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繁簡之爭,你怎麼看? 今日早報

針對此前「不懂繁體字,華夏文明已死」的言論,香港演員黃秋生日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自己更常用簡體字」

繁簡之爭,你怎麼看?

杭城語文老師建議:臨帖寫書法,守住文脈

  針對此前「不懂繁體字,華夏文明已死」的言論,香港演員黃秋生日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自己更常用簡體字」

  繁簡之爭,你怎麼看?

  杭城語文老師建議:臨帖寫書法,守住文脈

  □本報記者 高逸平

  實習生 洪艷艷

  「我完全出於一種好意,沒有一絲說簡體字是低等的意思。」日前,香港演員黃秋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鑰匙,但自己更常使用的是簡體字。但當需要研究中國文化和看古書時,簡體字是不夠用的,他說。

  此前,黃秋生髮了一段繁體字的微博,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唉,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黃秋生指的「中文正體字」,正是繁體字。這30個字,激起千層浪。壓力之下,黃秋生將此條微博刪除,可討論的餘熱卻未散。

  對繁簡體字間的平衡,語文老師感受最深。他們每天都在面對,如何傳播文字與傳承文化。

  「簡體字與華夏文明已死,根本就沒關係。」是他們一致的共識。浙江大學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著名古文字學家曹錦炎說,簡化字,在商代甲骨文時代就已出現,唐宋時期更多。它的出現,是為了擴大漢字的傳播對象。

  只是,目前,簡化字過分強調了漢字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背後的人文性。

文字簡化,為了傳播與普及

  「是否認識繁體字,並不能作為華夏文明生死存亡的標誌。」杭州長壽橋小學副校長曹愛衛認為。

  她認為,漢字從甲骨文一路走來,形狀不斷發生改變。「現在,對於甲骨文、金文、篆書,我們又有幾人認識?但我們能說,不認識甲骨文、金文、篆書,就是華夏文明已死嗎?顯然不會。」

  對此,杭州市青春中學語文老師周慧也表示,「對於簡體字和繁體字孰優孰劣,個人覺得其實沒有必要太過於爭執。」因為,「無論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中國漢字,都是中國人民的發明創造,都是寶貴的民族文化資產,都應當得到尊重和保護。」

  繁簡字之爭,在他看來,就像是「評判白話文和文言文孰優孰劣」,就像「比較西湖和泰山誰更美一樣」,「任何單一地、孤立地、靜止地去做裁判,都是不科學的。」

  其實,字體簡化並非現代才出現。「簡體字,商代甲骨文就有。唐宋以後,大量使用簡體字。」浙江大學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著名古文字學家曹錦炎介紹。

  為什麼會出現簡化字?「使用對象的擴大,文字不再只在少數人手中。」他說。為了傳播、為了書寫方便,簡化字出現。比如,簡化字中的「只」,古已有之。而「只」,是當時簡的異體字。如此的異體字,古代不少,已保存至今為簡體字。

  曹錦秀說,「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字,已消失。可漢字卻留存至今,這其中自是有它的科學性,否則早被淘汰。」

  「簡體字能普及大眾,讓更多的人識字、用字。」周慧認為。此外,「簡體字書寫方便,省時省力,更適合現代社會對快捷便利的需求。」

每個漢字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可同時,周慧還發現,「春遊秋遊時,學生認不出某一亭子對聯上的字求助老師『翻譯』之事,常有發生。」這令他為「繁體字」痛心。

  不僅如此,有學生甚至將「火星文」作為「繁體字」炫耀,「讓人啼笑皆非。」「每個漢字都會說話,每個漢字背後都是一段故事。」杭州高級中學語文老師許濤說。文字,「是精神活動的根源,承載了文化之根。」

  當然,漢字具備人文性的同時,也具備工具性。可是,「簡化過程,片面誇大工具性功能,文字背後的人文功能卻被削弱,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切斷文化之根。」

  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而簡化的過程,「有些漢字的表意一定程度上受損」。那麼,這就失去了漢字的本質,成了表音文字。

  對此,曹錦炎也認為,「簡化字,讓更多人認字並使用,固然是好。可是,過分強調了使用,忽略了文字的傳承與傳統文化保護。」

  不過,他說,好在繁體字並未取消。不少環境之下,比如書法,仍保留繁體字。

走近漢字,不妨臨帖寫書法

  有時,許濤挺糾結,傳承與創新之間,究竟怎麼平衡?幸而,一定語境之下,繁體字仍存在,比如書法。只是,練書法的學生太少。

  杭高校園所在地,曾是科舉考試的貢院。現在,校園內還保留了乾隆的御碑。語文課上,許濤會帶學生去御碑處臨碑,還會帶學生去校史館內看魯迅和李叔同的手稿(繁體字)。

  此外,解釋文言文中的字義時,許濤會追本溯源,講漢字背後的故事與造字緣由。

  對於學生如何近距離的理解漢字與文化,周慧建議,「不妨採用『識寫分離』的辦法,即不求會寫但求能認識常用的繁體字。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還可開設一些與繁體字相關的選修課。」

  在講漢字的「六書」時,特別是一些象形字、指事字、形聲字和會意字,他會適當介紹繁體字,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造字法。

  那麼,對於初識字的小學生來說,如何理解漢字呢?曹愛衛會這麼做:「為了幫助孩子準確掌握字形,區辨字形,我會根據實際情況,把有些漢字的字理教給孩子,讓他們理解這些漢字的前世今生。」她發現,這個效果還不錯,「當孩子們既認字形又識字理時,他們就對漢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會認錯寫錯字。」

  相關鏈接

  漢字演變史

  漢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演變過程?就此,本報記者請教浙江大學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著名古文字學家曹錦炎。

  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其構成的三要素是形、音、義。從漢字發展演變的過程來看,從商代甲骨文到兩周金文,文字繁化是大趨勢,是中國文字走向成熟化的一個標誌。

  漢字在成熟前,是簡單的。最早,畫畫即可表達。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漢字形成統一的體系。漢字,是從象形字到形聲字的成熟過程。

  但同時,簡體字(文字構型簡化)出現。商代甲骨文之時,就已有。如「於」、「易」字,就是甲骨文的簡化型體。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文字適用對象的擴大,簡體字出現就多了,特別流行通借字(今日俗稱「寫白字」),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文字簡化形象。唐宋以後,文字更加普及,為了書寫方便,於是大量使用簡體字,即所謂「俗體字」。

  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地成立文字改革委員會,進行文字改革,大力推行簡體字,簡體字即由此而來。

  目前的簡體字,有小部分是古代的簡化字(俗體字)。有小部分,由草書演化而來。研究第一批簡體字的專家,就根據草書中的少量簡化字而擬簡體字。這有一定道理。草書,為了書寫的方便,有不少簡化字。比如,簡體字「門」,即根據草書中的形狀而來。


推薦閱讀:

北京行政副中心搬到通州將怎麼建
貔貅公母貔貅怎麼擺放?
口述:小三經常來找我談話該怎麼辦
遇到「對著干」的人怎麼辦?
泡哪些茶需要用茶漏?茶漏該怎麼選?

TAG: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