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電影演變歷程之冷兵器的樂與怒

中國武俠電影演變歷程之冷兵器的樂與怒

 

國慶檔,《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撞上《劍雨》。先是一篇《<狄仁傑>顧問張海炮轟<劍雨>》震動江湖,文中稱《狄仁傑》一片的冷兵器顧問張海對《劍雨》點評道:「手持《劍雨》中的劍行走江湖必然死無葬身之地,吳宇森和蘇照彬根本就不懂什麼是江湖。唐代以後的劍已經是道家法器和禮儀用具,刀才是行走江湖的首選武器,一群刀頭舔血的殺手竟然拿禮儀用具做武器,《劍雨》的江湖也太童話了!」

隨後《劍雨》監製吳宇森、導演蘇照彬也齊聲回應「反擊」,吳宇森表示:「劍在任何朝代都有,其實在唐朝以前已經失傳了,為什麼後來的人想用劍呢,其實古時候的人很不忠實固有的精神,唐朝的劍道給日本人用了,雖然他們日本用的不是劍還是刀,但還是有劍的精髓在裡面,中國自己的人文精神沒有好好用。胡金銓的電影都是明朝的故事,裡面很多用劍的,而且非常有詩意。」

這場爭議綿延數日。張海則在個人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作說明,表示:「事情的起因是在下參與了《電影鋒雲》的錄製,節目中談到了電影中的劍和古代戰爭、江湖中的不同,次日,這篇以『炮轟』為名的報道便見諸媒體……《<狄仁傑>顧問炮轟<劍雨>》一文只是截取了節目的部分內容,因此,不能完全代表在下觀點,甚至與在下真實觀點背道而馳!節目播出後,一切恩怨自然明了。」他強調以個人身份參與節目錄製,並不代表任何劇組或公司。

「是江湖就有恩怨,不管是現實江湖還是文藝江湖。」張海在博文中這樣感慨道。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他梳理了中國古裝電影中的冷兵器發展歷史,並感嘆,中國大片中的冷兵器設計流毒太深,連專業的鑄劍師都在學習他們,「這也太恐怖了。」

狄仁傑使的「亢龍鐧」。

A

【 追溯 】

中國武俠片中冷兵器的前世今生

翻開電影中的冷兵器道具發展史,幾乎和中國電影發展史一樣長。隨著電影工業的繁榮發展,電影人對片中出現的冷兵器道具製作也愈發精益求精。按照張海的看法,中國電影史上,冷兵器的發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初

第一個階段是中國電影發端初期,即20世紀初。「剛剛有電影的時候,從戲劇改過來,那時候的刀槍劍戟都是戲劇裡面的刀槍劍戟,可能都是假的。」在那個年代,兵器僅僅是擔當裝飾作用,電影人在注重故事情節與人物表演之餘,沒有過多的精力擺在小小的道具上。這個階段電影中的兵器,形式與功能都一樣:簡單,簡陋,一切從簡。

20世紀中期

第二階段從20世紀中期開始,它的特點在於:冷兵器道具功能在裝飾之餘,也開始兼備實戰的作用。「動作片、武俠片越來越多,它的實戰功能就會更重。那時已有了一些以刀劍命名的電影,他們要找一把好劍,找一把好刀,那時兵器已經到了精神象徵的一個涵義了。」比如《獨臂刀》、《倚天屠龍記》等,都是以刀劍命名的代表之作,在這些電影中,兵器已擔起貫穿首尾的半個主角。「那個階段把武術刀劍當作戰爭刀劍,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混淆這個概念,把武術刀劍拿到戰場上來運用。現在已比過去武術刀劍的時候認真了,但武術刀劍的遺毒依然存在。」不過,這個時期兵器在銀幕上僅停留在精神概念,精緻的設計與製作尚未出爐。即使是當年邵氏經典武俠片,後面背景也是一片假山假石,和戲曲中的道具如出一轍,更別說手中那把一晃而過的兵器。

20世紀90年代以後

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以90年代為分水嶺。隨著電影工業的飛速發展,大片動輒投資過億,有充足的預算,電影人就有更大的空間,打造更加精緻的電影,「大概是90年代以後,開始有大片了,他們就意識到這個可能要做一些認真的研究。」張海表示,以他的經驗來講,曾設計或見識過不少價值不菲的兵器,這次擔任《狄仁傑》的兵器顧問,他就為狄仁傑設計了一把尊貴佩刀,市價究竟為多少?他講了個例子:導演高希希要做一把漢劍用以拍攝,他幫忙推薦找了龍泉一個鑄劍師傅製作,拍攝完畢後放到市場拍賣,「拍了28萬」,以此為比較,「狄仁傑的佩刀要比這把漢劍高出很多很多很多。」

《狄仁傑》中的唐刀

B

【 剖析 】

冷兵器之用:作戰工具,也是禮儀用具

在古代,兵器不僅是作戰的工具,也是一種禮儀的用具。張海表示,從一個人所使用的兵器種類、材質,往往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告訴南都記者,「比如《赤壁》這種古裝戰爭片,像戰車、戰馬那些東西就會是更重要的,劍或者刀這類兵器肯定就是禮儀飾品,它很重要,但是它畢竟不是第一主角,它是配角;另外一種,武俠刀劍片,這就不用講了,或者出現於某個歷史時代有刀劍的東西,或者有刀槍劍戟的東西就很重要;還有就是武俠神怪片,這類片子的兵器設計就可以輕鬆一點,神仙在用,怪物在用。」

其中,武俠刀劍片與時代背景結合較為緊密,對兵器的要求比較高,他以與徐克合作《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為例予以介紹:唐代有四種刀:一個叫儀刀,一種叫橫刀,一個叫障刀,一種叫陌刀。其中環首刀屬於儀刀,是儀衛之用,即皇帝、達官的護衛所用。大理寺少卿裴東來(鄧超)就配備了一把環首刀,這也是這種刀第一次在電影屏幕上出現;橫刀即短刀,便於攜帶,橫在人的腰間,以此得名。這種刀有大小之分,配給上官靜兒(李冰冰)的就是一把小的,「用夾的方式掛在人的腰帶上。」另外,李冰冰還用一把長刀,即為障刀,作防身之用。「而陌刀就是長桿大刀,是步兵所用的,它的外形更像三尖兩刃刀,就像二郎神那把。」

不過,並非所有的設計都能按照行內人士的設想來操作,張海透露,其中要考慮到很多因素,所謂顧問只是提出意見與建議,最終是否成行還需看片方的決定。

他自己就碰到一樁典型案例:因與甄子丹熟稔,受邀擔任其新片《關雲長》的兵器顧問。按照普通人的觀念,關二爺用的是一把鼎鼎有名的青龍偃月刀。但張海引證史書記載,當時根本沒有青龍偃月刀,關公用的應該是槍、矛、槊。儘管向劇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片方考慮到不宜挑戰觀眾的常識,最後劇組給關羽配了一把長桿大刀。而另外一個細節則是:原先劇組準備了馬蹬,但張海提出意見表示,那個年代並沒有馬蹬,「魏晉以前,沒有馬蹬,而是一種上馬器,只有一邊有,踩著上馬,也能起到一定固定作用。」最終,劇組放棄了馬蹬。

至於武俠神怪片中的兵器設計,張海表示可放寬要求,「我剛接了一部戲,有人要拍《仙劍奇俠傳》,請我幫他們做兵器顧問。但我給他們說『到底該按哪個年代設計?可能背景是五代十國,但不能完全複製那個東西,五代十國特別亂,沒有統一的東西,那就要自己稍微變一點』。」

然而,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其中的兵器如果只是做到符合歷史背景、人物身份,那還只是不過不失,要有獨到創新之處,兵器也配合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才能稱得上完美與無懈可擊。此次與徐克合作,就令張海頗有感觸,尤其是徐克為「狄仁傑」設計了一個獨創兵器,讓這位兵器顧問亦拍手叫絕。狄仁傑的兵器,外形似刀又似劍、尾部還有特殊功能,名叫「亢龍鐧」。

他透露,徐克考慮到,狄仁傑的個性是宅心仁厚,所以所持的兵器需重防守、輕進攻,它沒有鋒利的刀刃,進攻方式就是跟鐵棍一樣,打。確定了用鐧之後,徐克還專門提出構想讓張海為亢龍鐧增加特殊功能:「尾部有個刺滑,是一個機械設置,一旦調整之後這個刺滑本身就能夠發出強大的力量,一碰到對方的兵器就能把對方的兵器震碎。」這個設計一為創新,二來更加強化了人物角色的性格:我不進攻,除了防守,我還能震碎你的刀劍,高人就是與眾不同。

發哥演孔子,架勢很足,但隨手把劍摘下扔掉的一幕證明他不會佩劍。

張海直指《劍雨》中存在的一個硬傷:「不可能所有江湖人士都是用劍。」同時也覺得戴立忍的雙刀燒起來不合常理。

C

【 反思 】

    繁榮下的「遺毒」,令人覺得「可怕」

中國的兵器史源遠流長,並非每一部電影都有兵器顧問,指點江山。實際情況是:古裝大片常常被批歷史細節粗糙,在兵器道具上更是如此。聊及這個話題,張海的語氣中不禁流露些許憾意,而他所說的「武術刀劍遺毒」正是其中的典型反面代表。

1、鐵片刀,幾乎在中國所有年代的電影中出現過

「有一種鐵片刀,刀口很寬、刀面很軟的,你有沒有印象?那種刀叫做牛尾刀,那是明清才出現的,是捕快專用。但是那種刀,可以不客氣地說,在中國所有年代的電影中都出現過,電視劇中更是出現過無數次。」張海用一句話總結道「這太恐怖了……」

外行看熱鬧,估計沒幾人會注意到這個現象,也未曾深思過這個問題,但深諳門道的內行則是有些痛心疾首,心裡不知是啥滋味。聊及最近觀影中對古裝大片的感受,張海提到《劍雨》中的一場戲:戴立忍飾演的彩戲師變戲法,用火把雙刀燒起來。「我們在做刀時要控制的一個問題就是含碳量,就是該硬的地方硬,該軟的地方軟,所以這個刀就剛柔並濟了。那刀已經淬過火了,把含碳量控制得很好,火一燒那不燒成麵條了?」

2、《劍雨》,不可能所有江湖人士都是用劍

刀被濫用,劍何嘗不是?「先秦的劍不僅僅是個武器,還象徵身份。一個庶民你還想佩劍,這是不允許的,在那個年代犯了這種錯誤就很可怕。魏晉之後就已經不是一種實戰兵器了,它是禮儀兵器,佩劍就是好看,後來劍成為道教的法器,江湖人士有可能佩劍,但是如果是當官的不可能佩劍的。」他直指《劍雨》中存在的一個硬傷:「不可能那麼多用劍的人碰一塊的,不可能所有江湖人士都是用劍的。」

3、孔子不會佩劍

劍通常給人飄逸瀟洒之感,似乎武俠片中但凡是個俊朗公子就得佩把劍。除此濫用現象之外,怎樣佩劍也是很有考究的,這也成為大片中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所在:

「在魏晉之前劍鞘上有個叫劍璏(音「志」)的東西,佩劍是用一個皮帶穿過劍璏,然後把劍綁在身體上,劍是不能隨便移動的,如果要把劍摘下來就要把皮帶解下來,這才能夠把劍解下來。往後就是我們常見的掛劍的方式,就是劍鞘上有個繩掛住,隨時一摘就O K了。」然而,許多講述魏晉時期的電影作品都忽略了這個小細節,以至於在內行眼中,就發現了這個大問題。

張海舉例介紹說,電影《孔子》,導演胡玫似乎就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以至於電影中還出現這麼一幕:用掛鉤勾住劍佩帶在身的孔子,隨手把劍摘下,扔給徒弟,來表達憤怒,「孔子這麼一個講『禮』的人,居然不會佩劍,那不是禮崩樂壞了嗎?」尚未上映的《趙氏孤兒》,已曝光的海報也暴露出同樣的問題,「出了幾張圖片,也是這樣掛著的,那春秋的劍,用南朝以後的佩劍方式來佩劍,這已經是明顯的錯誤。」

顯然,古裝武俠大片盛世之下,兵器的問題還真不少。「遺毒」的影響力甚至產生了「可怕」的後果。據張海透露,浙江龍泉是寶劍之邦,龍泉寶劍還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如今因為市場價值,龍泉的許多刀劍鑄造廠家都在模仿電影裡面的錯誤刀劍,還遠銷海外。「專業的鑄劍師在學他們了,因為大片有影響嘛,他們想大導演他們都是文化人,肯定不會有錯的。鑄劍師傅都被影響了,這也太恐怖了。」

嗚呼,悲哉。

武俠片是中國傳統的獨特的一種類型電影,隨著2000年《卧虎藏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中國的導演們陸續進入了中國古裝武俠大片的行列。在冷兵器專家看來,這些承接了武俠片傳統的中國式古裝大片,其冷兵器表現如何?

1983

《天下第一》:

被一個門戟征服

無論是武俠片的傳奇人物胡金銓導演,還是1983年的這部《天下第一》,恐怕都讓年青一代感到非常陌生。但是張海對胡金銓導演的推崇有加,事隔多年,《天下第一》中的一個場景仍然令他十分難忘,並不是因為那一場是什麼電光石火的打鬥,而是因為背景上一個不起眼的戟。「唐代之後,戟已經不用於實戰了,擺在門口,當禮儀用具了,那個時候它的功用就是門戟,宮殿、廟宇要擺的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戰車少了嘛,沒有必要往回勾了,刺戳就行了。我們看到的那個叉沒有了,其中有一邊的叉沒有,另外一個刺往上,當時的戟就是那種形狀,一直到宋代門戟都是那樣。胡金銓拍《天下第一》的時候,他有一個背景圖片,就是這種戟,我覺得做得太細了,就是純背景出現,他都做得那麼好。現在大部分導演都不重視細節的考證,除了徐克,我就看到胡金銓很重視。」

1992

《新龍門客棧》:

兵器是人物的另一張臉譜

十幾年前的一部《新龍門客棧》堪稱經典,大漠孤煙,英雄兒女,蒼涼的意境是中國風的包裝,內核卻有幾分美國西部片的影子:封閉的西部小鎮,突然闖入的外來者,惹起的種種事端—— 甄子丹飾演大反派、東廠頭目為追殺忠臣良將梁家輝(飾演周淮安)而來到龍門客棧。

張海對《新龍門客棧》的評價是「跟《卧虎藏龍》不相上下」,從人物所持的兵器,便能面譜式地推測到各人的身份:唯一用雙手劍的是朝廷中人甄子丹,林青霞(飾演邱莫言)等一路保護梁家輝的邊遠人士,用的兵器中有苗刀。甄子丹的劍也是延續了漢劍的實戰用劍,而林青霞一方的苗刀來頭也不小。「是引進了日本刀改進的一種中國雙手刀,那種也是實戰力非常強的,恰好就是那個年代引進的,這點也做得特別棒。」

2000

《卧虎藏龍》:

製作專業,當屬楷模

《卧虎藏龍》當屬華語片走向國際的翹楚,當年曾勇奪奧斯卡10項提名,並最後捧得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同時在金球獎也斬獲了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的殊榮。一部在世界影壇上再度颳起中國武俠旋風的電影,在冷兵器的製作上,也十分嚴謹到位,「做得非常好,堪稱『楷模』」。

故事的開頭,就是圍繞著周潤髮飾演的李慕白的一把古劍—— 青冥劍而展開。雖然張海一再強調,在魏晉以後劍的實戰作用已經被禮儀作用所取代,江湖上以劍做兵器的人不多,但是他認為劍用在李慕白手中是恰到好處的。「劍後來成為道教的法器,而恰恰李慕白的身份是道俠,所以道俠用劍那絕對沒錯了,他自己功力又好,完全可以用劍。」

電影中,楊紫瓊飾演的俞秀蓮耍的也是劍,但是張海解釋,那是雙手劍,又是另外一路的兵器。「漢以後劍退出實戰後,我們現在看到的劍,就是李慕白那種劍,和以前的劍其實是兩種東西。中國古代的實戰劍,是以擊為主,刺為輔,現在的劍是以刺為主,擊為輔。漢代以前的劍,是雙手劍,現在以單手劍居多。雙手劍才是繼承了中國的實戰劍法。」

在他眼裡,《卧虎藏龍》的專業之處,還體現在細節之中,「楊紫瓊的身份是保鏢護院的,也就是我們說『跑江湖的』,她和章子怡對打的時候,她的庭院裡頭用的兵器都是正兒八經的江湖兵器。」

2002

《英雄》:

藝術原因把青銅折彎

張藝謀首次嘗試武俠題材的作品,講中國傳統意境與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媒體稱,《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題材來自「荊軻刺秦」的故事,無名(李連杰飾)、殘劍(梁朝偉飾)、飛雪(張曼玉飾)、如月(章子怡飾)、長空(甄子丹飾)五位大俠都是為刺殺秦王(陳道明飾)而來……

其中一場棋館之戰被影迷列為該片的十大經典場景之一。當時秦國七大高手追捕長空至一間棋館,長空一人力克七大高手,雨聲、棋聲、劍聲中,還有琴音伴和,場面兼具剛柔,張力十足。就在這種讓觀眾陶醉的情景中,張海瞅出問題了。

「長空和七大高手切磋的時候,把對方的幾把劍都打彎了,青銅劍,會彎嗎?不可能一打就斷掉的,就算鐵的也彎不了。」儘管如此,張海對《英雄》中的冷兵器評價還是相當高,「《英雄》的形狀做得非常接近當時的狀況,這個問題張藝謀當時應該想到了,出於藝術的原因他不得不放棄。」

聊及青銅,張海還指出一個常常被電影人忽視的常識,青銅劍是什麼顏色?「青銅劍肯定不是我們現在見到的這種顏色,青色是銅銹的顏色,青銅劍是合金做成的,顏色是金色,中國影視里拍的青銅器,沒有一個是對的。」

2003

《天地英雄》:

正統兵器個性化改造

大唐,西域,似乎都是武俠片酷愛的時代和地域背景。《天地英雄》,這次是一個被通緝的校尉,一個來追捕通緝犯的遣唐使,一個被通緝犯救過的將軍女兒,一個對行經商隊虎視眈眈的響馬,一群互為敵人、互為英雄的人在西域碰到一起了,一場生死惡戰在所難免。

2003年上映時,《天地英雄》的口碑與票房皆平平,不過在張海看來《天地英雄》的製作「很實在」。姜文飾演被通緝的李校尉,當時的武器是一把改良過的唐刀。「它以唐刀為基礎,改了一種既非民間又非官方的一種刀,因為他的身份是校尉也是離開朝廷,到江湖當中嘛。我覺得改得太好了,很個人化,把那把刀變短了,短刀的好處就是出鞘快。你看的是一個劍尖,其實是兩刃造,像劍尖一樣,反挑的時候更管用。」此外,一把西域彎刀握在手上,王學圻的響馬形象也脫然而出。

唐朝盔甲流行「明光鎧」,多以銅鐵合金製成,十分漂亮,但是明光鎧並非人人買得起,配合李校尉落難的處境,他穿的是和皮甲混合的改良版明光鎧,「它沒有完全照搬,你不能用唐朝的東西來說,人家並沒有在朝廷當中啊,人家是在江湖上。」加入皮甲質地的改良,也呼應了唐朝中西方文化交流緊密的大時代背景。

2005

《七劍》:

天山來客用什麼,你管得著嗎

《七劍》出自徐克之手,改編自梁羽生的武俠經典《七劍下天山》。講述了反清組織天地會被朝廷追剿,遂前往萬里冰封的天山求助,鑄劍高人晦明大師把畢生煉成的七把寶劍分別贈與七人,展開「七劍下天山」的武林傳奇。

說來也是一部以刀劍命名的電影,還是七把之多,但導演賦予每一把劍各自的功能和原理,讓兵器與人物、與情節產生了更多的聯繫,巧妙融合。張海認為電影的背景設定得非常聰明,讓徐老爺的想像力有了無限擴展的空間。「它說的是7個江湖人士,而且都是在邊遠的地方,又不是官方人士,這幫人跟中土文化沒什麼關係,所以我覺得他用什麼都行,無所謂。人家在邊關,在天山上,你管得著嗎?」

 

 

2006

《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金甲中看不中用

《滿城盡帶黃金甲》,場景、造型、兵器等,無一不與「黃金甲」的主題相呼應,整部電影金光閃閃,不僅晃到觀眾眼花,也捧回了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服裝設計等獎項。

但是經內行人張海一解說,原來所謂的黃金甲作為武器是脆弱不堪的。「黃金做的甲好看,不結實,電影中還出現了幾個畫面,刀在甲上面划來划去划出了火星,那是不可能的,黃金的甲一划就破了,黃金太軟了。在那個年代盔甲一般是鋼鐵做的。但是皇家的,可以原諒他們,皇帝不可能親自上戰場吧,好看就行,顯顯身份就行。」而戲中五代十國的背景設定,也相當巧妙,雖然戲中多次出現劍,就連皇室也不顧禮儀,使用劍做武器,張海認為這都不成問題,「亂世我們可以不講究,就無所謂了。」

2008-2009

《赤壁》:

第一部有冷兵器顧問的中國電影

吳宇森執導的古裝戰爭大片《赤壁》投資高達6億,將《三國演義》中大眾最為耳熟能詳的章節搬上銀幕。取得高票房的同時,也正因為觀眾對這段故事太過熟悉,沒少被找碴:滿口金句的「略懂」諸葛亮、嗲死人不償命的「娃娃音」小喬,不是人人可以接受。不過,放下人物設定不論,實打實的戰爭場面確實是讓很多影迷買賬。張海對《赤壁》中的冷兵器道具製作水準評價盛讚有加。

「中國電影只有兩部有冷兵器顧問,一個是《狄仁傑》,一個是《赤壁》,《赤壁》請的是楊泓先生。」據他介紹,楊泓先生是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對中國古代兵器考古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赤壁》最牛的地方是盔甲,基本復原了當時的情況,楊泓先生最擅長的是盔甲,是中國盔甲第一人。」在古裝戰爭片中,刀劍一類的兵器降為配角,主角的位置屬於與戰場有關的,如戰車、戰馬、盔甲等,《赤壁》對整個戰場感覺的把握凸顯大片風範。


推薦閱讀:

《笑傲江湖》里的明代長劍與工部腰刀
解密!三大武俠電影名作咋都有張震呢?
??武舞傳奇——中國武俠電影簡述【6】:禪意胡金銓
《最後的錦衣衛》:有一種傳承叫無怨無悔,有一種熱血叫無畏無懼
自毀前程的徐少強,喝酒致古龍去世,現後悔不已

TAG:電影 | 中國 | 武俠 | 武俠電影 | 冷兵器 | 演變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