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

火葬

  用火焚化屍體的葬式,在少數民族中是僅次於土葬的一種比較流行的葬式。在歷史上彝、白、納西、拉祜、哈尼、普米、羌、畲等族都曾普遍採用火葬。後來受漢族影響,又先後改成了土葬,只有川滇大小涼山的彝族、雲南永寧的摩梭人及部分拉枯和普米還保留火葬習俗。土、裕固、蒙古、藏及傣等民族,則因宗教信仰的原因,也或多或少地採用火葬。

  土族的還本觀念 同是火葬,土族的又別是一番情景。首先,土、火葬兼用的土族,對於死亡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認為:「精肚兒來」的人,就該「精肚兒去」。所以,無論老少男女,一旦去世,即刻扒光衣物,趁屍體未僵硬,使其成母腹中胎兒的蹲坐狀,雙手合掌,兩拇指撐著下巴。入殮時,用繩在一些骨節處綰〔wǎn挽〕個結,通常7至13個結。再給遺體套上一件斗篷式葬服,下圍布裙,然後裝入靈轎。靈轎是人死後才用木板製做的,大小能蹲一個人。火葬時,把靈轎砸碎與屍同化。燒後三天撿骨灰於木匣或陶罐內,暫時掩埋。待來年清明才移埋到祖墳上。以後每年清明掃墓一次。 遠在西南的摩梭人處理屍體的方式與土族相似,也把屍體捆成蹲坐式;火葬方法又類似裕固、門巴,要邊燒邊撒酥油在屍體上。焚後,部分骨灰裝入袋內放到公共墓地上。

   顯貴達官的葬式 火葬對於藏族是僅次於塔葬的高級葬儀,享用者是活佛和大喇嘛。對於蒙古、門巴、裕固和傣等族,同樣也只有王公貴族、活佛、喇嘛、佛爺、富有者及頭人才有權火葬。除傣族外,其他幾個民族在火葬時都要耗費大量酥油。裕固族和門巴族是把酥油撒在柴架上;蒙古族則把油塗在包裹著的遺體上。藏族和門巴族一般把骨灰撒在江河中;蒙古族則把骨灰寄放在寺院里;裕固族把骨灰裝入紅布袋埋葬,並建墳。

撿骨重葬

  撿骨重葬就是把入棺埋葬數年後的遺骸掘出,裝入罐中重葬。這種葬法叫二次葬,又叫「洗骨葬」。採用這種葬法的民族認為血肉是屬於人世的,只有等肉體腐朽後,將骨頭正式埋葬,死者才能進入鬼魂世界①。在我國有這種葬習的民族還不少。 廣西桂西地區的壯族有復葬的習俗。人死後,請風水先生選定墳地,埋棺入土,墓堆呈長形。待三年或五年後,把骨骸挖出放入一隻有屍體一半高的壇內,再請風水先生另擇墓地復葬。這一次墓要堆成圓形。又經五年左右,挖起查看,壇內如有水和泥土滲入,以為不祥,得另選地再葬。如壇內無異物,就可作為「大葬」(永久埋葬)之所。有的竟復葬達四五次之多。 西林縣的瑤族也行撿骨葬。在埋棺入土幾年後,又挖開把骸骨撿入瓦壇葬回原地。 京族只有在認為原葬地不吉利時,才採取開墳撿骨重葬的補救辦法。但又忌屍骨見天,故開墳時要打著傘,把骨骸撿入一個瓶內,先存放在林邊草棚中,待擇好新墓地再重新入葬。 畲族歷史上曾行火葬,後改用土葬。人死後當日即下葬。二三年後的清明或冬至又取出骨骸放入瓮中,埋到墓洞或山坡窟窿中。  

水葬

  水葬是門巴族的普遍葬儀。由親友將亡者背到水流湍急的河邊,男伏卧,女仰放。然後將屍肢解拋入河中。也有囫圇把屍投入河中的。藏、傣、羌及獨龍族,對於不能善終者,也用水葬。

樹葬

  樹葬亦稱風葬、林葬、掛葬、空葬,與天葬同為露天葬。過去鄂倫春、鄂溫克等族用過這種葬式。人死後裝到獨木棺內,運到樹林里,把死者頭朝南放置到約兩米高的樹杈上,請巫師薩滿念咒語,親友們再進行一些祭奠活動,葬禮就完了。他們所以用樹葬,是因為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太陽會把靈魂召到天上,化為天空上的一顆星星。所以鄂倫春族特意在棺木兩端插上兩個木片,做為靈魂升天使用的翅膀。葬後一兩年,若棺木不落地,就認為死者生前的罪還沒贖清,因而沒能升天,還要請薩滿祭祀禱告。棺木落了地,亡者的靈魂就升天了。 瑤族中的茶山瑤認為小孩是由一位管生育的花婆神送的。因此,在孩子五六歲前要舉行酬謝花婆神的祭祀儀式,名叫「還花」。如還沒「還花」孩子就夭折了,他們以為孩子的靈魂又回到花婆神那兒去第二次投胎。為了讓他快去投胎,對亡故的娃娃就採用「掛葬」。即用破布或棕皮包裹起小屍體,放到竹筐中,請道公(巫師)念經後,掛到樹林中,讓其迅速腐爛。小孩的靈魂就能迅速轉世投胎了。 達斡爾族則只有患天花等頑疾及難產死亡者,才用樹葬。  

天葬

  藏、蒙古、裕固、門巴皆有此葬儀,傣族人也偶爾用之。其特點是:以屍體被猛禽吃凈為吉祥。若未被吃凈,則以為死者罪孽深重,還要請喇嘛念經超度,直至屍體被吃完。當然各族天葬又不全是一個模式。 天葬是藏族最普遍的葬儀。在藏族聚居區都設有天葬場,有專門的人員。親人亡故後,在家停放三日,請喇嘛念經,然後由司葬人員將屍體背到天葬場,放在天葬台上把屍體肢解成碎塊,拌上糌〔zān簪〕粑、酥油撒餵給等候在周圍的鷹群。屍體被吃完,就以為死者升天了,眾家人為之慶幸。如若未被吃凈,就要再出錢請喇嘛為之超度,直至其被吃凈升天,家人始能安心。在門巴族,天葬是喇嘛和有錢人的特權。 蒙古族只有牧區採用天葬,又叫野葬。即把屍體放在荒野上,任憑禽獸爭食。其家人在死者葬後49日或百日內,不剃鬚發,不飲酒作樂,遇客也不寒暄,以示對亡者的哀悼。裕固族則選好葬地,把屍體靠在大石頭上,待三日後去看結果。天葬後還要設墓,即壘一堆石頭代表葬了一個死人,石堆按長幼順序排列。 景頗和土等民族,夭折的小孩也用天葬。  

土葬

  即將屍體埋於土中的一種葬式。始於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中期。它普遍流行於世界各地的民族中。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採用土葬或以土葬為主的有: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民族:回、東鄉、撒拉、保安、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和滿、朝鮮、赫哲、達斡爾、壯、苗、瑤、布依、土家、侗、水、黎、仫佬、仡佬、毛難、畲、京、高山、傣、白、哈尼、傈僳、基諾、景頗、阿昌、佤、布朗、德昂、怒、獨龍、羌、珞巴、錫伯、俄羅斯等族。鄂倫春、鄂溫克、彝、納西、土、裕固、蒙古、拉祜、普米等族也大部分或部分採用土葬。也就是說土葬是我國少數民族最普遍的葬式。當然有些民族是因受漢族土葬的影響,而改行土葬的。雖說都行土葬,具體的葬法又有許多種,如有用棺槨〔guǒ果〕的,有不用的;有講究厚葬的,也有提倡速葬薄葬的;有撿骨重葬的,還有疊葬的,等等

塔葬

 塔葬又稱靈塔葬,是藏族最高的葬儀。只有達賴、班禪及其他大活佛才能享用塔葬。他們死後先用鹽水洗乾淨,風乾後用香料保存起來,然後放到專門建造的金質或銀質的塔內,供後人頂禮膜拜。 喪葬習俗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從上面已經看出許多民族的葬式是發生過變化的。最明顯的是火葬,原來不少民族採用,後來變得所剩無幾。如今,人們又重新重視火葬,城市的居民幾乎普遍採用這種葬式。少數民族中行火葬和土葬的也越來越多了,葬儀也逐漸地簡化了。

無棺速葬

  在眾多的土葬習俗中,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獨樹一幟。我國的10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大都集中在西北地區。因為受同一種宗教的影響,使他們的喪葬習俗有許多共同之處,比較明顯的有:他們的土葬不用棺槨;提倡速葬薄葬,一般是早死午葬,晚死晨葬,停屍不超過三天;屍體需由同性的親人為之凈身(洗屍),用白布包裹;放入墓穴時,屍體要頭朝北、腳朝南,面向西方(因為伊斯蘭教的聖地在中國的西方);婦女不得送葬;從人死到下葬,乃至各種祭日、百日、周年等一系列活動,都要請阿訇念經主持。現以回族為例: 親人亡故,即請阿訇念經,屍體頭朝北,腳沖南,面向西停放在屍床上。然後凈身,為之穿上「開凡」(屍衣)。在屍體的口、鼻、耳、眼等處放上一些香料,然後把屍體移進清真寺送屍用的長匣--「塔布提」內,阿訇及眾親友面對「塔布提」站立,阿訇口誦《古蘭經》舉行「站禮」儀式(類似與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就抬至墳地掩埋。 墓坑深約二米,在坑的西壁掏一個上圓下平,高約一米,長可容身的洞,將屍體頭北腳南,面向西側卧於洞內,封上洞口,再填上墓坑,墳堆做成魚脊形。葬後,阿訇再念一段《古蘭經》,葬禮就結束了。 整個葬禮中親友不得哭泣,據說哭對亡人不利。婦女則不許送葬。 葬後三日祭墳,請阿訇到墳地念經。一個月內逢主麻日,家屬都要到墓地誦經祈禱。40日、百日、周年還要請阿訇到墓地念經。此後只有生日和祭日才請阿訇念經。 地區不一的回族,葬俗也不盡相同,更別說其他幾個民族了。比如回族主張死在哪裡就葬在哪裡,反對將遺體運回故鄉,俗稱「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而塔吉克族卻不論遠近,必將亡者運回故鄉安葬。柯爾克孜族則有哭唱喪歌的習俗。當把死者收拾停當後,身穿黑衣、著黑紗的喪家婦女面西而坐,放聲哭唱喪歌。歌詞大都是頌揚死者行善積德及其生平事迹。親友前來弔唁,婦女也以哭唱喪歌迎客,在死者亡故的一年內,家內來了客人或親友都要哭唱喪歌;搬家路經墓地時還要哭唱喪歌。

崖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亡者遺體的一種葬俗,也屬露天葬。廣西南丹縣大瑤寨瑤族除土葬外,還盛行此葬俗。他們利用當地石山多崖洞的自然條件,把天然崖洞當成墓室,內放杉木做成的大木棺。凡人亡故後,親人就把屍體背到崖洞墓室,裝殮到大木棺中。一般一家人共用一隻棺材。羌族不滿周歲的小孩死後,家人就把他放在山洞中。 在門巴族中只有有地位的人或活佛才行崖葬。此法只需將棺木置於高山崖下,無需掩埋,屍體就可經年不腐。有錢人家的亡童也用此葬法。 由於崖葬要求比較獨特的自然條件,所以使用的並不多。

布朗族的台葬

  西雙版納的布朗族實行棺木土葬,只有高僧或高齡老人採用火葬。 布朗村寨都有一塊公共墓地--壩消,它一般在佛寺附近。墓地從高到低分成多台:最上面一台埋七八十歲的老者;次一台埋五六十歲的老人;又次一台埋三四十歲的壯年;再次一台埋已婚青年男女;再下一台埋未婚者;還有一台埋兒童;新遷入村寨的人死後埋在最下一台。這種葬法與布朗社會中嚴格的年齡輩分觀念相適應;而公共墓地,又與布朗族的農村公社制度一致。可以說這是一種村社制度下的古老葬制。 另外還有一些較有特色的葬習:如以遊獵為生的鄂倫春族,除把死者生前的馬鞍用具、弓箭等放入棺內陪葬外,還以死者的坐騎殉葬,以供他在陰間馳騁捕獵之用。廣西三沖仡佬族,為對父母表示孝道,親生兒子打下自己的牙齒放到棺內以作陪葬。仡佬族歷史上曾用過石棺,後改用木棺,安葬一般不擇地選日,倒是在墓旁植一棵風水樹--松柏或楓樹,以表示紀念。貴州從江縣高增一帶的侗族有停棺待葬的習俗,即親人亡故,先入棺停放在村外,等到寨內的同輩人全過世了,才擇日期同時下葬。 台灣某些地區的高山族,出於對死者特殊的懷念,有就地下葬之俗。即在亡者生前居室內挖一深坑,把他就地埋葬,上面蓋上一塊石板,再填上土恢復地面原樣。用這個方法,亡者就被永遠地「留住」在家中了。 有些民族則把土葬作為一種特殊情況下的葬式,即自殺、兇殺、摔死等意外死亡者和患某些惡疾及傳染病的死亡者才用土葬。藏族、門巴族等就是如此。  

獨木棺葬

  獨木棺是一種原始的葬具,是用一節粗大的樹榦,從中剖開並挖空而成。用時把屍體放進去,把兩半合攏,仍呈圓木形狀。使用獨木棺的有基諾、黎和獨龍族。50年代前,他們都處於刀耕火種的生產力水平,因而信仰也比較原始,這在他們的喪葬活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親人亡故,基諾族在死者的雙手中各放一枚雞蛋,讓他在尋找祖先的途中遇上野鬼時,打碎了給鬼吃,以求脫身。他們認為夜間是鬼魂活動的時間,所以出殯往往選在黃昏,以為這時送走死者的靈魂更妥。棺木出門前,一人手持砍刀向前後大門連砍帶吼,表示驅鬼。出殯時要灑米、鳴槍,以嚇跑鬼魂。墓地為村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獨木棺入土後,當場敲死一條狗殉葬,目的是讓狗給亡人帶路。埋後填坑,不留墳頭,只在上面蓋個小竹屋祭奠靈魂。小竹屋與活人住屋有所區別,竹梢朝下,竹根衝上。從墓地返回時,為防止陰魂跟隨回家給活人帶來不祥,必須把腳印掃掉。到家時不直接入門,而是先繞屋一圈才進門。喪家每日早晚兩次擺飯菜於專設的供桌上,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對其靈魂的敬畏,然後再把飯菜送到小竹屋中。供期有幾個月的,也有長達三年的。

   黎族也是將死者葬於公共墓地。獨龍族無固定墓地,人死後多埋於住宅附近。為了使亡人在陰間就像在陽世一樣生活,基諾和獨龍族要把死者生前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均置於棺中一起埋葬,而黎族則把它們放在墳上,供死者使用。有意思的是,這些民族雖然敬畏鬼神,但為了確保活人的安全和生活,他們限制死人的行動範圍。如為避免死人與活人同出一道門,給家人帶來不祥,獨龍族在出殯時專門另開一個出口,並且在第二年就把死人的墳用作耕地。基諾族不許任意擴大墓地,認為擴大墓地就是擴大了鬼的地盤,於活人是不利的。所以,他們在每次下葬前要清理墓地,將已埋了多年的棺木掘出棄置一邊(他們認為這些亡靈早已投生而去),騰出地皮給新故者入葬。

哈薩克族的葬儀

  哈薩克族的葬禮既按伊斯蘭教規,又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一般包括以下程序。

   停屍 親人亡故,將屍體安放在氈房的右上方,用圍帳圈起來,以白布遮蓋,死者的臉要朝向西方。遺體在家只停一兩天,由近親點燈守靈。

   報喪 請近親或鄰居中善於言辭者去向親屬報喪。到後並不直言相告,而是講些格言諺語,婉轉地告知死訊,以免死者親人感到突然和恐慌。如說: 鑽天楊一經中斷, 用金子也接不起來。 從源頭渾起的河水, 倒進水銀也不會澄清。 人不能跟著死者而死, 也沒有死者能夠復生。 說完這些,才告知誰怎樣去世。當死者親友痛哭時,要重複上述言辭安慰他們。

   弔唁 如果夫死,妻立即頭戴白布邊哭邊唱輓歌,兒媳、女兒也與母親一起哀悼。輓歌有固定的曲調,內容由親屬自己編,以表達失去親人的痛苦。主要是訴說死者的生平和讚美其品質高尚,訴說死者去世給家屬帶來的悲痛等。其悲哀之狀,催人淚下。近親來吊,在離喪家一公里左右便放聲大哭。死者家屬聽到哭聲,婦女在屋裡按年齡大小排坐,男子則到氈房外按長幼排成一行,哭唱輓歌以迎來者。來人先與男人們一一擁抱哭唱,再進屋同婦女們擁抱(兒媳輩不與公公輩擁抱)痛哭,並和死者遺體告別。在相對大哭一陣後,弔唁者請死者親人節哀,振作起來辦好後事。

   凈身 在人斷氣後立即進行。死者是男性,由堂兄弟及友好凈身;是女性,則請親友中年長女性凈身。一般是用清水周身淋浴三遍,擦乾用新白布按男三層、女五層將遺體纏起來,並替死者剪去指甲,理好頭髮,男子還要刮鬍子。然後用氈包起來,放進棺材內。

   贖罪儀式 請毛拉①為死者祈禱,幫他完成他生前未完成的禮拜義務。為了給死者贖罪,必須把一些牲畜施捨給孤苦的人並酬謝毛拉。贖罪後將靈柩移出氈房,氈房的門帘朝外翻起搭在氈房上面,表示剛死了人。然後由毛拉念經,主要內容是請真主保佑,祝死者安息。念完經,死者的親屬問眾人:「這個人生前是怎樣的人?」眾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個好人,祝他(她)升入天堂!」 送葬 人死後即派人去其父或祖父的墓地旁邊挖墓穴。死者家屬、親友一齊為之送葬。靈柩農區多用馬車拉,牧區用駱駝馱。屍體入穴時,頭朝西,腳朝東,面朝麥加方向。入葬後,毛拉念經祈禱,然後向墓穴排圓木鋪樹枝,由兄弟、兒子和親戚在上面撒土,然後其他送葬人撒土,再填好墓口。墓的外形有多種,有的在墓坑上堆沙石成丘的,有的在長方形的墓前立木牌或石碑,上寫死者姓名、年齡和去世年、月、日。

   哀悼 人死後,死者房子右邊要豎一旗弔唁,旗的顏色則因年齡不同而有區別。如死者是年輕人,掛紅色旗子;中年人,掛一半紅一半白的旗;老者則掛白旗或黑旗,均到周年才取下。周年祭時要宰死者生前的坐騎殉葬,還要重修死者的墓。①墓有蒙古包形、棺木形和塔形多種,以後者為多。

景頗族的喪舞

  景頗族視生死為自然現象。在親人亡故時,與其說他們悲哀,不如說是充滿對死者的敬意。尤其對亡故的長者,更視其為榮歸故里而給予極大的敬重。為了表達這種心情,往往要在喪者家中,圍著死者跳「格崩」①舞。人們擊起深沉的大芒鑼,跟隨四個領舞者,以古樸豪放的舞姿表現景頗先民披荊斬棘,艱苦創業。舞者形象地表現磨刀、砍地、燒地、點谷、收穫、平地、打猴子等一系列生產勞動和狩獵活動的情景。且邊舞邊唱喪歌:「你先去了,不要悲傷,不要難過。萬物都會死的,太陽會落山,月亮會落坡,星星也會落下,牛老會縮角,樹老會枯死。老人啊,活在世上的時候,你教我們勞動生產,我們牢記住你,子孫後代稱頌你,你的名字像金子一樣發光,你沒做完的事我們接著做。」 送完葬,他們認為僅僅只送走了死者的肉體,靈魂卻還未走,所以第二步就是送魂。景頗人非常重視送魂活動,為村寨中有威望的人送魂,要跳送魂驅鬼舞--「金再再」。其動作粗獷奔放,極富民族特色。參加送魂的人先在喪主家院內跳「龍洞戈」舞:眾人有的持長刀,有的舞樹枝,且舞且歌;時而吶喊,時而鳴槍,氣勢磅礴,驚擾鬼魂。突然,有兩個化裝的似人非人的彪形大漢跳進迴旋前進的舞圈,他們全裸的身上繪有白、黑色花紋,裝扮成雌雄樣子的飛禽走獸。他們的舞步不同於眾人,而更自由洒脫。他們在舞圈內來往穿梭,其目的是警戒監視,不讓惡鬼混入。死者如是武士,他們就手持樹皮做的盾牌和木棒,跳出各種令人激動的戰鬥動作,以此表達對死者的敬意。

怒族的木板土葬

  怒族曾行過火葬,後因受周圍行土葬民族的影響,遂改為土葬。在怒族的葬俗中處處體現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入葬時,首先要依性別對屍體作不同的放置。男性直軀仰卧,女性則屈體側卧。若夫妻合葬,婦女須面向男子屈肢,男子則端然平仰。這種葬儀反映了父權制度下婦女屈從丈夫的情景。人死後,怒族興鳴竹號報喪。為死者吹竹號是對他的尊敬,至於吹幾個竹號則依據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人生閱歷而定。一般未婚男子吹一個竹號;已婚無子女的吹兩個竹號;已婚有子女的吹三個;巫師吹四個;頭人吹六到七個竹號。但婦女死後卻無權享受這種禮遇。怒族不用棺材,屍體直接放進墓穴,再用木板將屍體四面圍起來,然後填埋。死者生前用品掛於墓前,供他在冥冥世界中使用。

彝族為什麼要火葬

  對此有兩種說法:一說「死」系鬼魂作祟所致,焚屍不但可以把滯留在亡者身上的魔鬼燒死,也可使死者去找祖先如火化一般容易。另一說彝族的祖先是虎,火葬可以使亡者還原為虎,重返祖先的故里。彝族的焚屍場在離村不遠的荒野或山坡上,火化後,或就地掩埋骨灰;或裝入陶罐里,或撒在竹林里。但這還不算結束,要使亡者安生,還要在其死後數日、數月乃至數年後,由兒女請畢摩(巫師)選定吉日,到火葬地點做靈牌,帶回家中供奉,使死者的靈魂從此得到寄託。   
推薦閱讀:

晉西呂梁山區下葬習俗
世界各國的飲茶習俗
亞洲人的送禮習俗
相約端午,體驗風俗
我,結婚,被鬧過!

TAG:習俗 | 喪葬 | 喪葬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