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式太極拳要領-張志俊

陳式太極拳要領-張志俊 博友

太極博文 2010-06-25 18:29:36 閱讀9 評論11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明空版主按:這是近年來難得一見有關「陳氏太極拳述真」方面的好文章,有見地,有實證,一派光明氣象。王薌齋的《大成拳論》側重講武術之「道」,該文則重在講太極拳「練」之真諦、方法、原則,意在指導實練,值得保留、收藏!】

 

         張志俊先生教拳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搞玄學,每一招,每一式,每一個用法的理論根據是什麼,是槓桿?是切線?還是螺旋?每個學員都能聽得明明白白,學得會,做得到。他定義的太極拳內功與別人不同,他說:「彈性、韌性加協調就叫內功。」有一年他在澳門與李文欽談拳,用了一招「餓虎撲食」將一大塊頭學生摔倒,李文欽沒有搞清楚,要求再來一次。因為對方有了防備,張志俊還是用原來的招,但是加上了變速,這次這個學生被摔得更脆,他從地上爬起來雙眼上翻盯著張志俊問: 「老師,這是不是內功?」張志俊回答:「這不是內功,這是技巧。任何人經過苦練,掌握正確的方法後,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在對太極拳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張志俊深深地感受到:民族的必將是世界的。因此,他不遺餘力地將太極拳向全世界傳播,使之造福於全人類;同時發展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它力求在繼承古老的太極拳理論的基礎上,將現代武術理論和人體科學、自然科學的原理融入太極拳的理論體系之中,將傳統的太極拳理論去粗取精,去繁規約,首次提出了「以手領勁,兩頭捲曲」等太極拳新理念。使太極拳的訓練方法更加科學化、直觀化。去曲取直,事半功倍。除了強身健體的效果之外,還大大縮短了「功夫」獲得的周期。張志俊時時以太極拳的發展與創新為己任。他常講:太極拳在理論上沿襲了《易經》的陰陽學說,使人們可以在從容不迫中,用自已的肢體語言來演譯亘古不變的人類社會乃至大千宇宙的變化規律;在醫理上則以《黃帝內經》為基礎,將拳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對祛病強體,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作為一種拳術,太極拳之攻防技巧實用易行,真正有四兩撥千斤之妙,是一種高級的防身術。如此三位一體完美結合的拳術,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珍寶。在我國,太極拳這種民族藝術適逢盛世,不久必將發展到一個新的頂峰。能夠率先走上峰頂的,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我張志俊。這是我們每一個太極傳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沒有這種責任感,嚴格的講就不配做一個太極傳人,自已也就不可能達到較高的境界。在這方面我願做一個探路者或鋪路石,有生之年要為陳式太極拳的創新發展作出自己貢獻來。 1985年,張志俊先生因為婉言謝絕調入省體委而自稱「太極閑人」。實則表達了他專著太極事業的心聲。這是他一生淡薄名利,遠離權位,瀟洒處世,真誠待人性格的寫照。凡是和他交往過的人都會發現,談起太極拳來他話如潮水,濤濤不絕,四、五個小時轉眼而過,珠璣妙語間流淌的是平等、真誠和真知灼見。在中華民族的武學園地里,他實踐著「太極一生成一事,獨闢蹊徑景自幽」的個人信念;面對紅塵紛爭和人世百態,他崇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淡泊意境。今年 65歲的張志俊先生,已經著手將他研練陳式太極拳30多年的心得體會整理成系列圖文資料,留給後人。它的表現方式依然是獨闢蹊徑,與人不同。他說能不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自有他人去評說,但達不到自己心目中的高度,他死不冥目。

第一章各家太極拳的特點

 一、太極拳的源流

  明末清初(300多年前),中國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是一位唯一未打過敗仗的將軍。他獨創了紀孝新書三十二式練兵法,訓練士兵作戰。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運用纏絲螺旋勁採用戚繼光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拳法,結合易經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的經絡學說創編了陳氏太極拳。古時候武術對練必須戴上護具才安全,很不方便。為了減少這種麻煩,陳王庭用柔化的技法創造了太極推手。陳王庭家住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家溝面對黃河,背靠清風嶺。那裡常發生戰爭,陳王庭為了對敵才創編太極拳。他造太極拳五路、炮拳一路、長拳一百零八式等。器械有單刀、大刀、梨花槍、白猿棍、單劍、雙劍、雙鐧、梢節棍、大桿等,最傑作的是推手法。推手法有單推、雙推、進一退一、進三退三、進五退五、挽花、花腳步(也叫亂採花)、大履及擒拿、散打法、摔法等。經過歷代努力,把五路太極拳編為一路和二路(炮捶)。陳有本、陳有衡創編了陳式小架,原有的老架為大架,同時成有兩派流傳。第十代陳清平招贅到趙堡鎮,把小架的每一個動作的摺疊加他個圓圈,所以叫做加圈太極拳。一九二七年,陳照丕到北京授拳,一九二八年,陳發科先生到北京設館授拳。陳發科子陳照奎將陳氏太極拳(新架)傳遍全國。

  二、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1、纏絲勁:分順纏、逆纏的基本纏絲和方位纏絲。方位纏絲有上下纏絲、大小纏絲、左右纏絲、里外纏絲、進退纏絲五對。順纏有一個普通的規律,一般都是向心力。逆纏都是離心力。這種情況不是絕對的,因為在順纏的過程中有時也有向心力,也有離心力。但是大部分是向心力。逆纏是通過外翻的外纏,順纏是逆纏到盡頭用手指折回來的勁是向心力。纏絲勁是通過以手領勁(順纏是不指領勁,逆纏是大指領勁),其它手指依次跟上的方法。以手領肘,以肘帶肩。手指是最明顯的纏絲運動,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的配合,韌帶、肌肉、骨骼跟著走纏絲的運動。還有腰腎上下抽扯,也是纏絲運動,腿的里外開合也是纏絲運動。纏絲運動不光是手上的纏絲運動,而是全身的纏絲運動。也不光是外形的纏絲運動,而且是肌肉、骨骼、韌帶、內臟都一起進行的螺旋纏絲運動,這是外家拳所沒有的,也是其它太極拳要求不太嚴格的。在推手和擒拿中,當你走螺旋纏絲就能達到已順人被的效果,否則會造成被勢。

  2、彈簧勁的產生:彈簧勁是怎麼產生的呢?主要是肌肉、韌帶、骨骼產生了韌性,有了韌性才有彈簧勁。韌性是通過拳式運動的特種訓練,把韌帶,特別是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拉長了,這樣就產生了韌性,有了這種韌性和曲中求直的運動,加之對拉拔長的方法和螺旋運動產生的力,就會產生彈簧勁。 定義:各關節的韌帶拉長後產生了彈性和韌性加上螺旋運動產生的力叫彈簧力。

  3、虛實開合:虛實開合靠什麼來完成呢?上肢是手的摺疊運動來完成的。手上升為輕,下沉為重,左右旋轉往返須有摺疊,這樣輕重形成虛實,左右摺疊形成開合。開合主要是通過摺疊來完成的,往返必須摺疊,知摺疊這個道理練拳就有很大的收穫。

  4、螺旋運動也是轉換,練時上肢叫摺疊,下肢通過步法形成轉換,步法分為進、退、顧、盼、定五種,前四種步法是通過定步產生的。從定步開始,向前進步或向後退步都是通過胯關節的螺旋運動,腳是以腳指領勁,踝關節通過開合。如果以右腳為例,右腳先收到左腳內側,向前向外劃弧線邁步,退步也一樣。還是以右腳為例,從右前划到自己左腳旁,弧線向右後向外退出,是以腳領勁,踝關節的開合及胯關節的螺旋運動形成的。由於下肢的轉換運動,要求腿必須分清虛實,這裡講的虛是沒有重心或少有重心,這裡講的實是有重心或大部分有重心。腿負擔超過50%的為實,少於50%為虛,要求處處有虛實。手上的虛實主要是指空對方勁。當對方給力以後,通過螺旋運動和往返需有摺疊的運動,把對方的力空掉是虛,沒有空掉為頂。虛的目的是化掉對方的勁,而打擊對方。化勁為虛,發勁為實。開合有了,虛實、摺疊、螺旋就要求周身的關節手與手、肘與肘、肩於胯、肘與膝、手與腳對稱地形成開合,開合有兩種:

  一是兩手開開為開,合攏為合。二是關節的開合,陳鑫講:「襠開三尺不為開,兩腿合攏不為合」。這種開合是一種意識上的開合,實際上是關節的開合。有的兩腿邁得很小,由於兩腿未合住勁,實際上是一種尖襠,又叫晃襠,就是襠未合住,是飄的。合住勁是一個集團軍,所謂合住襠勁,需要腳、踝、膝、胯、胸(也叫脊椎),這幾個關節向會陰穴合勁。是一集團的多關節的組織運動,通常說的合住襠勁,實際上是關節的運動。襠是指會陰穴。陳鑫揚揚幾萬言:「開合二字盡也」。如用四個概括,就是「虛實開合」。虛實開合的主要含義就是摺疊和螺旋運動。

第三章呼吸運動

  陳氏太極拳對呼吸要求非常嚴格,一動就有呼吸,所以有人把陳氏太極拳的呼吸稱為氣功,應該說是高級氣功。它是升吸,沉呼、虛吸,實呼、蓄吸,發呼、合吸,開呼。只要結合練拳,再流汗也不覺得氣喘,所以會增強體質。一、呼吸均勻細長,吸要深,呼要盡,使肺部達到最大的收縮和膨脹,以達到新陳代謝,吐故納新,促進血液循環。結合中醫和氣功進行逆式呼吸法(腹式呼吸)二、皮膚呼吸。

  第四章輕沉兼備

  陳氏太極拳講輕沉兼備,楊氏太極拳講緩慢柔活。緩慢是指速度,柔活是指不輕不重。輕沉兼備是速度和輕重起了變化。練拳時要顯得輕靈柔活,柔化剛發。剛要純,剛是通過上面講的螺旋摺疊,對拉拔長產生的勁,是純剛是彈性的剛,而不是鐵。柔也是通過螺旋運動練出來的柔。要求無意求剛,有意求柔。剛不需要用很大功夫去練,而柔要用很大功夫去練才行。柔到極時剛自生。柔不無力,不是軟,是在螺旋纏絲運動中產生的。當推手時,通常講的「不松」,「不松」不是無力,無力是丟勁,有力是頂勁。是在棚勁不丟的基礎上,可作最大限度的去放鬆,通過特種鍛煉產生的新力叫棚勁,這種棚勁不丟的情況盡量去放鬆才叫松。有的說我沒有用力,該鬆了吧?沒有力也不等於松,你丟了,要在有棚勁的基礎上進行放鬆,才是太極拳的松。真正說來松不是消極松,是一種積極進攻的手段,所以要下很大的功夫去練松。

  第五章快慢相兼,一氣呵成

  有了剛柔相濟,輕沉兼備還不行,因為你的速度還是勻速,跟楊氏的區別僅僅是有發勁。陳氏太極拳的快可把慢襯托得更慢,慢可把快襯托得更快,有一種節奏感。一般的人聽一種固定的聲音或看一種固定速度的事物會感覺很疲倦,拳式的第一個動作都是快,最後一個動作都是發勁,最後一個動作如果不發勁,就等於比較慢的動作了。陳氏太極拳也相當於象孫氏太極拳那樣的起、承、開、合,但它不叫起承開合。它是起動、纏絲、運行、剛落點。因起動就產生了快。為什麼要快,最後一個動作才剛落點呢?剛就是方(方圓相生相剋),方就是出了圓,出了圓的路線通常叫方(也是剛,是沿切線方向的記離心力)。出了圓會產生斷勁。勁斷了怎麼辦呢?應該接上來,象小孩放風箏一樣,線斷了要接上,不接上它就跑了。所以第一個分解動作是接勁。用什麼方法接呢?用摺疊把它接上。這時候接勁就需要速度快,圈要小。每一個拳式都有一個接勁,即快速走小圈,這是第一個快。第二個快是暴發力,因為暴發力是一種彈簧勁,平

常練拳通過對拉拔長、螺旋的纏絲運動,身背五張弓,只要你的勁一鬆勁,就可以彈出去,暴發力出去了。第三個快是因敵變化似神奇;隨著對方的變化而快於對方。由於這個小圈的快把斷了的線接上了又可以慢下去,由於後面的慢把前面的快襯托得更快。光快行不行,光快把所有的動作都顯得不快了,光快也不行。一氣呵成,才能體現出快慢相間,有快有慢的風格。本文是張志俊先生在「中國珠海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 名家講座中的演講整理稿(該講座已由俏佳人公司出版光碟),整個過程,掌聲不斷,引起轟動,因演講非常成功,語言幽默,妙趣橫生,所以在整理過程中基本未作刪改。有些語言可能過於口語化,或不太貼切,但讀者若能置身大會演講過程中去體驗,可能會有所收穫。

    演講包括四方面內容:

   節節分家與節節貫穿

   公轉與自轉

   相吸相系

   發勁

昨天,我講了太極拳的沉肩墜肘,今天我想講一下節節分家、公轉和自轉的問題。我昨天已經聲明了前輩的先生比我們早了幾百年,把宏觀的問題講完了,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空間。

 所以我們在位的,不管你是大師也好,特級大師也好,你怎麼樣的去努力,你在宏觀上的問題,都不大可能超過前人。但是,前人由於他當時科學發展等等方面的原因,在微觀上他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空間。我們的後人就希望在微觀上,能夠去把這些東西解決了,去把前人提出的宏觀問題,一些論點,我們找出論證、論據,證實的更合理,比如:前人所說:「左重則左輕、右重則右杳」,發展的第一步呢!是武禹襄,武禹襄就把這個理論向前跨了一大步,叫:「左重則左虛、左已去矣」, 「右重則右杳、右已去矣」。在我們聽起來,好象是文言文,左已去矣,右已去矣是什麼意思呢?人們不明白,所以這也是我們當今所要研究的課題。後來,我就在這個方面下了點功夫,比如:在2001年1月份,寫了一篇文章叫《輕重虛實解》,試想給它下一個定論,不知道這個定論對不對,希望大家給予指正。我說話的意思就是說:前人仍然給我們留下很大的空間。

今天,我要談節節分家。大家知道,古典拳論上說的,很多很多都是節節貫穿,沒有人講過節節分家。那麼,我為何提出節節分家呢?因為前人希望你把拳練的如行雲流水,節節貫穿,一氣呵成,連綿不斷,動如長江大海,對不對?他的意思就是這樣,不要斷勁,但是怎樣才可以達到這樣呢?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拳打的非常飄逸,非常瀟洒。無論是在攻防當中,無論是在健身當中,都起到一種很好的作用,然而,真正達成這樣的條件,達成這樣的目的,就需要這樣一個手段,這種手段就是要節節分家。

 昨天,我已經概括的講了一下,比如:一串珍珠,只有散落了,你才可以把它重新的串起來,它如果根本就沒有散,你怎麼串?也許,它本來可能就是原始的。開了個水晶沒有截開,沒有打眼,沒有截開,它不可能是珍珠。人的原始挖掘,我們的自然風格在實踐當中,為了適應生活,如自然勞動,自然運動,這種骨骼並不具備符合太極拳的要求。所以我們首先要把它拉長,只有把它拉長了,這些關節分家了,你才能夠達到節節貫串。下面我舉起一些例子:就是我的學生練拳當中,出現了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凡是存在問題的,都不是指大家,都是指我的學生在練拳當中出現的問題。下面我講節節分家的第一個小問題,就是你在練拳的過程中,要把你的關節拉開,我們說的關節是指骨縫。其實,是我們通常說的韌帶和副韌帶,不是你練長拳拉大筋、壓腿、劈叉。壓腿、劈叉是拉韌帶,這個我承認,這種韌帶對太極拳而言,有沒有作用呢?有!但是不是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要拉的韌帶,是你關節腔周圍的副韌帶,這種韌帶如果拉長了,昨天我已經講過了,你就可能產生彈性,可以產生韌性,你的韌帶產生彈性和韌性拉開以後,你的肌肉都會產生彈性和韌性,產生彈性以後,那就是說你的爆發力自然增強了。產生韌性以後,你轉動的半徑自然就大了!試想,如果你的爆發力很大,在攻防當中,你一定會佔一定的優勢。試想,如果在攻防當中,你轉動的半徑大,那麼,你引發別人的角度、廣度乃至深度都會比別人要好。所以第一步呢! 就是要拉長你的韌帶,拉長韌帶的辦法,我在昨天已經淺淺的講過了,要「稍節領勁、兩頭捲曲」,要「以手領勁、肘定位、拉開肩」。昨天在我們講沉肩墜肘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講過了,第一個就是要以手領勁,在以手領勁的原則下,上肢運動的要求是: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這是對上肢訓練的基本要求,如果你做到了,你在練功的時候,行動的時候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沒有做到,那麼你還要繼續把你的關節和韌帶拉長。

一動先走手,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你凡是要運動先從手上走。先從手上走,走手的過程一定要做到肘定位,比方說:(示範)我這個要拿到這個部位,走,我不能這樣拿,大臂的夾角改變了,就意味著你的肩關節的縫隙合死了,合死了就會產生堵,氣遍周身不稍滯,對疏導的問題,疏導、疏通的問題,昨天,我大概講了,連大禹治水都是疏而不堵,所以,我們不可以違背這個規矩,一定要努力過去,你在過去當中,能不能過去,這關節它怎麼也強不過你,但是你這樣練起來,對你勁路的通達,意氣通達,乃至於你關節轉動的靈活性,都會產生一種影響,使你的功夫上升的周期就會長。第二呢,當你的手在運動的時候,肘不能跟著運動,現在開始學習,練習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以肩關節為圓心,大臂整個大臂為半徑的旋轉,這種情況是占很多很多,在太極拳界的比例,可能會佔到80──90%左右;第二是以肘為圓心,小臂為半徑的旋轉,這種情況占的比較少,這種運動在昨天我舉過例子,以肘為園心,小臂為半徑。例如:打乒乓球用的是肘定位,小臂的旋轉,包括反臂推擋,下面攻擊,打籃球是以肘定位,手指領勁,使球走拋物線進入籃框。打排球在扣球的時候,儘管大臂扣的很長,在攔網的時候,只有稍節定位的小臂領勁,才可以把球攔的非常靈活,很快轉向進入場地。所以這都是以肘為園心,包括我在昨天講的,我們的跳舞專家楊麗萍她也是一節一節地動,不可以大臂帶,以大臂帶就不好看了。我們可以想一想:動物界貓科動物為什麼能稱霸世界(動物界),為什麼呢?其中有一條,它就是節節貫穿。大家可以想一想,豹子跑的時候,它是這樣跑的,它是一節一節的轉動去跑。在澳大利亞有一種動物叫懶猴,也叫樹猿,它在爬的時候,動的時候都是以大臂為中心的旋轉,凡是以大臂為中心的旋轉,給你的感覺它顯得有些笨,你看見它就不靈活。為什麼貓科動物動作非常好呢?它是節節貫穿、節節分家,只有節節貫穿、節節分家,那麼你的動作就會靈活,速度和質量都會有。所以貓科動物為了登上動物世界的頂端,進行了多少萬年的進化,它就會達到節節貫穿,當然也有其它的原因,例如:貓科動物為什麼那麼利害呀!(其中含有它的骨骼,體形等方面原因)因為貓科動物的膝蓋,它在後邊,人的膝蓋是在前邊,所以,人是兩條腿直立行走。在搏擊當中,你的特性就要膝蓋在旋轉,這種運動你不可能學貓科動物膝蓋在後邊運動,這是它的特性。把貓從二樓摔下,貓它不會摔死,把人從二樓摔下來,就保證會壞,為什麼呢?因為貓是在中間腰翻轉落地的,落地的時候它節節分家,它腰收縮,它一收縮會減輕這種震地,所以它的骨骼不會摔傷。人從二樓摔下來,腳一登地,骨折了、筋骨壞了、膝蓋壞了、腰壞了等等毛病出來了,這些都是動物的特性。所以,節節分家一定要做到位肘定位肩部要放鬆,這樣你才能夠把你的勁從前運動到腰上。我們的下肢呢?上肢運動到腰上,下肢怎麼辦呢?下肢要五指抓地,湧泉穴(腳心的這個穴叫湧泉穴)要空,(示範)如果這個腳這樣放下去呀,湧泉穴不空,這個腳就不會靈,腳要用腳趾去抓地,湧泉穴空。在練習過程中,很多人練拳腳不舒服,他磨腳跟或者腳尖,為什麼會磨,那是因為它不舒服。它的髁關節的韌帶不夠長,嚴格地說是他的根腱韌帶不夠長,根腱不夠長,他的轉動就不靈了,他不舒服,這都是根腱韌帶不夠長。所以在腳的運動中,要先把根腱韌帶拉長。這種髁關節是人身體中最難練的一個關節,希望大家在練拳時注意這個關節。當你的根腱韌帶拉長後,那麼第二就是膝要定位,你的膝蓋要定位,膝蓋不能亂擺,不可以亂飄,跟浮雲一樣的飄,這個拳就形成了一個很散亂的。所有的拳如果你沒根了,那麼都是很危險的。因此你的膝一定要定位,膝定位以後,你才能真真正正地做到松胯。胯,這個詞是中國人特有的名詞,每個人到美國去,跟他們講松胯,美國不知道胯是怎樣翻譯,胯在什麼地方,在什麼部位,我們通常說胯是一個部位,是大腿根這個地方,這個股骨與髖關節相接的部位,它並不是個具體的地位,就是指這個關節能夠轉動的就叫胯。所以這個胯呢,其實包括股骨和髖關節接合的部位,這個部位呢?它要從外面向里包,裡邊是園,我們通常說的叫園襠,襠部容易犯的錯誤有幾種:一是夾襠、一種是尖襠、一種是偏襠、一種是散襠、一種是盪襠。大概是這五大類毛病。偏襠一定是你的兩個腳平行線(有問題)。今天下午我在講課時間已經講過,兩個腳在站立,練拳當中要盡量做到平行線,平行線的意思就是兩個腳趾要平行不可以丁、不可以八、內扣,如果把它畫為一條線,它的交叉點就會出現一個稜角,如果你的襠交叉線成銳角狀,這種我們都把它叫尖襠,如果成鈍角狀,我們把它叫偏襠,有一個膝過於向里扣的,我們把它叫夾襠,兩膝中間扣的,又形成角,若不形成角,沒錯誤,不管形成是鈍角,不是銳角,或者是直角,我們所這種襠都叫做架襠。膝蓋不能扣好,前後飄浮,臀部在左右搖擺,我們把這個襠叫散襠。象打球千一樣的飄浮,這在練拳中是不行的,在搏擊當中,也是不行的,你的腳抓地、膝定位、胯放鬆、襠部園潤。運行到一個中間部位叫腰,因此王宗岳在拳論上說的腰為主宰,以腰為軸,軸和輪子轉動的速度是一樣快的,但是運轉的幅度沒有輪子大,試想汽車的軸和輪子是轉一樣的圈。但是輪子轉的幅度、距離就要比軸大。我們現在很多練拳的,其中包括我的學生練拳,我認為,軸轉的有時比輪還大,所以說大家應該注意軸的事。在王宗岳整個十三式裡面,只有140個字,它多次提到腰,第一句話是:十三總式莫輕視,命運源頭在腰隙,第一次提到腰隙;第二個是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一百多個字里多次提到腰。說明腰部非常的重要,那麼,我這個要講的,上肢而言,手領勁、肘定位、肩放鬆,通過脊椎運到腰上下肢抓地,膝定位、胯放鬆,運勁在腰上,那麼這個時候要起到主宰作用,你可以腰摧肩,以肩領肘,以肘領手。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可能會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每個書上說的都是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舉起,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街上,你碰到一個賴皮孩子,就說人家搶你東西,你要他拿出來,他劈面地就給你一拳,由於你的太極拳功夫,非常注重於腰,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再去接著手。壞了,鼻子開花了,人也爬下了,小偷也跑遠了,找不到了,怎麼回事?所以,當對方碰面一拳時(說明你已經非常注重原則,但原則有待進一步去推敲),你出手接,用一個懶扎衣,人打倒了,對不對?你沒跑,他走了,為什麼,因為你用稍節領勁,只有你稍節領勁才可以。世界上有一個運動叫拳擊,拳擊為何一秒鐘可以打六拳,你太極拳可以嗎?你太極大師可以嗎?打六拳給我看看?對不對,你打三拳,二拳怎麼樣?你打一個掩手捶試試。合,好半天勁才出來,我想,你如果跟拳手打,恐怕拳還沒出來,早已爬下了。目前,我們中國在湖南由中央電視台辦的散打王擂台,搞散打的人從來不給練太極拳的我們留面子,根本看不上太極拳,以他們的說法,太極拳是欠揍,他說我們不能打,是不是?可我們練太極拳的每個人都非常的高傲呀!我們的太極拳高尚呀!它可以四兩拔千斤,後發制人,以弱制強等。可這個四兩拔千斤是我們的前輩,楊吳太極無敵,當年陳發科老師在北京,幾十年沒逢對手,孫祿堂多次打敗日本人。是不是,可那是前輩,而不是我們,是不是,平常總以老師是誰誰的,你老師不等於你,毛澤東的兒子都不能等於毛澤東。那麼我們可以說明,太極拳在技法上有一定問題,我們應該去糾正這個問題,為什麼呢?你老是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你時候慢多少呀!本來練太極拳的不著急,因為太極拳胸懷博大,慢慢吞吞的等你以腰摧肩、以肩摧肘,等到手時,慢慢吞吞的可能已經過了好幾秒鐘,這一秒鐘可以打六拳,你幾秒鐘幹啥去了,對不對?所以說明,你在技搏擊當中,你在練拳當中,以靜制動,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這種方法是取不得,正因為你的方法不對,定位不對的,所以練了幾十年很難上功夫。我們練太極拳,大家都會有同感,我的一些朋友,我的一些師兄弟,包括我的學生都已練了幾十年,你說沒功夫吧?我也搞了幾十年呀?我不能說我沒功夫,要說功夫吧?哪式是功夫呀?可你哪招管用,用哪招可以把人家摔倒,你怎麼可以贏人家,是不是,有些人,我的一些朋友,甚至我的一些師兄弟,在和別人推手的時候,偶然摔別人個跟頭(你必須明白這些偶然性變成必然性),他過來跟我吹牛「我把誰誰摔了一個跟頭,他不行」,我想,你能再摔他一個嗎?乞丐在街上有時候還檢到一個皮包呢?不要把偶然性變成必然性,必然性就是你功夫上升。你要有100% 或者80%──90%的把握。因此,在練拳當中,就需要我剛才提的「稍節領勁,兩頭捲曲」,重新來認識這個方法,那麼到腰上後,腰幹什麼呢?腰是一個最大的中轉站,最大的分配站!腰的作用就是:承前啟後,跟上下接通,那麼手則通過剛才的方法把力量運到腰上,腳同樣通過剛才的方法把力量運到腰上,腰再向四邊發出來。我說一個例子:在我們練拳中要求,身備五張弓,現在給的一個條件是:一根繩子、一根竹子,一根竹子不能夠射箭,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兩頭捲曲,沒有受力,它兩頭沒有受力,只有兩頭捲曲,拉成弓的時候,它才可以射箭,才能夠受力,你若是把繩子綁在中間線,綁在中間線不行,不能射箭,你必須綁在兩頭,兩頭才可以形成弓。那麼腰則是最大的弓,這四條小弓都需要靠腰來支持它,力量運到腰間,腰再把力量分出去,分配的方法是,標準是上六下四,也就是說,腰有一百個力量,可以把其中六十的力量分配到你的手上,分到你要打擊的目的(部位)去,用肘也分到肘上,用肩分到肩上,那麼再分四十力量還原於腿上,以穩定平衡,別人若一打你,你來個一百個分配,你肯定摔倒了,為什麼呢?比方說:喝醉酒,我在市場上碰到一個醉漢,我上車時,他就是不讓我上來,就說:「我還沒上車,你先上車?」結果我一看他喝多了些酒,我說:「你利害,你先上」,壞了,上車時惹的麻煩來了,上車你呀,來了打你一拳,我輕輕的往後一退,他自己起不來了,倒了。說明他的腰就沒有分配好,他是把100%的力量用到了拳上,形成了頭重腳輕,他自己爬不起來了,就是說腰一定須要四、六分配,上六下四,分配多了,上肢分配多了,那就前傾,上肢分配少了,力道不夠,打擊力弱,有人說:張老師,你腰的分配,稍節領勁,對不對呀?我們作一個簡單的數據訓練,比方說:我們古典拳論上說「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那就是說,以腳蹬出的力量,打到手上,整個路線,我們假定這個路線是一米的話,或者十米的話,我們講十米,那麼當一個力量都運行到對方身上,不要返回來運行,再返回到腳上的路線又是十米,那麼最簡單的一個數據出來了,10M+10M等於20M,那麼,如果當我們打對方的時候,我的力量從兩手向中間樞返,兩頭同時運行著,只有5M,中間的向四邊射出也是5M,這樣算起來,時間整整快了一半,大家想 5M+5M等於10M,10M+10M等於20M,時間整整快了一半,所以呢?「稍節領勁,兩頭捲曲」是有道理可言的,如果走剛才的這種路線,它路線非常長,另外,第一種路線容易形成,就象你在打仗時候,拿一個長槍推一顆子彈,推一下來打一下,腰如果向中間分配,兩頭捲曲,就可以象機關槍一樣,隨便打。不需重蓄,發便是蓄,蓄便是發,蓄髮變換的非常快捷,所以在上面我講過,如果做到這些,你才可以基本上達到節節貫穿,先拉開後貫穿。有十五個字告訴大家:「兩稍節領勁、兩中間定位、兩根節放鬆」,「兩稍節就是指兩手之間和兩個腳,兩個手與兩個腳分別都為「稍節」,肘和膝為「中節」、肩和胯為「根節」。如果你做到這些,你在練拳的時候,你在搏擊的時候,你在健身的時候,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說:張老師你說半天了,怎麼說的都是打,你怎麼沒說到健身。其實,我告訴你,這才是健身最好的方法,我們可以想一想,人老了什麼地方先老,腳先老、手先老,他只要一用力,手就開始在抖嗦,他身在動,其它在動,腰在運動,他的手先是不會動,腳也先是不會動,那為什麼呢?是因為他的末稍神經出了問題,如果你以大臂為中心,或者以胯為中心,那麼這時我想提出一個「上肢以肘為圓心」的小臂運動,「下肢以膝為圓心」的小腿運動,這樣你的末稍神經就會達到一種很多的鍛煉,勁、意、氣、力都會很好的達到末稍,你的末稍神經靈活了,不斷的運轉,實際上對你的健康是一種最好的效果。我的有些學生在練拳時,他不知道操心,他拉手的時候,他的這些節不會動,手也不動的,到最後想起來了,哦!我錯了,我沒有放鬆好,趕快放鬆,鬆了,如果此時照個像也不錯。你看:里臂外圓,墜肘沉肩,可是在整個運行過程中,定式是可以的,但是在運動中是不行的。那麼在實戰搏擊中,你就運行不過來了,平常兩個人在搏擊中之所以產生頂勁,有五個毛病出現:就是凹凸、平面、直線、斷勁、菱角五大毛病。五大毛病只要出現,你就會頂上,頂上時你才轉動不靈。一個人的功力叫作彈性、韌性、加上協調等於內功。在太極拳中的搏擊的技術,就是其功力需要增大,增大功力有什麼方法呢?它有四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你利用槓桿原理;第二個條件,你利用切線原理;第三個條件,你利用纏絲原理;最後一個條件是必須協調。有槓桿、有螺旋、有切線,但不協調沒用,必須是協調。為了達到協調,那麼下面我們談談第

第二個問題,就是公轉和自轉。

   什麼叫公轉,什麼叫自轉。大家知道,公轉和自轉在太陽系、宇宙,大家都明白的規律。如果沒有公轉,假設地球繞太陽轉,地球如果沒有自轉,有的地方熱的熱死,有的地方冷的冷死,有的地方白天永遠見不到黑夜,有的地方黑夜永遠見不到白天。那麼,地球如果沒有自轉,就不會有24小時,如果只有公轉,就沒有四季,所以說:公轉和自轉才產生地球,非常美妙的。那麼,太極拳也仍然一樣,只有把公轉、自轉非常好的結合、非常美妙的時候,它才可以產生無限的妙機。這麼美、這麼好、這麼輕盈、這麼圓和、這麼瀟洒、這麼自如,如果你真正的找到公轉、自轉的這種方法了,練到身上了,當你和人推手的時候,那才是濃妝淡抹總相宜,非常瀟洒。練太極拳的核心是搏擊,我提倡你要有大武將的風度,紙上談兵,不要噔著眼睛、橫著脖子,我打你、你打誰呀,你誰也打不了,對不對。因此,來去要自然,揮灑自如,待會我舉個例子給大家說,下面我們先說公轉、自轉的基本原理: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前關節是公轉,後關節是自轉,比方說:手指對手掌而言,手指運動是公轉,手腕的運動是自轉,手腕對肘而言,手腕的運動是公轉,肘的運動是自轉,肘對肩而言,肘在運動中是公轉,肩在運動中是自轉,肩對腰而言,肩是公轉,腰是自轉,到腰再也沒有了,是最後一道防線,下肢以此類推。前關節對後關節,上關節對下關節,在前面我們叫做前關節,在後面,我們叫做後關節,在上邊我們叫做上關節,在下邊我們叫做下關節,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下關節為公轉,上關節為自轉,這是第一個自轉和公轉;第二個原則是自轉不可以大於公轉;第三個原則是在自轉解決不了的時候,才能夠用公轉完成。在太極拳搏擊當中,有一個原則,能動手時不動肘,能動肘時不動肩,能動肩時不動腰,能動腰時不動步,意思就是你不可以浪費。比如用一個班可以解決的,我不會去用一個排,一個排可以解決的,我不會用一個連,所以在搏擊當中,一定不可以自轉大於公轉。第三個則是在自轉解決不了的時候,才可以用公轉。手可以解決的不用腕子,腕子解決不了的用肘,肘解決不了的用肩,肩解決不了的用腰,腰解決不了的時候用步。這樣你才會一個步伐解決不了時用第二個步伐,二個步伐解決不了時用三個步伐。周而復始,總能解決,所以呢?希望大家認真的去體會,下面我跟大家講一講什麼叫公轉和自轉(示範),開懶扎衣,這個時候要拿到這個部位,大概有幾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平時最常見的一種,大家看大臂夾角縮小,向內合、運動、上升,最後大臂的夾角縮的很小,這種在我的學生中,在大家練習的時候,是不允許的。第二種方法是:開,以小臂為圓心,開、合、轉、放、腋下空、走手、小臂為圓心,這種呢?我們把它(叫做)視為正確,待會兒大家可以試試。在你和別人,當你抓住對方的時候,你要先走手,要通過這個路線走(示範),你大臂夾角沒有縮小,對方就頂住了,你自己可以達到100%。下面我們結合實踐當中舉個例子,講一個懶扎衣,一開、一合,我們在推手當中,懶扎衣的一開一合,你在推手轉動的時候,我們的人那兒去了,你在轉到這個方向時,手翻手舉起,上、沒有效果啊,為什麼?因為我的夾角變了,因為違背了原則,那麼,如果夾角不變,我的夾角恢復正常,大家看,行不行,人受不了啦!如果在對方沒有頂我,對方現在如果頂我,你都頂不動,你夾角一變,你出去,你舉的時候,你一定要一合,他下去了,他下去你也不可以變形,這是第一。第二是當對方推你時注意看,整個夾角收縮,圓心運動,以大臂為圓心,你必須遭到對方的打擊,你出去了,所以當對方推過來時,要翻小臂,翻小臂的時候,你才能夠完成。當對方正面攻擊你時,推你的時候,大家看,以大臂為圓心,無論你怎樣你都變為了。因此,在你,對方推你的時候,你只要稍節領勁,就可以,否則不行,若對方也是稍節領勁,只有稍節領勁的時候,你才可以體現出這種風格,體現這種你碰、碰不得,挨,挨不得的非常奇妙的效果,你不是稍節領勁,你要有這種奇妙的效果,原則上是不可以的,所以呢?我在訓練學生當中,這些年搞實驗的時候,就時刻實驗稍節領勁,後來通過論證、實驗,感到這種稍節領勁還真靈。用了一段時候,好使,無論在散手、搏擊、推手的練習,都會起到一種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公轉和自轉才能達到兩手相吸、相系,下面的問題,在公轉和自轉的過程中,兩手相吸相系的關係,我們現在很多,我的學生當中很多練拳的,他兩手象箭一樣,車走車路,馬走馬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他兩手不結合好象和箭一樣,一手運動、一手不動,他一手動一手不動那不行,整個太極拳美就美在兩手協調,美就美在兩手相吸相系,美就美在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所以呢,你在練拳當中,兩隻手一定要相吸相系。昨天,我們給大家誇張的練了一段太極拳,我把它叫做節節分家、節節貫穿、兩手相吸相系。下面,我簡單的練給大家看看,正常的練習,提、邁、棚、撩、接、上、搗墜這是正常練習,這個練習沒(結果)錯誤,但是,這種練習你看不出節節分家,你也看不出節節貫穿,現在我可以把它誇張一點,當它轉動的時候,它是節節分家、節節貫穿節節的在運動。例如:你的很多地方都沒有在動,沒有分家,沒有貫穿,即是你大體在轉動的時候,你局部也沒有轉,比方說:金鋼搗墜變懶扎衣,把它誇張一下,大家看(示範),插、上、開、合,大家看節節、上下、左右、前後的九大關節,就象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一樣,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軌道路線,不可以碰撞。你肩關節跑到你腰椎關節上,不行,你肘關節跑到你肩關節的軌道上,也不行,你手關節跑到肘關節上,那也不行。對不對,試想,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它不可以跑到人家的軌道上,跑到人家的軌道上,撞了,那不行啊!對不對。所以你在練習中,你的運行路線就是這樣的運動,而且你要體現出我今天說的三個問題:節節分家、節節貫穿、公轉、自轉、以腰為軸,否則這個拳就會出現毛病,無論你是健身,無論你是搏擊,這個起到的效果,都沒有通過正確的方法練習達到的效果好,只有你用正確的方法去練習,你在健身上,你在搏擊上,甚至在美感上都會有好的作用。有人說:誰誰練拳不好看,怎麼樣才知道不好看呢?因為他說的好看不好看,是自己心目中的標準。中國人看歐洲人,可能會覺得歐洲不好看,不知道歐洲人看中國是什麼概念,是不是?所以說,那是你的習慣,亞洲人看非洲人也覺得不好看,他美,就是以一個綜合的標準,不可以以你的眼光,首先,美就是要協調、要對稱、要順暢、要順達、要自然,如果這些條件你沒有,那麼,就不行。你說的美和丑都不對,因此第二個問題就是太極拳的美和丑,應該建立在技擊的基礎上,有了技擊這個基礎,這個原則,才可以去談其美和丑。因我昨天講了太極拳的發明者,現在有人說是張三丰,有人說是陳王庭,是誰我不知道,我沒有考察過,我不是歷史學家,不管是誰發明的這套拳,原本的意思就是搏擊,就是打人,就是保護自己,沒有想到健康,也沒有想到修身養性,也沒有想到開發你的智力,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人,打人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自己(明空版主曰:然也!)。那麼它的招招式式都是為了搏擊而來,因此,過去拳的美和丑它有一個標準,我和你伸手,你趴下了,我站起來了,那麼我肯定比你美;無論你長的多漂亮,你只要趴下了,你就沒有我站起來好看;無論你多少高大,你只要趴下了,你一定沒我高大,那怕我只有1.6M,你身高2M,你趴下了,那麼你就沒我高,趴下才能會有多高?肯定沒有我高。所以過去的目標就是趴下和站起來,失敗和勝利。今天,太極拳的標準不同了,那麼你沒有技擊這個標準的時候,太極拳的副產品就會產生很多,比方說,八十年代的氣功,最早是以武行氣,以武行功向大家傳播的很好、很健康,結果有個鶴翔樁出現以後,什麼香功等等,一直到現在的法輪功,發展到千里之外,可以救火,千里之外可以發氣,比方說:你說「你在那裡」,我說「我在泰國」,明天早上7點幫你發氣,準備接收。對不對,當張宏寶來鄭州時,他的學生就跟我說:「我們老師跟我們大師哥的父親能較遠的發氣」,我聽了以後就非常納悶,我就很認真的給他講,我說:「你們老師在發氣的時候,是通過郵電局,還是通過電信局」,他想了想說:「不通過啊」,我說:「不會的」,你說衛星上天,一個電話發一個信號,都能有接收,他是通過那個頻道接收呢?通過那個渠道走過來的呢?中國和泰國相隔那麼遠,從西藏邊緣過去,海拔都幾千米,能過來,你總不能拐彎呀!所以說,他這把正規的氣功,最後把它變成不像個樣子啦!那麼,太極拳,你如果遇到搏擊,它的副產品,一定不會和氣功一樣,它雖然跑出一點軌道,仍然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因為,太極拳現在的副產品也很多,像現在出現太極扇、太極棒、太極球、太極操都出來了,香港最近要搞個萬人太極操。當然這些還在健康的為基本,是一種正常和健康,但他已經脫離了搏擊,技擊的核心,脫離了這個核心,只要有健康,那都屬於正常的發展,但是你一定要叫太極拳,那你就不能脫離這個軌道,你要不搏擊、不技擊,那就不叫拳了,你說你叫太極扇,可以叫太極操也可以,對不對,太極舞都可以,只要它健康,只要它正確,但是你太極舞不能搏擊。

     在前一段,我碰到一個小孩,湖南的一個小孩,8歲,曾經拿過全國書法冠軍,我感到非常的納悶,小孩8歲,我58歲,我7歲就會開始寫字了,寫了50多年的字,他說,我寫的字一概不叫書法,他非常天真的說:「你寫的不叫書法」,我說:「你寫幾個字」,他後來就寫了幾個字,我說:「你寫的都是書法」。回頭,我就非常納悶,我說,我50多年的功夫,他才8歲,然而,這個小孩,循規蹈矩,按照道理去學習,他學的不僅是書法,而且拿了全國少兒書法冠軍,我寫了50多年,他卻給我做了個很好的評價,說你一個字都不是書法,這就說明問題,你練了一輩子的太極拳,你沒有練習技擊的時候,你練的都是太極拳,看起來健康,但你那不是技擊,如果你練了三年的技擊,你從中可以得到健康,也可以得到技擊,你練了59多年的太極拳,你沒有練技擊是,你還是不懂技擊,你不能說你的一招一式都懂,不能算技擊,可人家練了三年技擊,有可能拿全國冠軍,也有可能拿世界冠軍,都可以拿,因為他學的是技擊,你學了技擊,你就可以得到健康,你得到健康,你不一定能得到技擊。

 去年,我做報告的時候,有人和我講,他是為了健康,我說,你的方法錯了,因為你不從技擊這個動力來算,你就沒有爭勝心。當時,有人說,我們就是為了鍛煉,我說:「你們以後在街上跟人打架,願意挨打的人舉手,""一個都沒有舉手,這說明了你還是希望勝呀!對不對,如果你這麼點進取心都沒有,你比賽什麼呢?為什麼呢?你還是想爭勝啊!爭勝就是動力,爭勝是好事,你只要敢爭、敢講、敢努力、敢拚,台灣人說:愛拚才會贏,你不拚,你就不會贏,所以說,我覺得大家在練拳時,要認認真真地從太極拳的規律練起。從太極拳的技法練起,在練技法當中,你能夠得到健康,不要在健康中得到技擊,這是很難的,倒過來是不行的,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我們應該西瓜、芝麻都要,全都不可以丟掉。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創造了太極拳的文化,我在其它地方轉了一大圈,這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啊!我在三年前對外國人談話的時候,說起太極拳是中國第五大發明,前四大發明,中國曾蒙受恥辱,第五大發明,中國人應該深深地感到自豪。你在美國,一些人只要見打太極拳,只要一看那裡有中國人,只要一說「china」,他:「ok」管你是不是真的,但是,你只要沾到正宗太極拳的仙氣,太極拳獨特的東方螺旋、纏絲運動式。全世界,目前沒有一個運動可以跟它相比美的,我敢大言不慚地說:「不僅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以後,再也不會有個運動比太極拳好,我們在位都孜孜不倦的追求。這麼妙、這麼美的太極拳,你們應該說,都是從佛家說的先知先覺者,先知先覺,方能大成。所以,大家既然走到太極拳裡面來了,就不妨去努力地按照太極拳的法則,按照太極拳的遊戲規則,按照太極拳運動的規律去練習,使你掌握了太極拳的技術。使我們的太極拳能夠發揚、能夠擴大,試想,假如以後真的一百年以後太極拳,全是健康的,沒有技擊的,我想恐怕真的太極拳交誼舞都會出來了,甚至於小品演出都能把太極拳搬上去,因為只要你在健康的基礎上,如果第一的核心變成健康了,我只要符合健康的原則,沒有違背太極拳,然而,你東方這種獨特的、纏絲運動就會慢慢演變了,所以說,我希望大家在練習太極拳當中,要挖掘挖掘太極拳,因為,現在的中國,練太極拳的人非常多,研究太極拳的人非常非常少,少之又少。大家不防對一、兩個小小的課題進行研究,要麼咱研究墜肘沉肩,要麼你研究虛實輕重,對不對,腰為主宰,你研究腰和軸的關係,軸和輪的關係,最後一個問題,我講一講發勁,發勁是太極拳夢寐以求的事,那麼,很多人發勁都是剛才我說了,以腰去發,行於腿主宰於腰,這種方法不能說不對,這種方法最起碼可以說不高明、不先進。1840年的時候,英國人的大軍把我們的關口打開了,在鴉片中賠了很多錢,甚至還燒了我們的園明園,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它就先進,今天它就未必先進,那個時候它的大軍非常利害。那麼,也就是說,什麼都在前進,太極拳也仍然在前進。如果不前進、不先進就容易變老,就會衰退、就會消瘦。所以說,發勁的問題,就是要「稍節領勁、兩頭捲曲,以腰分配,四六分配的比例發出」,這樣發它就會有很大的好處。第一速度快,第二勁整,第三不需要蓄勁,不需要準備,不需要預備,第四速度快、方向多。下面我講一下發勁,發出來的勁主要是「肩上斷勁,在胯上蹬直」,下面我舉一個例子:(示範)看,我現在給你講陳式太極拳。例如:做個掩手捶,掩手捶的發勁不外乎幾種,一種是現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開、合、發,這是一種;第二種呢?比這個還加了開、合、發、晃;第三種呢,就是不晃了,開、合、卷。那麼我們現在要演習的是第三種,第一是你不要晃,第二是你不要顫,因為在你打人時,「嘣」一拳打上去,打上就是打上,它晃不了,在我的學生當中,很多人練拳空發的勁很大。發勁就要像射箭一樣,箭射到外邊,穩絲不動,千萬不要連弓帶箭都扔出去了,就壞了,賠本的生意不能做。太極拳就是不能做賠本生意,對方要多少給多少。下面,我講的發勁,它是通過「腳抓地,膝蓋定位,松胯、腰塌、胸含」,它不需要預備。打肘的時候,你看(示範):這個路線多麼笨,那怎麼打呢?打肘,這麼打!不管怎麼打,你的肩,不可以杠起來,不能架肩、卸肩、聳肩。要打,就這麼打,要想打的好,加強指導手,這樣打!踩也一樣,向下踩,走小臂。走小臂、趟稍節,這樣你的勁才會有靈活多變,發肩勁這不行,你要想把你的肩靠發好,那就要靠手領勁,這樣發!要多少、有多少,手一領就出來了,要想把勁發好,要想勁發好,必須手指導,手必須領勁,否則,你的勁就很難發,今天我跟大家大概講了節節貫穿、公轉、自轉、兩手相吸相系和發勁的問題,這四個題目是我從1984年到2000年,十六年來研究的成果,也是我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不知道是對是錯,昨天我說了這十年在我的小實驗里的實驗是成功的,拿到社會上,在各位武學家面前,各位同志面前,是否是正確的,有待大家去評足,希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能夠改正這個稍節領勁、兩頭捲曲,也希望你們能夠提意見,推翻我的稍節領勁、兩頭捲曲。謝謝大家!肩關節運動的要點是:肩關節運動時,不要向里合,腋下就空,不要向上拉起,向後隆起,向前曲起,這樣情況都不行,總之要把肩關節的骨縫拉開,把肩關節的韌帶拉長。韌帶長了就產生了一種彈性。周身所有的關節拉長了,所產生的周身的彈性和韌叫內勁。有人問什麼是內勁?內勁就是彈簧勁和協調性

  肩關節特別重要,要求在一年內練好上肢關節也叫梢節。上肢要做到以手領勁,往返需有摺疊;中節肘要做到外、下乍;根節要做到肩沉肘墜,才會形成輕靈圓活的效果。

  5、脊椎關節――脊椎關節也叫軀幹,它是由頸椎、胸椎、腰椎、尾椎組成。上三節運動的變化根本在胸椎和腰椎的變化。太極拳論講:緊要全在腰間中運化。就是頸椎的運動。這一部分內有內臟,外有肋骨保護,運動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內臟,而這一部分的關節運動也和其它關節的運動一樣,也是立體的運動,它除了會前後、上下的摺疊外,還會作左右的旋轉運動,脊椎關節也要作起落旋轉運動。上肢關節能不能輕靈、靈活與頸椎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一部分的關節在運動時除了起旋轉外,看是否做到了立體的圓。要經常檢查,不要走平面的圓。象六封四閉、初收、倒卷弘,頸椎、腰椎的運動是曲型的螺旋運動,弧度很大,在練拳時要經常檢查看是否是螺旋運動,找出它的規律。脊椎關節要求要虛虛對準,節節貫穿,實際上還是為了輕靈圓活,要做到輕靈圓活就要練好脊椎。

  6、腰椎――腰椎是軀幹的中幹部分,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上聯胸椎,下聯尾椎。從勁起腳跟的勁螺旋地送到了腰上,腰又作一次分配,把60%的勁送到了梢節,40%的勁退回到下肢去。這樣就形成了有上有下,在技擊推手中才會有根,不至於漂浮、失重。練拳時,手上的每一次往返腰椎都要作一次「4比6」的分配。練拳的時候,腰不可隨便晃動。有的人為了顯示他練拳很靈活,不斷的晃動,這叫枉動。枉是白費的意思。如果練拳是經常這樣,在推手時很好的機會失去了,很好的勁的發不出來。為什麼呢?正因為枉動的時候腰椎漂浮了,經常是在腰間分配的時候它不能按比例去分配,經常作些不必要的動作(枉動、亂動),那怕你很大的個子、很高的質量,都站不穩,說明你腰椎分配的力量不合理。

  7、尾椎――尾椎是脊椎最小的部分,下連胯關節。它有什麼作用呢?在暴發力的時候,它順利地把下肢的勁通過尾椎送到腰部去。練拳的時候一般臀部不要外翻,但是小腹也不要過於前挺。如果向後翻了是前俯,小腹前挺了會形成後仰。本來我們的重心是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左歪右斜就會形成雙重,就產生手重了、腳實了,手輕了、腳也虛了。在推手中會出現許多被勢,本來應該贏的贏不了,不該輸的卻輸掉了。尾椎的第二個作用是將下面腳的蹬力能不能通過尾椎送到腰椎去,是有關係的。如果尾椎不向里收而向外翻,拳練了很多年效果都不會好,總而言之尾椎是最難練的關節,也是很重要的關節,練習的時候要多多注意。

  8、胯關節――胯關節是下肢根部關節也是周身打擊力量最大的關節。胯關節下連膝,上連脊椎,所有的虛實變化都要通過胯關節來完成。在推手中的起落旋轉、起承開合都是通過胯關節來完成的。胯關節的旋轉直接跟你的水平有關通常「人不能放鬆很大一部分是跟胯關節有關係」,有時發不出勁也是與胯關節的韌帶有關係。拳論講:「有不得機,得勢者,必於腰腿求之」。實際上是在腰間求之,腰腿之間就只有一個胯關節,胯關節是把腳、踝、膝關節的力量順利地送到脊椎進行分配。拳論講:「進退需有轉換,往返需有摺疊」。什麼叫轉換?是通過「腳指領勁」、有膝蓋的「弓背」、胯和踝關節的「弓把」,共同完成的螺旋弧線運動叫轉換。如重心向前和向後運動不可直來直去,不可走直線、夾角。練拳的時候看腳下走的是不是弧線,有的人走的是三角形的線一個直線接一個直線,這說明胯關節有問題。轉換的時候會出現了問題,胯關節的鍛煉很難,關節很大,上面連著脊椎和承擔上肢的重量,訓練的弧度較大。要提高推手水平和技擊水平非把胯關節練出來不可,放鬆胯關節不可,練胯關節的時候,一定要幅度拉大,要做到起落旋轉在襠部形成一個立體的螺旋運動的圓。俗語一般把從下面翻上來的勁稱「襠勁」,實際上襠是會陰穴和百會穴上下垂直相對。所謂襠能不能合住實際上是指胯能不能合住。胯能鬆開能合住暴發力一定大,所以說胯關節是全身第二大的關節(除脊椎外),也是最不好練的關節之一。全身是難練的關節有:脊椎、胯、踝、膝;全身最好練的是腕關節;全身最不容易注意的是肩關節和肘關節;運動量最大的是胯關節。所以說在胯關節的練習時,要多練拉開、合住,胯關節練不好水平就提不高。上肢是往返需有摺疊,摺疊在腕;下肢是進退需有轉換,轉換在胯。(明空版主曰:真諦!)

(三)

  9、膝關節――人是直立的靠兩條腿走路,不象其它貓科動物大部分是四條腿走路。如貓的膝關節在後面,正因為它的膝關節在後面,它的重心就低的多,要靈活的多。膝關節下連踝,上連胯,它是下肢的弓背。膝關節的後面有一個委中穴,這個地方不能軟,如這個地方一軟就站不穩,一但這個地方軟啦,你離摔倒就不遠了。膝關節即要承擔上體的重量又要自轉運動。練拳時它是怎樣運動的呢?實際上象肘一樣是一個向外棚的運動叫外轉內扣而不是左右擺動通常人把胯關節的運動作為左右擺動,前弓後蹬這不對。實際上是向外轉為順纏,向內轉的為逆纏,這種運動完成了膝蓋運動。(明空版主曰:真理也!)

  膝蓋運動是合襠的保證。兩膝能否相合、相系,就關係著你能不能合住襠,是表示下肢順逆纏絲的標準。膝在打擊時,雖不及肘兇狠,但它的暴發力比肘大。泰國的泰拳之所以兇狠,實際上是他運用了肘和膝。膝的打擊力僅次於胯,膝的練習主要是向外轉內扣的意識要加強,不可光左右擺動。下肢主要練習胯、膝、踝。膝關節的靈活性是直接影響下肢的運動,練拳時兩膝應相合,移動重心的時候膝蓋應向里扣。這扣要扣得飽滿、要圓。扣是意念要向里扣,把它合到一起,不是形勢上一定要向里扣,不是把它鎖得很緊,而是意識要合住

  10、踝關節――踝關節上連膝,下連腳指關節也是很難練的關節。一般練踝關節都是以勾腳為標準是以腳腕旋轉為標準。認為轉響了就叫練開了,其實踝關節是以跟踺韌帶越長越好。如有的人練拳下坐不舒服,有時是對方加壓力時不舒服,為什麼呢?就是跟踺韌帶比較短,所以進退都感到長度不夠。練踝關節的時候,應用腳指領勁。動一次即一個進退轉換,踝關節有三次運動,即開、合、開或合、開、合,最起碼要做到三次運動,很少有兩次運動。只要一邁步最少有三次。有些人不注意這些,邁步時腳尖要上翹,上翹才能里合里合膝蓋形成「逆纏」,曲膝松胯,邁步以「腳跟貼地剷出」。通過收弧線,貼地剷出,這樣踝關節就產生了一個立體的圓。有些人邁步就邁步,退步就退步,不注意開合。就成了跳坑似的有響聲,這是不輕靈的表現。楊式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跟貓一樣很輕靈,陳式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腳、踝、膝、胯,經常在打擊中起了很妙的作用。在練習踝關節的時候,主要的目標是把跟踺韌帶拉長,韌性比別人好。練拳的時候,經常注意到腳尖上翹(明空版主曰:妙!秘密也)動一次步作一次開、合、開或合、開、合,很快就能把你的踝關節練好。踝關節是一個比較難練的關節(要注意)。全身共13大關節,這13大關節是圍繞脊椎運動的,千萬不可「先走三節一起走,後走也是三節一起走」,這樣不行,要節節貫穿圍繞腰脊椎各走各的路線。

統陳式太極拳套路常用動作中的發勁來體現它的剛柔相濟,我們對這些發勁動作通常的要求是:要有整體感、有穿透力,如金駒抖毛,乾淨利索。如果要做到這些,你發出的力則必須要有勁點

   何為太極拳的勁點呢?簡言之就是指你發力的剛落點,(剛落點可以發出來,也可以含而不發)這個落點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這個剛落點是我可以控制的,可以駕馭的,是我力臂可達之內的任一點。

  (二)這個剛落點,具有螺旋纏絲的特性,因此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和穿透力。

  (三)這個剛落點處配以全身的整合,亦即體現出整勁,而不是局部勁。

  (四)這個剛落點是出圓為方,可以有速度的變化,可以生產加速度,從而產生巨大的打擊力。

  (五)這個剛落點同時又可以是第二次打擊的起點,也就是它可以使打擊成為連續的。

  (六)在這個落點處,我身體各部位達到高度的協調,肢體不貪不欠,屈伸自如,可以多角度變化。

  具備了這些條件,你發出的力才能稱之謂有勁點。

  初學太極拳的人,不容易找到勁點的感覺。以"掩手肱拳"為例,初學者往往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方在變化中主動縮短你打擊的距離後發不出力;一種是在發力的同時重心前去,身體前傾,後腳無根,而且右手發出的力是一種直線前沖的撞擊力,一旦對方閃避或引帶,自已立刻站立不穩,向前栽倒。

  廣義地講,太極拳的每一個開合動作,都應該有勁點,在達到勁點後轉關開合(如果體現出的是剛落點,則要通過摺疊的形式進行轉關),這樣你才能做到兩手相吸相系,周身協調一家,才能談及太極拳攻防技巧。

    下面我們具體研究在太極拳訓練中如何找到"勁點"的感覺。

  一、梢節領勁

  「梢節領勁,兩頭捲曲」是太極拳訓練的總綱。這裡的梢節是指肢體中的兩手和兩腳。(這裡要區別古人太極拳論中"發為血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的梢節概念。)因為只有梢節領勁,你的拳頭才能領進如蛇頭,而不是甩動如虎尾,是主動的直入主題而不是被動的奔向目標。仍以"掩手肱拳"為例,擊發時上肢以手領勁,右拳則可以做到穩、准;下肢的"梢節領勁"指的是在兩腳蹬地反彈的同時五趾抓地,這樣才能夠做到松胯圓襠,才不會出現腳下無根的感覺。

  從技擊意義上講,氣、意、勁到梢節是攻防中必備的條件,從健身角度講,梢節領勁就是說末梢神經在大腦的調動下高度活躍,尤其是老年人,末梢神經通暢了,自然能強身健體,延緩衰老,這也揭示了梢節領勁也是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的基本條件。

  二、五弓齊備

  兩頭捲曲的直接效果是五弓齊備,即使是在發力的一瞬間,你的五弓的形態仍然不能發生形變,換而言之你的手臂不能伸直,你的腿也不能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挺直,假如任何一張弓發生了形變,擊發的"勁點"則不容易形成。一隻拳頭只有在任何時候都屈蓄有餘,那麼才能夠進退有度,收發自如;兩隻腿弓也只有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情況下,才能夠松垮圓襠,虛實變化靈活,才能重心穩固。(關於「身備五張弓」詳見《武林》雜誌2001年第三期)

  三、螺旋纏絲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特色,有了螺旋纏絲,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會飄,而且在達到勁點的一剎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臟六腑,這就像有來複線的槍膛里射出的子彈較土製獵槍的霰彈更具有威力一樣,也是太極拳的勁別區別於其他外家拳的顯著特點。有些人在走太極拳的「四正勁棚、捋、擠、按的時候會用螺旋纏絲勁,但是在走太極拳的「四隅勁采、列、肘、靠的時候,亦即進攻打擊對方的時候,卻不會走螺旋纏絲勁了,這樣你打出的勁點還是缺少了太極拳的味道。

  四、公轉自轉

  公轉,是指身體以腰為軸的旋轉自轉,指相對處於梢節部位的旋轉。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纏絲勁較之腰部的旋轉不可以稱作自轉,公轉與自轉相結合就使你的打擊更具有靈活性和穩定性。這個公轉,一方面可以增加你梢節螺旋運動的長度,亦即加大了攻防運動路線的長度,另一方面,公轉的形成是要能過擰腰松胯、屈膝合襠、五趾抓地來實現的,這樣才能穩定重心,變換虛實,可以更加有效地把全身的"整勁"送到勁點上去。(關於"公轉與自轉"詳見《中華武術》2001年第十期)

  五、方圓相生

  太極拳的運行路線非圓即弧」,這是運行的大勢。但是太極拳還有"方圓相生"的道理。按陰陽之道有曲必有直。即太極拳的運行規律是在一定的範圍內走的是弧線,其目標和作用是走、化、拿。但是肢體運行路線有沒有走直線的情況呢?有!出圓為方,方就是發、放、打,亦即打擊部位在力達勁點的一剎那走的是直線,在這裡要告訴我們的是兩層意思:發力時在運行途中仍然要走弧線,直來直去是不對的;在力達勁點的一瞬間走的是直線,如果在這時仍走曲線就不對了。所謂「圓以方為本,方以圓為根」,即「方圓相生相剋」的道理。

  六、身姿放長

  身姿放長除了可以擴大我們的攻擊半徑,在攻防對抗中佔據空間優勢之外,它的真正意義還在於使我們的肢體產生彈簧勁。身姿放長的要素一是骨節分開,二是韌帶拉長。這兩個要素是產生彈簧勁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這樣的條件是必須靠平時長期的訓練才能達到的。具備了這種身姿放長而產生的彈簧勁有什麼作用呢?它可以使我們的力在到達勁點時產生加速度,而這種有著瞬間加速度的勁點就具有更大的打擊力度。

  七、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兩手之間的協調關係。必須有兩手之間的協同配合,我們才可以打出諸如通背勁、對稱勁、雙分勁、雙合勁等等勁別,使我們的力點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力。仍以「掩手弘拳」為例,當右手向左前方出拳攻擊時,左手應領勁向後,左肘後擊,左肘的勁點須與右拳的勁點在同一時間到位,後手的對稱力通過肩與臂完全無誤地輸送到右手的勁點上,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通背勁。兩手的相吸相系是產生勁點的很重要的條件。(關於"兩手的相吸相系"詳見《武魂》2001第四期

  八、周身協調

  太極拳勁點的產生,最後一個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協調。太極拳理中有一句話叫"一動無有不動",講的就是協調。動,還要符合規矩地動,動態中求協調,否則叫枉動。任何一個部位的欠缺不到位都會影響攻防意圖的實現。如果你的"掩手肱拳"打得不理想,你不妨檢查一下自已:雙腳五趾是否抓地,雙膝是否內扣,雙手是否相吸相系,是否松胯圓襠、含胸塌腰、虛領頂勁等等,缺少任何一個因素,你你打出的勁點就會有問題,威力就會大打折扣。

  太極拳是一種全身運動,打出太極拳的勁點來,是一種很高的要求。我們在日常訓練中應循序漸進,不斷摸索、體會勁點的感覺,不斷地去完善和提高自己。這是一個功夫上身的過程,急不得。日積月累,方法正確,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必然能夠進入太極拳的技擊殿堂,領略到太極拳「最妙最妙的本地風光」。

在四十年的太極實踐中,我嘗試總結出了"以手領勁,兩頭捲曲"的太極拳綱領性教學新理念。稍微講具體一點,就是"兩稍節領勁(手腳);兩中節定位(肘膝);兩根節放鬆(肩胯)"(展開講是另一篇論文的內容)強調"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這些要求提綱挈領,明白易行,能使太極拳的訓練方法更加直觀化、科學化,去曲取直,事半功倍,除了強身健體的效果之外,還大大縮短了"功夫"獲得的周期,受到了我的學生和部分專家學者的歡迎。

太極拳運動中,我們要求兩手間的運動要做到「相吸相系」。何為「相吸相系」呢?從外形上看,有人概括為兩手間運動的協調一致;從練拳人的自我感覺或從內力上講,有人把它描述為:兩手之間好像拉著一個橡皮筋,既有外張力,又有吸引力。

  兩手間的協調一致,使太極拳運動有了韻律和美感,而兩隻手之間有那種吸引力和張力,不僅使人感到內氣的流動,同時又使得太極拳有別於舞蹈、體操和其它運動形式,具有山嶽的凝重和大江大河的渾厚。這些都應該說是做到了兩手「相吸相系」才會有的效果,也是太極拳的魅力所在。但是,這些還不是「相吸相系」的真正含義。

  太極拳首先是一種拳術,兩手的「相吸相系」最初應出自於太極拳的攻防考慮―――上肢是人們進攻和防禦的主要武器,而手為上肢的梢節,更是防禦和進攻的「前沿士兵」。所以兩隻手運動的好壞將直接決定著攻防的效果。―――故太極拳兩手間的「相吸相系」可以理解為太極拳攻防中兩手運行路線的合理性與完美性

  兩手間合理的運行路線包含三種基本運動形式:雙開、雙合、和一開一合。這裡我們首先定義:手走離心力向離開身體的方向運行謂之開,手走向心力向接近身體的方向運行謂之合。

  雙開:兩手同時螺旋纏絲弧線遠離身體。如「前趟拗步」為平行雙開,「白鶴亮翅」是斜向雙開。

  雙合:兩手同時螺旋纏絲弧線接近身體。如「懶扎衣」中間的雙合,「初收」之雙合等等。

  一開一合:拳架中的一開一合更為普遍。可以分為三種形式:

  1 、兩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線運動。一隻手遠離身體,另一隻手接近身體。如「斜行」、「披身錘」等,兩隻手的運行路線永不交叉。

  2、兩手前後的交叉運動。如「懶扎衣」、「倒卷肱」等。這種勁別比較多且實用,既能打又能化(拿)。

  3、兩手的上下運動。如「金雞獨立」、「金剛搗碓」等。

  雙開雙合產生「對稱勁」,一開一合產生「通臂勁」。

  開為發、放、打;合為蓄、收、化(拿)。

  太極拳,開合拳。太極拳自始至終貫穿著開合運動,當然,這種開合併不僅僅是兩手的開合,而是全身的開合,開合質量的優劣就是你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本文限於篇幅只討論雙手的開合和雙手在開合運動中如何做到「相吸相系」。

  太極拳中對兩手運動的基本要求是:螺旋纏絲、弧線運動產生六個方向

纏絲勁」是太極拳所特有的勁別,陳式太極拳又格外強調螺旋纏絲的運動形式。螺旋纏絲不僅表現在雙手上,雙腳也有纏絲,全身處處都有纏絲。但是雙手纏絲表現得最為明顯。小指領勁為順纏;大指領勁為逆纏。一動即有纏絲,非逆則順,否則就不叫太極拳。

  「弧線運動」指的是手的運行路線不能直來直去,這也是太極拳區別於長拳的一個主要特點。太極拳在走化要時時貫徹這個弧線運動,只在打擊或發勁的一剎那,手走的是直線,這叫「出方」,出了方即產生了「斷勁」,但我們可以用一個「摺疊」把斷勁接起來,使之重新回到弧線運動上來。這個弧線運動使得太極拳的攻防技巧變化莫測,奇妙無窮;使太極拳產生了「化打合一」,「四兩撥千斤」的獨特韻味。

  「產生六個方向」是對手的運動的比較高級的要求。手的運動方式可以直來直去,這叫「兩個方向」,這不是太極拳的勁。也可以走四個方向,這就可以構成平面的圓弧運動,這個平面的圓弧運動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對手可以跟上你、隨上你,如有「沾連粘隨」的上等功夫你就沒辦法。但是手的運動如果有六個方向,也就是說手的運行路線是「一個立體的圓」(妙!)的話,他要跟上你就非常困難。因為對方的大腦不容易進行判斷,加上點速度對方就會不知所措。這六個方向是:前、後、左、右、上、下。而且,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讀者可自行體會。(詳見另一篇論文<太極拳的精髓―――混圓運動>

  兩手在開合運動中,僅有手上的「螺旋纏絲、弧線運動和產生六個方向」還不夠,還要遵循以下原則才能叫「相吸相系」。

  1、要以手領勁。以手領勁是指手的運動與全身運動的關係,手的運動在全身的運動中必須是主動的,是龍頭作用。這與「以腰為主宰」的理論並不矛盾。我們主張上肢各關節的運動方式是:「手領勁,肘定位,肩放鬆,腰分配,加上周身的協調」。反對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方法。這種方法一是在時間上慢了幾個拍節,開合速度慢,轉換速度慢,因此攻擊打不上,引化易被動,組織第二次打擊的時間長,二是將手放在了從屬的地位,它要服從於肩肘的統領和安排,這時講兩手間的相吸相系還有何意義。

  2、要分出輕重。太極拳要求我們「輕沉兼備」,這個「輕沉兼備」指的就是手的運動規律。也就是說兩手在運動中必須要分出孰輕孰重。其標準是什麼呢?我們規定:雙腿承載身體重量時,上升手為輕,下降手為重兩手平行移動時,身向左轉,則左手為重,右手為輕身向右轉,則右手為重,左手為輕。如果單腿支撐全身重量時,則對應的上升手為重手。如「金剛搗碓」和「金雞獨立」。手上分出輕重的目的是為了定腳下的虛實,達到周身的協調。(有關輕重虛實的問題祥見另一篇論文<太極拳輕重虛實解>

  3、要分出主次。將兩手分出主次是為了兩手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我們將兩隻手在不同的時間和位置時分別稱為「指導手」和「打擊手」。「指導手」和「打擊手」的定義非常簡單: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右手為「打擊手」;身向右轉則右手為「指導手」,左手為「打擊手」。在太極拳的攻防實戰中,「指導手」與「打擊手」的合理配合,可以演繹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招式技法。實戰應用中,「指導手」 的作用重於「打擊手」。因此,兩手在太極拳運動中的主次就可以分別出來了。

  4、要節節貫穿。兩手之間的開合必然要帶動兩肘、兩肩之間的開合。但要注意兩手間的開合決不能用兩肘、兩肩的開合來催動和代替。也就是說「手要先走,肘可隨之,肩可伸展以策應」。這時,你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是同時在做著旋轉和伸展的運動,這就叫「節節分家」和「節節貫穿」。不能大臂一掄,手肘齊動,這不叫「節節貫穿」。「節節貫穿」可以使你的進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禦更加靈活。

  5、要開合同步。兩手的開合運動貫穿了太極拳運動的始終。被稱為不同的拳式名稱就是兩手(當然還應是全身)不同的開合形式。因此一個具有特定攻防含意下的開合必須是完整的、同步的。初學者往往出現一個開合動作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隻手運動了,另一手在靜止,或者是相反的情況。這就是開合不能同步。那麼這種開合在攻防中就無任何威力可談。

  6、要路線對應。太極拳中兩手運行的路線除了要保持弧線之外,其運行路線應該保持一種對應關係。這種對應關係就是「雙開、雙合、一開一合」三種情況之中的一種。兩手向同一個方向的弧線運動是對的,兩手向相反方向的弧線運動也是對的,但是如果你左手運行的路線是前後方向,而右手運行的路線是左右方向,那麼兩手運行的路線就不對應的、是矛盾的。在實戰中,即使你的兩隻手的運行路線有了那麼微小的夾角,出現了直線、平面、斷勁,則攻防的威力就會大打折扣。

  7、要轉關或勁力同步。太極拳運動中兩手的前一個動作與後一個動作的連接靠「轉關」來實現。兩手的轉關需要同步。轉關做到了同步、協調,你的拳架必然看起來自然,順暢,轉關的同步在攻防實戰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個轉關化對方的進攻於無形,一個轉關你的防禦轉成了進攻,你的進攻轉成了防禦。化變成了打,打變成了拿。萬千變化,都要靠轉關來實現。但有時會出現一隻手需要轉關,而另一隻手不需要轉關的情況,但不須轉關的手仍須做微小的調整,以便與轉關的手的勁力的方位保持一致。兩手同時轉關見於大多數情況,而這時兩手的轉關是否同步則是衡量轉關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8、要互為照應。在太極拳運動中,兩隻手無論做怎樣的運行,其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破壞對方的平衡,保持自身的穩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兩手之間必須相互配合,相互照應。在同一時間,一隻手的運行可能是為了另一隻手順利地實現它的戰略意圖;換個招式,另一隻手的動作就是為了這隻手完美達到它的目標。一隻手在攻擊或防禦時,另一隻手作壁上觀是不對的;平均分配注意力也是不對的。由於兩手之間的散亂不配合而導致自身力量的相互矛盾、抵銷,就更不對了。這是初學者在推手中最容易出現的毛病。

  「相吸相系」是兩手之間符合太極拳要求的一種協調關係。兩手在攻防意義上的協調有其自身的規律,有自己獨特、合理的運動形式。遵循了這一規律,兩手運行路線的不同組合(當然還應包含身法與步法的各種規律和要求),就可以演變成千變萬化的招式技法。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可以變有招到無招,處處無招又處處有招,那麼你的進攻與防禦便能夠做到輕鬆、瀟洒、自如。遵循規律,多思善悟還能進入化境,亦即進入太極拳的高級殿堂。太極拳自明末清初陳五庭創拳以來,從習者眾。特別是楊露撣、陳發科、陳清萍、陳鑫等,一開禁例,廣為向社會傳播,使太極拳擁有相當多的愛好者,甚至遠渡重洋,走進異國。以日本為例,其太極拳套路水平不在中國運動員之下,但是眾多的愛好者中近幾十年來未發現有超越前人者,為什麼?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一種是由於對太極拳理解不夠造成誤解,偏向於教拳架;一種是由於老師的水平不高,教出的學生當然不會有大家風範;三是學者悟性不足,生搬硬套所致。我以為要避免這種現象,就要明了練習太極拳所必經的道路,明了各種層次上對太極拳的作用、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則能成功。

  在紀念鄧不平同志「太極拳好」題詞廿周年之時,為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筆者藉此文懷念陳照奎先師,並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共同作一研究。

  一、筆者從習陳式太極拳之源流

  陳照奎先生,陳發科之幼子,從小耳濡目染髮科師祖之拳藝、理論,其後,經自己刻苦練習,勤奮不輟,終於成為一代大家。1973年在河南省第三屆武術運動會上,陳照奎先師將太極拳之風格,淋漓盡致的演繹出來。筆者自1973年有幸從師於陳照奎先師,以過四載寒暑之苦練,始得繼承先師拳風,特別是在「以手領勁」上對太極拳理論作了充分的闡述和補充。如今國家昌盛,社會穩定,將全身心致力於陳式太極拳的推廣、傳播事業之中,希望得到廣大同仁以及社會各界支持。

  二、太極拳之境界論

  陳鑫云:「一層深一層,層層意不同」。練習太極拳每到一階段,自有一階段之認識,排除幻想,從中找出其理論,才能保證少走彎路,早日登堂入室。所謂境界,以余練習幾十年來之經驗及教授學生之體會,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初級階段

  初習拳者最主要是套路上、基本功上著手下功夫,俗語上所謂「卸力」階段。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後在領悟太極拳,圓之妙境,成就大家風範的希望亦大。好比建高樓,築基礎,做一層地基能建一層樓,作三層樓的基礎,才能建三層的高樓。初級階段需注意如下幾個問題:1、沉肩乍(墜)肘;2、襠走下弧;3、虛領頂勁;4、以手領勁。「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證肩部不上聳,隨時保證兩腋下空虛,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開。「襠走下弧」就是腰、胯、腿的運動路線,保持下弧線,形象的說就是走「鍋底形」。「虛領頂勁」就是「下頜內收,後頸有向上領,向後膨脹之意」,這對保持立身中下有著關鍵的作用。「以手領勁就是要保證所有的動作先「由手啟動」的條件下運行,這對於領悟太極拳圓運動之摺疊、轉關、開合、虛實是至關重要的。以上幾點對初習者並非一蹴而就,需得長期的練習。對業餘愛好者來講,快則一年,慢則三年完成上述要點之後,就要做到「形似」。所謂「形似」就是要表現出太極拳的特點,快慢相間,從書法上講叫「入貼」。

  第二層次:漸悟階段

  經過初級階段練習,結合推手訓練,自身感覺與前不同,有了很大進步。但是,這時與其它同道練習會遇到很多難解的技術問題,甚之認為自己的拳道有「不如前」的感覺。對勁路運行的路線、方向運用尚不能得手應心,這就進入「漸悟階段」。這一過程相當漫長,有此學練者可能一生也不能真正的「入門」,這就取決於教師的講授與習練者的耐心、恆心及悟性。這一階段已經解決了套路問題,即「拳架定形」,開始對勁路進行研究,希望在各種手法中找出化勁和發勁的規律。這階段應懂「以手領勁」、「兩頭捲曲」、「氣由內生」、「勁從外借」的道理。所謂「以手領勁」,就是在往來摺疊、進退轉換中做到「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所謂「兩頭捲曲」,就是「手腳同時運行,做到節節貫串,周身合一,達到身體的穩定性、靈活性」。所謂「氣由內生,勁從外借」就是「氣、意念從心而生,從丹田而出,勁從外借,通過螺旋運動,造就對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運動,而通過我的離心運動,將對方拋將出去」。

  這一階段,在似通非通之間,啟動之時,無不合拍,運行之中處處脫節,詩家有言「功夫在詩處」。因此,練習方法,道路以重複套路,基本功為主,說明套路中還有未明之道理,未規範之動作。

  第三層次:登堂入室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這句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一旦窗戶紙捅破,無限風光滾滾來。至此,始明太極拳圓轉運動之本意所在。在練習中,能做到處處合符規矩,有時甚至是脫規矩而合規矩。「推手如無人,練拳如有人」。但在此階段,尚有不能解決之問題。就需要再一次重複套路的練習,以解決不同角度、力度、速度的問題。

我之身備五張弓,合而為一張弓,靜則合,動則開,一個渾圓中有無數不圓,處處膨脹,處處以手領勁,全身協調,一動無有不動。敵則靜有五張弓,動則弓不存,處處受制,如我用手槍之近距離對敵之大炮,無有不勝之理。

  太極拳最高境界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當為太極拳最高境界之寫照。反過來所謂最高境界也有「一層深一層,層層意不同」之用功。所謂高,高在稍節的運動越來越小,達到無圓的境地。在化勁上能「吞而代之」,使敵進不敢進,退不敢退。「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發勁如雷庭電閃,心膽俱裂,一旦發動,有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亦有輕描淡寫一拍,人立驚跳,一走無不如意,以後則是道德功夫。

  以上所言是筆者幾十年理論與實踐的心得體會,因此不暇自珍,望同仁指正,並附會作自編歌訣二首。

                                                  

                           走手歌訣

               

                            一動先走手,

               走手必乍肘。

               前乍加棚勁,

               後乍腋下空。

                

                         圓轉歌訣

               大圓連小圓纏絲相連,

               連接用弧線摺疊轉關。

               雙手講輕重腿分虛實,

               處處有開合棚勁渾圓。


推薦閱讀:

楊氏簡易24式太極拳口訣
太極推手中的「三勁」運用
tjboyue的【太極】5
太極拳母勁之我見
太極谷的【秘訣精髓】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