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

傅佩榮

 

哲學,是一種「愛智」的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是一個開放心胸、尋求真理、印證價值的過程。

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哲學家必須有「澄清概念、設定判准、建構系統」的功力。

 

第一章 哲學是什麼

一、定義:

1愛、智:哲學原意是「愛智」。愛,是博愛,無私的愛,友愛。

2愛智要保持心靈開放。愛智,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著接受驚訝。哲學起源於驚訝。

3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人類的身體是軟弱的,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哲學就是練習死亡,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

4每個人都需要哲學。讀書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人生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困擾。人的本質在於心靈。

5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凡事保持好奇。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催眠的。對任何事情都要覺得好奇,才能讓自己重新出發。

6哲學性的思維:理性的反省。要依靠理性來對自己的經驗做一個反省,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而已。

 

二、對哲學的基本描述: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

1培養智慧。

知識是一種專業的、對部分的深入了解。專家就是指對某種知識作過專門的研究,成為這方面特定的人才。

感覺是不可靠的。人們所有的感覺都是相對的。

智慧有兩點特色:完整、根本。

完整:把生命視為一個整體。對任何事情的成敗得失的判斷,都不能只看某一點,而要考量整體生命。如此一來,才能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發,以及在得意的時候有所收斂。

根本:生死。

2發現真理。真理,就是揭開、發現。

我們往往被小時候所灌輸的觀念、資訊時代的廣告宣傳所「遮蓋」。

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人生的問題,是以發現為主。道並行不悖。

3印證價值。自然界是有規律的。自然就是必然。最短的科幻小說,「那天早晨太陽從西邊升起」。人生的問題需要自己去印證。人生地需要體驗的。

 

三、如何培養哲學素養。

1培養思考習慣。要在不疑處有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是怎麼一回事?

2掌握整體觀點。年齡與經驗增加之後會發現,人生很多問題的確應該從各方面來考量,才不至於鑽牛角尖。

3確立價值取向。一是定位,二是方向。

每個人都必須作選擇,那是對自己的人生的期望。真正的偉人不是要讓別人歡呼,而是要讓自己滿意,找到自己的價值取向。人生經由不斷地選擇,而塑造出自己的風格。風格是一個人的言談和行為原則,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說,還會輕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騎士精神:老弱婦孺優先。泰國坦尼克號在最後快要沉沒時,居然還有幾位樂師在甲板上繼續拉著曲子。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在最後關頭安慰人心,讓大家勉強維持平和的心境,跨越生死的界線,前往另外一個世界。

4力求知行合一。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人生就是不斷尋求自己對自己滿意的過程。

一定要等到你課本都丟了,筆記都燒了,為了準備考試而記在心中的各種細目全部忘記時,剩下的東西,才是你所學到的。

 

四、結論:愛智是人的天性。

要不停地質疑:這個字或詞,是什麼意思?這種判斷所根據的標準,是如何成立的?宇宙與人生之間、人的生與死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統嗎?即,澄清概念、設定判准、構建系統。

 

第二章 思想方法

人有理性,自然就會有思想。然而,思想造成的結果不僅千差萬別,並且難以預料。主要是思想方法的問題。

四種:邏輯、語言分析、現象學、詮釋學。

一、邏輯(運思的規則)

1概念。是指我們平常使用的名詞。要將「意義」和「意象」分辨清楚。如龍,外國人覺得恐怖,是惡魔。中國人覺得是吉祥的象徵,天子稱龍。

2判斷。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會形成「判斷」。四種:AEIO,全稱肯定、特稱肯定、全稱否定、特稱否定。

3推論。直接推論、三段論法(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兩難推理。修飾詞,大概、或許、差不多、好像、似乎等,不至於太極端,而產生語病。

二、語言分析

1語言的有效性。明確、一致、普遍。

明確,字義與文法必須非常清楚。幫我拿工具來。「給我一個螺絲起子」。

一致,如,道,可道,非常道。就非常難懂。

普遍,同一地區所有的人都去使用。

2語言的類型。直述、比喻、價值、恆真。

直述語句:把看到的東西、想要表達的意思直接說出來。現在外面在下雨。天空是藍色的。

比喻語句:母親象月亮一樣。

價值語句:你好嗎?(對失業者,是是否找到工作;對生病者,是是否好了;對應考者,是是否準備好。)

恆真語句:重言式,如「公事公辦」。你果然是你。

三、現象學(辨物的策略)

(一)、打破四種假象(種族、洞穴、市場、劇場)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假象或偶像,會豎立在我們前面,使人無法從事正確的思考。

1種族假象。把人類種族的需求,當作惟一的判斷標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蘋果之所以紅,是為了引起人的食慾;豬之所以肥,是為了提供我們營養;狗之所以會叫,是為了替人看門。

2洞穴假象。人好像井底之蛙,思考受到限制。我這個人最客觀?應該是,我知道自己有主觀的地方,所以判斷的時候會約束自己。

3市場假象。代表思考中混雜著許多傳言或道聽途說。

4劇場假象。有一套完整的意識形態,在哲學和宗教領域中可以找到許多例子。

(二)胡塞爾的現象學

1描述法。如果想分辨一樣東西,先不要認定它是什麼,而要先作一個客觀的描寫。

2自由想像法。現象學業的目的在於讓人知道一樣東西的本質。認識一個人的時候,不應該被外表所迷惑,因為外表很多條件都是可以去掉的。把這些外在條件去掉之後,內在特質才會顯出來。如果沒有經過這種思考過程,就很難發現一個人的本質真相,以至於容易被外表迷惑。

3地平線法。往往從模糊到明顯,有一個臨界點,當那一點出現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啊,原來是這樣」的反應。

四、詮釋學(閱讀的途徑)

(一)閱讀的三種取向:傳統、個人、文本。

1傳統。自身的傳統語言的限制,影響到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方法和結果。

2個人。每個人的自己成長經驗。如,城鄉人對「農村」的理解。

3文本。以經解經。

(二)閱讀的四個步驟:文本「究竟、想要、能夠、應該」說什麼?

1究竟。字面上在說什麼。

2想要。必須注意到作者是誰,生平背景如何,當時有些什麼思想,因為相同的話,從不同的人口中說出,意思可能很大的差別。如兩岸、911。

3能夠。任何一本書都是有生命的,讀者可以將人生的體驗與書中描寫的情境互相對照,甚至是彼此啟發、互相印證。有無窮的可能性。

4應該。必須要表明自己所理解的立場,判斷哪一種說法是對的,而不能保持中立。

五、結論

魚真是快樂啊!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人有理性,可以思想。即使沒有人教導,也會從經驗中自己反省,思考出一些方法。這些觀念可以幫助我們安排生活,但是未必永遠有效。因此,學習思想方法,是心智成長必要的一環。如何運思、如何表達、如何辨物、如何閱讀,這四者配合起來,並且善加運用,相信不難抵達孔子所謂「四十而不惑」的境界。談到「愛智」,必然也必須從這一步出發。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人性到底是什麼?)

建構知識,應該由經驗世界的材料出發,通過觀察、歸納、分類、實驗、綜合,形成各種領域的研究內容。

一、就人的現狀而言(希臘思想)

1荷馬史詩:能夠=應該=必然。只要我能夠做到的,我就應該去做,而且必然去做。強權就是公理。為所欲為。

2戴爾菲神殿: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

無論做任何事情,到了某個程度就該停下來省思,要給自己、也給別人留點餘地。

3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人是理性的動物。但為什麼理性的人會做出許多非理性的事情?

二、就人的起源而言(基督教)

1基督教與天主教。基督教的三大系統,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同一本聖經,但解釋的方式不完全一樣。

2上帝造人:「人」具有兩個特色,神的形象與原罪。人是介於人與獸之間的。

神的形象代表下面的力量,亦即每個人都有良心,會自我要求去行善。

七宗罪:驕傲、嫉妒、暴食、好色、憤怒、貪婪、懶惰。

3得救之途:信、望、愛。

信,信仰,信耶穌得永生。由信仰可以產生「希望」,就是面對生老病死的必然規律而不怕,即使遭遇世間一切痛苦的折磨,也不放棄樂觀盼望的心情。以信仰、希望為個人生命的基礎,發揮無限的愛心,愛人愛己,捨己為人。

4中世紀不等於黑暗時代。信仰宗教,活在來世可以得救的希望中。真正的黑暗是心靈上的黑暗。信仰上帝以拯救自己的靈魂。信仰所強調的是「意念的轉變」,不在乎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怎麼想。

三、人類的生命特色與未來發展(近代世界)

以神為主,到以人為主。

1從達爾文到柏格森。從進化論(一條鞭法)到創化論(三種途徑,植物、動物、人類),創造和進化二者結合。

2失落的環節:理性的思考。當人的身體與猩猩一樣大的時候,體力比是1:4。人類可以用雙腳走路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當動物對於看來比自己高的生物,都會比較畏懼。

3人與動物的分界。所有的動物都是用身體的器官作為謀生的工具,人可以使用身體以外的東西作為謀生的工具。動物具有種性卻缺乏個性,人類則是除了種性之外還有個性。人有自由,可以選擇。

4真正的生命:直觀的發揮。理智讓人可以活下去,但一個人真正的生命卻要靠「直觀」來表現。理智要通過概念,直觀則不要,是「第六感」,如音樂。語言所能描寫的通常都不是最高境界。

5德日進:人往哪裡去?四個部分,演化之能(由能量變成熱量,切線能作用於之間、輻射能作用於事物本身,從簡單到複雜,意識層次越高);熱力學第二定律(能趨疲,最終耗盡);復構意識定律(有機體複雜的結構會孕生意識的能力,反省意識);主體自覺(只要人類願意思考,就可以找到一條出路,讓人類文明永遠存在下去)。

四、結論:掌握人生的方向。他必須自己決定該往哪裡走,真正有意義的選擇究竟是什麼?

1存在,活下去。

2理解,人類為什麼如此活著?

3快樂,活得快樂。

 

第四章 童話與悲劇

一、神話:神界故事、民族的夢、不自覺的虛構。

童話是寫給小孩子看的,因為他需要夢想,神州則是民族的夢想。

1神話的基本信念。四點:天人無間、萬物有生、情感主導、戲劇性格。

文明發展的四個階段: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巢氏時期,人類住在樹上,因為地面太危險;燧人氏發明了火,住在地面,因為野獸不敢靠近火;伏羲氏時期,人開始馴養溫馴的動物作為家畜、家禽;神農氏時期,農業社會出現,人類開始懂得合作耕作,改善生活。

2神話的四個作用,掌握真實;建立原型;為世界帶來意義與結構;說明自然現象、社會分工、人的慾望。

3神話的主題。六種,創世、造人、災難、救世、文化超人、英雄典型。

現實社會處於一種比較現實、功利、膚淺的狀況,就是因為缺少了神話讓人們嚮往,沒有了嚮往的目標,自然無法激發奮鬥的精神。

二、悲劇

悲劇會使觀眾產生兩種情感,憐憫、恐懼,這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時最鮮明的情感。悲劇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運。

 

第五單 蘇格拉底

一、時代與思想背景

二、思想方法的特色。對話的方式。知識就是德行。

三、生平大事。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知道的最正直、最明智、最善良的人!

1最有智慧的人。

2被人誣告,為己辯護。朋友,你是雅典公民。可是你只顧在多賺財富和博到名聲與榮耀方面用心,對於內心的修養和真理,以及怎麼樣使靈魂更趨完善等問題,卻置之不理,難道你不感到羞愧嗎?我身為雅典公民,一定要遵守法律。法律以不義的方式判我有罪,但我不能因此而反抗法律!死亡只有兩種情況:第一,死亡就好象是無夢的安眠,而這是求之不得的!第二,死亡是前往一個過去的人所去的世界,所以我死後去到這個世界,可以同很多賢哲見面,這很好啊!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準備死亡、練習死亡,因為死亡能夠使我們的身體消失,而生命的本質(靈魂)由此擺脫物質世界的羈絆,還會再有各種慾望,妨礙真正的自由了。

四、生命內涵

1追求真理。真理就是真實存在之物。

2肯定傳統。我希望你們和我年輕的時候一樣,在還不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以前,能夠遵守兩樣東西,一是城邦法律,一是城邦信仰。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信仰是對人生所作的高標準的要求。

3內心之聲。

五、人格表現。

1理性與自由。任何事情發生時,都要從理智的角度加以掌握,並且保持心靈開放,多多參考別人的說法而不要妄下結論。自由必然來自理性,理性思考後再作選擇,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2信念與尊嚴。信念是沒有證據的,有證據的是知識而不是信念。信念就是肯定一個未被證明的說法。

3生死與超越。時間就是生命,如何掌握自己的時間,就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人生有如一首樂曲,要有一定的主題、節奏、和聲、間奏,才有韻味。

六、活出自己。

從他的一生中,體認人生總是會面臨各種遭遇,會有得意、失意,面對不義,要坦然接受。要把關注的重點,由外在轉向內在,因為人生終究會結束。在面對濃烈的衰愁時,能夠解放靈魂,展現偉大仁慈的氣氛。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善的生命。

 

第六章 存在主義

 

存在的意義,要人真誠而勇敢地面對自身,選擇成為自己。

一、克爾凱郭爾。文化的精華,都體現在宗教信仰之中。每當我在宴會中和別人談笑風生時,就會有一種衝動,想拿一把槍自殺算了!因為覺得這種生活充其量不過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1存在。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能夠自由地選擇。

兩種選擇,一是成為自己,二是不成為自己。第二種選擇比較容易,因為習慣偽裝自己,掩飾自己內心的情感,扮演別人所期待的角色,而從來不作真誠的抉擇,因為我們害怕真誠的抉擇會讓自己與他人發生衝突。人生就好象一個酒醉的農夫駕著馬車回家,表面上是農夫駕馬車,事實上是老馬拖著農夫回家。因為農夫喝醉了,根本沒有清醒的意識,然而老馬識途,因此能夠把農夫拖回家。

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中。只有一個人清醒的時候才能決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為自己活」,「做你自己」。

2人生三絕望。不知道、不願意、不能夠有自我。

不知道有自我。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被塑造來迎合社會的需要,學習如何追求成功,追求車子、房子、家庭等等,人的生命絕對不應該只以這些為滿足。

不願意有自我。有了自我,就意味著人必須開始為自己獨立負責,而為自己負責的壓力是非常沉重的。如果不願意成為自我,也會感覺到絕望。

不能夠有自我。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是非常孤單的,而且是否會有好的結果,更是求知數。

一個人如果不信神、不做宗教徒,還不如自殺算了。因為通過宗教,能夠讓人作出抉擇,並且活出特定的生命形態。

3人生三階段。感性、倫理、宗教。

感性階段。心態是偏向享樂主義。身體的、本能的需要是低層次的;高境界的快樂是內求於自己,而非依賴其他的因素和條件,否則沒有保障。天才只是長久的耐苦。

倫理階段。向內要求自己。一個人在道德上不曾有過失,並不盡然表示他的道德水平真的優於其他人,有可能只是因為他不曾受過真正的誘惑和試探。

宗教階段。人如果不用理智去想得透徹,那麼他的生命可以說毫無價值、毫無尊嚴。選擇成為自己,做一個真誠的人,對自己負責、忠於自己。

 

二、尼采。

1上帝死了=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值得崇拜的人,應該是擁有完美人格的人。

2權力意志:超人。超人,是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生命充分肯定,要把生命潛能完全實現出來,包括「有形的身體」和「無形的精神」。(康德關心人生的四大難題,我能夠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希望什麼?人是什麼?)

3精神三變。駱駝(要我做)、獅子(我要做)、嬰兒(完美的開始)。

 

三、雅斯貝爾斯

1界限狀況。

身體界限。一般人只有在面對身體的界限時,才會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譬如車禍、受傷、衰老。人生的意義是一個人決定去做某件事,在這個過程之中產生一種自我肯定的力量,即人生的意義只能是由內而發,而不是向外尋求的。

心理界限。聞過則喜。被稱讚時難過,被批評時高興,才是高度修養。

靈魂界限。

2剎那與永恆。剎那,平常生活在平淡穩定的日子裡,忽然在某一個瞬間,可能因為某件事、某個人、某個畫面,讓我們很感動,覺得自己的「真我」浮現了,覺得人生好象不一樣了。

3密碼與超越界。越是能夠承認自己的無能、懦弱,就越有希望得救;越驕傲就越沒有希望得救。

 

四、四大聖哲

釋迦牟尼、孔子、蘇格垃底、耶酥。人類在面對自己的生命、走在人生路上時,必須對自己有如何的自我期許,以及希望得到何種結果。坦然面對人生的負面情況,如煩惱、痛苦、災難、罪惡。

五、結論:保持開放的心胸面對人生。

 

第七章 荒謬之超越

世界不荒謬,人生也不荒謬,人活在世界上才荒謬。

人與人之間無法完全了解。

我與自己之間的隔閡,無法認識你自己。

反抗、自由、熱情。我反抗,所以我存在。自由不能有任何預設條件。一個人越是能夠注意到生命的每一個細節,就能夠活得越充實。艱難的智慧與短暫的熱情。

清楚自己的抉擇。抉擇之前必須想清楚,而一旦決定了就要勇往直前。在實踐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各種壓力及挑戰,當我們進入到臨界點的時候,必須設法平靜下來,進行自我調節。如果一個人目標非常明確,他自然就會調整自己的實力,在特定的時間內做出一些安排,這就是所謂的人生的規劃。如果一個沒有完整的人生規劃,很可能一開始非常努力,而在不久之後就感到耗盡心力,無以為繼。要求我們直接面對及承擔人生中的各種急風暴雨,每個人都可以成就自己與生俱有的願望,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第八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

儒家與道家演變而為中國古代兩大學派,從此一路左右並塑造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與基本心態。

永恆哲學(代表是尚書中的洪範)、變化哲學(代表是周易)。

印度教相信輪迴轉世之說,重來世、輕此生,重修行、輕享樂,不易與人為敵。猶太人相信惟一真神,更深信自己是真神之選民,這樣培育出來的傑出人才,在人類心智與靈性的領域閃耀光芒。

 

一、尚書洪範:永恆哲學(九類大法)

1五行:

水(向下滲透,咸)、

火(向上燃燒,苦)、

木(彎曲伸直,酸)、

金(隨意屈伸,辛)、

土(生產百穀,甘)。

2敬用五事

五事,是指人的五種本能。如容貌、言語、視察、聽受、思慮。容貌要恭敬、言語有條理、視察要清楚、聽受要聰敏、思慮要通達表現嚴肅、辦事順利、明辨一切、謀事成功、成為聖人(無所不通的智者)。

3農用八政

管理糧食、財物、祭祀、住行、教育、司法、接待、軍務。

古人祭的三種對象,天或上帝、自然神、祖先。

4協用五紀

調和陰陽,要用五紀。陰陽是指自然界的動力而言。歲、月、日、星辰、曆數。

5建用皇極

「皇極」是大中(至大謂之「皇」,至中謂之「極」),是最高正義或絕對正義的原則。相信善惡報應,還會喪失行善避惡的信心。

6 要 用三德

治民要靠三德,剛正不阿,以剛制勝,以柔制勝。正直是首要原則,對頑強者,採取剛的策略,使他有所收斂;對柔順者,則溫和有加,使他增益信心。

7明用稽疑

一國之君,若要明辨疑惑,必須使用各種方法。凡是與國家或大眾有關之事,總是以謹慎為要。卜、卦、自己多加考慮、與執行政務卿士商議、與大眾商量。

8念用庶征

人的思考必須根據外界的各種現象。雨、晴、暖、寒、風。

9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親近有德)、考終命(長命善終)。

六極,凶短折、疾、憂、貧、惡(醜陋)、弱(懦弱)。

二、周易,變化哲學

天地之間,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如果無法把握變化的規則與方向,則將時時刻刻生活在不安與恐懼之中。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能夠了解天下人的心意,使大家和衷共濟;能夠成就天下人的事業,使大家安居樂業;能夠決斷天下人的疑惑,使大家充滿信心。

三、中國哲學的特質

1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

2以價值為中心的人生觀。要不斷地實現價值。要有多活一天的效果,不能白活。

3存在與價值可以統合於超越界。存在就是活著,價值就是活著所要追求的目標。超越界就是儒家的「天」,道家的「道」,是一種宗教的信仰。

四、使傳統智慧再現生機

天子。「天」在古代的五種角色,主宰(自然與人)、造生(自然與人)、載行(自然與人)、啟示(人間善惡)、審判(賞善罰惡)。

 

第九章 儒家的風格

一般人認為,中國近代國勢衰弱的原因之一是儒家思想。仁政、行善避惡。

一、人性向善論

1向善而非本善。人的特色在於自由,自由是一種動力狀態。其形式是「知、情、意」的結合,我知道做某事是對的,我喜歡做某事,我選擇做某事。向就是應該。不應該就會不安。自由加上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

2善: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

人之性,真誠。

人之道,擇善而固執之。

人之成,人生目的之完成。

3擇善而固執論

擇善的前提,良知或習知。

擇善的方法,一是內心的感受,二是對方的期許,三是社會規範。

從擇善到固執,一要經常反省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係,二要經常以行動保持人我之間的適當關係。

固執與變通。固執就是堅持原則,絕不妥協。長期而有恆的行動顯然才是成為善人的必經之路。

4儒家的價值觀

三個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價值觀,一是以自我為中心,順著本能的需要,表現為生存與發展;二是注意自我與他人的互動,講究禮法與情義;三是超越自我,走向無私與至善。

善,值得喜愛的行為;真,自己確實做到善;美,完完全全做到善;大,充分實現善並且發出光輝照耀別人的;聖,發出光輝並且產生感化群眾的力量;神,由聖到人們無法理解的程度。

5結論

人生的橫向與縱向。孔子的一生,指向無限而園滿的上升弧線。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十章 道家的智慧

一、儒家與道家的區別。

外國人喜歡道家勝過儒家,因為他們認為儒家比較強調倫理學,重視道德修養,容易讓人覺得有壓力。道家則強調智慧與解脫。

1儒家承先啟後,道傢具革命性格。

2儒家以人為本,道家超越人類本位。只有當人類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拘束,心靈才可能自由逍遙。只有超越人類本位的想法,才能真正化解世間的問題。因為人類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去改變自然界,改造到最後,自然界就開始反撲。

二、老子的道

1道是一切的起始與歸宿。

2人間問題來自「知」。知的三個階段,以知為區分、以知為避難、以知為啟明。

以知為區分:人對萬物的關係。人一旦區分多了,反而造成了心理上的錯誤期待,以為最貴重、最稀少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拚命去追求。人生只有兩種悲劇,第一種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種是得到我所要的。

以知為避難:人與萬物的關係。在今日社會中,人才往往比較短命,而且活得很辛苦,社會上越是受到肯定,壓力就越大。避免和別人競爭,人要懂得退讓和保全,才能活得安穩。

以知為啟明:由「道」來觀看一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態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珍惜你所有的。經由理解而體會生命的自由。

3超越外在限制,向內探求。對人生許多事情都要「保持距離」,才能保全自己。

三、老子的三寶

1慈。母愛。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勇敢地不去做某事。

2儉。少私少欲。

3不敢為天下先。全身保真,活盡天年。

四、莊子的逍遙。投身到變化之中,隨順變化,靈活應變,使自己不受傷害。

超越的智慧。莊子是宋國人,生活非常簡樸。他住在山上,每天采蘆葦編草鞋,第二天再拿到街上出賣,然後換些米回家,勉強維持生活。這種日子非常辛苦,因而也磨鍊出他內心過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1超越空間。

2超越時間。

3超越利與義。名、利傷害人。要學會化解世間價值觀帶來的壓力。

4超越生與死。

5外化而不內化。外化是外表的言行與別人同化。但要不隨俗浮沉,必須堅持自己的生活原則,享有自己的快樂。

五、結論。以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超脫智慧」作為生活的準則,使人能夠應對各種人生的處境。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美感是要讓心靈能夠超越,不求任何現實中功名利祿,而是純粹感受到生命的創造力源源不絕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莊子的境界。                                    

 

第十一章 藝術與審美

在審美時,一個人可以體會短暫的忘我狀態,化解世間的壓力與煩惱,感覺人生一切勞苦原來是為了放下擔子的那種愜意與自在。審美經驗猶如生命樂章的節奏,雖然平淡卻富含生機。

 

第十二章 宗教與永恆

一、對宗教之批判

1自然科學主義:無對象可言。宇宙來源的兩種解釋:「黑洞說」與「爆炸說」,都還在觀察研究階段,沒有定論,因為人無法回到過去,重新經歷整個過程。在宇宙開始之前是什麼情況?為什麼要有開始?這其中就產生了信仰的空間。人類生命的起源也是一樣。

如果科學家認為上帝不存在,找不到研究對象,那麼就應該保持緘默,因為對一個沒有把握或沒有對象的東西,不能說它「是」或者「不是」。

2社會學主義:社會之工具。認為是的依據是:每個人都有怎麼的傾向,而社會是群體生活的領域,所以個人可能會破壞群體。為了避免整個社會被許多自私自利的個人的破壞,因此必須發明宗教和上帝來約束個人。有些人不怕別人,卻害怕鬼神,因此宗教支人確實有一定的約束力,能夠維護社會的善良風氣,穩定社會,避免個人私心侵害整體利益。但這種觀點是不對的:第一,宗教的人生戒律超越法律,宣揚的博愛情操高於道德理想;第二,傳布的對象是普通人,不是特定的人;第三,宗教與社會之間有時並非相輔相成,反而會產生一種緊張關係,督促社會追求正義。

3心理學主義:心理上的拐杖。心理學與哲學的區別在於:心理學的研究方式是出自假言命題,即假設命題,是可以談條件的。哲學屬於定言命題,如人是什麼,接著就要思考人應該如何,是不能談條件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假設「我們不是人」。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

4語言學:無意義的空話。神愛世人,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萬法皆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卻沒有說明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判斷的標準何在,一切豈不是成了自由心證?但是,人除了感覺經驗或數學及邏輯來驗證外,還有審美經驗、道德經驗、信仰經驗,宗教語言對信徒而言是有意義的,不但有明確的指涉,也會產生具體的效果。

二、從信仰出發

信仰的三種類型

人生信仰:人所認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政治信仰:對某種政治的理想,並且希望通過一群人的組織,得到政權實現這個理想。

宗教信仰:最純粹,牽涉到的是所謂的「超越力量」,是宗教信仰的內涵所在。

1信仰是人與超越力量之間的關係。

三種超越力量:

一是人間之苦、惡、死的最後訴求。

二是萬物存在之充足理由。

三是使個人產生絕對依賴感的對象。

2超越力量的表現:超越者、超越界。

3宗教是信仰的體現。

4信仰是內心的超越力量。我們比較容易了解一個有信仰的人在想什麼。一個人有了信仰,內心會有一個對照的力量(超越力量),並且他也必須對這個力量負責,因此顯得比較內省與內斂。信仰往往展現為人內在對自我要求的定力。有過信仰經驗的人都知道,信仰要求信徒反省思考自己的過錯,認真懺悔,然後重新做人。人生就是一個行路的過程,而信仰有各種儀式可以幫助一個人隨時隨地重新出發。

三、宗教的5個條件:教義、儀式、戒律、傳教團體、學理。

1教義。教義是獨斷的,是不談條件的,是直接宣布真理。一個人信仰宗教之後,人生就沒有迷惑,因為教義教師理性所無法判定的真理。

2儀式。天主教的告解、佛教的法會,教堂、廟宇,都是儀式的表現。與儀式相對應的是「神話」,神話是把其中的道理說出來,而儀式是把神話演出來。儀式可以助人回歸原點,活出新生命,如聖誕節重演耶穌誕生的過程,意思是只要勇敢承認罪過,立刻可以得到無限仁慈的神的寬恕

3戒律。法律對「意圖」的「未遂」可以減輕刑罰;宗教重視的是動機,只要心念有問題,就是有罪,耶穌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裡姦淫了她。」但會帶來後遺症,很我人因為有罪惡感而去犯罪,「反正已經犯罪了,不做白不做」。

4傳教團體。僧侶階層,是主幹,研究及宣傳教義、執行儀式,以及督導各種戒律讓信徒奉行及懺悔。要經過嚴謹的訓練,至少必須在成年之後,另外接受5-7年的基礎教育。如果沒有本身的實際修行加上閱讀經典、了解教義、學習儀式,是還可能勝任傳教工作的。

5學理。宗教還需要具備合乎理性解釋部分,否則無法傳揚與推廣,也無法與不同文化的人溝通。如佛學、神學。但有些比較精密,有些比較粗糙。

儒家是否宗教。雖然不是宗教,卻具有宗教情操,它的學理總是能提醒人向上努力,追求天人合德的境界。一般宗教談論的是生前死後的真理,儒家則是充分發揮人生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在中國歷史上有一種宗教的作用,2000多年來,儒家常被政治所利用,而形成一種政教合一的情況。於是讀書人構成了一個傳教團體,天子則扮演團體中的領袖,他們也講教義(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儀式則是祭天、祭祖之類。外國人把「儒、道、佛」三教中的儒教稱為國家宗教。

四、宗教的高級與低級

三個判斷標準,是否:承認人性不完美、對罪惡之反抗、有對痛苦之正確態度。

1人性不完美、人生有缺陷。人的生命由「身、心、靈」三個方面所構成。身體方面,沒有人能夠永遠健康,或多或少會有病痛,到死亡。心理方面,容易恐懼、彷徨、無奈、痛苦、煩惱、孤單。靈的方面,不知生命的意義何在,就是孔子說的「仁」。靈是決定是否快樂的因素,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整合的能力。低級宗教則樂於指出人性是完美的,鼓勵滿足本能的慾望,盡量爭取實現的機會。

2對罪惡的反抗。向罪惡(不公正)宣戰,在精神上劫富濟貧。

3對痛苦的態度。基督教正面承擔,承受痛苦;佛教以智慧化解。解脫痛苦是面對它,找到原因,從「苦」到「集」到「滅」到「道」(佛教的四聖諦)。集,把痛苦找出來,再把它消滅。低級宗教避苦求樂。

五、迷信的特色

出於恐懼、崇拜個人、增強慾望、迎合世俗價值。

1出於恐懼。恐懼會削弱一個人的正面力量。一個人如果心存恐懼,就很難發揮愛心了。愛心甘情願積極的,真正的信仰必滿溢著愛,是生命能量的發揮,而非患得患失。它會讓人擁有積極的力量,展現創造力,使生命日新又新。

2崇拜個人。是一件冒險的事。因為個人可能墮落。

3增強慾望。迷信會使一個人的慾望越來越強。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幫助人消解慾望,至少從「自我中心」提升到「非自我中心」。

4迎合世俗價值。世俗的人嫌貧愛富,宗教超越世俗價值,與它背道而馳。人活在世界上,宗教是最後的依靠,當你一貧如洗、受盡委屈、被所有人拋棄時,只有宗教能夠提供慰藉。

六、結論。人的生命必有此一「宗教向度」,由此可以觀想永恆的奧秘。

 

第十三章  教育與自我

大多數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體會到太多的快樂。教育是一種需要合作才能產生效果的工作,如農夫、醫生、教師。教育是一個需要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一、教育是風格的培養

1教育的三階段。浪漫期、精密期、展望期。

浪漫期:小學階段。充滿想像力和好奇心,並且要求對任何事件都有比較完整的敘述,藉此對無法理解的現實世界保持距離。漫畫、童話、卡通。能夠把握的是比較完整的故事,有開頭、有結尾。

精密期:初中、高中六年時間。奠下知識的基礎。感覺比較辛苦是應該的。

展望期:大學以後。學習高瞻遠矚,去發現自己同社會、群體、整個人類、歷史、宇宙的關係。展望是展開自己的心靈,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與意義。

2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一個人接受教育後的最大特色是:對於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於做」。「不屑於做」,就是一種風格,是人接受教育後首先應該有的自我要求。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有所放棄,才能有所堅持。狂者是志向比較高遠的人,一般人認為做不到的事情,他還是同樣努力以赴。

最理想的是中行(中庸之道),即言行適中、恰到好處。任何一種想法都可以用「適當」的語言、態度(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當狂則狂,當狷則狷。

教育要從「娟」開始,交朋友也一樣。首先要問朋友,「什麼事情是你不屑於做的」?如果一個人可以無所不為,則不必深交。其次,要看對方是否狂者。

「中行則」,代表一個人在各方面的修養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當聽到別人的批評或有不同的意見時,一點都不生氣,反而還要感謝他給我的指導。」

 

二、人生的四大領域(群體、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人活在世界上,究競有哪些重要的範圍。

1群體。在群體中取得成就,也要承擔隨之而來的責任。群體的優點是,儲存了長期以來人類社會所生產的文化成果與資源,譬如音樂、電影、小說及詩詞。這些資源提供人類自由使用,如果不懂得去如何享受,無異於自己放棄了這個可貴的權利。

我們在學習進入文化領域上所花的時間太少了,而花太多精力在準備如何接觸現實的世界。

一旦對群體有了基本了解,就可以盡量避開它的缺點而利用它的資源。要約束看電視、報紙的時間,用來欣賞人類文化的資源。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蠍的資源,如果多接觸它們,會比較容易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自己對人生的信心與希望。

人要活得快樂,才會覺得生命有價值。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是要忍受一些缺憾、困難、不便,如果不了解自己「為了什麼而活」,這種忍受就毫無意義。

 

2自我。

自我潛能有三:知、情、意。

知:求知,辛苦,三受主義,忍受、接受、享受。讀書時必須放棄許多娛樂,忍受;通過文字的理解,得到觀念後,才會願意接受書本的道理;享受知識的趣味。想開發「知」的潛能,秘訣在於每天學習新事物,並持之以恆。人生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能立定志向,生命就會轉變;能持之以恆,生命就會脫胎換骨,最後結果美好。

情:兩方面,一是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不能談條件,講公平);二是審美情操。愛,這個字聽起來很美,卻很難長期維繫。情感方面可能帶來無窮活力、多姿多彩、充滿戲劇性,也可能帶來掙扎、痛苦、煩惱。遇到後者時,培養審美情操,當受到美的感動,就會覺得自己無論再怎麼苦都值得,隨之化解生命中的困境。但不可以沉溺於歡娛中,審美只能作為一種調解,而不能代替現實生活。

意:「如何立志」,是培養風格的關鍵。在意志上我們要覺悟自己具有主動權,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把自己的生命掌握在手上,塑造自己喜歡的人格類型。人的身體會自行成長,同時也有成長的極限;心靈卻不會自動發展,需要靠自己立志,然而一旦發展起來卻是無所限制。

自我培養及充實知、情、意潛能的內涵,就可以與群體分庭抗禮。最理想的狀況是,從對抗轉變為相輔相成,即處於群體中,卻不受群體的局限,自在從容。如果只注意群體,自我將缺乏自信,甚至隨俗浮沉,一旦遇到挫折立刻覺得活著沒有意義。要在群體與自我上均衡。

 

3自然界。

如果一個人覺得活得很辛苦,面對自己又感覺無聊乏味,就應該多接觸自然界。

自然界的特色,公平。養寵物、種盆栽、爬山、逛公園、欣賞樹木與小草。

對自然界的四種態度:競爭、利用、保護、欣賞。

競爭:地震、風災、老虎、眼鏡蛇、虎頭蜂等。

利用:食物。

保護:山坡地常因水土保持太差而造成泥石流。

欣賞:是我們與大自然取得一種和諧。如田園派、浪漫派詩人。

如果我們能夠領悟與自然界的相處之道,就已經把握了三個領域,在社會中奮鬥、有個人的內在修養、還有大自然可以調節。

 

4超越界。

意義心理學。意義治療法幫助了很多人。很多人不快樂(失學、失業、失意、失戀,一無所有),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讀中學的意義是考大學,讀大學的意義是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再往後,就不能再以一個具體東西作為意義(如賺多少錢、當到什麼官),無法向處探求,只能向內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達成一種最高的、園滿的境界。

尋找意義的過程,可以與超越界配合,信仰就是我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宗教是這種信仰的具體實現。

靈,是統合的力量,如何發揮?第一步,定期沉思冥想,定期回歸內心、回歸原點,靜思和反省才能穩定心情,讓生命恢復完整。人如果沒有定期回到原點,很容易感到疲倦與乏味,需要借各種外在刺激讓自己繼續奮鬥,最後恐怕將忘記自己原本的面貌。

許多宗教規定信徒定期(每周或每半月)回到教堂(會堂、祈禱所、寺廟),就是一種回到原點的方式。如此一來,信徒的生命密度將會提高,也能有更深的自我了解。許多人推崇猶太人這個民族,就是因為他們具有很強的宗教性格。因此,讓自己定期離開群體、離開世間的聯繫,回歸超越界的嚮往,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安排。

 

三、教育與自我生命的發展

一生的四項任務,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1自我認識。什麼事情使我感動?什麼人的作為使我羨慕?我對自己滿意嗎?(不滿意的理由是什麼?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精靈,一個人的生命內涵由他所選擇的價值構成,了解自己的志向何在,就知道未來應該往哪裡發展。因此要搞好生涯規劃,並從自己的潛能開發著手。

2自我定位。知道自己在哪裡,應該往哪裡走。發生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想一想: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現在處於什麼處境?大多數登山迷路的人,都是因為自責而死的。不要自責,而要問自己,我在哪裡?接著應該往哪裡走?

3自我成長。從中年(40左右)以後開始。人生快樂的秘密是「一」,只要能設定一個目標,專心奮鬥,就會快樂。真正的成長一定出於自己的意願,並且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應該再進修、再充實。

4自我超越。化解自我執著,不刻意追求快樂,快樂自己降臨,在無意之中來到。

 

四、結論:活在當下,珍惜高峰經驗。

人活在世界上,如何把當下這一剎那的壓力變成快樂,是一個致勝的關鍵。「高峰經驗」是一種能夠讓人在一剎那之間覺得無所缺憾、一切美好園滿的感覺。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還可以選擇一個目標去奮鬥、選擇一種理想去堅持,然後以有限的生命展現出無窮的力量!

 

第十四章 文化的視野

一、文化之界定

能夠自古至今延續發展,並且在血源與語言上沒有脫節的文化,只有三種:猶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維持文化活力的方式要看一個文化的理念,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文化的四大特色。

1異於自然。自然界經過人手改造後,就變得人文了。

2形成傳統。隨著時間的延續發展,可以累積、創新、學習、認同,形成傳統。對人類而言,語言就是一切。中國人比較老成,活得比較辛苦,是因為中華文化太悠久了。西方文化顯得充滿活力,是因為他們的文化發展的時間較短、內容較少,人們可以直接與自己當前的經驗接軌。

3自為中心。猶太人上帝的選民。中,旗子的意思。

4生命周期。興盛衰亡。

二、文化之內涵(結構)

文化有三個層次:器物、制度、理念

1器物。經濟、科技實用方面的發明。科學心態的培養。悲劇、法律、信仰,實事求是。

2制度。禁忌。法律。不同社會中的制度很難相互引用。不必詢問哪一種民主制度最好,應該問它是否適合一個社會的傳統,以及這個社會的教育程度能否配合。

3理念。最重要。為什麼瑞典、丹麥、澳洲、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自殺率高?有宗教信仰的人原則上是不會自殺的,因為如果遭逢苦難,宗教會告訴他,受苦是一件好事,使人更純凈,產生智慧。沒有理念或理念模糊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憂鬱症的特徵就是缺乏鬥志,不起勁,不快樂,無盡的煩惱。

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是保存理念的最佳載體。一個人的人生觀是從小在童話、小說中學來的。楊振寧說,人生三十歲後靠的是自己小時候背誦的儒家經典,孔孟思想。

一個人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

三、現代人的考驗

1天文學革命

2生物學革命

3心理學革命。意識:潛意識=1:5。意識只是潛意識的冰山一角。潛意識是一種生物性的、原始的、性慾的衝動。

4電腦革命。

5基因學革命。

四、中華文化的理念

1儒家的人性論。好人做好事快樂,壞人做壞事不快樂。真誠。遵守法律、遵守禮儀、與人和睦、奉公守法、做自己該做的事。

2道家的自然觀。人通過欣賞大自然,體驗什麼是「道」。一方面,人要在社會上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設法與大自然的規律配合。不得已,當各種條件成熟後,人該怎麼樣就怎麼樣,該往哪裡走必定往哪裡走,盡量避免主觀意願操作。凡是勉強或有所為的,必然招致辭後遺症。完成一件事之後,不必念念不忘,人只能活在當下,過去種種如何判斷,要看你今天賦予它什麼意義。

3儒道皆有超越界。尊重與肯定人性的潛能,並且把人性當作價值的基礎。死亡是最公平的。

五、結論。21世紀三大文明的衝突,基督教、伊斯蘭教、儒家。

善是人生的基礎,由此再隨機緣增加真、美。三者之間互相配合,生命才能發展得比較園滿。哲學有益於人生,就在於闡明其中的道理,開拓一條人人可行的康庄大道。


推薦閱讀:

百釋因緣:道理在矛盾,實踐分真偽。
福柯是如何使用形式分析,又如何超越形式分析的?(一)
@不江北 的腦洞與臉皮——不只關於馬克思原文的翻譯
還原耶穌的心靈
區分萬物的界限:無

TAG:人生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