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最深層秘密:投射和投射性認同

人際交往,無論多麼複雜,只要掌握了投射和投射性認同這兩個概念,你就不會被複雜的人際關係所困擾,並且增強理解人和包容人的博大情懷,降低負面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因此意義重大。

投射是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於1884年提出,他認為,投射是個體在自我對抗越我時,為減輕內心的不安所使用的心理防禦方式,是將自己性格、態度、動機、慾望、主觀指向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種心理活動現象。其實質是將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徵推測成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比如,有個人對同事有意見,反而問同事:你對我有什麼意見?這就是把自己對同事有意見投射到同事身上去了。比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就是把自己內心的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射到青山上去了。在古典詩詞和寓言故事中,投射的例子大號存在。

由於這個問題的存在,往往扭曲了看待別人的態度,也扭曲了人際關係,使本來很簡單的人際交往複雜化。因此,在工作、生活中,要善於識別別人對自己的投射,比如有人問你:今天看你的心情好像不是很好,是嗎?這時,你應當問他:今天你遇到什麼不高興的事了嗎?這樣一反問,就使對方有所領悟。

投射性認同是精神分析學派中的客體關係理論創始性人物克萊因提出的,是母嬰關係建立之初相互作用的一種交往方式,是最原始的心理防禦機制之一。有人將這一心理防禦類比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可見投射性認同在心理學上特別是在心理治療上其地位是多麼的重要。

這一現象是克萊因撫養孩子的親身體驗,基本含義是說,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行為做出反應的人際模式,是一個人對他人行為和情感的操縱,這一點,不僅與投射完全不同,而且非常難以理解。

投射性認同源自內心的深處,通常有三種形式:一是你在另外一個人身上看到太多的你自己以至於你對他或她產生巨大的曲解。二是通常通過行為或者態度,使他人受到激發而產生一些你不喜歡在你自己身上出現的情感體驗。三是通常通過行為或者態度,使他人受到激發而產生一些你不喜歡在你自己身上出現的情感體驗,以及變現得像那個曾經激發你討厭情緒的人。

投身性認同是一個非常難以理解但處處存在的一種心理防禦,在家庭、社會活動、上下級關係中具有普遍性。在交往中感到不暢的時候,你可能被別人限定了。你感到非常痛苦,卻找不到原因,這時,苦思冥想是沒用的,因為交往雙方都不清楚是誰使用了這一心理防禦機制,因此,特定的人際關係需要專業人士做心理疏導。由於投射性認同的複雜性,本文不能詳細敘述,希望通過專業性書籍加以理解並在工作生活中覺察。

推薦閱讀:

爸爸的爸爸叫爺爺,媽媽的伯伯叫?稱謂是一種歸屬和認同!
脆弱的台灣認同
法國總統藉助宗教找回國民的身份認同
恐怖主義、伊斯蘭教和身份認同

TAG:關係 | 秘密 | 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