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隋唐五代文學、宋元文學
05-31
分裂動蕩的南北朝終於在公元581 年結束,由隋文帝統一了中國。然而隋朝是一個短命王朝,它只維持了37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公元618 年,唐朝建立。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存在了近三百年,於公元907 年滅亡。此後,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經歷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在南方則先後建立了十個割據的國家,這就是歷史上稱作的五代十國。公元960 年,宋朝建立,並於979 年滅北漢而統一中國。隋唐五代文學的重點在唐代文學。唐代文學在詩歌、散文、小說諸方面都有很大收穫,同時還興起了詞和變文兩種新的文學形式,其中尤以詩歌成就巨大。唐代詩歌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的繁榮和發展都是空前的。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就有詩人兩千二百餘人,作品四萬九千餘首,共九百卷。據統計,有別集者691 家。唐詩的一般水平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詩歌的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了很高的程度,題材、形式和流派呈多樣發展的情形。唐代不僅產生了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還有王維、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杜牧等一大批優秀詩人。唐代的散文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西魏就開始醞釀的文體革新,在中唐經過韓愈和柳宗元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功,健康的散文擠走駢文而佔據了文壇的主要地位,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唐代古文運動,韓柳在文體和文學語言的革新上所取得的成就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小說進入成熟階段,是以唐代傳奇小說的出現為標誌的。唐人寫傳奇,開始了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他們取材於現實生活,寫出了完整的故事情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唐代的說唱藝術和話本,開闢了中國文學的新領域,為後代的戲曲、白話小說和曲藝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中唐以後,詞開始出現,到了晚唐五代,詞的創作趨於繁榮,對宋詞的發展起過先導作用。唐代文學的發展之所以如此興旺繁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同時又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作為封建正統文學的詩和文在這一階段得到高度繁榮,首先與統治者的相對開明有著關聯。唐朝是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之後建立的,統治者接受前代王朝的覆亡教訓,採取了一系列較為開明的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社會經濟,安定人民生活。唐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民族的自信心和創造才能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南北統一交流,擴大了人們的生活視野,唐代許多詩人都有過漫遊經歷,對祖國的山川和人民有過廣泛的接觸。同時,中國與西域、中亞、印度等國有著廣泛的文化交流,也拓寬了人們的精神視野。一代新的文學家在時代的呼喚下應運而生。然而唐王朝的強盛,隨著公元755 年的" 安史之亂" 而中斷,這場戰亂把隱藏在盛世後面的一切矛盾都揭示了出來,使詩人們在更深入的層面上廣泛地接觸到社會與人民,創作更為深刻。唐代文學得以發展的另一個直接原因,是文學從宮廷與貴族的壟斷中解放了出來,轉移到了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手中。中下層庶族地主由於均田制的實施而得以迅速發展,這一階層的知識分子與世族文人不同,他們比較了解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他們大都通過科舉考試的途徑登上政治舞台,代表著進步的政治力量,具有改革的願望,唐代文學在他們的手中繁榮起來了。統治者的提倡與重視,也是文學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從唐太宗起,高宗、武后、玄宗等人都愛好詩詞,並提倡和獎勵創作,吸引著大批知識分子走上文學道路,以詩賦取士的制度,對文學的普及起著推動作用。同時,中國本是一個詩國,唐以前已有了近兩千年的詩歌歷史,唐詩批判繼承了前代傳統,大膽革新勇於創造,開拓了一條健康大道。隋及初唐詩壇在隋代的37年間,詩歌沒有什麼新的發展,僅是齊梁詩風的延續。隋代詩人一部分為北齊、北周的舊臣,如薛道衡、盧思道、楊素。自從庾信、王褒入周后,北朝文學已成南朝文學的一個支流,所以薛道衡雖生在北方,作品則與南朝文學如出一轍。他的《昔昔鹽》以駢偶工麗的語言描寫閨怨,正是齊梁詩風的體現。楊素的風格比較質樸,他的《出塞篇》詞氣宏拔,與盧思道的《從軍行》就風格與內容上看,可以說是唐代邊塞詩的先驅。隋代出現了很優秀的民歌作品,《挽舟者歌》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對隋煬帝罪惡統治的憤恨。無名氏的《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是一首風格清新的好詩。初唐的 50年間詩壇上,王績(公元 585-644 年)以其澹遠質直的意境開唐一代詩風。他曾任隋代的秘書正字、六合縣丞,因嗜酒而辭官,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很不得意,惟以飲酒為樂,後棄官歸隱。有《東皋子集》三卷。王績以道家思想對抗封建禮教,鄙棄功名富貴,常以阮籍、陶淵明自比。他的詩歌語言比較樸素流暢,詩歌意境自然恬淡,一反六朝以來的秀辭麗句。《野望》已是一首成熟的五律,它一掃宮體詩的脂粉氣,以自然的語言表達自己真切的情感和生活。與後來的唐詩比,也許不覺得《野望》之特別精采,但沿著詩歌史的順序一路看來,人們突然讀到這首詩,就好比吃膩了大魚大肉想吃蔬菜或看膩了雕樑畫棟亭台樓閣後突然看到一片樸素的田園風光一樣地驚喜,令人耳目一新。初唐" 四傑" 是公元7 世紀下半期" 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的四位詩人,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憑著自己的創作登上初唐詩壇,在唐詩創作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代表著當時文學革新的前進方向。他們擴大了詩歌題材,歌詠的內容廣泛,離別、懷鄉、邊塞、市井、山川景物都有表現,顯示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抑鬱不平的憤慨。杜甫曾以《戲為六絕句》其二肯定四傑的歷史地位:"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四傑風格其實不盡相同,盧駱擅長七言歌行,王楊擅長五律。駱賓王(約公元619-.)在初唐四傑中年歲最早但排在最後,如果傳聞中的那首"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的《詠鵝》真是他七歲時所作,那麼他在詩史上也比其他三位早了近一代。《全唐詩》收入他的三卷作品。他的歌行《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其音節瀏亮,慷慨悲壯。《疇昔篇》自敘身世,長達一千二百餘行,是少見的巨制。駱賓王的五言古、律也寫得蒼勁而精巧。《在獄詠蟬》是一首工整的五律,是他任侍御史時獲罪入獄之作,他上書議論政事,得罪了武則天,被誣告貪贓而入獄,詩人以蟬來自況,表明自己的高潔與哀嘆自己的命運。《於易水送人》是駱賓王一首著名的絕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盧照鄰(約公元634-約686 年),曾在鄧王李元裕府中任典簽,後入蜀為新教尉。因病住太白山中煉丹藥,中毒以致手足殘廢,便買田閑居,後絕望而投穎水自殺。盧照鄰是一個想建功立業、躍馬邊塞的詩人,然而病體殘軀使他的人生理想歸於幻滅,他抗拒不了心理與生理的痛苦,用結束生命表現他對人的存在的懷疑與失望。他的代表作《長安古意》表現的也是他對須臾變幻的人生、飛速流逝的歲月的思索,正是這一思索,使這首七言歌行超越了以往賦體詩歌的內涵,在鋪陳描繪的詩句中貫注了一種深沉的氣脈,使那種僅僅關注政治或道德的勸百諷一變成對人生哲理的追尋與探問。盧照鄰受左思的影響作《詠史》四首。楊炯(公元650-約693 年以後),華陰人,十一歲時應神童舉,被授待制弘文館,後任校書郎,盈川令。在初唐四傑中,他談論文學的見解最為高明,常被後人引來證明初唐文學思潮的變革,但詩歌不及其他三位。他的詩體現了初唐詩逐漸律化、聲韻和諧的發展趨向,有的詩中具有按捺不住的憤懣激昂之氣,使之擺脫了上層詩壇的平庸與無聊。《從軍行》是用五律寫的邊塞詩,很具氣魄。王勃(公元650-676 年),當過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在探望父親時落海淹死。他是四傑中最為出色的一傑,他的五、七言都有傑作,尤其是五言詩,那些自然質樸的詩句挾著或蒼勁或悲涼的情感,使詩歌有開有闔,有疏有密,讀來張弛有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算是當時最好的一首五律了,長期以來膾炙人口,尤其"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兩句,至今常被引用。這首送別詩,一反離別贈詩常有的哀傷和悱惻,代之以樂觀開朗的境界,而且樸素無華,用質直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豪邁中有警策,放達中含體貼。《滕王閣序》是一篇傑出的駢文,《滕王閣詩》氣勢宏放,比序更為凝鍊,用了許多華麗的詞藻,卻無六朝詩歌之綺靡,是所謂聲色與性情相結合的作品。陳子昂(公元659-702 年)出身富貴之家,公元684 年中進士,因受武則天賞識授麟台正字;歷任右衛胄曹參軍,右拾遺。公元698 年辭官回鄉,被縣令段簡陷害,死在獄中。陳子昂是初唐以復古為革新手段的文學家,他疾呼詩歌的"風骨" ,追蹤超越齊梁的漢魏,要求詩歌具有闊大開朗的意境和深沉悲涼的情懷。這是一個胸懷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積極進取的精神的詩人,但始終沒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他的詩歌充滿著理想不能實現的憤慨不平。《感遇》詩38首是陳子昂的代表作,大都有感於政事而作,抒發詩人建國立業的抱負和理想難達的不平。《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千古流傳的佳作,雖只有短短四句,卻有無窮的韻味,自我之孤獨、人生之有限,深沉地蘊藉於詩中。陳子昂上追建安,下開盛唐,踏出一條浪漫主義大道。盛唐詩壇盛唐詩歌達到繁榮的頂峰,53年中出現了十幾位大詩人。積極的浪漫主義是盛唐詩歌的主流,李白為傑出代表。除了山水、田園、宮怨、離情等傳統題材外,政治詩和邊塞詩集中地體現了盛唐詩歌的特點。反映戰亂以後的社會現實的代表是杜甫,他為現實主義詩歌開闢了道路。初盛唐之間的著名詩人有張九齡、賀知章等。賀知章的絕句十分清新,《回鄉偶記》二首歷來為人稱道。張九齡在扭轉初唐詩風上有貢獻,他的十二首《感遇詩》都是興托諷諫之作,表達自己正直不阿的品德以及遭當局排擠的憤怒。孟浩然(公元689-740 年)常被人們算作" 田園詩人" 或" 隱逸詩人" ,其實是一種誤會。他的田園詩不過寥寥幾首,遠不如儲光羲多,他也不曾真正堅定過隱遁的念頭,倒是始終在爭取做官。之所以有如此誤會,一是他自己愛在詩中" 日耽田園趣" ,二是他的詩在語意的淡泊、流暢和樸素上頗有陶淵明的風格。孟浩然擅長寫古體詩,詩中流露的情緒往往是抑鬱與寂寞的,與蓬勃向上的盛唐精神並不合拍。他漫遊的地方很多,山川是他創作的主要題材。他的山水詩自然而又高遠,常在山水描寫之中融入遊子漂泊之感,籠罩著一股冷清的色彩。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在含蓄凝鍊細膩中透出淡淡的愁緒。《過故人庄》寫田園景物清新秀麗,寫故人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樸可愛,詩人的心情也輕快了。五絕《春曉》是中國婦幼皆知的名篇,其意境更為清新。孟浩然的詩與初唐詩歌相比,題材更廣,語言更純,格調也更高,顯示出向盛唐過渡的轍痕。與孟浩然同時的儲光羲是真正大量寫田園詩的詩人,他的不少詩是寫農村生活的,如《田家雜興》八首,他在當時聲譽很高。王維(公元701-761 年),字摩詰,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少時即有才名,早年做官。後在終南山隱居過一段時間,接著又在藍田輞川隱居,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安史之亂後官至尚書右丞。人們通常把王維和李白、杜甫並稱為盛唐三大詩人,一是他們剛好象徵了盛唐詩壇佛、道、儒三大思潮,二是他的" 澄澹精微" 、" 淳古淡泊" 的風格所奠定的詩歌大師的地位。王維深受佛禪熏染,追求曠逸高遠的生活與詩歌意境,他既擅繪畫又精通樂理,有著出色的色、聲感覺,因而詩歌被稱作" 詩中有畫" 、" 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比如《鹿柴》中的"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鳥鳴澗》中的" 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等詩句,以有聲來渲染靜謐的氣氛,給人的感覺恰恰是無聲;又如" 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游春典》)、" 清菰臨水映,白鳥向山翻" (《輞川閑居》)等都顯出一種淡而不暗、亮而不艷、可觸可摸的色彩,如同中國的水墨畫。在盛唐詩人中,王維較全面地吸收了漢魏六朝詩歌的長處,他既學習了陶淵明的淡曠閑恬," 得其自在" ,意象樸素自然,語言平質淡泊,又學了大小謝的精緻工巧,在樸素淡雅的詩句中融入尖新流麗,使得六朝兩大風格在盛唐合而為一。王維的詩歌題材較廣泛,主要有政治詩,邊塞詩和田園山水詩。早年他曾寫過一些抨擊權貴、不滿現實的政治感遇詩,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王維的邊塞詩具有豪壯的英雄氣概,如《少年行》四首,寫出大敵當前時,少年勇士的志氣和本領;他還善於描繪邊塞的景物,《使至塞上》中的"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尤為人們傳誦,它既寫出邊塞的開闊、廣袤、深邃,又勾勒出渾然一體的塞上氣勢。在《隴頭吟》和《老將行》中,詩人描寫軍中賞罰不公,為潦倒的老將傾訴不平。王維的後期大多是山水田園詩,詩中滲透著佛家虛無冷寂的情調。《山居秋暝》表現了大自然的幽靜恬適之美,審美趣味較高;《終南山》意境開闊,氣魄宏偉;《竹里館》意境空寂,感情寂寞,但詩人欣賞這冷漠的環境,體驗著內心的孤獨,沉浸於寂靜的快樂之中。王維的詩具有多方面的技巧,敘事時大處落墨,簡約而閎深,如《夷門歌》、《隴西行》;狀物寫景時不求詞藻華美,只淡淡幾筆就勾勒一個畫面,表現一個意境。在山水詩的創作上,王維是開一代風氣的人物,自他起,山水詩中有了意境,融入了詩人的人格與精神。僅存六首絕句的王之渙,在盛唐詩壇仍有一席之地。他的《涼州詞》二首為邊塞詞,其一的"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壯美無比,通過塞外荒寒壯闊的景物,傳達出徵人生活的艱苦和思家的哀怨。另一首名詩《登鸛雀樓》充分體現了盛唐時代積極奮發的精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不僅簡潔凝鍊,而且境界闊大,意味深長。王昌齡在當時也頗負盛名。他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表現了愛國豪情和樂觀精神,如《從軍行》七首;也反映了戰士們的不幸遭遇及鄉愁離恨,如著名的《出塞》。他的閨怨、宮怨詩很具特色,如《閨怨》和《西宮春怨》,把女子剎那間的感觸抓住,用含蓄而婉轉的方式表達出來,啟發讀者的聯想。王昌齡的七絕沒有閑筆,起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如"秦時明月漢時關" ," 青海長雲暗雪山" ;第三句又另開闢一層新意,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如"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過陰山" 、" 忽見陌頭楊柳色"等都是讓人意料不到的奇語妙筆,詩的結句則平實含蓄,餘音裊裊,如" 不破樓蘭終不還" ," 一片冰心在玉壺" ,語盡思遠。高適、岑參都以寫邊塞詩著稱,且都以七古見長,後人將高、岑並提,冠以" 悲壯" 風格。高適是唐代詩人中仕途最順達的一位。他的邊塞詩深刻地揭露了邊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論的筆調錶示自己對戰爭的意見,同時流露出對士兵的同情,對將帥的諷刺。他最著名的邊塞詩是《燕歌行》,以深刻的思想、爽快的語言和蒼勁悲壯的形象而取勝。高適還有不少反映早年坎坷經歷、反映人民疾苦的詩。岑參的題材不如高適廣泛,主要是邊塞詩,他的思想也不如高適深刻,但在邊塞詩的內容之豐富多樣上超過了高適。岑參善於以濃重的色調描繪西北邊疆的奇異景色,以及將士英勇報國不畏艱苦的精神,這裡有飛沙走石的景象(《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有邊塞的嚴寒和大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他還寫過熱海和火山(《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岑參的不少詩描寫戰爭場面,悲壯有力;寫邊塞風俗、帝府生活,真切樸素。總之,岑參詩感情熾烈,想像奇特,詩句瑰麗,"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一川碎石大如斗" 、" 風吹紅旗凍不翻" 都為名句。同樣是" 悲壯" ,高適的悲壯中帶有質直古樸,岑參的悲壯中顯得奇峭挺拔;高適" 多胸臆語,兼有氣骨" ,岑參則含蓄悠長,耐人尋味。中、晚唐詩壇中唐詩歌數量最多,流派也最多。然而隨著社會危機的加深,盛唐的那種積極的浪漫主義熱情和理想退潮了,詩人們更冷靜地思考社會問題,轉向現實主義道路,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新樂府運動貫穿著整個中唐。追求奇險,情感哀傷或遁隱山林是詩人們的共同傾向。晚唐政治形勢更為險惡,人民生活更為貧困,詩壇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有所成就,詩人大都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愛情題材也十分流行;帶有市民色彩的詞也開始得到發展。劉長卿與韋應物是中唐前期詩人,以山水田園詩著稱,他們借山水寄託對現實的不滿,流露出希企隱逸的心情。大曆年間(公元766-779 年)一批刻意模仿盛唐詩風的詩人出現,即" 大曆十才子" ,他們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追求聲律和對仗工整,但對現實很少反映,且缺乏藝術創造力。其中盧綸的《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較有名,其三尤其出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一股英雄氣概洋溢詩中。李益是邊塞詩人,為七絕能手。中唐時代國勢的衰落在李益詩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回軍行》寫一支部隊的潰退;《觀回軍三韻》寫將軍陣亡、部隊回撤;《上汝州郡樓》反映的是中原戰亂,邊防空虛。李益的宮怨詩寫得也很出色。韓孟詩派是一個較有影響的詩派,代表詩人有韓愈、孟郊、賈島等,他們不滿意大曆以來的華貴平庸之風,而通過抒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來揭示社會的弊病。其風格深險怪僻。韓愈的詩有不少反映社會的黑暗,如《歸彭城》把政事的腐敗和個人的失意結合在一起寫,是一首深刻的政治抒情詩。他還有不少描寫自然山水的好詩。韓詩特點是追求奇特的形象,用險韻奇字,想像豐富,且以文為詩,對宋代詩有影響。孟郊(公元751-814 年)46歲才考中進士,他登第後曾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的詩句,但後來的生活遠不如他期望的那麼愉快。宋元人對孟郊的詩評價不高,覺得它" 寒澀" 、" 窮僻" 、" 憔悴枯槁" ,但清代人對孟郊的詩評價頗高,說它有橄欖回味," 卓犖偏才" 、" 最為高深" ,。真實孟郊詩有種不平則鳴的氣勢,且刻意求新,則不免走上險僻一路去,加上心情鬱悶壓抑,所以筆下語詞意像帶有荒疏險怪色彩,他經常採用透骨鑽心的動詞、冰冷堅硬的名詞和令人心悸的聲音構成一組組險怪瘦峻的句子,如" 峭風梳骨寒" (《秋懷》之二)、" 老蟲乾鐵鳴" (《秋懷》之十二)、" 瘦攢如此枯"(《秋懷》之五)等,正是這種險怪生涯使孟郊超越了大曆詩人的平庸,開啟新的詩風。孟郊亦有平易樸素自然的詩作,如大家熟知的《遊子吟》。賈島(公元779-843 年)與孟郊齊名,所謂" 郊寒島瘦" ,他以" 苦吟" 著稱,特別注重鍊字鑄句,有關他的刻苦用心有" 推敲" 的傳說,他自謂:"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題詩後》)。他一生不達,從佛家寂滅中找寄託,詩中創造了一個空虛寂寞的境界。他長於五律,但只以片言隻語取勝,缺乏完整的構思。賈島清奇僻苦的詩風對後來的每個朝代的末期詩人,如唐五代、宋末四靈、明末鍾、譚、清末同光派都有較大的影響。劉禹錫(公元772-842 年)曾與柳宗元一起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宦海沉浮使他的詩常常諷刺時政,發泄積憤。如《聚蚊咬》諷刺世俗小人" 傷我" ;《飛鳶操》笑罵權奸;《戲贈看花諸君子》及《再游玄都觀》既感慨身世又嘲諷權貴。劉禹錫有許多著名的懷古詩,語言平易,感情深厚,如《金陵五題》其一《石頭城》、其三《烏衣巷》以終古不變的青山、明月,襯出六朝繁華俱歸烏有,借燕子從旁點出堂中主人變換,寫得委婉凄切。劉禹錫學習民間俚俗調寫成的詩歌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他的《竹枝詞》具有健康開朗的情緒和濃郁的地方色彩,著名的"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一詩,用諧語雙關表現戀人的複雜心緒,有民歌的清新爽朗。李賀(公元790-816 年)是中唐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又是從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的代表者。這是一個極富想像力的詩人,而且以虛荒怪誕的幻想著稱。他的詩里斬龍使時光凝固(《苦晝短》)、敲太陽發玻璃聲(《秦王飲酒》)、月亮如輪輾過草地(《夢天》)都極為怪誕,使他的詩歌顯得既美艷絕倫又鬼氣蕭森。李賀講究詞語的翻空出奇,偏重於那些幽深凄楚瑰麗的字詞,嘔心瀝血地追求語必己出;李賀的詩跳躍性大,節奏急促,變化無常,喜怒哀樂反差極大,打破了人們所習慣的流暢連貫閱讀思路,顯出別一種風味。李賀著名的詩作有《雁門太守行》、《夢天》、《金銅仙人辭漢歌》、《李憑箜篌引》等。杜牧(公元803-853 年)具有經邦濟世的抱負和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詠史詩諷刺帝王的荒淫,議論政治的得失,《過華清宮三絕句》為其代表;他的詠史詩帶有史論色彩,如《赤壁》,《泊秦淮》,寄寓了歷史興亡之感。杜牧的七絕具有獨特成就,《江南春》、《山行》以風流俊爽在晚唐獨樹一幟。《阿房宮賦》通過對秦始皇窮奢極欲的譴責,諷刺當朝大起宮室,顯示出民本主義思想,藝術上也頗具特色,前半篇描寫瑰麗景色,後半是史論,二者有機結合。李商隱(公元813-858 年)是晚唐最好的詩人,在他的詩里有六朝駢文的用典精巧綿密細麗,有杜甫近體詩的音節瀏亮頓挫抑揚,有李賀樂府詩的鍊字著色瑰麗新穎,他融匯這一切形成撲朔迷離、朦朧含蓄的氛圍,以一種一唱三嘆、迴環往複的章法組成迷宮般的語意結構,來表達心靈深處難以言說的感受,形成別開生面的藝術風格。他的政治詩多半借古諷今,以詠史詩形式出現,批判統治者的荒淫、愚昧、無能。《隋唐》借隋煬帝亡國為唐末帝王敲警鐘;《瑤池》借周穆王諷刺唐代皇帝求仙;《賈生》感慨賢才不為朝廷重用。愛情詩中既有纏綿悱惻的愛情和相思痛苦的描寫,也有些是詩人借美人香草寄託懷才不遇之慨,如《無題》,深情綿邈,隱晦曲折,充滿了迷惘的幻想:"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 身無采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詩人的愛情有時格外真摯、虔誠:"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夜雨寄北》是懷念妻子的一首名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還寫了大量的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詩,《錦瑟》為其代表作,詩中哀悼自己理想的破滅,開句即為"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並用莊子夢蝶的典故、蜀帝魂化杜鵑的傳說來自況理想的幻滅,懷才不遇,充滿悲哀。"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登樂游原》)"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陽樓》),這些詩句都融合了詩人潦倒的遭遇和時代的沒落之感,形成凄涼感傷的情調。晚唐的溫庭筠、韋莊創作了一些藝術性較高的詩歌;唐末的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則直接繼承新樂府運動的傳統,形成了一個現實主義流派,他們多以律詩寫時事,運用口語入詩,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唐代傳奇和敦煌變文中國古典小說在唐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傳奇這種新的小說體裁。" 傳奇" 得名於晚唐斐鉶寫的小說集《傳奇》,後成為這一類小說的統稱。唐傳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小說,它是中國小說進入成熟的標誌。《古鏡記》是現存唐傳奇中最早的一篇。盛唐至中唐,是傳奇小說的鼎盛時期,名家名作大批湧現,《離魂記》、《枕中記》、《南柯太守傳》、《柳毅傳》、《霍小玉傳》、《鶯鶯傳》等佳作,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一定的高度。白行簡的《李娃傳》描寫的是滎陽公子與名妓李娃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滎陽生進京赴考,遇名妓李娃,遂居其家,盪盡資財,落到為人唱輓歌為生,遭父親鞭打拋棄。乞討至李娃門前,李娃不顧母親反對,收留了他,並自己贖身與公子同居,督促他苦讀三年,終於登第,授成都府參軍,李娃後被封為國夫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娃這個妓女的形象。她開始是以妓女的身份與滎陽生相處的,無錢時即離他而去;當公子淪為乞丐,為她受盡磨難,她便改變態度,真誠地幫助他;當公子當了官以後,她能正視自己的身份,毅然要離開他,絲毫不貪戀榮華富貴。她的地位是卑賤的,卻有著高傲的人格,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塑造出這樣的形象,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李公佐的《柳毅傳》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以其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曲折而著名。儒生柳毅應舉下第,在涇陽遇到一美女牧羊,面帶愁容,她是洞庭龍君的小女兒,嫁給涇川次子,受盡虐待,請柳毅帶信給父親。柳毅踐諾,使洞庭君救回愛女。柳毅拒絕了娶龍女的建議,回家後娶兩妻均亡,後又娶盧氏,生一子。盧氏說自己即龍女,約柳毅同見洞庭,此後柳毅成為仙人。作者塑造了善良正直的柳毅形象,小說中對話生動,各個人物都有其鮮明性格。《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都是寫夢,對熱衷於功名富貴的知識分子進行諷刺。唐傳奇對後代文學產生過明顯的影響。著名的《長生殿》取材於《長恨歌傳》,《西廂記》取材於《鶯鶯傳》;後代詩詞常借用唐傳奇的典故,文言小說與之一脈相承,直至《聊齋志異》仍可見唐傳奇的影響。敦煌變文是指在敦煌發現的、唐代俗講僧和民間藝人講說故事的底本,變文即用文學表現佛教故事,後增加了一些非宗教性的內容,變成了一種通俗的民間藝術。變文採用詩文相間、有說有唱的形式,有時還配合著圖畫。變文的內容分為講唱佛經故事和講唱人世故事兩種。前者有《維摩詰經講經文》為代表,後者有《伍子胥變文》為代表。變文的發現,填補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空白,從中既可看到後代許多文學題材的根據,也可找到後代許多文學形式的源頭,它是後世說唱文學的先驅。唐五代詞詞是曲子詞的簡稱,即歌詞之意,又稱詩餘、長短句等,詞源於民間,中唐起,文人學習民間詞,創作了一些優秀作品,韋應物的《調笑令》寫邊塞風光頗有畫意;劉禹錫貶官巴楚學習民歌,作《竹枝》九首,清新活潑;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淺顯平易,流暢自然,他的《花非花》迷離朦朧,開啟晚唐詩風;傳說為李白所作的《菩薩蠻》寫得蒼勁有力。溫庭筠(公元801-866 年)是唐代寫詞最多者,詞集《花間集》收有他六十六首詞。他的詞幾乎全寫愛情、相思,又多用女子聲吻,色彩濃艷,詞藻華麗,充滿脂粉氣,人稱詞風" 香而軟".他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寫活了一個女子剛剛睡醒,正在梳裝打扮的慵懶情態。他的詞藝術上有特色,能把握每一絲細微的感情,以艷詞秀句寫出,兼有幽深、精艷之美,且意象若斷若續,給讀者以想像、回味的空間。他也有清新疏淡之作。五代後蜀趙崇祚輯錄唐五代時期詞人十八家,編為《花間集》十卷,是中國最早一部詞集,因其詞風大體一致,後稱為" 花間詞人" ,他們大多步溫庭筠後塵,濃艷香軟而不能自拔。其中韋莊與溫齊名,他的詞清艷疏朗些,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比較自然流暢,寓濃於淡。在戰亂頻繁的五代,偏安江南的南唐聚集著一群中原文人,南唐統治者又愛好文學,南唐成了詞的中心。馮延已是南唐詞人中的代表。他不像花間詞人醉心於女人的容貌、裝飾,而是著力表現人物的內心哀愁,詞由描寫轉為抒情,顯得委婉幽深,如《鵲踏枝》。他還長於寫景狀物,如"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謁金門》)、" 江上晚山三四點" (《歸自謠》)等。南唐中主李煜存詞四首,帶有濃郁的感傷情調,代表作為《攤破浣溪沙》。南唐後主李煜是唐五代詞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李煜(公元937-978 年)在位十五年,後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亡國前後的詞呈現不同的面貌。他前期的詞反映宮廷生活,和花間詞無大區別;後期詞風變化顯著,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悲傷,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一首,還有《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 ,藉助典型化的客觀景物和富有詩意的比喻描寫失去故國的悲痛,抒發愁情憂緒,使詞成為個人抒情的方便形式。2.李白李白(公元701-762 年)字太白,出生於中亞碎葉,5 歲時隨父遷回錦州彰明,25歲時"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離開蜀中到處漫遊,據說十年間他仗劍任俠,學仙訪道,飲酒賦詩,交結朋友,闖出了不小的名聲,以至於比他年長四十多歲的老詩人賀知章對他欽佩不已,稱之為" 謫仙人" ,譽其詩" 可以泣鬼神" ,於是李白的狂放性格和天賦詩才一下子聞名遐爾。靠這些名聲和有地位的朋友推薦,他於公元743 年入京當上了供奉翰林,並受到唐玄宗的特殊禮遇。但唐玄宗並沒有把李白視作輔弼之才加以重用,僅僅視之為敏捷詩人來養一個清客。實際上李白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天真狂放的詩人在做著入世經國之夢,所以不過兩年,李白就告別政壇,又四處漫遊作詩去了。直到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退位,李白又一次結束浪漫的詩人生活入永王李璘幕府去討伐叛亂,到公元757 年,李璘受朝廷猜忌被擊敗,李白又受牽連,被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赦得以回返。公元761年,61歲的李白從金陵出發到臨淮參加太尉李光弼的軍隊討伐叛亂,途中生病返回,第二年病逝當塗縣令李陽冰處。李白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其基調是積極的,他的詩作具有火山爆髮式的熱情和一瀉千里的氣勢,古人常用" 豪放" 、" 飄逸" 來評價這位最有天賦的詩人。但在其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為主體的創作中,時而也有消極甚至頹廢的傾向,這與他所處的時代及其特殊經歷是相關聯的。開元、天寶年間,是唐帝國由盛至衰的轉折時期,在表面的繁榮昌盛後面隱藏著深刻的危機。一方面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唐帝國已達到繁榮昌盛的頂點,成為世界上強大富庶並高度文明的國家;另一方面封建社會的各種固有矛盾逐漸達到激化的程度,統治者驕奢淫逸,勞動者日益貧困," 安史之亂" 終於爆發,帝國分崩離析,一蹶不振。李白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目睹和經歷了國家的繁榮、危機和戰亂。他曾經懷抱" 濟蒼生" 、" 安社稷" 、" 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然而已失去實現的可能;他曾為理想而四處奔走,遭到的是嘲笑與碰壁,感到的是深深的幻滅。詩人用他的歌喉時而高歌理想,時而悲嘆懷才不遇,在矛盾衝突的時代,渲泄著時而激憤時而消沉、時而昂揚時而頹唐的矛盾心理。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基本思想特徵,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李白經常渴望能像歷史上的匡世經國的能人范蠡、魯仲連、朱玄、謝安們那樣,憑著個人的才智和勇氣,為民作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壯懷激烈:" 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 (《贈張相鎬》其二)"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俠客行》)並堅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將進酒》),然而社會卻是" 誰貴經綸才!" 君王則"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古風》其十五)。詩人悲憤地說:" 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 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情緒不斷地從李白的詩中流露出來,《行路難》三首是他追求與幻滅的真實寫照:"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在理想與現實中苦苦掙扎的詩人形象表達得格外震撼人心。反權貴,輕王侯,傲岸不屈是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另一主題。李日常以" 野人" 、" 布衣" 自稱,並在王公大人們面前毫不示弱:" 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由" ,(《送煙子無演隱仙城山序》)並常以強烈的蔑視來對待權貴們的榮華富貴,"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古風》其十二),"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 (《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糞土權門,是對封建禮法的極大輕蔑。與此同時,李白對人民的態度是親切而謙遜的,如《丁都護歌》對拖船運石的縴夫的疾苦予以體貼和同情;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更是以" 三謝不能餐" 來感謝田家老婦,顯示出極為可貴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意識。李白浪漫主義精神最典型的體現是在他狂放不羈地追求個人自由,如天馬行空,任意翱翔,以此來與使他窒息的社會相抗衡,這在他山水詩中表現尤為突出:"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 ,(《將進酒》)"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種渴望自由、寄情山水的精神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詩人在夢幻中彷彿親自經歷著"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下來。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的神仙世界,而一旦回到現實世界,愈益憎惡這沒有自由的人間。李白認為,人間是污濁、黑暗而不自由的,只有到山林、仙境和醉酒之中才能獲得解脫。因此他寫了一系列的隱逸求仙和飲酒的詩,"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同上)," 人間不可以托些,吾將採藥於蓬邱" (《悲清秋賦》)," 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 (《襄陽歌》)。作為一介詩人,能對現實作出的反抗只能如此,也許有悲觀厭世、逃避現實的傾向,在封建社會裡,一個孤傲的知識分子又怎能進行更有效的反抗.李白的浪漫主義精神基調是積極而強烈的,具有不可遏制的力量和氣魄。李白詩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自己稱寫詩是"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洲"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另一位大詩人杜甫贊他的詩"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這些正是李白浪漫主義藝術的概括。首先,詩人的主觀形象鮮明地體現在詩篇中,使他的詩歌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不論是敘事詩、寫景詩還是抒情詩,詩人的人格力量無處不在。有時如爆發的火山,狂呼怒吼;有時若清澈小溪,緩和柔美;而佔主導地位的往往是狂飈突進式的飄逸的自我。比如著名的《蜀道難》,詩人極力描寫蜀道的奇險,"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這一詩句在詩中反覆詠唱,形成迴環的詩的旋律,造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讀之,能夠體味到詩人的豪邁與快疾的性格與氣質。正因為李白具有豪爽天真的性情,他很少像有的詩人那樣斟字酌句,涵詠體味,也很少被詩律捆住手腳,他的心思與他的話語之間彷彿沒有閘門,心頭的衝動總是那麼急不可耐、爭先恐後地從喉嚨里奔跑出來,讓我們看到一個思疾而語豪的瀟洒詩人形象。李白詩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現實的,他很少對生活現實作客觀如實地描繪,而是任想像馳騁於天空大海高山之間,將歷史、神話、夢境、幻境及大自然融為一體,所謂神馳凡極,心懷四溟。運用他獨特的藝術聯想,把看似不相干的意象溶合於詩中,形成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如《古詩》第十九首,通過遊仙來揭示安祿山稱帝的把戲: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豹狼盡冠纓。即使接觸到史實,仍以浪漫而奇特的意象來暗示,詩人處在高高的天上俯視人間小人作祟,自我高潔而飄逸。同時,李白的詩歌極富想像力。他往往用極為誇張的手法,大膽地比況情與景,既出人意料,又令人接受,如《秋浦歌》其十五的"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如" 燕山雪花大如席" (《北風行》)," 一風三日吹倒山" (《橫江詞》),都誇張而不失於險怪,成為典範。詩人的奇特想像往往把大自然人格化,人與自然形成和諧、默契,所謂人化自然,自然人化。他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山花向我笑。" (《待酒不至》)當社會現實污濁不堪時,自然成了詩人的至交: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此外,李白詩歌的語言爽快、豪邁," 語多卒然而成者" ," 他人作詩用筆思,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 都是人們對他的評價。他不拘泥於格律,不雕琢字句,氣脈貫通,自然流暢,他評價別人詩的兩句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可用來說明他自己的創作。然而李白並非只憑天賦脫口而出來寫詩的,他"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上安州裴長史書》),積攢了雄厚的詩家資本,他可以從上自《詩經》、《楚辭》下至齊梁詩人那裡挪借無數詩材,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學古最多的一個。他常常用看似單純豪邁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情感與蘊意,如《早發白帝城》、《子夜吳歌》等名詩中的名句。李白注重學習民歌的語言和當時的口語,形成獨特的語言風格,尤其五七言絕句,把樂府古題發展到" 情深詞顯" 的境界,既有民歌風味,又具個性特點。如《長干行》顯然受《孔雀東南飛》、《西洲曲》的影響,像這些詩句:" 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 (《妾薄命》)具有民歌的比興手法;" 一回一叫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生動的口語又饒有民歌氣息。李白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繼屈原之後的浪漫主義的又一高峰。李白以其天才的藝術創造力,極大地開拓了詩歌的藝術境界,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技巧。唐詩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李白的特殊貢獻,中國文學史上源遠流長的浪漫主義詩歌傳統離不開李白的繼承與開拓。李白的追求理想與自由的精神,豪邁高傲的性格,飄逸恣肆的詩風散發出永久的魅力,給後代的人們以無限的啟迪。3.杜甫杜甫(公元712-770 年)祖籍襄陽,出身於官僚家庭。開元年間,他曾漫遊吳越齊趙,作詩交友。據說當時文壇名人都稱讚他像漢代的楊雄、班固,可是他考進士卻落第了。公元746 年,杜甫來到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希望在此找到實現他"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的理想階梯,但四處投詩獻文卻不能得到當權者的認可,生活陷於困頓之中。唐玄宗雖對他的兩次獻詩很驚奇,卻直到安史之亂前才給予正八品下的小官。安史之亂中杜甫被叛軍俘虜逃脫後,在鳳翔當了左拾遺,觸怒皇上被貶。第二年(公元759 年)杜甫棄官西行,定居成都,有時賦閑有時任職。離開成都後又漂泊幾年,最後凄慘地死於途中,最終也沒能回到他夢魂縈繞的" 故國".杜甫在古代文人心目中佔據著" 古今詩人第一" 的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詩歌中始終如一地對國家君主忠貞不渝的信念,對勞苦大眾真誠地憐憫,他具有盛唐詩人最博大的胸懷和最真摯的情感,很少有人能與他那種" 時危思報主" (《江上》)及" 一洗蒼生憂" (《鳳凰台》)的拳拳之心相比;另一方面,杜甫的" 詩聖" 地位是由他在詩歌語言技巧上的變革與創新來奠定的。他" 新詩改罷自長吟" ," 語不驚人死不休" 地嘔心瀝血磨礪詩句,終於在群星璀燦的盛唐" 獨開生面" ,成為詩的集大成者。杜甫以其現實主義精神貫穿於詩歌創作始終,直面人生和現實,是他的詩風更是他的人格。他的創作主要在安史之亂前後,不論現實如何黑暗,政治怎樣腐朽,社會何等凋敝,杜甫總是面對著現實,大膽地揭露矛盾、諷喻時事,表明自己的態度。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杜甫突破傳統文人所謂"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的境界,再窮再老再不被重用,仍然不改變從政的理想;同輩的嘲笑、艱苦的生活、當權者的冷淡動搖不了他的信念和決心,而這一切的出發點並非為了自我的私利,而是要拯救人民:"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個人的不幸遠不如民生疾苦之重要;"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才是作者情之牽繫,心所憤恨。正因為如此,杜甫的詩具有憂憤深廣的社會內容,他的筆觸時時指向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銳的社會矛盾,處處流露出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飽含著作者對戰爭的態度、人民為賦稅和徭役所受的壓迫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揭露批判。對於戰爭,杜甫反對的是軍閥混戰,但對於鎮壓安史之亂和抵禦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卻是支持的,如《春望》。杜甫是一位有著政治頭腦的詩人,富有積極的入世精神。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還表現在對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的客觀反映上。他筆下的人民是勤勞、勇敢和善良的,無論是農民、船夫、士兵,還是負薪的女子、無靠的寡婦,在杜甫詩中都具有獨特的人性美,淳樸而率真。作者以親切而體貼的態度細緻地描繪他們,並探討他們貧困的原因,如《又呈吳郎》、《枯棕》、《自京赴奉先縣述懷》等詩中,可以窺見一位出自內心關心老百姓的詩人形象。他看到" 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收" 的橫徵暴斂的不合理,指責"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 的貧富對立,渴望" 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 的太平景象。在揭示批判生活中的種種黑暗的同時,杜甫又最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光明、美好的事物,以敏感與熱情去發掘歌頌希望,把非常普通的生活情景點化得如詩如畫,令人領悟到濃郁的生活情趣。春雨、秋花、嬌鶯、花鴨,無不在詩人的筆下詩意盎然。當杜甫以赤子之愛描繪生活時格外平易近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燭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彷彿春雨也通人性,該來時則來,給人們送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杜甫還格外重夫妻情、兒女愛,在戰亂中尤為強烈,"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一百五日夜對月》)對兄弟手足之情也格外珍視,《月夜憶舍弟》中說:"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向生死。" 令人感動不已。杜甫對朋友至誠之極,比如《夢李白》二首和《贈衛八處士》;對鄰人、父老鄉親也充滿情誼。這是一位胸懷博大、情感深摯的人道主義詩人,是中國文人良心的典型代表。與杜甫的人格和思想同樣動人的是杜詩的藝術功力。杜甫開拓了廣闊的詩歌天地,形成了自己雄渾蒼勁、深沉凝重的獨特風格。在詩中創造具有個性的形象是杜詩的一個顯著特點,這種帶有詩人主觀情愫的物象以秋景最為有名。秋天的蕭瑟與衰颯是詩人傷時憂國心境的載體," 秋枯洞庭石,風颯長沙柳" ,"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登高》為其典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還有《白帝》、《秋興》八首都以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負載詩人博大的情懷和深廣的胸襟。即使是敘事詩,詩人的鮮明的個性也躍動在詩的旋律之中,《兵車行》的憂慮,《麗人行》的辛辣,《新安吏》的體貼,《石壕吏》的沉默,無不令人窺見到作者的憂國憂民,並能在詩的若斷若續中體味到不盡的蘊意。杜甫的思想感情在一系列的形象之中找到寄託,而形象也把詩人宏闊悲壯的心理烘托得更為鮮明。強烈的現實生活氣息是杜詩的又一特色。杜甫繼承從《詩經》以來的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達到空前的高度。他善於對客觀現實生活作高度的藝術概括,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作客觀描寫,從而揭示其本質。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不過十字,但卻觸目驚心地呈示了貧富間尖銳的對立。有時詩人以對話來達到對事物的概括,如《石壕吏》中老嫗的一番話寫出當時千千萬萬個家庭的遭遇。為了忠實地反映社會現實,杜甫有時甚至以年月入詩,增強寫實的氣氛。雖然杜詩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詩歌絕大部分為抒情詩,但他發揮了抒情詩所具有的" 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的特點,把生活的本質濃縮在情感之中,如《春望》等詩。以細緻入微的刻畫達到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由身邊瑣事的描寫推衍到國計民生的重大主題也是杜詩的一大特色。" 細" 乃杜甫的夫子自道:" 老來漸覺詩律細" ,他曾讚賞王宰的山水畫,能在尺幅的畫卷中表現萬里江山;他自己也刻意地追求精雕細刻,以小見大,以微見博。他通過一枝沾滿鮮血的箭來反映安史之亂的災難,以濺淚之花、驚心之鳥去點綴淪陷的京城。有的看似身邊瑣事,實則聯繫著國家的變化人民的安危,比如《北征》寫兒女的衣著之破襯托出國破之痛。後人評杜詩" 一句說得多事" 、" 意脈深藏曲折" 即此意。杜詩在語言藝術上的成就極為突出。他說" 為人性僻耽佳句" ,又說" 清詞麗句必為鄰".後人評他" 無一字無來處" 也許有些誇張,但確實可見杜甫錘詞鍊句的功力。如果說李白的脫口而出常常是不自覺地宣洩情感,那麼杜甫則在反覆詠吟選句作詞,所謂" 太白韻高,少陵思精".杜甫對詩歌尤其是近體律絕的句法、字法、篇法、聲律都苦苦琢磨,使他的詩精工、穩重,有力而又時有出人意外之神妙。杜甫是眾體兼長的詩人,各種律絕無不運用自如。尤其在七律方面貢獻最豐,他寫的七律超過初盛唐詩人的七律總和,他以沉雄悲壯的風格,把七律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中國現實主義發展史上,杜甫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他繼承前人的優秀傳統,把現實主義詩歌推向高峰。他的" 即事名篇" 的新樂府詩,直接開導了中唐的新樂府運動,為詩歌開啟了一條更為廣闊的反映現實的道路。杜甫是一位承前啟後的文學巨人。4.新樂府運動和白居易新樂府是與古題樂府相對而言的,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它創始於杜甫,元結和顧況又有所發展。中唐興起了新樂府的運動,首先是由張籍、王建、李紳等人的創作開始的。元和四年元稹《和李校書題樂府十二首》,白居易在元稹的基礎上擴充為五十首,名曰" 新樂府" ,並作序提出其詩歌創作主張。新樂府的創作從杜甫開始,到白居易就形成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運動。張籍(公元766-830 年.)曾被韓愈薦為國子博士,後任水部員外郎。他特別推崇杜甫。他的樂府詩廣泛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生活,風格平白淺直,具有輕快圓轉的民歌風味,精巧幹凈,顯得凝鍊含蓄節奏緊湊。他的代表作有《野老歌》反映農民的賦稅太重,辛苦所收糧食又遭官府糟踐;《江南曲》頗具民歌特色和生活氣息。張籍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力求廣泛而深刻地寫出民生疾苦。王建(公元766-830 年.)是張籍的好朋友," 張王" 齊名。他的樂府詩數量較多,反映生活面也較廣。他擅長寫實敘事,詩的結構平直簡單,他往往在敘述之後加上一兩句看似平常而意味深長的句子,如《當窗織》的末兩句" 田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遼東行》末兩句:" 寧為草木鄉中住,有身不向遼東行" 等,頓使詩歌意蘊更拓出一層。王建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職業人民的悲苦命運,如《水夫謠》、《海人謠》等突破了前人的題材。他還善於運用通俗的口語入詩,摹仿民歌成功,如《古謠》" 一東一西隴頭水,一聚一散天邊霞,一來一去道上客,一顛一倒池中麻。" 元稹(公元779-831 年)與白居易齊名,人稱" 元白".早年與白居易一起與宦官權貴鬥爭,一同遭貶謫,他和白居易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人。他的《樂府古題序》、《敘詩寄樂天書》等對新樂府運動的形成有積極的影響。使他留名後世的詩作是諷諭性的樂府詩,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如《田家詞》、《織布詞》,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借老宮人之口道出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盛衰變化,充滿諷諭。李紳(公元780-846 年.)的《新題樂府》)二十篇很受元、白稱讚。他的《憫農》二首最為有名,其一為;"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成為中國婦幼皆知的詩歌。白居易(公元772-846 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出生於河南新鄭縣的一個小官僚家庭。他青少年時代因藩鎮作亂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培養起關心民生和注意實際的態度及剛介耿直的性格。他29歲考中進士,32歲與元稹同授校書郎,後任翰林學士、左拾遺、京兆府戶曹參軍。公元815 年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上書主張追捕刺客肅正法紀,反遭誣陷,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後,他雖仕途較順利,但越到晚年,入世念頭越淡,受佛教影響甚深。75歲病逝洛陽。白居易在創作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現實主義基本精神的文學主張。在詩歌和現實關係問題上,他認為:" 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而形於歌詩矣。" (《策林》六十九)詩的產生就是由於" 事" 觸動了詩人情感的結果。事即社會事件,要" 直歌其事" ," 一吟悲一事" ,聯繫到他在詩中所說的" 唯歌生民病" 、" 但傷民病痛" ,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強調的是詩歌要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時政的弊病。在《與元九書》中他更明確地提出:"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反映時事為現實而創作,是白居易詩歌理論的基石。不僅如此,他還認為詩歌應具有積極的教育作用," 補察時政" 、" 疏導人情" ," 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如果失了教育作用,改變現實也就無望了:" 諂成之風動,救失之道缺" ,這些都是對現實主義理論的貢獻。在關於詩歌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上,白居易總是把內容放在首要地位,要求形式為內容服務,反對離開內容片面追求" 宮律高" 、" 文字奇" ;為了更好地發揮詩歌的社會作用,他要求詩歌形式要通俗,文字要淺顯,做到婦孺皆懂。白居易的詩歌主張基本上是進步的,但對藝術形式重視不夠,對現實內容強調的同時,尚未達到對藝術真實的追求。白居易用自己的詩歌創作來實踐自己的詩歌理論,頗為成功。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即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和雜律詩。他的優秀作品大多在一百七十多首諷諭詩里,《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也在其中。在諷諭詩里,詩人實踐著" 救濟人病,裨補時闕" 的主張,有的諷刺橫徵暴斂,有的反對窮兵黷武,有的攻擊豪門貴族,有的揭露貪污奢侈,有的專為婦女鳴不平。作者以對現實極為關注的犀利目光,觀察發現著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用詩歌予以披露," 遇事托諷" ,以收到" 美刺比興" 的效果。《觀刈麥》描寫一位" 家田輸稅盡" 的農婦靠拾遺穗過活,作者反省自己的" 不事農桑" 的自足生活而覺" 自愧" ;《杜陵叟》以犀利的筆觸直指農民破產的根本原因是統治者的慘無人道的剝削。還有《重賦》、《紅線毯》、《贈友詩》等,都提到了土地與賦稅的問題,詩人認為這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土地兼并和苛捐雜稅使農民紛紛破產,作者懷著對農民深切的同情之心來警告統治者,不能再這麼橫行霸道了。在《賣炭翁》中,詩人憤怒地揭露了"宮市" 的罪惡。" 宮市" 是唐朝宮廷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最無賴的方式," 名為宮市,其實奪之".詩人塑造了一位賣炭翁的典型形象,他的外貌、心理都有形象生動的描繪,用簡潔含蓄的筆渲泄了對統治者深深的譴責。《新豐折臂翁》通過一位為避免兵役而"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槌折臂" 的老翁的慘痛故事,表現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在新樂府中,這首寫得極好,借老翁的敘述,追憶往事,形象刻划動人,結構前後照應,可謂煞費苦心。白居易對其他社會問題,尤其是婦女的遭遇極為同情,如《上陽白髮人》寫宮女的辛酸命運,《母別子》寫被拋棄的妻子同時又失去了親生骨肉;作者嘆息道:" 為人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太行路》)," 須知婦人苦,從此莫相輕。" (《婦人苦》)可見一副憐憫心腸。白居易有雜律詩近二千首,其中亦有佳作。五律《賦得古草原送別》把自然界的枯榮、青草頑強的生命與人的情感溝通,極富蘊意,"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已成為人們常用的熟語。七絕《暮江吟》也膾炙人口: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感傷詩中有兩首著名的長詩,即《長恨歌》和《琵琶行》。《長恨歌》取材於民間傳說,寫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作者一方面痛心於玄宗的惑於色以至誤國,另一方面又對天子的愛情表示同情。詩人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通過自己豐富的情感和想像力加以充實和渲染,把這首長篇敘事詩寫得既有現實性又富於浪漫色彩。全篇曲折動人又流麗自然,描寫細膩,抒情氛圍濃厚,故事性強,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與《長恨歌》齊名的《琵琶行》寫於作者被貶為江州司馬時期,詩人借一個淪落天涯的彈琵琶的女子的遭遇來寄託自己政治上受打擊的激憤之情。"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正是詩人內心的表白。音樂與情感相通,有聲與無聲照應,具體與抽象結合,使這首長詩餘韻裊裊,回味無窮。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大特點在於他自覺地把詩寫得明白如話平易淺暢,且不說那些樂府詩,就連已經慣於使用緊縮凝鍊句式及象徵暗示詞語的近體詩,在白居易筆下也被寫得淺切自然,正是這種" 務言人所共言" 的語言,使白居易贏得了讀者。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說,白居易的詩" 禁首、觀寺、郵侯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所謂雅俗共賞,婦孺皆讀。但白居易並沒有將詩寫成大白話,他的一些好詩在通俗之中有緊峭凝鍊,流暢之中有節奏變化,後人稱之" 看似平易,其實精純".白居易所倡導並實踐的這種平易淺切的詩歌語言在當時整個詩壇變革中,起到了瓦解舊的詩歌語言范型與格套的作用,這種引" 俗" 入詩的作法,打破了人們寫詩讀詩的習慣,拓寬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技巧,在詩史上功不可沒。5.古文運動和韓柳散文唐朝以前,沒有" 古文" 這個概念。古文的提出始於韓愈,他稱自己所寫的那種繼承兩漢文體的散文稱為古文,與六朝以來流行已久的駢文相對立。古文用的是俗下文字,其特徵是散行單句,不拘格式,不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和典故。唐中葉,由於韓愈的大力提倡,古文發生了廣泛的影響,組成了一個新的文人集團,漸成一種社會風尚。後來又得到柳宗元的支持,古文的業績更著,影響更大,並逐漸壓倒駢文,佔據文壇的主要地位,這就是文學史上的古文運動,這個運動主要是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的改革運動,對文學尤其是散文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中國散文在先秦就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兩漢散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同時又受辭賦的影響,開始駢化;到了魏晉駢文初步形成,這是一種講究聲律、對偶和整齊句子的有格律的詩化散文,本來是對文學體裁的一種豐富,但到了南北朝時期,注意形式美的駢文因投合貴族階層的趣味而向形式主義方面畸形發展。到了唐代,反對駢儷的復古運動開始高漲,初唐至中唐不少有識之士進行了創作古文的嘗試和理論探討,為韓柳古文運動奠定了基礎。韓愈和柳宗元從當時的社會現實出發,藉助儒學復古運動的旗幟,開始倡導古文運動。韓愈提出,要用" 道" 來充實" 文" 的內容,以糾正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古文不但便於表達思想,而且它本來就是" 載道" 的。這在當時很具感召力,從而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蓬勃發展。古文運動的基本精神有兩方面,一是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內容,文是形式。韓愈說:" 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柳宗元亦說:" 文者以明道。" 雖然在" 道" 的具體含義上韓、柳並不完全一致,但文應該為道服務,文章更貼切地傳達思想,則是他們共同的追求。古文運動的另一個內容是革新文體,建立新的文學語言。創立新的散文必須有新的語言來負載。新的文學語言一是要" 惟古於詞必己出" ,道是古人的,傳道的是今人,必須創造新鮮的詞語;二是" 文從字順各識職" ,即要用自然的語法規範來創作,從而創造自由流暢的新散文取代數百年佔據文壇的駢文。這些主張都具有積極意義,符合文學史的發展規律,當自然質樸的文章被畸形講究形式的駢文所代替時,也就使表達思想反映現實的文章戴上了鐐銬,古文運動順應了歷史的要求。韓愈(公元 768-824 年)字退之,河陽人,公元 792 年中進士,當過節度推官、監察御史,後上疏言觸怒當權者被貶陽山令。公元817 年任刑部侍郎,兩年後又因上疏諫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被公認為最能" 折節下交" 、獎拔文人的人,後人稱他" 開設戶牖,主張後進".他不遺餘力地獎拔了孟郊、張籍、賈島、李賀,而這些人也眾星拱月似地使他成了文壇盟主,取得宗師地位。韓愈的散文理論,表面上看是復古運動,其實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革新和創造。他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樹立了新的文章標準。他同時是一位傑出的古文家,他把新型的古文廣泛地運用於政論、書啟、贈序、雜說乃至祭文等各種體裁,產生了不少優秀的文學散文和帶有文學性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韓愈散文的特點。韓愈擅長論說文,他的論說文有嚴密的邏輯和緊湊的結構,曲折變化而又流暢明快,比如論說從師之道的《師說》,用不長的篇幅從正反兩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較有說服力。雜說是韓愈散文中近似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它往往用來感慨時事,借題發揮,諷刺批評,它們篇幅短小然而說理透徹,結構嚴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比如《雜說》四,以千里馬比喻賢才,寄寓內心不平,很有氣勢。韓愈的記敘文具有鮮明的人物形象,事件也相當完整,與《史記》中傳記文學的" 實錄" 精神一脈相承,並帶有作者強烈的愛憎色彩。如《張中丞傳後敘》,寫張巡等人英勇守城的事迹,繪聲繪色,雖著墨不多,而一個忠勇堅貞的形象已呼之欲出。韓愈的長篇抒情散文亦有造詣,《祭十二郎文》哀悼亡侄,以細瑣家常的訴說,融入作者的骨肉深情和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寫得凄切動人。韓愈的文章是他的古文理論的良好實踐。他在句法、體裁、語言等方面徹底擺脫了駢儷文的束縛,尤其語言上創造性地使用古代詞語和吸收當代口語,創造出許多新辭彙。他用純凈的散文單行,文氣自由奔放,一脈貫注,也使其風格雄壯奔放,波瀾曲折。他的文章句型長短不一而又錯綜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感,有時也吸收駢文的長處,駢散相間,使文章更富變化。在體裁上,韓愈也有發展和創造,他擴大了同一體裁的表現範圍。韓愈有的文章過於追求新奇或古奧,有些生澀難懂,為其缺陷。柳宗元(公元773-819 年),字子厚,河東人。21歲登進士第,31歲為監察御史里行。他參加王叔文集團,積極從事政治革新,如罷宮市、免進奉等,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47歲死於柳州刺史位上。柳宗元具有淵博的學識和驚人的才華,並滿懷政治理想,希望為國為民儘力。貶謫十年,使他對現實的黑暗與人民的苦難有了深切的體驗,不但世界觀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性質,而且文學創作也更富強烈的現實主義因素,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風格獨具的散文家。他是古文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假如說韓愈在古文運動中的作用更為卓著的話,那麼柳宗元以其新型的古文為這一運動奠定了基礎,其文學成就高出韓愈。寓言諷刺文和山水記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富創造性的文章。他的寓言小品,一針見血地諷刺社會上的種種腐敗現實,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驢、鼠三種動物的故事,來諷刺那些驕奢淫逸,得意忘形的狂妄之徒,其中的《黔之驢》已成為中國眾人皆知的故事,為統治階級的醜態畫了一肖像。《羆說》所描寫的是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社會現狀。這些寓言故事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擬人化的手法,委婉生動而又幽默十足地進行描寫,共結論往往是精鍊的三言兩語點明主題,引人入勝又發人深思。柳宗元把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寓言片斷,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柳宗元還是酈道元之後刻畫山水的能手。在柳宗元的筆下,山水記再不僅僅是純客觀景物的描繪,而是融合了作者的情感與思想,是" 有我之景" ,山水遊記也由此成了獨立的體裁。《永州八記》是山水記的代表作,作者不僅以清麗的文筆描繪自然山水的形狀,而且寄寓了自己政治上受迫害的抑鬱與憤激之情,山水之間隱現著作者的身影。《鈷鉧潭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中的草木、泉石寫得生動逼真,同時又具有與作者性格相一致的高潔與凄清,自然山水再不是冷漠的客觀存在,而是親切的知己,自我的折射。除上述兩類散文外,柳宗元的傳記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如《段太尉逸事狀》、《童區寄傳》都以真人真事為依據,描繪正直的官吏和勇敢自救的童子,剪裁得當;還有一些帶有虛構成分的傳記,作者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觀點,帶有寓言文學的特徵,如《捕蛇者說》,更直接地揭露現實,以蔣氏三兄弟寧可死於毒蛇而不肯死於苛政的事件來側面抨擊統治者的嚴酷剝削。柳宗元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條理清晰,縝密嚴謹,字凝句煉,意境幽深。韓柳從理論到創作推翻了駢文的統治,取得古文運動的勝利。但在唐代,古文運動並未充分發展,後繼者們更多追逐韓柳的" 創新" 主張,追求奇僻而走入狹徑,直到北宋中葉的歐陽修才確立了韓柳古文傳統。晚唐的古文處於衰落,但諷刺小品卻放出奇彩,它繼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傳統,傳出抗爭和憤激之音及批判鋒芒。羅隱的《讒書》里的諷刺小品多憤懣不平之音,目的是" 警當世而戒將來".皮日休的《皮子文藪》中的小品文,託古諷今,一針見血。陸龜蒙的《笠澤叢書》中的諷刺散文,辛辣地諷刺貪婪的官吏,很生動出色。中國宋元文學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統治中國三百餘年。歷史上稱宋高宗南渡(1127年)以前為北宋,南渡以後為南宋。處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宋代,農業生產發達,工商業也有空前的發展,然而金人的大舉入侵斷送了這種繁榮。與漢、唐的擴大疆土的開國相比,宋代似缺乏" 四方之志" ,所以宋人慨嘆國恥國難的作品幾乎與王朝同時出現;靖康之變以後,悲憤的基調一直響徹在宋代文學之中,愛國憂國情緒是空前的。宋代文學仍以詩、詞及散文佔主導,詩詞方面流派眾多,尤其詞的成就輝煌,婉約派與豪放派交相輝映。詩壇清除西昆體的影響之後,也走上健康的道路。宋代散文隨著道學的影響加深而趨於淺顯易懂,而詩歌卻隨著江西派勢力的擴大而趨於雕琢博奧。古文運動的成果在宋代有了新的發展,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都在北宋。在民間說唱歌舞藝術基礎上產生的戲曲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宋雜劇為古代戲曲的雛形。在說話基礎上產生的話本,是中國白話小說的發端。元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以蒙古貴族為主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經歷了89年。元朝地域遼闊,各民族聯繫密切,中外往來頻繁,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具有自己的特點。元代文學是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轉折期,詩、詞、散文的重要位置被戲曲、散曲、小說等文學體裁所取代。雜劇、散曲合稱" 曲" ,是元代文學的代表,與唐詩、宋詞並稱為" 元曲" ,元代為中國戲曲發展的黃金時代,雜劇文學劇本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戲曲進入成熟階段;散曲為元代的流行歌曲,是詞的通俗唱法,為新興的詩體。元代的詩、詞、文在文學史上也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北宋初期的文壇主要承襲五代的文風。詩壇有白居易體、晚唐體、西昆體。王禹偁在詩壇主盟一時,他主張師法白居易,推崇杜甫,他較長時間做過縣官,了解民情,又具有社會責任心,所以其詩作常觸及社會弊端,同情勞動人民,如《對雪》一詩,由茫茫大雪聯想到運送軍糧的民伕和邊塞戰士,並為自己不能為此盡責而自責。他還注意民俗民歌,《畲田詞》五首用民歌調寫成。王禹偁和柳開都是北宋初年提倡古文的作家。晚唐體作家中林逋最為有名,他隱居杭州西湖,有不少詠西湖風景的詩,尤其喜歡詠梅花,如《山園小梅》,很有韻味。西昆體因楊億編集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詩集中的五分之四為楊億、劉筠、錢惟演三人的詩作,這個詩派注重音節鏗鏘,詞采精麗,還愛用典故以顯示功力。西昆體因過於雕琢和掉書袋,以流作源,失去生命力。他們的散文風格也晦澀與堆砌詞藻,同稱西昆體。歐陽修和北宋詩文革新歐陽修(1007-1072 年)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在學術和文學方面為開一代風氣的宗師。在經學方面,歐陽修對《易》、《詩》、《春秋》都有研究,開啟了" 新義" 解經的新學風。在史學方面成績突出,他奉詔重編《唐書》,又獨自編寫《五代史》,總結歷史為當代借鑒。《六一詩話》為詩歌評論方面開創了新形式。歐陽修繼承韓柳傳統,適應北宋政治改革的需要,領導了詩文革新,人稱宋代的韓愈。他同樣認為道對文起決定作用," 我所為文,必與道俱" ,甚至提出,有道之士,並不一定能寫文章,而道又以文傳;但他並未把道與文等同,要求文章" 中於時病而不為空言" ,提倡" 文簡而意深" ,主張平易自然而反對奇僻險怪。歐陽修的散文成就很高,他不但提出了影響一代文風的理論主張,而且創作了優秀作品。他的政論文理直氣壯,曲折流暢,很有氣勢。《五代史.伶官傳序》為名作,寫得抑揚頓挫,提出人事的作用,闡明"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的道理。他的記敘文質樸醇厚,裁節有法,並富有感情色彩,如為父母墓寫的碑文《瀧岡阡表》平易而情濃。著名的《醉翁亭記》如同一首散文詩,以滁州山中四時景色的優美及朝暮的變化,特別突出" 山水之樂" ,表現他雖遭貶謫仍能保持寬厚胸懷,與民同樂,顯示出積極向上而富於大節的氣度,語言流暢自然,一唱三嘆,表達作者曠達的心境。《秋聲賦》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過多種比喻具體描繪秋夜的聲音,並進入深沉的思索。它打破了六朝到唐代的賦格,是" 古文家" 賦的成熟之作。歐陽修的詩歌也開北宋的詩風,主要是" 以文為詩" 和形式自由,語言自然通達,如《啼鳥》、《晚泊岳陽》等。歐陽修的詞也很著名,他上承晚唐遺風,與馮延已相似,他作了二百多首詞,大部分為離別相思之作,感情真摯,語言簡潔暢達,在詞史上有一定地位。與歐陽修在政治主張和文學創作上有共同之處的范仲淹(公元989- 1052 年)重視文章的風化作用,認為文章應" 不專辭藻,為明道理" ,他著名的散文《岳陽樓記》為貶謫鄧州時作,運用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法,抒發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精神境界。他的邊塞詞意境開闊,悲壯沉鬱,一改詞常描寫風月男女的習慣。蘇舜欽和梅堯臣是齊名的詩人,但各有特色。蘇舜欽為古文家,同時善於草書,是著名的書法家;他的詩有高昂的激情和愛國憂時的感慨,雄放不羈,意境開闊。梅堯臣的詩歌主張" 刺" 與" 美" ,提倡詩"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要富有意境,其詩作筆觸細緻,頗有新意,他對宋詩的發展有開拓之功。王安石(1021-1086 年)散文和詩歌是他的藝術主張" 文貴致用" 的體現,散文有各種體裁,以議論文最出色,如《答司馬諫議書》,當時的右諫議大夫司馬光指責王安石的變法是" 侵官" 、" 生事" 、" 征利" 、" 拒諫" ,王安石以此文予以回擊,文章理足氣盛,言簡意賅,表現作者的進步思想,他的政論文結構嚴謹,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簡潔,有種剛毅果斷的政治家氣質。王安石的記敘文亦有佳作,如《游褒禪山記》夾敘夾議,用筆曲折,寓意深遠。王安石的詩歌與杜甫詩相近,不少詩表現了要求改革時弊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如《河北民》寫河北地區人民的苦難。他的詠史懷古詩篇都有所寄託,著名的《明妃曲》有不少名詩人寫了和詩,勾畫了明妃的形象及她對家國的懷念,併流露出不為人理解的慨嘆。王安石的抒情寫景詩名篇不少,《江上》、《泊船瓜州》均以精巧的形象來營造清新的意境,平易近人。柳永及其他詞人柳永(公元980-1053年.)是北宋第一位專力寫詞的作家。由於長期與伎女、樂工相交往,頗有浪子作風。據說當年有人向宋仁宗推薦他,仁宗說,此人風前月下,淺斟低唱,且去填詞,因此柳永自稱" 奉旨填詞柳三變" ,三變為其原名。柳永詞有二百一十多首,主要為妓女而寫,其愛情的描繪頗為深刻,如[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一首,寫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雨霖鈴]為其代表作,以秋景來寫離情,眼前的分別和別後將出現的思緒,渲染得曲折委婉動人,其名句" 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為人傳誦。[八聲甘州]也是名詞,寫得意味深長。柳永詞標誌著北宋詞發展的一個轉折,他和樂工一起,創製了以篇幅較長,句子錯綜不齊的慢調,為詞體的進一步完備和繁榮打下了基礎。柳永還吸收口語入詞。而柳詞也為金元曲子開了先河,在詞曲史上有不容忽視的地位。晏殊、晏幾道父子也是名家。晏殊曾官至樞密使,很注重引進人才,范仲淹、歐陽修都出自他門下。他著有《珠玉集》,詞大多有較深哲理,耐人尋味。寫離別之情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塑造了這樣的意境:"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被王國維喻為" 古今成大事,大學問者" 的第一境。[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表現了傷春情懷,其名句"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工巧自然,孕含著人生、宇宙的哲理。晏殊詞語言疏淡閑雅,寫艷情而不纖佻,有一種曠達的胸襟。晏殊的幼子晏幾道仕途不暢,生活窮困潦倒,詞風與父親相近,但更多些真切的哀思。代表作為[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和[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都為描寫愛情,前者是對歌女的懷念,後者寫與情人的重逢,寫得纏綿悱惻,有"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等名句。北宋後期文學黃庭堅在詩歌方面影響較大,而且崇拜者不少,後形成了江西詩派。他的詩論引人注目。提出不要有意為詩,而是情感的按捺不住的流露,在詩法上要" 點鐵為金" 、" 奪胎換骨" ,即進行新的創造。但他以學問為詩,流源顛倒,他的追隨者愈走愈窄了。黃庭堅的詩作也力求新奇,喜用典故,有意造拗句、押險韻,詩風瘦硬峭拔。代表作有《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等。南宋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首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江西詩派由此得名。江西詩派中的二十多人大多不為江西人,但與黃庭堅有共同的文學追求,他們反西昆體的形式主義但又落入了新的形式主義。秦觀和周邦彥都屬婉約詞派。秦觀(1049-1100 年)字少游,詞作有《淮海長短句》。他詞境凄婉,常是與歌妓往來時所作,他的[滿庭芳]曾名動一時,因首句為" 山抹微雲" ,故蘇拭戲稱他為" 山抹微雲君" ,詞的上闋寫離別的凄切情景,下闋寫別離的感傷情緒,刻划出離人的迷茫情緒,其名句有" 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鵲橋仙](纖雲弄巧)以牛郎織女七巧相會的傳說為題材,歌頌他們之間美麗的愛情,結句"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對愛情的堅定信念,廣為流傳。秦觀貶官後還寫了不少羈旅行役的詞,如[踏沙行](霧失樓台)為貶謫郴州所作,結句"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為人稱道。秦觀的詞富於情感且音律工整,辭意暢達,對周邦彥很有啟發。周邦彥(1056-1121 年)著有《清真詞》,有過與柳永類似的經歷,且長於寫羈旅離別之苦,人們把他與柳永並稱;又因長於詞律,用語清新,與秦觀並稱。他對慢詞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既善於敘述,又長於概括是周邦彥詞的特點,如[蘭陵王](柳陰直);他還擅長融化唐人詩句入詞,如[瑞龍吟](章台路)融杜甫、劉禹錫、杜牧、李賀及溫庭筠的詩句於自己的悵惋之中。他的小令也頗清新,[蘇幕遮](燎沉香)為詞人客居京華於清夏思鄉之作,由眼前荷葉思念到家鄉的湖塘,很有情致。南宋前期文學李清照(1084-1155 年.)是著名女作家,她與太學士趙明誠結婚,唱詩和詞,志趣相諧。後丈夫病死,經受家國變亂,她輾轉漂流,於孤苦中度過晚年。李清照在詩與詞兩方面均有造詣,她的詩風格完全不同於詞,表現出對現實的強烈關注;散文《金石錄後序》回憶婚後34年的憂患得失,感情真摯,文筆動人。李清照的文學家地位是由詞奠定的,是婉約派的代表。她詞的主題是愛情和離情別恨,她以女作家的內心體驗描寫對生活、情感、自然、人生的感受,一掃詞壇的艷麗風格,而於委婉細膩之中傳達清高的意趣,營造出一種空靈的境界。如[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和[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都為思念丈夫的作品,她捕捉住瞬間的感受,用富有形象的比喻和清淡的語言傳達出來,使抽象的難以言傳的情感易於為讀者感受與體會,其名句" 人比黃花瘦" ," 一種相思,兩種閑愁" ,"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更是流傳甚廣。她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用大量的疊字渲染情感," 怎一個愁字了得" ,更是把" 愁" 無限地擴大,引人共鳴。李清照的詞還常常用今昔對比來訴說愁緒哀怨,格外令人心碎,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回憶往昔繁華歲月,而今"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載不動,許多愁" ,深深地打動人們。當然她也有豪放的詞作,如[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海霧)。李清照的詞以俗為雅,她深厚的修養使俚俗口語煥發出清新之意;詞的意境含蓄而空靈,感情豐厚而情境自然,了無雕琢之態,而是一派真純。她還有《詞論》一文,對一系列作家進行評論,主張詞" 別是一家" ,要求協音律,有情致。宋朝南渡,國破將亡家失,許多關心國家的作家以鬱憤之情作詞,形成慷慨昂揚的風格,是為豪放派。張元干、張孝祥、岳飛都有力作,他們或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慨,或悲悼抗金志士的不幸,感情沉鬱,慷慨悲涼。詩歌領域也在抒發靖康之難後的感慨,陳與義屬江西詩派,南渡後寫了《傷春》等憂國傷懷的詩篇。呂本中的詩表達的是流亡者思鄉的心境。楊萬里以寫景詠物見長,在《初入淮河四絕句》中同樣渴望國家的統一。范成大的作品大多反映農村生活,有《四時田園雜興》組詩,《州橋》抒發的是故國之思。南宋後期文學姜夔(1155-1221 年)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他的詞格律嚴格,清峻峭強,名篇有[揚州慢]。揚州曾兩次遭金兵破壞,這首詞作於第二次揚州遭劫,作者追懷喪亂,感慨今昔,感情悲愴。他的詠梅詞[暗香]、[疏影]為代表作,後人稱為" 絕唱".吳文英是南宋詞作家中數量僅次於辛棄疾的作家,[八聲甘州]為代表作,作者用意識流的方法打破古今界限,創造幻境,很有特色。有人稱他與姜夔為" 格律派".詩壇有所謂" 永嘉四靈" ,因四個詩人徐照、徐璣、翁舒、趙師秀的名字中均有" 靈" 字又同為永嘉人而得名。他們追求野逸清瘦風格,在鍊字造句上下功夫,靈秀而無內涵。" 江湖派" 受四靈的影響,因《江湖小集》而得名,其中戴復古有一些傷時憂國的作品。文天祥(1236-1282年)是愛國將領。他在《揚子江》一詩中說"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他出使元軍被拘後所作的詩,慷慨悲壯,如《過零丁洋》、《正氣歌》。他的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已成為座右銘感召著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宋代的文學批評之作日益增多,朱熹為南宋著名理學家,他的《四書集注》、《詩集注》、《楚辭集注》存詩一千多首。他以理學家的眼光評判文學,有重理義輕文章的偏頗,但對作家作品頗多真知灼見。嚴羽是南宋後期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他的《滄浪詩話》是一部系統的詩論著作,對後代文學批評和詩論影響較大。遼金文學遼是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建立的王朝(916-1225年);金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1155-1234 年)。元好問是金元之際產生的傑出詩人。元好問(1190 -1257年)可謂此時的文壇宗主,編了金詩總集《中州集》,主要成就在詩歌創作。他有創作綱領《論詩》絕句,提倡建安以來的優良傳統,認為好詩應以清新自然、剛健有力的風格表達高情壯懷,為此,詩人應忠於現實。元好問既有進步的文藝觀,又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治理國家,減輕人民負擔。他的詩歌真實地記錄了金末蒙古初期的社會現實,特別是蒙古滅金過程,抒發了國破家亡的沉痛心情,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雁門道中書所見》。他還有一些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如《游黃華山》、《赤壁圖》等。元好問詩步杜甫,詞學蘇辛,文亦有成就,是金元兩代大家。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是現存唯一完整且代表諸宮調興盛水平的作品。諸宮調產生於北宋,盛興於金及南宋,因為它用若干宮調的套曲聯成長篇來演唱各種故事而得名。作者董解元可能是一位姓董的書生,《西廂記諸宮調》與原來的《鶯鶯傳》有了根本的不同,由張生的始亂終棄改為歌頌崔張愛情,張生忠於愛情,鶯鶯也成為一個能左右自己命運的反抗人物,紅娘的地位也更重要,為以後戲曲小說人物的塑造開創了先例。這是很成熟的以唱為主的說唱藝術,有193個套曲, 5 萬多字,結構宏大麴折,語言形象活潑,對元雜劇《西廂記》很有影響。宋元話本話本原為" 說話" 藝人的底本,也即說書,講說故事之意。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說話伎藝非常興盛,為說話編寫話本大量產生,並整理加工,刊成讀物。話本分為講史話本(講敘長篇歷史故事)和小說話本(小說家的底本)兩種,其實話本是在宋代說話基礎上產生的白話小說,且藝術相當成熟,對以後的白話小說的發展極有影響。講史話本是很受市民階層歡迎的伎藝,著名的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全相平話五種》、《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等。小說話本數量較多,它有的取材於當時的現實生活,也有的從《太平廣記》、《夷堅志》中選材加工而成。內容是反映婚姻愛情、描寫訴訟案件和神怪故事等。以愛情婚姻為題材的作品成就最高,主要反映的是婦女的不幸遭遇和反抗,如《碾玉觀音》寫一個平民女子與一命運相同的男子的愛情悲劇,歌頌了他們為愛情婚姻而頑強鬥爭的精神。《快嘴李翠蓮》塑造了一個不願受三從四德束縛的媳婦形象。公案小說也有佳作,如《錯斬崔寧》寫的是著名的" 十五貫" 謀殺冤情。小說話本基本上都以市井平民為主人公,情節曲折,故事性強,以白話口語敘事狀物,而且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些都為以後小說、戲曲的發展開創了道路。元代雜劇雜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的蒙古時期,是新興的文學體裁。城市經濟的繁榮使雜劇獲得了生長的有利條件,而戲曲本身的發展也為雜劇奠定了基礎,北方地方戲院本和宋金諸宮調為雜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元雜劇是韻文和散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其結構一般由四折組成," 折" 為音樂的單元,相當於今天的一幕,四折以外所加的場次為" 楔子".雜劇的劇本主要由曲詞和賓白組成,曲詞受詩詞的影響,抒發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渲染場景,有嚴格的韻律要求。賓白包括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韻語組成。雜劇中的角色分工細密主次鮮明。雜劇每折一套曲子同屬一個宮調,類似今天歌曲的曲調,如A 調、B 調。從題材上看,元雜劇反映的生活面較以前的文學寬泛而深入,社會各階層的人物都在此亮相,也更具有社會批判性,更多地代表了市民階級的利益和審美情趣。關漢卿為最偉大的雜劇作家。白樸(1226- .)是元前期著名雜劇作家,他帶著家國之恨和對現實的不滿情緒,拒絕出仕,把一生精力投入創作。他的雜劇以歷史傳說和愛情故事為內容。《梧桐雨》是他獲得盛名的歷史傳說劇,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通過唐明皇的藝術形象概括了一代興亡的變化。唐明皇在太平時日貪圖安逸,據子妃為己有,且" 目不識人" ,對敗將安祿山委以重任。安祿山起兵時,他正沉緬於歌舞之中,敵人襲來時,兵不滿萬,無力抵禦,只得避兵幸蜀,終至馬嵬坡兵變,殺死楊國忠,馬踐楊貴妃。最後一折,唐明皇在雨滴梧桐葉上的陣陣雨聲中驚醒了與楊貴妃重逢的美夢。《梧桐雨》如同一部抒情詩,迷惘而悲涼,作者寄託了自己緬懷故國的情思,無限悲哀。《牆頭馬上》也是白樸的佳作,塑造了一個大膽追求愛情、勇敢衝決封建禮教的婦女李千金的形象,具有濃厚的喜劇性。馬致遠(1250-1324 年.)著有雜劇16種。他既經歷過動亂的戰爭,也經歷了元朝統治的相對穩定時期,作品帶有前後期的痕迹。他感情豐富而喜歡冥思苦索,一生坎坷,使作品有了深厚的力度。《漢宮秋》為馬致遠前期代表作,也是最早有關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戲曲劇本,馬致遠不拘泥於史實,把王昭君塑造成一個熱愛祖國並在民族矛盾中保持崇高氣節的優秀婦女,對歷史上的亡國之臣予以譴責;同時作者借歷史的興亡聚散抒發了自己憂國傷懷的胸臆。《漢宮秋》語言凝鍊,人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準確而深刻的表現。馬致遠描寫景物的散曲代表作是《秋思》[天凈沙]小令,一位天涯遊子的感情寄寓於景物之中:"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全篇幾乎全是名詞無動詞,將一個個客觀景緻陳列於讀者面前,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心緒。作者由此得" 秋思之祖" 的美名。王實甫以創作愛情題材的高峰之作《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而成為雜劇的著名作家。《西廂記》是一部以多本連演一個故事的雜劇,一共五本二十折。第一本《張君瑞鬧道場》寫前朝相國女兒崔鶯鶯與書生張琪佛寺相遇,一見鍾情;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聲》寫鶯鶯貌美為孫飛虎圍困,老夫人宣稱救女兒者可娶女兒為妻,張生挺身而去,事成後老夫人毀信,紅娘見義勇為,為二人出計謀;第三本《張君瑞害相思》張生為鶯鶯一病再病,鶯鶯情感與禮教相衝突,內心矛盾重重;第四本《草橋店夢鶯鶯》寫鶯鶯終於衝破精神束縛,與張生在西廂相會;老夫人拷打紅娘,並被迫答應,一朝張生考官後,才可再會;第五本《張君瑞慶團圓》寫張生進京一舉及第,經過曲折,終於與鶯鶯成親。《西廂記》比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有了提高,傳達了" 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的理想,情節衝突更為集中,並由男女愛情推及到它的社會意義。它在愛情主題的文學史上亦有地位,《西廂記》第一次完整地寫出戀愛過程和戀愛心理,是有生命的人性戰勝無生命的禮教的里程碑。《西廂記》還成功地塑造了鶯鶯的形象,她由一個深沉幽靜的少女逐漸地覺醒,並開始追求自由的愛情,終至走上與傳統觀念叛逆的道路。她的心理有著可信的演變過程,是一個成功的典型形象。紅娘在《西廂記》中也是一個主要角色,二十折戲中八折為紅娘主唱,她在劇中擔任著穿針引線的人物,她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在男女主人公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體現了作者的民主主義思想。由於她在男女相愛過程所起的突出作用,如今" 紅娘" 一詞已成為愛情搭橋人的總稱。總之,這是一部具有進步的思想意識和較高藝術成就的作品。元朝前期還有高文秀、康進之等一系列雜劇作家, 他們共同創造了元雜劇的興盛局面。元後期的雜劇家以鄭光祖影響大,代表作有《王粲登樓》和《倩女離魂》。元代雜劇作品中無名氏的作品亦有成功之作,如《賺蒯通》以漢功臣韓信被殺的冤案揭示歷史上的不平;《連環計》、《馬陵道》都流傳較廣;《陳州糶米》為包公戲中優秀之作,揭露統治者的罪行。元代散曲散曲相對於劇曲而言,有科白、裝扮起來演唱的為劇曲;清唱的為散曲。散曲是一種新興詩體,興於金末元初,董解元首創。散曲分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為獨立的只曲,句式長短不一,有一定格式,可以加襯字,更為生動,如馬致遠的《秋思》;套數又稱散套,由兩支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聯合而成的組曲。套數要一韻到底。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等著名雜劇家也是散曲大家;張養浩、張可久、喬吉等為後期散曲代表作家。宋元南戲南戲亦稱戲文,與北雜劇相對而言,它產生於宋南渡以後。它的每個劇本沒有一定的出數,可長可短,也不要求通押一韻;登場的角色沒有限制,可生可旦,不必一人唱到底,比較自由靈活,有利於情節的展開和情感的表達。《琵琶記》為南戲成熟的標誌,並逐漸取代雜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明清以後稱之為傳奇。《琵琶記》的作者為高明(1305-1359 年.),他根據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南戲《趙貞女》改編成《琵琶記》,雖然作者的主觀目的是為了宣揚封建的全忠全孝、有貞有烈的孝子、烈女,但客觀上達到了揭露元末政治黑暗和流露憂國憂民的思想。作者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素養,藝術成就很高,其結構布局最為成功,通過對比方法突齣戲劇矛盾,悲劇氣氛濃厚;詞采豐厚,既有清麗文語,又有本色口語,戲劇語言貼切細膩,楚楚動人,人物的心理由委婉的曲詞表露出來。高明在民間創作基礎上,把戲文的劇本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元末還有四大戲" 荊、劉、拜、殺" ,即《荊釵記》、《白兔記》(《劉知遠》)、《拜月亭》和《殺狗記》。其中《拜月亭》成就最高,作者存疑,它是根據關漢卿同名雜劇改編的南戲,它的語言質樸明白且有餘味,有很好的舞台效果,情節也曲折富於巧合,充滿戲劇性。2.蘇軾蘇軾(1036-1101 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文學的最傑出的作家。他出身於極有文化修養的家庭,祖父為詩人;父親蘇洵是文風縱橫恣肆的政論作家,對蘇軾很有影響;弟弟蘇轍與他同科進士及第,亦是著名的政論家。蘇軾幼年時代在母親程氏的直接教授下,接受了豐富的封建文化教養和薰陶,為後來的思想和創作奠定了基礎。蘇軾在政治上幾經挫折,卻始終保持著對人生的不懈追求和自己的操守,達觀處世,對美好的事物充滿愛戴,自強不息,顯示出健康的人格。蘇軾的文學主張與歐陽修近似,主張有意而言,意盡而止;文以致用,要像糧食、藥石一樣具有實用性,反對空談;在" 文" 與" 道" 的關係上主張文與道俱,並重視文學的藝術性。他曾評他人的畫:"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正可用來概括他的文學理論。蘇軾還強調文學創作的靈感與興會。蘇軾是一個極富才華的作家,他筆力縱橫,揮灑自如,他說," 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他的七言古詩、詞的長調及議論文字均才情奔放,氣勢磅礴,而又舒展自如,張弛有致;他不少作品又表現為婉轉流麗,輕靈含蓄。風格的多樣化是蘇軾藝術上成熟的標誌;他的詩、詞、散文都達到了北宋文學的高峰。蘇軾的詩蘇軾詩的數量最多,與詞、文相比內容也最豐富。他的詩歌題材多樣,以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作數量最多,影響最大。蘇軾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把" 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都排遣在詩歌之中,從中可能體味到詩人對人生的執著與沉摯的感情。《游金山寺》是他深情地追念故鄉的詩作,渲染著惆悵的鄉愁;蘇軾一生不斷四方遷移,當不能回歸故鄉時,他把每個流寓之所視為鄉土,賦予它們以情感,這種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使他的詩顯出某種親切動人的溫馨;" 我本儋耳民" 、" 自意本杭人" 、" 不辭長作嶺南人" ,輕鬆、幽默且富於傲岸不屈的個性。《和子由澠池懷舊》是蘇軾為弟弟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寫的和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人生到底是什麼.詩人的狂放曠達之中仍然隱現著落寞悵然。這種對人生的思索在不少詩中貫穿著。蘇軾終究不是一個淺斟低唱的文弱詩人,即使" 烏台詩案" 因文字入獄,精神仍然昂揚,一出獄即自矜" 詩筆已如神" ,意氣不減,豪放依舊。友誼、手足之情是蘇詩中頗富人情味之所在,他贈蘇轍大量詩作,充滿著對兄弟對床夜語的歲月的懷戀,讀來親切感人。自然景物對於蘇軾同樣地具有情誼,他的寫景詠物詩活潑健朗,充滿生活情趣:水光瀲艷晴偏好,山空色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雨後》其一與其說是寫西湖的風雲變幻,不如說是詩人抓住瞬息景象傾吐對自然美的愛意。無論是" 春江水暖鴨先知" 的冬去春來,還是" 正是橙黃橘綠時" 的秋冬之交,大自然總是充滿盎然生機,給人以無限的希望。蘇軾還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主要反映農民所遭的不幸。《吳中田婦嘆》感慨農民可以戰勝大自然的水災卻難以戰勝免役法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荔枝嘆》抨擊" 爭新買寵" 的當朝權貴不顧人民的死活爭獻荔枝," 驚塵濺血流千載".蘇軾的詩歌縱橫恣逸,揮灑自如,富於浪漫色彩。他常用奇異的想像和誇張、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寫景狀物,出乎人們的意料又合情合理,顯示出瑰麗的藝術真實。他的自由奔放的風格中又蘊含著縝密的觀察與細膩的表現,很見功力。他的詩還體現了宋詩所有的一個特點,即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這種議論入詩的方法既有助於抒寫自由流暢也帶來諸如用典堆砌、語言鬆散等缺陷,有浪費才華的弊端。蘇軾的詞詞至蘇軾有了大膽的嘗試,他將詞詩化和散文化,且不取消詞的獨立樣式,而是擴大了詞的題材,增強了詞的語言功能。蘇軾創立了與傳統的婉約詞派相對立的豪放派,為詞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前面講過,詞在五代和北宋初年,大多為感傷離別、寄託愛戀之情的" 曉風殘月" 之作,題材不廣,氣魄更弱,詞似乎只與閨怨淚珠相連,徘徊於" 花間" 、" 樽前" ," 月下".蘇軾的三百多首詞突破了詞的傳統題材,將大江大河、巨山巨峰、農舍風光、歷史人物以及廣闊的社會人生盡收詞中,詞的境界為之一振,詞的風格為之豁然開朗。著名的[念奴嬌] (大江東去)、[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最能代表蘇軾詞的豪邁風格。題為" 赤壁懷古" 的[念奴嬌]從江水的東流感受時光的流逝,赤壁的古迹使作家聯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周瑜,視野高遠,氣勢宏博,既有如畫的江山,又有風流人物,進而聯想到自我的抑鬱不得志,生出蒼涼悲壯的" 人生如夢" 的感慨。歷史與現實溝通,江山與人物合流,構成情景相融的豪放詞境。" 大江東去" 成了豪放詞的代表。[水調歌頭]中,蘇軾將自我的情感融入無限的宇宙,要" 把酒問青天" ,並欲" 乘風歸去" ,表達對人生悲歡離合的感慨和曠達寬解的胸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已成了人們傳誦的名句。蘇軾還把農村題材引入詞中,使詞第一次散發出真切動人的泥土氣息,純樸善良的勞動者和田舍風光農村習俗的描繪,格外清新。蘇軾亦寫傳統的婉約風格的愛情詞,在真摯細膩的愛情之中又多了些凝重厚實,如著名的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寫得迴腸盪氣,極具深厚的感情;以詠物言情,把物擬人化,也是蘇詞的特色,使物的形象如楊花、石榴等與失落的女子的內心相互映照,收到極好的效果。蘇軾不單在詞的內容上突破傳統的樊籬,在詞的形式上也同樣有創新。詞的嚴格的音律規則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已成了自由抒情的束縛。蘇軾在熟煉地掌握音律基礎上,有意識地突破格律的羈絆,在注重音樂性的同時,善於利用長短句式的錯落形式造成節奏的舒捲變化,從而使詞更為豪放恣肆,開闊恢宏。他還注重詞語的鏗鏘有力、洪亮諧婉;同時,只要適合表達自我情感的詞語都可拿來入詞,了無清規戒律,因而語言極為樸素自然,暢達流利。蘇軾的散文蘇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自由而自然,並富於變化,論說文、記敘文、雜文、散文賦都有佳作。他的政論文有明確的目的,從" 有益於當世" 出發,表明自我的立場觀點,他的政論文往往能切中時弊,以平易淺顯的論述為人所接受。蘇軾的記敘文亦有新穎之處,文筆輕鬆、夾敘夾議。他的書札等雜文寫得頗為傳神,如《答李端叔書》,談遭貶後的心境,親切自然,娓娓動人。他的前後《赤壁賦》使黃州赤壁自此聞名天下,他用散文方法寫賦,文字新奇,虛實相間。後篇設置問答,看江山無限,感人生如寄,將自我感情的波折融入外物,超然而曠達,藝術性很強。蘇軾的創作是北宋古文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當之無愧地成為當時的文壇領袖。他開闊奔放的詩的境界,豪邁雄放的詞的風格為宋代及以後的文學開創了健康的路徑;他議論文的透徹說理和精闢雄辯亦為後人推崇。蘇軾不愧為一代宗師。3.陸遊陸遊(1125-1210 年)是南宋時期的代表詩人,出自江西詩派而超出江西派,有其別具一格的體例,他的詩歌以高度的愛國主義思想為人們所讚譽。陸遊在逃避胡兵的顛沛流離中度過了童年時代,他的家中常聚集一些愛國志士,使他耳濡目染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情懷,早年就立下殺敵報國的志向。在政壇他" 喜論恢復""語觸秦檜" 而遭黜免,便返歸鄉里,作詩學劍。後被起用,他常在皇帝面前提出許多軍政方面的建議,積極支持北伐,後因議論皇帝親信而被放出為鎮江通判,又以" 力說用兵" 的罪名免職,返歸山陰家鄉。然而陸遊始終未泯收復失地的壯志,終於走上當時的軍事前線,這段豪邁生活對他詩歌創作影響極大。然而統治者怯懦苟安,使詩人一腔熱血無以揮灑,他只能以詩來抒發報國無門的悲憤。直到臨終之際,詩人仍在告誡兒子:"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可謂死不瞑目。陸遊有詩近萬首,最有影響的是他的愛國詩和閑適詩。強烈要求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是南宋時代愛國志士的心愿,同時也構成了陸遊詩的基本主題。他的作品" 鄉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 ,氣勢磅礴,慷慨激昂。早年" 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軀。" 希望施展抱負、殺敵報國;入蜀以後,生活於宋金交界的前線,他寫下了許多壯懷激烈的詩篇,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閱》,表達誓死討伐入侵者的心愿和為國立功的志向。《書憤》為名作:早年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壯志難酬,滿腔憤恨;還有《書志》一詩,表示死後要把心肝凝成金鐵鑄為利劍,去殺敵雪恥;另一首《書憤》中又表示死後變成厲鬼,去殺敵報國;詩人到了82歲高齡,雄心壯志不減,在《雜感》詩中表達熾烈的愛國情感:蹈海言猶在,移山志未衰。何人知壯士,擊築有餘悲。正因為陸遊滿腔愛國熱情一生未泯,所以他對屈膝事敵、腐敗無能的統治者憎恨無比,他的許多作品強烈地譴責南宋集團苟安誤國的罪行。著名的《關山月》揭露與金人訂和的罪行,用樂府古題寫時事,戰士浴血沙場,人民渴望收復失地,而豪門貴族醉生夢死,將軍們按兵不動,詩人在喟嘆中包含了多少無奈與憤恨!作者認為,苟安者非秦檜一人,而是整個統治集團,其抨擊之尖利是當時文壇少見的。雪恥無路,報國無門,一片丹心,壯志難酬的慨嘆是陸遊詩中久久回蕩的聲音。當現實中難以實現破敵衛國的心愿時,作者常常在夢境或酒醉之中寄託情懷,如《樓上醉書》、《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云:西涼府也。喜甚,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詩人日思夢縈的是收復失地,如今除了夢中哪裡可尋.這類詩的悲涼氣息回蕩不息,從中可以窺見一位愛國詩人的赤膽忠心,令人為之肅然起敬。陸遊還寫了不少反映農民生活的詩篇,如《農家嘆》、《秋獲歌》等,以同情的筆觸描寫農民的疾苦。陸遊還是詠物寫景的能手,《游山西村》中淳樸民風、習俗,顯示詩人對鄉居生活的摯愛,"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聯已為人民廣泛地活用。陸遊悼念妻子唐琬的《沈園》一詩也情深意長。陸遊的詩風與他的詩的主題密切相關,飽滿的愛國熱情和壯志未酬的憤懣情懷,使他的詩作雄渾奔放,氣勢恢弘,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讀來毫無滯澀之感;無論鍊字選詞,用典對仗,都自然流暢,詞曉意達,他的詩如同他的人一樣有著闊大的氣勢和無垠的胸懷。陸遊無論古體、律詩還是絕句都有佳作,尤以七律又多又好,其氣格昂揚,意境警拔,雖不能與杜甫比肩,但仍然是杜甫以後最好的詩人。陸遊還擅長填詞,一首[訴衷情](當里萬里覓封侯)使他列入豪放詞派的行列而無愧色。4.辛棄疾辛棄疾(1140-1207 年)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以愛國思想和戰鬥精神使詞這一藝術形象獲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辛棄疾曾活躍於當時的政治舞台,具有將才且有功績,然而幾度遭免職,不得重用,空抱一腔愛國熱忱無用武之地,只能把豪情壯志寄託詞中。辛詞不但數量超過前人,而且思想內容極為豐富。他繼承了蘇軾詞的豪放風格,並一反詞人寫的詞的拘謹,而把詞作為表達滿腔愛國熱情的載體,以強烈的政治熱情和豪邁的英雄氣概,開拓了詞的境界,不但柳永、周邦彥的兒女情長不能與他同日而語,而且以廣闊的社會內容突破了蘇軾詞的題材範圍,獲得了矚目的成就。面對破殘危亡的祖國,辛棄疾唱出慷慨悲壯的英雄之歌,充滿著重整乾坤的豪情壯志,這是辛詞的最突出的主題。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表現的豪邁情懷: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懷念昔日抗金歲月,渴望繼續為國家殺敵,然而白髮叢生,無以實現理想,格外悲壯,一顆赤子之心在跳躍著。辛棄疾有將帥之才,然而二十年遭棄置不用,其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瀰漫於詞中:"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琋酒只依然,月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木蘭花慢]),作者多方面傾訴著這種痛苦悲傷之情,憂慮國事與感嘆身世成了辛詞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訴說著報國無門,知音難覓;[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以憂鬱的筆調傾吐著壯志難酬的痛苦: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這類詞是辛棄疾作品最能打動人的部分,這既是一位愛國主義者的深沉的憂憤之情,也是那個時代不可屈服的民族的憤怒呼聲,個人的悲哀與民族時代的悲哀緊密相聯,從而使辛詞獲得了深厚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辛棄疾的懷古之作成就也較卓著,抒發的仍然是自己的悲憤不平,他往往借登臨懷古來寄託情懷,以古寫今,如[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以漢名將李廣的鬱郁不得志來比況自我的抱負空懷;[永遇樂](千古江山)是被稱作辛詞第一的佳作,表達的仍然是渴望戰鬥而至暮年仍無人賞識的悲懷,滿紙英雄恨,一腔愛國情。南宋時期,辛棄疾長期賦閑在家,他寫了大量的表現田園退居生活的作品。在平靜的田園生活中,內心的激動仍然不自覺地流露著,傳達出對國事的關注和孤獨寂寞之凄苦," 布被秋霄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不能忘懷世事;而今孤苦難言:"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一位曾經有所作為的人對人生的遲暮、體力的衰弱格外敏感,衰病使辛棄疾更深切地感受到時光虛擲,功業未就,因而也更為痛心。此階段,辛棄疾也有恬淡的田園詞作,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以輕快的筆調描繪蟬鳴蛙啼的農村夜景,風格清新宜人。[清平樂](連雲松竹)更富情致,兒童偷把長竿,老夫靜處閑看,分肉釀酒,一派生活繁忙景象,表現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辛詞亦寫別情離意相思相戀,且纏綿悱惻,溫柔婉轉。但在寫情訴怨之中往往寄託著自己的思想懷抱,"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詞中所寫的那人,也正是作者的化身,是他品格的寫照。作者在這類詞中往往借題發揮,已超出了一般的離情別緒了。辛棄疾還有一些抒情小令,言短意長,含蓄蘊藉: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 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辛棄疾的英雄胸襟使他的詞境界不同凡響,他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打破了詩與詞、詩與散文的界限,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和語言技巧,使辛詞風格卓著。他在詞中大量運用比興手法,曲折地表達戰鬥的情懷。他大量運用口語入詞,如" 些底事,誤人哪,不成真箇不想家" (鷓鴣天)等表現力較強的口語給詞帶來一股新鮮活潑的氣息。辛詞大量用典,曾被人稱為" 掉書袋" ,但辛棄疾並非在賣弄學問,而是為了以古喻今,加強詞的表現力度,且常常不著痕迹,與全詞融為一體。此外,辛棄疾豪放之外亦有綽約婉麗頗具風韻之作,著名的有[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5.關漢卿關漢卿為中國戲曲史上最早的偉大作家,被譽為梨園領袖、雜劇班頭。元代雜劇是由他奠基的。關漢卿一生寫了六十多種雜劇,現存作品十八種。大致表現了三方面的內容,一類為公案劇,揭露社會黑暗和不公平,如《竇娥冤》、《蝴蝶夢》;第二類描寫婦女的生活和鬥爭,如《救風塵》、《調風月》、《望江亭》;還有一類是歷史劇,如《單刀會》、《西蜀夢》,其代表作為《竇娥冤》。《竇娥冤》通過一個蒙冤而死的勞動婦女的形象塑造,尤其通過她的滿腔憤怒使自然界發生巨大變化的情節,強烈控訴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慘無人道,為長期遭受欺凌的人民大眾喊出了反抗壓迫的最強音。全劇從竇娥幼年的悲劇生涯開始,她三歲喪母,七歲那年,父親為了還債和換取上京趕考的路費,把她像抵押品一樣送到蔡婆婆家作童養媳;十年以後,丈夫又早死,一連串的厄運更接踵而至。她與蔡婆婆相依為命地過著守寡的日子,然而婆母外出索債,賽盧醫謀財害命,地痞張驢兒父子借口救活蔡婆婆,乘危要挾,搬進竇娥家來居住。張驢兒想毒死蔡婆婆,不料自己的父親被毒死了,他轉而誣告竇娥,以此威逼她屈從於自己的淫慾,竇娥寧願見官而不" 私了" ,她以為" 明如鏡,清如水" 的衙門父母官定能為自己作主。誰知楚州太守桃杌見錢眼開,草菅人命," 千般拷打,萬種凌逼" ,竇娥仍不屈服,但為了使年邁的婆母免遭皮肉之苦,她招認了" 葯死公公" 的罪名。儘管如此,竇娥的反抗性格仍然在發展著,她不甘於向命運低頭,在走向法場的第三折,性格達到高潮,她至死不屈,強烈地指控天地之不平;臨刑發下三樁誓願:第一,用丈二白布掛在旗槍上,若系冤枉,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將飛向白練;第二,三伏天下三尺瑞雪,掩蓋屍體;第三,楚州將因她的冤屈而大旱三年。行刑之後,奇蹟不可思議地出現了:頸血沒有半點落地;白雪掩蓋了她純潔的軀體;三年不雨,大地失去潤澤。最後一折,她的冤獄終於得到昭雪。作者塑造的竇娥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善良婦女,她守貞守孝,最終仍被黑暗的社會所吞噬。她的悲劇在那個時代有著普遍意義,社會動蕩不安,流氓橫行霸道,官吏昏庸無能,人民的生命根本得不到保障。面對不公道的世界,竇娥由一個聽任命運擺布的弱女子,終於走向了反抗,在綁赴法場的路上,她對世界的主宰者的天和地發出了憤怒的指責:[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著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遇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一個負屈銜冤的女子,開始對天地秩序提出懷疑和控訴,是人民怨憤情緒的表達,她的死是悲壯的,有著感發人心的力量。《竇娥冤》是關漢卿最傑出的作品,也是元雜劇中最著名的悲劇。作者面對滿目瘡痍的現實,吸收了民間的一些傳說因素,以滿腔熱情創造了這一作品。他重視舞台實踐,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情節的展開層次分明,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符合舞台演出要求,主要人物的性格隨著事件的進展而發展著;結構亦緊湊,場次安排富於匠心。戲劇中人物的語言富有個性特徵。竇娥在第二折中有一段有名的明白如活的例子。現實主義的描寫與浪漫主義手法在此也得到了統一,如竇娥刑前的誓願以及它們的最終實現,是作者伸張正義的理想寄託,也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關漢卿還有不少表現婦女問題的作品。《救風塵》中塑造了一個妓女趙盼兒的動人形象,她雖落入風塵,但聰明機智,利用"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的手法懲治了惡少,救出了八拜之交的姐妹,收到大快人心的喜劇效果。還有《調風月》、《望江亭》等。關漢卿的歷史劇亦有佳作,《單刀會》是至今仍按雜劇原貌在舞台上演出的唯一劇目。它通過關羽接受東吳魯肅的邀請渡江赴宴的情節,歌頌了關羽智勇雙全的英勇性格。這部作品在藝術上亦有特點,關漢卿將主人公關羽安排在第三折才登場,而第一第二折已為這位英雄的出場作了很好的鋪墊;全劇結構簡單,手法煉達,文詞豪壯。關漢卿是當時戲劇界的一面旗幟,在中國戲劇史上佔有一席不可移易的位置。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悟空傳》看完後給人什麼感受?
※文學類文本閱讀精選
※為何越來越多的女生喜歡看耽美小說?
※要少讀讀文學?原因難道是現在是教科書時代?
※元曲《清江引·春思》主要描寫了什麼樣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