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

中國人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

真的不掉線嗎??、????????????

中西服飾的差異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曆朝歷代的服飾均有不同的典制規定和風俗習慣。由於儒家思想在我國古代佔有主導地位,中國服飾著裝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儒家重禮儀,所以中國的傳統服飾始終以繁冗、寬博為主要特徵。但從整體上看,因疆土廣大,各地的風俗不同,衣著習慣也各異,中國的古代服飾基本上是多民族服飾特徵相融合的產物。由於中庸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形成了穩健持重、熱愛自然與和平等特有的性格,以及知足常樂、因循守舊的思想意識。在這樣一種行為規範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下,使得中國人著裝特別講求和諧,所謂「文質彬彬」,以「謙謙君子」的風範來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

  例如: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誌,它不僅在整體造型的風格中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同時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其獨特魅力在於它所包容的文化內涵。

  西方則強調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分離,明確提出主觀為我,客觀為物,「物」與「我」是相對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們習慣於理性觀察世界和探討規律,並形成一種追求自然法則以獲得真理的作法。因而,表現出以一種理性的或科學性的態度對待服飾。服飾在西方常被看作是人體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服裝造型上強調三維空間效果,故有「軟雕塑」之稱。在結構處理上,以立體裁剪為本,注重試縫、修訂和補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體,使身體與纖維衣料之間的空隙極小,追求用服飾突出人體的曲線美,講究服飾的外輪廓線,使服裝成為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綜合反映。

  在以人體為中心進行服裝藝術的創造中,一方面使服裝順應人體曲線的走向形成不同的外輪廓;另一方面還可以用服裝塑造形體,使自然人體產生人為的變化。可以根據需要去強調、誇張人體的不同部位,如胸部、肩部或臀部等。西方服裝的造型觀念帶給服飾形態以變異性、豐富性、複雜性與創新性,許多著裝樣式根據時代的脈搏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款式的變化呈現出周期逐漸縮短、頻率逐漸加快的特點。在服裝款式造型的法則上,西方服裝的造型意識,以服裝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視覺舒適性,設計師對純粹的形狀、色彩、質感等形式因素有特殊的創造靈感,常採取自由、擬動、與習慣的衝突、與和諧的對立等表現手法。在服裝的審美上追求「真」,注重「形」所具有的審美意義,在服裝的各構成要素上較少受外力的影響。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湧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衝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於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真的不掉線嗎??、????????????

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鐘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準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
推薦閱讀:

男女之間出軌的十大差異
上交所滬港通專欄:滬港兩市規則差異帶來的風險
差異化股息紅利稅將於元旦起航·每日商報
驚!男人和女人出軌的十大差異
男人出軌女人出牆的十大差異

TAG:文化差異 | 差異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