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誠大醫趙炳南——燕京趙氏皮科流派學術特點與特色療法

趙炳南教授(1899-1984),我國中醫皮外科學界泰斗,現代中醫皮膚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燕京中醫皮外科四大家之一。趙炳南教授創立了中醫皮膚科疾病辨證論治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了「濕滯」、「頑濕」、「血燥」等學說;研發了拔膏、燻葯、黑布藥膏等獨特療法;創製出115個療效顯著的經驗方。

一、重視整體,首辨陰陽

趙炳南教授非常重視疾病的整體觀念,常說「皮膚瘡瘍雖形於外,而實發於內。沒有內亂,不得外患」。認為陰陽之平衡,衛氣營血之調和,臟腑經絡之通暢,與病損變化息息相關。辨證當首辨陰陽,趙炳南教授根據眾多病案,提出皮膚病的發病系陰陽不調,氣血失和所致,故對一些頑固疑難皮膚病投以調和陰陽、調和氣血的藥物,常獲良效。

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這種全身性、系統性疾病,癥狀比較複雜,病情也比較危重。趙炳南先生治療該病,注重整體觀念,強調機體功能失調的基本狀態主要是陰陽、氣血失和,而氣滯血瘀,經絡阻隔是發病之本。

在治療上趙炳南教授常選用《證治準繩》之秦艽丸為基本方化裁,常用的藥物如生芪、党參、秦艽、黃連、漏蘆、烏梢蛇、雞血藤、丹參等,也是用以鞏固療效的常用藥。

趙炳南教授還強調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臨床分型為毒熱熾盛、陰血虛虧、毒邪攻心、腎陰虧損、邪熱傷肝等,分別予以相應用藥方案。其治則是以調理氣血、陰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基本法則,並根據其臨床特點,針對外邪毒熱所侵犯某臟器的病象辨證施治;總的原則是扶正祛邪,調理陰陽,增強其體質,糾正其「偏盛偏衰」的病象。以此影響到人體的免疫系統,增強機體的防禦功能,促使體內一些病理過程的逆轉,從而達到治療和修復的目的。

二、夯實理論,勤於臨床

趙炳南教授通曉中醫經典,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清代王洪緒所著《外科證治全生集》和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趙炳南教授能從古代醫書中取其精華,融會貫通,頗多見解,更有創新。

趙炳南教授在學術上有獨到見解,認為中醫學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他認為,書不可不讀,對於一些中醫經典醫籍,不但要讀,有的還要能背,但要重視臨床,多認症、多實踐。趙炳南教授博取眾長,勇於創新,在理論研究、臨床用藥、外治療法等方面都有獨特見解與創新。

三、找准病機,從「濕」入手

在眾多的致病因素中,趙炳南教授認為「濕」與許多皮膚病的發生髮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趙炳南生前常謂:「善治濕者,當可謂善治皮膚病之半。」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但仔細體會,卻能悟出不少道理來。

比如濕疹,按其性質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前兩期在臨床上均有較明顯的濕象。其發病機理不外乎濕熱內蘊,或濕重於熱,或熱重於濕。在治療上,他慣用除濕胃苓湯,並根據熱與濕的輕重不同而加減化裁。

即使在濕疹的慢性期,皮膚出現乾燥、粗糙、肥厚、角化等一系列燥象而無水皰、滲出、糜爛等情況下,仍用治濕之法。對此,他曾說「濕邪有重濁、黏膩的特點,因此,病理過程遷延日久,濕邪停滯,日久化燥,肌膚失養,是導致慢性肥厚性皮膚病的關鍵,故仍以治濕為本」。在治濕疹時,多採用健脾祛濕之法,善用薏仁、雲苓皮、扁豆、蒼朮、白朮等藥物。他認為選用健脾祛濕之品是符合扶正祛邪原則的。當然,他也認為當利則利,因此,車前子、豬苓、防己、澤瀉、萆薢等利濕之品亦常使用。

趙炳南認為日光性皮炎是由於機體內部脾虛水濕不化,蘊久化熱,濕熱內生,外受陽光毒熱之邪,內外合邪而成濕毒。陽毒之邪對於本病來說是很主要的條件,所以在治法上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

趙炳南教授著重強調「急則治其標」的道理,指出開始就應當重用清熱解毒利濕之劑,以治其標,而後則根據其兼證「緩則治其本」。此外對於外用藥,趙炳南認為早期紅腫明顯,內熱過盛期,主要用冷濕敷,以發散局部蓄熱;病至後期,因熱灼脈絡而生瘀斑,皮膚青紫,系瘀血凝滯之象,故除內服涼血活血之劑外,外部冷濕敷改為溫濕敷,可加速瘀血之消散。

四、從血論治,攻逐頑疾

趙炳南教授提出「血熱是機體和體質的內在因素,是銀屑病發病的主要根據。」銀屑病的發生是以稟賦(遺傳)和素體(體質)為根源,再由於其他多種因素(如季節、地域等)而產生「蘊熱」。以此為基礎,或因六淫侵膚、七情內傷、飲食不節,或因治療失當等,致使這種在體內呈蓄積狀態的熱邪向外發於肌膚並鬱積於「血分」形成「血熱」。

銀屑病血熱證的中醫病機是「內有蘊熱,郁於血分」。血分熱盛,「絡脈盛色變」,表現為鮮紅限局性浸潤性斑片(原發疹);熱壅血絡則發為鮮紅斑片,新出皮疹不斷增多;「血熱生風化燥」可產生繼發疹——多層乾燥白色鱗屑;「血熱熾盛成毒」可導致發病急驟、斑片絳紅等。

若病程日久營血津液虧耗則肌膚失養,皮損淡紅,原有皮損部分消退而成「血燥證」。若血受煎熬日久,氣血瘀結則皮損暗紅,浸潤明顯,經久不退而成「血瘀證」。血熱內盛,熱擾心神,則心煩易怒;熱盛生風則瘙癢難耐;血分熱熾,津血同源,熱盛而耗液傷津,津不能上承,故口渴咽干,津不能下輸大腸及膀胱,故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五、特色外治,多元結合

趙炳南在外用藥劑方面研究頗深,獨樹一幟。趙炳南教授為了更好地提高皮膚病臨床療效,針對不同的皮膚病,運用的外用藥劑型亦有多種。除前面講到的特色療法外,還有散劑、軟膏劑、藥油、浸劑、洗劑、葯捻、熏葯、硬膏等外用藥劑型。

1.散劑系列

祛濕藥粉、紫色消腫粉等。用三黃粉治療白癜風時用茄蒂或茄皮蘸葯外用;斑禿生薑蘸葯外用;面部色素沉著者用牛奶或蜂蜜水調葯外用;用顛倒散治療痤瘡、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等。

2.軟膏劑系列

黃連軟膏、清涼膏等。趙炳南教授用黃柏、黃芩各30g,凡士林240g製成普連軟膏,塗在皮損上,治療膿皰瘡、單純皰疹。而用當歸30g,紫草6g,大黃3.5g,香油300g,黃蠟120g製成清涼膏。對不同的病證、藥物採用不同的基質。

3.油劑系列

甘草油、蛋黃油等。用紫草茸300g,香油1500g製成紫草茸油,治療耳下腺炎及頜下淋巴腺炎早期,皮膚紫紅斑塊。

4.酒浸劑系列

百部酒、補骨脂酊等。用百部酒治療蟲咬皮炎、陰虱,補骨脂酊治療白癜風病。

5.水劑系列

楮桃葉水劑、干葛洗方等。用復方馬齒莧洗方治療多發性癤腫、膿皰瘡;用透骨草洗方洗頭,治療脂溢性脫髮。趙炳南教授通過治療一位頭面部白駁風(白癜風)的患者,同時伴有頭皮瘙癢、脫屑、頭油多,讓他用透骨草煎水洗療。數天後,白駁風如舊,但用來洗頭卻收到意想不到的去油止癢效果。他從病人主訴中受到啟發,遂擬定了透骨草洗方專以治療發蛀脫髮病(脂溢性脫髮)。

6.葯捻系列

京紅粉葯捻、銀粉散葯捻等。


【本文選自《精誠大醫趙炳南》,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趙恩道、張廣中、曲劍華、周冬梅。人衛中醫編輯整理。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查看本書詳情。】


推薦閱讀:

智識學術網--性道德與當代中國婚姻之困擾
就喜歡這種簡單粗暴的論文選題方法!
讀研讀傻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山東籍海外科學家:齊魯大地的學術困境和出路
40個學術網站,滿足你的科研需求!

TAG:學術 | 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