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永祥意拳普讀(續)

 

 

第二章 意拳基本功法要弘揚發展意拳,基本功法是不是科學是個特別重要的問題,現在在全國和北京練意拳的人不少,但是經過各方面的了解和考證,很多練意拳的人經過多年的練功,身上還是沒有意拳的整體協調性和爆發力,究其原因就是基本功法不科學,主要表現為體內、體外矛盾混淆不清,以致於效果不令人滿意。

意拳的基本功法主要就是一個哲學的問題,記得家父講過在中山公園從學於王薌齋先生的一些老幹部們說的話:「這老人講的拳理符合於哲學。」家父要求我們要認真的學習哲學理論,增強對意拳的理解,還講到王老在晚年自稱矛盾老人,意義是相當深刻的。通過家父對我的哲學引導,後來我一直以哲學理論來研究意拳,終於明白了很多原來不懂的道理,如:精神變物質;矛盾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事物是永遠發展變化的。還認識到真理的客觀性和實在性。就這個意義講,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能創造只能發現。我們要按照哲學道理去探討去練意拳,使我們的基本功法科學化、真理化,使人明拳理,懂練法,才能容易練,使練習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比較滿意的收穫。下面具體講一下王老是怎樣講的,我是怎樣認識的,我所教的基本功法是怎樣練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是對立又統一的。如:音樂有高低音,其節奏有快慢,組合在一起抑揚頓挫才能成為一首美妙的樂曲;國畫透視上有遠近疏密,著色有濃淡,這樣才能成為一幅美麗的圖畫;螺栓和螺母只有擰緊了才能使部件固定好,才能使用。象汽車行駛、人走路等等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在練意拳上來說爭力就是矛盾,王老在拳學新編里講,試力為習拳之最大關鍵,試力要從徐徐二字中作體認功夫,初步試力應求二爭力,從一中心異向發出,相等相乘。悟得二爭力,再求全身各部分,均同時面面生力,無不相乘,互為應合,渾元一致,共爭一心,氣力貫通,全身無空隙,習拳得此爭力,方能使神氣意力真實合一,然後可謂之得中,可謂之得力矣!教拳要申明爭力的作用,以求發力自然,爭力乃拳學不傳之秘,能得與否,則繫於學者,視學者志向與體認功夫如何耳。王老(薌齋)所講這一部分就是體內矛盾,因相爭而使身體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渾圓,從而完成第一層次的試力,即體內矛盾試力,在我教學員練功時,用鬆緊帶作示範,使學員明白前後、左右、上下爭力具體應怎樣做,讓學生練一個階段後再把三個爭力同時做出來,這樣才能作渾圓技擊樁,在練渾圓技擊樁一個階段後才能做整體與外界的矛盾,王老(薌齋)在大成拳論里講:周身鼓舞,四外牽連,足趾抓地,雙膝撐拔,力向上提,足跟微起,如巨風卷樹,拔地欲飛,擰擺橫搖之勢,要與天地相爭,肩撐肘橫,上兜下墜,推抱互為,永不失均整之力,背立腰直,小腹常圓,胸部微收。王老(薌齋)的這一部分,講的是整體與外界的抗衡,從而提高了每個各體與外界抗衡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功力,這就是第二個層次的試力。

以上所講的程序是很清楚的,只有先練二爭力,組合成渾圓技擊樁,再練整體與外界矛盾的抗衡。這樣先體內,再體內、外結合,比較容易理解,容易掌握。這是我三十年來的一點體會,如有錯誤,希望批評指正,因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這樣才能弘揚發展意拳。薌翁在《〈意拳論〉增補》中寫道:「我所以用畫龍點睛之法道破意拳哲理,實欲告訴學者一個真理,習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則無異抱石卵而盼司晨,終無所成。學者不可不明此理。」希望與學者共勉。第三章 意拳健身樁平步養生樁歌訣兩角平立腿微曲,松靜安詳要調息;

氣沉丹田須自然,松圓常圓是根基。

技擊與養生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身體素質好才能有較好的技擊能力的發揮,從而證實健身樁鍛煉的成功,二者缺一就不可能成為中國武術。養生樁確實為技擊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使我們氣足、神旺、體壯、堅實,所以養生樁又是意拳的最基礎的基本功法。

在我國著名的古代醫書「靈柩經」的素問篇里有這樣的記述「提掣天地、把握陰陽、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說的就是健身樁。為什麼站健身樁能健身治病呢?再把中醫的理論談一下。中醫把調養精神看得很重要,認為神是全身之主宰,與精氣有著互相牽制互為因果的關係,所謂神役氣、氣役精、聚精生氣,聚氣生神。正常人的精、氣、神都是很旺盛的。如果受某些因素的影響傷神以後,精與氣失去正常的運化職能,以致發生疾病。中醫還提出主明、主不明:主明則下安以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說的是養生樁能夠很好地養腦,使頭腦清醒,能很好地指揮調節各部分的生理機能,使身體精力充沛,神清氣爽全身輕鬆。

站養生樁還能很還地培養元氣。中醫認為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本。一個人的體質強弱、壽命長短取決於元氣是否充實。站養生樁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下腹充實、元氣壯旺,也就達到了練養生樁的目的了。養生樁在調理陰陽平衡上也起很大的作用,在練功過程中,心腎能夠很好地工作,心主降、腎主升,一升一降相互交感,使陰陽得以保持平衡,人就感到神情豪放、精神爽朗,全身極為舒適。養生樁還能加速血液循環使氣血通達,練功者才能感覺到氣行,手腳發熱周身舒適。養生樁還能調理人體的清濁升降,清濁相混使人體氣滯血瘀、水殼不化,使經絡臟腑失調。站養生樁時經常出現打嗝、出虛恭等現象。這樣就起到了調理內臟、清濁升降的良好作用。

從以上中醫學的分析足以證明站養生樁是對人體十分有益而且能延年益壽並能夠治療一些慢性疾病的。所以對它的整理是會對人民大有好處的。下面講一下功法。養生樁:撐抱式樁法

兩腳自然分開,寬度與肩齊,全身重量放在前腳掌上;兩膝微曲,臀部似坐椅狀,上身保持正直、挺拔;兩手抬至胸前(與乳房一樣高),距胸一尺左右,手指自然分開,兩手相距一尺左右,手心向內如抱物狀即可。意念活動:想我站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沐浴在大自然當中,陽光明麗、空氣新鮮,與大自然溶為一體,心曠神怡。這樣每日練一個小時就能達到健身祛病的目的。為了配合練功,把王老先生的養身歌抄錄如下:

養生樁,極容易,/深進求,頭萬緒;用功使,莫著急,先選個適宜的場地;

充足陽光,流通空氣,有水有樹更相宜;不論行站坐卧,都要內外放鬆;

身軀挺拔、脊骨垂線成直角,渾身大小關節都含似曲非曲意;

守空洞、保清虛,凝神又靜氣;臂半圓、腋半虛,體會無微不舒適;

不思考、不費力,心臟無負擔,大腦得休息;

想天空虛闊,洗滌情緣和塵俗萬慮;

虛靈獨存,悠揚相依,笑卧如在水中宿,返嬰尋天籟,平凡無奇有天趣;

師法當遵守,不可太拘泥; 這裡面包羅著無限深思多甜蜜,

動轉頗似水中魚,自在自在真自在。第四章 體內矛盾與體外矛盾的訓練意拳之所以名之為意拳,我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意感(意念)誘導下進行整體修養和在矛盾意識訓練下使人具有整體爆發力的一種動力,其意念活動,貫穿意拳的始終。

所謂「精神意感」是指在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會有意念活動,也就是大腦的思維。換言之,就是你在想什麼,又如何去想的過程,這就是意拳鍛煉的關鍵。所謂意拳的精神意感,就是動力假借。如假借用一些客觀的事物來表示它的抽象的活動。比如當表現身體成動力狀態時,它像風中旗,淵中魚;當然也可用浪漫主義的色彩加以表現:氣勢如錢塘江漲潮排山倒海,狂風中大樹,蛟龍振電驚起等等,平時訓練就要求有在萬馬軍中拼搏,如入無人之境的感覺。我們通過在爭力意念誘導下的這種訓練方法,目的是要對身體的各部分肌肉進行最佳直轄市狀態的組合,以提高我們自身的內在能力。這是意拳訓練中精神變物質的一種特殊現象。簡言之,意拳的動力,既離不開意念活動,又離不開矛盾爭力。

人世間的事物,無一不是矛盾的,而矛盾的特性又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拳學的基本功也不例外。人體是按地球引力規律生長的,人與大地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在人的生長過程中,肌肉骨骼要支撐和牽動本體重量,本體重量又是與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人每行走一步,無不是克服大地引力這一矛盾的結果。由於地球有引力,人對地球就形成了物重,物重與地球的接觸,又產生了摩擦力。如果人沒有與大地的摩擦力,則是無法行走的。意拳的發力也是如此。腳與大地的矛盾增加了人與地面的摩擦力,使我們與地面形成一個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因而有了很堅實的根基。人在空氣中,感應強大阻力的這項訓練,目的就是在與空氣對抗的矛盾中,使自身鍛鍊出一個整體與外界抗衡的強大力量。而意拳的發力,正是以腳與大地的矛盾爭力為力源,通過腳對大地的蹬力,使力從腳下蹬出並傳導至周身,繼而發生周身的矛盾爭裹,並在以腳為力源的基礎上,以周身肌肉的鬆緊弛張度為力源,把力量最大限度的發放出來。此發力叫驚炸力或驚彈力,或叫剎車力、槓桿力、三角力、螺旋力等等,其實這都是意念和矛盾爭力的結果。即力產生於腳與大地的矛盾爭裹的鬆緊弛張度。

意拳是要通過一系列完整的科學訓練法,使學拳者將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調動出來,釋放出來。它的鍛鍊形式,主要是開發體能,而不是增加肌纖維粗壯度。

我們練意拳就是要把身體的各部分肌肉力量協調起來使之發揮最大力量,而這種協調的手段就是矛盾爭力。意拳的矛盾,具體可分為體內矛盾力和體外矛盾力兩大類。練好這兩種力則是成就意拳的關鍵環節。體內矛盾

體內矛盾力實際上是在意念的指導下,對於人體可控肌的所進行的一種訓練活動。通過練習使它成為既矛盾又統一的整體。這樣就使發力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體內爭力的訓練,可促進人體素質的提高,體弱者可健身,體強者可繼續開發體能,做到練中有養,養中有練,養練結合。

具體的鍛煉法,以養生樁或丁八步技擊樁為例。體內爭力訓練要求人體向前時,同時要有向後的力量;向左時,同時要有向右的力量;向上的同時要有向下的力量。這時人體本身的矛盾,這一訓練能使我們感受到本體既互相牽制,又互相聯繫,進而形成一個整體。

矛盾爭力由試力而知。在初練階段,要注意同一個時間內的兩個不同的側重點。如人體向前時,要注意向後靠,但此時要仍以向前為主;向後靠時,手要注意向前指,要有向前頂爭的意識,但此時則要仍以整體的向後移為主。向上、下、左、右方向試力時的道理亦相同。通過這種矛盾爭力的試力訓練法,可使身體爭圓,使試力及發力渾厚。試力時動作要均勻緩慢,心情要穩靜,像電影中的慢鏡頭動作一樣。

試力時,應注意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前腳要有下踩上提之感。首先,意拳的試力樁架,應先站成身體重心為前三後七的丁八步,所謂的前三後七,就是前腳所承受的身體重量為三分,而後腳所承受的身體重量為七分,重心在後腳上。按前三後七的丁八步站好後,就開始做身體由後向前位移的試力訓練,是定步動作,後腳要有蹬力,前腳要有踩提。在重心由前三後七,向前蹬成重心前五後五的過程中,隨身體重心的前移,前腳增加了重量,這樣,也就增加了前腳與地面的摩擦力。這時要加強前腳下踩的意識,但在前腳有踩意的同時,還要注意前腳也要有提的意識。具體講,是腳心在上提,膝在上提,脊骨在上提,頭在往上領提,總之是整體在上提。當然這時的身體不可能被真的提起來,否則就不成為矛盾了。提不起來的原因是還有踩力的存在,踩提應為矛盾,才能產生爭力。通過踩提,使一切爭力都以頭和腳的相爭之力為樞紐,使各個肢體的矛盾,都統一在腳與脊骨、腳與頭這一主軸的矛盾之中,這樣才能使我們得到體內的整體爭力。因為踩提是同時存在的,所以,身體重心由後向前移動的狀態,依舊是水平位移狀態。當身體重心由前三後七移到重心前五後五時,再做由前向後位移的試力訓練,使重心退回到開始的前三後七狀態。隨著身體在不斷向後位移的同時,前腳的重量也就越變越輕,與大地的磨擦力越變越小。這時前腳在下踩的基礎上,要有前膝上提的意識,似乎要把腳提起來。由於膝有上提的意識,便使腳由蹬踩之力,而轉換成踩按之力,而此時前腳踩按之力的目的,是不要讓膝把腳抬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矛盾力,加強了腳與大地的磨擦力。通過踩提意識的這種反覆訓練,能夠使腳部的根基穩定,加強了腳與大地的聯繫。總之,踩提之意,是既踩又提之意,此二者的矛盾之意識同時產生的。它能使人與大地的吸引力相吻合,形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做轟水試力時,要注意和體會前腳的踩提和後腳的蹬撐裹之力的感覺。做推拉試力時,雙手平胸,要注意

手與後腰的爭力,同時手又要與兩腳的爭力相合。做插托試力時,兩腳的爭力要與上領之意相爭合,此時雙手要上舉,使頭和脊骨豎起來。可見這些爭力,均離不開踩提之意。體外矛盾爭力

體外矛盾爭力,就是身體與外界抗衡之力,是與外界物體推拉牽扯,由空氣阻力磨擦感應而產生的。

與空氣的阻力感,可用水中運動狀態來比喻。比如,我們的身體在水中時,就會感受到水的前後、左右及上下的六面親合的阻力,與這種阻力相抗衡,這就是體外矛盾。在空氣中運動的道理和在水中運動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體外矛盾可使自身增強與外界抗衡的能力。外界的空氣阻力是圓融的,所以我們自身也是圓融才能與之相爭、相合。相爭的目的關鍵在相合,而相合的關鍵是如何順其自然。

總之,只有將體內矛盾和體外矛盾相合的發力,才能是渾圓均整的發力。

人的體內體外矛盾爭力是同時產生的,如人向前時,離不開前面的阻力,同時還要做出向後靠的力量,這樣就產生了人與外界的矛盾,同時又具有了人體的內在矛盾,這就是產生完整爭力的依據,爭力既是同時產生的,又是遊離於身體之內的,這就是周身無點不彈簧的道理。

體內外爭力訓練具有形體不失中的優越性,俗語道:形不破體,力不出尖。因為意拳的爭力,是六面均整全方位的矛盾爭力,這就是可以達到充實如太蒼,力漲似海溢,身動如山飛的境界。

體內矛盾與體外矛盾相結合的訓練,是改變人體後天長期局部用力習慣的關鍵。矛盾產生力量,身體內部矛盾能使人的自身逐漸形成一個整體;身體與外部矛盾爭力的訓練,能逐漸形成整體對外界相等的應力。在兩組矛盾力同時訓練的過程中,便可逐漸形成人的渾圓發力,這就是整體力量的由來。中國武術之所以難練,就是因為改變人的日常局部用力習慣的緣故。因為局部力是片面的,用力方法是不均整的,所以要改變它,以形成一個全新的發力體系,由此發揮人體的內在潛能。這是意拳訓練中十分關鍵的內容之一。第五章 意拳推手推手歌

兩手相搭點相連,守中用中瞬息間;

精神反應貴神速,渾圓一體氣為先。

推手是意拳的主要功法之一,是散手的基礎。散手,又稱斷手,是高度對抗性的運動。它要求具備健康的身心,篤實的功力,靈活的身法和步法,並能熟練的運用各種發力和各種打法。推手是對散手過程的剖析,是提高技擊能力的科學手段。推手是站樁、試力、發力、步法等基礎練習的綜合訓練,所以說它是「高級試力」。它在訓練自身的同時,也是推手雙方的「雙人試力」。要在推手當中學習和掌握各種力的運用,各種打法的運用,提高自身的發力水平及本能反應能力,具備在對抗中克敵制勝的精神和功力,為斷手打下堅實的基礎。推手練習,最好是在完成了渾圓試力的基礎上進行。意拳推手,大致可分為三個步驟進行訓練。第一階段是初步程式化的推手。第二階段是通過雙人試力來研究人體力學,開發自身潛能。第三階段是高度對抗的推手,培養實戰意識。

初級推手

初級推手又稱打輪兒。練習時雙方兩小臂相交,往複旋轉,旋轉之中要松、合、自然,不丟不頂,要有守中用中的意識,既看住自己的中心線,同時又指向對方的中心線。調整呼吸,使之深沉自然,心態要平和,精神要含蓄。間架配備同技擊樁間架,亦同渾圓試力間架,雙腳為丁八步,距離大小以均整舒適為度,中心安排為前三後七。運動時要細心體會體重的悠蕩,重心的轉換,身法步法的協調統一,同時還要體會動靜、鬆緊、虛實的轉換,周身內外的鼓盪,蓄力待發時機的把握等等。總之,要達到力量傳導順達,精神與身體高度統一。推手的初級階段是調整的階段,是換勁兒的最大障礙。初級推手不求勝負,因為激烈的對抗容易使人使用拙力、局部力,這樣會產生氣上浮,力上肩的現象,導致胸中憋氣,肩背發緊等不良後果。所以,初級推手的要求是:不可用力頂牛,不能糾纏在一起,更不能依仗本力大就去「推小車兒」,甚至出現掐脖子的動作,嚴禁脫點擊打對方,特別是面部。~

意拳喂手

這是種科學的雙人摸勁方法,所謂喂手又叫給點兒,既一方發力,另一方不做任何抵抗反應,聽之任之,以此檢驗發力方所發各種力的正確性。用這種方法來研究王薌齋先生在《拳道中樞》中所提及的各種力的運用,各種打法的使用及人體力學方面的問題等等,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雙人試力

在第二階段的推手練習中,雙方要共同探討王薌齋先生《拳道中樞》中所提到的各種力學問題,及戰術意識的問題,開發人體本能反應力。

首先,推手的雙方都應把自身看作是個渾圓統一的球體,兩個球體的運動又如放置中的一對太極球,其中包含有沾、粘、連、隨的萬千變化,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推手時要體會,既有矛盾又有圓融。雙方搭手時接觸點要有聽力,要又粘著感,即「重不擠骨輕不離皮」。隨著推手經驗的豐富,反應速度的增強,若能愈來愈快的感知對方發出的力的大小、方向、鬆緊、虛實、緩急等問題時,就說明已經日趨懂勁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將對方的發力及時予以轉化,並同時給予有效的反擊。這一階段的推手要形松意緊,不丟不頂,相互呼應,既有聽力又有指力,要有含蓄待發,綿綿不斷,變化無窮的攻防意識,做到發力無斷續,行不破體,力不出尖。推手是檢驗發力水平高低的試金石。推手時雙方因同時處於運動狀態,所以,誰的發力能首先奏效,就說明誰的錯誤少一些,否則就仍是笨力還未能除去。就發力的層次而論,是大動不如小動。意拳發力,由初級的整體悠蕩力、剎車力,到以後的整體驚彈力、爆炸力,都是由形體的大動到小動,由遲緩到迅速的。意拳推手,要體會出身體各部位的能動性,周身一體的統一性,對於在推手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對抗性推手

意拳通過站養生樁、技擊樁和綜合試力,能使人體達到初步的均整統一。推手是把統一的整體全部投入到對抗之中的一種運動。它包括了雙方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對抗,應儘可能發揮人體所具有的一切潛力,絕不亂造規矩來束縛自己。如定步不動和舍本的柔化等等,推手時要時時處處都有實戰意識。

第三階段的推手,是對抗性極強的爭鬥運動,這與散手已十分接近了。過去人們常說「推手既是實作」,就是指此階段而言。這一階段的推手,要求雙方兩臂一搭就搶點、見點就做,絲毫不讓,提、貼、捉、bi、抖、撥、揚、掛、偏、斜,只要是在點上就不限任何方法。在精神上要運用精神假借、精神暗示等方法,加強精神上的威懾力的滲透力,以起到克制對方,擾亂對方的效果,使對方處處感到不舒服,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不容粘毫羽,要善於運用各種戰術,做到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要使主觀思維和本能形成有機的聯繫,使神經系統與肢體形成精神和物質的統一,使推手達到一觸即發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訓練了應付萬變的本能反應,有效的打擊力量,靈活的身法步法以及技擊中雙方的空間距離感。同時,良好的心理素質,豐富的臨敵經驗及一系列作為散手所必備的條件,也應是在這裡解決的。所以,意拳的推手是散手的基礎,是提高散手水平的良好途徑。第六章 散手散手即無條件的搏擊,首先要反應快、動作敏捷、出手要重,這些在前幾個章節已經討論過了。本章著重談搏擊訓練中的步法、身法、定步操拳、活步操拳、有條件搏擊、無條件搏擊。

一、步法

散手中我認為以槐蟲步(三角形)為最好,因其動作小、機動性強,隨時能出拳發力。槐蟲步的主要運動形式是:前腳進,後腳跟半步,前進後退成三角形,出步要沉穩有力度,步法與上身協調運動,上下一致人難進。要做好槐蟲步首先要練好摩擦步!

二、雙手放在身體兩側,與外界做空氣游泳狀,找出阻力感,前腳邁出,屈膝提胯,向前邁步要用腰、用身體帶動腿腳運動,要磨脛,如踏雪趟泥向前,要把阻力感做出來,這樣反覆練習就可以使槐蟲步沉穩、紮實、有力度。

三、定步操拳

定步操拳主要是直拳、橫勾拳、上兜拳、栽拳、擼手打,主要是這五種。練的是勁,不要把它看成固定的方法。這些拳都要左右互換、順步拗步交替練習。作拳重要的是要注意應該出手沒有手,全憑身上走,形不破體,不出尖,一動作全身想,要揣摩意中力;要似車輪腳似鑽,形曲而力直,全身呈高壓狀態。

四、活步操拳

王薌齋先生講三尺之內與毒蛇猛獸爭生存,反應應極快,身法應非常敏捷,稍不留意便有性命之憂,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去操拳出手,步法就是就是「槐蟲步」,身法就是「神龜出水」。

五、有條件的對打訓練

有條件的對打訓練簡稱喂手,鍛煉反應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身上具備了各方面的條件,並能運用自如後,就可以進行無條件的散手了。

練功時刻表

練功時間不是硬性要求,可根據練功日深逐漸增加或相應調整,學員也可根據自己情況,安排在早晨起床後,或晚間睡覺前,要保證每日總練功時間在兩個小時左右。

站養生樁10-30分鐘,初練時短,逐增。試力:20-40分鐘,左右腿位互換。

發力培訓要在一定時間的試力基礎上進行,發力分定步發力,動步發力;也可分為單人發力、雙人發力,做十幾下體會內動即可,不要一味求。

三維統合試力練習(或稱站技擊樁)20-40分鐘,是在單方向試力練習有一定基礎推手、摩擦步、拳法和步法在每日站樁、試力後,練習5-10分鐘即可。練習日久,可將發力與拳法結合練習。有對手的情況下可作推手、對撞性發力、有條件實作、無條件實作等練習。無對手情況下,可用動態發力、步法練習、各種拳法練習加以彌補。

以上為意拳初級培訓內容,目的是讓學員對意拳有一個系統的了解與認識,對身體的內在系統有一個初步調整。學習的具體問題,具體解答。
推薦閱讀:

心意拳
意拳
秋聲獨賦的【大成拳,意拳】
【形意拳】淺談中國武術里的傳承和實戰(一)

TAG: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