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四三一卷——第四四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一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空神長行十法:
【複次凈光普照主空神,得普知諸趣一切眾生心解脫門。】
這是第一句,這一段也是十句,列舉十位表法,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復有無量主空神,所謂『凈光普照主空神』,那我們曉得每一類數量都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主空」要用現代的這個社會來做一個說明,可以說是從事於太空科技的都是屬於這一類,而在佛法裡面他是代表性空,法性空,我們佛門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意思我們要很清楚的去理解,譬如植物,我們講以桃來舉例子,桃,桃的種子就是因,是桃核,桃核種在地下,長成小樹苖,變成這個桃樹的根,桃核沒有了,這因就空了,它的果就長成桃樹,桃樹將來又結桃,結成桃,桃裡面又有桃核,所以因會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因果也是空的,萬法皆空,因果不例外。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果有三樁事情不空,第一個就是轉變,剛才講了,因變成果,果變成因,「轉變不空」,第二個現象「循環不空」,第三個現象「相續不空」。所以因果有這三個現象,我們一定要了解,說因果不空是說它這三個現象存在,轉變、循環、相續。
主空神是表諸法性空,世出世間一切法,它的體性是空寂的,這個空不是無,如果一般人把空當作「無」來解釋,那就完全錯了。這個空是有,有為什麼說它是空?因為我們六根都覺察不到,眼看不見,耳也聽不見,鼻舌身都接觸不到,意也接觸不到,意是什麼?你去想,你想也想不到,所以只好用空來表示。《般若心經》上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說明性相的關係。所有一切現相是空性變現出來的,體是空性,體既然是空性,相當然不是真有,如果你要認為所有現相是真有,那你完全搞錯了,所以《金剛經》上教給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體空寂,相雖然有,但是不可得,你的智慧就開了。如果你以為相有,相可以得到,那你完全迷失了自性。相有,為什麼不可得?幻有,所以佛在經上常常用雲來比喻,雲我們看到有,現在很清楚,我們乘飛機飛到雲層上面,沒有,不可得!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要明了,這些現相可以享受,就像雲彩一樣,可以觀賞,但是不可以得到,如果我們有得失的心,得失的心是迷惑,欣賞可以,這個很自在。於是我們知道,宇宙之間一切現相可以受用,不可以佔有,如果有佔有的這個意念,有控制這個意念,你就犯了大錯特錯,不可以控制,不可以佔有。要用什麼樣的心來對一切萬事萬法?要以性空的這個心,佛家講真心,真心是一念不生,真心是本來無一物,《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凈平等覺,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我們用現代好懂的話來講,離一切控制的念頭,離一切佔有的念頭,你才看到萬法皆如,萬法皆空。有這種學問,有這種見解的人,都叫做主空神,神是通達明了的意思。這是總說,別說就太多太多了,別說裡頭也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遠離一切染著,也是周遍法界。向下這十位主空神,他們的德號顯示出離染周遍,名都是表法的,我們來看經文。
第一尊:『普知諸趣一切眾生心』,普是普遍,沒有差別,知是了知,諸趣就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主空神沒有不知道的。為什麼?主空神證得法性身,要是在禪宗的話來講明心見性,他用真性、用真心,不同我們世間人用妄心。用真心的人,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法身菩薩,在《華嚴經》上講十眼圓明,《金剛般若經》上講五眼圓明,《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各個都證得主空神的身分。所以不可以說我們今天打個妄想沒有人知道,那錯了;我們今天做一點不善的事情,可以瞞著別人,那你也錯了,這些人瞞不過的,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他智照之中,所以他能知一切眾生心想,他從這個地方證得解脫門。第二尊:
【普游深廣主空神,得普入法界解脫門。】
『普游深廣』,我們看他的名稱。第一尊是普知諸趣,這是知;這個地方「游」,「深廣」是對法界來說的,一真法界深,十法界淺,十法界跟一真法界都是沒有邊際,這是講的廣。從這個名稱上來看,他得法上來看,我們可以想像而知,他得的是圓滿的神足通,他的身、他的智遍入法界,就像《華嚴經》上講的毗盧遮那如來,法身佛,法身佛沒有形相。毗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遍一切處,就是此地所說的「普游深廣」,普是遍的意思,普遍,普游深廣你們諸位想一想,是不是遍一切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個說法現在人很難懂,我們用現在科學家的術語來講,那是什麼?能量,科學家講能量遍虛空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佛法裡面講這就是自性,它是能變,世出世間萬事萬物是它所變,大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真心能現,所有一切現相都是這一個心現的,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同一個根源,你說這個關係多麼密切!我們學佛的人最終極的目標就是入法界,《華嚴經》到末後一品「入法界品」,《四十華嚴》這個品題字比較多一點,說得詳細一點,「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是通能入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你怎樣才能入法界?修普賢行願就入法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他們人人都入法界,人人都證普游深廣主空神,我們不能不知道。普賢菩薩之德的精神,訣竅到底在哪裡?實在就是我們平常在講堂里常說的,永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普賢大士之德精神之所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法法皆如,法法平等,現在科學家所說的,無量無邊不同維次的空間全部突破,這才能入得了法界。第三尊:
【生吉祥風主空神,得了達無邊境界身相解脫門。】
『風』在佛法裡面也是表法,它代表什麼?代表動,風是動的,不是靜止的,而這個動,『吉祥』。由此可知,這個動是從純凈純善當中生的,所謂是「動則兼善天下,靜則獨善其身」。動則兼善天下,他得的法是明了通達無量無邊境界身相,像我們常講的六道十法界無量無邊眾生。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佛身如空,是無邊境。無生無染,為吉祥風。」清涼大師說得好,所有一切眾生,說實在的、說真的,跟佛平等,佛身如空,我們的身也是空寂的,我們自己不知道。怎麼樣自己才能夠體會到自己這個身是空寂的?常念《金剛般若》末後那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把這個觀要觀成了,你就知道自身、佛身、眾生身三無差別,自性、佛性、眾生性也是三無差別,你就能入無邊境。在一切眾生分上生滅同時,如露亦如電,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不生不滅。有沒有染污?沒有染污。《中觀論》上講得好,「不生不滅,不垢不凈」,那個垢就是染污,「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是吉祥風。就在我們自身,就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確確實實沒有一分一秒離開它。佛與法身大士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迷失了事實真相,所以非染似染,非滅似滅,非常似常,好象是有這個,其實全都搞錯了,這樣才淪落在生死輪迴,過這麼辛苦的生活。佛與法身菩薩覺了,他們的生活自在,得大自在,跟一切眾生相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順境善緣隨喜,逆境惡緣也隨喜,無不成就不思議的功德。你要問為什麼他能?他離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我們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這叫凡夫,迷失了自性。底下一尊:
【離障安住主空神,得能除一切眾生業惑障解脫門。】
菩薩的名號『離障安住』,我們今天的住處都不安,身心不安,什麼原因?我們沒有離障,這個障佛經裡面常講的三障二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裡面有見思、有塵沙、有無明;所知障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成見,自以為是,不知道這是障礙,都以為自己想的、自己看法、自己作法是正確的、是對的,障礙了自性,障礙了般若智慧,障礙了自己無量無邊的德能相好。菩薩他能離障,把這個統統放下,二障三障都放下,所以身心安穩,不但心跟虛空法界融成一體,再跟諸位說,身亦如是,身心都跟虛空法界交融,他怎麼不自在?他得的法門,也就是他自己修學的法門,『能除一切眾生業惑』,如何能除?清涼說得好:「廣說聖道,則離三障,安住二空。」法相宗裡頭所說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兩句話把整個法相宗之修學都說盡了,法相宗的總綱領,後面偈頌裡頭還會說到。所以幫助一切眾生,那現在說老實話,首先要幫助我們自己,然後我們才能幫助別人。「廣說聖道」,聖道就是講的佛法,弘法利生,苦口婆心勸導社會一切大眾,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勸自己,是成就自己。所以我常常告訴同學們,我們發心為一切大眾講經說法,得利益最大的是誰?是自己,為什麼?講給別人聽就是講給自己聽,自己確確實實這一生當中一堂課都沒有缺,大眾聽經,那缺課的時間就太多太多了。我們自己講自己聽,自己勸自己,同時附帶勉勵大眾,我們才會有成就,我們才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如果自己不肯真干,自己入不了境界,離不了障難,你的身心又怎麼能安穩?
所以身心的安穩,一定要遠離障難,要安住二空,二空是人我空、法我空,換句話說,我法俱不可得!這就是我常講的,於我於法、於自身於萬法,絕對沒有一絲毫佔有的念頭,你就空了,我法就空了。決定沒有一絲毫控制的念頭,我們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所以,一切法要放得下,要在這上面下功夫。能把身相放下,你的身就健康,為什麼?身空了,空是最健康的,空怎麼會生病?有就生病了。執著這個身相,執著這個身是我,《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這四相不離,這個身就有八苦,就有三苦;你能把四相離了,四相空了,給諸位說,八苦沒有了,三苦也沒有了。八苦裡頭有生、老、病、死,有愛別離,有怨憎會,有求不得,有五陰熾盛,何以諸佛菩薩法身菩薩沒有?原來他沒有四相,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麼個道理!我們要覺悟,我們要真干,真干就是真放下,放下就契入佛法界。六道、人法界也是佛法界,餓鬼、畜生、地獄也是佛法界,著了就是眾生界,放下就是佛法界。覺悟就是佛法界,迷惑就是眾生界。覺悟的人沒有不放下的,還沒有放下,他還沒有覺悟,他還在迷惑顛倒,哪有覺悟的人不放下,哪有這種道理?再看第五尊菩薩:
【廣步妙髻主空神,得普觀察思惟廣大行海解脫門。】
清涼大師給我們註解的:「上求下化,名廣大行。為安眾生,如妙髻焉。」他說得好,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來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昨天居士林召開林友大會,他們第三十六屆新的董事舉行就職典禮,邀我去參加,林長李木源居士要我給大家講幾句話,我也很榮幸被他們邀請去觀禮,昨天出席的林友不少,我看到他這個大殿,人都坐滿了,當中還有不少站在那邊沒有座位的。我看到這是很好的一個機緣,我向大家說三樁事情,我們來到這個世間目的是什麼?意義何在?價值何在?我講三樁事情,如果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這種意識,那就是古人常說的醉生夢死,糊裡糊塗來到人間,糊裡糊塗死了,這個可惜!可惜什麼?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怎麼得人身就這麼糊裡糊塗過一輩子,人身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人身聞佛法,這是何等的幸運。世間人不懂佛法,他們把人生的目的訂在什麼?三不朽,中國儒家過去講的立功、立德、立言,青史留名,他們知道身是留不住的,要把他的榮耀讓歷史給他留下去,我們聽了也非常讚歎,難得!他這一生有他純正的目標,像宋朝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他的人生目的,他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他做到了,這個人生有意義有價值。
我們學佛之後才知道,那個目標意義價值不是真的,人生真正的目標是什麼?是求覺。學佛,「佛」是什麼意思要清楚,佛陀這個名詞是從梵文經典裡面翻譯過來的,音譯的,它的意思是覺悟,學佛就是學覺悟,唯有覺悟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標。我們這一生得人身,如何把我們的人道提升到天道?從天道提升到聲聞、緣覺、菩薩、佛道,這個目的是正確的、純正的,那我們就沒有白來了。凈宗的同修尤其難得,把目標訂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能不能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是把我們這個覺提升到真正圓滿,提升到頂點。如果真的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裡面講的道理、方法、教誨,你要不能全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你往生就沒有把握,到時候你的願與心違,很可惜!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句話講得沒錯,但是你沒有聽懂,專念阿彌陀佛,你誤會了,就只知道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這一句名號,那古人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到底念什麼?念這一句佛號沒錯,想到阿彌陀佛的教誨,《無量壽經》一開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頭一句的開示,我們有沒有想到?念阿彌陀佛一定要想到,阿彌陀佛教給我們要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就是十大願王,要落實,要兌現。佛在經上又教給我們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每天碰到人,還是張家長李家短,違背了佛陀教誨。「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我們這個身還是在造殺盜淫,怎麼辦?「善護意業,清凈無染」,意裡頭還是是非人我、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樣念阿彌陀佛怎麼能往生?所以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想到阿彌陀佛在經上怎麼教我的,我應當怎麼做,這叫真念佛,這叫會念佛!不是單單口念,身口意三業都念,口裡有佛,心裡有佛,身上有佛,身不造殺盜淫就是佛,身是佛;心沒有貪瞋痴慢,心是佛。會念才行!宗門大德常常測驗學生:「你會么?」凈土宗也不例外,你在念佛,「你會么?」這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大行』,廣大行就是菩薩行,這樣才能夠令一切眾生身心安穩,所以菩薩名號用妙髻,『廣步妙髻』來表法。再看第六尊:
【無礙光焰主空神,得大悲光普救護一切眾生厄難解脫門。】
我們讀了菩薩的名號,深深感到今天地球上的眾生處在水深火熱厄難之中,我們希求菩薩來救拔。菩薩用什麼方法來救拔?跟前面廣步妙髻主空神沒有兩樣,教化眾生!妙髻主空神是自行化他,『無礙光焰主空神』他是完全全心全力以大慈大悲救護眾生,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救苦救難。今天我們這個世界,我們曉得,細細觀察現代眾生沒有接受過聖賢的教誨,我們想到怎樣幫助他們,有機會接觸到聖賢的教誨,這是救苦救難的根本法;其次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世間人沒有愛心,自私自利太重,名利心太重,嫉妒心太重,我們知道他的病根之所在,災難根源之所在,我們從根本來救護,自己一定要做一個好樣子。他有自私自利,我確確實實沒有自私自利;他墮在名聞利養,我確實把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他沒有慈悲愛心,我要如何把慈悲愛心顯現出來,這樣才能幫助他。所以要有大智慧,要有大慈悲,切切實實的做出樣子來教化眾生,幫助他們度過這個大災難。第七位:
【無礙勝力主空神,得普入一切無所著福德力解脫門。】
眾生求福德,一切眾生可以說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世間人哪一個不求福?世間人哪一個不想求聰明智慧?哪一個人不求幸福美滿、健康長壽?我們要教他,「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清涼大師注得好,他只注了一句:「不礙福智相導,是謂勝力」,福幫助智,智幫助福,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福慧雙修,就是這個意思。主空神教導我們福慧雙修,慧是什麼?一切無所著這是慧,以一切無所著去修福,福就圓滿了,修財布施得大財富,修法布施得大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大自在。有所著,你所修的是福德;無所著,把福德變成了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以這個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個迴向不是念個迴向偈,是把自己所修一切的成果,供養一切苦難眾生,這叫迴向。佛菩薩今天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有這個機緣在澳洲建立一個學院,我們能夠將自己所有一切的福德,全部貢獻給這個學院,讓這個學院能夠培養佛教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各個不同法門的弘經傳法的法師。弘法的人多,傳法的人多了,這個世間的災難自然就消除,天災人禍縱然不能完全消除,也會減輕,也會推遲,這肯定的。第八尊:
【離垢光明主空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心離諸蓋清凈解脫門。】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惑只有智才能夠令它轉變。怎樣離垢?智慧現前就離了,這個『垢』在此地代表妄想、分別、執著,也是佛經裡面常講的見思、塵沙、無明種種不善的染污。自己能離,就有能力幫助眾生『心離諸蓋』,蓋就是垢。我們講的五蓋,五蓋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世間人所貪求的。佛用「蓋」這個名詞提醒我們,把我們自性裡面般若智慧德能蓋住了,這個蓋就是障的意思,障礙住了,自性裡面智慧德能就透不出來了。所以菩薩必須自己能離,給眾生做個榜樣,把自己怎樣遠離妄想分別執著那種經驗教導眾生,希望眾生也能覺悟,也能遠離。第九尊,凡是第九都是在法施位:
【深遠妙音主空神,得普見十方智光明解脫門。】
清涼在此地註解很簡單一句話,「妙音善說」。深遠的妙音,由此可知,他證入得深,唯有深證,才能「住真實慧」,才有能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那就是妙音。菩薩得的是『普見十方智光明』,「普見十方智光明」是講權智、後得智,這是自性般若智慧的德用,能幫助三途六道迷惑眾生,幫助他們覺悟。菩薩自證深遠,所以才有善巧方便,如果自己證得不深,我們不要說是證入了,就是以《金剛經》上佛講的深解義趣,我們對於經教理解得不夠透徹不夠深,我們也很難幫助別人覺悟。但是怎樣才能做到深解深證?這裡面有一個秘訣,秘訣就是依教奉行。我們學經教,你解得不深,你契入得不圓,什麼原因?沒有照做,念是念了,聽是聽了,可是跟自己生活脫節,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完全不起作用,這就難了。為什麼別人能夠深解、能夠深證,沒有別的,他做到了,佛在經上講的話他做到了,佛教給我們不殺生,他真做到了,他真的不殺生;教我們不偷盜,他做到了,決定沒有占人絲毫便宜的念頭;佛教給我們學布施,他做到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是布施圓滿的相,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沒有一絲毫佔有的念頭,這布施圓滿;沒有一絲毫控制的念頭,持戒圓滿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真干!所以他才能夠深解義趣,他才能夠得法喜充滿。佛陀的教誨著重在實踐,夏蓮居老居士教給我們「真干!」我們才會得受用;你要不肯真干,你怎麼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如果在那裡作夢,在那裡天天巴結佛,天天諂媚佛,以為佛會特別看重你,會給你什麼,那你全都搞錯了,那是妄想,那是迷惑顛倒。佛法真正的德用,一定要靠自己認真努力去修學,你才能真正得到。末後一位:
【光遍十方主空神,得不動本處而普現世間解脫門。】
清涼大師的註解一句提醒我們,「不壞本處,而稱周十方」,這個意思很深。主空神我們對於這個名號要清楚,前面說過這一類的菩薩他們顯示的性德,教導我們細密的觀察。我們七情五欲動於心,就把我們的性空完全掩蔽。七情五欲像烏雲一樣,把陽光完全遮蓋住了,雖然是中午,陽光遍照,可是被烏雲遮蓋這個地方一片陰暗,如同夜晚,那我們的麻煩大了。我們確確實實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心裏面充滿貪瞋痴慢,我們的自性全被淹沒掉。佛告訴我們,我們不能不求智慧,智慧透一分,這個障難就少一分,智慧透十分,障難就沒有了,所謂「智日高升則情雲自卷」。空中有太陽,顯示出虛空光明無量無邊,智跟理體要結合成一個,你就能體會到自性廣大而無有邊際。
『不動本處』,本處是真心、是理體,本處就是性空,就是一切法的空性。諸佛如來不動本處,『普現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法身菩薩就有這個能力,為什麼?法身菩薩已經證得法性空,已經證得一分法身,法身遍一切處,他怎麼會動?能現十方三世一切法界,眾生有感,佛菩薩就現身,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為眾生說法,普度眾生,普度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意義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破迷開悟,提升一切眾生智覺,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示現,意義就在此地。所以我們要學習跟佛菩薩一樣,幫助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於是我們人生的價值、意義、目標全都明顯的顯示出來了。完全能做到,我們這一生是圓滿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二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空神偈頌:
【爾時凈光普照主空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空神眾,而說頌言。】
這一行經文,是說偈的儀式,意思跟前面所說的相同。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謙德,人總要懂得謙虛,要知道恭敬,佛法從恭敬當中求。印光大師講得很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第一首:
【如來廣大目,清凈如虛空,普見諸眾生,一切悉明了。】
這是凈光普照主空神他的讚頌。從讚頌文意上來看,我們知道這是如來的化身,否則的話不可能有這麼殊勝。「普見諸眾生,一切悉明了」,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第一句是講『如來廣大目』,就是通常經上講的十眼圓明。『清凈如虛空』,「虛空」說它做清凈,就是它不染污,它能容一切法,《楞嚴經》上所講的「不礙萬象發揮」,但是它決定不染萬象。用「虛空」來比方真心,佛在經上常說,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里也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虛空的意思,這就是真正的清凈,我們的心確確實實本來無一物。現在有沒有一物?說實在的話,還是無一物,不過一些迷失自性的眾生,誤以為有一物。就像佛在《楞嚴經》上比喻的雲彩,雲彩在虛空當中,虛空裡頭有沒有雲彩?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所以佛法跟我們講事實真相:非有非無。要說到究竟處,究竟處跟你講沒有,明明是有這個雲彩,你把雲彩仔細觀察,它是空寂的,它是虛妄的,它不存在。不但云彩如是,虛空當中萬事萬象,佛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哪裡有一物?所以才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般若經》上說得好、說得多,「不可得」,虛空當中所有一切萬象都不可得,你要幾時真正證得「不可得」,這個人就成佛了,這個人般若智慧就現前,他的清凈心圓滿恢復,一點也不迷了。
清凈心、清凈眼,『普見諸眾生』。「諸眾生」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眾生」兩個字的定義我們一定要清楚,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我們不要看到這個字,以為這都是人,人叫眾生;人是眾生,物也是眾生,動物也是眾生,植物也是眾生,自然現象也是眾生,雲霧都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做眾生。換句話說,此地講的「諸眾生」,就是說我們六根所對的境界全是眾生,我們自己的根身也是眾生。『一切悉明了』,這句話就是我們常講的「宇宙人生真相」,統統清楚,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才是住真實慧。再看第二首:
【佛身大光明,遍照於十方,處處現前住,普游觀此道。】
普游深廣主空神,他的讚頌也是顯示身智二光遍照法界。『佛身大光明,遍照於十方』。也許我們感覺到佛光普照,為什麼沒有照到我?其實佛光是照著我們,我們自己有深厚的業障,把佛光給障礙住了。就像今天太陽照著大地,可是新加坡的上空有很厚的雲層,雲層把陽光遮住了。我們不見佛光是我們的業障把佛光障礙住了,不是不照。我們要問:聽說佛光沒有障礙,為什麼業障能障礙佛光?這個問話問得好,佛光確實沒有障礙,業障也障不住佛光,所以這個障礙是暫時的,是因為你一念不覺。如果你把念頭轉過來,一念覺了,你就感覺到佛光注照,佛光裡面具足無量智慧德相,你能感受得到,這個智慧德相能加持得到。那我們要怎樣才能感觸到?必須把業障消個一分,你就有一分的感觸,消兩分就有兩分的感觸。怎麼個消法?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根本無明,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必過分的去計較,減少分別;不必過分執著,破一分見思煩惱,我們就能夠感受佛光注照,才知道真正『處處現前住』,這個「住」就是「在」的意思,普游深廣主空神他證得。
我們看菩薩的名號,「普游深廣」,佛住在哪裡?「處處現前住」,換句話說,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今天講「諸佛菩薩」,大家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誤觀念,因為什麼?一定是個形像,說佛一定有個佛的樣子,不是的!我們這種想法看法錯誤。要用現代科學的講法,佛菩薩是個能量,沒有形、沒有相。現在基督教、天主教他們講上帝,上帝沒有形相,無處不在,跟我們佛法逐漸逐漸接近了。能量,我們佛法講的本性、講的法身,法身沒有相。它是能現能變,虛空世界、森羅萬象是所現所變,所現所變有相,能現能變沒有相。能現能變遍虛空法界,所以虛空法界它才有相,它那個地方要不在,那個地方哪裡會有相?這不可能。所以能變是遍虛空法界,所變的現象當然也遍滿虛空法界。普游深廣神他見道了,『觀此道』,這個見道就是明心見性。底下一首:
【佛身如虛空,無生無所取,無得無自性,吉祥風所見。】
生吉祥風主空神,他所證得的是「了達無邊境界身相解脫門」。《華嚴》也是法相六經十一論之一,這位主空神他所契入的,在大乘佛法裡面講是相宗的,相宗總綱領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是法相宗的總綱領。他的讚頌,第一句『佛身如虛空』,這是佛的法身,沒有形相。『無生無所取』,「無生」就是五法裡面,五法,諸位要記住:名、相、妄想、正智、如如。「無生」就是沒有妄想,無妄想;「無所取」就是無相、無名。名是遍計所執性,相是依他起性,我們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相是真的,堅固執著假名,我們迷在名相之中,不知道名相虛妄。他們知道,了解諸法實相,所以他不著相,他也不執著名。這些道理,老子也好象懂得,老子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也懂得這是假名,這不是真的。凡夫總是落在這裡頭,妄想、著相、執著名,這三條是凡夫境界;他已經遠離,無了。如果我們用佛在大經裡面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看這句話,妄想、相是分別,名是執著,也可以說名是分別,相是執著。總而言之一句話,法相裡面講的妄想、相、名,就是佛在《出現品》裡面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凡夫境界。
下面一句『無得無自性』,這是聖人境界。「無得」,無所得,六百卷《大般若》它的內容講什麼?我讀了之後,我總結它所講的就是「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這是「正智」,自性般若智慧。「無自性」就是相宗講的「如如」。所以這兩句裡面的內容,有名、有相、有妄想、有正智、有如如,五法都包括在裡頭。而清涼在這裡注得很好,他注得很長,我們簡單說說。他說「空」有四個意思,就是「佛身如虛空」,這四個意思包括五法,第一個是「離能取生,即絕妄想」,無生,離能取生,絕妄想。二、「離所取相,無相無名」。三、「境無自性,即是如如」,境界相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真如自性,唯心所現的。四、「心無所得,是為正智。後面大師講得好:「迷如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我們迷了,迷了自性,所以才有相、才有名、才有妄想。「悟名相之本如,執翻成智」,情執轉變成智慧。「如外無智,智體即如,此二猶空」,佛身如虛空,「寂照無礙」。這樣見佛,就叫做吉祥,『吉祥風所見』。《鈔》裡面有比較詳細的解釋,諸位自己可以做參考。第四首:
【如來無量劫,廣說諸聖道,普滅眾生障,圓光悟此門。】
這是離障安住主空神,這首偈清涼有解釋,「長行及列,併名安住」,離障安住主空神。現在它沒有說安住,它說圓光,「圓光表智,安住表定」,定慧是一體,所以此地用圓光,沒有用安住。『如來無量劫』,這是講時間之長,有恆心、有長遠心。『廣說諸聖道,普滅眾生障』,我們應當要學習。菩薩成佛,成佛之後並不休息;沒有成佛的時候自行化他、教學相長,教導眾生,資助自己的成就。所以不發心教別人,自己要想成就太難了,為什麼?我們在教學經驗當中所體會到的,許許多多的疑惑,如果不是別人提出來,我們自己想不到,以為自己沒有疑惑了;這個疑問提出來之後,我們答不出來,這才發現自己的疑惑。所以中國人講「教學相長」,佛法里常講「師資之道」,老師幫助學生,學生也幫助老師,老師幫助學生叫「教」,學生幫助老師叫「資」,資助老師,這師資之道,彼此道業都在增長。不發心教學你怎麼能成就?菩薩成佛都是從教化眾生而成就的,沒有一個菩薩不教眾生他能成得了佛的,一個例子都沒有。所以我們要有能力深入經藏、深解義趣,方法決定是從一門深入,深到什麼程度?深到見性。我們從教學、從經教裡面悟入法性,法性就是佛性。所以佛法的教學,不論是哪個宗、哪個派、哪個法門,無一不是以明心見性為宗旨,這才稱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任何一個法門都明心見性。
以《十善業道經》為例,這很淺的,小經初學的,果然能夠做到「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他就成無上道,他就明心見性,它怎麼不平等?《十善業道經》跟《大般若》平等,跟《華嚴》平等,跟《法華經》平等,它怎麼不平等?一樣的!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深入到那個程度,可是一定要深入!所以我們選擇法門,適合於自己修學的環境,適合於自己的程度就好,決定深入,絕不改變,把經裡面的道理、方法、教誨完全落實,我們就契入,入境界了。自己能夠契入,然後才能廣說,廣說是什麼意思?度各個不同根性的眾生。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你就跟他說什麼樣的法門,你說得一點都不錯。這個法門縱然沒學過,聽都沒有聽說過,你所說的不會違背佛所講的。這什麼道理?佛說法從自性里流露出來的,你所說的也從自性里流露出來,有什麼兩樣!
我們在《壇經》裡面可以體會得到,六祖能大師沒有讀過經,他不認識字,他是聽別人念經,他在聽,他聽了之後他都懂了。他對法達講《法華經》,法達誦《法華》三千部沒有開悟,念一段給六祖聽,六祖就懂得了,給他開示他就大徹大悟了。《壇經》裡面講唯識講得好,講得太好太妙了,經文只有八句偈頌,他什麼都懂,這就是佛家常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就怕你這一經沒通。什麼叫「通」?見性叫通,沒有見性沒有通。
我們今天學經之難,難在見不了性,為什麼見不了性?業障太重,處處著相,不懂得離相。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我們學教,那個方法妙絕了,你看看他教給我們的,怎樣去學教?「離言說相」,文字是言說的符號,離言說相同時就離文字相。我們要不要文字?要文字,要文字不要著文字相,你才聽得懂意思。第二個「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這裡面「如來」是名字,「聖道」是名字,「障」是名字,很多都是佛學名詞,不要執著名相。第三個秘訣「離心緣相」,聽經要一直聽下去,讀經一直讀下去,不要去想,「心緣相」是你去想,念著去想這個是什麼意思,一想就錯了,一想落在意識裡頭去了。你要是把馬鳴菩薩這個秘訣掌握到,這一生肯定開悟,時間在早遲,肯定開悟。悟了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那才真正是大通家。可是很多人不會,我們雖然常常提出來講,幾個人做到?總要懂這裡頭的道理,要認真學習。
這就叫做參究,宗門講參,教下還是講參,念佛也不離開參,參是什麼意思?不用心意識叫參。我們凡夫最難的,落在心意識裡頭,心是什麼?落印象,阿賴耶落印象;意是末那、執著;識是分別。換句話說,我們學東西,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用的是什麼心?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這個心。這個心無量劫以來用成習慣,現在一下改不好改,這是實在話,但是不好改也得要改,為什麼?不改你不能成就。什麼時候改,你什麼時候就能夠契入,入佛境界,入不二法門。關鍵不在外面,在自己。所以自己一定要了解這個事實狀況,如何自己幫助自己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參!佛家講參學。「參學」這個名詞大家很熟悉,但是不知道怎麼個參法,如果還落在心意識,那就不叫參,離心意識才叫參。
到見性之後,我們就有能力,這個能力是圓滿的、是無限的。但是我們為了教化眾生,要做慈悲的示現,要給他們做個樣子,那就是一門深入,我門門都通,我還是示現一門,給人做樣子。如果你展現出來是個大通家,門門都會、門門都好,人家看到門門都想學,結果把他的悟門堵塞,他決定不能成就,所以教初學一門深入。佛示現為菩薩,菩薩示現一門深入,在《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都是諸佛如來,示現菩薩身,示現一門深入,我們教化娑婆世界眾生,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希望將來我們的佛學院,能夠擴展為佛教師範大學,在這個地球上一個大學就夠了,裡面如果有三千個學生,每一個學生專攻一部經,那就是一部活的《大藏經》。這方法好,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一個人一部經。一切眾生想學什麼經論,我們這裡有第一老師,一生專攻專弘。其他經教可不可以學?可以,別人講經我都去聽。我把我所悟入的境界,在我這部經上來發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我們這一生過得就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決定沒有空過,度了自己也度了眾生。
【我觀佛往昔,所集菩提行,悉為安世間,妙髻行斯境。】
這是廣步妙髻主空神他的讚頌。他在前面長行裡面所說的內容,上求下化,安住世間,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學佛在行菩薩道時候那樣的修學,積集『菩提行』。什麼叫菩提行?這個字右上方圈了個圈,念去聲,當動詞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行為。菩提是覺,揀別凡夫不覺。凡夫確實醉生夢死,糊裡糊塗來到這個世間,糊裡糊塗過了一輩子,走了,非常可惜。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而易失,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非常非常不容易。佛講得沒錯,舉的比喻也非常正確。得人身、聞佛法,這是大幸,許多人聞佛法而不能依教修行,這就是古人講的「袈裟之下失人身」,倍增痛惜,真可惜。我們要問為什麼?原因不難找到,原因究竟在哪裡?佛法熏習的時間不夠。凡人在這個世間,從早到晚,你不為聖教熏習,你決定被煩惱熏習,五欲六塵的煩惱熏習;換句話說,哪一個力量大,強者先牽,牽著你受報去了,這是事實真相。為什麼古來祖師大德這樣強調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話不是我說的,古大德教我們的,非常有道理。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我們天天在學佛,天天在講經,你每天也都來聽經,每天來聽兩個小時經,一年到頭都不間斷,這就相當難得了。但是二十四小時,你每天是兩小時修菩提行,其他二十二小時還是隨順煩惱習氣,你怎麼能成就?
我們再想想古時候祖師大德,建叢林、辦學校,過去的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早年親近方東美先生,方老師這個話跟我講過十遍都不止,我印象很深刻。他告訴我,要想復興佛教,非叢林制度不可,這個話我非常深刻,叢林就是辦佛教大學。為什麼只有辦學校才能真正做到長時間的熏習?我們做學生,每天聽經、研究經教八小時,然後在念佛堂念佛八小時,一天十六個小時,「集菩提行」,還有八個小時吃飯、洗澡、洗衣服、睡覺,這是應當的,保持你身心的健康。你一天十六個小時在佛法裡頭,你那個妄想雜念才能夠壓得下去,兩個小時不行,壓不住,四個小時也不行。你才曉得叢林制度裡面,它那個方法,為什麼要這麼要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講經八小時,學生們聽了之後去思惟,八小時聽完之後,去思惟、去觀想、去坐禪,把佛的教誨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那就是修行,所以他行,他才能把煩惱伏得住,我們今天沒法子。但是現在如果是一等聰明人、善根福德人,他每天可以做十六個小時,我們利用電視機,你只要有一套光碟或者是錄像帶,你每天聽八個小時,然後你去思惟、去觀想,你去落實。陳光別老居士何以能夠預知時至往生?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把我們講經的錄像帶全部搬回家去了,他生了四年病,雖然身體衰弱,神智清楚,這個福報了不起,頭腦要清楚。躺在病床上一天看錄像帶看八個小時,不看錄像帶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想!萬緣放下,一心求生凈土,四年下來成功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你熏習的時間不夠,難!
我們將來這個學院,甚至於將來發展為大學,我們要恢復祖師的教誨,不能跟一般學校一樣。一般學校訓練什麼?訓練佛學家,訓練成佛學的學者,與生死毫不相關,那我們就全都錯了。我們的目標,希望我們佛學院將來的同學個個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決定往生。所以我們的佛學院有念佛堂、有禪堂;現代的修行,總歸納起來,不外乎禪與凈,要求把你所學的一些道理、所學的一些方法完全做到,圓圓滿滿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經教相應,我們要求這個,肯定成就。這就是熏修的時間,菩提熏修的時間決定要超過煩惱,你才有救!一半一半都靠不住,決定要超過。為自己,同時也為世間,為世間人做一個好榜樣,讓世間人看看,他這樣成就的,就能效法。我們利用現在的高科技,我們設最好的網路頻道,教室裡面上課,我們統統上網,全世界都能看到。許許多多在家的同修,他家裡面要有電腦,這電腦將來會很普遍,他在家裡頭可以修學,在家裡頭可以學習。所以這樣一個佛學院,全世界有一所就夠了,不必要多,我們一定要把人力、物力、財力集中來使用。『妙髻行斯境』,廣步妙髻主空神,他修的是這個法門。第六首:
【一切眾生界,流轉生死海,佛放滅苦光,無礙神能見。】
這是無礙光焰主空神他的讚頌。清涼大師在這裡有個小注,解釋「生死海」。『一切眾生界,流轉生死海』。《瑜伽師地論》說:「五法相似,生死得大海名」,用海來做比喻。為什麼?第一「處無邊」,海大沒有邊,「相似故」。第二「甚深」,五法的教義甚深。第三「難度」,大海太大了,渡海不容易。在從前航海用帆船,確實非常危險,近代科技發達,航海比較安全,比從前安全多了。第四「不可飲」,海水不能飲。第五「大寶所依」,海裡面的寶物很多。他的解釋是:由前面四個意思,眾生流轉;最後一個意思「大寶所依」,佛菩薩到這個地方來教化,佛菩薩是寶。
由此可知,這個話是真實的,除佛法之外,要想脫離六道輪迴,我們用佛經的術語說「無有是處」,辦不到!為什麼辦不到?沒有超越六道輪迴的智慧,你就辦不到。超越六道輪迴智慧在大乘佛法裡面;小乘法裡面,要想脫離六道輪迴非常不容易,為什麼?輪迴是怎麼來的?佛跟我們講,由於妄想分別執著三種煩惱變現出來的境界,唯識所變。佛跟我們說,如何才能脫離六道?決定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徹底放下,你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執著裡頭第一個是身見,我們常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都是屬於我,我貪、我瞋、我痴、我慢,六道凡夫哪一個不是起心動念都是我?所以人我執斷掉了,證阿羅漢果,這超越六道輪迴了。雖然超越六道輪迴,超越不了十法界,六道輪迴是內凡,四聖法界叫外凡,還是凡夫一個,他所證得的是相似位,還不是真的。必須再進一步,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也斷掉了,諸位要曉得,執著斷掉了心清凈,但不平等,阿羅漢還有傲慢的習氣在,對一切法的分別斷掉了,這心才得平等。有分別哪裡會平等?有執著就決定不能清凈。分別執著都無,才出得了十法界,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這就到一真法界。破一品無明,圓教初住菩薩,破二品無明,證二住菩薩。無明是最難斷的妄想,這個妄想非常微細,我們凡夫覺察不出來,凡夫以為沒有妄想了,其實微細的妄想,自己都覺察不出來。所以只有佛才能幫助我們得到真正究竟圓滿,世法做不到。再看底下這一句:
【清凈功德藏,能為世福田,隨以智開覺,力神於此悟。】
第七位無礙勝力主空神,他從這個地方開悟的。他的讚頌在這裡教導我們,世間的福田是什麼?『清凈功德藏』才是世間真正的福田。我們要修福,怎麼個修法?福裡頭要有智慧,『隨以智開覺』,沒有智慧,我們常講那是世間的痴福。修這種福的人,我們現前見到,現在在全世界,你們看到有得到很高地位的,有得很大財富的,億萬富翁,他是不是世間真正的福田?不是,一些跟他常常往來的人跟我們說,他生活並不快樂,富而不樂。真正的福田是什麼?幸福快樂,得大自在。他不自在,為什麼?他只有福德,他不是功德。為什麼不是功德?他沒有清凈,清凈是功德。修因要修「清凈功德藏」,這個藏是寶藏,也是含藏,我們中國人常講的「積陰德」,做的好事不要給人知道;人家知道,這個人讚歎,那個人表揚,你的這點福就報掉了。人家讚歎你是福,表揚你是福,你的福隨時就報掉了。所以古聖先賢都勸我們積陰德,陰德好,沒有人知道,不會報掉,藏在那裡,越積越厚,『能為世福田』。這是像哪些人?像古代的這些帝王,古代帝王他們的始祖決定是清凈功德藏,所以他的福報子子孫孫都享受,多少代都享不盡,積得厚!我們印祖對中國古人修積功德感受果報的,他常常讚歎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修的是清凈功德藏,確確實實能為世福田,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不衰不壞。佛修的清凈功德藏就更圓滿,更大、更不可思議。這個偈頌裡面,我們必須要記住的,福裡頭有智,智裡面有福,福慧雙修、慧智等運,才有這樣殊勝的果報。無礙勝力主空神,諸位想想,肯定他是如來化身的。底下一首:
【眾生痴所覆,流轉於險道,佛為放光明,離垢神能證。】
這是離垢光明主空神他的讚頌。離垢就是遠離煩惱,遠離一切污染,叫做「離垢」。眾生很可憐,『痴所覆』,貪瞋痴,三毒煩惱裡面最嚴重的是痴,如果他不愚痴,他就不會起貪瞋煩惱。為什麼起貪瞋煩惱?愚痴,沒有智慧,不明事理真相。隨順貪瞋痴,那就『流轉於險道』,險道是三惡道,感得三途苦報。要靠誰來幫助他?除佛以外沒有人能幫助。佛慈悲,能在惡道裡頭現身,應以畜生身得度,佛現畜生身。我們在佛門一個小冊子裡面看到,《物猶如此》,這裡面記載不少的公案,佛眼觀察畜生道裡面的畜生,看到有幾隻豬,這個小豬群,這豬可憐,佛也示現成一隻豬,在這豬群裡面天天跟這些豬講經說法,這些豬都得度,這個例子我們能夠相信。這豬群裡頭有能得度的,有不能得度的,什麼原因?過去生中曾經學佛,臨終時候一念錯了,得這個身。但是佛法所熏修的,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佛法種子還有相當的力量,佛去幫助它,它行,它能接受。佛跟它說什麼法門?決定是說念佛往生法門,這個法門是究竟度脫,畜生裡頭念佛往生的不少。
諦閑法師早年在溫州頭陀寺做住持的時候,他廟裡頭一隻大公雞往生,他把這個故事常常講給大家聽。大公雞每天跟著大家一起念佛,有一天大家念佛念完了,這隻公雞還在佛堂,它不走,香燈師要關門,趕它走,它跑到大殿當中,面對著佛像,叫了三聲,死了,站著死的,所以老和尚把它當作出家人一樣,荼毗安葬在山後。我們想到這隻公雞,前世一定是個出家人,修行的功夫也不錯,臨終一念之差變畜生身,它有靈性,它還知道念佛。過去我們在台灣,好象是在高雄,哪個地方我記不得,有一隻狗,也是每天跟著出家人上早晚殿,它上早晚殿,到大家打三皈它就走了,以後被一個出家人發現,大概它從前是這個廟裡面的住持和尚,為什麼?打三皈他就走了。有一天把這隻狗叫來訓它一頓,「你現在是畜生,不是方丈,課誦沒有做完,不可以離開。」把它訓了一頓之後,果然就乖乖的,到課誦完了跟大眾一起離開。好象以後過了幾個月之後往生了,所以有人說它的前生是這個廟裡頭的老和尚,它有靈性,它修得還不錯。為什麼墮畜生身?執著這個寺廟是他的,捨不得離開,所以只有投畜生道,還在這個寺廟裡頭。這些故事很多,我們聽了很多,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能度他,佛知道前因後果,佛知道他生生世世的行業,所以佛說法契機,能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三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空神偈頌第九首:
【智慧無邊際,悉現諸國土,光明照世間,妙音斯見佛。】
這是深遠妙音主空神他的讚頌。在前面長行我們看到他得的法門是「普見十方智光明解脫門」,這是表說法,我們在讚頌裡面學習。『智慧無邊際』,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學了佛之後才曉得,人生真正的目的是什麼?是在求覺悟。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常常也反省,也在思惟,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什麼?他老人家最後的結論,一句話:「不如學也」,學就是覺悟。我們在佛法裡面看到的,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個階位,無非是步步高升,提升自己的品位。怎麼提升法?提升自己的覺性,這是非常明顯的為我們顯示出來了;儒家沒有這樣明顯的啟示,在佛法里這麼樣的明顯。我們真正要覺悟到,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皆是菩薩學處!菩薩這個名號是從古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由此可知,真正發心求覺悟的人,這個人就叫做菩薩。佛法裡頭殊勝,用現在的話來講,他真的是民主自由開放,佛不專制,佛不執著,佛的經典決不是說非佛所說的不能稱為佛經,佛沒有這個說法。佛說五種人說經他都承認,五種是五類,每一類裡頭又不知道有多少,可以說一切眾生所說的只要與佛的宗旨相同,佛都承認這是經,跟他所說的沒有兩樣。什麼樣的原則?從覺性裡面說的就一樣,從迷情裡面說出來的,那跟佛就不一樣,佛的迷情斷盡了,所以說他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實在講,情跟智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叫它做「情」,悟的時候叫它做「智」,所以轉迷為悟,轉情識為智慧。迷情作主,這叫凡夫;智慧作主,這叫聖人、叫佛菩薩。由此可知,轉凡成聖跟轉迷成悟、轉情成智,說法不一樣,境界意思完全相同,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智慧無邊際」,我們的迷情也是無邊際;下面講『悉現諸國土』,迷悟都一樣。現在的關鍵,如何轉迷為悟、轉情為智,這個工作是神聖的,我們自己要曉得轉,同時也要幫助別人轉。世間迷的人多,悟的人也不少,如果悟的人遇到緣,他成就很快,確確實實能在一生當中完成人生的目標。《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榜樣,善財是什麼人?他是表法的,善是表有善根,他有善心,他有善念,他有善行,這個人有善根;財表福德,這個人有福報,有福報他才能遇到緣,殊勝的機緣,才能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學,好的修學環境。最勝的緣無過於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要是遇到了,哪有不一生成就的道理?所以佛法確實是當生成就的佛法,特別是《華嚴》。中國過去確實有幾位高僧大德想辦個華嚴大學,由於社會的動亂,戰爭的頻繁,沒有能辦成功。《華嚴》是佛法的根本法輪,它的教義分開來就是大小乘十個宗,合起來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無比的殊勝。一定要用真實智慧,「悉現諸國土」。我們今天住在這個地球,至少要示現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的光明,光明就是覺悟,覺悟的生活,覺悟的工作,覺悟的應酬,覺悟的生活,一定要照世間,「照世間」就是佛在經典上常講的為人演說,這就是『光明照世間』,妙音菩薩修學這個法門成就的。我們再看下面這一首,最後一首:
【佛為度眾生,修行遍十方,如是大願心,普現能觀察。】
主空神末後的這一首,是光遍十方主空神,他得的法門是「不動本處而普現世間解脫門」。本處是什麼?是講的真如自性,是說的如如不動,就是講自性本具的定慧,定是福,慧是智。「遍十方」就是度眾生,這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諸佛菩薩他們生命的意義就是廣度眾生,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修行是修給眾生看的,真修它有實效,讓眾生明顯的看出來,命運轉了,《了凡四訓》裡面講改造命運。諸位想想這個世間人,哪一個不關懷自己的命運?不管中國人外國人,不管是信宗教不信宗教,亘古以來,沒有一個眾生不關心自己的生命,不關心自己的命運,一切眾生都有這個念頭改造命運。他不知道怎麼改法,覺悟的人知道,覺就改了,迷就改不了。所以佛為一切眾生展現出一個覺悟的樣子,那就是『修行遍十方』,在一切時一切處面對一切眾生,展現一個修行的榜樣;因為能夠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得到圓滿的果報,福慧圓滿。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事業,究竟圓滿的善行,是佛行、是菩薩行,是佛菩薩的生活。我們選擇了這個行業,選擇了這種修行的法門,這是無量劫來希有的因緣,自己要明白!自己真的明白,自己才充滿了信心。信自己,信老師,信道德,這個道就是佛菩薩所傳之道,我們真信,依照這個道修行,成就無量無邊的德能。
修道是因,德是果報,德能是果報;經典上常連相合起來講,德相,德相是果報,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連世間人看相算命都常講,「相隨心轉」。這個相廣義的說,不但我們身相愈轉愈好,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看人愛,人看人歡喜。佛以相好攝受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見了佛,捨不得離開他,聽他教誨,是攝受眾生的一種手段,不是自受用。要有自受用,他還有我見、我相。沒有,完全沒有,諸佛菩薩所示現的全是他受用,沒有自受用。我們初學的凡夫,我執沒破,我見沒斷,念念當中還有自己,這個不要緊,只要你覺,為什麼?破我相我執,那是上一層的功夫,世出世間的學問總是要從基礎下手。今天縱然還有我見我相,沒有關係,只要認真肯學、肯求覺,我執我相決定是隨著時間而降溫,不知不覺當中潛移消融,不需要刻意去斷,自自然然就沒有。到幾時你自己感覺得沒有了,你的悟性就大開,教下講「大開圓解」,宗門講「大徹大悟」,這個時候利益眾生那是肯定的。
第三句講『如是大願心』,這個大願心就是四弘誓願。諸位要知道,四弘誓願第一願是目標、目的,後面三願都是佛菩薩的示現,就是「修行遍十方」。「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轉惡為善,「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轉迷為悟,「佛道無上誓願成」是轉凡為聖,諸佛如來作如是示現,普現菩薩看出來了。諸位要知道,他能看出來,他入這個境界;他不入這個境界,他看不出來。我們在般若會上看到須菩提尊者,在世尊日常生活當中,須菩提親近釋迦牟尼佛,到般若會至少親近有十幾二十年,十幾二十年常常在一起,都沒有看出來,這一天突然被他看出來了,這讚歎著「希有!世尊」,他看出來了,入佛境界;他要不入佛境界,天天跟佛在一起,看不出來。不是佛這一天特意給他作表現的,佛天天如此。我們哪一天看出來,哪一天你就入佛的境界了。
下面我們看第五段主風神,在前面我們讀過,這個一般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主持各種運動這些的人才。風就是風氣,在佛法裡面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風神他是代表方便法門,佛家教學的根本,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主風神特別代表方便。方便的力很大,大風,連千年老樹都能把它的根拔起來,顯示出方便的威力。他們的德行,佛總結一句說:「皆勤散滅我慢之心」,這一句我們總得要把它記住,這在事相上,它所表的這個境界也是很深很廣。請看經文:
【複次無礙光明主風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間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無礙光明」,風總是表無障礙的。諸位要知道,遇到障礙要懂得方便,方便就通過障礙,就破除障礙了。一般用風、用水來做比喻,老子所謂「上善若水」,水能不能擋住?這裡把它擋住,它從旁邊流了,它不一定要從這邊流,你這兒擋住,它從這邊流,這邊擋住,它從那邊流,它總有去處,這叫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最終水一定流到大海,這就是歸元是大海,無二處,方便真的是有多門。風比水就更為明顯,風所謂是無孔不入,極其微妙的小孔,風都能穿過,水穿不過,風還能穿過。我們從這些表法意思裡面去體會,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法,不是一個死呆板的法。
菩薩『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間』,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以方便風,合智日光。智入深法而無障礙,身入世間而無影像。」我們要學,我們要能夠懂得將自己的智慧方便入甚深教海。我們的身要入世間,為人演說,「而無影像」是什麼?不執著自己,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這就是無影像。幫助眾生,教化眾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像風一樣,沒有障礙了。障礙從哪裡生的?著相,著相你就生煩惱。總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示現給我們看,有佛就有魔,魔是什麼?魔是對佛所作所為嫉妒的人。世間迷人多,心量小的人多,看你做好事得福報,他心裡難過,他要想種種方法來折磨你、障礙你,這就是魔。佛菩薩確實有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把自己的姿勢降到最低,還有人嫉妒,社會大眾認同讚歎你,不嫉妒你了,什麼人嫉妒?同行相嫉。提婆達多要不出家,就不會嫉妒釋迦牟尼佛,他出了家,出了家看到佛受這麼多人尊敬,他看到難過,他想取而代之。所以這句話總要記住,「同行相嫉」。世尊已經在同行裡面表現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他一生不建道場,不作住持,不作領導人,雖然有不少人跟他學,成為一個僧團、這個團體,釋迦牟尼佛自己的心態永遠保持大家在一起同學,大家在一起都是同參道友,這個完全降低了。我們在經典上從來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姿態高高在上,我是領導人,你們是被領導的,釋迦牟尼佛沒有這個念頭。不要說沒有這種態度,念頭都沒有,他心目當中確確實實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他流出來的是一片真誠恭敬,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
偶爾也有同學來跟我講,某人說法師的壞話,我聽到這個話立刻就制止,不可以說,不但不能說,心裡頭有這個念頭都不好,為什麼?把自己純凈純善的心破壞了,這是自己受損失。如果你再宣揚,你把佛教形象破壞。佛教給我們,破和合僧的罪很重,和合僧是一個僧團,比僧團更大的是我們佛教在這個世界上的形象,這不能破壞!永遠記住「家和萬事興」,他縱然對我有誤會、對我有批評,甚至於真的惡意的毀謗,都不要緊,我們聽而不聞,不放在心上,自己反省,改過自新,修養德行,把自己往上提升。假以時間,對方將來他慢慢聽到了,我們是這樣態度,會感化他。如果聽說別人毀謗,我們聽了心裡成了怨恨,錯了,我們必定往下墮落,為什麼?把自己的清凈心破壞了,自己再有瞋恚心、再有報復心,那就不得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自害害他,我們學佛學到哪裡去了?學佛的人決定不去毀謗另外一個人,至少這是起碼的功夫,你真的學到了!看到別人惡行惡事,佛教我們怎麼做?默擯,默擯就是不說,一句話不說,看到別人善行,讚歎,別人不善的時候決定不說,佛教給我們的,他老人家自己這麼表現的。絕對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我自己心裡頭,讓我自己純凈的心變成不清凈,純善的心變成不善,這個不是自己在造業嗎?我們修成純凈純善,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得生。常常想到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個世間人有一個什麼小小過失,何必去計較?何必放在心上?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身入世間而無影像」,就是我們這個身心是透明的。我常說我們現在大環境不好,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誘惑非常嚴重,這個力量非常強大,如果不是善根福德深厚的人,敵不過!我們要如何熏修?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加強熏修,日夜不間斷,我們才能敵得過,才能不受誘惑。諸位一定要清楚,世間種種法都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你自己不想出輪迴,可以,世間種種善事你可以做;如果這一生真覺悟,輪迴太苦,無量劫來在這裡打轉,我這一生下定決心肯定要超越,那就非學佛不可,一定要接受佛法長時的熏修,我們才能有救。再看第二尊:
【普現勇業主風神,得無量國土佛出現咸廣大供養解脫門。】
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他說:「菩薩以求菩提之大心,持稱真之供具,等虛空之廣大,不礙事之繁多。而以全法之身,一念供無邊之佛,如彼風力,無不成也。」這個話要加以解釋,否則的話,一般人聽到很難懂得它的意思。最重要的,我們要有一個求大菩提的心,求大菩提的心是什麼?就是求成佛的心,求圓滿覺悟的心,這個心叫大菩提心。發心求成佛,求究竟覺,這種念頭,這種行持,就是真實供養。大師在此地講,「等虛空之廣大,不礙事之繁多」,在事相上點點滴滴都稱性,為什麼?跟你的心相應,你的心是廣大而無邊際,我今天一分錢的供養,我今天一粒米的供養,隨著我的心量擴充,也擴充到虛空法界。理如是,事亦復如是。「而以全法之身」,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學佛的人這個身,每一個毛孔,每一個毛端,現在人講的每一個細胞裡面,都充滿圓滿的佛法,全法之身!《華嚴經》裡面講的大小無礙,十方諸佛在這個毛端上轉大法輪,毛端沒有放大,十方世界沒有縮小,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我們凡夫聽了茫然無知,它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不需要等到生到極樂世界之後,那個一念能供無量無邊諸佛,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現前就做得到。這什麼道理?你的清凈心遍十方佛剎,你的善心遍十方塵剎,你的真誠遍十方塵剎,這就都供養到了。我們在觀想當中,遍處無量無邊的供具,好象這在想像,不是事實,可是你要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想像當中那些供具,十方諸佛菩薩都見到了,他也都接收到了。
在現前,我們如何落實菩薩的教誨,「普現勇業」,勇是勇猛精進,勇是敢做敢為,儒家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勇於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但是自己能力有限,一定要藉佛力加持。所以上供諸佛,下供眾生,生佛平等,修一切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我們不怕艱難,不怕辛苦,我們得到這樣殊勝究竟圓滿的佛法,我們有心有願,把佛法輾轉供養一切有情眾生,哪有不得佛力加持的道理!再看第三尊:
【飄擊雲幢主風神,得以香風普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的話很有趣味。「長風忽來」,主風神!「浮雲散滅,慈風忽起」,慈風忽然起來,「惑苦病亡」,亡當作消除,病就沒有了,你的惑、你的苦、你的病都沒有了。註解的文不多,意思非常圓滿。經文裡頭,菩薩以『香風』,這個香是表佛法的,凈土裡面特別重視,凈宗講的香光莊嚴。我們要是看到人家那個堂題上「香光堂」,就知道那是念佛堂,那是修凈土的道場,香光莊嚴!什麼香?我們燃的這個香,那個香是表法的,學佛的同修應該都知道,大家唱贊,贊子裡頭有戒定真香,你就明了。香代表什麼?香表戒定,「香風」是什麼?香風是戒定之風。香又表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位要是曉得這個意思,這個香風就代表整個的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不出戒定慧,不出五分法身;再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佛法,也不出此。
眾生的病多,太多太多了,眾生的病根只有三條,貪瞋痴,一切眾生病毒的根源就這三種,戒定慧就是滅貪瞋痴的。清涼大師說得多,惑、迷惑,慧滅迷惑,戒能滅苦,定能治病,菩薩用的是什麼風,我們就曉得了。我們自己有迷惑、有苦、有病,自己要知道用戒定慧三學來對治,果然把自己貪瞋痴這個病毒拔除了,你縱然這個身有病,很快就復原,裡面的病毒清除了,外面感染很容易治療。如果裡面病毒不能夠清楚,這個外面感染的病雖然治好了,還有複發的一天。為什麼?你那個病沒有斷根,根是貪瞋痴慢,我們世間人一般講的憂慮牽掛煩惱,自私自利,患得患失,這是病根,一定要拔除。一定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身是有為法,心也是有為法,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有為法,不是真的是假的。你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可以幫助你拔除你的病根,這樣才能夠拯救你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能夠滋養這個生命,使你這個生命得健康長壽、自在安樂。再看下面第四尊:
【凈光莊嚴主風神,得普生一切眾生善根,令摧滅重障山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此地注得很好,「福智莊嚴之風」,善根起的作用就是佛、就是智慧,「摧壞如山之障」,山在此地是比喻,比喻障礙,這個障礙是重障,是大障礙,不是小障礙。要怎樣才能夠克服?決定在善根。我們學佛的同修各個都有善根,這個善根不是這一生修成的,在過去無量劫中修成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憑藉這個,這一生才能夠得人身聞佛法,都是有來歷的。這一生能不能成就?說實在的話,關鍵在緣分。因緣具足,你的善根倍增,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如果因緣裡頭有欠缺,雖有善根,善根不能增長;同時也要知道,無量劫來我們的惡習氣,我們的不善那個根,也非常非常的嚴重。《百法明門論》裡面跟我們講的心所,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說明我們無量劫來被善的熏習,要是跟被惡的熏習兩個比較一下,我們接受惡的熏習多,善的熏習少,惡的熏習力量強大,善的熏習力量薄弱。縱然我們今天心善行善,很容易被一些惡緣干擾,譬如說聽到人家講幾句不好的話,我們心裡會難過,雖然能夠很快的就回頭,你還有這個現象,你就知道這個習氣多嚴重,一生成就那是多麼的艱難!
往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方老師常常給我講,講的遍數多了,印象就深刻。他告訴我,佛教要復興,非叢林制度不可。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起源是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師,這兩位都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惠能大師的傳人,他們兩個人提倡共修,依眾靠眾。叢林制度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教大學,我聽說過去妙湛老和尚,給趙朴老就建議過,要辦一所佛教大學,可惜這兩位老人家都往生了。我們想想有道理,唯有一個有制度、有規模的大學,才能真正做到長時熏修。所以佛教大學跟世間一般大學不一樣,它目的不一樣,方法課程怎麼能相同?佛教大學裡面的課程是三藏經典,不但著重經典的研究討論,深解義趣,更是特別著重經典裡面的理論德行如何落實。要不能落實,這做不到,佛法怎麼能興旺起來?我們今天有這個緣分在澳洲建立一個學院,這個學院可以擴展為大學,機緣有了,學生老師到哪裡找?這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我們要去找,找不到,怎麼辦?求佛,求佛菩薩,感應道交,佛菩薩一定把那些再來人都會送到這個學校。所以我們在想像當中,這個學校將來的人數不會很多,能夠有一兩百人,那就不得了!這個學校可以說「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有善根有福德、大願大行,才會進入這個道場。這個道場的特色沒有自私自利,確確實實能做到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切隨順佛陀教誨。我們的根本依就是大乘經教,特別是凈土五經一論,《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這是我們主修的課程。我們有一個兩個道友,我們也很滿足,一百兩百我們也不嫌多,全心全力把這樁事情做好,自度度他。
學院如何擴展為大學,不一定在我們這一生,不一定在我們這一代,我們知道,這個事情是要講因緣的。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緣不成熟,但是緣有了,不是沒有,他來到中國就是有了,傳一個學生,代代都是單傳。到第六代惠能大師,這才把禪宗發揚光大,他傳了四十三個人。可是真正把禪宗在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傳遍全國全世界,不是惠能大師,是馬祖百丈!又過了兩代。我們今天到澳洲這是個奇蹟,如同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一樣,什麼時候開花結果,我想不在我這一代。我們要求的就是代代都有真正善知識,都有真修實踐之人,這個道風決定要建立。我們今天是建立真正的道風與學風,我們搞這個,絕不搞名聞利養,這個樣子,我們才能夠化解自己無量劫來的煩惱重障,自己才真正在菩提道上修行證果,自行化他。重建佛教,把佛教導向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使社會大眾耳目一新,我們干這個事情,名聞利養我們連邊都不沾。我有這個機緣,我非常歡喜,我自己把我在澳洲跟此地的銀行都關閉了,一切所有的完全貢獻給學院,我將來自己在學院裡面教一門課而已。我不去管理這個學院,所以我現在積極要找一位院長,付託他,把這樁事情辦好,這是我們佛門當前第一樁的大事業。
每個人都要認真努力的學習,我們真的從斷煩惱、斷習氣,從這裡下手,一切隨順佛陀教誨,認真的修行。修行的基礎,我們今天不要求很多,只要求把我們凈宗同學守則,這裡面我們節錄《無量壽經》上的教誨六十二條,節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四十四條,總共一百零六條,我們天天要反省,有沒有做到,以這個來建立我們的德行。我們絕不自欺,絕不欺人,我們自己曉得,沒有真實的德行,不能夠接受佛菩薩的託付。今天佛菩薩將這個事業付託給我們,我們沒有真正的德行,有絲毫自欺欺人,那就全盤失敗,這一失敗,果報肯定在阿鼻地獄,道理與事實真相,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做世尊、做彌陀、做一切諸佛的真實弟子;世間別人怎麼作法,與我不相干,我自己要做到,我自己要要求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希望同學們要認真努力,不辜負這一個大事因緣,要自己知道珍重,知道自愛,知道發憤勇猛精進,這裡頭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機緣不是容易遇到的,比我們遇到佛法這個機緣還要希有,真正是無量劫來希有的因緣。我們有沒有能夠看到?有沒有能夠體會到?無量劫來希有因緣,沒有想到在我們這一生遇到了,這想想我們不行,我們的善根福德都不夠,都不夠,佛現在把這個緣分交給我們,那我們就要想到,不夠怎麼樣?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善根福德,肯定來得及,決定沒有懈怠,我們也深深相信決定能得三寶加持,龍天善神擁護,肯定得到的。我們自己有堅定的信心、不壞的信心,向這個目標努力。這個事情做成功了,全世界的眾生得福,我們想想還有什麼事業比這個更殊勝的,沒有了,我們要覺悟、要發心。我這一生聽從老師教誨,念念不忘師恩,章嘉大師給我說的:「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給你安排的,你自己不要操一點心。」所以我在這一生當中,我完全奉行老師的教誨,無論是順境逆境,我知道佛菩薩安排的。佛菩薩怎麼安排,我就怎麼樣隨順,沒有成見,沒有自己的想法跟看法,沒有,完全隨順佛陀教誨。就像善導大師所說:佛菩薩教我們做,認真努力做,佛菩薩教我們不要做,我們決定不違犯。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學問,成就自己的道業。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凈土,我們肯定得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四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風神長行第五句:
【力能竭水主風神,得能破無邊惡魔眾解脫門。】
這一句我們讀了之後,感觸很深。清涼大師註解也注得很好,「十力降魔,十軍皆殄。獨名竭水者,欲愛為初」。由此可知,什麼是魔?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面跟我們講四大類。五陰是魔,五陰是講我們的身心,我們這個色身是色陰;我們的精神:受想行識,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的意思是念念不住,識就是指阿賴耶識,受想行識就把八識統統包括了。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識就是阿賴耶識。這不是好事情,不僅是六道凡夫,這裡頭還包括四聖法界,都是八識當家、八識作主。佛為什麼說這是魔?不能見性,障礙你、折磨你,使你不能見性。四聖法界他用得正,所以他的過患少,佛在經上講的「三苦」、「八苦」他們沒有,他們只是障礙見性而已,就是這個障。六道凡夫那就嚴重了,這個魔實在講太多太多,無量無邊,叫『惡魔眾』。魔之根本,清涼大師在《鈔》裡面講的「欲」,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常常在講席裡面說,我們的病根就是自私自利,如果離開自私自利,魔雖然多,他也沒有辦法障難我們。我們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不舍掉,那就跟無邊眾魔結下不解之緣,你決定沒有辦法脫離。這四大類,五陰是一類,煩惱是一類,死魔是一類,天魔是一類。煩惱是我們無量劫來積累的不善的習氣,業習種子。天魔就是外面五欲六塵境界的誘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內外交感,我們還會有好日子過嗎?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我們在歷史上去觀察,多少帝王將相、豪門貴族,這些人的福報都是過去生中在佛門修的,前世是大法師,弘法利生,福慧雙修,才能感得人天的大福報。可是一享福,幾乎把他的福報就享盡了,沒有再修福。而修福當中造的業就重了,比一般沒有福報的人不知道要重多少倍。佛家常講這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這些事實真相,如果我們稍稍留意,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你會感覺得這個非常可怕。不說別的,就說安世高這個同學,他不是做龍王去了嗎?墮落在畜生道,由於前生修得不錯,明經好施,畜生道裡面他當龍王去了,那也享的是天福。但是他的惡習氣不改,隨順煩惱,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他自己曉得,死了以後決定墮地獄;換句話說,前世所修的靈性不泯,他還有這個覺悟,真正遇到好同學、好同參,這同參得道了,來救他、來幫助他,死了以後不墮三惡道,幫助他生忉利天。如果他再不好好修行,發出離三界的心,六道裡面的輪迴不是辦法。在六道裡頭,我們要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佛講得沒錯,肯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我們有沒有這個覺悟?真正認識清楚,就曉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是好事情。如果是好事情,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捨棄?他都得到了,真正是古人所說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得到了,他的示現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那些是惡魔,遠離為善。
他為什麼要過那種清苦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什麼過這個生活?這種生活是他在累積福報,他享受清福。這個清福一般人不懂得,清福是是什麼?心地清凈無為是福。世間人煩惱習氣重,他不懂得,他不知道這是清福。你看看世尊為我們所示現的,人家的心多清凈,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永遠保持心地的寂靜無為,接觸一切大眾,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是他的示現,是他的講經說法,一生就干這樁事情,這種功德的累積,就是無上菩提的真因。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世尊生活目的的純正,生活意義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與魔王波旬也是和睦相處。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是一個覺悟的人,應當學習的,自自然然走這個道路,成佛之道。迷的人他不知道,悟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死也稱之為魔,死魔是什麼意思?我們道業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是折磨。來生縱然能得人身,至少要耽誤二十年,中斷二十年,你又得要從頭來起,這是折磨,所以把死也稱為魔。我們曉得這一個事實真相,那就一定要知道,決定要在這一生成就,死了以後麻煩就大了。為什麼?來生能不能得人身?既然得人身,能不能有緣聞到正法?有沒有緣分遇到善友?愈想愈難,不是容易事,所以決定要在這一生成就,認真努力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在古大德他們修證的記載裡頭可以看到,大部分都能在三年五年成就,三年五年的成就,他怎麼成就?密集熏修。我們今天不能成就,說實在話,熏修的時間太少了,所以功夫不得力。如果我們有他那樣的環境,我相信我們這些人不會輸給他。最近的這個例子,我們同學要牢牢記住,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居士,我們同學們親眼看見的,他是怎麼成就的?四年密集熏修,他遇到好增上緣。生病了,在家裡頭養病,這是無比殊勝的增上緣,他不要工作了,每天躺在床上,睜著眼睛看錄像帶,他家裡人告訴我們,每天看八小時,天天在聽經,四年沒有間斷,一天聽八個小時,他覺悟了,他明白了,放下萬緣。聽完經之後去念佛,念累了他就睡覺,醒過來接著再干。那就是諦閑老和尚教給鍋漏匠的辦法,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馬上接著干,鍋漏匠也是三年多,將近四年,他成功了。陳老居士這個三年他也成功了。我們要如法炮製,我相信我們同學當中大部分都能成功。
由此可知,道業能不能成就,全在緣分。我們這些年可以說信願行持都跟佛菩薩相應,感得佛菩薩的加持,不是佛菩薩加持不可能!我們在澳洲能建一個佛學院,我們佛學院的辦法,形式是現代化的,精神承傳古聖先賢的,我們要做到八個小時聽經、學教,八個小時修行,所以學院將來建一個念佛堂,建一個禪堂。行門裡面,不是進念佛堂,那你就進禪堂,禪凈是一樣的。課堂裡面每天八個小時,讀經、聽經、自己講經,再研究討論,我們的課堂八個小時,這樣嚴格的培訓。我們的學制九年,普通班兩年,正科班三年,研究班四年,九年用這個方法來熏習,我相信我們可以趕得上隋唐盛世。今天佛菩薩給我們這個機會,給我們這個緣分。有一些同學在打聽問我,入學要有什麼條件?有沒有什麼限制?我們的條件很簡單,真干。釋迦佛到晚年還收了一個老人出家,一百六十歲,所以我們不限制年齡,不限制在家出家,我們四眾同修都歡迎,一定要真干,不能真干你就不能成就。這個機緣可以說是在現前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希有難逢,我們要珍惜!我們發的心真,發的願真,有信心、有毅力,我們深深相信諸佛護念、祖宗保佑、善神擁護,決定能夠像主風神一樣,能破無邊惡魔,魔來擾亂,我們有能力克服。再看第六位:
【大聲遍吼主風神,得永滅一切眾生怖解脫門。】
他得的這個法門,我們在現前社會觀察得非常明顯。現在這個世間,無論是貴賤貧富,沒有安全感,生在一個恐怖的環境當中,這是有史以來所沒有的一個現象。在過去,兩百年前,科學技術沒有發達,我們在這個世間遇到動亂,還能找一個安全地方避一避。現在科技的發達,帶給我們是有一些便利,但是得不償失,攪和得整個社會人人身心不安,這是事實。我們要怎樣才能夠「永滅」,把這個問題解決?清涼大師註解說得好:「毛孔慈音,滅除五怖。若百竅異吹,遍吼悅機。」菩薩的德號是『大聲遍吼』,我們看了這個名詞就曉得,他在那裡大聲疾呼,勸導大眾,讓一切大眾知道我們恐怖從哪裡來的,身心不安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科學技術?不是,科學技術像水一樣,可以載舟、可以覆舟,問題是我們怎麼用法,用得得當是好事。我們今天用高科技的傳播來傳播佛法,傳播古聖先賢的福音,這是好事情。如果用它傳播邪知邪見,鼓勵大家去競爭五欲六塵的享受,那就壞了。這些工具沒有罪,吉凶禍福在人心。如何挽救人心?如何把這些人心從競爭、鬥爭召喚回來,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慈悲大愛是一切眾生心性裡頭本具的,人都知道愛人,都知道愛物。非常可惜今天他是煩惱、惡習當家,這個愛偏了,作法裡頭產生了偏差,本來是個好事情,現在變成惡事,變成造的惡因,感得惡果。惡果眼看著就要現前,所以才生出恐怖。世間有一些宗教盛傳末日,令一切眾生感到非常恐怖。宗教裡頭雖然說有末日,但是它也有一句話,末日是不是會現前都在人心,人心能回頭,人心能向善,這個末日可以化解、可以推遲。我們相信諸佛菩薩大聲疾呼要喚醒大眾,斷惡修善,回頭是岸,我們就能夠離開恐怖。第七尊:
【樹杪垂髻主風神,得入一切諸法實相辯才海解脫門。】
風行虛空,無有障礙,象徵著佛菩薩以無量智慧方便教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清涼注得很好:「智入實相,故妙辯如海」,實相是如如之理,也就是我們在講席常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要了解它的真相,然後你的言教從實相流露出來,那哪裡會有障礙?古大德常告訴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要問,通到底是通到哪裡?此地菩薩告訴我們通到實相。一切諸法法相不同,就是相狀不同,但是實相是相同的。佛說一切大乘經,依據就是實相,這個依據,就是五重玄義裡面講的「辨體」,大乘經教體是實相。如果你證得實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大乘法,你不學自然就通達,為什麼?從實相流出來的。我們怎樣入實相?這常說的「一門深入」,深,深到見實相,然後一切經就通達。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一切經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了,為什麼?世出世間法是一個實相、一個理體。這個實相在宗門裡面講真如本性,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心性就是實相。心性是能變,一切諸法相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它怎麼會不通達?通達之後,無障礙的辯才就現前,能為一切眾生隨機說法,能令一切眾生皆得利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第八尊:
【普行無礙主風神,得調伏一切眾生方便藏解脫門。】
調伏眾生,要圓滿的智慧,這個智慧是講權智;權智是依實智而生的,實智就是實相,智入實相。《般若經》上說得好:「般若無知」,無知是實相、是如如,佛法裡面稱為根本智,根本智無知,它起作用叫後得智,起作用就無所不知,所以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們要不能夠契入如如,怎麼能得後得智?如如的實智要怎樣才能夠得入?佛告訴我們,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自性本具的。現在這個智慧何以不能現前?你有障礙。《出現品》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要牢牢記住這句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語道破,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跟一切諸佛無二無別,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明白佛說的這句話,就曉得自己應該怎麼去做。我們必須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要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分別要放下,不再分別;妄想要放下,不再起心動念。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如如。你放下一分,你就得入一分,放下兩分,你就得入兩分,你不能放下,那你就不得其門而入。佛法修證之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你不肯放下!連念佛堂念佛求生凈土,堂主也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才能往生。如果身心世界不肯放下,阿彌陀佛拉也拉不走。這不放下能行嗎?不但身外之物要放下,這個身心要放下、要看破,看破就是要認識身不是我,再不執著這個身是我,把我放下了。到底有沒有我?有我,什麼是我?能變虛空法界、國土眾生的那個心性是我,這是真我,佛家講的「常樂我凈」,我們要明了。
「我」是什麼意思?我是主宰的意思,我是自在的意思,能變是主宰,能變的才自在。虛空法界、國土眾生都是所變,所變的沒有主宰,所變的不得自在。我們要把所變的統統放下,絕不把它放在心上,對它決定不起妄想分別執著,對所變的,這樣你就得入,你就入如來境界,你就入諸法實相。佛實在是慈悲,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圓圓滿滿的為我們說出來,古人講「和盤托出」,一絲毫的隱瞞都沒有。決沒有吝法,決沒有嫉妒,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這樣才能調伏眾生。首先調伏自己這個眾生,我們自己五陰身,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身相,我們的身心得調伏了。身心得調伏的現象,我們要知道,相好莊嚴,調伏以後的那個形相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所謂一真法界依正莊嚴。他的正報、他的身相,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能現的,他現出來就是這個樣子的;現出的依報環境,就如同世尊在經中為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不是像我們這個地方土石瓦礫,不是的,人家大地是琉璃為地,道路是黃金鋪的,黃金鋪出來的道路,樹木花草都是七寶成就的;七不是數字,是表法。無量珍寶,那是唯心所現,真心所現的,那個心裡頭一絲毫的污染都沒有。我們今天用方便話來說,存真誠心,存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所現出來的境界相,華藏世界!極樂世界!
我們今天這個世間,居住在這個地方的眾生,心不真誠、不清凈、不平等,迷惑顛倒、自私自利,變現出我們眼前這個濁惡不堪的環境。不要說學佛的人,世間不學佛的人,許多科學家講,這個地球再過五十年,就不適合人類在這裡居住,濁惡到這種程度。現代人相信科學,那科學家說的話你信不信?我們在報紙雜誌上常常看到,這些人在呼籲,如果我們不能改善環境,就無法生存,所以許多人喊說「地球病了」,這是真的。我們調伏眾生,要先從調伏自己開始,佛法上常說,自己若不能得度,能度眾生,無有是處!所以首先要調伏自己的身心。我們修行功夫得力不得力,古人常講,都在你面孔上,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哪裡能欺騙得了人?修行功夫得力,相貌一定是慈祥,表現的是智慧,表現的是真誠,表現的是清凈平等,都在你面孔裡頭。現在外國人講磁場,跟你一接觸,真的一身都感覺得很舒服;有些人心行不正的,你跟他一接觸,就感覺得寒毛直豎,渾身不安,外國人講磁場的影響。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他們講磁場,我們講氣氛,這個不是假的,確有其事。
一定要調伏自己的心性,真修行,真用功,你的相貌、你的精神、你的體力一年比一年好,你修行有功夫。年齡,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澳洲土著說我們這些人,說到年齡,他們聽了說這個毫無意義,人生在世跟年齡有什麼相關?他們不重視,他們重視境界的提升。我們中國人也有一句話說「老當益壯」,這句話意思很深,它真正的含義是什麼?老應當更強壯,不是老了就衰弱,不是的,那你是沒有修行;你要真正修行的話,你年歲愈老愈強壯,智慧愈高,身體愈好,你經驗豐富,真正解脫了,我們一般人講「仙風道骨」,令一切眾生見到生歡喜心,想跟你學習。釋迦牟尼佛就展現這種風範,阿難看到了生起羨慕,這樣才死心塌地跟佛學習,楞嚴會的緣起我們看到了。所以修行人一定相貌端莊,身體強壯,我們常講不老、不病,後面不死。這是你修行功夫得力,你修行的成績展現出來給一般大眾看,用成績接引眾生,這是正確的。再看第九位:
【種種宮殿主風神,得入寂靜禪定門,滅極重愚痴暗解脫門。】
『宮殿』表不動,這是一個建築物,現在人講不動產,這財產叫做不動產,建築在那裡不能移動的,表禪定,在義上代表定慧均等,禪定是定慧均等。如果是定多慧少,昏沉;慧多定少,掉舉,他心不定,他心散亂。所以禪定叫調直定,你要把它調理,定跟慧要平等,他心就不動,這才能斷愚痴,愚痴最難斷。貪瞋痴,前面貪瞋好象來得很猛厲,實在講好處理,痴太難處理了。瞋恚,如果有定就能把恚降伏,有智慧能把貪心伏住,有定能把瞋伏住,可是痴它要定慧調得均等,你才能夠破愚痴。所以古人常講斷愚痴難,好象是斷了,藕斷絲連。愚痴不好斷,要定慧均等才能夠破得了愚痴。所以這一位主風神,他得入『寂靜禪定』。世尊給我們顯示的是甚深禪定,甚深禪定裡面動靜不二,這個境界高了,這是無障礙的大定,定慧均等才能到這個境界,定在慧中,慧在定中。《華嚴經》後面五十三位善知識,做出榜樣給善財看,高級的禪定,佛在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這個定有入有出,這是初級的禪定。高級的禪定沒有出入,《楞嚴經》上說的「首楞嚴大定」是自性本定,哪有出入?坐在那裡是定,站著也是定,走著也是定,跑步還是定,躺在那裡睡大覺也是定,沒有形相,這是我們要學的。
定到底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行住坐卧都無礙。「不取於相」,用現在的話來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是慧,內不動心是定,定慧均等。這兩句話如果聽了還不太能夠理解,我們再用現代話來說,外不受外頭境界的誘惑,我們六根雖然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自己的心確實沒有起心動念,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一切都能接觸到,確實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定,這是自性本定。接觸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這個入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無知,那不行,那不是禪定,禪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常講四句: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不分別之道,不執著之道。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沒有妄想,起心動念叫妄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離開了,在境界裡頭行住坐卧一切無礙,就是《華嚴》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甚深禪定。愚痴都破了,那貪瞋煩惱當然統統沒有了,煩惱斷盡,見思、塵沙、無明統統都斷盡。這個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去學習、去鍛煉。最後一位:
【大光普照主風神,得隨順一切眾生行無礙力解脫門。】
這一句就入事事無礙,諸佛如來圓滿的自在。清涼大師的註解:「日月明照,非風不運。智行無礙,方便力焉。」他注了十六個字。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現在雖然不住世,特別是在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把釋迦牟尼佛心愿、行持說得圓滿透徹,我們讀了之後,能懂得這個意思,能把它落實在自己生活上,這真正學佛了。『大光普照』菩薩,他教導我們的,也是他自己修學的,實在講就是普賢弘願裡面的兩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落實了,有能力『隨順一切眾生』。我們為什麼不能?我們有分別、有執著。不要說別的,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印度的飯菜,印度人吃得很高興、很歡喜,我們沒有辦法下咽,什麼原因?我們有分別、有執著,如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不是一樣的嗎?我們要是接受他們的宴請,請我們去吃飯,我們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跟他打成一片,大家多麼和睦!你放不下你的執著分別,那你就很難了。我們中國人吃外國東西,確確實實有時候很不習慣,習慣就是分別執著。從這一個小例子,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土、不同的眾生為什麼不能夠和睦相處,原因到底在哪裡?你仔細去思惟觀察就發現,障礙就在此地。
所以要學菩薩恆順,必須離妄想分別執著,才有能力恆順,不離分別執著,決定沒有辦法隨順。這個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要在果位上來講,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之所以稱為法身大士,就是他們都契入實相,都明心見性;換句話說,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所以他可以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和睦相處,沒有一絲毫障礙。我們學佛,我們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我們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因為感情有分別執著,智慧就沒有。用理智跟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族類的眾生相處。用智慧,不可以用情識,也就是說我們要用無分別心,不可以用分別執著跟人相處。中國諺語所謂「入境隨俗」、「客隨主便」,我們到人家裡去,人家是主人,我們是客人,客人隨順主人,賓主就歡喜;我們到別人國家去,隨順他們的風俗習慣,隨順他們的法令規章,人家歡喜。懂得隨順,就能夠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平就現前。夫妻兩個都不懂得隨順,天天吵架,家就不和。這一家人懂得隨順,家和,家和就興旺,家和萬事興。
中國過去讀書人非常重視歷史,在歷史裡頭吸取教訓。歷史上,從家到國,家庭裡面的興衰,國家的興亡,興旺是什麼因素?衰亡又是什麼樣的因素?因素固然多,最重要的是「和」。所以佛教的團體叫僧團,僧團是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值得人仰慕尊敬的,原因是什麼?佛教僧團講求「六和敬」,六和!我們在三皈依裡頭,「皈依僧,眾中尊」,「僧」是僧團,是個團體,「眾」是所有一切團體。佛教這個團體,在世間所有團體裡面,是模範團體,那個「尊」就是模範團體。什麼是模範?和睦是大家的模範,六和!和睦就無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實智慧,這是定慧等運,這是高度的善巧方便。今天我們將主風神的長行講完了,下面是偈頌,偈頌也是十首,我們下一次再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五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風神偈頌第一首:
【爾時無礙光明主風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風神眾,而說頌言。】
這個說偈的儀式已經說過多遍,可以不必再說,我們看偈文:
【一切諸佛法甚深,無礙方便普能入,所有世間常出現,無相無形無影像。】
這一首是無礙光明主風神的讚頌,在前面長行文我們讀到的,他是修學「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間」,這樣證得解脫的,意思就是世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一定要能看得出來。所謂世法跟佛法,實在上講沒有界限,僅有迷悟不同,覺了一切法都是佛法。佛這個字是覺的意思;如果不覺,不覺就叫世間法。世間是什麼意思?世間是有隔礙的意思,有障礙,「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講的十方。覺了之後,十方三世都沒有了,所謂是「十世古今,不離一念」,那是覺悟了。所以覺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迷了沒有一法是佛法,這個原理原則我們總要把它掌握住。那我們看菩薩的讚頌,我們就能在這裡面學到東西。
『一切諸佛法甚深』,這個甚深是法性所顯示的,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甚深,甚深之法我們怎樣才能夠得到?第二句就說了,『無礙方便普能入』,《華嚴經》講到最後無障礙的法界,你看看《四十華嚴》的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礙境界,清涼跟我們講的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無礙?他末後一句說了,『無相無形無影像』,哪裡會有障礙?這一句話跟《般若經》上講的完全相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現相的心性這是真的,佛法裡面講真與假的定義,真就是永恆不變,永恆的存在,這是真的,凡是會變異都是虛妄的,所以十法界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這些現相唯識所變的。那我們要問,諸佛剎土是不是永恆的?不是的,諸佛剎土有四種土,這四土裡面只有一種土是永恆的,常寂光土,沒有生滅,沒有變異,常寂光,其餘的三土也是虛妄。常寂光土,「無相無形無影像」,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能說這個相沒有,相有,相有佛家講妙有、幻有,它不是真有,就是說它絕對不是永恆存在的。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講佛的實報莊嚴土,世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確確實實也有入般涅盤的那一天,不過他那個世界福報大,非常殊勝,他只有正法,沒有像法,更沒有末法,阿彌陀佛上午示現入般涅盤,下午觀世音菩薩就成佛了,示現成佛,這個不可思議。不像我們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來成佛。阿彌陀佛示現般涅盤,阿彌陀佛的凈土就沒有了;觀世音菩薩示現成佛,那是他的凈土。觀音菩薩也有入滅的一天,入滅之後亦復如是,大勢至菩薩接著就成佛,所以那個報土是無比的殊勝。由此可知,凡是有相的都不是真的,「無相無形無影像」這是真的。可是你要曉得真跟妄是一,如果真跟妄是二,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一切諸法永遠是真妄和合,我們從妄裡面見到真,從真裡面徹底明白它是妄,這才能覺悟。
『所有世間常出現』,「所有世間」不但是十法界六道,包括一真法界。我們雖然不能契入這樣甚深,我們要明了,我們要向上,不斷的努力把自己往上提升。提升的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雖然多,但是它的原理原則就是一個:看破、放下。知道一切法「無相無形無影像」,這看破了,真正看破之後,你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再看第二首:
【汝觀如來於往昔,一念供養無邊佛,如是勇猛菩提行,此善現神能悟了。】
第二尊普現勇業主風神,他得的是「無量國土佛出現咸廣大供養解脫門」,菩薩是修供養的,從供養當中福慧雙修,成無上道,給我們示現的圓成佛道種種不同的法門。偈頌第一句,『汝觀如來於往昔』,這是說一切諸佛如來,你仔細觀察,他在成佛之前作菩薩的時候,天天修供養,一念供養無邊佛,他用什麼供養?法供養。給諸位說,一念是真正的供養,一念就是凈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這是真供養,這是究竟圓滿的供養,理事具足,四種無礙具足。
『如是勇猛菩提行』,我們要懂得,一念我們做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無論如何要向這一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邁進。尤其是凈宗的學人,凈宗學人學什麼?無非是修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法修成了,佛在經上講「心凈則佛土凈」,凈土就現前了。清凈心現清凈土,一念心現一真法界,不就這麼個道理嗎?由此可知,我們要放下虛偽的心,修真誠心;放下染污的心,修清凈心;放下高下的心,修平等心;放下迷惑的心,修正覺心;放下自私自利的心,修慈悲心,我們從這裡才有一個入手之處。不這樣真干,那我們方向目標全都錯了,要勇猛精進,普現勇業主風神教導我們的,這是真正的供養。再看第三首:
【如來救世不思議,所有方便無空過,悉使眾生離諸苦,此雲幢神之解脫。】
飄擊雲幢主風神,他的法門是以「香風普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這個確實,這個世間往往這裡有一些傳染病,有些瘟疫,一場大雨、一陣大風過去之後,這裡病菌就消除了。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菩薩這個風是戒定真香的香風,眾生的病毒貪、瞋、痴,我們用這個風,這個風是什麼?要形成風氣,我們要形成什麼樣的風氣?真誠的風氣、清凈的風氣、平等的風氣、正覺的風氣、慈悲的風氣,我們用這個,這裡面戒定慧、五分法身都具足了,我們用這個風。
『如來救世不思議』,不思議是指它的方法,理論方法都不思議。『所有方便無空過』,「所有方便」就是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決定沒有空過的,念念、時時、處處永遠沒有間斷,幫助眾生離苦,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報,這是雲幢神的解脫。第四首:
【眾生無福受眾苦,重蓋密障常迷覆,一切皆令得解脫,此凈光神所了知。】
凈光莊嚴主風神,他的法門是「普生一切眾生善根,令摧滅重障山」,從這兒解脫的。「解脫」就是解除他的煩惱、習氣;脫,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那他就作佛去了,所以解脫就是成佛。「門」是個門徑、方法,他從這個方法、這個門徑,我們一般人講修行證果了。他從教學,教學這個方法是自利利他,是教學相長。我們今天選擇的是這個法門,所以我們一定要能夠意識到、觀察到,眾生無福才受苦受難,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就是如此。也許你問,現在這個世間眾生得大富貴的人很多,怎麼說他受眾苦?如果你有機緣接觸這些富貴之人,你問問他生活快樂不快樂?他會告訴你,他煩心的事情很多,身心都不安穩,現前未來都沒有安全感,他怎麼不苦?如果以佛法裡面講的苦來一衡量,那他全部具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他統統具足,他怎麼不苦?苦苦、壞苦、行苦圓滿具足。何況目前享受這一點福報,這是過去生中所修的,有福沒有德,那個福報很快就消盡。福壽綿長需要德行,德行能造福、能增福,福雖然在那裡消,但是他這邊有增長的,這個福報才是真的,生生世世享不盡。
眾生的德一定要靠學,不學你怎麼懂得修德?修福積德你不懂。凡夫投胎得來這個身,得身之後就有隔陰之迷,不曉得過去生中事情;如果知道過去生中,這事情就好辦,才知道現前的生活這種果報,過去世造的是什麼因,真正明了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一定得苦報。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眾生之沒有福、受苦,原因是什麼?『重蓋密障常迷覆』,蓋是五蓋,就是五欲的煩惱,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東西把我們的性德蓋住;障,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我們的障、我們的蓋要不除掉,你永遠就不可能離苦;你要想離苦,你就得要覺悟,你得要看破五欲六塵是苦,染污清凈心,障礙智慧德能。煩惱障跟所知障是苦難的根源,煩惱不斷怎麼行?所知不破怎麼行?那我們曉得菩薩如何幫助一切眾生?除了教化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今天我們弘法訂的一個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佛菩薩圓圓滿滿的把這兩句話做到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只要他覺悟,他除去他的障蓋,他就得解脫。這是凈光莊嚴主風神他所修學的法門。第五首:
【如來廣大神通力,克殄一切魔軍眾,所有調伏諸方便,勇健威力能觀察。】
力能竭水主風神,他得的是「能破無邊惡魔眾解脫門」。在長行裡面的名號,跟偈頌裡頭有一點點差別,偈頌是講『勇健』,長行裡面是講「力能竭水」,名字雖然不一樣,意思能夠會通。第一句說『如來廣大神通力』,要想克服一切魔障,經文裡面講的「無邊惡魔眾」,惡是指的十惡,魔是講折磨,用什麼方法能破惡魔?用戒定慧三學,你就能夠克服一切魔眾。『所有調伏諸方便』,都不離戒定慧三學,有智慧你才不受魔的誘惑,有定力你才不造十惡業。世間讀書人常講把持得住,自己要有能力把持得住,決定不動搖,決定不為境界所轉,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起心動念之處,在這裡下功夫。自己一定要確立自己的目標方向,永恆不變。無論我們遭遇是什麼樣的環境,順境善緣決定沒有留戀,一留戀就被愛欲牽著你走,逆境惡緣不為它所動,於是順逆境界都是增上緣。《華嚴》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示現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顯示那是現實的人生,看看善財在那個環境裡頭怎麼成就的?我讀《華嚴經》,我看出來了,他的成就秘訣就是「戀德禮辭」。「戀德」怎麼講?就是我們這幾年提倡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永遠感恩,順境感恩,逆境也感恩;「禮」是恭敬,「辭」是什麼?絕不沾染,不被它所染,說一句粗顯的話,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叫「辭」,辭是遠離,就是放下。順境善緣也放得下,逆境惡緣也放得下,既然放下,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怎麼不感恩?自己境界往上升,決定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在這裡面去鍛煉,鍛煉自己純凈純善的心性。沒有這些境界,沒有這些善惡緣,我們到哪裡去修行?所以我們對於善人,我們感激他,對於惡人,我們也感激他,無一而不感激,這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個人多幸福多快樂!我常講,前途是一片金色光明,一定要真干!我們要學佛菩薩,人生在世不能有一個惡念,無論對什麼樣的眾生,不可以有一個惡念。那「所有調伏諸方便」,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排上用場。下面我們看第六首:
【佛於毛孔演妙音,其音普遍於世間,一切苦畏皆令息,此遍吼神之所了。】
第六尊是大聲遍吼主風神,他得的是「永滅一切眾生怖解脫門」,怖是恐怖。我們讀他的讚頌,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有非常深刻的感觸,因為這個時代的眾生確確實實是生活在恐懼之中。他怎樣永滅一切眾生的恐懼?讚頌裡面講得明白,『佛於毛孔演妙音』,「妙音」廣義的來說,就是一切佛法。佛出現在世間,一生為眾生說經講道,這是妙音;狹義的來說,教導一切眾生念佛,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妙音當中的妙音,我們要懂得。古大德常說,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名號的義理太深太深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沒有辦法知道得究竟圓滿,我們從古大德教導之中,稍稍能體會得這一點意思。古大德說:「一心持名」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在四十八願裡面這是第十八願,所以有一些人現在就指第十八願叫做本願,他們就依這個方法來修學,稱為本願念佛,那能不能成就?我看很難,他講的是沒有錯,理論上講,決定沒有錯,但是他不了解,他入得不夠深,把本願曲解了,所以變成什麼?變成所知障,一生依照這個法門用功修學,最後不能往生。那本願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再深入的觀察,第十八願就是四十八願的精華,四十八願就是說明這第十八願的。由此可知,第十八願圓圓滿滿的包含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缺一條,第十八願就不圓滿;如果只有這一願,其餘四十七願都沒有,這一願也沒有,我們就知道本願念佛它錯在什麼地方,就知道了。再深入的觀察,古來大德教給我們,這部《無量壽經》就是解釋四十八願的,《無量壽經》不能夠通達明了,你怎麼會懂得四十八願?再深入一層,古德告訴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所以我常常勸同學們,你們如果要想把《無量壽經》講好,你不通《華嚴》不行,《華嚴》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不通《華嚴》,怎麼能把《無量壽經》講活了?再深入一層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皆是《華嚴經》的註解,如果把這些關係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華嚴經》就是一切經,《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四十八願就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就是四十八願,會歸到最後一句「阿彌陀佛」,這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確實「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就叫做妙音。從一句佛號一直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妙法,都叫妙音,「佛以毛孔演妙音」,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其音普遍於世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有耳不聞,為什麼不聞?你有蓋、你有障,「重蓋密障常迷覆」,所以確實佛的光明遍照,我們有眼不見,佛的妙音遍於世間,我們有耳不聞,我們需要主風神的幫助,除去我們的障礙,我們才能夠接受佛陀的妙音。這個話意思能懂嗎?我們說得更具體一點,五欲六塵的念頭少一分,煩惱習氣放下一分,你對如來經教就能體會得一分;你能放下兩分,你就能體會得兩分,你能放下十分,你就有能力體會得十分。你要是不肯放下,你就不得其門而入。放下重要!我學佛五十年,功夫得力的是章嘉大師的教誨,他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不僅是這一生,生生世世修菩薩道就是這兩種方法輾轉增上,才有一點成績表現,這兩種功夫缺一不可。章嘉大師跟我講的看破放下,因為那個時候我剛剛起步,他這個說法我能聽得懂,要用佛法名詞來講「定慧等運」,那我就不懂了,慧是什麼?慧是看破,定是放下,你不放下,你怎麼會得定?所以章嘉大師有方便,用這個方便法我懂,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我一聽就明了,就知道怎麼學。這是『一切苦畏皆令息』,確確實實轉迷為悟,果上自然轉苦為樂,離苦得樂了。下面第七首:
【佛於一切眾剎海,不思議劫常演說,此如來地妙辯才,樹杪髻神能悟解。】
樹杪是樹梢,樹杪垂髻主風神,他得的是「入一切諸法實相辯才海解脫門」,我們在讚頌裡面看到,他在表演。佛於一切眾剎中,你看看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範圍,哪裡是一個道場、是一個角落、一個處所?不是!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心量太小了,起心動念「我家」、「我的道場」、「於我有沒有利益」,這樣的妄想分別執著要不能夠突破,嚴重障礙自己的菩提道,你怎麼會有成就?我們看到《華嚴經》上,每一位菩薩、每一位善友個個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個是小心量的,每一位善友都用的是真心,決定沒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境界都是『一切眾剎海』。我們常講虛空法界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國土,這裡面所有一切眾生是佛菩薩教化的對象,不是一尊佛只教化這一個區域,那是佛的方便說。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教主,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教不教化極樂世界眾生?教不教化他方諸佛世界眾生?教!決定沒有分別,我們要發心,要發大心,至少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的心量要擴充到全球,從這個地球再引伸到其他的星系,沒有這種心量怎麼能學佛?
第二句『不思議劫常演說』,前面一句是從空間上講,這一句是從時間上講,空間無量,時間無限。「常」是永恆不斷,不斷在演;「演」做樣子、做榜樣,不斷的在說。『此如來地妙辯才』,前面我們所讀到的,他是深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諸法實相就是心性,心性的體、心性的相、心性的作用。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辯才無礙,這個辯才不是學來的,稱性起用;法也不是學來的,稱性而說。如何能稱性?必須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災難、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根不拔除,你怎麼能見性?你怎麼能得如來辯才,怎麼能夠得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神通?全在放下,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樹神覺悟的法門。再看第八首:
【佛於一切方便門,智入其中悉無礙,境界無邊無與等,此普行神之解脫。】
普行無礙主風神,他得的法門是「調伏一切眾生方便藏解脫門」,我們在讚頌裡面看出,實際上他是諸佛如來的化身。『佛於一切方便門』,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佛;『智入其中悉無礙』,於是我們曉得障礙從哪裡生的?障礙從情識生的,情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法界本來是無障礙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是自然現象。為什麼產生障礙?不是從妄想分別執著,從什麼生的!佛菩薩何以住無障礙的法界?就是因為把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滅了。我們假如也能把這個東西永遠斷滅,我們跟佛就沒有兩樣,這個東西滅掉之後,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智入其中」,「中」就是指一切方便門,智入方便,這個方便就是後得智,就是權智。在此地我們再把話說清楚、說明白一點,什麼是實智?什麼是真智?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智、就是實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知之智就是真智、就是實智,真實智慧。起作用的時候就是入方便,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方便,智入進去了,這是方便般若,這是善巧,這是利益一切眾生。諸位要曉得,真實的智慧是自受用,自受用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自受用;權智是他受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他受用,利他的。自利利他沒有妨礙。『境界無邊無與等』,你在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國土廣度眾生,幫助諸佛如來教化眾生。普行無礙主風神從這個法門證得無上菩提的。第九首:
【如來境界無有邊,處處方便皆令見,而身寂靜無諸相,種種宮神解脫門。】
這是種種宮殿主風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得入寂靜禪定門,滅極重愚痴暗解脫門」。現在社會許多廣大的群眾,確確實實是有極重的愚痴,所以眾生難度,地藏菩薩在《本願經》裡頭感嘆著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主風神在此地教導我們,用什麼方法去教化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要入寂靜禪定,寂是寂滅,清凈寂滅。滅什麼?滅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話是佛在經上說的,比較好懂,妄想,無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執著,見思煩惱。我們要說這些煩惱大家不好懂,說妄想分別執著大家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這個東西要滅,我們才能入得了寂靜的境界。
禪定是定慧均等,一定要調和自己的定慧要均等,這個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有定無慧跟有慧無定都不能解決問題,偏於一邊。我們眾生的病根,極重的愚痴,貪、瞋、痴,如果是有定沒有慧,定能伏貪瞋,不能斷愚痴;有慧無定雖然能伏愚痴,不能夠降伏貪瞋,所以決定要定慧均等,你才能夠永斷三毒,才能夠滅「極重愚痴暗」。所以我們自己要幫助眾生,先要幫助自己,自己不能得度,怎麼能夠度人?我們是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修甚深禪定,怎麼能說念佛不是禪?佛在《大集經》上明明給我們說:「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不拘形式,行住坐卧都在禪定之中,就是這一句六字洪名綿綿密密不間斷,心裏面繫念著這一句名號字字分明,這是慧;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了,那是定,所以我們執持名號這個時候是定慧等學。因為有定功,所以貪瞋念頭不起;因為有慧、有覺,這六個字念念分明、字字分明,所以不痴,遠離愚痴。所以會念的人,這一句佛號斷貪瞋痴,這是滅極重的三毒煩惱,這是『種種宮神解脫門』。
再看最後這一首,大光普照主風神,得隨順一切眾生行無礙力解脫門。大光神他所修行的這個法門,我們看他的讚頌:
【如來劫海修諸行,一切諸力皆成滿,能隨世法應眾生,此普照神之所見。】
大光普照主風神,偈頌的頭一句『如來劫海修諸行』,這是講時間之長。眾生成佛跟諸佛如來修行沒有兩樣,諸佛如來長劫修行,我們要學佛的耐心、恆心,永遠不變,修行決不是短時間的,是長時間的。修成究竟圓滿的佛果成了佛,成佛之後還修行,成佛之後做那個修行樣子完全是為眾生的,給眾生做示範,給眾生做榜樣,不是為自己,自己圓滿了。所以自己沒有成佛道之前,修行是自利利他,成佛道之後完全為眾生表演修行,永遠沒有間斷。『一切諸力』,「一切諸力」在大乘經上常講十種力,如來果地上的十種力,這十種力展開,是無量無邊的德能。「力」是能力,統統成就,統統圓滿,這是我們常常看到讚歎佛萬德萬能,這一句就是如來的萬德萬能,他有這樣的能力。所以『能隨世法應眾生』,這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裡面修什麼?修自己的功德,也幫助也成就他的功德;「隨喜功德」是雙關語,成就自他。所以「能隨世法應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我們修行稍稍有一點小的功夫,這個小功夫是什麼?不被境界所轉,自己在境界裡頭能做得了主宰,這叫小功夫;也就是我們講,你真的能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無論什麼境緣當中,你能夠生歡喜心,你不會被外境所動搖,這是小功夫,佛家常講「八風吹不動」。不要滿足這小功夫!這小功夫你就能夠覺察到感應,我心有感,有求於佛菩薩,佛菩薩真的就有應,你能夠體會得到、覺察得到有感應。『此普照神之所見』,我們真的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自己會覺察到。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六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火神十法:
【複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間暗解脫門。】
這一段也是舉十位上首來做表法。『主火』,我們前面曾經介紹過,這一類的大眾,他們能示現種種光明,光明表智慧,息滅一切眾生熱惱。凡是從事於這一類工作的人,都是屬於主火神。由此可知,《華嚴》裡面所講的主火,不是普通的火,智慧之火,光明遍照。
第一位他的德號『普光焰藏』,我們從名號裡面可以想他的意思。「普」這個字很難做到,如果有私心、有我,普就做不到。為什麼?有我就不會平等,就有分別執著,無我才能夠離一切分別執著,才能做到普,所以佛法裡面講普度眾生。這也就是現代所謂多元文化,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看待、和睦相處、互助合作。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世間,他的教化比較上要深,為什麼?智慧是破無明煩惱,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想像得到,他們是高級的教學,像我們世間研究所的性質。『世間暗』就是一般講的愚痴、無明,特別是在我們現代的社會,為什麼今天社會這樣的動亂不安?這個原因是沒有智慧,是痴暗造成的。
「普光焰藏」是什麼?就是大乘佛法,一乘了義的佛法。唯有一乘了義佛法,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除無明煩惱。菩薩在世間,以種種示現,這是這一類裡頭第一尊,由他這裡來開端。我們學佛,學佛的目的,這個地方很鮮明的為我們顯示,學佛學什麼?學智慧、學光明,以這個為修學的目的這就對了。怎麼樣把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顯示出來?一定要破除愚痴。愚痴不除,智慧不能現前。破除愚痴的手段,不能不修定,不能不持戒。佛告訴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定的程序。如果說我們不要戒、也不要定,就想開智慧,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違背了自然法則。縱然我們講世間有一等天才,佛法裡面講有頓超的根性,頓性的人,頓性也沒有離開戒定,不過人家戒定慧一次完成,所以叫圓頓根性。不是這個根性的人,那要戒定慧逐步完成,這種根性叫漸根。頓、漸是這個意思,不是說頓根的人可以不要戒定,那就完全搞錯了。再看第二尊:
【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眾生諸惑漂流熱惱苦解脫門。】
前面第一位是從破除根本無明下手,第二尊以後從別相上說,我們一般講枝末無明。『一切眾生諸惑』,「諸」是多。我們對於世出世法都迷,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它的道理、它的相狀、它演變的過程、它的結果、它的影響,我們確實一無所知,這叫「諸惑」。因為不了解諸法實相,所以才流轉六道,流轉六道根本的原因就是迷惑。漂流在六道,哪有不受苦惱的道理?所以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絕大部分是在事相上,隨時隨處為我們慈悲指點。今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最苦惱的一樁事情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善緣少、惡緣多,彼此懷疑,彼此不信任,彼此防衛,這些疑慮不但沒有消除,實際上與日俱增,這還得了嗎?彼此身心不安。講到最貼近的夫妻,這個現象在這個世間很普遍,夫妻是整個社會基本的一個細胞,社會組織裡頭最基礎的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產生問題了,這個人要命了。所以今天很多人說社會病了、地球病了,講世界末日,我們看到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叫末日現象。有沒有救?說實在話確實有救,誰能救?大乘佛法。菩薩德號裡面,德號有意思,『普集光幢』,不是用自己一個人的聰明智慧,一個人的主張、方式,不是的,集思廣益。用真誠心、平等心去向各個不同的族群、各個不同的宗教、各個不同的行業,這裡面有真智慧的人,虛心向他們請教,「普集光幢」!這才能解決問題,佛用這個方法。佛法再好、再高明,如果不用這個手段,佛是用平等心,但是世間人心不平,他不服,你對他好他不知道,他不但不接受,他還要反抗。這就是權智善巧方便,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顯示放棄自己的成見,聽取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意見,只要這個意見是好的,是大公無私的,是真正能夠幫助解決世間苦難的,都好!何必堅持自己的方式、堅持自己的主張?產生許多障礙,這不是功德,這是罪過。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知道怎樣去學習。第三尊:
【大光遍照主火神,得無動福力大悲藏解脫門。】
「普集光幢」是講原則,『大光遍照』這就落實了,真正做到與一切眾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真正做到互助合作。眾生何以過得這麼辛苦?前面講沒智慧,這個地方又提醒我們,不但沒有智慧,沒有福德。沒有智慧,我們要教導他,幫他開智慧;沒有福德,我們要修福,我們修的福讓他們去受用。世尊當年在世,與他的這些弟子,大菩薩、大聲聞,日夜無間斷的福慧雙修,他們沒享受過,佛與弟子,整個僧團都過托缽的生活,他們所修的福慧,都拿來供養大眾。有形的方面,我們講產生了對整個社會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是明顯的;暗中的,感得諸佛護念、天龍善神保佑這一方,這是一般普通人肉眼看不見的,感觸不到的,那個修行人、心地清凈的人很清楚,利益無邊。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目的要後世的同學能夠得到啟發,依教奉行。尤其是在現前這個時代,要照佛經裡面講,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世尊在三千年前講「五濁惡世」,我們很難體會,今天講「五濁惡世」,我們一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我們看到了,我們親身處在這個濁惡的時代。所以我們要學佛,認真努力修福修慧,要修大福大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經文裡面講的『得無動福力』,這是大福。世間人修福沒有到這個功夫,為什麼?他還會起心動念,這就不是大福。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諸位想想這是何等甚深的大定?定是福,定不但生慧,也生福德。許多人都知道,定能夠現通,通是福。『大悲藏』,如果沒有大悲心,這個福就不會送給別人享受,一定要有大慈悲心,把自己的「大光遍照」,這是智;「無動福力」,這是福,自己的福慧供養一切苦難眾生。第四尊:
【眾妙宮殿主火神,得普能除煩惱塵解脫門。】
這一段,清涼大師註解得比較多,他說「有云:准梵本,神名勝上蕊光普照」,但是我們這個本子是「眾妙宮殿主火神」。「法門」,他修的法門,有的經上說「普能除煩惱塵」,這是我們這裡有的,但是有的本子說「觀如來神通力示現無邊際」,文雖然不同,意思都能會通。清涼的注子說得好,要想幫助苦難眾生,首先要成就自己的福慧。菩薩功德殊勝,為什麼?人家福慧是無量劫修成的。我們不能夠輕視自己,輕視自己是錯誤的,在這個時代,只要對佛法具足信心,歡喜學習,都是過去生中有大善根的人,雖有善根,未必修福,所以實實在在沒有福報,縱然有福報沒有福德。我們今天在佛門裡面,看到這些出家人,確實也有少數有福報的,但是他的福報自己受用,沒有給一切眾生受用,雖有福報沒有福德。有幾個人能夠像印光大師、像虛雲老和尚?這兩位大德他們有福德,他有大福報,但是自己不享受,自己一生都過清眾的生活,福慧都供養社會苦難大眾。這兩位大德給我們做了示範,我們有沒有看出來?有沒有體會得?有沒有發心向他們學習?
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他說「或有本則具雲」,版本不同,有的版本說「眾妙宮殿主火神,得大慈悲廣蔭眾生解脫門」,清涼說得好,他說可能是「傳寫脫漏」。總而言之,在此地我們要懂得如何來學習。「眾妙宮殿」是顯示福,「大光遍照」是表慧。我們接著看第五尊:
【無盡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曜無邊虛空界解脫門。】
這位菩薩在此地顯示的,要我們拓開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量大福就大,不但智大,福也大,所以他修學的法門是『光明照曜無邊虛空界』。雖然多劫修成,修的是什麼?我們一定要懂得,除障而已。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菩薩作斯示現,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讓我們覺悟,回頭是岸。
清涼在註解上有兩句話,他說「窮靈極數,妙盡難思,實為惑本」,這兩句話說得好。可是我們一般人看到這兩句,不知道這是無明的根本,以為這樣做學問還是對的。如果我們讀《楞嚴》,佛在《楞嚴經》裡頭講的拿來一對照,我們就相信了,清涼大師講的有道理,這個道理甚深甚深。佛在《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清涼在此地講的「窮靈極數,妙盡難思」,想一想是不是佛講的「知見立知」?諸位要曉得,無明的本跟自性本具般若的本是一個本,這裡面的差別就是覺、迷,迷了有知見,迷了有思,覺悟了沒有知見,覺悟了沒有思,差別就在此地;所以佛法說它是「正因佛性」。「智照心源」,這是「了因佛性」。凡夫不善用心,為什麼?不知不覺,好象自自然然他就心外求法,所以明心見性難!不但見性難,連我們念佛功夫成片都難,他搞錯了。菩薩們聰明,他們用心是內照,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的,他是怎麼用功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無上道是無上正等正覺,人家向內,他不向外,這就成功了。我們專向外,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專看別人的毛病,專門天天在留意別人、批評別人,心都在外頭。菩薩不一樣,菩薩迴光返照,看到別人毛病,他立刻回過來想想我自己有沒有,這就叫迴光返照,這就叫內學,人家是這麼成功的。看別人有好處,回頭照照自己有沒有?有好的要保持,不要失掉,把這個善因、善心、善行要叫它增長;看到別人的過失,立刻就想自己有沒有?有,趕快把它滅掉,不能讓惡念、惡行增長,這是四正勤,四正勤就是內學。用這個方法斷惡修善,然後再升級,那就是修清凈心,修清凈心一定要用「智照心源」才能成就。心境都是廣大而無有邊際的,不用這個功夫,心量怎麼能夠拓開?實際上拓開心量是恢複本有的心量,這才能修大福大慧。再看第六尊:
【種種焰眼主火神,得種種福莊嚴寂靜光解脫門。】
第六尊,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體寂發照,名寂靜光。以斯成福,莊嚴身相。」『種種』是多,『焰眼』是智眼,種種智眼觀察世間種種的境界,這樣才生福。清涼注子裡頭說得好,「體寂發照」,在一切境界裡面修清凈心,清凈到極處就是寂靜,菩薩果位裡面講「寂滅忍」,這達到最高的。在《仁王經》裡面,寂滅忍的境界是法雲地、等覺、妙覺,法雲地是下品,等覺是中品,妙覺是上品。寂滅忍下一層那才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寂滅忍是十地、等覺,這才如來果地。心要不清凈,哪裡來的智慧?智慧不是說聽得多、看得多,不是從這兒來的。如果一個人一味只知道廣學多聞,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常識豐富、世智辯聰,他沒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禪定裡頭來的。說禪定很多人不太容易理解,我們講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裡頭來的,這大家比較容易懂。人真誠到極處、清凈到極處、平等到極處就生智慧。真誠、清凈、平等就是禪定,禪定裡面生智慧、生福德,慈悲是福。所以清涼講「莊嚴身相」,我們在這個身相上就放光動地,我們一般人講的風度光彩,讓一切大眾跟你一接觸,就感到你這個人充滿智慧,充滿慈祥,外國人講磁場,他看到你他就生歡喜心,這就是福慧的加持。他歡喜他就想跟你學習,所以這種加持也就是接引。沒有福不能度眾生,度眾生一定要有大福,福要靠自己修。第七位:
【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得能滅一切世間諸趣熾然苦解脫門。】
『一切世間』這是指六道,六道眾生苦。佛菩薩去幫助他,幫助眾生首先要懂得觀機。眾生苦難多,苦難最嚴重的是什麼?苦難的根是什麼?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教誨我們「從根本修」,我們也要懂得從根本的這一方面來幫助眾生,來挽救眾生。一切苦難的根本是知見不正,也就是說他對於許許多多的事理現象他想錯、他看錯,於是從錯誤的想法看法裡面,當然他也就說錯、做錯,這樣才產生嚴重的惡報。我們同修們都知道,種善因得善果,造作惡業肯定有惡報,這是沒有法子避免的。於是我們看看要怎樣幫助現前的眾生,根本的方法就是弘法利生,幫助培養弘法人才,這是從根本救。我們發心的同修們,發心出來講經說法,這個在世間一切行業裡面,是一個很清苦的行業。中國古人知道,對這個行業的人非常尊敬,稱之為清高士,他物質生活很清苦,他是高人、高士,士是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是世間的楷模。現在人不懂,對於這些人沒有看在眼裡,不知道尊重,不知道他們的可貴,用輕慢的態度來對他,所以今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辛苦。覺悟的人曉得,這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我們受這個苦難是值得的,因為得利益的眾生很多很多,我們受這一點苦難算什麼?只要眾生得離苦,我們就快樂,我們就得到大安慰。
全心全力教化眾生,要達到這個目的,先要修自己;換句話說,最低限度要做到我能說到的我就能做到,至少要達到這個境界。我說到做不到,自己的德行沒有能夠建立,如何能感化別人?你的弘法利生,在效果上來講大打折扣了。要能夠在弘法利生收到很好的效果,你要記住,一定要說到做到。古人難得,古人在沒有說之前先做到,「先行其言」,所以他教化的效果非常殊勝。釋迦牟尼佛如是,孔老夫子也如是,先行其言!這是大聖,我們應當要效法,這樣才能真正是上報四恩、下濟三苦。第八位:
【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開悟一切世間解脫門。】
『威』是威德、威神,形容智慧、光明,唯有大威德、大智慧的人他才自在;『自在』,就是《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的法門是『自在開悟一切世間』,「一切世間」不僅包括六道,還包括十法界。十法界裡面一切眾生,菩薩都在幫助他們。從威光菩薩來說,我們自己要沒有得解脫,就不能得自在,自己沒有得到真正的大自在,如何能幫助別人自在?大自在是一切眾生夢寐所希求的,誰不想?修行人想,不修行的人也想,雖然想,想不到。菩薩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從看破、放下來的。你不看破、你不放下,你怎麼會得自在?自己真看破、真放下了,示現大自在、示現大智慧、示現真正的福德。眾生常常在那裡觀察,總有一天他豁然省悟過來:「這個作法是對的!這樣生活是正確的!」那他就得度,他就開悟了。所以開悟不一定是從講經說法,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開悟的人很多!我們要把自己的智慧、福德、自在,表現在自己的六根,「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放什麼光?智慧、自在、光明,菩薩的德號「威光自在」,以這個去感化眾生、幫助眾生。第九位:
【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痴執著見解脫門。】
清涼這裡注得很好,看清涼註解:「分別法相,永離不了愚痴」;不分別法相,也永遠離不了愚痴,怎麼辦?要學菩薩,分別法相要「悟法實性」,你就得解脫。我們一般人的困惑在哪裡?就困惑在著相上。分別而不執著,連分別也不執著,所謂分別即是無分別,無分別跟分別是一不是二,你就解脫了。解脫門就是不二法門,你還有二你就解脫不了,你怎麼能夠破一切愚痴執著?這個「見」是見解,是從心上講的,不是從事上講的,把執著的見解、分別的見解、妄想的見解都要放下,《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就解脫了,那就『永破一切愚痴執著見』。這個見是念頭,這才真正徹底。我不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功夫淺,雖然相不執著,你念頭還有,你還有念頭。真正「永破」是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了,這才是真正永破。
『光照十方』,所以得法裡面講「一切」,十方跟一切互相照應。這裡頭就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功夫才圓滿成就。從哪裡下手?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飲食起居裡頭,去做功夫、去迴光返照。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凡夫用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境界變成六道、變成污染,嚴重的污染;佛菩薩也是同樣的處在這個境界裡頭,他們高明的是他用六根根性,觀察外面六塵的塵性,這就解脫了,差別就在此地。為什麼?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相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性裡頭沒有。或者我們講情識,情識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性裡頭沒有。交光大師注《楞嚴經》,主張的「舍識用根」,道理就在此地。天台大師講《法華經》,三止三觀,沒有離心意識,雖然很高明,可以達到相似境界,依他那個法門去修,可以修到四聖法界,超越六道了,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佛,能達到這個境界,不能出十法界。所以交光他老人家的看法,「天台止觀」不符合首楞嚴的宗旨,他以《楞嚴》的教義,舍識用根,用六根的根性,永破一切愚痴執著,超越十法界,生一真法界。理一點沒錯,方法也很正確,誰會做?而實在講做不做完全在自己,交光大師的功德無量無邊,提醒了我們,用情識有分別,用根性無分別。
真正修行人,我們看近代的,曾經到新加坡來過的弘一大師,這是老一代的,我們沒見過面;弘一大師的老朋友,到新加坡都是他接待,廣洽法師,我們親近過。真正修行人沒有分別心,無論對什麼人和藹可親。廣洽法師有一次跟我說,弘一法師到這邊來,信徒們招待他,那個菜實在講都不是他平常吃得習慣的東西,可是他在信徒面前吃得津津有味,廣洽說「這太咸了」,「很好吃,跟鹹菜一樣」;那個淡的,「這個很好吃」,沒有分別!所以吃飯他在修行,不執著酸甜苦辣咸,他用舌根的根性在修明心見性,人家在修行!我們在天天挑口味,挑口味是造業。對待一切眾生,修行人也知道眾生有善惡,不知道那不變成白痴?他吃東西也知道酸甜苦辣咸,不知道那舌不變成麻木?在這裡頭不執著,隨緣消舊業,消什麼舊業?消分別妄想執著,消這個東西。妄想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淡薄,業障消了。
古德這些成語,大家說起來都聽過,自己也會說,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自己不能落實,不知道怎麼去做,不能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不能把它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學了沒用處,所以該輪迴還是搞輪迴,該生死還是搞生死。看看這些古大德們,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在工作裡頭、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你去觀摩就發現,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交光大師講的舍識用根,一般人覺得講得太高了,我覺得不高,他講的很實在,問題是我們不會用,會用那是當生成就的佛法。末後這一尊:
【雷音電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願力大震吼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得不多,「以行扶願,故能現世,作師子吼」,這個提示非常好。『雷音』跟下面『大震吼』前後相應。我們都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弘誓願裡頭這一願是主,後面的三願都是為這個願,這個願就是弘法利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說明宇宙人生真相。願要沒有行,這個願落空,是虛願、是假願,願一定要有行,以行踐願。『雷音電光』都是代表行、行動,所以能『成就一切願力』,在這個世間作獅子吼。獅子吼就是講經說法、喚醒大眾,幫助大家從迷惑顛倒省悟過來,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壯舉。「眾生無邊誓願度」,用現在的話來說,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真實的利益、真誠的服務。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用什麼?就用這個方法,就是用這個法門。「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一個人發願求覺悟,佛菩薩也不捨棄他,也要幫助他、也要教導他,這個理、事都很深廣。我們讀佛經,看看經典,佛說法的當機者,當機者一個人,這一個人求法,向佛求教,佛為他所說,別人大家在一起都聽到了,請法的人也普度了眾生。集結經藏的人,把佛所講的寫出文字,留給後世,讓千萬年之後的眾生讀到佛經,如同面對佛陀教誨,統統得度,我們想這個功德多大!這個工作多麼有意義、多麼有價值!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七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火神偈頌:
【爾時普光焰藏主火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火神眾,而說頌言。】
說偈儀前面講過很多遍,經裡面有這麼多的重複,它的意思非常之深,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總的來說,不外乎「謙敬」兩個字,對佛對老師要恭敬,縱然自己有所發明,也要功歸老師。『承佛威力』,要不是老師教導,我們怎麼能斷煩惱開智慧?這是人心的厚道,絕不居功,你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大德;自己一居功就墮落,墮落是什麼?傲慢。對同學要禮敬,『普觀一切主火神眾』,這是對同學的禮敬。千萬要記住,天下自古以來沒有自以為是的聖賢,沒有自以為是的英雄豪傑。古人講得好,書讀多了,意氣自然就平和,「學問深時意氣平」。所以佛到了究竟圓滿,入平等的境界。佛是平等心,有一絲毫傲慢,自以為是,都是功夫不到家。所以說偈儀裡面含藏著這個深義,我們要知道體會。現在請看經文第一首:
【汝觀如來精進力,廣大億劫不思議,為利眾生現世間,所有暗障皆令滅。】
這是普光焰藏主火神,他得的法門是「除一切世間暗解脫門」。我們看他的讚頌,他教導我們『汝觀如來精進力』,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回頭想想我們自己修學,有沒有做到精進?如來是怎麼成就的?就是靠精進力。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善根,世間善根有三種,叫三善根;出世間菩薩善根只有一種:「精進」,精進為菩薩善根。我們在這裡看,沒有錯,菩薩靠精進力成就的。第一個他有恆心、有耐心,『廣大億劫不思議』,不是修幾天,不是修幾年,不是一生一世,是生生世世。生生世世幹些什麼?『為利眾生現世間』,不為自己。大經上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哪個地方有感,佛菩薩自然就應現,為眾生。「為利眾生」這四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為眾生服務、為人民服務,這個心量還小,十法界裡頭只有人法界,其他的九法界都沒有想到。佛說「為利眾生」這個意思是圓滿的,十法界的眾生,都要發心為他們服務。怎麼個服務法?佛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為眾生服務的方法。「受持」是接受聖賢的教誨;「讀誦」是學習,無有止境的學習,學不厭,教不倦,這是大聖大賢,這是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教學的目的是破除眾生的無明煩惱,『暗』是無明,『障』是煩惱;總的來說,暗是痴,障是貪瞋,三毒煩惱。如何幫助一切眾生把三毒煩惱滅除,眾生的智慧福德就現前了。再看第二首:
【眾生愚痴起諸見,煩惱如流及火然,導師方便悉滅除,普集光幢於此悟。】
這是第二尊,普集光幢主火神,他得的法門是「能息一切眾生諸惑漂流熱惱苦解脫門」,他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的。從讚頌第三句,我們就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不是真的神道,他是諸佛如來示現在神道裡面,「導師」,導師是對諸佛如來的稱呼。
第一句說『眾生愚痴起諸見』,這個見是邪見、惡見,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怎麼錯?與事實真相完全相背,這就錯了,不順法度。所以,愚痴是十法界有情眾生造作業障的根源,愚痴!沒有智慧。『煩惱如流及火然』,這是形容煩惱太多太多,無量無邊,佛在大經上常講,「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八萬四千還有個數字,依舊是舉例而言,事實上那如四弘誓願所講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看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樣的繁多,真的是無量無邊,這個現象從哪兒來的?煩惱!也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所想的都不是真的,所以變現出無量無邊虛幻的境界。《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一切有為法包括世出世間,四聖法界在裡頭,都是從心想生。「煩惱如流」是形容它多,像地上的這些河流一樣,太多太多了;「火然」是形容它的熱惱,如流是形容它的多,沒有辦法止住。誰能幫助我們斷煩惱?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這是『導師』,他們有真實智慧,他們有善巧方便,能幫助我們。導師的智慧、導師的善巧方便在哪裡?我們今天唯一能夠接觸到的就是三藏經典,三藏經典是導師的智慧方便境界,留在我們世間,只要我們認真努力的學習,我們就能有成就,就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不但出三界,出十法界。這一生圓滿成就不是不可能,問題是我們是不是真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果然具足,這一生就成就了。『普集光幢』他修的是這個法門,我們特別要留意菩薩的德號,他教我們什麼。第三首:
【福德如空無有盡,求其邊際不可得,此佛大悲無動力,光照悟入心生喜。】
大光遍照主火神,他所修的法門是「無動福力大悲藏解脫門」。無動的福力它裡頭加了一個福在裡頭,就偏重在禪定。如果不加這個福在裡面,只說無動力那是福慧均等,當然福慧均等才是真正的禪定,加上福偏重在定上說。『福德如空』,這個空不能夠當作「無」講,那就講錯了;這個空是有,空有是一不是二,所以福德無有止境,『求其邊際不可得』!
十法界的眾生都希求福德,聰明智慧的人希求的是究竟圓滿的大福德;六道眾生心量小,思想見解有限,所求的是小福德。愈是愚痴,他所希求的福德愈小,由此可知,福德與他的智慧、見解、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佛的福報究竟圓滿,才能夠幫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是佛『大悲無動力』。慧不動,我們學佛的人能體會;福不動,能體會的人就不多,究竟圓滿的智慧福德都是稱性不動的,凡是稱性就不動了。落在意識裡頭,它就有動,無明是個動相。由此可知,要達到這個境界,不破無明怎麼行?大光遍照神他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就成就無上菩提,他才有能力普度眾生『心生喜』,佛家常說的「常生歡喜心」,孔夫子所說的「不亦悅乎」!第四首:
【我觀如來之所行,經於劫海無邊際,如是示現神通力,眾妙宮神所了知。】
眾妙宮殿主火神,他得的是「普能除煩惱塵解脫門」,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從偈頌裡面看到的,我們如何學習?怎樣把佛的教誨落實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關鍵就在這個『觀』字,主火神是菩薩、法身大士,他看出來了。諸佛如來在無量劫中,在十方世界做種種示現、所作所為,菩薩都看出來了,唯有真正能看得出來,才有學處,才能學到東西;如果看不出來,你學什麼?看佛如是,我們看菩薩、看祖師大德、看善知識,真正善知識肯定是如佛菩薩一樣在這個世間作斯示現,這個示現都是真實利益眾生的,細細去觀察,都是捨己為人的,我們要留意,不能夠疏忽。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我們雖然沒有親自見到這個人,我們在經典上看到記載的,冷靜的思惟,細心的去觀察,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觀察哪些方面?觀察他存的是什麼樣的心,他對於宇宙人生是怎樣的一個看法,再看看他的生活行持,我們就生智慧。於是我們自己就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怎樣存心,中國人講良心。
佛的良心一絲毫沒有損壞,現代人有不少人可以說良心沒有了,完全變質。學佛的人良心也變質了,但是還有少分還沒變,他還能覺悟。百分之九十九良心壞掉、變質了,還有一分還沒變,這個人就有能力學佛,還有指望。從什麼地方去觀察?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造作種種不善,他還有一點心裡不安,這就是良心還沒有死盡;如果良心都沒有了,造十惡重罪,他也不知道後悔,他也沒有感覺得他不安。他那個感覺得不安是什麼?是怕別人報復,沒有感覺得他自己做的事情是罪過,他沒有罪惡感,但是他有怕人家報復感,為什麼?別人對他不起,他要報復,他不會原諒別人的;他就會想到,自己對別人不起的,人家也一樣會報復;良心沒有了。天良喪盡的人就是佛法裡頭所講的「無慚無愧」,慚愧這兩個心所沒有了,換句話說,什麼樣的惡事他都能夠做得出來。可是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來不及了,絕對不是說做了以後就沒事了。這一生即使你的福報很大,你做了很多壞事,你傷害了許許多多眾生,由於你的福報太大,別人沒有法子報復你,你的冤親債主現前不能報復你,可是你要知道,那個怨恨永遠不會消滅;到你來生來世,你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來蔭護你,冤親債主就來了。但是這個時間會很長很長,為什麼?你的果報決定在地獄,地獄罪受滿之後,然後慢慢還債。你所殺害的眾生,你要償命;你欺騙奪取一切眾生的財物,你要還債,這個事情麻煩了!真的你要多少劫你才能把這一世所造的罪業還清。
如來的智慧,佛眼不可思議,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經典裡面這樣詳細的告訴我們。我們果然明白、搞清楚了,自己一定要知道像佛一樣,這一生當中決定不做虧欠一切眾生的事,決定不幹,我們知道幹了將來要還。現在造作惡業得的利益太小太小了,將來還債那真是得不償失,我們何必干這個事情?為什不做好事,跟一切眾生結法緣?不但不結惡緣,善緣都不結,結法緣好!為什麼?善緣裡面有情執在裡頭,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它的變化太大了,善會變成惡,善緣變成惡緣。所以佛教給我們結法緣,用的是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能用這種心,我們常講的五種,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用這種心跟一切眾心無論結善緣或惡緣,全是法緣。真誠不虛妄,清凈不染著,平等無高下,把所有一切善惡緣全都變成法緣,我們要學佛菩薩這樣的本事。這是『眾妙宮神』他能夠了知的,『了知』就是契入,不契入你怎麼會了知?再看下面第五首:
【億劫修成不思議,求其邊際莫能知,演法實相令歡喜,無盡光神所觀見。】
無盡光髻主火神,他得的是「光明照曜無邊虛空界解脫門」,所以他的讚頌裡面,一開頭說『億劫修成不思議』,這一句講的是時間;接著『求其邊際莫能知』,這是講的空間,這兩句合起來就是無盡的時空,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想像到他活動的空間是多麼廣大,這是真正的福報。再回頭看看我們凡夫,很可憐,六道我們單單講人道,就在現前這個世間,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一生沒有離開家鄉,生活的空間很小很小。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交通便捷,活動的空間稍微大了一些,可以到世界上、這個地球上各個地方去旅行、去觀光,人數比例還是少數。不要以為是很先進的國家,我過去在美國住了十幾年,我們一些鄰居看到我們常常在國際上旅行,都投以羨慕的眼光,他們從來沒有出過國,因為他們是屬於中低收入,假期出去旅遊多半是在附近一些地區,能夠到另外一個州去旅遊,已經非常難得。
工業發達的國家假期少、假期短,在美國一般最長的假期是五天,所以我也常常告訴講經說法的法師,到美加地區去弘法,你準備的講演資料,不可以超過五天,不可以超過五次,為什麼?他沒有時間來聽,五天全來聽的很希有很難得,你講五天,他可能來聽個三天、四天,五天都能來聽的不容易。所以在他們那個地區講經說法,他們最歡迎的是不超過三天,這最歡迎的,他的假期可以拿得到,五天假期不容易拿到。這是社會結構不相同,不像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我小時候,七、八歲的時候住在鄉下,那個時候還是標準的農業時代,抗戰之前,在我們安徽這個地區已經是相當落後,假期很長,鄉村裡面種田的人秋收之後,從過年來說,從臘八就開始過年,完全放假,
人活在世間,古人常說總得選一點樂趣,你這一生才沒有白活。如果一生都活得像牛像馬一樣,一天到晚在那裡勞累,累了一生,不知道忙些什麼,不知道為些什麼,這個人生就很可憐!我們看到今天有許許多多從事於工商業的,物質生活過得不錯,收入很可觀,為了他的工作,為了他的生意,天天到國外去跑,一年在自己家裡頭住不了兩個月,這種人太多太多了。世間有不少人對他們的生活方式非常羨慕,其實你冷靜想想,他忙些什麼?我們在旁邊冷眼旁觀,不幹這個事!為什麼?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天天忙著賺錢,人生到這個世間來,是為賺錢而來的嗎?即使是賺錢,你所賺得的是你命里所有的,命里沒有,怎麼樣經營都賺不到;命里有的,無論你做什麼行業都發財,命里有。工作行業那是緣,你有因,因遇緣,果報就現前,哪裡要那麼辛苦?哪裡要那麼操心?這些事實真相不了解、不明白,所以生活過得很苦、過得很可憐。我們學了佛,對於宇宙人生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才知道自己幸運,才知道自己有福,才真正知道佛菩薩、老師的恩德。怎樣報恩?我們這一生能夠過得很快樂,就是報佛恩,沒有胡作妄為,思想言行都能夠稱性,都能夠隨順佛陀教誨。
『演法實相令歡喜』,這一句難得!要把諸法實相表演出來,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與實相相應,實相是事實真相,這是為人演說。果然我們做得如理如法,必定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眾生跟你接觸歡喜,就起心動念想跟你學習,這個一定的道理。不能「演法實相」,如何能接引眾生?如何能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所以為人演說非常重要,我們要學佛菩薩的精神,無有疲厭來做這一個工作,這是『無盡光神所觀見』。第六首:
【十方所有廣大眾,一切現前瞻仰佛,寂靜光明照世間,此妙焰神所能了。】
種種焰眼主火神,他的法門是「得種種福莊嚴寂靜光解脫門」,所以讚頌裡頭有「寂靜光明照世間」。前面兩句『十方所有廣大眾』,我們從這裡看境界的廣大,這是決定要學習的。我們能力現在做不到超越地球,能力做不到心量要有。在這一個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眾生,我們的心要常常關懷他,要常常念著他,如果有這個機緣,我們決定不辭辛勞去幫助他們,這就對了。沒有緣,不必求,求是攀緣。「緣」現在人講機會,沒有這個機會;現在人講創造條件,創造也有創造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拿什麼創造?得有條件才能創造條件,都是緣成熟;緣不成熟我們有心有願,我們的心愿是圓滿的;有這個條件,我們的行就達到了,所以心量一定要廣,機會一定要抓住,不能夠把機會輕易失掉。『一切現前瞻仰佛』,「一切眾生」瞻仰佛,一定要認識佛,他不認識佛,他怎麼會瞻仰佛?所以認識佛教比什麼都重要。特別是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還有一類,雖然接觸佛教而誤會佛教的人,這兩種人我們怎樣幫助他們?首先不必跟他講經說法,先把佛教介紹給他,讓他了解什麼是佛教,這個很重要。
『寂靜光明照世間』,我們要學習的。特別是對於現代這個時代眾生,現在這個時代,一切眾生身心動蕩不安,心動身也動,身動得太過分了。為什麼?他看到這個社會大眾都是這樣動的,以為這個動是正常的,他沒有看到有個靜的。如果你表演一個靜態的,會給他很大的啟示,會讓他真正去反省。儒、佛的教學,包括道家的教學都講求靜,都講求緩慢,行住坐卧動作要緩慢,緩慢才顯得穩重;過分的快捷,顯得輕浮。儒佛不是不講求敏捷,敏捷也講,要在什麼?要在靜態裡面顯示出敏捷。佛家的拜佛,古時候佛家拜佛是胡跪,跟我們現在中國拜佛的形式不一樣,胡跪是右膝不著地,一個膝蓋著地,但是現在我們拜佛,看搭衣的時候能看出來,右面膀臂露出來,為什麼?長者有事情吩咐你去做,動作敏捷,靜中有動。經教上統統都有,在佛的戒經、在儒家的《禮記》都講到。所以寂靜是主、是體,敏捷是用,體用都表現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中,他態度非常穩重,辦事非常敏捷,有條理、有程序,一點都不亂。「照世間」,展現給世間社會大眾去看,就是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工作也是表演。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點點滴滴無一不是表演,都是利益眾生,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這了不起!我們要是不懂得,你到哪裡去學?你學個什麼?下面第七首:
【牟尼出現諸世間,坐於一切宮殿中,普雨無邊廣大法,此十方神之境界。】
「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他的讚頌,他得的法門是「能滅一切世間諸趣熾然苦解脫門」。我們看看這一首偈,『牟尼』這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諸世間』,這是華嚴的境界,不是這一個世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示現在無量無邊的世間,分身、化身,正如經上講的千百億化身。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是千百億化身裡面的一尊化身。『坐於一切宮殿中』,一切宮殿不是一個宮殿,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坐在菩提樹下,他老人家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哪來的宮殿?佛所坐的地方就是宮殿,確實是坐宮殿,我們凡夫看不見,聲聞緣覺菩薩他們看見,為什麼?境隨心轉,聖人心清凈,看到大地是琉璃地,七寶成就;我們心不清凈,看到大地泥土沙石。沒有離開這一個境界,各人看法不一樣,我們看法,佛在樹下,鋪一堆生草在打坐;菩薩看的時候,這個佛上面有宮殿,七寶莊嚴,下面金剛寶座,這才真正顯示出境隨心轉、相隨心轉。心是能轉,相跟境界是所轉。
『普雨無邊廣大法』,我們要從十方宮殿神他修學的法門來說,「能滅一切世間苦」,那個「諸趣熾然」我們把它省掉。能滅一切世間苦,我們立刻就想到,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告訴我們的,「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是什麼法?「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就是無邊廣大法,這個法能滅「一切世間諸趣熾然苦」。我們從這一個提示就省悟,知道怎樣離苦得樂,知道怎樣改變自己的命運。第八尊:
【諸佛智慧最甚深,於法自在現世間,能悉闡明真實理,威光悟此心欣慶。】
威光自在主火神,前面我們讀到他所修學的法門是「自在開悟一切世間解脫門」,能到自在開悟一切世間,這要不是諸佛如來做不到,在教下講這個人大開圓解,他才能做到。大開圓解至少都是法身大士,天台家所說的分證即佛,他不是相似位,他是真實位。第一句『諸佛智慧最甚深』,我們要知道這個甚深智慧我們具足,不是如來獨有。『於法自在現世間』,最甚深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現前,必須無明要破個若干分,無明不破,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會現前;般若智慧現前,於法就自在,這才能夠自在現世間。跟諸佛如來一樣,眾生有感,立刻就有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非常有信用。『能悉闡明真實理』,這就是開悟眾生,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相。威光菩薩做到了,從這個法門成無上道,所以心歡喜。第九首:
【諸見愚痴為暗蓋,眾生迷惑常流轉,佛為開闡妙法門,此照方神能悟入。】
光照十方主火神是『照方神』,他得的法是「永破一切愚痴執著見解脫門」,這個法門我們要換句話說,大家就更容易明了,就是永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非常非常羨慕的。讚頌裡面第一句說『諸見』,就是我們所有的妄想、見解,都是根源於愚痴,愚痴就是無明,為『暗』為『蓋』。暗跟蓋兩個字就是三毒煩惱,暗就是痴,蓋是貪、瞋,我們根本無明、根本煩惱從愚痴來的。『眾生迷惑常流轉』,眾生迷惑了自己的本性,流轉於六道輪迴,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佛為開闡妙法門』,這個事情確確實實世間人包括天人都不能夠解決,佛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世間人確確實實有這個意願,想了生死、出三界,但是沒有辦法;有這個念頭就是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佛就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大家滿足他的願望。佛為我們講經說法,為我們說出三界、六道、十法界的業因果報,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只要把業因消除,果報就不見了。這個業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佛在《出現品》裡面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語為我們道破,使我們產生了希望,產生了信心,進一步要求佛詳細說明解脫的方法。《華嚴經》是最圓滿的述說,理論、方法、境界都說得很多,說得很圓滿。末後一首:
【願門廣大不思議,力度修治已清凈,如昔願心皆出現,此震音神之所了。】
雷音電光主火神,他得的是「成就一切願力大震吼解脫門」。菩薩得法裡面行願具足,一切大願是願力,大震吼是行,以行踐願,願就圓滿成就。『願門廣大不思議』,簡單的說就是四弘誓願。『力度修治已清凈』,四弘誓願中心是第一願,要完成第一願,必須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第二句講『力度修治已清凈』,圓滿了,煩惱斷盡了,法門圓成了,佛道也成就了,他才能夠如願以償。『如昔願心皆出現』,這一句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虛空法界,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是第一願完全落實,「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的另一種說法。什麼叫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四弘誓願一定要把它做到。從哪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沒有斷盡,不能廣學多聞。所以祖師大德教給我們,煩惱沒有斷就學一門,學一門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幫助斷煩惱,「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門是修定,定才能破煩惱,煩惱斷了,智慧現前才廣學多聞。所以現在人把四弘誓願搞錯了,前面兩句忘掉了,只看到「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只搞後頭兩句,前面兩句不要了,怎麼個修法都修不成功,錯就錯在這裡,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八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水神十法:
經文也為我們舉例十位上首。神眾裡面,我們在前面曾經讀過,每一個族類,數量都是無量無邊,無不是為利益一切眾生為目的,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就像現前這個社會上,他們的工作崗位不一樣,但是都是為人民、為眾生服務的。主水神,要是方便說,就是我們一般社會裡頭主管水利、航運這些行業的工作人員,都是屬於這一類。
【複次普興雲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解脫門。】
水,它的特徵很多,佛法裡面常常用它來做最重要的表法,我們供佛、供菩薩,在供具裡面最重要的是供水,不燒香可以,不點蠟燭、不燃燈、沒有香花供養都可以,但是不能不供凈水。所以在所有一切供具當中,凈水是第一。水表什麼?不是說供這一杯水是給佛菩薩喝的,不是的,那你就全錯了。它是表法的,讓我們見到這一杯水,就想到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心就像水這樣的清凈、像水這樣的平等、像水這樣的善良。水往下流,這是真正的「止於至善」,老子所謂「上善若水」,所以它代表純凈純善。我們看到這杯供水,就要生起這樣的覺悟,我們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要用清凈心,要用善心、至善之心,這是供水的意思。不是供給佛菩薩喝的。
這十位菩薩,第一位代表的就是平等大慈,菩薩的德號,「普興雲幢」,經裡面凡是用一個「普」,都是超越國家的界限、超越種族的界限、超越宗教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全部都超越叫「普」;「幢」是高顯的意思。他所修行證果的法門,『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大慈大悲,這是我們頭一樁要學習的。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不能夠和平?「和平」這個口號叫了幾千年、幾萬年,和平不能落實,什麼原因?我們把供水忘記了。佛弟子天天知道在佛菩薩面前供一杯水,不曉得供水的道理,不知道供水的覺心。如果我們自己人人都發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即刻就能夠落實。從哪裡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諸佛菩薩他懂得,無一不是從自身做起,所以他能成無上道,他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華藏世界,道理在此地。他有能力教化九法界眾生,幫助大眾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在這裡要學習「平等利益一切眾生」,從平等心裏面生出來的愛心就是慈心。第二尊:
【海潮雲音主水神,得無邊法莊嚴解脫門。】
「海潮」是比喻「信」,住在沿海地區的人都知道,海水漲潮、落潮有一定的時間,一分一秒它都不會差錯。這是教導我們,幫助眾生要抓住時節因緣,時辰沒有到,我們等待,充實自己;時辰到了,機會到了,要勇往直前,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海潮」是取這個意思。「音」就是開悟眾生的音聲、講經說法的音聲;「雲」表非有非無,現身說法不執著現身說法的相,不但相不能執著,功德也不能執著,我們永遠不失清凈平等覺;稍稍有一點情執,我們的清凈心、平等心就喪失了。所以經上用一個「雲」字來代表。他所修學的法門是『無邊法』,這個「法」就是佛法。佛法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四種法:「教法」,教學的方法;「理法」,佛所講的理論;「行法」,如何將教學理論落實,這個落實是行法;最後是「果法」,果是你得到的真實利益。教、理、行、果,都是無量無邊,以無量無邊教理行果莊嚴自他,我自己得利益,也能教一切眾生都得利益。第三位:
【妙色輪髻主水神,得觀所應化方便普攝解脫門。】
佛經裡面「妙」這個字用得非常之多。什麼叫「妙色」?色空不二才叫做「妙」,《般若心經》裡面我們常常念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才叫妙。如果說色不是空,空不是色,這個色就不妙了,空也不妙了,真的不妙了。為什麼?你著了相,你已經墮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哪來的妙?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得觀所應化』,觀是觀機,看看眾生根機有沒有成熟,應機說法,這就妙了。通常我們講根機有三類:一類成熟了,成熟的一定要幫助他成就,他根性成熟了,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幫助他作佛去,這成熟的;沒有成熟的人,幫助他成熟;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所以善觀機者,大地所有眾生,無非機宜,個個都是佛法的當機者,只是這一切眾生根有利鈍大小不相同,所以我們也要認真學習佛菩薩接引眾生的方法。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有兩句話講得很好:「寂然不動以觀機,感而遂通以隨攝」,這兩句話說得好,這兩句話也是一副對聯。所以我們要想能觀機,一定要有定慧,「寂然不動」是定,「感而遂通」是慧。緣分還沒有到的時候,努力修定修慧,這是我們修學裡面第一樁大事,我們現在明了,這是我們一生來到人間真正的目的,成就自己,代佛菩薩接引眾生。第四尊:
【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諸佛甚深境界解脫門。】
清涼的小注不多,「妙音演佛深旨,令悟妙法漩澓」。漩澓是水旋轉迴流的樣子,我們在水裡看到的漩渦是這個樣子的,佛在此地用這個現象,讓我們去思惟、去觀察、去領悟。『善巧漩澓』,把「漩澓」形容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他修學的法門,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弘法利生,『普演諸佛甚深境界』,我們要著重這個「演」字,他不是說「說」,沒有說「普說諸佛甚深境界」,他說「演」,演是表演。漩澓,不斷的重複表演,這就是漩澓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把那種真正覺悟的生活,每天在表演給大家看,他是過究竟圓滿的生活,我們能懂嗎?
釋迦佛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每天早晨起來,帶領他的學生們做個祈禱,祈禱什麼?感恩,我們懂不懂這個意思?感誰的恩?父母之恩、佛菩薩之恩,佛菩薩之恩就是老師的恩德;國主之恩,國家的恩,一切眾生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一切眾生不知道,佛作示現,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教導我們知恩報恩,我們要能懂得,要能體會得到。早晨這一堂課完了之後,大家出門去托缽,這一個僧團平常居住是在郊外、城外,也不會太遠,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都要學習。為什麼?進城去托缽不至於太辛苦;大概的距離,一般距離是五里路,三里到五里路,方便!走路需要多少時間?半個小時、四十分鐘可以走到,太遠了托缽就不方便。那我們這裡就學到了,我們將來要建立一個道場,距離都市要多遠?想到釋迦牟尼佛是半小時到四十分鐘的距離,從前是走路,我們現在開車,現在開車三十分鐘到四十分鐘這個距離,那就是很適中的,我們從這裡學。進城去托缽,托缽有規矩,只能托七家,不能太多,太多是貪心。你去托缽的時候,人家是頭一家,如果他家裡供養很豐富,你這個缽就裝滿了,你就不要到第二家去了。頭一家給得很少,吃不飽,才托第二家,再到第三家,看看可以吃飽了,就不再去干擾另外一家,告訴我們知足常樂,表演給我們看。
施主供養這一缽飯,那不是白供,施主對出家人這一缽飯是財供養,出家人接受這一缽飯之後,一定要跟他說法,說法不要太長,幾句話,祝福他的話,問他有沒有疑難問題,為他解答;所以說法都很簡單,在我們想像時間大概是五分鐘、十分鐘,不會超過十分鐘的。所以出家人對在家信徒有法供養,彼此互惠。天天去托缽,每一家都是教化眾生,佛這麼多弟子分頭去教化,這個社會哪有不安定、哪有不和睦的道理?這是大乘經上講的「作不請之友」。本來法是很尊重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可是在托缽的時候,這個情形不一樣,這是一種特殊情形。佛菩薩與弟子們,真的把佛法送到每個人家裡,天天如是,這就是漩澓,「善巧漩澓」。
吃完飯之後,《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洗缽,缽洗完之後,洗腳,走這麼遠的路。然後回來修行打坐,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入佛境界。每天做的事,所有學生亦復如是。把整個身心定下來,定下來之後,定一段時期,一兩個小時,這入定也是養神、也是休息。接著下午就上課了,佛為大眾講經說法,說完之後同學們研究討論,各人提出自己聞法的心得,如何將佛的教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接眾之中,真修!這叫「普演諸佛甚深境界」,每天做出榜樣來給人看,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世間人為什麼搞得這麼辛苦?心放出去收不回來,心永遠在妄動,所以心神不安、身心不安,這個很苦惱,佛菩薩做個樣子給大家看。「大家有工作,佛沒有工作」,其實搞錯了,佛有工作,佛每天上午、下午上課,他的行業是教學,每天給同學們上課八小時,他怎麼沒有工作?他有工作;他雖然工作,身心還是那麼樣的寧靜,這個要學習,這個太高明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身心都要保持寧靜,那才真正是健康智慧。心煩、神勞、身躁,智慧沒有了,清凈平等沒有了,換句話說,就是樂沒有了;樂沒有了,苦就來了。人生真正的意義,總要生活在快樂當中。所以「善巧漩澓」這個名號含義很深很深。我們再看第五尊:
【離垢香積主水神,得普現清凈大光明解脫門。】
菩薩名號裡頭有「香積」,我們一看就會想到香積如來,香積如來用什麼方式度眾生?他那個地區的眾生舌根最利;我們釋迦佛這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教學用音聲,講經說法,用這個方法,契機。香積國的人耳根不利,眼根也不利,你跟他講經他聽不懂,不容易覺悟。舌根利,舌根利佛用什麼方法?天天請他吃飯,舌一嘗味他就開悟了,所以我們佛門裡面的廚房叫香積廚。我們的舌根現在不利,為什麼?看到好吃的就想多吃,貪、垢染,所以不利。人家「利」在哪裡?離垢,他沒有貪心,貪瞋痴薄,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安世高那一位同參道友,如果要學到『離垢香積』,他也會像安世高一樣證果,不至於墮落了。我們看到這個公案,只要一提起毛骨悚然,我們冷靜思惟,我們的修為比不上他,我們的過失比他嚴重不知道多少倍。他的果報,墮落在水族裡面,還能做到龍王,這是過去生中修行,明經好施;那我們想想將來要是墮落的話,那就是魚蝦了,做不了龍王,想想前途很可怕!如果現在還自以為是,那怎麼得了!人不能不覺悟,不能不趕快覺悟,及早回頭,回頭是岸,這是真實話。
清涼大師在小注裡頭提示我們,菩薩「身智二光」,他得的法是『普現清凈大光明』,「遍覺開化,大充法界,清凈無垢。」那我們曉得,菩薩以什麼教化眾生?示現身心清凈,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感化一切眾生。我們在經上看到,哪一位不是從自己本身做起?再看下面第六尊:
【福橋光音主水神,得清凈法界無相無性解脫門。】
「福橋」,橋是橋樑,意思是溝通兩邊、融合兩邊。兩邊有界限,橋把這個界限消除了,把這個隔礙打通了。什麼橋?『福橋』,福裡面有慧,福裡頭沒有慧就不能做為橋樑;高度的智慧。『光音』很妙,光是智慧。他得的法是『清凈法界無相無性』,清涼註解裡面說「證凈法界性相」,這個「證」字是錯誤的,我們在清涼《疏鈔》裡面看到的是,它是「清」,就是「清凈」,「清凈法界性相」。這個應該是這樣念法,四個字一句:「清凈法界,性相俱絕,德無不見,則大用不亡。」改過來。「清凈法界」,諸佛法界清凈,四聖法界也清凈,為什麼?心凈則國土凈。
今天我們這個地球,真正是到了濁惡不堪,《彌陀經》上跟我們講的「五濁惡世」,現在是濁惡到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程度了。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有許多人說是工業的污染、科技的污染。沒錯,這隻看到表面,沒有看到骨子裡頭。骨子裡頭是什麼?我們的心性被污染了。物質文明、工商跟科技,這是染緣(污染的緣),不是因。因是什麼?因是失去了聖賢的教誨,這個麻煩大了。現在全世界,不是少數人,占著有相當大分量的人,不相信神聖的教誨,不相信因果報應,把聖賢教誨完全摒棄;全世界的學校,哪一間學校裡面,用聖賢教誨做教材?沒有。只有少數宗教的學校,像一般神學院、基督學院、佛學院這一類宗教的學校,少數人在修學,但不為社會所重視,也不被國家政府所承認。所以這一個世紀以來,我們能夠明顯覺察得到的,社會大眾自私自利,三毒煩惱加速度的上升,倫理道德完全摒棄了,這是因;加上工商業、高科技帶來的利潤,增長人們的貪瞋痴,這樣發展下去,肯定是世界末日。為什麼?彼此競爭、鬥爭,最後是戰爭,互不相讓。
二千五百年前,孟子講過:「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現在不是「其國」,是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在那裡爭利,這個世界危矣!世界末日的徵兆已經明顯的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是不是跟著這個世界同歸於盡?這是愚人,這個人沒有智慧。真正聰明人看到末日現象,自己要尋求一條生路。李炳南老居士在往生的前一天,教導學生,他說:「世間大亂到了,即使諸佛菩薩、神仙下凡也挽救不了,我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凈土。」諸位一定要懂得老師最後這一句話,「念佛求生凈土」,不是消極,是積極。念佛不是進念佛堂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念法是消極的念法,這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要我們積極的救護一切眾生,挽救劫難。那是怎麼個念法?佛在《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教導我們的這些方法,我們要為人「演說」,演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所以李老師不消極,李老師一生教學、講經,他九十七歲往生,往生前兩個星期還在講台上講《華嚴經》,沒有休息;他是個中醫師,依舊給人看病,依舊在學校上課,那個時候他是中興大學的教授、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在兩個學校教書,九十多歲都不休息;主持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兩個道場,這就叫念佛求生凈土。
進念佛堂天天念阿彌陀佛,不做其他的事情,那是沒有機會做,我們應當進念佛堂老實念佛;有機會從事弘護工作,那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正懂得念佛。所以菩薩在此地得『清凈法界無相無性』,這個「無」當「離」講,不執著,離相離性;不但相不執著,性也不執著,你才得真正解脫。清涼註解裡面講「性相俱絕」,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個時候性德才圓滿的顯現,那個作用就不可思議。第七尊:
【知足自在主水神,得無盡大悲海解脫門。】
清涼在註解裡頭說「大悲無盡,滿而不溢,有知足義焉。流止從緣,斯為自在。」說得好!智慧、慈悲完全稱性,那就是無量無盡,像一個容器、像一個杯子,滿,並沒有漫出來,這是知足的意思。應化在世間,一切隨緣,隨緣就是隨順機會,有機緣認真努力做,沒有機緣絕不強求。無論是做,或者是不做,心都是靜的,都是不動的,這就對了。像我們這一次在澳洲有這個機緣來辦佛學院,政府批准的,給我們這個機會,我們就要認真努力去做;他要不給我們這個機會,我們連這個念頭都不起,這樣就自在,一切隨緣而不攀緣。攀緣,我想怎樣做怎樣做,那你就不自在;隨緣,自在。我們的心智,始終保持如如不動,不被境界所動。這是以無盡的慈悲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自己要知足,要得自在,而後才能以平等清凈的智慧、愛心去幫助別人。第八尊:
【凈喜善音主水神,得於菩薩眾會道場中為大歡喜藏解脫門。】
清涼大師說得好:「處處見佛,故大喜無窮,喜從佛生,即佛名藏。」把菩薩的名號跟他的法門都說盡了。菩薩的德號好!「凈喜」。由此可知,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清凈心來的。為什麼?心清凈了身就清凈,身心清凈,境界就清凈,這是佛境界,所以清涼說「處處見佛」。我們在經上讀到菩薩成佛,菩薩剛剛成佛的時候,「普見大地眾生同成佛道」,這是初成佛的樣子,初成佛的境界。我們沒有,我們只覺得我自己成佛了,別的人一個都沒有成佛,我是不是成了佛?沒有!我哪一天要是成佛,我一定看到大地所有眾生都成佛道,我成佛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把境界降低一點來說,哪一天我們真正看到全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人,我才是個善人;如果看到眾生還有不善的,我善他不善,說老實話,是自己不善。你要問為什麼?道理並不難懂,也並不很深,我們用善心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善;我們用噁心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惡。由此可知,外頭境界沒有善惡,善惡在哪裡?善惡從心生。佛菩薩成佛就是這麼個道理,他以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成佛了;我們是用凡夫眼看眾生,用凡夫眼看佛菩薩,佛菩薩也是凡夫,就這麼個道理。由此可知,修清凈心是多麼重要!
「凈喜」所發當然是「善音」,善心、善言、善行,無有不善,所以他於『菩薩眾會道場中』,成就『大歡喜藏』,我們相信。古人常講「愛人者人恆愛之」,菩薩對一切眾生尊重,對一切眾生熱愛,對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協助,眾生哪有不歡喜的?所以不分國家界限,不分族群界限,不分宗教界限,普遍得到大眾的歡喜。我們看第九尊:
【普現威光主水神,得以無礙廣大福德力普出現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里告訴我們,「性相無礙之福,故能普現神通」,我們看這兩句提示就知道了,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如何能入無障礙的境界?《華嚴經》末後一品「入法界品」,入什麼法界?入無障礙的法界。在《四十華嚴》品題裡面講得很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障礙境界)普賢行願品》。清涼大師在解釋經題的時候告訴我們,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能所不二,才是真正的契入。這就明顯的教給我們普賢行能入,所以《無量壽經》一開端第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這才恍然大悟,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往生者,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我講《無量壽經》說過,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不修普賢行,決定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不知道。
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有什麼不一樣?從事相上來說,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完全相同,不一樣的是在用心不一樣。普賢菩薩的心,性相無礙,也就是說普賢菩薩的心是真心,永離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才「普」;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一不是二,這是普賢的見解、普賢的思想、普賢的智慧、普賢的福德。所以學《華嚴》最低的利益、最小的利益是拓開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讀了《華嚴經》心量不能打開,你白念了。心量拓開之後,那你的智慧福報就現前了,能現多少?看你心量拓開多少,果然跟普賢菩薩一樣,等虛空、遍法界,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證到等覺菩薩果位,真正是圓頓大法。所以他以『無礙廣大福德力普出現』,這個「普出現」就是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這才顯示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末後這一尊菩薩:
【吼聲遍海主水神,得觀察一切眾生髮起如虛空調伏方便解脫門。】
『吼聲』是形容佛菩薩說法的音聲,如獅子吼;『海』比喻深廣無際。清涼注得不多:「調生行廣,如空無邊。用靡暫停,如空無盡。」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行願不落空。『觀察一切眾生』,觀機,應以什麼身得度,為眾生現身;應以什麼法門教誨,為他演說佛法。佛法就是覺悟之法,令他覺悟之法叫做佛法。「調伏」,調是調心,他心不清凈,心有煩惱,心有邪見,如何跟他調理;「伏」是降伏,他有習氣惡業。「調伏」兩個字是對身心兩方面來講的。如何能教他身口不造惡業,這是用戒律,戒律是調身的,降伏你錯誤的造作;經論是調心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戒律幫助眾生斷惡修善,伏煩惱,方法稱為善巧方便。由此可知,這一位菩薩他修行證果、成無上道,是用教化眾生這個法門。
由此可知,法門無量,法門平等,真的是無有高下,這顯示出從教學也能成無上道。一般講經說法教學,古人有所謂這是修的福報,福不能解決問題,六祖在《壇經》上講「此事福不能救」。講經說法是福,如果這個經講得沒錯,是勸導別人的,那是福報;如果講經說法,知道經里字字句句是勸我自己的,依文入觀,那就是功德,那就能成無上道。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沒有成佛之前,這個經百分之九十九是講給自己聽的,別人是旁聽,只是百分之一。如果你搞顛倒了,百分之九十九是講給別人聽的,自己稍稍準備準備,那你是六道輪迴眾生,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裡頭毫釐之差,果報不可思議,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定要曉得,自己沒有成無上道,化他還是自度,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著重在自度自行,這就對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三九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水神偈頌:
【爾時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水神眾,而說頌言。】
第一首:
【清凈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
這個偈頌是讚歎如來相好光明。世出世間接引大眾,相好是第一德,最重要的一個關鍵;也就是說,我們跟一切眾生接觸,第一個印象要好;如果第一個印象不好,再要叫人家對你有好印象相當困難,為什麼?我們常講先入為主,凡夫哪一個沒有成見?所以第一個印象不好,想別人對你好,想別人能幫助你、成就你,那個艱難可以想像得知。菩薩成佛,菩薩知道,知道眾生的心理,所以在沒有成佛之前先修相好,相好是福報。成佛是怎麼成的?成佛是修慧成就的,《壇經》裡面說「此事福不能救」,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證菩提,福做不到,慧才能做到。由此可知,菩薩平常著重在修慧。
但是這要成佛了,成佛之後要把他的弘願兌現,「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要兌現,不能說話不算話,說話不算話那就是騙人,哪有騙人的人能成佛?修行人決定不可以輕諾寡信,這是缺德的事!言而有信。要度化眾生就要想到,跟眾生接觸第一個印象一定要非常好,所以他要特別去修福。經上常講,用多少時間?百劫,百劫不一定是那麼長的時間,表圓滿。什麼叫圓滿?你的福修圓滿了,百劫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全是福德積集的。在此地,前面這兩句,『清凈慈門剎塵數』,這裡告訴我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第一個因素,就是根本的業因是清凈慈悲,你才能得相好。「剎塵數」也不是真的是個數量,清涼大師說得很好,「離過無緣」,這是說清凈;「門如塵數」這是講利樂眾生、度化眾生,眾生無邊,門是法門,所以諸佛如來以無量無邊,就是以剎塵數的法門來教化眾生。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清凈慈悲」,第一個心要清凈,第二個身要清凈,第三個環境要清凈。效果從哪裡看?從環境,我們居住的環境不清凈、零亂,一切東西堆得拉拉雜雜的,人家一看,你這個環境零亂,你身不清凈、心不清凈,給人第一個印象就壞了。
第二句『共生如來一妙相』,如來三十二相每一個相都有一個因,《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涅盤經》、《大集經》裡面、《華嚴經》也講到,《華嚴相海品》裡面會講到。這個地方引用的清涼大師的疏跟鈔也有一部分,諸位可以參考;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引經據典,把這些業因果報詳細的介紹了。在此地菩薩告訴我們「清凈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這個意思就是說,如來任何一個相好,換句話說,我們任何一種福報,許許多多善因共成的。說一個相有一個因,那就是許多因素里第一個因,如同世尊為我們介紹十法界的業因,那個業因太多太複雜了,佛只舉一個。佛法界,「平等」,平等心是因;菩薩法界,六度心是因,舉一個。但是要知道,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的智慧善因所成就,每一個相好都有密切關聯。
『一一諸相莫不然』,一一諸相通常我們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故見者無厭足』,這是果報,這才能夠接引眾生,令眾生跟你一接觸就生歡喜心、尊敬心、仰慕心,他才會跟你學習。所以,福德莊嚴是幹什麼的?不是自受用,攝受眾生的。我們希望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超凡入聖,頭一個就要給眾生最佳的印象,我們不能不記住。諸佛菩薩為我們做這個示現。第二首:
【世尊往昔修行時,普詣一切如來所,種種修治無懈倦,如是方便雲音入。】
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的,學佛,此地講的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無量劫來好學不倦。所以我常常勸導諸位同學,我們學講經的人,都希望自己法緣殊勝,法緣從哪裡來的?要跟人結緣才行,你不結緣,法緣怎麼會來?我們講經的人要想法緣殊勝、要想經講得好,聽別人講經。無論是老參或者是初學,像我這樣的算是老參,講了四十多年,你們培訓班同學是初學,不論是老參、初學講經,歡喜聽聞,增長自己的福慧。他講得沒有我好,我為什麼要聽他的?我們去給他作影響眾,這就是護持佛法、這就是擁護三寶、這就是廣度眾生。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利益,同時結了法緣,這我常講的,跟道場結法緣,將來我有緣到這個道場講經弘法;跟道場常住結法緣,這裡面出家在家的修行人,我跟他有緣;第三個跟這個道場的信徒結了法緣。這一去聽經,一舉不曉得有多少得!我懂得,任何人講經,法師也好、居士也好,只要跟我自己時間沒有衝突,我一定去聽,我歡喜聽經,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法緣。不喜歡聽經,這個人沒有法緣,這個人智慧福德都有限,不會增長,他不會修。
我們要懂得『普詣一切如來所』,一切講經的道場,我們都要去參與。『種種修治無懈倦』。你只要去聽、去觀察,《壇經》裡面說得好,「下下人」可能有「上上智」,不要看那個是初學,不能夠輕慢,也許初學講這一座經有幾句話我們沒想到,他或者是有意無意說出來了,對我們很有受用。如果他有過失,犯的有過失有錯誤,我們看到了、聽到了,立刻迴光返照,這種錯誤我有的時候有沒有犯?當然有意不會,可能無意會犯。成就自己福慧最有效果的方法無過於聽經。我過去在台中追隨李老師,李老師歡喜聽經,除了是跟他自己工作有衝突,如果沒有衝突,哪個地方有人講經,他一定會去。我們曉得這個很有道理,這就是真正好學,永遠沒有懈怠,永遠沒有疲倦,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菩薩從這個法門成無上道。再看第三首:
【佛於一切十方中,寂然不動無來去,應化眾生悉令見,此是髻輪之所知。】
『寂然不動』不是指的身,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釋迦牟尼佛在世,足跡遍五印度,那時沒有交通工具,走路,可見得寂然不動不是身。心不動、智不動、願不動,決定沒有動搖。他只有一個心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成佛了,還要上求佛道嗎?是的,他是做了上求佛道給我們看,做樣子給我們看的,為一切眾生做如是的示現。我們看了覺悟了,要在這一生當中幹什麼?第一樁大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其餘的事隨緣就好,為什麼?因為那些事是輪迴事,起心動念是輪迴心,輪迴心造輪迴業,生生世世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即使在世間作帝王,現在講作總統、作國王,大富長者,你擁有億萬財產,有什麼用?你能享幾天福?死了什麼都帶不去,你的地位帶不去、你的權力帶不去、你的眷屬帶不去、你的財富帶不去,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的!
佛在經論上常常勸導我們,聰明人要做什麼?能帶得去的,要在這上留意。能帶得去的是什麼?業,善業惡業你都帶得去,善業來生生三善道,惡業來生墜三惡道。人干這些事情就糊塗了,錯了!應當幹些什麼?學佛菩薩修凈業。凈業的果報不在六道,六道里沒有凈業,凈業的果報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華藏的中心,最殊勝的一個地區。華藏好比是新加坡,極樂世界好比是烏節路,最繁華的地方,最殊勝的地方。我們把目標訂在這個地方,對了!你真有智慧,你真的覺悟了。這個目標訂了之後,『寂然不動無來去』,絕對不被境界風動,你真正看破了,真正放下了,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隨緣而不攀緣,身心清凈得大自在。
『應化眾生悉令見』,自己成就了,這才能幫助別人;自己沒有成就,要想幫助別人,經典上常說「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自己常常要反省,我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我有沒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把握什麼?隨時隨地,不管什麼方式死,都肯定到極樂世界,這是最起碼的功夫。怎麼知道我們會肯定到極樂世界,會有這樣堅定的信心?你這個信心從哪裡來的?從佛陀教誨當中來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祖師大德加進去的《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五經,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五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依教奉行,這個信心肯定了。經裡面的道理我明了,經裡面的教訓我都做到了,所以自己有圓滿的信心,真正是「寂然不動無來去」,任何教內教外的都不能動搖我的信念;凈宗講信、願、行,絕對不會動搖,所以自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你們在世間走的是什麼路?我走的是什麼路?我們走的路不一樣。自行就是化他,自己做出這個榜樣,讓大眾看了之後,他看一次兩次不會覺悟,十次八次不會覺悟,一百次兩百次不會覺悟,看上一千次兩千次,可能他覺悟了。我們中國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其義自見就是你悟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天天做如是示現,一遍一遍重複,金剛般若會上須菩提覺悟了,看出來了。須菩提看多久?我們要仔細去推算一下,世尊示現成道之後就講經說法,先講阿含十二年,再講方等八年,二十年了;然後接著般若二十二年,《金剛經》是在般若中期講的,由此可知,應該差不多是三十年。須菩提尊者天天跟釋迦牟尼佛,三十年才看出門道,這才讚歎「希有世尊」。所以作斯示現,你不要以為別人一下就看出來了,哪有這回事情!須菩提還要看三十年才看出門道,才真正覺悟。一看出來,一覺悟,入佛的境界;不入佛的境界,看不出來。三十年天天聽經、天天修行,轉惡為善、轉凡為聖、轉迷為悟,三十年的功夫才入佛知見、入佛境界。這是什麼?真乾的人。要不是真乾的人,一輩子跟著佛都不會開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學。
「寂然不動」就是我們的信、願、行,「寂然不動無來去」。我們在世間,一切時、一切處為一切眾生做出覺悟的示現,我們的形象跟他們不一樣,思想觀念、言語行為都不一樣。世間人的思想自私自利,我們這個思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世間人多半都是乾的損人利己,我們所做的是損己利他。做給他看,也要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做四十九年,活一天做一天,一定有人看出來。一生當中只要有一個人看出來就行了,這一個人就得法了,佛家講法子,這個人就是傳人,佛法就不會滅。只要自己老老實實去做,這叫修行,把我們所有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統統修正過來,修正的標準就是經典。天天要讀經,抓住這個標準,這個標準裡面都是自性的流露。所以我們以什麼為標準?以真如本性為標準,真如本性在經典裡面。請看第四首:
【如來境界無邊量,一切眾生不能了,妙音演說遍十方,此善漩神所行處。】
長行裡面跟諸位介紹過,「善漩」就是反覆的意思,天天如是作,年年如是作,使一切眾生見聞天天在加深,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成就。由此可知,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非常重,現在社會風氣誘惑的力量非常強大,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不可能不墮落。如何保持自己不墮落?天天讀經、天天聽經、天天講經,錯誤的行為自自然然就改正過來了。陳光別老居士所以能夠往生,什麼原因?他家裡人告訴我們,老居士在生病的四年當中,聽經念佛沒有間斷,就是這麼個道理。天天聽經,道理清楚明白,方法懂得,境界清楚,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他成功了。我們今天不認真的聽經,不認真的學習,不認真的念佛,只是希求往生,哪有這回道理!所以你那個妄想會落空,陳光別老居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
偈頌裡面第一句,『如來境界無邊量,一切眾生不能了』,了是明了。『妙音演說遍十方』,佛菩薩來作示現,為一切眾生演說佛法,演是表演、做到,一切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今天講總的原則、總的方法,看破、放下,我是不是真的看破了?看破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明了,我對於宇宙人生是不是真的明了了?我對於佛法的修學是不是真的懂了?真的明了,真的搞懂,不叫你放下,你自然會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一切分別、一切執著,自然放下了。這一放下,你的果報就現前,什麼果報?大自在,就是佛經裡面講的「解脫」,「五分法身」現前了,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要不要學?不要學。為什麼不學他統統具足?因為是性德。過去因為你看不破,看不破你有無明,放不下你有煩惱,你有無明煩惱,障礙了自性,所以戒定慧好難修!現在你看破放下,原來戒定慧是現成的,言語造作自自然然他就符合戒律,五戒、十善、比丘戒、菩薩戒條條都圓滿;看破放下你要是做不到,你學戒律很辛苦。所以祖師大德常常勸導人從根本修,根本修就是看破放下。
我學佛可以說運氣很好,一生都是遇到真善知識,我沒有走冤枉路。「看破、放下」是我在二十六歲第一次親近出家人章嘉大師,第一天告訴我的,他把佛法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總樞紐傳授給我了。我這一生得它的受用,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在隨緣,自己私生活,自在;跟大眾相處,隨緣,法喜充滿。我知恩,怎樣報佛恩?經論裡面說得很好,只有「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才是真正報佛恩、報父母恩、報老師恩,所以一生當中樂此不疲,愈做愈快樂。
「妙音演說遍十方」,不是住在一個地方,哪裡有緣哪裡去。昨天澳洲悟勝法師打電話給我,問我什麼時候到澳洲,我就告訴他,澳洲的攝影棚做好了我會去講經,如果攝影棚做不好,我可能會長住香港,為什麼?香港那裡有一個標準的攝影棚,我們這一部《華嚴經》最主要的是要把錄像帶留下去,提供給後人做參考、提供給佛學院做教學。我說我沒有一定的住處,哪個地方有這個設備,他要肯邀請我,我立刻就去了。他聽了之後,「那我們趕緊做、趕緊做」,我說:「好,你去趕緊做去」。你要不做,我到這兒來看看你,我不會在那個地方住。雖然凈宗學院在那邊建立,我不會在那裡教書,我也不會在那個地方做院長。現在是剛剛啟建,我掛這個名,成就這個道場。我會去找一個校長。現在我請悟琳法師,美國人,悟通法師,越南人,請他們兩位做副院長,負責學院籌建實際的工作。同學們在那邊認真努力的學習,將來學校建成之後,我們這一班同學都是學校裡面的老師,負責教學。所以現在一定要非常認真努力充實自己的經教、德行,學為人師。第五首:
【世尊光明無有盡,充遍法界不思議,說法教化度眾生,此凈香神所觀見。】
清涼在這個地方有小注,『世尊光明無有盡』,這個「無盡」,大師是說「以顯光常」。常光是什麼?心愿德行。世尊普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早成佛道,這個心愿永遠沒有中斷,我們今天講,一分一秒都不中斷,這是心光、願光;與心愿和合的,《無量壽經》上講的光明,《大勢至圓通章》裡面講的十二光,還是舉例。無量無邊的光明隨著心愿,心光、願光是主,其餘無量光是伴,主伴圓融,主伴不二,我們要學習,我們要發心,要發願。『充遍法界』,從這個地方很明顯的我們能看出來,世尊度眾生的願絕不限於娑婆世界,要限於娑婆世界就不能充遍法界了。雖然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但是他的心愿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國土無量眾生都在佛的心愿之中,佛沒有捨棄他們。『說法教化度眾生』,我們要問了,釋迦牟尼佛教不教化他方世界眾生?肯定教化,但是到他方世界去度化眾生不是以佛的身分,以菩薩的身分、以聲聞的身分,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分。他在娑婆世界現的是佛的身分,其他諸佛國土裡,現身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釋迦佛如是,我們再問問,哪一尊佛不如是?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得到啟示,我們的心量太小太小了,局限什麼?我們這個小道場,在我這個道場講經說法,我們歡喜,到別的道場講經說法,我們就不高興,那四弘誓願要改一改,只度這個道場的眾生,其他道場不度,眾生無邊誓願度僅限於居士林、僅限於凈宗學會,其他道場那是例外,哪有這種道理!佛家普度眾生,天天掛在嘴皮上,不懂得普度的意思。「普」是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沒有國土的界限,沒有族類的界限,也沒有宗教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統統突破才叫「普」。『不思議』,顯示智慧願力、善巧方便之宏深,深廣無盡,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讀了,不要以為這是菩薩他們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那我們念它幹什麼!這些神眾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都是諸佛如來的示現,教導我們的,跟我們有緣。請看第六首:
【如來清凈等虛空,無相無形遍十方,而令眾會靡不見,此福光神善觀察。】
福光主水神教導我們要修清凈心,特別是凈宗法門。成無上道到最後只有三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就變成三門,這三門是覺、正、凈。凈土宗是屬於凈門,修清凈心、清凈願、清凈行,心愿行都要等虛空法界,那你就成佛了。『無相』,不著相;『無形』,不分別,這四個字就是離執著、離分別,不執著、不分別,『遍十方』,這才叫清凈。如果你有執著,你的心就被污染,就會生起自私自利,就會幹損人利己的惡業。你要是有分別,你的心就不平等;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佛心。阿彌陀佛又名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德號。「無相無形遍十方」是覺,迷了怎麼能遍十方?這一句,諸位仔細看,是不是清凈平等覺?
『而令眾會靡不見』,「會」用現在的話來講團體,眾會就是一切團體。最小的團體是家庭,夫婦兒女組成的;最大的團體是僧團。僧團比國家還大,為什麼?國家有界限,它有它的疆域,僧團沒有疆域,僧團的心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最大的團體是僧團。清凈平等覺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是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以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第七首:
【佛昔修習大悲門,其心廣遍等眾生,是故如雲現於世,此解脫門知足了。】
這是知足主水神他所修學的法門,在這裡提供給我們做參考,也是教導我們的。他修的是大悲,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現前這個世界災難太多,天災人禍天天都有,非常嚴重。「大悲」,悲是憐憫苦難眾生,菩薩的悲心『廣遍等眾生』,真的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我們學佛,依教奉行就是佛菩薩的化身。佛菩薩的慈悲怎麼落實?佛弟子落實!佛弟子如果不能奉行佛菩薩的教誨,那佛菩薩這些經教全都落空,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佛的大慈大悲從什麼地方表現?從我身上表現,我把它做出來,這叫佛弟子,這叫學佛,不論是出家在家,不能不知道這一樁事情。
我跟其他宗教接觸得很多,我也曾經跟他們談過「神愛世人」,神在哪裡?神怎麼愛世人?這不是一句空話嗎?神愛世人要落實,怎麼落實法?神的兒女要把「神愛世人」做出來。天主教徒、基督徒、猶太教徒,實際上他們三個是一家,都是神的兒女,要把神愛世人做出來給世人看,這是「神愛世人」活了。同樣一個道理,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我們四眾弟子要把它做出來,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心清凈、我們的心平等、我們的心覺而不迷,大慈大悲,從心、願表現在我們的身體,表現在我們的言語,這叫學佛、學菩薩。
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今天講《大藏經》,《大藏經》在哪裡?我這個身體就是《大藏經》,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一部圓滿的《大藏經》,我求願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肯定隨心所願,關鍵在我們是不是真干。真懂了,真明白了,真去幹了,一絲毫的虛假都沒有,所有一切作為只有一個目的,利益眾生、宣揚佛法。只有這一個目的,決不是為自己。『是故如雲現於世』,現是示現,示現在這個世間,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樣,為一切眾生說法。「如雲」這兩個字好!如雲是不著相,示現不著示現的相,弘法不著弘法的相,利生不著利生的相,這真正解脫了,這才是知足的意思。下面第八首:
【十方所有諸國土,悉見如來坐於座,朗然開悟大菩提,如是喜音之所入。】
前面兩句就是遍虛空法界。『諸國土』是諸佛的國土,經上常講的,一尊佛的教化區就是一個佛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標準的佛國土。還有比這個更大的,一尊佛教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乃至於十個、百個、千個,這都要看佛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他發的心愿,隨其心愿而示現的果報不相同。阿彌陀佛的心愿大,他的極樂世界是遍虛空法界,沒有極限。如來沒有身相,但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十方所有國土裡一切眾生,心裡想見如來,如來就現相。『朗然開悟大菩提』,佛現相為眾生說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就是證大菩提。喜音神教我們的。再看第九首:
【如來所行無罣礙,遍往十方一切剎,處處示現大神通,普現威光已能悟。】
我們也要學,佛教化眾生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今天做一個真正佛弟子,我們沒有能力盡虛空、遍法界,至少要教化這個地球上眾生,在這個地球上,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教化,一切不執著,自在隨緣。有緣就在那個地方教化,緣盡了就離開,緣聚緣散。佛法也是因緣生,所以佛在《般若經》上才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這麼個道理。因為它是因緣生的,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分別。我們在那個地方全心全力建立一個道場,緣盡了,道場是為這個地方大眾建的,不是我的,所以我離開的時候,心裡一絲毫牽掛都沒有,為什麼?我懂得緣聚緣散;緣聚利益眾生,緣散還是利益眾生。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真的得大自在,一絲毫的罣礙都沒有。什麼時候緣盡?你不喜歡我們在這兒住,你想要這個道場,道場送給你,我們到別的地方去;哪個地方又有人請我們,我們到那裡去。自在隨緣,絲毫罣礙都沒有,『遍往十方一切剎』。
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聚散都是教學。世間人聚的時候歡喜,散的時候面紅耳赤,個個不高興;如果這個地方還有財產的話,有道場、有財產的話,還要打官司。菩薩沒有罣礙,歡歡喜喜的來,歡歡喜喜的離開,教世間人看,這樣才如法,這才是真正佛法。如果還有絲毫爭執,不要說行為,心裡頭還有一念不高興,錯了,那不是佛法。『處處示現大神通』,這就叫大神通,「通」是通達,理事通達、性相通達、因果通達;「神」是神奇莫測,不是凡夫知見所能夠理解的,我們要在這裡學習。末後一首:
【修習無邊方便行,等眾生界悉充滿,神通妙用靡暫停,吼聲遍海斯能入。】
善巧方便是度眾生、教化眾生唯一的手段。「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什麼叫便宜?最適合的方法,就叫方便。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對某一類的眾生,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能力用不同的方法。你自己心裡頭有定慧,決不會被境界所轉,《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用什麼方法轉境?「方便」。「修」,修是修學;「習」,習是落實,我們在經典裡面學的智慧,在經典裡面學的這些方法,學了之後,我們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裡頭活用。什麼時間,什麼處所,對什麼人用什麼方法,那個人得利益了;不是用一個方法。一個方法只能度一類人,不能普度一切眾生;你要想普度一切眾生,那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等眾生界悉充滿』,到底有多少?無量無邊等眾生,眾生有多少,佛菩薩的方便就有多少,他怎麼會不契機?契機者得度,道理在此地。
『神通妙用靡暫停』,佛菩薩的心愿從來沒有間斷過,一分一秒都不間斷;佛菩薩度化眾生的行持:「慈悲方便」,也沒有停止過,這個話是真的。工夫真正成就的人,晚上睡覺作夢,度夢中眾生;在佛堂裡面靜坐,度定中眾生,確確實實他的工作沒有間斷,日夜都不間斷。見到一切人,度人;見到一切畜生,度畜生;見到山河大地、樹木叢林,度這些山神、水神、樹神、花神、草神。我們凡夫實在講粗心大意,他怎麼會懂得,他怎麼會看出來!看出這個修行人,倒很悠閑,在水邊樹下,在那裡打坐,他哪曉得人家在那裡度眾生!我們凡夫看不出來。真正修行人要從這些地方修,我們自己的道業,我們自己的智慧福德,在這一生當中哪有不圓滿的道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四0卷)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海神十法:
【複次出現寶光主海神,得以等心施一切眾生福德海眾寶莊嚴身解脫門。】
主海神表法的意思也非常的深廣,海不但相大、深,而且海裡面含藏的資源非常豐富,甚至於超過陸地,佛經裡面用「寶」來形容。我們在古人筆記小說裡面常常看到,海里龍宮藏著許許多多的珍寶,其實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資源,非常豐富的資源。資源是提供眾生,幫助他們過富裕的物質生活,這是古今中外所有眾生所希求的。但是聖人跟凡夫的看法不一樣,凡夫確實只看現前,只希望現前得受用,如果講來生,來生太渺茫了,來生誰知道?像我們能夠接受、能相信,這還沒問題,一般人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所要希求得到的享受是名聞利養,完全是現前的,你跟他講這是五年、十年以後的事情,他都搖頭,為什麼?太長了,「過五年、十年我是不是真能得到?」他懷疑;現在就想得到,這個根機淺。佛法裡頭告訴我們,如果這一生有福報,來生沒有福報,這個福報是假的;這一生沒有福報,來生有福報,後生有福報,這福報是真的。佛法看得長遠,福德累積得生生世世享受不盡,那才叫真實。而且享受的這種方式,聖人跟凡夫也有不同,凡夫之樂,說實實在在的話,就像現在吸毒打嗎啡,是從外頭刺激的樂,這不是真的;聖人之樂,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法喜充滿,不是外面刺激,所以那個樂是真的。由此可知,主海神表法的真正義趣,這「海」是什麼?海是我們的性海,法性大海,是我們的心海,真心是大海,心性含藏著無盡的寶藏,這是真的。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的根是心性,心性才是真正的大海。菩薩的德號叫『出現寶光』,我們就能體會到,「寶光」是什麼?自性本具般若之光,自性本具德相之光,這是真正的寶光,我們從名號就能夠體會到它的意思。
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下面他得法就是修學具體的方法,他用什麼方法?『等心施一切眾生福德海眾寶』,諸位同修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嗎?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等」,等是平等,平等的心貢獻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不分國土(諸佛的國土),不分族類,十法界裡面有情,平等心的布施供養。布施什麼?福德,這個「海」是無盡的意思,永遠在布施。那個能布施得完嗎?布施不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懂得。法布施這是智慧,絕不吝法,我懂得多少我全部為別人說出來,愈施智慧愈增長,為什麼?稱性的。布施慧、布施福,福是什麼?為眾生服務,沒有條件的,沒有代價的,熱心,盡心儘力為眾生服務,我能做什麼,我全心全力去做。我們今天選擇這個行業,世出世間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我們這個行業服務的項目是什麼?智慧的教育,破迷開悟的教育,轉惡為善的教育,轉凡成聖的教育。我們全心全力把這樁事情做好,這是「福德海眾寶」,福德海裡頭的眾寶。「莊嚴身」,這個身包括這身體,身這個意思是圓滿的,《華嚴經》上講的十身。十身太多了,佛菩薩也知道,對我們初學來講,把十身歸納為三身,這大家好懂,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都莊嚴。莊嚴,我們這一個身體,這個身相,這個身健康長壽,這是福德莊嚴。莊嚴我們這個報身,那是智慧德能。莊嚴法身,那就包括我們所有物質環境、我們活動的空間,依報正報全是法身,今天我們講的莊嚴社會、莊嚴國土、莊嚴世界,這統統都是莊嚴法身。我們用的是教化,一定要把這樁事情做好,這樣才出現寶光。光是一切大眾都能看到的,我們所修的智慧、德能、相好,為社會大眾親目所睹、親耳所聞,歡喜讚歎,樂意來修學,這就是寶光出現,等心布施福德海眾寶莊嚴,所以我們應當要學習,要懂得經典裡面所含的義趣。第二尊菩薩:
【不可壞金剛幢主海神,得巧方便守護一切眾生善根解脫門。】
第一尊,要用我們佛學名詞來講是弘法利生,第二尊這是護法,弘護是一體。從護法來說,菩薩的德號『不可壞金剛幢』。他怎樣守護?『巧方便』,善巧方便。守護裡頭最重要的是什麼?『眾生善根』,這是寶,是無價之寶。如果善根守不住,一破壞了,這一生當中縱然是得到最大的福報,中國古人常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人間福報到極處,死了以後墮三途,還是一場空,這個錯了。什麼是正確的?步步高升就正確,絕不退墮,這一生在人間享福報,來生到天上享福報,這個對了,往上升。六道升沉,決定的因素是在善根。什麼是善根?這個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世間法善根講六道,六道眾生的善根,佛常講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我們用什麼方法來保護?首先保護自己的善根,從保護自己善根當中得到經驗,體會到受用、學習的方法,這樣才能夠幫助別人。我的學問是從實驗當中得來的,這是真的,不是一般人單單從書本上得來的,這個不太可靠。佛經上的也要通過實驗,實驗是什麼?依教奉行,佛所講的我都把它做到,在做到裡面我們去體會佛所說的道理、佛所講的方法、佛所講的境界,境界就是我們實際上的受用,我所得到的。必須通過實驗,科學家講實驗,佛法講修行。沒有真正修行的功夫,你怎麼能夠相信佛經上所講的是真的,你怎麼能知道佛經稱之為三寶,通過實驗、通過修行,我們才真正肯定這是寶,希有之寶!
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你們用什麼珍珠、瑪瑙、鑽石,我都不屑看一眼,為什麼?我知道那些東西不是寶,解決不了生死問題,解決不了煩惱的問題,也解決不了我們現前的生活上的困境。錢多了的時候,我們生活環境不是改了嗎?怎麼沒有改善困境?如果諸位冷靜的觀察一下,現在這個世間還有很貧窮落後的地區,有科技、工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你要是冷靜去考察一下,你就曉得那個已經開發、非常富裕的地區,他們的困苦有時候超過貧困地區,這是他懵懵懂懂,他不知道,粗心大意,只看外表。常言說得好,窮人有窮人的苦處,富人有富人的苦處,下賤人有苦處,做帝王、做將相、做總統的,他也有他的苦處;兩下一比較,我們看得清楚,貧窮下賤人苦少,這些富貴人的苦處多。貧窮人起心動念為溫飽,造業少;富貴人要如何保持自己富貴,天天在那裡想主意,怎樣打擊別人,怎樣保住自己的權位,那個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善,死了以後墮三途。你從這裡冷靜去觀察,你才恍然大悟,我要不要過那個富貴生活?釋迦牟尼佛聰明,生在帝王家,統統捨棄,去過乞丐的生活,一等一的聰明人,不幹那個事情!誰能看得出來?釋迦牟尼佛生活,那是真正的享受,過世間第一等的生活;他第一等的智慧,第一等的福報,過第一等的生活。我們一般凡夫是肉眼凡夫,怎麼看也看不出來,實在不容易!我也是看了幾十年才把這個苗頭看出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歡喜讚歎。
世間真正的珍寶、真實的善根是心地純凈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珍寶,真正善根!我們要懂得守護。守護就是你要把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有能力辨別清楚,什麼該舍的統統放下,就得大自在。佛法裡面講「大自在」、「大解脫」,我們對這個名詞術語實在講似懂非懂,對這裡面講的境界一無所知,這是真的。什麼時候你把這兩句話才真正體會得、搞清楚?要通過實驗,做到之後才知道「這個好!」沒有做到不知道,做到之後才知道佛菩薩的生活快樂,所以守護善根要緊!初級的守護是持戒,高級的守護是定慧,「定共戒」,「道共戒」,我們才真正能夠守護得了。所以最初方便,這是講的巧方便,要學佛,佛怎麼生活,我們細心體會,認真學習。佛怎樣工作,佛怎樣接觸廣大的群眾?經論上說得很多,《華嚴經》講得尤其圓滿。我們初學的人,在生活、工作、接觸大眾之中,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就是有善巧方便守護自己的善根,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是功夫,這是真實智慧。第三位:
【不雜塵垢主海神,得能竭一切眾生煩惱海解脫門。】
這一位,『竭』是把它斷乾淨,用什麼方法?實在講菩薩所修行的方法就是十善業道,佛在經上跟龍王說的,主海神是龍王,「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雜塵垢』,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主海神他做到了,他修行證果了。以他自己學習的經驗,他所修學的心得,教導眾生。煩惱障跟所知障,這是兩種嚴重的障礙,障礙了我們心性的德能,煩惱障礙心性德能,所知障礙自性的智慧。我們要覺悟、要回頭,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依舊被境界所轉,依舊為煩惱所纏縛,什麼原因?說實在的話,對於佛的這些教誨沒有真的懂得。轉凡成聖、轉迷為悟、轉惡為善非常容易,確確實實在一念之間,反掌之易。難在什麼地方?難在知,你不知道,所以你不肯做,現在一般人講做不到,太難了。不是做不到,是你不肯做,為什麼不肯做?你沒有了解,你了解得不夠透徹。佛法,聖賢之法,非常平易,中國人講《易經》,易是容易、簡易,簡單容易,凡夫作聖成佛,簡單容易。簡單容易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不肯做,你要肯做,一念之間。《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善財五十三參,一生圓滿成就,有什麼難處?難在你不肯回頭,你的煩惱習氣太重,你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這難了,比登天還難。果然徹底放下,你現在就成佛了。
所以佛法知難行易,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跟我的老師章嘉大師請教這個問題,他老人家跟我印證:「沒錯,確實知難行易!」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這些愚痴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這麼長的時間,醒不過來。所以我們就知道,自古以來,出家在家多少修行人何以不能成就?佛法熏習的時間不夠。說老實話,就是連釋迦牟尼佛身邊那些大弟子,十大弟子,如果不是常年跟到釋迦牟尼佛,天天聽講經說法,他跟我們一樣不開悟。他能開悟是他機會好,每天聽佛講經八個小時,回去之後修行,同學們自己在研究討論,一天到晚他不間斷,所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靠這個成就的。
我們在新加坡最近看到的,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為我們做的示現,他雖然學佛幾十年,不懂佛法,也只跟一般人拜拜而已。到他生病了,沒有辦法處理工作,每天躺在床上養病,把我們講經的這些錄像帶搬回家,他家裡人告訴我們,每天看八個小時,看累了之後,電視機關掉就念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干。這樣幹了四年,他懂了,他明白了,四年不間斷的熏習,不間斷的念佛,放下萬緣,他成功了,這有什麼困難!他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業障很多,冤親債主一大堆,往生之後冤親債主還到居士林念佛堂來求皈依、求聽經,這不是我們親眼看見的事實嗎?真正修行證果,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需要多少時間?陳光別老居士為我們示現的,四年,他生死自在。他這樣認真干,干兩年的時候曾經就跟李木源居士說,他想到極樂世界去,而是李木源要求:「你現在不能走,你一走居士林的問題很多;只要你在,居士林就沒有問題。」這樣才同意:「好,我再過兩年」,生死自在!擺在面前這樣的見證,這在佛法裡面講「作證轉」,我們再要不相信、再要是粗心大意疏忽,我們自己的罪過就很重,自己對不起自己。
在這個混亂的社會裡頭,我們要干真事,什麼是真事?生死大事是真事,其他都是小事。只要自己真的得一心,得功夫成片,就像佛在小乘經上常說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世間辦事的能力智慧有沒有?都具足,不學就具足了。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心識裡頭流露出來的,你抓到了根、抓到了本,那些枝枝葉葉的算不了什麼,還需要學習嗎?你要不相信可以做試驗,在佛經上你達到清凈、達到一定的境界,世出世間法你從來沒接觸過,經典一展開經卷都懂,絲毫障礙都沒有。世間所有這些學問你也沒接觸過,你一接觸都懂,沒有一樣不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通一切法都通,這一切法是貫注世間出世間。古來祖師大德,從小出家,天天在學經教,到以後做了帝王的老師,國師,做了皇帝的顧問,國家許許多多事情他學過嗎?他沒學過,這些帝王、大臣向他請教,他指點得頭頭是道,你遭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幾句話就跟你解決了。他學問從哪裡來的?心性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他的心「不雜塵垢」。佛在《十善業道經》教給我們,「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只要做到這個,你就成就了。我們要懂,我們要信,我們要認真干。如果把這個光陰、精力浪費在雜修上,這錯了,決定比不上專修。什麼時候能見到?十年之後,不能相比。一個人在一門上十年,十年做到純凈純善,他智慧現前,我們一般講他通現前。眼光要遠,志願要大,普度一切眾生,活在這個世間就為這樁事情來的。對自己肯定往生極樂世界,對於一切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斷惡修善,轉凡成聖,我們就是干這個事情來的,所以他『能竭一切眾生煩惱海』。第四位:
【恆住波浪主海神,得令一切眾生離惡道解脫門。】
第四尊,菩薩的名號含義很深,『恆住波浪』,「波浪」是什麼意思?動蕩不安的社會。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大風大浪,不是普通的小浪,今天我們所處的是極其險惡的波濤,在這個大浪之下,多少眾生捲入海底,沉淪三途。這真是大慈大悲,菩薩能夠恆順眾生,「住波浪」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令一切眾生離惡道。在這裡頭作如是的示現,天天這樣做示現,眾生貪財我舍財,眾生積蓄我不積蓄,眾生好名我舍名,這就能幫助眾生離惡道。我們講,講的印象很淺,不深,真正做出來。做出來你還得有機會,沒有機會的時候你怎麼作法?有人要騙你,機會來了,我讓他騙,歡歡喜喜做出來給人看。
我早年在台灣,追隨道安法師辦大專佛學講座,道安法師對我很器重,委派我做總主講,我跟他往來很密。大家都曉得,道安法師不貪財,道安法師好名,所以人家利用這個來騙他,組織一個公司,請你老人家當董事長,董事長不是白當,一定要拿錢投資。錢被人騙去了,決定不會還的,和尚好騙。他到以後發現了,發現這些人是來騙他的,老和尚心平氣和,別人不知道,以為老和尚上當,又被騙了。有一天我去看他,有一個騙他的人從他那裡離開,我在大門口碰到,我進去,老和尚說:「某個居士剛才來過,你有沒有看到他?」我說:「我碰到,在大門口碰到」,他說:「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怎麼樣?」他說:「我給他了」。那個人不知道,以為和尚又是上當,其實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個世間是不是真正有佔便宜的人?真正有吃虧的?沒有,因果通三世。他來騙你,你歡歡喜喜的給他騙,他自己還不知道,來世遇到的時候,他歡歡喜喜來供養,他來還債、來供養,有的時候供養還供養得莫名其妙,為什麼?不知不覺的來供養,供養之後還後悔,「為什麼這麼糊塗,把這麼多錢供養給這個法師?」簡豐文居士對我就這樣的,無緣無故送個講堂給我,不少錢!以後他告訴我說:「法師,我回去後悔了一年」,一年之後他不後悔了,為什麼?佛法慢慢學,他懂得是真正的好事,全家都贊成。原來家人都不原諒他,自己糊裡糊塗做這樁事情,有前因後果。所以菩薩所在,哪有不歡喜的道理?不要說騙,侮辱、陷害都歡喜,來生衷心護法。不能有一絲毫不善的心存在,有絲毫不善心就變成冤冤相報,那個事情麻煩大了。我們可以把它變成來生最好的信徒、最好的護法,這個多好!一念不善心的話,來生變成冤親債主,冤冤相報,這就不好了。我們心多安樂、多自在!對方如果有善根,也就是還有一點良心,過個三年五載他覺悟了,他回頭,「過去我做這個事情不對,對不起某人」,縱然面子上下不來,他心裡有慚愧心。如果能有智慧勇於改過,他的回報晚幾年之後,它就現前了。佛法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所以這個名號非常有意思,「住波浪」就是住今天的這個社會。要教眾生離三惡道,不貪、不瞋、不痴,我們自己一定要做出榜樣。提供機會的人,我們不但沒有一絲毫不善的心對他,感恩的心對他。他給我機會來表演,跟唱戲一樣,我唱正派,他唱反派,沒有那個反派顯不出我這個正派,反正功德一樣大,演得逼真、演得好,自利利他,不但沒有怨恨,報他的恩!他雖然沒有存這個心,不是存心來幫助我們表演的,他確實是惡意,但是惡意做了好事情,跟佛菩薩往來,他做了好事情;跟眾生往來,那他造了惡業。跟佛菩薩往來,不管是善心是噁心,都辦了好事。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鍛煉成純善純凈,沒有這個境界,純善純凈到哪裡修?所以佛一再的叮嚀囑咐我們、教導我們「不憎惡人」,不可以討厭惡人。第五位:
【吉祥寶月主海神,得普滅大痴暗解脫門。】
「月」是光明,月光清涼,用這個來做比喻,吉祥的寶月,破眾生的愚痴。對一類執著錯誤知見嚴重的人,我們曉得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用吉祥清涼去幫助他,真實的智慧,善巧方便,這裡頭要有耐心。方法的總原則、總綱領是佛教菩薩的四攝法,四攝法是四個原則,對哪一類的眾生,對哪一類的病況要了解。這個人煩惱裡面哪一種煩惱最重?我們在四攝法裡頭用哪一種方法來接引他,來跟他交往,去影響他、去感化他,使他能夠覺悟,使他能夠回頭,捨棄錯誤的想法看法,回歸到聖賢的教誨。這個事情難,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破邪顯正;方法的綱領,那就是顯正,讓他慢慢覺悟他那個邪法有錯誤。清涼大師註解說四個字:「以智滅痴」,這是真實智慧,《無量壽經》跟我們講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吉祥寶月』就是「惠以真實之利」。第六位:
【妙華龍髻主海神,得滅一切諸趣苦與安樂解脫門。】
清涼的註解好,「為行所遷,一切皆苦」。這個「行」是行為,這個字當動詞講,那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言行上的種種不善業,不善業所遷,遷到你受報,現前是花報,未來是果報,這個業報不善。從哪裡看出不善?縱然是富貴,所謂是富而不樂,這個果報就不好,反而比不上貧而樂。這兩句話我們不能小看,樂,常生歡喜心,樂往上升;不樂往下墜,不能夠小看它,不樂是煩惱、憂慮、牽掛多,它往下墜落。樂的人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肯定往上升,樂的人放得下,不樂的人放不下,放下才真正自在快樂。菩薩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的手段,只有一個總綱領,布施供養,對一切眾生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是布施,三輪體空的布施,所以他得大自在,他得大圓滿。智慧圓滿,智慧自在;福德圓滿,福德自在。世間真正自在快樂之人,一般凡夫看不出來。什麼人看得出來?跟他同等境界的人看得出來,比他高境界的人看得出來,達不到他的境界就看不出來。菩薩所作所為,是不是需要人看得出來?不需要,要想人看得出來是好名,就墮落了,心就不清凈了。一絲毫都不沾染,這樣子能夠『滅一切諸趣苦』,幫助一切眾生,這個「諸趣」是講六道,幫助六道眾生離苦得樂。『妙華龍髻』這個德號,我們也要能體會,大乘經裡面講到「妙」,非有非空,空有不二才叫妙。「華」是講的修因,「龍」是講的變幻莫測,「髻」是講的高顯、非常明顯,這四個字的意思,就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第七位:
【普持光味主海神,得凈治一切眾生諸見愚痴性解脫門。】
清涼註解:「將智滅痴,未免於見。了痴見性,痴見自亡。真妄等觀,是佛境也。」這是給我們透了一點消息,教導我們善巧方便的辦法。『普持光味』,「普」是平等持,平等持裡面我們必須要知道,大經上常常跟我們開示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是叫你所有法門都要去學、都要去受持,那個麻煩大了,那你還是有分別執著;「一即一切」,任何一個法門,自己選定適合自己的根性,適合自己修行的環境就好,永遠保持。對於其他的法門平等的恭敬,平等的讚歎,就像五十三參一樣,那叫「普持」,一即一切。這個「光」表智慧,智慧裡頭產生法味,法味是比喻受用。為什麼菩薩常生歡喜心?就是法味無有窮盡,所以他能『凈治』,「治」是對治,對治『一切眾生諸見』,「諸見」是邪見,邪見愚痴;『性』是當「根」講,邪見的根、愚痴的根。菩薩從這裡修行證果的,所以他的名號跟他所修學的法門,名號就是修學法門的綱領,好象做文章一樣,名號是題目,文不離題。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全是表法的,代表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他所主修的。
這個地方,說實在話就是普持、等持,清涼裡面講的「真妄等觀」。真妄等觀,我們就知道,入不二法門。真妄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再告訴你,真跟妄也不是一法,如何能在不是二法又不是一法,你才真正能入不二法門。為什麼說不是一法?真跟妄確實不是一法,但是它也不是二法,非一非二,這才入真正不二法門。佛法常講非色非空、非真非妄,這是事實真相,何以?能變的心性是真的,是一,所變換的相狀是假的,它不一,所以非空非有才把這個事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叫做不二法門,這樣才叫「真妄等觀」。見性沒有執著,見相也不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才叫等觀;裡面摻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平等,就不叫普持。由此可知,「普持光味」是在世出世間所有一切諸法裡面用清凈心看、用平等心看。我們今天把它變一變這個言語的說法,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用這個心來看一切眾生,看世出世間一切法,叫「普持」,這叫「入不二法門」,這是佛境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練,不知不覺就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念佛發願求生,哪有不生極樂世界的道理?經不聽不行,多聽!慢慢才會覺悟到。第八位:
【寶焰華光主海神,得出生一切寶種性菩提心解脫門。】
清涼大師說:「一切眾生,有佛種性。圓明可貴,具德稱寶。佛眼普觀,佛智普示。正因令顯,如出金藏。大心若起,如種生芽,故云出生。緣了二因,為能悟之妙道。」清涼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圓明可貴」,圓是圓滿,明是光明,它具足萬德萬能,所以稱之為寶。菩薩德號里有『寶焰』、『華光』,修行方法裡面有『出生一切寶種性』,換句話說,佛性是人人都有,但是眾生不覺,不知道自己有。菩薩出現在世間,怎樣幫助眾生令他覺悟自己有佛性,自己有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德相?怎麼樣教他自己知道?這是幫助眾生第一樁的大事,幫助他知道,然後幫助他開發。清涼在比喻上說「如出金藏」,就好象金礦,他知道自己有,但是沒有開採出來,先知道了,「我家裡山上有金礦」;進一步就幫他開採。先要教他知道,教他自己要有信心,進一步的幫助他。幫助他,自己一定要做示範,示範要明顯,讓他容易覺察到。
釋迦牟尼佛為四眾同學們做的示範非常明顯,但是像須菩提尊者這樣善根深厚的人,還要三十年才看出來,這就是教導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如果不是長期親近善知識,那你是上根利智的人,很短的時間你就看出來了。六祖惠能的會下有一個永嘉大師,他是上根利智,極短的時間他就看出來了,行!他在曹溪住一晚上,「一宿覺」!但是中下根性的人,要不是長時間的親近老師、天天觀察,很難一下就入門。須菩提為我們示現的是中下根機,一般成就的人,標準的時間是五年到十年,這是標準的時間。但是我們也有看到古大德,為報老師的恩,追隨老師一輩子的,到老師往生之後,他才離開老師道場,教化一方。這是示現「知恩報恩」,不肯離開老師,追隨老師、幫助老師教導初學。所以各個人做的示現都不一樣,我們要有慧眼去觀察,就會學到很多很多東西。第九位:
【金剛妙髻主海神,得不動心功德海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了如不取,則心不搖動,湛如停海,萬德攸歸故」,我們要記住,我們要能懂。怎樣能做到真正不動心,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了如」就是見性,大乘佛法的教學,目的就在此地。所以經本一翻開,頭一句話「如是我聞」,你要是把「如是」這兩個字明白了,你的心就不會動搖,你就成就自性本定,自性本定是首楞嚴大定,你就證得。所有一切境界你接觸的時候,為什麼會不動搖?「如是我聞」,就這一句!你們能懂嗎?「我聞」就是「我了」,明了了,「聞」是聞思修圓滿的三慧具足。見佛菩薩,如是我聞!見到作惡的眾生墮阿鼻地獄,如是我聞!不動心。三途、六道、十法界,是真如本性所現的幻相,在這裡頭決定不生妄想分別執著,自性本定。他前面兩句講得太好了,「了如不取」,「不取」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才起心動念,你已經著相、已經取了,「取」是十二因緣里「愛、取、有」。所以『得不動心功德海』。第十位:
【海潮雷音主海神,得普入法界三昧門解脫門。】
推薦閱讀:
※凈空法語二
※凈空法師香港問答(11-20集)
※凈空法師談:?如何能定下你的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七十四集) 凈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八三一卷——第八四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