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的無知(1)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被譽為希臘哲學之父,也是一個人格極其高邁的人。公元前399年,他被雅典人以瀆神和危害青年等罪名判處死刑。在判決前的法庭申辯中,他當著許多聽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蘇格拉底的朋友凱勒豐來到了雅典的德爾斐神廟,這是一個雅典人供奉太陽神阿波羅的地方,凱勒豐問神一個問題:"世界上有沒有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神廟裡的女祭司告訴他:沒有。他把這個答覆告訴了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明明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麼最有智慧的人啊!他也知道,在很多領域世界都有人超過了他。那麼,究竟為什麼神會說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呢?為了得到對這個問題的答案,蘇格拉底遍地尋訪,求教於那些被公認為很有智慧的名流。結果卻令蘇格拉底大失所望,因為他發現這些人雖然一方面確實在一些重要領域超過了蘇格拉底,但是另一方面卻多半認識不到自己的局限性,他們往往會因為自己某個方面的成就而誤以為自己無所不通,無所不能。

  最後,經過多番思考,蘇格拉底很沮喪地得出:如果"蘇格拉底最有智慧"的神諭正確的話,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神面前,蘇格拉底與那些名流賢達同樣地無知,區別僅在於:蘇格拉底承認自己無知,而後者卻不承認。所以蘇格拉底強調,真正的神諭應該是,"人們啦!……發現自己的智慧真正說來毫無價值,那就是你們中間最智慧的了。""認識你自己",早已成為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甚至到臨死前,蘇格拉底也不忘利用一次機會教育人們,不要妄自尊大,要學會認識自己的無知。蘇格拉底自己說,他的母親是個助產婆,他就是一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的思想。

  能夠大膽承認自己的無知,有時確實非常艱難。特別是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習慣於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獨特的,自己就是比別人強。儘管身邊的人未必都承認自己,但是我們內心裡並不服氣。有些人以一技之長而傲視他人,有些人因容貌佼好而小看同儕;有些人以家庭背景自我標榜,有些人自認為潛力巨大而過於自信;有些人靠耍小聰明而自以為是,有些人因小有成就而剛愎自用……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成天陶醉於自我的"獨特之處",自然不會有真正的自我反省。因為我們身上的很多毛病,在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支配下,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認識的。這也會使我們在遭遇挫折或失敗時,有時會氣急敗壞地責怪別人。由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蘇格拉底會發現,那些最有成就的人們不願承認自己的無知。他們可能平時就很在意自己的名聲、地位和價值,把自己看成比別人更成功、更高貴或更有價值。所以這時候,如果有人敢向他們挑戰,就會深深地激怒他們。這也是蘇格拉底惹惱了許多當時的賢達名流,以至於丟掉性命的重要原因。但是,蘇格拉底的話確實也指出了人性的某種共性,那就是自我中心和妄自尊大的本性。如果我們不能有意識地反省和剋制自己,完全可能成為這種本性的奴隸。這正是自省的重要性所在。讓我們記住《格言聯璧》中的一句話吧:

  蓋世的功勞,

  當不得一個矜字;

  彌天的罪過,

  最難得一個悔字。

  突破心靈的paradigm

  美國學者庫恩(ThomasKuhn,1922-1996)在其於1962年出版的小書《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了科學研究的"範式"(paradigm)問題。庫恩的"範式"概念是指從事同一領域的科學工作者,通過幾代人的積累所逐漸形成的一系列信念、方法和預設等等;這些共同信念、方法和預設經過一些人深思熟慮的加工、完善,成為一段時期內所有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框架或模型,即範式(paradigm)。科學研究的範式在形成後會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傳播,它像一整套"前提假定"一樣,成為同一學科領域的人們不得不共同接受的規則或標準,也構成了許多人不言而喻的思維框框。只要沒有人突破範式,就很難有真正的科學革命,而至多只能有具體領域、具體問題上的突破。庫恩的"範式"概念提出來後,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今這一概念在許多其他領域也被人們日益普遍地使用起來。


推薦閱讀:

王慶 認識吉凶神之一
從認識夢境的角度談解脫
蘇州滸墅關文昌閣大運河邊上的碑文,誰認識這字,來翻譯一下
認識佛教  (第三集)凈空法師講解
中國人最容易讀錯的姓氏:看你認識幾個

TAG:無知 | 自己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