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哲學意義的認識論

認識論應該作為判斷哲學的根本,因為哲學原本就是人的思維推理、發現認知宇宙自然所包涵的運動規律和法則,並以一種思維結構形式得到人的認知的。理性可以奠定確定為這種認知的可靠的基礎。康德把這叫做純粹理性批判。並與其後的《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並稱為康德「三大批判」。是西方哲學關於認識論的三大主題。當然,說是批判,用康德的解釋他所謂的純粹理性批判是:「我並非意味著對書本或系統的批判,而是對於普遍理性的批判,即對於所有能夠『獨立於經驗』而得出的知識。」

說真的,筆者對康德的認識論的觀點比較認可,也是通過對老子《道德經》理解研究得到比較的得出來的,特別是比較其他哲學的觀點後,認為康德的論述更精闢更符合理性精神。因為老子道德經裡面的確涉及到認識論的許多知識,不僅僅是停留在濃縮為一句格言上。絕不像儒家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一句輕飄飄的格言。因為最精闢的格言絕不是認識論,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濃縮為一句格言。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而需要上升到知識的理性的思維結構形式。當然,從經驗主義角度看我們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經驗,在白板上寫上東西的除了經驗還是經驗。這似乎強調了人的感官層面的重要性,而且認為感官的經驗乃是人的知識。

然而, 這種哲學活動憑人感官的感覺得到的世界第一印象,並不可靠,因為感官的感覺又往往是某種模糊、混亂的東西,人們要尋求事物的邏輯原則是不能僅僅靠感官的偏見的,而是要靠理性的光芒。因為,感官依賴的是記憶和想像,只能在某些特殊的、有限的方面被用作知性的助手。

其實,人類從事這一活動的正確方法,必須在根本上不依賴於感覺經驗的認知,而是邏輯實證。因為事物都是由形狀、廣延、運動等構成的,而我們又如此清晰明了地認識到形狀、廣延、運動等不能再由心靈分析,成為其他更明確知道的東西。邏輯論證在這種情形中,除了廣延性、柔韌性和流動性外,沒有什麼特性仍然保持不變,是一種可靠知性,而不是靠感覺或想像來察覺的事實。既然柔韌性不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的性質,因此就只剩下廣延性和流動性(運動性)作為一切物體的不變性質;一旦物體仍然存在,就不能取消這兩個性質。 鑒於如此分析,完全可以用以回答老子,道德經》第十章提出關於認識論的問題。

很顯然老子探求哲學認識論已然深入到了人如何理性獲得知識的程度。並認識到人的感官對外界物質對象的判斷往往是某種模糊、混亂的東西。它依賴的是記憶和想像,只能在某些特殊的、有限的方面被用作知性的助手,不能符合萬物幽深微妙之處的真理。所以獲得真理明白是非,能不僅僅依靠感官認知。

老子這個關於認識論提出來的問題是:「天門啟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意思是:人的感官對外界物質對象的判斷能夠符合萬物幽深微妙之處的真理嗎?獲得真理明白是非,能不僅僅依靠感官認知嗎?)老子關於認識論的題目,在這一章里似乎沒有直接回答,但在其他章節里老子似乎並沒有擱置這個問題,而是通過自己的觀點已然回答了這個問題。

因為關於人的知識獲得的理性認識,老子從來強調用思維去推理物質世界其中精神之質;因為他認為宇宙自然萬事萬物這精神之質才是最真實的存在,是可以驗證的信實。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棄,依據它的信跡,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起源的認識呢?是從這方面認識的。(老子原話譯文: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很顯然,老子對事物的認識不止停留在像儒家那種膚淺的知道層面,因為「知道」是人的感性的認識,是表面經驗獲得對社會生活的許多片段,是事物成熟後的外露形式,它的幽深處包涵的真理呢,它還沒有成熟時候的客觀存在形式呢,它發展到"大而無形"時期的形式呢,很顯然這些都是不可感覺的。就說個通常的例子:社會中如果不通過理性的邏輯思維推理,人對於人的信念、意見、看法、猜測、傳聞、謊言很難區分。

其實,哲學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人心為基點帶有人性的「欲」去看待宇宙世界自然萬物。把這一條由人心帶有欲為中心開鑿出來的路徑當做從起點也當做終點,。人類要想用自己內心世界對外部的世界有所了解,必須藉助某個階梯搭橋。這裡康德的理性主義、其他的哲學家的經驗主義都一樣不可或缺。想要到達理性知性認識的階梯就必須也只能夠通過經驗主義搭建這個階梯上升到理性平台。到達這個理性平台,人才可能「不出戶,知天下」。這就是為什麼在老子看來,人類知識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後天感覺經驗,而這些經驗又是混亂零散的關於世界的殘片;另一個是人類頭腦中先天固有的帶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認識能力。人類的認識活動就是用先天的認識能力對感官提供的後天經驗進行整理,才能形成具有認識世界的理性的邏輯思維,這就是獲得關於宇宙世界自然的真正的知識。

這個用先天的認識能力整理世界的殘片,用康德說法其實就是人類「體驗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連串處於「時間」和「空間」形式中的過程,人們運用先天的認識能力對這一過程混亂零散的感覺材料進行整理加工,人們才能形成科學知識。所以只有從人類的立場,才能談到空間與時間,它們不可能離開人類主體而獨立存在,它們屬於人類的條件,是人類感知的先天方式,並非物質世界的屬性。人們通過時間與空間形式獲得的感性認識並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認識直觀材料,不能算科學,還必須經過更高一級被稱為知性的人類思維活動。而知性則是運用範疇、是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

往往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忽視這種全局認知,所以總是缺乏知性。沒有知性,這個世界這麼大,僅憑小小個人的,眼見為實的,零星殘片還怎麼認識若大世界?沒有知性,人們怎麼去了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種人們感官不可以知道的事物存在形式?。因此,老子說,有知性的人「足不出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眼不望窗外,就可以認知宇宙空間日月星辰自然運行的規律,沒有知性的人,越是出外得越遠,其所知道的東西就越少。而恰恰是有知性的,懂得邏輯推理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知道得多,不眼見為實也能明了天下的事情,不妄為也可以有所作為」。(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這裡實際上老子是要人們的知識積累(老子稱為「德性積累」)必須多,精神世界達到飽滿程度,說白了就是人已經積累了許多知性的真理性知識。 有了掌握這些真理性知識的,他的知識(德性)完美思維就深邃如幽深的峽谷。所以老子通過認識論的研究發現認識事物的邏輯規律如下:

1,人們必須保有各種邏輯推理的能力,掌握古人邏輯學書《建言》的「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的邏輯學知識,用邏輯的歸納法把經驗的知識歸納整理出來。這就是-簡明事物的平面邏輯需要轉彎抹角的思維;立體的進入事物裡面的邏輯需要逆向思維;不同事物之間的邏輯需要類推思維。

2,人們通過邏輯思維的歸納法認識世界,這種知識的多了,人類頭腦中先天固有的帶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認識能力就強。那麼,人類的認識活動範圍就廣遠,其先天的認識能力就會「上德如谷;廣德如不足」越是知識多(德性完美)的人,其思維就深邃如幽深的峽谷,就越會永遠不知滿足全方位接納事物,總是不知道滿足廣求知識。

3,人們構建知識的過程和效果會是「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白如辱。」-人的知識(德性)的積累總是暗地裡默默進行。當人有了真理的知識,其品性就忠貞不渝,人格特質不可輕易改變;當人擁有了真理的知識,其情操聖潔清白就會對榮辱越敏感。

4,人們即使有了經驗的認識和靠了邏輯學形式歸納推理歸出來了知識,卻依然不保真,因為宇宙世界有「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這種事物的存在形式。-由於認定感官經驗的局限性,人們對心外世界有不可知道的領域。這就是所謂最大體積事物看不到邊界;最大事物的成熟需要多的時間;最大的聲響,超過聽覺範圍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身處其中反而看不見形狀。

怎麼辦?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道褒無名夫唯道。」才可以「善始且善成。」就是說,要認識宇宙世界的「無」的範疇,就只能用到的人的邏輯思維推理,在沒有其他的辦法了,所以只有理性邏輯思維推理才能認識萬物的善始善終!


推薦閱讀:

宗教道德批判
生命真意——道法自然之「自然」何解
人話佛哲003 | 不管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淺談:佛家與道家的無為之道

TAG:道德 | 哲學 | 意義 | 道德經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