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逐個數之《碧血劍》

我讀的第一本武俠小說就是這本《碧血劍》,之後便對明清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明清歷史,尤其是明末清初這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六十年值得大家反覆回味。在這六十年間,兩個朝代滅亡,一個是崇禎的大明朝,一個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另一個新政權誕生了,大清朝以二十萬人入關,奇蹟般地成為了江山的主宰。這其中,每一位政權的代表:崇禎皇帝、皇太極、李自成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崇禎皇帝,在十七歲上繼承哥哥的天啟政權,成為新一代明朝皇帝,但不幸也成為了末代皇帝,他一上台便雷厲風行地處置了閹黨魏忠賢和穢亂後宮的天啟皇帝的奶媽客氏,重新啟用了辭職在家的遼東巡撫袁崇煥和一大批東林黨官員,他決心勵精圖治,大幹一番事業,可是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在他十七年的統治生涯里,一共更換了50多位內閣成員,19位內閣首輔,也就是宰相。他雖然重用了能臣袁崇煥但是也最終自毀長城,中了後金(滿清以前的稱謂)的反間計,在北京錯殺了袁崇煥。十二年後,明朝覆滅。皇太極以絕對優勢勝出在父親努爾哈赤死後繼任後金汗位,他精明果敢,任人不疑,重情重義,一上台便攻佔朝鮮,大顯軍威,之後便和袁崇煥展開拉鋸戰,雖經幾次失敗,但最終以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正是因為排除了大明最後一道防線,最終取得了漢人的江山。可惜正當事業通向頂峰的時候,卻在52歲突然去世,沒有親自入關,這是他的最大遺憾。而民族起義領袖李自成,雄心勃勃,豪情萬丈,在攻佔大明王朝之後沒有再接再厲,剷除後金,卻反而麻醉於封建王權的腐朽專治、紙醉金迷,本來是為了老百姓的福祉,卻倒行逆施,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最終讓吳三桂拱手讓出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在清兵的鐵蹄下兵敗身亡。這波譎雲詭,驚心動魄的六十年讓人眼花繚亂,目眩神迷,真正是中華民族的一段精彩歷史篇章。金庸先生就是利用了這一段歷史創作了《碧血劍》,他巧妙地移花接木,將真實歷史和虛構人物天衣無縫的連在一起,不僅僅讓這段歷史重現,又在此之上刻畫了諸如袁承志、夏雪宜、阿九、青青、何鐵手等等出色人物,和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江湖恩怨。為什麼在武俠小說中金庸先生的地位首屈一指,就是因為在他的小說中正能量很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很濃厚,這也就是古龍在刻畫人性上雖然有獨到之處,但在明辨是非善惡和培養道德修養上面根本不能和金庸相提並論的原因所在。以看門人個人體驗,儘管我相當鍾情古龍的作品,並且在閱讀每一本後都寫了讀後感,但是我卻仍然推崇金庸的作品。因為和金庸比起來,古龍的武俠小說,格局太小了,而金庸的胸懷視野更加宏大,他做到了小說不僅僅寫江湖兒女,還能結合時代背景映襯歷史,讓讀者在享受小說的同時也能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他的很多作品都和歷史有關,有幾部作品還彼此存在連帶關係。譬如《鹿鼎記》的就和《碧血劍》有關連,而大家熟悉的《射鵰三部曲》更是將南宋後期和蒙古的戰爭以及失敗那段歷史寫進了小說,大英雄不是成吉思汗,而是江湖人物郭靖,金庸悲天憫人的歷史觀在這裡嘲弄了所謂的射鵰英雄,他反而借小說歌頌了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話說回來,《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不是袁承志,而是他的父親袁崇煥。關於袁崇煥,我曾在《袁崇煥之死》和《袁崇煥的守墓人》中詳細介紹過,這裡就不再贅述。書名《碧血劍》就是歌頌忠義為國卻慘遭殺害的抗清英雄袁崇煥。《莊子·外物》中說:「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還有一個成語叫做:「碧血丹心」,是說血化為碧玉;指的是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丹心就是忠心,形容滿腔熱血,無限忠誠之心。所謂碧血就是一縷忠魂之血,和岳飛一樣,中國的歷史有很多忠臣義士,譬如屈原、比干、伍子胥、于謙等等,明朝還有一位和袁崇煥齊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他們都是可歌可泣的大英雄。袁崇煥明知自己可能會被崇禎皇帝殺害,卻仍舊孤身入城,因為他胸懷坦蕩,無所畏懼。而崇禎卻懷疑他的忠心,將他下獄並凌遲處死。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劇。《碧血劍》沒有實寫袁崇煥,卻通過他的兒子袁承志斷斷續續揭示了這段令人哽咽的歷史。讓人無限扼腕長嘆。金庸在1975年修訂《碧血劍》的時候還特別寫了一篇論文《袁崇煥評傳》來紀念他。就附錄在這本小說的後面,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在《碧血劍》中真正的江湖人物主角其實也不是袁承志,而是溫青青的父親金蛇郎君夏雪宜。這個人物精彩至極,搶佔了很多袁承志的風采,以至於人們看完這部書,更多的回味是夏雪宜和溫儀、何紅葯的一段情史,夏雪宜是個厲害的狠角色,在自己死前還給自己身體下毒,生怕後人糟蹋自己身體,可以想見他多麼精明,但是直到他死的時候才覺悟到再多的金銀財寶也不能換取和心上人廝守在一起。看他戲弄溫家五老一段故事讓人拍手稱快。而他與五毒教一段恩怨雖然事後由何紅葯回憶轉述出來,也令人心曠神怡。與之相比,虛構的袁崇煥公子袁承志就顯得不那麼精彩了,袁承志心裡雖然愛阿九,但他不敢說出心裡話,他性格上的優柔寡斷和《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半斤八兩,這也導致他最終遠走海外。而溫青青這個人物很討人厭,除了愛吃醋就是愛耍性子。我倒是喜歡何鐵手的爽朗明快。何紅葯因情生恨,歇斯底里,這一點和《神鵰俠侶》中的李莫愁差相彷彿。李岩這個角色是歷史真實的人物,他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和袁崇煥一樣,但他卻是愚忠的犧牲品,我們讚賞忠君愛國,但是他保的那個李自成後來腐朽墮落,昏聵無道他還一味追隨,最終被李自成所殺,這也是他自己瞎了眼睛,怨不得別人。金庸還虛構了一個歷史的真實人物——大明的長平公主阿九,這個公主歷史上真被父親砍斷了手臂,後來被清朝一直養老到死。阿九成了一個跑江湖的人物,這也是金庸利用了江湖上獨臂神尼的傳說,巧妙安插,天衣無縫。阿九和袁承志是真心相愛的一對情侶,但是因為國讎家恨誰也不能說出心裡話,而將這段愛情深埋在心底,最終阿九含恨出家,在《鹿鼎記》中又成了韋小寶的師父,難得金庸想得出來。歷史上皇太極的死倒還真是說不清楚,金庸利用了皇太極和八貝勒多爾袞的矛盾,設置了他被多爾袞和孝庄聯手殺害的一段故事,這段虛構故事透過袁承志的眼睛讓人看得驚心動魄。為什麼說他的死說不清楚,因為清朝有那麼一個傳說,也是疑案之一,就是順治入關後,他的母親孝庄皇太后下嫁給了小叔子攝政王多爾袞,由於當初皇太極和多爾袞爭奪汗位的時候曾經逼多爾袞的母親,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阿巴亥殉死,造成年僅37歲的阿巴亥被活活勒死。使得年幼的多爾袞在爭奪汗位的鬥爭中失去了強大的靠山。所以多爾袞和皇太極有著天大的仇怨,而反觀多爾袞入關前後先是奪取大政,成為攝政王,後來又和順治的母親成婚,這就又造成他和順治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所以順治在多爾袞一死馬上削奪了他所有的名位,將家產抄沒。也算是報了恥辱之仇。那麼由此看來,皇太極的壯年死亡和多爾袞以及孝庄並不是一點也沒有關係了,至少存有很多疑點,那麼金庸先生也是利用了史學界的爭論大膽假設了這一幕。木桑道長和同門師弟玉真子的恩怨也很精彩,玉真子儘管武功蓋世也顯不出任何光彩,因為他出賣了國家利益,成為清廷的走狗,這一點他倒不如安劍清,安劍清是十足的明朝鷹犬,但是對朝廷盡忠職守,後來即使身死還為妻女求情贖罪,只能說各為其主吧。孫承宗和山宗的兄弟不忘故主之情,捨身忘死保護袁承志,令人敬佩不已,在真實的歷史上孫承宗比起袁承志的父親袁崇煥還大21歲,而且他在袁崇煥之前就已經是薊遼督師,還曾破格提拔過袁崇煥,對袁崇煥有知遇之恩。所以在袁崇煥死後他還領導袁崇煥的舊部奮勇抗清,最後以76歲高齡帶領全家犧牲在保衛家鄉的戰鬥中。佘義士為舊主守墓,足足守了380年,直到現在還世代守護袁崇煥的墓地,實在令人可敬可嘆!大家可以去看《袁崇煥的守墓人》。金庸信手拈來一段忠義佳話,讀來也令人為之感動落淚。華山派的穆人清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的三個弟子中黃真著墨不多,卻很風趣,給人印象深刻;歸辛樹和歸二娘木訥刻板,行事顛三倒四,不知所云,令人討厭,後來在《鹿鼎記》中和短命兒子歸鍾一起死在大內,也算合情合理。《碧血劍》雖然是金庸早期的作品,但是讀起來卻令人熱血沸騰,就是因為袁崇煥這個可歌可泣的英雄,直到今天我們提起他來還深深嘆息,感佩之極,不得不說我們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捨生忘死的忠臣義士而顯得厚重和淳正,為什麼《二十四史》中有《佞臣傳》?就是為了用佞臣來反襯忠臣,謳歌他們的偉大和忠貞。看到一個堂堂的大明皇帝在煤山的樹上(現在叫景山)上吊而死,不由令人嘆息,宋朝的最後小皇帝趙昺也是在忠臣陸秀夫的背負下跳海身亡,不得不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唐太宗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願執政者都能牢記此言,否則殷鑒不遠。古人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記住歷史的教訓,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


推薦閱讀:

周芷若倘若在小島不幹壞事,後續會如何發展?
為什麼金庸也成「公知」了?
射鵰中黃蓉說:「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居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如何理解和反擊她的觀點?
金庸小說里居然還有這些隱藏劇情?!
華箏為什麼要「終身不履故土」?

TAG:金庸 | 作品 | 碧血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