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法藏《金剛禪》第二章 度而無度

 

金法藏

 

正宗分

 

第二章 度而無度

 

5、度而無度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本段文意,對於三界四生六道所有一切眾生,菩薩將他們統統度化入於涅槃,其實度而無度,因為菩薩無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本段的禪機要點有二處:

(1)度而未度。

從表面上看,本段是說發無上菩提心菩薩所應具備的大願和心行,大願是度盡一切眾生,心行是不執著能度所度如如不動,以此願行來降伏自己的妄心。若如此理解切實去做,就是觀行般若或相似般若,雖然難能可貴值得讚歎,但不是如來真實究竟義。

我們是否對此段佛語起過疑情:其一,任何菩薩乃至佛,都不可能將所有一切眾生度入無餘涅槃,為何佛讓我們作此觀想?只是為了擴大我們的心量?其二,若菩薩尚需降伏自己的妄心時,自未能度,怎有能力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作此不切實際想像的意義何在呢?其三,我們曾發過「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弘誓願,這是就無量劫修行時間而言的,目前最緊要的是,儘力降伏無明煩惱和明心見性開悟,若僅在如此度而無度上觀行,真能降伏見思煩惱和明心見性開悟嗎?

從唯識明心者看來,本段的真實意趣是,在三界四生六道所有眾生中,下至地獄的欲界眾生,上至非想非非想天的無色眾生,都具有如來藏第八識心,如來藏心是無餘涅槃乃至四種涅槃的本際心,如來藏心雖與七轉識蘊處界「眾生」協同運作,與此同時,如來藏顯現出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的真如性,七轉識卻顯現出見聞覺知六塵的煩惱性,如來藏雖然以此攝受引導蘊處界眾生轉依如來藏的妙真如性,由於如來藏根本沒有我或非我之想,便無能度之我與所度之眾生,也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從禪悟見性者看來,本段的究竟義趣是,世尊讓我們受持此經時隨文入觀、返觀內照,從而發覺我們自身內的正法眼藏或自佛世界,其中有位自性大菩薩將三界四生六道自性眾生全部度入無餘涅槃。在我們的七轉識看來,菩薩似乎度了自佛世界內的所有眾生,但從自性菩薩的立場上來看,他既無我人眾生壽者之想,也無非我人眾生壽者之想。這種度而無度的菩薩境界,在我們自身的自佛世界內本來現成,我們只需將自己的七轉識轉依正法眼藏內的本來菩薩此不可思議境界即可,不是讓我們用自己的意識心去如此觀想,以此來降伏我們的妄心。

也許讀者會質疑說,大家從未聽法師大德如此解說過本段佛經,你這樣解釋有何經典依據呢?下面末學就引述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的二段經文,作為證明:

世尊說:「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

此段經文的大義是,如來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時,於本身的自佛世界或正法眼藏內,普見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道並進入涅槃門,但是這一切如同幻人作幻事,無有自性。大菩薩們應知,在自佛世界內,自心念念全提向上成佛菩提,什麼緣故呢?諸佛如來都是悟到此實相菩提心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對照華嚴經來說,佛對須菩提所說的這段話,主要不是講發菩提心的菩薩所應具備的大願和心行,而是說眼見佛性開悟的境界,世尊先讓我們悟入自身內的真如佛性,這樣我們就有了明確的轉識成智的真實依據了。

(2)卵胎濕化。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此句表面是列舉三界六道眾生的四種形態,其實隱含正法眼藏見性開悟的基本秘訣。

首先說卵生。禪門法眼宗的家風之一,是啐啄同時。「啐琢」的意思,打個比方就容易明白了:有隻老母雞孵化雞蛋,蛋殼中的小雞孵化成了,它想出蛋殼,就用嘴尖在內啄殼,老母雞感知後,就在蛋殼外部也啐,以便幫助小雞儘快出來。通常禪門將此稱作「啐啄同時」,末學還把其叫做「啐啄回互」。以此喻說明法眼宗師僧,通過問答簡單重複來悟見性之事。若人會得法眼宗的啐啄同時的機鋒,就具備自佛世界見性開悟的正法眼了。若有大德覺得自己會得「啐啄同時」之機鋒,但仍然不能眼見佛性開悟,此類大德一定是將第八識心作為參禪的標的,從而以為自己已經參禪破初關,並且悟境很深細,這就錯會法眼宗的手眼,誤將馮京當馬涼了!

其次說胎生。眾所周知,在密教中有二大界的分類法:金剛界和胎藏界。在顯教中,世尊有時在胎藏上大做文章。例如,在華嚴善財第四十一參中,摩耶佛母(寄位十地以上)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依本願力常為諸菩薩母,特別是最後身菩薩之母,不僅在此閻浮提,而且在此華藏世界海中,都作為諸佛之母。「所有一切毘盧遮那如來,皆入我身,示現誕生自在神變」。大家看到此如來禪公桉,都會以為這是大菩薩的神通威德所致,很難往參禪的機鋒上領會。為此特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以便發起我們的參究疑情。

「師姑女作」公案。歸宗智常祖師曰:「「汝見甚麽道理,便言大悟?試說看。」五台智通禪師曰:「師姑元是女人作。」宗異之,師便辭去。」(《五燈會元》卷4)

歸宗祖師是馬祖大師的法嗣,五台智通禪師是歸宗的法嗣。此案在佛門中流行的說法是「尼姑是女人生的」,大多數人將其作為「自然而然明擺的事」來會。若這就是「大悟」,那麼人人都大悟了,還用千辛萬苦地參禪作甚?我們可不要錯會智通禪師的見性境界了。為避免學禪人誤解,以便發起疑情,禪宗祖師常說「石女生兒」、「特(公)牛下犢」,傅大士甚至說「石牛生象兒」,若人會得祖師的這些機鋒,就明白世尊說胎生的密意,也明白摩耶夫人為諸佛之母以及胎藏界的密意了。

再次說「若濕生若化生」等。下面舉祖師禪公案一則,總攝說之。

「石霜三印」公案。石霜楚圓祖師,上堂:「祖師心印,一印印空,一印印水,一印印泥。如今還有印不著者麽?試向腳跟下,道將一句來。(《五燈會元》卷12)

石霜楚圓是臨濟正脈之祖師。他開堂說,禪門祖師明心見性的心印,三印空、水、泥,森羅萬象無所不印,如是寬廣無邊,且說如何入手著眼呢?就從你們的腳跟下參究吧!若人會得此禪宗公案,自然就契入自佛世界般若波羅蜜如幻法的見性境界,三界四生六道十法界有情無情都在里許,於此就明白世尊在本經中說菩薩廣度一切眾生的玄機密意了。

(3)色無色等。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石頭不得」公案。葯山惟儼祖師。首造石頭之室,便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開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頭曰:「恁麽也不得,不恁麽也不得,恁麽不恁麽總不得。子作麽生?」師罔措。(《五燈會元》卷5)

大家也許會問:金剛經此段話是說,菩薩度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諸眾生入無餘涅槃之事,這與葯山與石頭此番對話有何干係。其實,正像前面佛說胎卵濕化眾生即非胎卵濕化眾生,此處佛說有色無色等眾生即非有色無色等眾生。若人會得石頭祖的「恁麽」,即明白本經的「有色」和「有想」;會得石頭祖的「不恁麽」,即明白本經的「無色」和「無想」;會得石頭祖的「恁麽不恁麽」,即明白本經的「非有想非無想」;會得石頭祖的「也不得」和「總不得」,就明白本經「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之究竟義。(石頭祖師此公案,將在後文中詳細拈提舉唱,此處暫點到為止)

 

6、施而無施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本段大意,菩薩要不著六塵相去行布施,如是布施的福德猶如虛空無可限量。

本段的禪機要點有二處:

(1)無住布施。

有法師古德云:「若見空而不施,即是空執。若但施而不見空,便有病。要見空而且施,方貫中道,得成波羅蜜多」。「若以心契無相無差別理而行施者,福無限礙。當來成佛,其福遍滿無此彼自他差別也。無差別理者,謂空無我理也普遍一切如虛空故。」

我們學佛人都有體會,不著相去布施,話雖好說,事情難辦。若布施時,分別被布施者的狀態,斟酌布施什麼東西和數量多少,就不是三輪體空,有著相之嫌。若布施時,不分別斟酌被施者和所施物,時常會做一些沒有智慧的事情。若在進行法施時,不分別聞法者的根性,不能對機說法,甚至泄露明心見性的密意,就犯下了虧損如來的大罪。當我們布施之時或之後,雖然也想不取於相,事情過去了就像不曾發生過一樣,可是不爭氣的意識等七轉識偏偏將這些種子流注到阿賴耶識里,後者不加選擇地照單全收,真是無奈!

若人明心見性開悟後,就明白本段經文的真實義了。同上段一樣,本段也在說我們自佛世界內的般若波羅蜜如幻法的見性境界。也就是說,在我們本身的自佛世界內,有一位自性菩薩處於複位臣者的角色,將一切自性眾生視為自己的父母,勇勐精進地行於供養布施。此菩薩雖如是布施,但從來不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真是三輪體空、四相不著地布施。因為他將一切眾生視為自己的父母,其敬上的布施行為,就如同禪門的向上一路,通向十方圓明的虛空,是故方便說其福德不可思量,其實對於自性菩薩而言,福德亦不可得。為何自性菩薩能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呢?

從唯識明心者的見處看,自性菩薩就是如來藏,眾生好比七轉識,如來藏從無「我要做什麼」或「我不做什麼」的念頭,只是法而如是地為七轉識眾生服務,如來藏雖然與七轉識協同運作,生起前六識和流注蘊藏種子等,但如來藏根本不不會六塵無見聞覺知,恆守本來清凈涅槃的自性,真的是施而無施。因為如來藏無形無色無邊,恆處於虛空無為的法界大定中,所以如同十方虛空一樣不可思量。

從禪宗見性的見地看,在本身的自佛世界內,見性者雖能見聞覺知自性菩薩在布施,但自性菩薩本身卻從不認為自己在行布施。我們打個現代的比喻,令大家更容易體究此見性境界。比如,在一座電影院里,正在上映一部影片,我們能看到銀幕上有個場景,一位菩薩正在向眾生布施財物。在我們看來,此時有能施的菩薩,有被施的眾生,有所施的形形色色的東西,可是此時銀幕上的菩薩影像本身何嘗有此能施所施的感覺呢?觀看電影者如同我們的七轉識,銀幕上的情節如同我們自佛世界內的見性境界。說到這種地步,大家明白了沒有?

明白了本段經文的密意,我們學佛就好辦多了。平時我們布施時,前六識不是不要分別,只要不是為自己的私利分別執著,若為了弘法利生的方便,大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但時過境遷後,不必把以前布施的事放在心上,有時此事浮上心頭也不必為此煩惱不已,視為夢幻泡影即可。

(2)十方虛空。

本段的禪機要點還有,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大涅槃經云:「若見菩薩初生之時,於十方面各行七步」,此為眼見佛性相之一。金剛經與大涅槃經的共同點,都是往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運作;不同點,金剛經是指思量十方,涅槃經是向十方行走。大家需參究向上往空中、往下朝地里,如何行走七步呢?下面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也許會給我們的參究打開一線。

「天童畫圖」公案。天童覺祖師曰:「祇如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指天指地,成道說法,神通變化,智慧辯才,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說青道黃,指東畫西,入般涅槃時,又作麽生?」乃畫此⊕相,復曰:「若是具眼衲僧,必也相許。其或未然,一一歷過始得。」(《五燈會元》卷14)

天童正覺祖師,是丹霞子淳和尚的法嗣,乃曹洞宗的祖師,就是默照禪的創導者。本來用圓相的幾何圖形內加文字是溈仰宗的家風和特色,實際上其他宗派也運用此圓相。天童祖師在圓圈內加上「十」字或「四衢街道」,為什麼就能表示那麼多的佛法玄機密意呢?大家不妨參究參究!若人會得此祖師禪案,眼見佛性的最初句乃至牢關句,祖師禪乃至如來禪,大致輪廓都在里許。重要的是,參禪者須在自佛世界內一一親見,方可說心安理得,歸家穩坐,無智無得。若會得此公案,就不難看出「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句隱含的玄機。

 

7、見相非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本段大意,不可以佛的身相得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本段佛經中的禪機要點有三處:

(1)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嗎?

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大多數學佛人閱讀此段佛經後,就用對於佛相也不要執著一句話含溷過去了。為了發起大家的參禪疑情,下面舉出二部佛經:

眾所周知,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世尊開示十六觀的法門,其中第九觀為觀無量壽佛身相和光明,「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觀經中世尊明確地說,第九觀成就後,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得無生忍。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父王。如是如是。未來世中。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及與一切。若能至心繫念在內。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雖在煩惱。不為諸惡之所覆蔽。於未來世雨大法雨。」此經也是明確指示,正觀佛身,即見如來。

大家會問如何融通金剛經與上述二部觀佛之經呢?融通的關鍵在於,要真正讀懂這三部經的真實究竟義。

前二部觀經中,世尊側重從妙有實相的角度,來開示見性開悟的境界相。金剛經中,世尊側重從真空無相的角度,來開示見性開悟的境界相。在大涅槃經中,世尊開示了「一子之地」和「空平等地」二種眼見佛性的境界,一子之地是說佛菩薩大慈大悲視眾生猶如獨生之子,推而廣之,一子之地就是有萬象地的境界。前二部觀經側重說有萬象地的見性境界,金剛經著重說空平等地的見性境界。相比較而言,金剛經比那二部觀經更為難懂,原因是二部觀經直接說見性者所照見的自佛世界內般若波羅蜜如幻法的境界相,金剛經則隱說妙有、顯說真空的見性境界。換句話說,二部觀經借報、應、化三身佛的外相來開顯自性佛的內相,金剛經則以自性佛相而非報應化身佛相,明說真空、暗說妙有,最後又都歸於空平等地的境界。

(2)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本經句是金剛經著名的三段式的起首省略句,全句則是「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此類經句乃是金剛經中常用的公式——說-非-名,據末學統計,本經5千餘字,此類三(二)段式竟然出現多達31次,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不能含煳放過。

大家通常將其視為世尊隨說隨破,此遮彼遣,中道不立,目的是為了破除我們的人我執和法我執。從教下論理來說,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從宗門真參實修來說,這還是不離意識解會的窠巢。即使我們此遮彼遣到了極致,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後還是墮入空亡。

佛法是真參實悟之事,不是世間哲學思辨遊戲所能契會,我們不能將佛法搞成新的八股文,否則就把自己的悟門堵死了。大家都如此作破執著會,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直到世尊臨涅槃前才顯說眼見佛性的境界,在法華會上算是半隱半顯地開示眼見佛性的佛之知見,在華嚴時、方等時和般若時則是隱說眼見佛性的大事因緣。若說大涅槃顯說,這是對已經見性開悟者所說的;對於未見性開悟者而言,依然是隱說。我們對於顯說眼見佛性的大涅槃經都很難讀懂,何況隱說見性開悟的金剛經呢?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段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末學嘗試解碼破譯,其具有兩重密意:一是從自佛世界與現存世界比較來說,如來所說眼見佛性者在自佛世界內觀照到的佛身相,即非我們世俗六根所見的現存世界中佛應身或化身相;二是從自佛世界內法眼與慧眼比較來說,見性者用清凈法眼能夠觀照到自佛世界內本來佛的如幻身相,站在自性佛本身的角度來看,其慧眼「見猶非見,見不能及」,實無所見,故說非身相。其第二重密意的佛經依據是大涅槃經:佛開示道:「善男子,如人眼根清凈不壞,自觀掌中阿摩勒果,菩薩摩訶薩了了見道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雖如是見,初無見相。」

下面末學繼續按照自己的見地來翻譯此段經文。須菩提,你認為可以用佛身的外表相貌來見自性如來嗎?須菩提答:不能,世尊。因為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佛世界內的自性佛是般若波羅蜜如幻法的妙有境界,是虛幻的;應化身佛的外表相貌也是因緣所生法,亦是虛妄。自佛世界內的諸相如夢幻泡影,從自性佛的角度來看,實無諸相可見,若見到此實相無相境界者,則見自性如來。

(3)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有些法師古德認為,「諸相非相」中的「諸相」,是指報、應、化三身佛相,或指釋尊的八相成道之相,此諸「身相者即非是法身之無相也。所說身者謂三相身即是有相也。即非身相者非無相身也。以無相為相故。」。

本經說「諸相非相」,靈山付法會上說「實相無相」,由此許多人認為實相=無相,所以禪宗開悟也是無相可見。其實,禪宗開悟所證的是實相與無相不二的般若波羅蜜如幻法。慧能六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六祖的「於相而離相」,即是愣嚴經中的「知見無見」和「見猶非見」,也是靈山會上的「實相無相」,亦是本經的「諸相非相」。唯識明心者以為,七轉識能夠見聞覺知六塵,這是諸相,第八識不入六塵無見聞覺知,這是非相。禪悟見性者認為,自佛世界內顯現的般若波羅蜜如幻法,依法眼所見的諸相,在慧眼看來就是非相;或者三世諸佛不知有,為非相,六道眾生卻知有,為諸相。

 

8、凈信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本段較長,文字表層意思不難理解,不再複述了。下面就其要點和深密之處進行解碼。

第一,「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江味農大德說:「後五百歲句,自來有三種解釋。(一)以後對如來滅後之後講,即指如來滅後之五百年。(二)以如來滅後第一五百年為前,第二五百年為中,第三五百年為後。(三)說如來滅後第五個五百年。蓋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此正指末世之初五百年。」換句話說,其分別指如來涅槃後的:0—500年,或1000—1500年,或2000—2500年,覆蓋了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時期的初始500年。

末學以前對於此「後五百歲」一直困惑不解,直到參禪有省三年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此「後五百歲」同證信序中的「一時」一樣,不是指具體的時間,而是見性開悟的深密微細的境界。若人會得「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就於「一時」(時節因緣成熟的眼見佛性開悟之一時)得個契入處了。這後五百歲要從達磨初祖的傳法偈講起。偈云: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

此偈有二個「五」字句,一華開五葉,五口相共行。對於一華開五葉,主要有二種解釋:一是普遍的觀點,認為指西天傳來的禪宗一花,在中華大地後來分為臨濟、曹洞、溈仰、雲門和法眼五宗(葉)。二是皇帝禪師雍正認為,此五葉指達摩後慧可、僧燦、道信、弘忍和慧能五祖師。如此說來,將初祖的傳法偈理解成讖記或預言了,此二說法可說是馬後放炮,事後諸葛,按禪門語就是「大似賊後張弓」。

其實,達摩大師此偈全部是禪機密語,若人會得「一華」,就契入祖師禪的最初句;若人會得「開五葉」,就基本通透祖師禪的牢關句了;若會得一華開五葉,必然明白五口相共行的玄機密意。末學如此解說,恐怕大家仍難得個入處,下面特舉出善財五十三參的第四十參瞿波釋種女(寄位十地)中的一段如來禪公案,便於讀者隨文入觀。

「五百拉繩」公案。爾時太子受父王教。與十千采女。詣香芽園。游觀戲樂。太子是時。乘妙寶車。其車具有種種嚴飾。置大摩尼師子之座。而坐其上。五百采女。各執寶繩牽馭而行。

此太子乃世尊因地本生。本段看似場景的描寫,其實是如來禪的機鋒。講經法師大德或許會解釋說,此「五百」之「五」,表示五根五力。若進問:五根五力又表示什麼?他們就說,表信、進、念、定、慧之五根五力。從教下普及的角度來說,此釋不無道理。若追問:五根五力通於小乘與大乘,其對於見性開悟方面有何妙義呢?法師只能說,其對於見性開悟起到資糧基礎的作用。

其實,從見性的層面來看,若人會得太子寶車由「五百采女,各執寶繩牽馭而行」一句,祖師禪的最初句與牢關句就基本通透了。若人識得「香芽園」和「太子寶車」,必然會得達摩偈中的「一花」,參破禪門最初句和重關句就不在話下了。若人識得「五百采女,各執寶繩牽馭而行」的甚深密意,方對於「五根五力」的見性意趣恍然大悟,也就自然明白達摩偈的「開五葉」和「五口相共行」的玄機妙語,也領會世尊后五百歲的真實究竟義,亦品出世尊后面「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句的禪味了。

第二,「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我們現在已是佛入滅2500年以後了,但持戒修福者還是不乏其人,自認為對於金剛經有信心者也大有人在。可是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真是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了嗎?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了嗎?

在近現代,說起弘一律師或弘一大師,對於其持戒的精嚴清凈,恐怕沒有人不欽佩讚歎敬仰。據倓虛法師介紹,弘一律師平素持戒的工夫,就是以律己為要。口裡不臧否人物,不說人是非長短。就是他的學生,一天到晚在他跟前,做錯了事他也不說。如果有犯戒做錯;或不對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律己」不吃飯。不吃飯並不是存心給人嘔氣,而是在替那做錯事的人懺悔,恨自己的德性不能去感化他。他的學生;和跟他常在一塊的人,知道他的脾氣,每逢在他不吃飯時,就知道有做錯的事或說錯的話,趕緊想法改正。一次兩次;一天兩天,幾時等你把錯改正過來之後,他才吃飯,末了你的錯處,讓你自己去說,他一句也不開口。平素他和人常說:戒律是拿來「律己的!」不是「律人的!」有些人不以戒律「律己」而去「律人,」這就失去戒律的意義了。

弘一大師的高風亮節確實讓後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但是我們想一想,弘一律師如此持戒修善,還有四相嗎?還有法和非法相嗎?若無我人眾生相,怎麼會有自律和律人的分別呢?若無法和非法相,怎麼會有你犯戒,我不吃飯餓肚之事呢?末學提出此問題的目的,不是說弘一律師執著戒相,而是說本句經文的真實義,不是指事相上戒福的利益,卻是引導我們見性開悟的機鋒。

世尊此處所說的持戒修福,其實是指自佛世界內的自性菩薩持性戒修凈福,如是向上一路菩提行,才能契入聞金剛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的見性境界,方能契會自性菩薩本無四相,和無有法相非法相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的境界。這真可謂,如來說持戒者,則非持戒,是名持戒。此句解密後就是,如來所說的自性菩薩所持的自性戒,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比丘戒或優婆塞戒等,我們將前者強名為持戒,須知兩者名同義不同。修福之義,亦復如是,不勞贅述。若具如是見性見地,就明白如來藏持而無持,是故不礙弘一律師如此度人持戒的意識心行,因為從明心見性的見地來看,自性菩薩持而未持,度而未度,又何礙於五蘊七識身持戒度人和光同塵的事相呢?

第三,「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大涅槃經中佛說:若在一熙連河沙乃至八恆河沙數如來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愛樂此經,其解會深義和廣說的程度如下:

熙連河沙受持不謗。  一恆河沙愛樂是典。

二恆河沙正解受持  三恆河沙說未解深義

四恆河沙為說1/16  五恆河沙廣說8/16

六恆河沙廣說12/16  七恆河沙廣說14/16

八恆河沙具足能解其義廣說法藏。

眾所周知,大涅槃經是顯說眼見佛性的佛經,眼見佛性即是金剛三昧和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在說眼見佛性義,不過是隱復說義罷了。這兩部經中的諸多數字,都是華嚴經中所說的「菩薩演算法」,其中的見性密意請參見拙著《正法眼藏通錄》中的有關章節,在此不贅述了,但在下文中會陸續拈提數字中隱含的密意。

第四,「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前半句的表面文意是,佛所說之法,對於佛子來說,猶如度生死大河中的木筏,從此岸和中流需用此佛法之筏,到了解脫之彼岸,就應舍下此筏,不應再背著扛著它。法與非法的意思有二種:一是正法善法稱作「法」,邪法惡法稱作「非法」;二是現實存在的事物如衣缽等稱作「法」,子虛烏有的兔角拄杖、龜毛拂塵、石女生兒等稱為「非法」。(讀者請留神參究末學此解釋中的禪機)

以上我們僅解碼了達摩大師偈中的二句,下面再用「江槎分玉浪」來解析「說法如筏喻」。槎字發音同於「察」,有斜砍竹木筏,交錯不齊的意思,表水上工具木筏。「江槎分玉浪」的意思是,江上有個木筏行駛,把江水順筏分開,玉浪由此翻騰。據說,達摩祖從南梁到北魏就是一葦渡江而去的。若人會得達摩祖一葦渡江,會得趙州橋和獨木橋,就明白江槎分玉浪的見性密意,也明白「說法如筏喻」隱含的玄機,亦明白本段中「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的密意了。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句,是即妙有契真空的境界,需有觀音菩薩入流亡所、空所空滅的反聞聞自性的功力方能透過。

 

 


推薦閱讀:

《金剛經》系列開示 48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三)---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3)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五十一)下
金剛經研究(吳汝鈞)
金剛開合樁

TAG: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