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說「混元太極」恢復了太極拳的原本練法

什麼說「混元太極」恢復了太極拳的原本練法 

由一代太極拳宗師馮志強先生創立的「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以下簡稱「混元太極」)以道家內丹功為基,以陳式太極纏絲內功和心意六合內功為本,以陳式太極拳和心意六合拳為母,建立了科學的、完整的「混元太極」練功體系。它拳功一體,內外雙求,性命雙修,練形合道。是太極拳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認為「混元太極」的精華就在於它恢復了太極拳的原本煉法,還太極拳以本來面目。自己跟隨先生習「混元太極」多年,對混元太極之體悟積累了一點心得體會,今借《混元太極》一角與諸位拳友交流,拋磚引玉,聊以自娛。因本人才疏學淺、悟性迂鈍,不一定能深刻領會「混元太極」的博大精深涵義,定有掛一漏萬、捨本逐末之處,望有道之士不吝賜教是幸。本文從五個方面予以闡述:

     1、「混元太極」繼承了傳統文化之精髓 ;

     2、「混元太極」弘揚了傳統文化之大「道」;

     3、「混元太極」恢復了古典太極拳的練法精髓 ;

     4、「混元太極」保持了中華武術的技擊靈魂 ;

     5、「混元太極」建立了一個科學的練功體系 ;

 

  一、「混元太極」繼承了傳統文化之精髓:

 

    「太極」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涵有宇宙本源之義。自有文字記載史考證,「太極」一詞始於《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一陰一陽之為道」。此處之「」,可譯為「出自於」。「易有太極」就是易經出自於太極。《易緯· 乾鑿度》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這就是陰陽。我們知道,周易是一部占卜的筮書,占卜就是預測未來,可見,太極之道從時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是源於太極之理的。以此言之,太極就是一種天地萬物存在的道。《莊子·大宗師》曰:「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此處,六極則是指天、地四方和上下極限之義,太極則是指最大的極限。由上可見,廣義的太極,指總括四方上下、涵蓋宇宙時空的運行之「道」以及推究萬物存在及變化之「理」;而狹義的太極,在中國古代哲學家、經學家那裡有幾種指稱涵義,如:以「元氣」釋太極(《漢書·律曆志》;漢·鄭玄與王充;唐·孔穎達;宋·張載;清·王夫之);以「」、「」釋「太極」(宋·陳摶與周敦頤);以「」、「」釋「太極」(宋·邵雍);以「」釋「太極」(宋·朱熹與二程)。

    「混元太極」的練功思想正是依據了以上古人的太極之「」與太極之「」。所以馮師闡述了自己的練功思想:「練功須待入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此皆據於太極之理。這一思想是對中華上古時代形成的太極文化的最好繼承。依此理,就可達到練太極拳疏通經絡、強身健體、內勁渾厚、益壽延年的目的。

「混元太極」不僅依據了「太極之理」,而且特別突出強調「混元」之義。然何謂混元?

考「混元」一詞,宋·張君房所輯道家典籍《雲笈七籤》(卷二)曰:「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此處「混元」之義,是指元氣的開始狀態,既可指宇宙,也可指人身。對世間諸事物而言,內混沌混沌之前為混元,精感生真一,和氣生混元,氣運立天地,化施通萬物。

我國古代氣功典籍《性命圭旨》曰:「夫天地之太極,一氣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陰陽判分,是為太極,是為『一生二』也,是曰虛皇。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為『二生三』也,是曰混元」。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地之氣原本是茫茫無際、混沌莫測的,包含靈氣而又玄妙至極,這就是太乙,稱之為「無始」。天地開始之初,元氣不斷地流動鼓盪,虛空之境忽開忽合,陰陽二氣互相感應,黑白二色互相融合凝聚,「有」與「無」互相追逐求取,呈現一派混沌景象,沖淡虛靜又神聖至極,在恍惚之中確立了中正的準則,這就是太易,稱之為「元始」。天地之太極在混沌之氣判分為陰陽二氣後,清氣為陽上升為天,濁氣為陰下降為地,天地陰陽兩離分,就是太極,稱之為「虛皇」。陰陽二氣分離之後,天地各安其所,就有了人,這叫「二生三」,故稱之為「混元」。

   《易緯·乾坤鑿度》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變,教民不倦;太初而後有太始太始而後有太素;萬物,素質者也;質素未離混元」。綜合以上「混元」之說法,即古人所指「混元」,乃是指宇宙或人體中的陰陽混沌之氣。宇宙間的任一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混元」之「」。

在《性命圭旨》(亨集)中,從道家丹功的角度,對「混元」、「太極」之義另有一段描述如下:「父母一念將媾之際,而圓陀陀,光爍爍先天一點靈光,撞於母胞,如此○而已。謂之「」,亦曰「無極」; 謂之「」,亦曰「圓明」; 謂之「」,亦曰「靈光」。皆指此先天一氣,混元至精而言。實生身之源,受氣之初,性命之基,萬化之祖也 …… 究竟生身本原,皆從太極中那一些兒發出來耳」。這是最早對人體「混元」之義的描述。它是指生命形成之初始的陰陽混合先天之氣而言的。

因此,用「混元」一詞來概括太極拳,又意味著繼承了中國古代道家內丹功的精華及核心。固爾,以「混元太極」之名來命名太極拳,實是恢復太極拳本來面目和原本練法的至要所在,可謂「盛名之下,終賦其實」。因為它首先告訴了我們:「練拳須明理」的「」之所在,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積澱。其次說明,該「」之所在,乃是指符合宇宙與人體的自然成化之「」,萬事萬物皆如此。就連西方文化也不能避開此「」。近代西方哲學大師康德提出的宇宙形成的「原始星雲假說」,與中國古代太極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混元太極」的理論 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理論淵源的源頭,從而,就具有了內在的博大精深之理的根基。

 

  二、「混元太極」弘揚了傳統文化之大「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曾給「道」賦以了極其廣遠而深邃的哲學意義。依我們所熟知的有:老子之「道」、莊子之「道」、漢代黃老之「道」、魏晉玄學之「道」、道教之「道」、丹功之「道」、北宋五子之「道」、南宋理學之「道」、明代心學之「道」及佛教禪宗之「道」。綜言之,上述各「道」之所言,雖名異而理同,大都體現了一種世界觀、宇宙觀、人生觀。「混元太極」正是繼承了各家「道論」的精華,提出了自己的修真大道:修德養道,內外雙求,性命雙修,境達混元。

混元太極」之大道,我認為可從三方面予以概括:一曰人合於天;二曰道合於德;三曰理合於易。

人合於天是說人身之小宇宙要合於自然之大宇宙。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練拳要與自然相合、要與自然對話,行、住、坐、卧皆如此。有不合於自然處,必離大道。如練拳之道,必達到混元一體方為上乘。要達到混元一體,就須太極太和;要太極太和,就須內外五行和順;要內外五行和順,就鬚鬚臾不離太極;要須臾不離太極,就須時刻不離丹田,要時刻不離丹田,就須起於無極,合於自然。

道合於德是說練拳之道要合於練拳之德、做人之道要合於做人之德、練拳之道要合於做人之德三個層次。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是說道生出的東西,需要德去蓄養它,從而物才能成形,器才能造成。拳道亦如此:做人之道與練拳之道相輔相成,拳道練出的功夫需要仁德去濡養才能走入正道,達至化境。無德則外五行必為七情六慾所滋擾,內外五行不和順。所以,馮師特彆強調練太極須太和。內不和順傷自己,外不和順傷他人。我國中醫理論也認為:久傷則五行逆犯,經絡阻滯,病入膏肓,回天無力。何談功夫之有?所以,混元太極強調「養浩然正氣」之大道,即練拳要正,做人要正,行氣要正,養氣也要正。天無正氣逆天道,地無正氣傷五行,人無正氣喪人倫,功無正氣失混元。只因人間有正氣,才出現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及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豪邁境界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混元太極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獨立於天地間的「浩然正氣」。行浩然正氣則「君子坦蕩蕩」,走歪門邪道則「小人常慽慽」。馮師一身正氣立於天地間,為後輩樹立了榜樣,「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怎能不出浩然正氣呢?這也正是筆者追隨馮師十幾年的修鍊精髓。這才是太極大道。

    理合於易是說每個人做事之理必須合於「」理。前已述之,易就是變易、變化。世間萬事萬物皆在運動之中,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因此,馮師常教導我們要多習古人之訓,多讀《易經》,體悟其理。師曰:「練拳須明理,理通拳法精」。此「」即拳中的「」理。我隨他練功十幾年,感覺到他時時「」不離身。例如對改拳即可謂窺一斑而見全豹。馮師練拳六十多年,改拳數次,拳越改越精,理越悟越明,氣越行越順,經絡越練越通。恰是這一點,有人不理解。殊不知,這正是對太極大道體悟的層次遞進。越悟層次就越高,知「易」與不知「易」的境界就差在理解「變易」之理上。當然低層次境界是體悟不到高層次境界的。我曾閉門研《易》六年,變易之理也略知一二,但感覺馮師對變易之理的悟性,非我輩可及也。在當今,懂太極拳且真「通」易理的「明師」確屬鳳毛麟角,反之,太極「名師」則俯拾皆是。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善的,拳之改動,是變易之理在練拳中的運用。不改動則反而是違背了「」理。所以,有些人讀「易」而不懂「易」,讀的是死「易」,馮師讀的是活「易」,高下之見,昭然若揭。

 

  三、「混元太極」恢復了古典太極拳的練法精髓:

 

    古典太極拳是何種練法今已無從見到,但也不是無據可考。各代太極拳前輩為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的練功心得——「太極拳譜」⑧⑨,我們即可從中窺見一斑。也可作為檢驗混元太極拳是否真的恢復了太極拳原本練法的標準。

    王宗岳拳論云:「太極者,無極而生」。混元太極從一開始就強調「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因此,無論站樁還是打拳,先強調從無極中生出太極。樁之「無極」,就是意念的空無一物,然後從丹田中生出一點靈犀,運化混元,方為真太極。拳之「無極」,是說在盤拳架中,當靈犀未動時意不在拳,而在空、虛、無中,有拳也是無拳,此謂拳之「無極」。所以,馮師強調:每次打第一遍拳時,都不能有拳的意識,是謂拳之「無極」。這不與王宗岳前輩練法相同么?再如:「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馮師不僅拳架數次改動,而且拆拳用招也因人、因地、因時、因勢、因招而異,這正是「混元太極」的奧妙所在。馮師常言:學拳有形似者,有神似者,當以神似為上,形似為下。拳架的每式可拆許多招,每招又可拆許多手,這麼多變化幾時學的完?關鍵是「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這一觀點,恰是宗岳前輩的精要之處。我認為:這就是太極拳之理:即練拳要明道、法、術。道為理,法為路,術為技。理正,路對,技熟,就能較快掌握混元太極的精華。當然前提是要有「明」師指點。馮師常說:太極拳練到最後是無拳可言,周身一動一太極。打拳無形,推手無勁,散手無招,見手分離。

    再如「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王宗岳前輩不提倡「過」和「不及」,馮師對這一點更是強調甚嚴,練拳步型不許膝過足尖、襠口不許低於膝,站樁不許意念太強,推手不許努勁使力,總之,強調的是一個「順」字,不順則理謬。這確實是把握了前輩太極拳家的練功精髓,繼承了太極拳的原本練法,而不是機械照搬、生吞活剝。聽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前輩太極拳師頭頂一碗水在八仙桌下練拳,從而練就一身好功夫。姑且不論正、野史有無記載,就現實考察亦可引為笑柄——拼一塊練拳場地,要多少張八仙桌呢?其次,相比於雜技演員鑽圈而言,他們尚且有碰圈之時,若在如此多的八仙桌下運動,豈不碰頭?若把注意力集中在頭上,又豈不違背太極拳神意內斂的要求?所以,這種傳說只能在武俠小說中見到,學拳者切莫上當。

 

  四、「混元太極」保持了中華武術的技擊靈魂 

 

混元太極」既是武術又是道功,固爾保留了中華武術的靈魂,即技擊。誠然,冷兵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武術更多的功用是養生、健身和藝術欣賞。但是,武術的技擊功用是不能丟掉的,否則武術就變成了體操,自身就沒有生命力了。況且,當今社會也並不是那麼風平浪靜,邪惡現象還層出不窮。惡之不去,搏擊就必有其存在的價值。馮師每看到一些公安幹警或武警戰士在同邪惡做鬥爭時受傷或獻身的消息,他總要流露一些遺憾說:「他們如果練點武術,就不會損失那麼嚴重,起碼反應速度就會幫助他脫險」。痛惜之情,溢於言表。筆者追隨馮師練拳十五年,實感「混元太極」始終未離武術技擊之魂。馮師也是以德高望重、武技精湛而著稱於武術界的。其武功、武德之高,堪為楷模。因此方能被稱為一代宗師。

混元太極」在技擊上極其講究功夫的層次。其內功作為基礎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四個層次。拳法上講究三節、四象、五行、六合諸法,並且從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周身一家、混元一體四個層次去追求。勁法上追求明勁、暗勁、化勁、虛靈勁四個層次。拳功一體是講練法,有分練、合練、混練、無法之法四個層次。如拳法之四象就可以先練雞腿,因雞腿為立身之本,故拳家無有不重視雞腿的練習者。身之起落鑽翻、步之進退顧盼,無不仰仗於雞腿。常練雞腿可避免雙重之病。拳諺云:步步不離雞腿,把把不離鷹捉。而後可接練龍身,使內外相合,經絡通暢。龍有蟄伏之能、吞吐之雄、變化之靈,若內功經絡通暢則蟄起變化輕靈如羽,沉雄俯伏凝重如山,變化藏於內而敏捷行於外。再後可練熊膀和虎抱頭,使周身一家,混元一體。練熊膀要明三節,不明三節枉勞神。拳經云:「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動輒跌傾。」同時三節又與明、暗、化三種勁法相聯,因此練熊膀就可結合練勁、明勁路。虎抱頭是更高層次的練法,是練神的。技擊講破法:破招、破勢、破氣、破神,常練虎形可使神完氣足。三節、四象的練習要在拳架中逐漸體現出來,方為正道。筆者一般都是一遍拳練一形,分練之後再合練和混練,如鷹熊合練,熊虎合練,雞龍合練,龍熊合練等,這樣收效最好。但不管內功、拳法、勁法、拳功一體之法如何練,總不能離「混元」二字,也可稱之為螺旋纏絲混元。要將各法融於螺旋纏絲混元圈中。可以說,螺旋纏絲混元圈是混元太極拳的精華。混元圈分為為外螺旋和內纏絲兩種。以肢體之軸旋轉為內纏絲,以體外之軸旋轉為外螺旋。外螺旋和內纏絲皆以丹田一粒混元內氣為主導。所以混元太極拳又特彆強調丹田一粒混元氣的修鍊。

在太極拳界馮師以推手而著名。但他更重視丹田一粒混元氣的修鍊。修鍊不僅是練,更重要的是「養」和「修」,故「煉」不同於「練」。要養精、養氣、養血、養神、養骨、養髓,要修道、修德、修性養命。他常說:「練拳不知養,到老功不長」。

為使太極拳不失其技擊靈魂,馮師在教學中總是循太極之道、依技擊之理而因才、因人施教。如馮師為我拆拳時,總是將每招每式的跌、打、摔、拿、化講清,試手也總是恰到好處。記得有一次(大約是90年)在天壇公園,他教我白鶴亮翅的側肩靠法,我總是做不好,後來讓我試一下拆手,當時我照他面部就是一個栽錘,忽覺得手臂麻了一下,身體就騰空飛出,全身平躺著摔在了地下,起來卻沒事。當時師兄弟在場觀看的有:呂寶春、唐躍新等,當我問他們這一下是怎麼出去的,他們說根本沒看清,只是見老師動了一下。可見馮師的混元太極的技擊功夫是多麼深奧。限於篇幅,此不鏖述。

 

  五、「混元太極」建立了一個科學的練功體系:

 

    凡練過混元太極的人都有一個體會:越練越想練,越練越愛練,越練越會練,越練越能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它是一個科學的練功體系。一是它有循序漸進的科學練功方法;二是它具備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三是它保持了中華武術的精髓;四是它使練功者真正地得到了身心的修鍊,而不是自欺欺人;五是在體系中,有許多有趣味的練法和項目,使得練習者百練不倦、百看不厭、百悟不盡、欲罷不能。筆者深有體會:自從練混元太極拳以來,記憶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理論和技擊水平又上一層樓。在我的學生中也有不少人治好了病、恢復了健康、增強了體質,增加了生活情趣。我們欣喜地看到,「混元太極」正以它豪邁的姿態迎接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它將繼續造福於全人類。

 

  注釋:

 

 ①.古代歷家解釋太極之涵義

 1、以「元氣」解釋太極。如:

  《漢書·律曆志》曰:「太極之,函三為一。」

     漢·鄭玄《周易注》曰:「太極,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也。」

     漢·王充,《論衡·談氣》曰:「元氣未分,混沌為一。」

     唐·孔穎達《易》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

     宋·張載《正蒙·太和篇》云:「太虛無形,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而。」、「太虛為清,凡清則通,昏則壅,清極則神」、「由太虛,有天之名;由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即是說:「天」是由清氣構成的,氣的變化過程謂之「道」,人的本質為「性」,由清氣(太虛)經過氣化過程(道)而形成;人之「性」加上知覺的作用,就產生心理活動。

 2、以「」解釋「太極」:

    宋·周敦頤《太極圖說》接受了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宋·陳摶的《無極圖》改變成為論證世界本體及其形成發展的圖式:即認為世界的本體是一個「太極圖」式的東西。太極本身無形無象、不可言說,無形而有理,人和萬物皆生於五行(金、木、水、火、土)二氣(陰、陽),「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由是太極之理化生了萬物。在《通書》中,周敦頤還進一步解釋了「」就是「太極」。他說:「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內中隱藏著宇宙、自然界之演化和生命的秘密,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太極」學說。研究太極理論必須研習《太極圖說》。

 3、以「」解釋「太極」:

   宋·邵雍根據周易的卦象,設想了一個宇宙發展模式:在《觀物外篇》中說:「為太極,又曰為太極」、「太極既分,兩儀立焉。……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意指太極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的,故無所可考,只有用心體會,故「為太極」;又太極為天地之始、萬物之所由,所以又稱之為「」。他又說:「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他認為天之道既是《周易》中的「一陰一陽之為道」。「 天由而生,地由而成,物由而形,人由而行。天地人物則異也,其與一也。無形,行之則見於事矣。」這是說:道是天、地、人、物的共同本原;其自身無形,天地萬物由之而成。

 4、以「」解釋「太極」:

以朱熹為代表,以理說太極。他認為宇宙之內有理有氣,「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之所聚,即在焉,然終為主」。他還繼承了佛教禪宗的「一法遍含一切法」之「理」和華嚴宗的「一即一切」的理法觀念,強調「太極」一理和萬法之理的關係:「總天地萬物之,便是太極」。 「太極之,正謂之極致耳」。在《周易本義·系詞上》說:「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也。」萬物之根本是理,理在氣先,理為氣本。「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一太極」、「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只是」他對「太極」的描述可以說是詳盡之極。首先,他認為太極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根源;第二,一切事物都是太極作用的結果;第三,太極具有道德屬性,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

  以上論述分別見於:《中國哲學史》(任繼愈主編人民出版社);《帛書老子注釋與研究》(許抗生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太極與八卦》(李晶偉編著天津大學出版社);

 

 ②.宋·張君房所輯道家典籍《雲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元氣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氣運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張而萬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虛,厥外為無;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又曰:「元氣於眇莽之內、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內,生乎太無,太無變而三氣明焉。三氣混沌,生乎太虛而立洞;因洞而立無,因無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無之化虛而生自然。上氣曰,中氣曰,下氣曰玄氣所生出乎元氣所生出乎始氣所生出乎;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從九反一,乃入道具;氣清成,滓凝成,中氣為,以成於;三氣分判,萬化稟生」。可見,此處「混元」之義,是指元氣的開始狀態,既可指宇宙,也可指人身。對世間諸事物而言,內混沌混沌之前為混元,精感生真一,和氣生混元,氣運立天地,化施通萬物。《雲笈七籤》宋·張君房輯   齊魯書社  1988年

 

 ③.《性命圭旨》曰:「原夫一氣蟠集,溟溟涬涬,窅窅莫測,氤氳活動,含靈至妙;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始也,是為也,故曰無始。夫天地之有始也,一氣動蕩,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聖,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極;是為太易,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為『道生一』也,是曰元始。夫天地之太極也,一氣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陰陽判分;是為太極,是為『一生二』也,是曰虛皇。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為『二生三』也,是曰混元」。《性命圭旨白話解》李建章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

 

 ④.《易緯·乾坤鑿度》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以其寂然無物故名之曰太易太初者,氣之始也,元氣之所本始;太始者,形之始也,天象形,見之所本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地質之所本也」;「太易變,教民不倦;太初而後有太始太始而後有太素;萬物,素質者也;質素未離混元。有形始於無形,有法始於無法;太易氣未分,太初氣始見,太始物有形,太素萬物素質由淳在」。《易緯·乾坤鑿度》黃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⑤.近代西方哲學大師康德提出宇宙形成的「原始星雲假說」,與中國古代太極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認為:宇宙太初之時,不同密度的物質粒子廣散瀰漫於宇宙空間。由於密度不同,導致引力和斥力不平衡:在密度集中處,形成了引力中心。質點密度越高,引力也越大。由於同時存在斥力,就使得向引力中心集中的垂直運動的微粒發生偏斜,形成了圍繞引力中心的圓周運動。因此,宇宙中就形成了無數的旋渦型運動。在引力與斥力相互制約近於平衡時,一團團的物質就形成球型的、不斷繞中軸旋轉的圓盤狀結構。再由於旋轉的物質相互摩擦及新粒子不斷從外面流入,中央球體就變熱而形成太陽,盤狀結構在旋轉中也形成了太陽系。在盤狀結構中,引力和斥力不平衡的地方繼續吸收粒子,形成新的引力中心而成為太陽系的行星,行星之間就形成了太空。剩下的不平衡處會繼續旋轉吸收粒子,形成行星的衛星。這一切過程都是在宇宙「混元」中形成的。這不就是中國的「太極」理論么?

 

 ⑥.《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馮志強編著北京市武協志強武館印製

 ⑦.《道旨論》王德有著  齊魯書社 1987年;

 ⑧.《太極拳譜》清·王宗岳等著  沈壽點校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1年

 ⑨.《太極拳研究》唐豪  顧留馨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年

一清道人  記於京十翼齋  1998年12月

推薦閱讀:

太極拳 架路區分
一一學習的【太極拳】
8000年太極真相

TAG:太極拳 | 恢復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