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寫對聯[綜敘篇:第二章 對聯的格律問題1]

發布時間: 2010-6-30 11:24:12 被閱覽數: 6 次 來源: 情詩網文字 〖大中小 〗 )第一節 平仄問題調 平 仄前面我們已經談過,對聯和近體詩、駢體文這兩種文體有密切關係。從調平仄方面看,近體詩,特別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特別是律詩中的摘聯,即摘出來看的聯語,更是對聯的淵源所在。近體詩和駢體文都屬於中國古代漢文的韻文體裁。漢文的韻文是很講究聲調和諧的。調諧聲調的基本方式是劃分平仄聲,並在對句中用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即使不能把上下句相對的每個字全都對上,起碼也得有五分之四以上相當(句子越長,越能馬虎些,但總不能低於二分之一吧),才算及格。至於一句中平聲和仄聲的前後安排也很有講究,這些都屬於格律的研究和限制範圍。五言和七言律詩的句式格律,可以說是寫作對聯的基本句式格律。所以,學習寫作對聯的人,必須先把它們爛熟於心。這是很容易的,它們調平仄的基本句式格律,按首句不入韻的格式,只有各兩組,就是:五律:  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平仄仄平 (平收)例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李白:《渡荊門送別》)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仄仄平平 (平收)例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李白:《送友人》)七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收)例句: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岑參:《早朝大明宮》)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收)例句: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杜甫:《秋興》)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句式,基本上是兩個到三個平聲字之後接著兩到三個仄聲字,或者倒過來也成。對聯調平仄的方式,就以此為基礎,再生出一些變化來。因為,對聯的字數,可以少到上下聯各一個字,多到有幾十個分句幾百個字,而且並無限制,可以無限延長。所以調起平仄來,變化多端,比律詩的格式要複雜,而且沒有像上引的律詩那樣,有定式可循。但是不要緊,只要緊緊把握住以下兩條原則就行:一、句中平仄問題:一句之中,一定要平仄相間。而且按照律詩的格式,每兩到三個平聲(或仄聲)字之後必換用兩三個仄聲(或平聲)字。應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採用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循環往複的類似一二一左右左齊步走的辦法,誦讀起來,就會感到節奏快而飄,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念快了像放小鋼炮。但是,可以把單獨的平聲或仄聲安排在結尾處,往往會取得斬釘截鐵的效果。應注意的另一點是,如果連用四個甚至四個以上的平聲或仄聲,就會顯得過於平板生硬,誦讀起來非常沉悶,而且更有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的感覺。總之,一定要把握住二至三個音節必換平仄的原則。這一點無妨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陰陽(歸平聲)上去(歸仄聲)四聲的調諧來說明。如,有的書名,像《三國演義》、《七俠五義》,都是按陰陽上去四聲調諧的,讀起來非常好聽。林語堂創作的一部英文小說,老的中文譯本將書名譯為《瞬息京華》,發音是「去陰陰陽」,其中「息」古讀入聲,和「瞬」連讀有時音變為去聲,形成一仄三平或二仄二平的發音,相當好聽。新譯本譯為《京華煙雲》,發音「陰陽陰陽」,全是平聲,很難上口。再如,一部以對聯故事為內容的電視劇,劇名定為《聯林珍奇》,發音也是「陰陽陰陽」,也很難上口。這就給人造成錯覺:題名尚且如此令人感到憋悶彆扭,劇作者到底懂不懂對聯的平仄格律呢?我們上面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發聲舉例,用意是說明:從古至今,詩文中(包括散文的句中聲調和成語、俗語的聲調搭配等)調平仄都很重要。可是,盡人皆知,普通話的四聲是基於現代北方口語的陰陽上去四聲,與古代的四聲大不相同。當然,我們不會忘記:對聯的四聲發聲用的是古代的四聲,即原以唐代口語為基準的,最後經過《佩文詩韻》等官方韻書固定下來的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本書中對聯和詩文句子之下所注的四聲,除了個別註明者外,都是古平仄四聲。因而,我們學習創作對聯,調平仄一律以古四聲為準。因為這是幾百年以至上千年的無數作者寫作對聯所共同遵守的惟一標準。是否可以用普通話四聲代替傳統的近體詩詩韻四聲入聯,已經成為近年楹聯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1989年6月,在中國楹聯藝術研討會上,熱烈而集中地進行過討論。現代派認為,從發展的眼光看,這種替代是大勢所趨;傳統派則強調,如果不遵守這個標準,勢必形成兩種甚至兩種以上(因為現代漢語還有七大方言區呢)的各行其是的作法。筆者認為,那需要由國家語委這樣的權威機構出面,召開一次以上的會議,邀請全世界關心這種事的學者參加,其中應包括海外華人,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新加坡等東北亞和東南亞各國中對此有研究的人士。因為在那些地方,特別是那裡的華人聚居區,對聯還很流行,而且好像比內地還盛行。至於香港、澳門、台灣的學術與行政部門,更在必然邀請之列。會議中共商大計,擬訂出一個辦法,比如說,硬性規定,從哪一天開始,全球創作對聯的人都改用當代普通話四聲作聯。這就算一步到位。現在,個別的學會、協會之類非官方權威機構私定辦法,沒有權威性,更不能強迫別人非執行不可。像對聯評獎,來稿有用今四聲的,有用古代四聲的,如果沒有一條準繩,連評也評不成了。歸根到底,我們的意見是:現在必須仍然用古代四聲來調平仄。(惡人谷註:對這個問題,經過多年的討論,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即中古四聲和現代四聲可以並行,但在一副對聯中不能混用。)二、收尾兩個尾字的平仄問題:這本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但還必須重點強調一番。它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上下聯收尾的各一個尾字,合共兩個尾字,必須是一平一仄。這個原則是鐵定的,毫無更改可能的。如果上下聯兩個收尾的字全平或全仄,行話稱為「一順邊」。筆者曾參加了二十年來每一年總有幾次的各類評聯活動,在初評時,用的第一把大砍刀就是它:先看尾字,凡全平或全仄的,當即刷掉。二是,至於上下聯中哪個尾字用平聲,哪個用仄聲,卻不是板上釘釘的。以下將這兩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及相關情況略作說明:律詩一般是押平聲韻的,也就是一聯中的上聯用仄聲收尾,下聯用平聲收尾。這是因為平聲舒緩、悠長,吟唱時容易留下有餘不盡之感。對聯接受了這一傳統作法,一般也以平聲字結束全聯。因而,上聯的收尾用仄聲,下聯的收尾用平聲,幾乎已成定格。有的對聯學家甚至堅決主張,只有這樣格式的對聯才行。有時看到下聯用仄聲而上聯反而用平聲收尾的對聯,就認為寫倒了或貼倒了,應該正過來。這就未免過於拘執了。上聯用平聲收尾,而下聯用仄聲收尾的對聯是有的,不過較少。它們屬於對聯格式中的變格。明清以來,已經有許多人創作過此類對聯,遠非孤例。而且,這樣寫,往往是由於內容要求使然。以聯話家常舉的「海山仙館」一聯為例:海上神山;仙人舊館。●●○○ ○○●●這副聯首尾四個字用修辭格中的「鑲嵌(嵌字)」格,所嵌的是那座別墅的名稱「海山仙館」,順序是無法顛倒的呀!再如我們前面引用過的「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對句,出句用平聲收尾,對句就只能用仄聲收尾了。有人認為出句是下聯,要求對的是上聯,這就太拘泥了,原來出句的人並沒有這麼說。不過有鑒於此,當代評聯活動中,凡出平聲收尾句求對者,一般都聲明是徵求上聯,以免誤會。當對聯評比競賽徵求全聯時,初學者最好不要投下聯為仄聲收尾的稿子,以免被不甚寬大或水平不高的初評審稿人所淘汰。以上把調平仄的重要原則講了一番,不嫌辭費,再小結一次,不外三條:一、最好採用二至三個平聲字與仄聲字互換的步調。但這個原則屬於理想化的,不是鐵定的。二、上下聯的兩個收尾字必須一平一仄,這可是鐵定的。三、在現階段,還是得按傳統沿襲下來的近體詩沿用的詩韻平上去入四聲來調平仄。下面,還得更具體地將以上三條作進一步解析。調平仄的難點古有入聲字,可是現代普通話中並無入聲,因而難點就在有些歸入平聲(包括陰平與陽平)的那些入聲字上面。再擴大點說,在古今平仄聲不同的那些字上面。在現代漢語七大方言區中,有的方言還保存與近體詩詩韻讀音差不多的入聲,甚至更複雜些,有陰入、陽入之分。如吳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等都有這種情況。這些方言區的人在調平仄時,按方言口語一調,就能八九不離十。像我的老學長、中國楹聯學會顧問程毅中先生是蘇州人,雖然日常也說普通話,可是運用家鄉話調起平仄來非常快當,令我十分羨慕。我就不行了,我是北方官話方言區生長起來的人,只會說以北京土話打底的普通話,根本讀不出入聲來,因此調平仄只能憑讀詩詞的經驗等辦法,再不行就得去查加註古音的大辭典了。因而我們這裡所說的難點,主要是針對那些只會操普通話的人而言。一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正是調平仄時必須逐字解決的。古代的入聲字,現代已經分別歸入陰陽上去四聲。歸入上、去兩聲的,反正同屬仄聲,在對聯中調起平仄來沒什麼困難(在詞曲中有時要求四聲分明,但和對聯無關),初學者可以不管它。初學者應著力對付難點,具體而言:一、古代的入聲字,現代普通話中歸入陰平、陽平兩聲的,最應該注意。當代人出問題,往往出在這裡。例如《題成都杜甫草堂》一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這是摘錄杜甫本人所作的《懷錦水居止二首》中第二首的開頭兩句。摘錄前人詩文為聯,是允許的,但要摘錄得好。這副聯算好的。我們看它的平仄:在普通話中,「宅」字屬於陽平,「百」、「北」兩字屬於上聲;而在近體詩詩韻中,它們都屬於入聲,「宅」和「百」還都屬於入聲韻部的「十一陌」。因此,當代人調平仄時,「百」和「北」兩個字反正也是歸入今音仄聲的,不太深究尚可,「宅」字卻需大大注意了。好在它正處於上聯收尾,又是杜甫原句,這就提示給我們:它是仄聲字無疑。以後,在詩詞中遇見「宅」字的時候多了,也就記住它是個仄聲字了。筆者就應用這個笨辦法,記住了許多仄聲字。再如下面引的這副聯:廣祈多福;●●○●博覽群書。●●○○此聯中,按普通話的讀音,「福」、「博」兩字都是陽平。可在詩韻中均為入聲。具體到此一聯,可以講的起碼有兩點:「博」字在本聯中不是收尾的字,還不吃緊;「福」佔了上聯收尾位置,又是常用字,所以必須多加註意。曾見在評聯的初評階段,由於參加審稿的人水平不一,有人見到「福」字,就認為是平聲,再看成兩個收尾字全平,於是糊裡糊塗使用大砍刀,造成遺憾。這也提醒我們:在參加征聯評獎競賽投稿時,起碼在收尾的上下聯各一字中,最好別使用古今平仄不同的字,以免被平庸的評卷者看錯而捨棄。二、也有普通話中歸入仄聲,而古代詩韻中則屬於平聲的字。雖然不多,也應注意。例如:一代英雄從小看;○●○○○●●滿國花朵向陽開。●○○●●○○這是一副寫給幼兒園的春聯。它的平仄就算相當調諧。只有上聯收尾的「看」字有點問題,「看」字普通話讀去聲,古代韻部中一般歸入平聲「十四寒」。好在「看」字還有歸入去聲「十五翰」的另一種讀法,勉強能夠通過。但是,遇到認真的評議者,按詞義來定聲韻的,就難說了。遇到這種兩可情況,初學者還是避開為妙。對聯的海洋是廣闊的,何必自己找暗礁呢!「聯律」問題詩律是作詩的法則,從近體詩來說,大體上以調諧整首詩中的平仄為其主要法則。應該說,大部分法則並非生造的,而是與自然而然生成的客觀情況調諧,使之由自發的成為自覺的,並加以規律化,再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它本身就有一個歷史的發展的過程。一般都認為,近體詩,特別是其中的律詩,到了杜甫手中才「晚節漸於詩律細」,達到完美的地步。這是說創作實踐。至於理論探討的頭一個高潮期,恐怕得到宋代詩話盛行之際了。那麼,有沒有「聯律」呢?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當然是有的。還不斷地總結出若干規律來。筆者也認為,既然對聯這種體裁已經經過許多作者創作,並共同遵守某些寫法,客觀上當然有聯律存在。不過過去的大部分作者都以創作為主,很少進行理論探討。倒是解放後,由於大家的理論水平和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了,特別是又趕上這二十來年思想更加大解放,學術更趨繁榮,楹聯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到來,聯律的問題就提上了討論研究的日程。也就是說,咱們正處在聯律研究高潮期的初始階段呢!下面就談一談筆者的一些想法:一、我們必須認識到,「敢將詩律斗森嚴」只是一種最高級的追求,而且希望通過比較級的評判度量來向完美靠攏。詩人創作時,由於熟能生巧,會自然而然地運用詩律,達到八九不離十的程度。可是作者往往把作品內容的表達放在第一位,如果詩律妨礙詩意,往往置拗口於不顧。更聰明的,就想出種種補救的辦法來。聯律也是如此,只要記住最基本的幾條,如我們上面講的尾字必須一平一仄,就是最要緊的一條;基本上得做到上下聯平仄相對,是另一條;別老一平一仄地蹦,是又一條;最多三個同平聲或同仄聲的字就換,是再一條。有這四條打底,也就夠使的了。二、當代一些聯家總結對聯格律,已有相當大的成果。如常江等同志在《中國對聯大辭典》等書籍中總結出的「句式」、「聯格」和其他對聯知識,相當細緻而又適合實用。余德泉學長的新著《對聯格律·對聯譜》和《對聯通》兩書,提出了許多有關聯律的創見,研究「馬蹄韻」的格律,就是他的創穫之一。我們應該認識到,古代聯家在創作對聯時,往往是自發地使用了聯律。他們也沒有現代語言學知識。當代楹聯研究者對聯律的研究已經是自覺的,成就遠達超乎古人。為了學習好撰寫對聯,精益求精,我們必須向當代研究者學習,掌握他們的成果。但是,我們不能執此以苛求古人。就是對當代的某些非專業人士,只要他們在撰寫如應酬性質的對聯(例如寫壽聯或輓聯)時能做到如上面所說的四條打底,也就行啦!「馬蹄韻」問題有關聯律中的「馬蹄韻」,是近年來對聯界討論的熱點。我們剛才說過,余德泉學長的新著《對聯格律·對聯譜》和《對聯通》(後一種書筆者尚未讀過)兩書,以及他寫的一些論文,都提出了許多有關聯律的創見,研究「馬蹄韻」的格律,就是他的創穫之一。筆者在這方面只是初學中的初學,不敢在本書中發表太多的學習體會。筆者建議,請讀者儘可能去閱讀一下余先生那兩部書。前一書已由嶽麓書社出版,後一書聽說即將由湖南某出版社出版。現在,筆者根據自己學習《對聯格律·對聯譜》一書的體會,談一談對「馬蹄韻」的粗淺認識。它的最基本的格律大致為:一、兩平聲兩仄聲轉換一次,如:平起式:○●●○○●●○ (平收)○●●○○●●○○● (仄收)仄起式:●○○●●○○● (仄收)●○○●●○○●●○ (平收)二、有多個分句的聯語,各分句的尾字也按上述格律安排,如:兩個分句的,一般是:上聯尾字先平聲後仄聲,下聯自然反之,即:平仄對仄平。三個分句的,一般是:平平仄對仄仄平。四個分句的,仄平平仄對平仄仄平。如此類推。欲知詳情,務請閱讀余先生原著。拙見以為,馬蹄韻確實是客觀存在,古人對它可沒有太深入的研究,多半是自發地使用;當代的人,自余先生為之揭示出格律後,研究楹聯的人,如中國楹聯學會的一些同志,很拿它當回事兒,自發地使用,特別是應用它來從事評聯。因此,讀者要是有志於參加評聯投稿的話,可得按照此聯律來規範自己的創作。古人只是自發地應用此聯律,自然有時候就不能嚴格遵守。他們腦子裡本來對這事就不十分清楚嘛。咱們呢,拙見依然是:一、要了解這一聯律,力求遵照它去創作。二、任何創作,形式服從內容,當然,也能影響內容。所以,筆者還是堅持上一小節中所說的,即:尾字一定要平仄分明;多個分句的尾字,儘可能按馬蹄韻的要求辦。句中的字,儘可能兩個到三個字一換平仄,除了開頭,別走單了。當然,上下聯相對的字,要儘可能做到平仄相對。初學的人能做到這些,也就夠了。最後,還得講兩點:一、字越少的聯,如三字、四字的聯,越要講究平仄分明。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格律詩的詩律寬限。不可濫用這條寬大政策。如果一句中超過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平聲或仄聲,如五字聯中一三完全不論,形成四仄一孤平,可就不行啦。一個出句十個字,八個仄聲,就算失敗。總之,筆者在前一小節中講的是寬律,嚴格按照馬蹄韻去作,就是嚴律。先學從寬,力求從嚴。編輯:楊子龍
推薦閱讀:

關於格律詩的對仗以及相關的寫作體會
詩的格律
這些格律詩的平仄,你了解嗎?
詩詞格律三日通

TAG:學習 | 對聯 | 格律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