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備敗壞 落後挨打!暗淡的清代火器史
在此後一段時間裡,由於明朝孫元化所編練的以西洋銃炮為主、由葡萄牙炮手教練的火器新軍叛變降金,帶去了大量的紅夷炮、西洋炮,後金的火器力量得到了大大加強。有了底氣的後金軍在錦州一度駐守了100 門紅夷炮,使得明軍大為驚恐。之後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南下,在揚州之戰、江陰之戰中更是攜帶大量火炮與明軍進行激烈炮戰。清朝統一全國後,火器技術慢慢停滯,加上滿洲貴族「防漢」心理使得全國範圍內火器、火藥製造技術產生斷層。雖然這時候燧發槍已經傳入中國,清軍在與緬甸作戰時也吃了大虧,但清朝並沒有選擇大量製造裝備,而是將其作為御制火槍深藏在宮內把玩或作為官用火槍獎賞官員,普通士兵依然使用老式的火繩槍。
如此這般,清軍火器年代久遠,保養不善。以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普查各地駐防八旗鳥銃情況時,赫然發現黑龍江駐防八旗的鳥銃竟然已經使用了116 年之久沒有更換!駐防八旗尚且如此,更不用說火器質量最低下的綠營兵丁了。其軍備敗壞,可見一斑。 清代鳥銃種類繁多,見於《皇朝禮器圖式》的就有53 種,其中御制火槍16 種、花槍5 種、交槍8 種、線槍20 種、奇槍3 種、兵丁鳥槍1 種。不過這些多為御制火槍與官用火槍,真正大規模裝備士兵的是兵丁鳥槍。兵丁鳥槍沿襲自明代鳥銃,但形制不同,雖然依然是火繩槍,但要比明代鳥銃長了將近一倍,達6.1 尺,重6 斤。其填裝火藥與明代相同,為3 錢,但裝彈卻是1 錢,只有明代鳥銃的三分之一。兵丁鳥槍在槍口下方還加有一個1 尺長的雙腳叉架,一般滿、蒙八旗把木槍托染成黃色,漢八旗染成黑色,普通的綠營士兵則染成紅色,便於區分。清代鳥銃的裝備量較高,雍正年間下令淘汰三眼銃等火門槍,全部換裝鳥銃,這讓各省駐軍鳥銃裝備率曾一度達到50%,但與同時期已經邁入全火器時代的西方各國相比,清軍依然處在冷熱混編的階段。加上滿洲貴族「防漢」思想貫徹始終,因此鳥銃的質量是御制鳥銃優於八旗鳥銃,八旗鳥銃優於綠營鳥銃。 鳥銃之外,在明末清初大放異彩的紅夷炮到了清代也有了很多名為「將軍炮」的變種。神威大將軍炮:
為紅夷炮型,炮身前細後粗,用銅鑄造,長8 尺5 寸(約272 厘米),炮身隆起4 道箍,重3800 斤。火炮施放時裝黑火藥5 斤、鐵炮彈10 斤。載以四輪炮車。 德勝門復原清代古炮。炮身為神威大將軍炮原炮身,炮車根據宣武門清代古炮炮車照片復原而成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 年)由南懷仁鑄造,小者重3600 斤,炮身長9尺6寸(約307 厘米);大者重7000斤,炮身長1 丈1 尺1 寸(355 厘米)。炮身有精美花紋,隆起10 道箍,炮口上有照門。施放時大者用黑火藥10 斤,放鐵炮彈20 斤;小者用黑火藥5 斤,放鐵炮彈10 斤。載以四輪炮車。
神功將軍炮: 康熙二十八年由南懷仁鑄造,炮重1000 斤,炮身長7 尺(約224 厘米)。炮身隆起5 道箍,炮口有照門。施放時用黑火藥1.12 斤,放鐵炮彈3.8 斤。載以三輪炮車。 雖然清朝前期或自造或藉助南懷仁等傳教士鑄造了相當數量的重型歐式火炮,但清廷只是將火器技術視為凌駕漢人的專用品,以致鴉片戰爭前對火器技術的壓制、分割使得國內火器水平參差不齊。比如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挖出明代開花彈感慨不已,言說清朝無此物,卻不知他的前輩滿人將領年羹堯在幾十年前於所著兵書中提到過此物。由此可見清朝對火器技術的分割有多嚴重。除了火器技術,火藥技術也是如此,各地火藥質量差異較大,有些地方甚至退化到了使用粉末火藥的地步。到了鴉片戰爭時,沿海清軍所用火炮有很大一部分是清朝國初便已經製造裝備的火炮,更有相當一部分火炮是明朝遺物,甚至有大臣仿造明朝戚繼光虎蹲炮、火箭來對英作戰。另一方面,當時即便是新炮也同樣不堪重用,比如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 年)虎門新造的59 門火炮,在試射中炸膛10 門、損壞3 門,損失率佔22%。關天培調查後發現新炮炮身渣滓遍布,炮膛內坑窪不平毫無光滑可言,其中最大的孔洞竟然可以裝4碗水。新造火炮質量低劣至此,甚至已經比不上前明遺留的火炮,使用這樣的火炮作戰其結果不言自明。
1841 年,英軍進攻虎門,對虎門炮台進行迂迴進攻並用艦炮覆蓋攻擊。清軍雖然發炮還擊但因為火藥摻雜泥沙,因此射程短,威力小,且準度差,所發炮彈能擊中英艦的少之又少。此戰清軍傷亡慘重,前後陣亡士兵527 人,受傷560 餘人,另有1000 餘人被俘虜(此後這些俘虜被英軍集體屠殺),而英軍傷亡甚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於是,在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和屠殺下,中國歷史走入了屈辱的近代,而那些中國火器也被近代西式火器取代。在之後的一百年里不斷被侵略、打擊、羞辱的中國人,也慢慢遺忘了祖先曾經的榮耀……推薦閱讀:
※中國現在有多落後
※火器時代簡史之一:從三眼銃到火繩槍,大明火器落後在襁褓期
※民國第一次選美:相貌出眾的阮玲玉為何落後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