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引起爭議的真正原因
「曹操墓」引起爭議的真正原因(2010-01-10 00:13:44)
標籤:倪方六 曹操墓 華商報 真相 反盜墓 文化 |
「曹操墓」引起爭議的真正原因——
沒有權威發現,只有「權威」的認定
在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文明華麗長袍的下面,一直活動著這樣的魅影:月黑風高夜,盜墓者正在揮動鏟子瘋狂地掘墓,捲走隨葬財物,留下一片狼藉。這是我們通常會想到的盜墓情形。這些身影草根出身,人數龐大。不計其數的盜墓活動,絕大多數是他們乾的。甚至,盜墓因此而成為360行之外的又一行。
盜墓這段「穢史」在史書中難覓蹤跡。然而,盜墓史研究學者倪方六的《中國人盜墓史》卻猶如一部「盜墓者列傳」,本期讀書周刊我們來解讀盜墓的另類「文化」。
為何「穢史」流行?
它或許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記者:我們的歷史,更多記述的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對於盜墓這段「穢史」你如何看待?為何很少能在史書中覓得蹤跡?
倪方六:「穢史」,就是「不幹凈的歷史」,這是相對於「體面的歷史」,即所謂正史而言。實際上,「穢史」是歷史背後的歷史,或說另類歷史,與正史一樣,也包含有重要的歷史信息,收藏著豐富的歷史密碼,在史學研究上,其價值同樣不可低估,可以把「穢史」理解為「民間史」。
為什麼這樣說,目前包括《二十四史》在內的所謂正史,都是高貴者的歷史,即便黃巢、李自成這類農民起義軍領導在書中出現,也都被稱為「賊」。所以,在老百姓的眼裡,正史是被官方史家美化的歷史,相反,「穢史」才最接近歷史的真實。正因為這種心態的存在,「穢史」比正史在民間流傳更廣,比「體面的歷史」更有生命力。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史書卻是為「高貴者」寫的。盜墓是一種有違人倫的骯髒行為,盜墓賊這樣的人和盜墓這樣的事,自然很難入史。即使有的「高貴者」干過盜墓這樣的勾當,也會因為「為尊者諱」的原因,而採用「春秋筆法」,將其「諱」掉,有也僅是三句兩語,一帶而過。
比如,現在目前炒得沸沸揚揚的曹操,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墓賊,但在御定為官史的《三國志》卻一個字也看不到,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認為陳壽《三國志》記事過於簡單,令當時的大學者裴松之作補註。在裴的補註里才有了曹操盜墓的說法。
盜墓行為是「穢」了一點兒,有點見不得人,所以史家在著史時往往不揭「高貴者」的短,以維護他們的歷史形象。
同樣的,與曹操同時代的東吳大帝孫權,也盜過墓,《三國志》上也不見記載。這一段史實,只能從晉人王范的《交廣春秋》上看到。而《交廣春秋》已佚,現在又是其他書轉引《交廣春秋》時,大家才知道的。
為何盜墓小說暢銷?
物慾誘惑的成分太明顯
記者:雖然盜墓的歷史鮮為人知,但是盜墓小說卻受到了不少讀者的喜愛。原因是什麼?你是否會涉獵這方面的體裁?
倪方六:盜墓小說,目前比較受讀者青睞,是一種事實。特別是在前兩年,暢銷到讓人吃驚的地步。我與《盜墓筆記》的作者南派三叔見過兩次面。南派三叔告訴我,他的前幾本盜墓小說版稅已有500萬人民幣,下面還會有多本續集的出版。從中可見,盜墓小說受讀者追捧的程度。
其實,盜墓小說並不是今天才受歡迎的,盜墓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南朝干寶的《搜神記》、葛洪的《西京雜京》、唐段成的《酉陽雜俎》、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面都有大量的以發冢盜墓為題材的小說。
盜墓小說在當下的流行,則有很深的時代背景。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一是,讀者的閱讀需求呈多元化,目前的收藏熱刺激了對物質追求十分強烈、發財念頭較急迫的盜墓賊,激活了在1949年之前十分常見的盜墓現象。而盜墓現象又激活了公眾的好奇心。在不見官方公開盜墓真實的情況下,讀者對盜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了好奇心,存在這方面的閱讀需要,使得盜墓小說成為當下受歡迎的文學品種。
二是,書商是背後「推手」,不是書商的謀劃,這股盜墓小說熱溫度不會這麼高。目前盜墓小說做得比較成功的書商,是京城出版人沈浩波。我認為,他是這波盜墓小說熱的「一號推手」。其「推出」的代表作便是《盜墓筆記》,目前已出到了第六本。
目前是網路時代,當下的盜墓小說熱與古代相比,成因挺複雜的,不再如古代讀者那樣單純,物慾誘惑的成分太明顯。
盜墓小說由全民寫作變成了「全民盜墓」,豬飼料似的快速催肥、粗製濫造、跟風之作頻現,攢書成風。在我的通俗史《盜墓史記》暢銷後,便出現了一本書名、寫法極為相似的跟風書,從我的《盜墓史記》和其他學者的書中攢一些內容,甚至連我請人寫的序都抄去,「編著」成一本書。
至於我是否會寫盜墓小說,我也曾有計劃,但我不會跟風。我要等我的盜墓史系列寫完後,再考慮寫盜墓小說。
為何「官盜」猖獗?
記者:《中國人盜墓史》中,你採用了「中國盜墓者列傳」這樣的方式。在這部盜墓者「史記」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特別的現象,盜墓的老百姓記載了2位,農民起義軍記載了1位。大多數盜墓者居然是帝王將相。這不免令人大為驚訝。為什麼會這樣?
倪方六:我這樣寫是想還原一個史實,糾正人們對盜墓者的印象。說實在的,盜墓在古代不只是有違人倫的行為,更是犯罪行為。古代官方對盜墓行為的懲處是相當厲害的,「開棺見屍者,絞。」朱元璋甚至在大明例律中規定,罪大惡極的要施以「凌遲」,千刀萬剮。
所以,過去不是走投無路、不是窮,一般老百姓是不會打盜墓的主意。我在寫作《中國人盜墓史》時了解到,在南京江寧區,過去有一股盜墓賊,都是農民「兼職」的,農閑時、過年過節時、或小孩要上學時、要用錢卻又借不到時,才會去找墓主「借點錢花」,平時不幹的。所以,真正敢公開盜墓的,都是有權有勢的,如孫權、曹操、董卓。老百姓只能選擇「月黑風高夜」出去找「活」做。在古代影響較大的盜墓事件,大多數都是「官盜」,自然,我會更多地寫到帝王將相們的盜墓事實。
從盜墓的動機來看,也決定「盜墓大腕」應該是帝王將相一族。大多數的讀者可能都會認為,盜墓就是尋寶,實際錯了,盜墓者的動機也是多元化的。最初是以「復仇」、「懲治」為代表的。如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其盜掘楚平王的墓,「鞭屍三百」,就是為了替被冤殺的父兄報仇。還有,盜墓就是挖祖墳,就是壞人家的風水。如明熹宗朱元校盜掘金陵,就是為了斷滿清人的「龍脈」。這次發現的曹魏大墓,墓主的顱骨出現異常,臉部有非自然損壞的現象,可能被盜墓者砸過,把鼻樑都打斷了,推測原因就是盜墓者的報復或是壞風水行為所致。
為何反盜墓盛行?
連孔子也設疑冢防「學術對手」報復
記者:有盜墓就有反盜墓,他們之間真是相生相剋。曹操的「疑冢」就是反盜墓使用的「障眼法」。反盜墓的「招數」主要有哪些?
倪方六:曹操是盜墓專家,也是反盜墓專家。
古代反盜墓的手法五花八門。以秘葬為例,秘葬是古代從帝王到黎民百姓都會使用的反盜墓手法。所謂秘葬,就是現在民間所謂的「偷埋」。
中國有記載的,地位比較高的秘葬者,是第一代南越王趙佗。趙佗是今河北人,他活了100多歲。他在自己的陵墓中,隨葬了大量的寶物,為了防止被盜,他的墓址嚴格保密,下葬時也是秘不示人的。當年參與造墓的工匠,很可能都讓他殺掉了。趙佗秘葬是相當成功的,其墓至今沒有被找到。當年孫權派一支軍隊去盜墓時,把廣州城挖地三尺,也沒有找到,最後找到第三代南越王的墓,盜出了包括36顆金印玉璽在內的一批寶物。深埋,就是把墓穴挖得深深的,讓一般盜墓賊無法盜掘成功。過去的葬俗一直有深埋的習慣。如現在發現的「曹操墓」,挖在15米深(在當時,離地面可能更深)的地下;秦始皇陵的地宮,據說深達30-50米。
造疑冢,就是建造多座不同的墳墓,以迷惑盜墓賊,讓其不知從哪座墓下手。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傳說,就是一個典型。當年孔子死後,傳說其學生也為他設了多座疑冢,以防被學術對手報復。
設機關,就是在墓中,特別是盜墓賊最有可能經過的墓道入口、墓門等處,安裝可以自己發揮作用的殺人工具。《史記》記載,秦始皇的陵中便設有「伏弩」。傳說,唐代風水大師袁天罡的墓中設有懸劍。
滅口就是把知情人全部殺掉。在早期,參與建造帝王陵的工匠都逃脫不了被殺的結局。即使到封建社會後期,「滅口」也是時常出現。據義大利人馬可·波羅遊歷中國後回國寫成的「遊記」中所述,當年成吉思汗在下葬時,連路途中遇到的人都不放過,統統殺掉。
積沙墓,也叫「流沙墓」,這是在造墓材質上使用的防盜手段,就是在棺材入穴正位後,回填時不是用土壤,而是使用流動性很強的乾淨細沙。這樣造出來的墓,盜洞不好打,反而容易塌方,把盜墓賊「活埋」。有的更絕,在沙中雜入帶稜角的石塊,把盜墓賊砸死在地下。這樣的墓在學術上叫積沙積石墓。
為何潑「發掘曹操墓」冷水?
記者:談到帝王墓,最近最為引人關注的莫過於曹操墓的發現。猶如曹操的72疑冢一樣,我們對於曹操墓的真偽也是充滿了疑惑與爭辯。對此,你持什麼觀點?被你「封為」「尋寶派」盜墓之王的曹操,他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倪方六:有爭議是很正常的,我也希望它真是曹操墓。
這次所謂「曹操墓」的發現,註定要鬧出動靜來。一是曹操本來就是有號召力的歷史公眾人物之一,加上之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更增加一層魅力,把大家的興趣誘得很足。
而主要的原因,是這次考古發現認定上存在問題,因為沒有發掘出可靠的,能直接證明墓主身份的物件,比如墓誌、哀冊、印璽等這類墓主「陰間身份證」。而較有說服力的是刻有「魏武王」字樣的石質物件,這一考古指向性最強的物件,又是從盜墓賊手中追繳出來的,而不是考古人員發掘出來的,所以存疑。
如果發掘出鐵證,外界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反應。如山東發掘的曹植墓、湖南發現的馬王堆墓、廣東發現的南越王二代墓,都出土了能直接證明墓主身份的物件,所以,一經公布,外面是驚喜,而不是質疑。
沒有權威的發現,而靠權威專家來認定,是靠不住的。1916年5月,在廣州龜山曾發現了一座西漢初年的大墓,等級很高,也如現在發現曹魏大墓一樣,曾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當時的國學大師、考古權威王國維便認定是第二代南越王趙眜的墓。1983年6月,廣東省政府在象山附近建築住宅樓時,趙眜的墓突然現身。王國維的權威觀點不攻自破。現在,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中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出於種種原因,力挺曹操墓,說不定將來也會成為笑話。
考古是靠發現和事實說話的,不是「論證」出來的。目前河南公布的認定是曹操墓的「六大理由」,是很沒有說服力的,外界可以找出N種理由來對其進行質疑。
曹操盜墓主要目的是為了錢,即所謂尋寶。在當時戰亂不已,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他必須籌集到更多的「軍事經費」,以保證龐大的軍事開支。
以厚葬著稱的漢梁孝王劉武墓,正好在曹操的勢力範圍內,曹操自然會想到開發這座地下銀行。
曹操盜劉武墓的故事是很精彩的,為了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效率,他還在軍隊中成立了專門的「盜墓辦公室」,專人指揮和負責——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曹操親臨盜墓現場,坐陣調度指揮,與20世紀20年代孫殿英盜清東陵極為相似。曹操公開盜墓,也許也是有由頭的,或搞軍事演習,或革劉武的命,或是考古的需要……至於他是用什麼手法把劉武墓道打開的,現在還是一個謎。
為何盜墓是文化雙刃劍?
既是破壞,也作出文化貢獻
記者:對於歷史的發現、認知,常常因古代陵墓的開掘而豐富。可以說,在厚厚的土層下,有著已經被發現或者等待發現的「挖出來」的歷史。層出不窮的考古發現,甚至盜墓者的盜墓,往往為史學的研究作出了哪些貢獻?
倪方六:盜墓也是有一定文化貢獻的。因為好多的古籍,好多的傳奇寶物,都是通過盜墓而流傳下來的。如果不是盜墓賊的光顧,這些東西可能早就爛在地下了。如著名古籍《汲冢書》(《竹書紀年》),就是因西晉初年一位名叫不準的盜墓賊,盜魏國國君的墓而發現的。
當然,需要表明我的觀點,我這樣說並不是支持盜墓,盜墓對中華文化的破壞是十分嚴重的。如唐末五代時盜墓狂人溫韜,便曾將位於關中平原上多座唐代帝王陵盜掘了,特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被他破壞得最為嚴重,書法寶典《蘭亭序》至今不見,很有可能就是讓溫韜毀了。當時他的外甥鄭玄素也參與盜陵了,他在地宮中看到唐太宗的屍體未腐,「披頭散髮」。
記者:盜墓已經是一種世界性的行為,國外的盜墓情況是怎樣的?盜墓在我國古代是重罪,世界其他國家對盜墓者有著怎樣的懲罰?
倪方六:盜墓確實是一種世界性的現象和難題。在國外,盜墓賊同樣很猖獗,文明古國埃及存世的法老墓,幾乎都被盜了,而且不止一次。當年,法國的拿破崙在入侵埃及後,有的軍人就乘機盜墓,掠奪寶物。在18、19世紀,還有不少外國人士以考古的名義進入埃及,行盜墓之實,這與民國初年,西方的漢學家們在中國西北一帶進行盜劫,性質差不多。
國際上有通例,禁止帝王陵的考古發掘,當然更不要說盜墓了。在國外,盜墓賊被逮到後也會被處以重刑,甚至處死。在中國,也是這個原則,也不提倡對帝王陵主動考古,都是「搶救性發掘」。唯一例外的是明定陵,是周恩來當年批准發掘的。但周恩來後來後悔了,在之後陝西方面提出發掘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乾陵時,周恩來否決了,表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做後人來完成。」
記者:你到過陝西哪些帝王陵,對於陝西的帝王陵墓的保護有何建言?
倪方六:陝西的漢、隋、唐帝王陵,我實地去過的不多,我計劃在今年春天去陝西實地探訪考察一下。
與陝西考古界人士交流時知道,目前陝西在對當地帝王陵的保護上是有力度的。在保護方面,陝西當地的專家更有發言權。我只是希望,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盡量避免過度的商業開發。
現在不少地方,把陵墓當成了旅遊資源來使用,對此公眾可能都習以為常了,這實際是對陵墓的一種破壞性行為。這次河南方面,在曹操墓真偽還有爭議、還在繼續發掘時,便著手搞「旅遊經濟」了,我個人覺得很不好。(本報記者張靜)
相關文章
劉慶柱:我有官方身份不方便說話
曹操墓有關史料的新發現
倪方六更多有關曹操墓文章
推薦閱讀:
※曹操傳(六)
※曹操這個人陰險狠毒,早期也敗績不少,為何還是有許多謀士和勇將投靠他?
※三國中曹操為何強大 是因為這八位將領的存在
※陳宮到底想要什麼?
※論復旦大學「曹操家族DNA課題」結論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