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始於春秋戰國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峨眉派始於春秋戰國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峨眉派武術因其起源於峨眉山,故名。在我國武術界,峨眉派與少林派、武當派鼎立而三,始於明代。由於資料匱乏,相關記載寥若晨星,目前關於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傳說。相傳峨眉派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峨眉拳攻防靈活
在我國武術界,峨眉派與少林派、武當派鼎立而三,始於明代。由於資料匱乏,相關記載寥若晨星,關於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傳說: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相傳是明初著名道士張三丰初創,而峨眉派則相傳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春秋戰國時期,不少文人、方士、武士隱居峨眉山。據說武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于山中,與峨眉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學徒甚多。因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四川武術大全》稱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眉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眉山授徒甚眾」。而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嘩是東漢文士,那麼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明代抗倭寇名將唐順之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峨眉道士降虎伏豹
兩晉南北朝時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湧入巴蜀,為巴蜀地區的武術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區、包括少數民族武術的長處,提供了機會。
魏晉時期,道教和佛教先後傳入峨眉山。道士們通過「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練法門,達到意與氣連、氣與神合的境界。形成氣功,為的是祛病延年以求長生不老。僧人除了參禪打坐,也常常練拳踢腿、舞槍弄棒,一為調節枯燥的經課,二為強身健體,三為護院守寺。他們將道教的養生氣功和山民的狩獵技藝雜糅,開創了獨樹一幟的僧門武術。
有一些身懷絕技的武士加入了峨眉山的道、佛之列。據明人方汝浩輯《禪真逸史》載,北朝東魏孝靜帝年間(534~549年),武將林時茂來到峨眉山中峰嶺修鍊。這位戰功顯赫的「鎮南將軍」,因受權貴迫害,避禍於澤州(今山西晉城)析成山問月庵出家,法名太空,號淡然。後任南京妙相寺副寺,再後來上了峨眉山,留下了「斬虎救婦」美談。他在經課之餘,將精湛武功傳授年輕僧人,一時山上武風盛行。
《中國神仙大全》敘寫唐末五代初峨眉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鎚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記載中的神秘誇張成分,我們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和過硬技法。
白雲禪師創神功
北宋時期,峨眉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賢菩薩的道場,僧人大增,武僧也為數不少。到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峨眉山臨濟宗白雲禪師創編了「峨眉臨濟氣功」。據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大師考證,白雲禪師原為道士,後皈依佛門。他精通醫學。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融匯,寓內功導引按摩術、點穴、布氣、針灸於功法中,融養生、醫療、技擊為一體,創造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臨濟氣功術。這種功法集醫、道、佛、武術精華於一身,後人稱為「峨眉十二樁功」。臨濟宗規定此功只能在宗內秘授,不得外傳,故民間知之甚少。康熙元年(1662年)湖北麻城孝感武舉姜一懷,來峨眉山拜金頂朝天和尚為師,得「峨眉十二樁功」真傳,後落戶於南充,嫡傳此功於後代。周潛川著有《峨眉十二樁釋密》,1958年周潛川將研究心得傳授巨贊大師。巨贊肄業於上海大夏大學,1931年在杭州靈隱寺出家。他對佛教哲學、百家諸子和康德、黑格爾哲學均有研究,任過杭州武林佛教學院院長。曾經來川收徒傳授峨眉十二樁功。受巨贊指導的傅偉中,出版了《峨眉臨濟氣功——峨眉十二樁述真》和《峨眉臨濟氣功——峨眉天罡指穴法》。這些書對峨眉臨濟氣功走出佛門、澤惠民眾作出了貢獻。此功分為文武兩勢和大小兩種練形法。練文勢和小練形法,主要是祛病強身;練文武兩勢和大練形法,既能診治疾病,又可防身禦敵。
南宋時峨眉山德源長老,模仿猿猴騰躍翻滾動作,創編出一套猴拳。武藝高強的德源眉毛純白,人稱白眉道人,故這種拳術叫白眉拳,流傳至今。德源長老還搜集峨眉山僧道的武技資料,結合自身經驗,編寫了《峨眉拳術》,從理論上對峨眉武術作了系統總結。這本書是目前有關峨眉武術的最早文字資料。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著名君王錄
※中國禮法關係新論——以春秋戰國至唐代為中心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