮運輸,每隻竹籮裝泥鰍25kg,裝運時在竹籮底部鋪上塑料薄膜,加水2-2.5kg,然後放入活泥鰍;運輸途中,每隔1.5h加1次水,可確保泥鰍鮮活。

七、案例選編

 一、天門四海生態農業科技稻鰍共生基地:每塊稻田的四周,卻空出寬約80公分、深約40厘米的溝渠。稻鰍共生500畝,預計可產稻穀25萬公斤,泥鰍6萬公斤,按照綠色食品的每公斤大米36元、泥鰍40元計算,可創產值近1000萬元,畝產值近2萬元,比單一普通種植稻穀畝可增收1萬多元。

二、湖北荊門京山永興鎮推廣「稻鰍共生」田1000畝:在稻田養殖泥鰍,每畝增加水稻產量65公斤,產泥鰍在250公斤左右,實現稻鰍雙豐收。泥鰍生存能力很強,善於鑽泥鬆土,在稻田放養,可殺滅稻田害蟲,減少或杜絕農藥使用,改善土壤性能,提高地力;同時,泥鰍糞便是很好的有機肥,是發展優質水稻生產較好的輔助措施,可促進稻田資源增殖,修復稻田生態,保證水稻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試驗示範表明,稻鰍共生生態養殖技術可使水稻增產在10-5%,減少開支在20%左右,泥鰍純收入達2300元。專家表示,今年在該縣建立高標準稻鰍共生生態養殖示範基地100畝,核心推廣面積1000畝,技術輻射面積達到5000畝。

三、湖北孝感市大悟縣水產局積極推進「稻鰍共作」:在城關鎮棗棚村、三里城鎮汪畈村建設稻鰍共生示範基地;在陽平鎮朱崗村建設藕鰍共生示範基地。為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工作,大悟縣水產局從項目、技術、苗種等方面對稻田綜合種養示範基地給予大力支持,從全縣四個泥鰍苗種繁育基地調集泥鰍苗種5000斤,於6月24日開始,將陸續投放到稻田中,在當天的投放活動中,三里城鎮、城關鎮及陽平鎮分管農業的有關領導參加了投放活動。稻鰍共生、藕鰍共生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做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在種養過程中,利用種植品種、養殖品種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不使用農藥和無機肥,在提高稻穀、蓮藕品質的同時,增加水產品產量,提高種養經濟效益,是一種生態高效農業生產模式。通過試驗示範,以點帶面,逐步向全縣推廣,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鄂北丘崗特色漁業,創建泥鰍養殖大縣做出貢獻。

四、監利稻鰍綜合種養生產模式畝增純利500元:2012年監利縣大垸農場引進浙江老闆張文光成立新漁源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泥鰍養殖,兩年來,合作社流轉稻田2000餘畝投資2000多萬元進行泥鰍繁育養殖獲得成功。今年,新漁源合作社今年已繁育泥鰍苗4億尾,預計培育5cm規格苗3000萬尾,產值600萬元。與此同時,為帶動周邊群眾進行稻鰍綜合種養,該合作社已在大垸農場新流轉稻田200畝進行稻鰍種養試驗,現已投種播秧,畝投泥鰍苗30000尾,預計泥鰍畝產250公斤以上,水稻畝產50O公斤,畝產值10000元,畝利潤5000元。為擴大規模效應,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監利縣舉行泥鰍稻田綜合種養推介會。目前,僅大垸農場就有水稻面積30000畝,魚池面積35000畝,泥鰍稻田綜合種養面積10000畝,此項可使稻田畝增純利500元。監利縣政府為進一步推廣稻田綜合種養,現已出台專項政策,對稻田綜合種養實行獎補,達標驗收後每畝獎補50元,此舉將會對該縣稻田綜合種養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推薦閱讀:

故宮現在靈異事件為什麼少了?
紫微綜合資料
化妝步驟的先後順序里正確的卸妝步驟是什麼?
對於尼克斯球迷來說,波爾津吉斯是種怎樣的形象?
十大眼霜排行,什麼眼霜比較好?

TAG:技術 | 綜合 | 模式 | 稻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