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中醫---針灸辨證
05-31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 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等這些辨證。而針灸應採取什麼辨證呢?我感覺應是經絡和臟腑。為什麼呢?難經作為中醫四大經典,講完脈法後,開始論述辨證,第一就是經絡辯證,不但論述十二經絡還論述奇經八脈。一、 《難經》是在繼承《內經》中有關經絡學說十二經脈理論的基礎上,擷其要點,對經脈的長 度、流注次序的運行規律、手足三陰三陽經經氣絕的癥狀和預後診斷,作了論述,使之更加簡明扼要,條理愈趨清晰。《難經。二十五難》還提出了「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 一經者,何等經也」的問題,認為手少陽三焦經與心主相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有十二 經。 二、 對奇經八脈辨證論治。奇經八脈的內容,最早散見於《內經》各篇,如《素問。骨空論》、《靈樞。脈度》等多篇,記述簡要,不夠全面和系統,並未冠以「奇經八脈」的名稱。《難經》首次提出了「奇經 八脈」這一總名稱,並做了集中闡述。《難經》始明確提出了奇經八脈的說法,特別是奇經八脈的名稱,與十二正經的關係、起於何處、止於何處以及病候等均做了較詳細的論述。《難 經》根據《內經》的原意,明確提出了人體在十二正經之外,尚有八條「奇經」。所謂「奇 經」 是不同於正經的意思,是十二正經以外的經脈。這八條奇經,均是從下肢與軀幹、頭部聯繫,它們均走下肢而不走上肢,更沒有與相關臟腑有絡屬關係,也沒有象正經那樣用陰陽五行 學說系統化。如《難經。二十八難》對奇經八脈起止循行路線較之《內經》既詳且當,有明顯進步,為後世 進 一步確立奇經八脈理論奠定了基礎。其中有關任、督、沖三脈的循行分布論述,較《內經》有顯著進步。如《素問。骨空論》論述督脈的循行分布一無嚴格陰陽部位區別,既行於後正 中線,又行於前正中線;二無明確的起止點,既起於小腹,又起於目內眥,以致循行走向既 從下向上、從後向前,又從上向下、從前向後。對任脈、沖脈的循行分布的論述也有此弊。《內經》的「逆順肥瘦」、「本輸」、「五音五味」以及「上古天真論」、「舉痛論」等篇雖有過對沖脈的論述,但對它的起點則有「起關元」、「起腎下」、「起胸中」,同出一本書 主張卻不同。 《難經。二十七難》具體列舉了奇經八脈的名稱:「有陽維、有陰維、有陽 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提出奇 經八脈「不拘於十二經」的獨立理論體系。《難經》則明確指出,「起於下極之俞(長強),並於脊里 ,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分布於人體的前正中線,「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 關元,至喉咽」;沖脈並足陽明經夾臍上行,「起於氣沖,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也 」。不僅簡化了繁雜的循行,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它們循行分布的本來面貌,使之與陰陽學說的概念相吻和。其次補充了「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 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 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對八脈的生理功能《難經 》認為有別於正經,它既沒有手經和足經之分,也沒有經脈的對稱,更沒有屬絡臟腑,它是正經以外的人體氣血運行過程中的一個預備徑路,它的功能是貯藏十二正經中多餘的氣血,氣 血在八脈中循行也不是如環無端的循行,為「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從而說明正 經與奇經在功能上既有同點,也有異點,既有聯繫,也有區別。在病理變化上,《難經》又補《內經》之不足,《難經。二十九難》對奇經八脈的病候,提出 了綱領性的論述,指出:「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 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 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 病也。」《難經》提出奇經八脈的理論以後,中醫的經絡學說才開始形成完整的理論。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是主血所生病,是主和是動好像兩個人在打仗,強者打弱者,當強者出手還擊弱者時這就是是動,自身正氣攻擊外來邪氣,而當弱者受傷不斷呻吟時這就是是主,當正氣抵抗不住邪氣,自身正氣授勛。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癥狀進行補瀉辨經絡治療。臨床當中這種情況比較常見,辯對經絡運用好補瀉一針,一指,一灸馬上見效。臟腑辨證其實在難經上就是體現在八會穴的應用,俞募穴論述,五輸穴的深入。八會穴 應用,八會穴的理論,在《內經》中沒有記載,是《難經》首先提出的。這不僅補充了《內經 》的不足,也擴大了八會穴的應用範圍。《難經。四十五難》中指出:「腑會太倉,臟會季 脅,筋 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 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這八個穴位不僅能治療熱病,其治療範圍是很廣泛的。例如太 倉(中脘)可治胃腸疾病,季脅(章門)可治肝脾疾病,太淵能治血脈疾病,膻中主氣病喘息諸 疾,陽陵泉主治筋病,絕骨善治髓病,膈俞主治血病,大杼主治骨病。八會穴的名 稱,體現了這些穴位主治作用的內涵,使對此八穴的認識得到提高,進一步豐富了腧穴學理 論。後人據此八會穴的含義,凡臟、腑、氣、血、筋、骨、髓、脈之病,則取各之會穴,擴 大了其主治範圍。 這是初期簡單的臟腑辨證。俞募穴 論述,《難經。六十七難》指出:「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何謂也?然,陽病 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陰病行陽,陽病行陰」的理論是本論的中心思想,提示了 臟腑 俞募,在生理上,經氣可以由陰行陽,由陽行陰,陰陽互通,維持相對平衡;在病理上,屬 陰的五臟疾病可出行於陽分,屬陽的六腑疾病可入行於陰分;在治療上,陰病可以針刺背俞 ,陽病可以針刺腹募。 俞募穴是臟腑經脈之氣聚結和轉輸的樞紐,也是內臟與體表病邪出入的孔道。《難經。六十四難》在《靈樞》基礎上,按五行的相生關係,把五輸穴各配以五行,並 結合十 天干來闡述陰陽經配屬不同的道理是陰陽相合,剛柔相濟。《難經》 提出「陰病行陽,陽病行陰」理論,不僅高度概括了它們的生理、病理特性,也發揮了《內 經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理論。後人據此意旨,制定了臟病取背俞,腑病取腹募的治療 方法,豐富了俞募穴理論。這也就為直接臟腑辯證,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五輸穴深入講解, 《內經》雖對五臟五俞、六腑六俞做了敘述,但論述不完備,而《難經》則 全面論述了五輸穴的穴位、屬性、意義和主治疾病 等,補《內經》所不備,完善了五輸穴理論。《難經》用陰陽五行理論,論述了五輸穴意義 、陰陽五行屬性即與天干、五行相配屬關係。五輸穴與五行的配屬關係,最早見於《靈樞。 本輸》篇,但只提到手足三陰經井穴配屬木,手足三陽經井穴配屬金,其餘則未明示五行配 屬。 如《難經。六十四難》中說:「 陰井木 ,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即陰 經的五輸穴屬性,從木開始;陽經的五輸穴屬性,從金開始,則陰經或陽經的井滎輸經合的 依次關係為五行相生的關係,但陰經中井穴和陽經中井穴則為相剋的關係,即陰經陽經同名的五輸穴都是相剋的關係。另外陰經的井 穴與陽經的井穴又是陰陽相濟,陽經井穴為剛,陰經井穴為柔,即陽經配以陽干,陰經配以 陰乾,陽剛陰柔相互配合,如《難經。六十四難》中說:「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 庚者, 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 皆仿此。」這為臨床配穴提出了理論根據,補充了在取穴配穴方面的陰陽五行理論的廣泛應 用。《難經。六十三難》還比類取象於大自然,提出井穴應春氣,故應以之為始的道理。《 難經。六十三 難》雲「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以井 為始也」。《難經。六十五難》論述了井出合入的意義,指出:「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 合。其法 奈何?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 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言所入為合也。」《難經》五輸穴配屬五行的完備,給五輸穴的應用提供了新的論據。書中遵循五行規律 ,演繹出兩類五輸穴應用法。一、創造了五輸穴補母瀉子法。此為依據五行相生的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的規律而制定。1《難經。六十九難》首先提出了「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則。提出本經的井滎輸經合進行補瀉,比如肝虛當補其 母穴曲泉,肝實當瀉其子穴行間。啟迪後人據十二經脈五行屬性,創製了經脈間的補母瀉子 法,如肝虛當補腎經合穴陰谷,肝實當瀉心經滎穴少府。2《難經。七十三難》提出了「刺 滎瀉 井」法。3《難經。七十九難》提出「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 令心病 ,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的迎隨補瀉法。4《難經。六十四難》有關五輸穴的五門十變論述,還為子午流注學說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 二、五輸結合四時、五臟治病。1如《難經。六十八難》根據五輸與五髒的五行配屬關係,結合五臟病證,提出了「井主心 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的五臟病證應用法。後世 認為井主肝病,滎主心病,輸主脾病,經主肺病,合主腎病即是在此理論基礎上發展的。 2《難經。七十四難》以五臟應四時陰陽,以及五臟與五輸的五行配屬關係,提出了「春刺 井者, 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長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的四時五臟配穴法,為後世臨床多取肘膝以下腧穴奠定了基礎。同時將臟腑辨證和經絡結合推入更深層次。中醫針灸施治必要效如浮鼓,扎針,指按,艾灸立效。這最關鍵的就是辯證施治,對於經典要深入理解,不要圍繞自己學術,套理論,一定要放入生活,社會做檢查,走出誤區,悟出真理。不要在一兩個病例上套學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醫簡史(八)|中醫的精銳軍——針灸(中)
※糖尿病治療針灸有特效
※虛淡神針常針灸---經典病例一則:
※董氏針灸臨床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