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欣賞】羌寨節日

【攝影欣賞】羌寨節日

羌(qiang),中國古民族名,原是古代漢人對居住在祖國西部的游牧民的一泛稱。古代羌人並不是單一的民族,自公元前4世紀末葉到宋代,中國西北部的甘、青地區有眾多的部落土著民族,這就是歷史上統稱為「羌」的民族。「羌」的稱謂從漢代沿襲至今。「羌」意為「西戎牧羊人」。歷史上,羌族以養羊著稱,至今仍保留著供奉「神羊」的習俗。羌語屬藏緬語系羌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主要聚居在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歷史上,羌族由於無本民族文字,故羌區通用漢文。羌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羌族崇敬的神靈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三十餘種,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和圖騰崇拜。除火神以鍋莊(火塘)為代表外,其餘均以一種白色石英石(羌語稱阿握爾,意為白石神)為象徵,被廣泛加以供奉。歷史上,羌區無本民族宗教性組織和寺廟,宗教活動由「許」(類似漢語端公)主持,「許」也稱「釋比」,在羌民中的地位極高,既是人神中介者,又是文化傳播者,更起著精神領袖的作用。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兩季舉行。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後則答謝天神賜予的五穀豐登。     岷江上游地區羌族因受自然條件和環境制約,其生產生活習俗大多停留在農耕文化階段,所居之處,「依山居之,壘石為室」,吃飯穿衣,自給自足。羌碉邛籠為羌族的特色建築,「高者十餘丈」經數年而不衰。邛籠用石塊砌成,戰時起防禦作用兼備烽火台的功能。衣飾歷史上,羌族服飾多以自產的火麻經加工後紡線織成,俗稱「麻布衫」,現羌人多著漢裝。飲食以自產的玉米、小麥、蕎麥、豆類、洋芋及蔬菜為主食,主要加工成蒸蒸飯、燒饃饃、刀片子饃饃、麵皮子(面塊)、麥拉子(麵湯)、洋芋糍粑等。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優美的莎朗舞和動人的山歌是傳統文化的結晶。羌族的挑花刺繡工藝精湛,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搜山求雨:羌族信仰習俗。若遇天旱,人們便舉行搜山儀式,祈求降雨。屆時,禁止人們上山進行打獵、砍柴、挖葯等活動,違者將受譴責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巔舉持祈雨儀式。        神林:羌族信仰習俗。羌族每個村寨的山後都有一片神樹林,被視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進行化祭。        跳盔甲:羌族信仰習俗。又叫大葬舞。在為有功將士舉行葬禮時跳。參加者一般為幾人到十幾人,頭戴皮鎧甲,手持兵器,先圍成圈跳,接著形成兩排對陣,兵器飛舞,銅鈐叮噹,吼聲震天,表現死者作戰時的威武氣概。        化翳子:羌族信仰習俗。眼睛被植物枝葉擦傷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適、流淚,以及眼球內出現白色障礙物,俗稱翳子,可請端公化解。        打油火:羌首長信仰習俗。當家中經常出現怪影或怪事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驅邪。屆時,端公將清油燒沸裝於碗內,碗中放一把湯匙。同時,點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備用。舀一匙熱油澆在火把上,然後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並劈啪作響,然後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並劈啪作響。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間屋子裡走一遍,最後來到門外。這樣,邪魔便被驅逐出家門了。        踩鏵頭:羌族信仰習俗。當患肚痛、腹脹等疾病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冶病。一般情況下,端公將一鏵頭放在火塘中燒紅,取出後淬一碗水給病人喝即可。遇病情嚴重者,須將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將燒紅的鏵頭取出,赤腳踩上去跳舞,然後把腳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輕輕撫擦三次。        羊髀骨卜:羌族信仰習俗。由端公主持儀式,用以占卜運氣、病因、行人禍福、一年吉凶、戰爭勝負等,所用羊髀骨須取自於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殺後燒煮前取骨。


推薦閱讀:

【節日祝福 - 祝女士們節日快樂】
「彆氣你媽」就是最好的禮物
如何注意清明節掃墓禁忌?
健聞 | 節日盛宴,如何吃得更健康
談談世界閱讀日,談談閱讀

TAG:攝影 | 節日 | 攝影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