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與詠春 同理不同拳

古有「北太極南詠春」之說,的確,他們只間隱隱有些絲連,並且其內含驚人的相似,讓我們撥開歷史迷霧,站在更高的層面上來探索武術的本質。
  太極拳與詠春拳都誕生在清朝末年,時間相近這就有了相互借鑒的歷史根源。詠春拳的創始人乃是南少林的五枚師太,而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與北少林同在河南地理位置非常相近,據傳陳式二路炮錘原為少林拳演變過來。清末是武術大發展時期,地理位置如此相近的兩個拳派難免會進行武術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詠春拳為二字鉗羊馬,葉問系詠春為內八字步法,兩腳尖相交形成60度夾角,這在八卦掌中的摳腳有這個步行,其目的都是為了穩定,而後借地之力,彭氏詠春為兩腳 力源由腳蹬地產生,通過踝、膝、胯、肩、肘、手的傳遞把力最終傳導手上,這在詠春拳里叫「六節勁」,而且節節能發勁,在太極拳中加入了腰胯的概念,叫「行氣如九曲珠」,那麼詠春拳中為什麼不強調腰胯而強調腰馬呢,腰馬合一是指要和腿部形成一體發出整勁,詠春拳講究的是「攤腰鎖胯」即把腰攤出來,把胯尖抻出來,用尾骨抵住後胯,把胯固定住,腰與腿的連接是胯,胯一固定住,腰馬就自然和一了。
  詠春拳是「攤腰鎖胯」,而太極拳是空腰轉胯,空腰是把腰椎拉直,即以命名穴那個位置為重心,上面頭大椎向上領。下面盆骨向下沉,形成對拉之勢,這樣把腰椎、胸椎、頸椎都拉直了,古人叫「過三關」拉直腰椎叫空腰,拉直胸椎且配合胸骨下沉叫空胸,這個道理就像門軸、車軸一樣,軸直了才能轉,所以說空腰是為了轉胯,空胸是為了轉肩,轉腰胯就能發出螺旋力,就能改變自己的重心,就能破壞對方的重心。
  太極拳是從胯上轉的,那麼詠春拳呢,詠春拳是從腳下轉的,二字鉗羊馬站好後,以腳跟為軸,兩膝有相合之意,再加上攤腰鎖胯,轉馬時才能腰馬和一。
  松肩垂肘要求一樣,其目的是把肩拉開,使氣下沉,重心由胸腹部下移到小腹部,並且使借地之力通過脊椎順利的傳遞到手上。
  詠春拳與人講授時的姿勢,和吳式太極拳的抱七星很相似,詠春拳的攤手與陳式洪派太極拳的掤手很相似,其應用法則都強調中線原理,出手都要走螺旋,都講究柔化剛發,不與敵用力相拼。


推薦閱讀:

視頻: 詠春拳--截拳道
傳統武術「隱」文化
詠春——控制
打擊拳靶:傳武整勁催跟發力,與現代搏擊直線發力的異同

TAG:詠春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