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二>

太極拳 -

-

<流派> -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據說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的老拳師陳王庭初創太極拳,世代相傳。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髮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5派。 -

-

   -

       1.陳式太極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創,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漸進和剛柔相濟的原則。陳式第 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 (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 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 2路只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式新架套路也有兩種,一種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新架另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複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

   -

        2.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為僱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後來,楊露禪為了適應一般練拳人的需要,逐漸刪改原有發勁、縱跳、震足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子,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 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兩子,楊班侯和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多次與人交手將對方打殘打傷,因此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客觀上為太極拳樹立了威名並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也因其性格偏執極少授徒,所以傳承者很少,目前聞者有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溫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眾多,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沉自然,鍛煉步驟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 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是技擊作用。   -

-

   -

        3.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松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

-

-

       4.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得其大概,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託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準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

-

   -

       5.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學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

-

     -

       上述 5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5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

-

<發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挂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起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 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臟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它是技擊術和《孫子兵法》的有機結合。因此,太極拳特別是楊氏太極拳,拳勢簡單、易學易練,正在以其獨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愛


推薦閱讀:

太極拳研究(1,2)
吳式太極刀新36式圖譜
太極一圓的【太極推手】
三命通會卷三論太極貴
太極圖與韓國的國運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