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也是病 讓人身心受損 攀比心理 - 一切痛苦的根源 心理更自卑不會幸福
敏感容易胡思亂想
覺得自己太敏感,又容易胡思亂想,身邊的人都以為我是一個很好的人,其實我有很多內心的想法沒告訴過他們,有時候朋友不理我,我就會想她是不是討厭我,然後突然自己又變得討厭對方,心裡在罵對方,覺得朋友不懷好意,等發現別人只是忙著去做另外的事情時,又覺得自己好黑暗,總是把別人想的那麼糟,可是每次即使不斷告訴自己朋友不是討厭我的時候心裡還是會往壞處想而悶悶不樂,我今年17歲,而且我覺得自己的心理素質很差,輸不起給別人,很怕玩遊戲,因為如果自己輸了會發火那種。月考的時候,總想著要考贏自己的朋友,總覺得朋友在偷學我的學習方法想超越我,可是自己心裡有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不要這樣想,可是自己卻總會這樣想。我和朋友鬧矛盾,不喜歡自己去道歉,即使是我錯,可是心裡也會想著不可以這樣想可是還是會悶悶不樂,如果我還是先去道歉了,那之後我第一感覺不是自己承認錯誤而是自己輸了的感覺。我是一個很內向的女孩。讀了你的問題有兩個主要的感受一個是糾結一個是對自己的不接納,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各種優點和缺點,你我都一樣,相比較跟一個完美的人交往和跟一個不那麼完美有各種缺點的人交往時,我們跟一個不那麼完美的人交往壓力會小很多,因為自己不用承受那麼多不完美,當一個人每件事要求自己做到完美的時候,她會把對不完美的挑剔投射到周圍的人身上,讓別人不舒服。而且我們同通常發現一個容易相處的人通常是很包容的,他能接納別人的優點和缺點,不會很「挑剔」,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是對自己特別接納,有一個道理是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向外部投射的結果,你和自己的關係越融洽,你和別人的關係也會不錯。自己有時會「小心眼」、會嫉妒、會多疑但這些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它屬於你,和別人無關。當我們對自己不那麼挑剔時,我們對別人也會更寬容。我們越能容納下那些「壞的」,我們越不會被它們傷害,越不會糾結,所以從現在開始接納自己那些久久不能釋懷的「缺點」,和他們共處去體會一下當它們出現時自己是什麼感受,和這些感受一起生活和學習。
希望你越來越喜歡自己。 人際關係的複雜化,不少人每天在不同的角色中轉化,時而要做合格的丈夫或妻子,時而要當稱職的上司,時而要迎接重要的客戶。這些不同的角色讓人們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揣摩語言背後的用意,就成了不少人的「職業病」。時間長了,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思考本是一件好事,但有的人遇到點小事兒就過分猜測解讀,甚至胡思亂想,不僅讓自己身心俱疲,也讓身邊的人變得「句句驚心」。 老瞎想或預示精神障礙 小王最近工作總是戰戰兢兢、心不在焉的,擔心遭到上級的批評,甚至當同事受到批評時,他也會十分緊張,生怕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引起的。說起緣由,是因為之前的一次小疏忽,導致工作中出現失誤挨了說。打那之後,他總擔心自己受排擠、受孤立。不僅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失眠、焦慮的困擾也影響了他最近的生活。68歲的李阿姨最近也總覺得草木皆兵,她說。「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覺得在針對我。」,三天前,老人跟女兒大吵一架。就因為閨女說了句「趕緊走,別磨蹭」。
老人和女兒本來很和睦,女兒無心的一句催促,結果招來不快。她的女兒劉女士無奈地說:「這幾年,她經常想多,歪曲別人的話是"家常便飯』。」 比起小王和李阿姨,小張則更加苦惱,30多歲的他十分在意自己的健康,總覺得身邊的東西都很臟,因此強迫洗手,最後發展到無法停下來,不得不住院治療。 胡思亂想本來是人人都有的心理活動,但童年的經歷和周圍環境會左右人胡思亂想的程度,嚴重時則會導致焦慮、強迫等行為。 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馬建文認為,首先社會壓力和競爭的增大導致人們危機感增大,進而變得敏感。生怕自己會錯了意,導致工作和生活中的窘境。 其次,人際關係的複雜化,不少人每天在不同的角色中轉化,時而要做合格的丈夫或妻子,時而要當稱職的上司,時而要迎接重要的客戶。這些不同的角色讓人們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揣摩語言背後的用意,就成了不少人的「職業病」。時間長了,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最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愛瞎想的人往往從小不被尊重,常被父母批評、否定、打罵,導致內心自卑,以致長大後對別人的舉止特別在意。總愛洗手的小張與父母的關係就不好,經常遭到父母無端責罵。 胡思亂想讓身心受損 胡思亂想是煩惱的源泉。有些人遇事不是認真思考解決辦法,而是東想西想,進而否定、恐嚇自己,於是自己成了自己的「敵人」。 胡思亂想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人焦慮、緊張,進而導致失眠。睡眠不足會加速人的衰老,甚至提高早亡風險,美國抗癌協會的調查顯示,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的人,80%都是短壽者。其次,失落、焦躁、恐懼等情緒,會對軀體造成器質性傷害。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主任劉思德說,心、身是相互影響的,臨床上有許多疾病是由心理社會事件誘發的。胃是最能表現情緒的器官之一,因而有些人常常被「氣得胃疼」,還有的人在過分憂慮時感覺「胃縮成了一團」。愛瞎想的人往往內心糾結、矛盾,伴隨胃的過度活動,進而引起胃潰瘍。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周迎春教授說,從中醫角度看,憂思郁慮,憤懣惱怒的情志刺激,均可使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以致肝氣鬱結,出現思維緩慢、情緒抑鬱、心情煩躁、心神不寧或失眠等精神癥狀。 身體動起來,大腦歇一會 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諮詢中心督導、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說,胡思亂想既有病態的,也有非病的,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有個小夥子對病房環境很挑剔,他媽媽跟護士解釋,護士說"沒關係,有些人要求就是高』。這孩子很生氣,認為護士是在拐彎抹角地指責自己。其實護士的話完全是出於理解。」 劉華清說,區分表現是否病態,一要跟過去比,看是否一貫是這樣;二要跟生活、工作環境相似的同齡人比;三要看持續時間,偶爾一次、不影響生活就不是病態;四要看能否說服,如果對不存在的事情堅信不疑就是病態;五要看能否適應正常的生活,如果可以,那頂多是性格問題。如果癥狀影響生活了,就要到醫院進行檢查。 愛胡思亂想的人要學會自我調節。老人退休後很空虛,交際圈變小,容易出現「人走茶涼」的落寞感,懷疑別人不尊重自己,連孩子都瞧不起自己。上了歲數的人,不要將精力完全集中在家庭和孩子上,像前面提到的李奶奶,生活重心就是女兒,才會特別在意女兒的言談舉止。老人要找到家庭以外的生活,可以培養點愛好,如旅遊、釣魚、當志願者等。兒女也要理解老人的感受,多交流。中青年群體面對繁雜的工作事務和瑣碎的人際關係,常擔憂還沒發生的事情。但要知道,這些憂慮還沒發生。如果經常瞎琢磨,不妨找父母、同學、好友聊聊。 行為上的改變能削弱「奔逸」的大腦,比如給別人一個微笑,會提升自信心,拋卻自卑心;去公園跑跑步、打打球、看場電影,可以分散注意力。4、大多智力發育落後及不均衡
多數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少數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議,有不少患兒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尤其對文字元號的記憶能力。如有位3、4歲患兒特別喜歡認字,見字就主動問念什麼,並且只問一次就記住,為此他能毫不費力地流利地閱讀兒童故事書,說明他掌握不少辭彙,但當他要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說明他們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的損害。 攀比心理 - 一切痛苦的根源愛攀比的人心理更自卑也不會幸福 在我們生活的地方,總有一些人喜歡攀比。他們總是向別人吹噓自己家如何如何有錢,或者家裡買了多少套房,或者家裡開了多少店鋪。總之,能攀比的都會攀比。在攀比的背後,也折射出了人們自卑的心理。小楊近來患上了「攀比症」,不論何時何地何事,總喜歡自覺不自覺地同別人攀比一番——買了件新衣服,想方設法到同事面前顯示一番;孩子考試得了第一名,她也以最快的速度讓同事知道;家裡買了車,她開著去上班,在同事面前炫耀一番。而一旦別人的某些方面比她更優秀,她心裡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個滋味……
心理醫生說,像小楊這樣炫耀、攀比的心情和狀態其實是一種「孔雀心理」,這是現代女性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隱患。待人接物一旦出現「孔雀」心態,就容易陷自己於不停比較爭勝的境地,而且常常是為了強出頭而盲目攀比。就像自大的另一面是自卑,孔雀心態其實源於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 對自己不要過於苛求 喜愛攀比的人,自尊心總是很強,習慣把目標定得很高,做什麼事總喜歡壓人一頭。但因為能力所限,無法實現目標時,便終日不得志。這時他們會把自己當成成功者,以求得自我安慰與滿足;或者通過炫耀、攀比來擺脫自己的失落感,以維護自尊。比如有人經常會在別人面前吹噓自己認識哪位大人物,自己的同學多麼有本事等,都是自卑心理的反映。 對周圍人不要期望太高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喜歡攀比的人在自己一個人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往往會把期望寄托在周圍最親密的人身上,有的妻望夫貴,有的望子成龍。」這種 「期望」一旦沒有實現,勢必給當事人帶來萬分失望甚至是萬念俱灰之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軌跡,所謂「人各有志」,既如此,為什麼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身上呢?這不僅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切實際的。
知足常樂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自己的目標太多,處處與人競爭,常常迫使自己處於緊張狀態。要常常告誡自己:知足常樂。 多找同伴,少尋對手 與人相處以和為貴,在心理上不要把別人看成對手。每個人頭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你不一定要和別人活得一樣,自己過得輕鬆,就是最大的福氣。和人家攀比真的沒有任何必要,你的生活由你自己過。如果你一味的和別人攀比,只會給自己徒增煩惱了,而且聽到人家的家境比你好,你會更加不舒服。
攀比心理 - 一切痛苦的根源 攀比是焚毀人生的毒火 中國NLP培訓學院子南稱,人之所以痛苦,很多時候是因為不滿足,而這種不滿足,多半是由於攀比心理所造成的,人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的相互交往與聯繫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這個交往過程中,自然就有了攀比,人之所有痛苦,是因為攀比心理,今天,我們就要為大家介紹這萬惡的心理學名詞,也是心理學基礎,了解一下攀比心理,讓您不致迷失自己。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像魯賓遜那樣生活在孤島中不與人接觸的境況還是很罕見的,所以,會有知足常樂這麼一說,情感問題怎麼解決?心理上常常會攀比,如何處理?都是我們心理的範疇,了解NLP銷售心理學的人,會成為成功的談判高手,熟悉塔羅心理測試的人,會成為洞悉別人內心的算命達人,心理素質強的人,在面對別人的指責時,會有更好的化解方法。 由於人們有著不同的智商、情商、勤奮度、家庭背景,處於不同的風俗環境,從而形成了高低不同的地位、等級、種族、門第、財富等,這些差別的存在使得攀比心理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在現代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時刻準備著,準備著讓別人敬仰自己,而所用方法,卻並不是讀書、學習、「知識武裝」,而是大把大把地揮霍金錢,以換取那些所謂「超前、時尚」的無用,甚至有害的奢侈品,在攀比中取得虛榮心的滿足。 人比人,氣死人 受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大多數人紙醉金迷,放任自由,任心作主,放任自我,出入不正當場所,一擲千金;有的人為官不懂廉潔,貪圖享受,天地痛惡,拜金主義主導時代的潮流,人們在此時更容易產生攀比心理,這種狀態,最容易迷失自己,而你可知道,人之所有痛苦,是因為攀比。 狹隘的攀比讓我們在痛苦中度日 從古至今,攀比一直阻礙著社會的前進步伐,而且攀比要吞掉大量的財產。古時候大臣們攀比家財,便會不惜一切手段積累財富,向下官們「搜刮」,而被「刮」者又向下一級「索取」,依此類推,最終受苦的都是平民百姓。君主失去民心,國家就會變得越來越弱,乃至滅亡。正確培養競爭意識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培養青少年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的重要性。讓孩子學會競爭,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成為當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競爭意識是指對外界活動所做出的積極、奮發、不甘落後的心理反應。它是產生競爭行動的前提。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鼓勵孩子參與競爭,對於孩子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很多父母也知道讓孩子早日明白競爭的意義,了解競爭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於是他們通過各種措施鼓勵孩子參與競爭,鼓勵是好事,但是,如果盲目地鼓勵孩子競爭,卻沒有讓孩子了解到競爭的意義,恐怕這種鼓勵非但不會起到推進作用,還會導致孩子為了得到鼓勵而惡性競爭。父母如何正確地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呢?有關專家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1.幫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 有的孩子以為競爭就是不擇手段地戰勝對方,「置人於死地而後快」。比如,有的孩子為得到老師的關注,就說別的同學的壞話等。這時,父母要教育孩子認識到,競爭應該是有利於社會,有利於集體和他人,不是不擇手段地戰勝對方,同學之間的競爭應該有利於促進相互督促,相互學習,以競爭促進大家追求更高的目標和共同進步。另外,父母要鼓勵孩子在優良的作風及精神道德方面與同學競爭,與同學比學習、比紀律、比團結、比進步、比友誼。教育孩子要珍惜同學間的友誼,要運用正當的競爭手段,不能做出傷害同學的事情。 2.教育孩子在競爭中要學會寬容 現實生活中,部分在競爭中失敗的孩子,往往會流露出不高興的情緒,會對獲勝的一方充滿敵對情緒,表現為不再和對方交朋友,甚至慫恿別的夥伴孤立他。這點也反映出這些孩子還未能積極、正確地面對競爭,這就要求父母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同時,提高孩子的競爭道德水平,教育孩子在競爭中要學會寬容。讓孩子明白競爭不應該是狹隘的、自私的,競爭者應具有廣闊的胸懷。 3.消除孩子在競爭中產生的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害怕同學比自己強而對同學採取「封閉」和「打擊」的對策。比如,有好的資料和信息不願意借給別的同學,對同學的求助漠然置之,甚至毀壞比自己強的同學的資料等。這時父母要啟發孩子在競爭中表現出高尚的情操,不要以打擊對方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心理平衡,讓孩子認識到競爭不應是陰險和狡詐、暗中算計人,應是齊頭並進,以實力取勝。 4.培養和發展孩子的個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性與競爭能力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發展孩子的個性,應從其本身的需要、興趣出發,讓孩子不但有廣闊的知識背景,更要掌握幾種特殊的才能和本領,具有較完善的人格。而且,能自理、自主、自律、自信的孩子,其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往往強於他人。個性突出的孩子,其自身往往蘊涵無窮的競爭力量。 5.端正孩子競爭的心態 有的孩子的競爭慾望過於強烈,這時父母應該先幫孩子端正心態,要讓孩子明白競爭是展示自身實力的機會,是件美好的事,要用從容的心態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應充滿妒忌和憤懣。參與競爭的意義之一,就是學會有風度地接受失敗,並且誠心實意地祝福對手。告訴孩子,在競爭中得到勝利固然值得驕傲,但和同伴之間的團結協作的精神,也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質。 6.接受挫折教育,提高競爭能力 在競爭中,沒有常勝將軍,沒有哪個人能在各方面都次次取勝。因此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正確地對待失敗和挫折,知道強中還有強中手。有的孩子在家中與父母下棋,只能贏,不能輸,一輸就要耍賴,於是父母便只能讓他贏,長期這樣,容易產生負面效應,使孩子變得「輸不起」。因此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能培養孩子的意志,讓孩子感到失敗並不可怕,只有在失敗之後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消除不必要的緊張、憂慮和自卑等消極情緒,才能爭取到下一次的成功。 7.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 父母在引導孩子競爭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在任何競賽前,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諸如「你一定要拿第一」、「你一定要贏某某」等,而應告訴孩子,只要你努力了,爸媽就會高興,時刻對孩子充滿信心;對於孩子的一時失敗,父母可以給一些很具體的建議,讓孩子知道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 另外,父母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過程中,也要讓孩子明白:競爭不排除協作,沒有良好的協作精神和集體觀念,單槍匹馬的「強者」是孤獨的,也是不會成功的。推薦閱讀:
※舞蹈訓練作為身心整合的方法
※為什麼學佛之後反而出了問題?
※我師父說丨身心一致的人生,就是精彩的
※為何被壓垮的偏偏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