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識」釋義之我見
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教材必修3選了杜甫詩《詠懷古迹·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其中頸聯「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教材注釋「【省】曾經。」不知依據何在?我以為這個解釋不準確。其理由如下:
①據《漢語大字典》、《說文解字》《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對「省」的註解,無論讀作「Xǐng」還是「Shěng」都沒有「曾經」這個義項。「省」,在篆文中是會意字,由表示初生的農作物中的□(讀作Chè)和表示眼睛義的眉(省略部分筆畫)兩部分組合而成。省讀作「Xǐng」,時,其本義指察看、觀察、審視,可引申為檢查;又引申為探望、問候;還引申為覺悟、明白。省,又讀作「Shěng」,意指減少。詞義加重,引申指除去、消除。又引申為節約。省,讀作「Shěng」,用作名詞時,指一些禁止人們隨意出入的地方,後又引申為官署名稱,現省級地方行政區域即由此演變而來。
②查歷代名家的釋訓,清代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就注曰:「略識。去一見,略識其面也。」(《唐詩別裁集》193頁,中華書局1975年影印版),而仇兆鰲的《杜詩詳註》也引「瀚曰:省,乃省約之省,言但於畫圖中略識其面也。」(《杜詩詳註》1503頁)《唐詩鑒賞辭典》廖仲安先生明確解為「省識,略識之意。說元帝從畫圖裡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57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杜甫詩選注》注為「省識,略識。」(見該書第64頁)。而周振甫先生解釋「『省識』,即察識,譏笑元帝只從圖畫里去考察。」(《周振甫講古代詩詞》477頁江蘇教育出版社)事實上,周先生解釋「省識」為「察識」,也不夠準確,他忽略了「省」的狀語修飾功能,或者說他只不過把「識」解釋為「察識」。
③杜甫的「畫圖省識春風面」明顯地運用了《西京雜記》的記載:「元帝後宮既多,使畫工畫形,按圖召幸。宮人皆賂畫工,昭君自恃其貌,獨不與,乃惡圖之,遂不得見。後匈奴來朝,求美人為閼氏,上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帝悔之。窮按其事,畫工韓延壽棄市。」《西京雜記》的這段記載,沒有明確交代漢元帝是否根據畫圖「省識春風面」,是「 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帝悔之」。據《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說,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斐回,竦動左右。」如若漢元帝能夠根據畫圖「曾經察識」昭君「春風面」,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了。
教材釋「省識」之「省」為「曾經」,編者可能以為元帝當初通過韓延壽的畫圖「曾經」見過王昭君的容貌,及至等到匈奴使者迎親,實際一看,後悔莫及,憤而誅殺韓延壽。我以為這是沒有根據的主觀臆斷。杜甫格律詩是律詩的典範,這是人所共知的,這首詩的「省識」 與「空歸」 是嚴格對仗的。「省」「空」均是形容詞作狀語,是動詞對動詞,狀語對狀語。結合杜詩本義,漢元帝憑藉畫圖不識昭君之真正春風面,以致於昭君身葬異域,惟有魂魄只能在月夜回到她日夜思念的故鄉。畫工既然已經畫了圖,皇上又是「按圖召幸」那麼元帝肯定御覽了的,然而又因畫工「乃惡圖之」元帝也就略看一看罷了。漢宮選美,佳麗如雲,元帝不能一一召見,即使看圖不能一一詳察,「略識」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總之,不管將「省識」釋為「略識」也好「察識」也好,我們可以存而不論,但是將「省」釋為「曾經」是沒有任何依據的。綜合權衡,在沒有找到更有力的證據準確的訓釋杜詩中這個「省」字之前,我建議還是將「省識」釋為「略識」最好,因為這畢竟是多數唐詩研究方家的見解。對於諸如「省識」這類懸而未決的問題教材的編者還是慎重一些為好。
推薦閱讀:
※五行屬木的字有哪些?五行屬木的字大全加釋義
※《了凡四訓》釋義(二)
※經文釋義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25-28品)
※《了凡四訓》釋義(三)
※滴天髓釋義
TAG: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