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對當今中國的意義

 陳學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稱為「看家本領」,要求中國人民,特別是黨的幹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必修課」,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地加以學習,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恩格斯稱《資本論》是「工人階級的聖經」,認為該書所做的結論「日益成為偉大的工人階級運動的基本原則」;列寧說《資本論》是「敘述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資本論》為起點,以《資本論》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法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爾都塞則這樣說道:人們「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資本論》這個茫茫森林中為自己開闢道路」。無疑,學習馬克思主義首先要學習《資本論》。 這裡我們就《資本論》對當今中國的意義進行初步探討。

  一、《資本論》是給資本主義所做出的死刑判決書,它能使我們認清資本主義的本質和必然滅亡的趨勢,樹立共產主義信念

  《資本論》是研究什麼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的「序言」中明確地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實際上就是研究資本。圍繞著「資本」這一研究對象和主題,《資本論》第1卷著重考察了資本的生產過程;第2卷主要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第3卷則「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論》三大卷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全書以剩餘價值為核心範疇有機展開。第1卷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展現了剩餘價值是如何生產出來的;第2卷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說明了剩餘價值是如何實現的;第3卷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剖析了剩餘價值是如何在剝削階級內部進行分配的。馬克思正是通過對剩餘價值生產、實現和分配的論述,全面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證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歷史性和暫時性。《資本論》以剩餘價值理論為基礎把一系列的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展現在人們面前,其中有價值規律、剩餘價值生產規律、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規律、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以及其趨勢下降的規律等,人們透過所有這些規律,可以深切地知道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如何從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變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的,如何因為自身的逐漸變舊陷入了不可能繼續存在下去的境地。《資本論》實際上是給資本主義所做出的死刑判決書。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斷言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但經過一個半世紀以後,資本主義依然存在,於是,一些人對《資本論》的現實意義產生了疑問。這種疑問顯然是建立在對馬克思的苛求和誤解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的喪鐘至今未敲響,不等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和未來走向的預言是錯誤的。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他不可能為資本主義的終日確定一個時間表。實際上,資本主義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變化,彰顯了《資本論》關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理論的科學價值和時代意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所下達的死刑判決延期執行了,但仍然有效。對這一點,如果在發端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人們的認識還可能比較模糊的話,那麼在這場危機爆發以後,人們應當看得非常清楚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批判對當代資本主義具有充分的解釋力。當金融危機爆發時,國際範圍特別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學術界和媒體立即做出反應,掀起了研討《資本論》熱,《資本論》大量出版和脫銷,就是一個明證。當今中國急需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是進一步樹立共產主義的信念。共產主義信念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必然走向腐朽、沒落的認識基礎上的。而要認識到這一點,學習和領會《資本論》關於資本主義歷史局限性和必然趨勢的理論,並以這一理論為思想武器展開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批判,是必由之路。

  二、《資本論》闡明了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它為我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指明方向

  《資本論》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及其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的過程中,闡述了資本主義為新的社會形態所取代的必然性和條件,並預見了這種新的社會形態、新的文明模式的某些基本的特徵。我們不能只看到《資本論》「破」的一面,還應把握《資本論》是如何通過「破除」舊世界來「樹立」一個新世界的。這就是說,《資本論》不僅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只是屬於「革命的經濟學」,與此同時它也是「建設的經濟學」。我們千萬不能忽視《資本論》對未來新的社會形態、新的文明樣式特徵的論述的現實意義。當今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都指出,人類不能像現在這樣活下去了,以「消費主義」為主要標誌的人的存在方式必須改變。當今中國消費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而消費這些奢侈品的只佔中國總人口的2%,也就是說,2%的中國人正消費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這種局面必須改變,而改變這一局面有賴於創建一種新的人的存在方式。中國在21世紀能否對人類文明做出歷史性的貢獻,不僅僅看中國的GDP在世界上所佔的份額有多大,更要看中國人民能否在中國大地上率先創建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的存在狀態。

  中國人民必須承擔起創建新的文明模式的歷史重任。問題在於,如何創建?這需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正是在這裡,《資本論》有其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曾經把代替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稱作「自由人的聯合體」,他在《資本論》中則對什麼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做出了具體、明確的闡述。他在《資本論》第1卷中提出,這應當是一個「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一當建立起這樣一個社會,「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的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算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佔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算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所佔份額的尺度」。他在《資本論》第3卷中進一步指出,在這樣新的文明社會中,「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馬克思的所有這些論述,實際上對一種新的文明模式的經濟、政治、社會,甚至生態上的特徵都做出了規定。有了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的這些論述,我們就可以結合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知道我們應當做些什麼和能夠做些什麼。當然,當前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馬克思所描述的未來社會的特徵去做,我們不應當把將來要做的事放到現在來做,但是我們心裡必須懷著這樣的目標,在這樣的目標指引下從事當下所做的事,並向著這一目標一步一步邁進。正如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開創者盧卡奇所說的,這種目標不是「在某處等待著的」「無產階級的『未來國家』」,也不是「在日常鬥爭的緊張中能愉快地被忘懷」,「只有在與日常操勞呈鮮明對照的星期日佈道時才能被記起」,而是「與社會整體的關係」;這種目標不是「與過程相對立的抽象的理想」,而是「真實性和現實性的一個環節」。

  三、《資本論》揭示了勞動與資本之間的真實關係,它為我們認識和解決當下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問題提供思想武器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急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矛盾和問題就是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當一部分人依靠當今的發展模式「暴富」的同時,另一部分人被迅速地推向社會的底層。現實無情地告訴人們,這一矛盾與問題不及時地加以認識和解決,就會影響我們的事業。造成當今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因素有很多,但無疑勞動與資本之間關係的失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資本論》對當今中國的一個重大的現實意義就是能為我們正確地認識和解決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提供思想武器。

  恩格斯在為《民主周刊》所寫的關於《資本論》的書評開宗明義就指出,「資本與勞動的關係,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得到科學的說明」。他還這樣說道:「資本與勞動」關係理論的提出,使馬克思「攀登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覽無遺,就像一個觀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巔觀賞下面的山景那樣」。恩格斯說得好,只要我們拿起馬克思的「資本與勞動」關係的理論來觀察當今中國的兩極分化現象,就猶如「站在最高的山巔觀賞下面的山景那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看得一清二楚。

  馬克思是這樣具體描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資料的佔有者即資本家與勞動力的出賣者即工人必然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儘管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現階段的那種勞動與資本的關係,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那種勞動與資本的關係,與馬克思當年所研究的勞動與資本的關係有著本質性的區別,馬克思所研究的勞動與資本的關係體現的是經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剝削與被剝削的對抗性的階級關係,而我們今天面臨的勞動與資本的關係,更多地體現一種勞動與資本雙方利益的訴求,是在社會主義勞動所有權與資本所有權實現過程中所發生的對立與統一的關係,但是,我們還得承認當下中國確實存在著勞動與資本的關係。我們一方面不能把我們目前面臨的勞動與資本的關係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與資本的關係混為一談,另一方面也不能迴避現實,乾脆不重視甚至不承認這種勞動與資本的關係的存在。

  四、《資本論》既闡述了「屬於一切時代」和「幾個時代共有」的經濟規律,也研究了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規律,它對我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啟迪意義

  馬克思不否認「生產的一切時代有某些共同標誌,共同規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一系列「屬於一切時代」和「幾個時代共有」的經濟規律。我們應當高度關注馬克思所闡述的這些一般的經濟規律,它們將構成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所闡述的一般的經濟規律中,當然首推關於「適應生產力性質的生產關係是生產力進一步強大發展的根本動力」的規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整個體系如何決定著社會生產的迅速發展的正面論述,在《資本論》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這就不斷地啟示我們,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須運用生產關係的調整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除了這一一般的經濟規律之外,《資本論》還闡述了其他的一般的經濟規律,例如關於生產力構成要素的概括、關於勞動過程一般內容及其基本要素的說明、關於分工和簡單協作對於提高勞動率的一般作用的分析、關於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一般條件的論述、關於社會再生產兩大部類的劃分、關於勞動時間節約規律的判斷等,由於它們都反映了社會再生產的一般條件和一般要求,它們適用於一切時代,當然也適用於正在進行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

  這裡,需要特別提及的是《資本論》第1 卷第1篇「商品和貨幣」中對於商品經濟一般原理的考察,以及《資本論》第3卷中對於市場經濟的一些規律的論述,如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規律、市場競爭規律等,它們可直接用來作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出發點。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除了闡述一般的發展規律之外,著重研究了資本主義特有的規律。由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存在著共性,所以即使是這些資本主義特有的規律,經過適當的改造之後,也能為我們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用。例如,《資本論》中所剖析的成本、利潤等範疇,只要把其中體現的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轉換成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內容,就可以用作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的經濟行為的理論工具;再如,《資本論》中關於資本循環、周轉的理論,特別是關於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分析模式,經過對其具體內容的剔除,可以抽象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宏觀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又如,《資本論》中所提出的利潤平均化理論、銀行信用和股份制的理論以及地租理論等等,都可以經過相應的處理,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啟迪。

  總而言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進行這項工作需要理論指導,而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有著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論資源。

  上面我們從四個方面論述了《資本論》對當今中國的意義。當然我們還可以一一列舉下去,但無疑主要的就是這四個方面。從這四個方面已足以看出,在當今中國,研究和學習《資本論》,進行《資本論》理論的啟蒙教育,是何等重要!恩格斯曾經這樣說過《資本論》,「自從世界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當今的中國人民,對恩格斯的這一說法確實有著深切的感受。

  (作者: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文章來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參考文獻未註明,如需查看,請與編輯部聯繫。文章內容以最終紙質出版物為準。圖片來自網路)

 

2 列印文章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推薦閱讀:

中國模式輸出馬爾地夫受阻 不到一年遭遇兵變
第28、29顆衛星已發射,中國北斗能超越美國GPS嗎?
《康熙來了》:單集製作費僅是《中國好聲音》的百分之一
李向平:當代中國宗教格局的關係建構——以佛教基督教的交往關係為例
屁股下的中國 組圖

TAG:中國 | 意義 | 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