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文采談親子教育

              PARENTS:我和我的同事經過這些年的採訪後達成一個共識: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修鍊得很好,那麼他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位好父母,您覺得是這樣的嗎?

  林文采博士:是的。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麼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沒有辦法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也就是說,當你失敗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你會不會對自己非常嚴厲?會不會不能原諒自己?如果是的話,那麼當你成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錯時你也會這樣對他。另外一點就是你有沒有辦法管得住自己,你的內心能不能對自己堅持說"不行",如果你能做到,那麼你以後面對孩子時就能對他說"不行",如果你不能,那麼對待孩子時你可能也完全憑心情,不懂得如何拿捏分寸。所以,你們的感覺是對的,一個人是不用等到有了孩子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個好媽媽,當她面對自己的事情時,就已經可以知道答案了。

  PARENTR:但是孩子的個性似乎很難把握,在互動中也許有很多變數?

  林文采博士:孩子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天性,這些天性裡面有好的、有不好的,有優點、有缺點,甚至同樣一個特點,有時候就是優點,有時候就是缺點。比如一個人很豪爽,那他可能就不那麼細膩,這時要看父母怎樣去引領這個孩子,你能不能讓孩子在他的天性里發展他的最強處。父母通常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因為反正它已經有了。相反,對於孩子缺乏的,就會一直批評和指責。我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先建立肯定,然後再想辦法去補足他沒有的部分。你可能覺得不理解孩子,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天生的性格就跟你不一樣。你可能不了解他,但是你可以學習他的優點在什麼地方,缺點在什麼地方。優點上讓他不斷地發展,缺點上加強教育。

  PARENTS:如果說溫和而堅持的人比較容易成為好父母,是不是生性暴躁的人就會很難?

  林文采博士:暴躁,是因為你心裡有某種情緒沒有處理掉,而不是天性。我其實是一個很有性格的人,但是我不會對別人亂髮脾氣,這是我處理好了的緣故。所以,暴躁的父母首先應該去處理自己裡面的東西,而不是把情緒轉嫁給孩子。這種處理不是壓抑。如果我生氣了,我就會告訴孩子們我生氣了,我不喜歡。這時,孩子們自己就會注意了。因為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好,他們不願意去破壞這種很好的關係-其實孩子天生就知道,他的感情,生理上的需要統統都要靠父母,所以,只要是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就會想辦法不去破壞那種關係。除非你太不合理,他才會拚命地煩你。

  PARENTS: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所以,我們的情緒常常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旁觀者的眼光、同輩人之間不自覺的攀比……

  林文采博士:這涉及父母的自我認可問題,缺乏自我認可的父母,往往要通過孩子的表現和孩子的改變來證明自己的水平。比如,一位自我力量不足的媽媽總會要求孩子教養好啊、有禮貌啊、成績優秀啊……用這些來證明自己是個好媽媽。但如果你的自我認可足夠的話,孩子吵鬧時你會去想他可能情緒不好,孩子遇到了問題時,你會想作為一個媽媽應該怎麼幫助他,而不會把這些變成個人問題,腦子裡總是想"哎呀,他這個樣子讓人看到的話,會怎麼想我?"其實,孩子最討厭被利用的感覺,如果你總是對他說"你一定要好好表現,要不媽媽的臉就被你丟光了",那麼孩子明白你為他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你自己的面子,那麼他反而會變得反叛。

  PARENTS:那麼父母怎樣才能有效控制這種心態呢?

  林文采博士:先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讓自己成為一個特別多選擇的人,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成為一個能覺察到自己的內在而且能夠把內在表達出來的人。薩提亞女士認為,一個人只有把自我的部分處理好了,他就能夠去應對外界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有點兒像中醫的理念,首要的是幫助一個人健體強身,那樣即使外面有細菌、病毒,他也可以去抵擋。

  PARENTS:父母中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自己童年中越缺失的東西,成為父母后就越要給孩子補償,比如零食和玩具、自由與尊重。對於這種心理,我們該如何處理?

  林文采博士:具有這種心理的話,說明他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成長,他討厭自己的成長,他不能忘記自己對父母的渴望。這時,首先應該要求自己不要懷著太多的遺憾、渴望,因為這樣會使得自己在面對孩子時拿捏不準,要不做過頭了,要麼做太少了。然後,就是嘗試從自己的成長中看到積極的一面,問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成長?也許很困難,但是我畢竟今天活得還不錯啊,而且,因為它,我還更加堅強、獨立和包容……"童年生活中,一定會有遺憾的東西,但是也肯定帶給過你積極的東西,無論如何,你自己走過去了,也學到了很多。所以,請接納你自己,接納你的成長,放下對父母的渴望。

  PARENTS:那麼現在,當我們能夠影響孩子的童年,我們恰恰就是孩子的渴望時,是不是應該要求自己儘可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讓他今後更容易接納自己的成長呢?

  林文采博士:孩子的渴望是屬於他自己的,你沒有義務去完成他的渴望,就好像你的父母沒有義務要完成你的渴望。每個人的期待都是屬於自己的,別人如果願意完成你的期待,要心存感恩,如果沒有的話,那只是自然。如果我的孩子跟我說別人的媽媽怎樣,我會跟她說:"對不起,我做不到"。而且我會讓他知道,你能完成我的期待我很高興,但如果你不能完成,我一樣接受你,一樣喜歡你――媽媽能無條件地接受你,那麼,媽媽如果不能完全滿足你的期待,你能接受媽媽嗎?

  PARENTS:作為一個上班媽媽,我總是聽到這樣一種說法:親子時光的"質"比"量"更重要。說實話,這句話讓我很寬慰,但是不知道您是怎麼看待這種觀點的?

  林文采博士: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我覺得都重要。我認為上班媽媽有必要在小孩3歲前把工作的腳步放慢一點,做出某些調整,使得自己既能工作又不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工作上。畢竟,生孩子是自己的選擇,我們對孩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謂"重質不重量"其實是一種逃避內疚的借口。但所謂"重質",並不是說你要不停地說他,教導他,你平靜地待在他的旁邊,這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和安慰。等孩子再大些,你們同處一室,他做他的事情,你做你的事情,這也是一種陪伴,會帶給孩子安定。

  PARENTS: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學習一些心理學呢?

  林文采博士:我覺得是。就好像每個人都要懂一些營養學一樣,也應該懂一些心理學。而且,無論你要幫助自己還是要幫助孩子,都需要先懂得你們的心。

  PARENTS:我們的父輩似乎沒有多想,就完成了做父母的工作,而我們這一代的好父母之路卻似乎異常地任重道遠,這是為什麼呢?

  林文采博士:主要是因為社會類型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的家庭就是一兩個孩子,所以孩子沒有一個基本的社會團體幫助他了解人與人的不同,去學習人際交往,掌握必要的社會技能。而在以前,從兄弟姐妹到親戚鄰居,我們可以跟十幾個孩子天天在一起。玩的過程中,自己比不上人家怎麼辦,跟別人性格不同時怎麼辦,某些人性格特別凶怎麼辦,和誰鬧了彆扭怎麼辦……所有這些社會技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而不良情緒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但是現在的孩子沒有這種機會,因此責任全落在了父母身上。所以說,現在已經不能再講"以前我的父母沒有學過,不是把我也養得很好嗎"這種話。對不起,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推薦閱讀:

girasol、strider、puky、kokua兒童平衡車測評及選購指引
192.與喵共舞99~看比賽
啊,黏住了!一起來做瘋狂的史萊姆黏液
104.與喵共舞53~周末土城探險
曼谷攻略 | Whats on in Bangkok this week ?(04.16-04.22)

TAG:教育 | 親子 | 親子教育 | 文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