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的章法--詩詞創作小講(9)
提示
告各位詩友:
各位朋友律詩的字法,句法和章法到今天為止就整理完了,感謝各位的賞讀和學習。下一講講涉及到律詩的修辭及表現手法,敬請期待……
律詩的章法
「章法」也稱「篇法」。
經典論述
明王世貞:「首尾開闔,繁簡奇正,各極其度,篇法也。」清方東樹說:「章法不成就,則率漫復亂,無先後起結、銜承次第、淺深開合、細大遠近虛實之分,令人對之惛昧,不得爽豁。」他還說:「所謂章法,大約亦不過虛實順逆、開合大小、賓主人我、情景,與古文之法相似。有一定之律,而無一定之死法。變化恣肆,奇警在人。」
章法指律詩的通篇布局,但這種布局並不是死的,一成不變的,否則律詩就成了毫無生氣的八股文了。但是也不能就此說律詩全無章法可言,這些章法也不是律詩形成時人為的規定,而是人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或者說為多數詩人所遵循的。我們現在寫律詩,固然不必拘泥於傳統章法,可以在篇章布局內有所創新或突破,但首先還應對傳統章法中一些可資借鑒或參考的形式有所認識。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說:「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斂,有喚,有應。大抵一開則一闔,一揚則一抑,一象(按,指寫景)則一意(按,指抒情或議論),無偏用者。」他是就七律說的,也適用於五律。
明人吳訥《文章辨體·外集》卷首序題中引元人楊載說:「凡作唐律,起處要平直,承接處要舂(同「從」)容,轉處要變化,結處要淵永,上下要相聯,首尾要相應。」
楊載《詩法家數》中把「律詩要法」歸納為「起、承、轉、合」。
他具體解釋說:
破題:或對景「興」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
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
結句:或就題結,或開一步,或繳前聯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
他所歸納的律詩四聯布局,本身就已包含著多種寫法,其中也有值得參考的布局。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四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明費經虞《雅論》「五言四韻」引《類編》云:「(律詩)又有前實後虛、前虛後實(按,此處「實」指寫景,「虛」指抒情),亦不過情景二字易名耳。」清人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十也說:「詩家兩題,不過『寫景言情』四字。」
可見,律詩四聯中的布局,主要在於處理、安排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現在先從律詩的第一聯說起。
楊載說,破題「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也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清施補華《峴佣說詩》說:「起處須有崚嶒之勢。」他們都認為律詩首句在氣勢上宜做到使人為之一振,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律詩中首句及首聯常用的方式略有:
1. 因果倒置式:現代漢語中的因果複句一般是表原因的分句在前,表結果的分句在後。詩中這種表現方式是首聯上句寫「果」,下句說「因」,這樣就給人一種「起勢不凡」的感覺。
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臨見花,本是令人欣喜的事,可是卻說「傷客心」,這是「果」,或者說是景象和感受。下句點明因:「萬方多難。」於國家多難之中登臨見花,反倒使詩人有一種「感時花濺淚」(杜甫《春望》)的悲痛。所以《峴佣說詩》中說這種首聯「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轉一裝:『萬方多難此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便是平調」。
其他如:岑參《送張子尉南海》:不擇南州尉,高堂有老親。
高適《哭單父梁少府》: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杜甫《舟月對驛近寺》:更深不假燭,月朗自明船。
2. 上景下事式:上句描寫景象氣氛,下句述其事;而景象氣氛多加藝術渲染,或是擇取與下事貼切的典型景象。如王維《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沈德潛 《唐詩別裁集》卷九說此詩「起二句若倒轉,便是凡筆,勝人處全在突兀也」。
如:賈島《宿山寺》: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
溫庭筠《送人東遊》:古戍黃葉落,浩然離故關。
杜甫《詠懷古迹五首》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李益《鹽州過胡兒飲馬泉》: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首聯的這種寫作方式,絕句中也常用。
如: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之二: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又之三: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岑參《封大夫破播仙凱歌》:日落轅門鼓角鳴,千群面縛出蕃城。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當然,整個首聯氣勢突兀不凡,在律詩中也是常可見到的。《峴佣說詩》舉到王維下面兩首詩的首聯:《送趙都尉赴代州》: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首句或首聯固然以起勢突兀為一格,但也不宜刻意追求奇險,有嘩眾取寵之嫌。
3. 首句置問式:句首以設問作呼起語,使人有探索答案的希望,起到吸引讀者的作用,
如:
劉長卿《送齊郎中典括州》:星象移何處?旌麾獨向東。
崔峒《題崇福寺禪師院》:僧家竟何事?掃地與焚香。
李商隱《題鄭大有隱居》:結構何峰是?喧閑此地分。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陶峴《西塞山下回舟作》:匡廬舊業是誰主?吳越新居安此身。
薛能《洛下寓懷》:胡為遭遇孰為官?朝野君親各自歡。
也有整個首聯設問的,
如:皮日休《南陽潤卿將歸雷平因而有贈》:「借問山中許道士,此回歸去復何如?」
或者首聯上下句皆設問的,如劉長卿《送陸澧倉曹西上》:「長安此去欲何依?先達誰當薦陸機?」
首句置問式絕句中也常見。
如:
崔顥《長干曲四首》之一: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雍裕之《遊絲》:遊絲何所似?應最似春心。
李白《春夜洛陽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
錢起《歸雁》: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除了這些常見的首聯寫法外,其他形式還有不少,可謂不拘一格。如:一句兩分式:即一句話用首聯上下句合起來表達。
如:杜甫《歷歷》: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
錢起《題溫處士山居》:誰知白雲里,別有綠蘿春。
郎士元《送奚賈歸吳》:東南富春渚,曾是謝公游。
還有首聯皆寫景或首聯皆敘事的,也有用首聯點出時間地點的,或者用首聯點題的。 因此,首聯的寫法是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完全根據作者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定。當然,起句能夠做到氣勢不凡、具有吸引力最好。這就要看作者謀篇布局的能力和遣詞造句的功力了。
現在,再說律詩的中二聯寫法問題。
楊載《詩法家數·律詩要法》說,律詩中間兩聯「有兩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若上聯已共意,則下聯須各意。前聯既詠狀,後聯須說人事。兩聯最忌同律。」
我們先就楊氏所述舉幾則實例來略作分析。
杜甫《登岳陽樓》(中二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上聯兩句皆寫登樓所見之氣象,即楊氏所說的「共一意」(非字面意義相同的「合掌」);下聯上句寫親友杳無音訊,下句寫自己老病漂泊,即楊氏所謂「各意」。上聯詠狀,下聯說人事。
律詩中間二聯內,一聯偏重於寫景,一聯偏重於抒情或敘事,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寫法或布局,只是情與景不能脫離而應相輔相成而已。
劉長卿《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中二聯):古路無行客,寒山獨見君。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上聯寫人事,均說自己住在深山,人煙稀少,只有皇甫曾前來相訪,共意;下聯寫景,一寫斷橋,一寫澗水,各意。
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中二聯):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上聯寫人事,說自己怕帽被風吹掉而露出蕭疏的短髮,所以請別人代為正冠,共意;下聯寫景,上句寫水,下句寫山,各意。
如果首聯二句是分別寫景言事的,詩人往往在中二聯分別各以一聯與首聯的一句相照應。
如皇甫冉《三月三日義興李明府後亭泛舟》:
江南煙景復如何?聞道新亭更可過。
處處藝蘭春浦綠,萋萋藉草遠山多。
壺觴須就陶彭澤,風俗猶傳晉永和。
更使輕橈徐轉去,微風落日水無波。
頷聯寫景應首句,頸聯寫事應第二句。「新亭」是地名,東晉過江諸人常於此地宴飲。陶彭澤即彭澤令陶淵明,以樂酒而聞名;「永和」為東晉年號。
在意義的分合上,楊氏只說「若上聯已共意,則下聯須各意」。若上聯「各意」,下聯也仍多有「各意」者,只是上下聯在情(或事)與景的安排上各有側重。
如賈島《寄韓潮州愈》(中二聯):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峰懸驛路殘雲斷,海侵城根老樹秋。上聯首句是說韓愈寄給自己詩文,下句料想自己寄給韓愈的書信也快到達了(瀧,水名,在今廣東,時韓愈貶為潮州刺史)。下聯上句是寫自己所在之處與韓愈遠隔,下句寫韓愈所在的南方景象,兩句皆以景句表現兩地之阻隔和凄涼。上下兩聯每句各寫一事,均為「各意」,但兩聯一側重於人事,一側重於景象,避免了楊載所說的「同律」(指兩聯所詠皆一事)。
由於中間兩聯一般須對仗,它又是律詩的主幹部分,詩人每傾力於此二聯。在長期的詩歌創作中,留下了不少警策句或佳句。正如明人李東陽《麓堂詩話》所說:「唐律多於聯(指中二聯)上著工夫。」
張說《南中別蔣五岑向青州》:
有淚皆成血,無聲不斷腸。
杜甫《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又《月夜憶舍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又《春夜喜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韓愈《祖席》:
榮華今異路,風雨昔同憂。
朱灣《尋隱者韋九於東溪草堂》:四面雲山誰做主?數家煙火自為鄰。
許渾《咸陽城東樓》: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上面所說的律詩中二聯一情一景式的布局並不是一種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實際上,在律詩創作中,僅就中二聯而言,是變化多姿的。主要還有:
1. 情景交融式: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情與景「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清人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也說:「詩有情中景,且以律詩淺言之:四句兩聯(按,指中二聯)必須情景互換,方不復沓。更要識景中情,情中景,二者循環相生,即變化不窮。」
清人沈德潛十分讚賞清許潤《舟泊劍津懷亡友劉復庵》中的兩句:「可堪風雨孤舟夜,白髮盈頭哭故人」,說:「哭故人,一層;白髮盈頭,一層;孤舟,一層;夜,一層;風雨,一層。合併寫來,如聽猿鳴三峽。」這首詩雖說是絕句,但在情景交融上,確如王夫之所說「妙合無垠」。
下面錄一些律詩的中二聯:
岑參《武威暮春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
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白髮悲明鏡,青春換敝裘。(「青春」指春季)
劉長卿《送王端公入秦赴上都》:途經百戰後,客過二陵稀。
秋草通征騎,寒城背落暉。
又《送侯侍御赴黔中充判官》:
猿啼萬里客,鳥似五湖人。
地遠官無法,山深豈淳?
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青楓江」又名「青楓浦」,在湖南;白帝城在長江三峽西口)
杜甫《宿府》: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2.二聯皆景式:
《雅論》「五言四韻」下引《類編》說:「(律詩)中四句皆景物曰『四實格』。」可見律詩中亦有此一格。
如:
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隔牗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孟浩然《途中遇晴》:
天開斜景遍,山出晚雲低。
余濕猶沾草,殘流尚入溪。
李白《渡荊門送別》: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元稹《和樂天早春見寄》: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東面受風多。
湖添水色消殘雪,江送潮頭涌漫波。
朱慶餘《南湖》: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
蘆葉有聲疑露雨,浪花無際似瀟湘。
二聯雖都用於寫景,但一要做到景色不重複,二要做到與詩意相合。實際上,「四實格」往往不是客觀地、自然主義似地寫景,而是在景中包涵著詩人的情感或感受。
3. 二聯皆情式:這種情形,《雅論》引《類編》稱為「四虛格」。
如:
張謂《同王征君湘中有懷》:
還家萬里夢,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偏宜上酒樓。
杜甫《孤雁》: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又《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4. 二聯皆事式:此「事」指敘事。
如: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杜甫《奉贈王中允維》: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
這種二聯皆事式與上面的二聯皆情式或皆景式一樣,每聯敘述的角度應有所不同。
5. 一句情一句景式:中二聯也有情有景,但分別置於各聯的上下句。這也是古體詩常見的寫法。
如沈佺期以律詩寫的古題《古意》(中二聯):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6. 前半首寫景,後半首抒情:清施補華《峴佣說詩》說:「前半首寫光景,後半首寫感慨,少陵七律,每有此體。然必光景中隱含感慨。」這已不僅是中二聯,而是涉及全篇了。
如杜甫《野老》:
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估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三此詩後說:「前寫晚景,後寫旅情,不必承接,杜詩中偶有此格。」
7. 通篇議論或抒發感慨:這實際上是以古體詩的寫法入律詩。
又如唐人戎昱《詠史》: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此外,律詩還有其他一些篇章布局,這裡不必一一介紹。從上所述可以見到,律詩中間兩聯的寫法是多樣的,但就多數情況而言,中二聯一聯情一聯景,情與景相切,是較為普遍的章法。
這裡還要特彆強調的是,無論運用上面所說的哪種方式,律詩中的情與景都要做到協調、貼切,景為情服務,情緣景而發,即是情景分置於兩聯,也要求融洽相稱,而不能格格不入,情與景違。
至於頸聯與頷聯的關係,上面講中間二聯時已講到。楊載說頸聯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相應」,指意思或情境相呼應。「相避」,指一聯寫景,一聯抒情;或一聯「共意」,一聯「各意」。也就是說,兩聯著筆處不同,指歸卻是一樣的。楊載所說頸聯「要變化」,是指句式,這在律詩對仗中已講到,即避免與頷聯句式一律而導致「合掌」。
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說:「三四(指頷聯)貴勻稱,承上斗峭而來,宜緩脈赴之;五六(指頸聯)必聳然挺拔,別開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須振起也。」
律詩中間兩聯還有一個避忌,這就是在意思上要避免重複,或曰「相犯」。上一章講對仗時講到過的避忌是「合掌」,其第一種情形是指互相對仗的一聯上下句意義相同。這裡說的是律詩中間兩聯之中要避免出現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句子,也就是說頷聯和頸聯中的任何兩句在意思上不能相同或相近。
這裡還要談談頷聯與首聯在意義上的關係,即所謂「承」。前引楊載說,頷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莊子·列禦寇》上說:「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楊載以此為喻,說明頷聯在意義上應緊承首聯。
這種「承」,是指意義上的聯繫。頷聯無論寫景抒情,都須與首聯在意思上相關,而不能遊離於外。
如(只出首二聯):
岑參《送張子東歸》:
白羽綠弓弦,年年只在邊。
還家劍鋒盡,出塞馬蹄穿。
「劍鋒盡」「馬蹄穿」,意接「年年在邊」,備受征戰之苦。
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頷聯兩句皆接首聯下句。頷聯上句照應首聯下句中之「水」,頷聯下句照應首聯下句中之「行舟」。
由此看來,所謂頷聯要「承」,要「抱而不脫」,主要是指在意義上緊承首聯,特別是首聯下句。也有的是承接整個首聯。
如:
王維《被出濟州》:
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
執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
頷聯為「得罪」「謫去」而感慨,表面上說獲罪被貶是執政者持法,明君(皇帝)本無心,實則周旋中充滿憤激之情。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頷聯皆描寫錦官城(今四川成都)外丞相(諸葛亮)祠堂的景色。
或者頷聯各以一句承首聯中的一句。
如:杜甫《得舍弟消息》:
汝懦歸無計,吾衰往未期。
浪傳烏鵲喜,深負鶺鴒詩。
首聯上句說己之弟不能歸,下句說自己年衰亦無法前往。頷聯上句用「烏鵲噪而行人至」的俗說,照應其弟之不能到來(「浪」是「枉自」「白白地」意思);下句用《詩經·小雅·棠棣》「脊令(即「鶺鴒」)在原,兄弟急難」之典,照應己衰而無力前往,有負兄弟之情。
由上可見,無論哪種承接法,頷聯與首聯在意思上是密切相關或緊相照應的。這種意義上的聯繫,實際上是詩意的自然發展,即意義層次的內在聯繫。
現在討論一下律詩最後一聯即尾聯的寫法問題。
唐宋以來,寫作律詩十分注重起結句,結句即尾句。《詩法家數·總論》中說:「詩結尤難,無好結句,可見其人終無成也。」《四溟詩話》卷一說:「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這也就是前引楊載所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詩的結尾用「遙指」而不直說,這就給人留下了發揮想像的餘地。
沈德潛在《說詩晬語》卷上所說的結尾「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本位收住」,略嫌有點虛無飄渺,令人難於落到實處。這裡,我們拋開這類不好捉摸的議論,而就律詩中常用的一些結尾形式,並結合其所表達的內容和旨意來作一些介紹。
1. 首尾相應式。
如:孟浩然《留別王維》:
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這是詩人年四十時應進士不第,悵惘之中決定返回襄陽隱居之作。首聯中的問句「竟何待」,在尾聯中作了回答:還是不必追求功名,無所待而甘於寂寞歸隱。
岑參《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
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
澗水吞樵路,山花醉葯欄。
只緣五斗米,辜負一漁竿。
首聯說三十歲才授官(周代官階從一命到九命,「一命」代表微官),幾乎沒有做官的心情了。尾聯說為了求得薄俸,只好拋卻隱居不仕的念頭(反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身陷叛軍佔領下的長安,妻兒在鄜州。首聯想到妻子月夜對自己的思念,尾聯則盼望與妻子團聚時對月舒愁。「獨」「雙」照應,不僅是字面上的呼應,更是詩意上的緊密相扣。
從上三例可見,這種首尾相應的章法,如果不從詩的意境上著眼,去掉中二聯後,仍是一首詩意完整的絕句。這就是因為首尾兩聯在意思上是相照應的緣故。
首尾照應並不是指首聯尾聯句意相同(這也是須避免的),而是指意義上的一致、相關或相承。
如: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君盡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由「老去悲秋」而聯想到明年此時人事難料,這是一種十分自然的意義承接。
2. 點意式。
如: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離家見白雲。
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
兩地江山萬餘里,何時重謁聖明君?
時沈流放驩州,杜流放峰州(兩地均在今越南),兩人同時過嶺。前三聯景中充滿凄涼惆悵之情,但詩人的心意卻集中體現在尾聯下句:「何時重謁聖明君」——希望能再返朝廷,免除流放與離別之苦。
有的尾聯以不答答之,其寓意於不答之中。
如:王維《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尾聯用《楚辭·漁父》的典故,雖未明言,卻隱含漁父所唱的「滄浪歌」的用意——「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隨世浮沉,與時俯仰,這就是尾聯所說的窮通之理。
有的不僅在尾聯點意,而且也緊扣詩題。
如:王維《送楊少府貶彬州》: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
。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西漢初賈誼為朝廷重臣所排擠,出為長沙王太傅,道經湘水時寫下了有名的《吊屈原賦》,以發泄其不平之氣。尾聯反用這個典故,撫慰楊少府不會久滯僻州,不必哀傷氣餒。
3. 概括式:即用尾聯對上三聯所述之事加以總結。
如:李商隱《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詩中用了《長恨傳》中的傳說來描寫和敘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尾聯感慨在位四十餘年(十二年為一紀)的天子,反倒不如民間女子(名莫愁,嫁於盧家)在愛情生活上幸福美滿。
4.景句結尾式:這種情形大多是前七句敘事或抒發感慨,尾句以較典型的景象作結。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謝將軍指晉謝尚,曾鎮牛渚,聞袁宏在江上詠詩,即迎至舟中與論達旦。
尾聯往往是詩人表情達意的關鍵句,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於它不受對仗的限制,有一定的靈活性,所以律詩的尾聯和首聯一樣,較中間兩聯富於變化,搖曳多姿,形式和內容難於條概。前人認為律詩首尾兩聯在意思上都要避免「平平」(這裡「平平」不是平仄概念,而是指語意或語勢),也就是說要有起伏變化和相應的氣勢。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篇終出人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皆妙。」楊載《詩法家數·律詩要法》說:「其尾聯要能開一步,別運生意結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亦妙。」「合起意者」大概是指上面說的「首尾相應式」;「出人意表」「開一步」「別運生意」是指要出新意。
以上所及,也不過是其中較為習見的幾種而已。正如北宋梅聖俞對歐陽修所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
以上所介紹的五律和七律的章法,只能說是大多如此,也可說是後來的歸納。正如元人虞集所說:「然而聖人之筆,如化工之妙,初未嘗立例而為文也,學者設此以推之耳。至於詩亦然。」因此不能說不符合這個通例的就無好詩,如杜甫的七律時有前半首寫景色後半首抒發感慨的,也有六句言景二句言情的。
關鍵在於情景相合,既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又自然流暢,並具有詩的藝術美。所以前人說詩有法而又無法,這就取決於詩人的藝術修養和體物、感事、抒情的能力。
推薦閱讀:
※《中華詩詞三百首》教學參考資料庫之二十二
※唐詩《登高》的鑒賞是什麼?
※七言·聞江西八旬老夫婦為和女兒團聚在候車室等車吃泡麵
※古代詩詞鑒賞技法歸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