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表性的海洋魚是什麼
05-31
中國代表性的海洋魚是什麼植食性魚,如遮目魚、梭魚、藍子魚等;肉食性魚,如帶魚、石斑魚、大小黃魚等。雜食性魚,如斑鰶、葉鰺等。
推薦閱讀:
目前魚類共有21 723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中國的海洋魚類總數有3187種。
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海洋魚類最早的國家之一。1975年在山東膠州灣畔發掘的古墓,證實了中國遠在新石器時代,即能捕撈鰳魚、梭魚、黑鯛、藍點馬鮫等多種海洋魚類。《竹書紀年》(古本)記載:夏朝時已「東狩于海,獲大魚」。秦漢以後,對魚類資源有了一些保護措施,如「魚不長尺不得取」。明代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對福建沿海 129種魚類的習性、漁期作了較詳細的記述。清代郝懿行的《記海錯》和郭柏蒼的《海錯百一錄》,記有海魚的生長、繁殖和生態等方面的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對中國的海洋魚類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先後出版了《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東海魚類志》、《南海魚類志》、《中國軟骨魚類志》等著作,並開展了對魚類生理、生態和遺傳等方面的研究。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挺抽象的,因為代表性的範疇太廣了,所以我還是啰嗦點,但願對您有所幫助:中國的海洋魚類總數有3187種。對這些魚類的分類,比較通行的是分為三個綱。 一是圓口綱(Cyclostomata)是最為原始的魚類,無上下頜,故又稱為無頜類。體表裸露無鱗,體形細長呈鰻形,骨骼完全為軟骨。無偶鰭,無肩帶和腰帶,脊索終生存在,元椎體。具有單獨不成對的鼻孔,由內胚層形成的腮處於肌肉囊中,並開口於體外。二是軟骨魚綱(Chondrichihyes)。內骨骼全力致骨,但常以鈣化加固,元任何真骨組織:體表被有盾鱗、棘刺或裸露無鱗。腦顱無接縫。頭部每側具有鰓裂,開口於體外。腸短,內具螺旋瓣。無膘。雄住具有腹鰭內側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稱為鰭腳。行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為歪形尾,軟骨魚綱魚在海洋里分布很廣,但以低緯度海域為主。
三是硬骨魚綱(Osteichthyes)。是魚類中呈高級的,也是現在最繁盛的一綱。內骨骼出現骨化,頭浮常碴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縫。體表被有硬鱗或骨鱗,或裸露無鱗。外鰓孔1對,鰓間隔退化,鰓絲為雙行的鰓條所支持,通常有膘,鰭條多分節,腸內無螺旋瓣。有些魚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堅實。一般為體外受精,無泄殖腔。現知全世界硬骨魚類大約有18 000種。 海洋魚類的體型一般可分為: ①魚雷型,這類體型的魚棲息於中層水域中,最善於游泳,如鮐、鯔梭、金槍魚等。 ②箭型。與魚雷型相似,但身體更為延長,奇鰭後移,棲息於表層水中,善於游泳,如狗魚、頜針魚等。③側扁型。這種體型的魚,背腹軸高度增加,左右兩側極扁,又可分為斑鰶魚型、翻車魚型和鮃鰈魚型,分別棲息於近底層和底層。
④蛇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細長,橫斷面幾為圓形,一般棲息于海底植物叢中,如鰻鱺、海龍等。 ⑤帶型。身體高度延長為側扁型,不善於游泳,如帶魚、皇帶魚等。 ⑥球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幾呈球形,尾鰭一般不發達,如箱魨、某些圓鰭魚等。 ⑦縱扁型。這種體形的魚背腹軸高度縮小,體型扁平,如各種鰩、鮟鱇等。魚類的鰭是魚的主要運動和平衡器官。成對的叫偶鰭,包括胸鰭、腹鰭;不成對的叫奇鰭,包括背鰭、臀鰭和尾鰭。尾鰭生於魚的尾部未,有轉向和推動等作用,一般分為圓形尾(上下葉大小相等,如鮐、金槍魚等)、歪形尾(上葉比下葉發達,有助於向上活動,如鯊魚)、正形尾(下葉比上葉發達,有助於向下運動,如飛魚)。
魚類的繁殖方式有3種,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絕大多數的魚屬於卵生。卵生的魚類一般將成熟的卵直接排放於水中,進行體外受精,並完成全部發育過程,但也有少數魚類(如一些鯊魚)是體內受精,受精卵依然在體外發育。卵胎生的魚類一般是卵子在體內受精,受精卵在體內發育,但胚體的營養是依靠自身的卵黃供給,與母體無關係,如白斑星鯊、白斑角鯊、日本偏鯊、許壓犁頭鰩、海鯽和黑(魚君)等。胎生的魚類一般是卵在母體內受精發育,受精卵形成的胚體與母體發生血液循環上的聯繫,其營養不僅來自本體的卵黃,也需母體供給,如灰星鯊等。魚類的產卵量比陸生脊椎動物高得多,其產卵數因種類不同相差十分懸殊,如從產數粒大型卵(如多種鯊魚)到產3億粒浮性卵(如翻車魚)。一般是產卵後不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大,如真鯛產100萬粒左右,鰻鱺產700~1500萬粒;產卵後進行護卵的魚,產卵量較少,如海馬產卵數十粒到數百粒。 魚類在各個階段的生長速度和個體的大小都極不相同。研究表明,個體最小的魚是微蝦虎魚,體長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可達20米,如鯨鯊。魚類生長最迅速時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此後,魚類攝食的大部分餌料用於性產物的成熟和儲備脂肪,只有小部分用於長度的增長,因而生長緩慢下來,到了衰老期,長度生長几乎完全停止。各個魚種的生長速度也很不相同,有的魚孵出後一年即可長到與親體一樣大小,有的魚卻要經過多年才能長到與親體一樣大小。魚的壽命也依種類而異。鰕虎魚科和燈籠魚科的一些種類壽命不到1年,而某些鱘科的魚可活到l00多歲。產於我國浙江沿海的大黃魚已發現最高年齡為29歲,大西洋釁魚最長壽命為23歲。有一些魚類在第一次性成熟產完卵以後,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魚和歐洲鰻鱺。 由於種類的不同,魚類在攝食方面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果按所攝食物的性質來劃分,魚類又可分為植食性魚、肉食性魚和雜食性魚3種。植食性魚,餌料以浮游植物為主,如遮目魚、梭魚、藍子魚等;肉食性魚,一般以動物為攝食對象,海洋中大多數魚類屬於肉食性魚,如帶魚、石斑魚、大黃魚、鯨鯊、姥鯊等。雜食性魚是指攝食兩種以上性質不同的食物,有動物,也有植物,併兼食水底腐殖質,如斑鰶、葉鰺等。魚類不同的食性,直接影響它們的運動強度。一般肉食性魚類的運動強度大,生性猛烈,而植食性魚類的運動強度較弱,性情溫和,食性的差異和運動強度的強弱也直接影響魚的肉質。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