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141-159)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141-159)

                                                         9 - 20 - 2009

 

第壹佰肆拾壹尊:寶光尊者 寶光尊者即寶光菩薩。具備普賢菩薩的一切品行與功德。佛光能引導眾生走出黑暗,謂之寶光。又據《法華文句》二曰:」寶光是寶意日天子,為觀世音菩薩應作。」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載,尊者已獲得佛法真諦,對於佛教的任何理論都已心領神會;他佛性深固,不受煩惱與憂愁的纏繞,已永離世俗世界。尊者神通自在,能隨心所欲地往來於世界各地;法眼清凈而無障礙,洞悉世間一切善惡諸事;能變化出無數化身,同時化現各地;不需邀請,就可以與眾百姓作朋友,並保護他們平安吉祥。尊者以自己的無窮智慧利益眾生,除滅民間疾苦,功績如空寂無邊的太空,又如陽光普照大地。尊者深信佛法,曾供養過世間所有的佛陀。他曾發下大誓願,要保護佛法,使佛法永遠流傳。

第壹佰肆拾貳尊:善調尊者 善調尊者即日藏菩薩。   據《法苑珠林》卷五二九載,過去劫曾有五百人供養諸佛,學菩薩乘。後因親近惡知識做下惡業,遂墮入畜生道中淪為馬。尊者為了度脫他們,也現身於馬中,以喚起五百馬本有之道心。適值佛陀來此游化,一婆羅門請佛陀接受供養,佛陀為超度五百匹馬,遂至其家。婆羅門不肯供奉飲食,尊者便以馬聲為諸馬說法,讓他們分出自己所食麥的一半施與諸佛,他自己也分一半食麥供奉佛陀。如此三月,五百匹馬皆命終,往生兜率天上為天子。他們來到佛陀住所,聞聽妙法,皆成阿耨菩薩。佛陀預言,在未來世,此五百天子皆得為辟支佛。尊者功德無量,也將成為佛,號善調如來。

第壹佰肆拾叄尊:奮迅尊者  奮迅尊者即奮迅王菩薩。奮通急進曰奮迅,此喻獅子憤怒咆哮的威嚴形相。尊者怒時,大地要發生六種震動,地獄裡的眾生、外道會隨之獲得解脫。   據《奮迅王問經》載,尊者曾請教佛陀,如何方能以無上的智慧遍知一切真諦?佛陀尊者必須做到四種奮迅:第一為戒奮迅,即嚴格遵循戒行,防止心身有所過失;第二為通奮迅,即經過禪定修練而獲得神通力,使身體變化自如毫無障礙;第三為智奮迅,即善於判斷事理的是非曲直;第四為慧奮迅,即心性無暗,通達事物的發展規律。祈求尊者,可使人現世平安,遠離一切災難,消除自身的惡習與過失,獲得正等正覺。犯有罪惡的人,沐浴潔身,衣著乾淨,跪在尊者前,口念尊者名號,罪過即可紓解滅除。

第壹佰肆拾肆尊:修道尊者 修道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有其人。道,即游履、通入之義;梵語修道之意又作有學道。於大乘唯識之中,初地之住心以後,至第十地最後修金剛無間道,稱為修道。   佛教將修習菩薩乘的過程分為十地或十住,即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由第一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名為」入聖胎」,由第五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名為」長養聖胎」,至第九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而出胎,既為菩薩,則智水灌頂,是為第十灌頂住。從第一至第十的整個過程稱為」修道」。尊者嚴格按此順序修道,終成菩薩。

第壹佰肆拾伍尊:大相尊者 大相尊者為文殊菩薩的前世身。大相是尊者過去世的名號。原為外道的一名小童子,名叫」歡喜」。   據《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載,在過去世,佛陀尚未獲得佛的果位。當時的世尊佛為眾徒授記,即預示將於何時何地成佛。某中尊者皈依佛教後功德圓滿,品性具足,獲菩薩果位,名號大相。其中有言尊者將在佛陀成佛時再次降臨世間,名號文殊菩薩。佛陀涅槃後,文殊菩薩(即大相菩薩的後世身)當獲得佛的果位,號」大莊嚴如來」。

第壹佰肆拾陸尊:善住尊者 善住尊者又稱善住天子。善住,指努力行善,住心於佛法的修行,不為塵世諸煩惱所影響。忉利天子,為忉利天諸天子之一。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載,善住天子與諸大天人、天女於園觀遊樂,是夜,空中有聲,謂善住天子七日後必死,將七返閻浮堤受生為畜生,復受地獄眾苦。天子聞之,大感驚怖,請示於帝釋天。帝釋天以天衣等廣為供養,至祇圓精舍求救於佛,佛乃為其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令善住天子誦之,以延壽轉難。他一心記誦,終成羅漢果。

第壹佰肆拾柒尊:持世尊者 持世尊者即持世菩薩。   據《持世經》載,尊者曾與五百大比丘及諸大菩薩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聽佛陀講經。《持世經》,即佛尊者之請而說的大乘法門。尊者心性柔軟,有忍辱負重之德;持戒嚴禁,勤奮於佛學理論;精通禪定,心性沉寂如虛空。尊者以慈悲之心憐憫世間一切眾生,以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為己願,斷除眾生的疑怨`恐怖與煩惱,為眾生指出光明之路,讓眾生脫離輪迴轉世之苦,避免轉生為牲畜、餓鬼及墮入地獄;引導眾生信奉佛法,本世平安吉祥,來世脫離生老病死之苦,轉生到極樂世界。持世菩薩一切護持佛法,讓佛教在世間大放光明。

第壹佰肆拾捌尊:光英尊者 光英尊者,即光英菩薩。   據《大寶積經》、《佛說純真陀羅尼所問如來三映經》等載,尊者之心如金剛一般堅固,無能斷截者,又如地水風火一般平等,既無所愛,亦無所憎,以一顆慈心濟度世人。尊者於諸佛法一切習,諸佛法欲具足。他能以自己的法力洞曉眾生的心思,隨人心所喜,以法教習。   又,隋朝有光英比丘。曾師天台灌頂,住清國寺。優柔教儀,慎攝戒行,具醫王之德,能治流疫痼疾。據《幻士仁賢經》載,他曾作偈曰:」譬如彼幻士,仁賢現此化,一切世亦然,愚者不得解。」

第壹佰肆拾玖尊:權教尊者 權教尊者即權教菩薩,權,靈活方便之意。教,教法。   尊者心性慈悲,憐憫眾生為痛苦所困惑,於是用權宜之法,解大眾一時之苦。世間芸芸眾生,都貪戀富貴利祿,陷入無窮的煩惱之中,很難解脫。有人心向佛教,然法性未堅,即便其行不違背佛教教義與戒律,但如此修行,必須恆沙河數般次的轉世才能悟得佛法的真諦。尊者心性慈悲,憐憫眾生的痛苦,採用權宜之法,紓解大眾的苦難。尊者救助眾生,猶如住宅不幸失火,全家老少被烈火圍困,生命危在頃刻,於此危機之時,尊者及時救眾人出火宅,脫離苦難。被救之人雖然不能獲得最終的解脫,但使他們暫時免受烈火燒灼,從無望中得生。眾生只要有一分遠離苦難的可能,尊者便要以十分的慈悲心,借用巧妙方法運載眾生遠離苦難。

第壹佰伍拾尊:善思尊者 善思尊者即善思菩薩。   據《大寶積經》卷一百二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內舉行的法會。彌勒菩薩為轉輪王時,善思對其有啟迪之功;佛乞食毗耶雜城時,獻花禮佛,誓為菩提,佛為說法,證無生忍。據《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百七十六載,尊者與龍吉祥菩薩在一起,龍吉祥端坐入定,尊者想讓他立即出家,便施法力讓三千大千世界諸山大地倶皆震動,而龍吉祥禪身心安寂,不為所動。後龍吉祥說:」善思當知,若諸身心有動轉者,見大地等亦有傾搖;諸世尊、不退菩薩及大獨覺大阿羅漢,身心安靜,遠離動搖,於諸法中不見不覺有動有轉有傾有搖?quot;尊者於是悟解妙法。

第壹佰伍拾壹尊:法眼尊者 法眼尊者(885-958),即五代時南京清涼寺法眼文益禪師,為南禪法眼宗之開祖。俗性魯,餘杭人。法眼,指見佛法正理之慧眼。五眼之一,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又,智能照塵為法眼。   尊者七歲於臨州崇壽院出家。先隨希覺和尚學律藏,後又學禪法久之不鍥。後偶遇羅漢桂琛於漳州,經點化而開伍,並嗣其法,創《宗門十規論》,為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南唐國主李氏禮敬有加,並迎至金陵,住報恩院,事以師禮,並從之受戒,賜以「凈惠大師」之號,。並為建清涼迦藍。高麗、日本等國渡海來學者,相望於途。顯德五年秋,閏七月示寂,世壽七十四。入寂後,謚號「大法眼」。著有《宗門十規論》、《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各一卷行世。

第壹佰伍拾貳尊:梵勝尊者  梵勝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梵,梵天之意,譯作離欲、清凈。《智度論》卷十云:「梵名離欲清凈。」《玄應音義卷六》亦云:「梵言梵摩,此譯雲寂靜,或清凈,或凈結。」勝,即勝因。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   尊者自幼出家,刻苦修習梵行。所謂「梵行」,據《法華嘉祥疏》卷七曰:「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爲梵行,別名斷淫爲梵行。」梵勝尊者遠離情慾,成就具足清白之相,終成阿羅漢果。

第壹佰伍拾叄尊:光耀尊者 光耀尊者,又稱光耀網菩薩,是北方佛土離暗冥世界的大菩薩。尊者認為世間萬物的生滅,如同看魔術師演戲法,如夢如幻。   眾生見世界千變萬化,各種雜念由此而生。若幻師停止變幻,世間萬物瞬間靜止不動,眾生七情六慾也就煙消雲散。人的一生就如一場大夢,夢中見到若干景象,醒後一切都無影無蹤。他認為,佛祖已為眾生指出了即時解脫之途,即:不留戀世間,解脫有情。解脫後能知堅守,不再被有情所惑,則會獲得正果。據《大哀經》卷一載,尊者在離暗冥世界與眾菩薩講法論道,忽然消失在大眾之間,頃刻間飛臨佛祖居地,將珠寶編製的瓔珞覆蓋在佛祖身上,以頭觸地,向佛敬禮,然後頌讚佛的功德。

第壹佰伍拾肆尊:直意尊者 直意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秉性耿直,出家後凡事皆以直心行之。直心,即正直而無諂曲之心,乃是修習佛法的根本。《維摩經·佛國品》云:「直心是菩薩凈土。」《維摩經·菩薩品》又云:「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尊者以誠實無曲之直心處世待人,終證阿羅漢果。

第壹佰伍拾伍尊:摩帝尊者 摩帝尊者,即摩帝菩薩。   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載,尊者曾與大慧菩薩游訪參拜世間諸佛時,佛陀與諸佛聚會於南海濱楞伽山頂,二菩薩來到此山,佛陀與諸佛為二菩薩灌頂加持,並為他們講解佛法。尊者善長修定,息慮凝心,身心寂靜,從中增長神通、智慧與方法。世間諸佛功德無量,然而普渡眾生的方法各異。尊者對諸佛救護眾生的方法一一牢記。世間有情眾生貧富不均,貴賤不等,老幼有別,尊者平等對待眾生,遍於世間,對有難者個各各予以護持。   摩帝又作摩地、摩提,意譯為慧。

第壹佰伍拾陸尊:慧寬尊者 慧寬尊者,唐代高僧。慧寬,一作惠寬。四川錦竹人,俗姓楊。尊者幼時即穎悟不凡,卓而超群,頗具神異。他和別人在一起作禪論道,沒有人能聽懂他的話,但將他的話問有學問的禪師,禪師卻大受安誇獎,謂為深通神佛之奧意。長大後出家為僧,拜胤法師為師,在山中靜修三十年。永徽四年,在成都靜慧寺圓寂,世壽七十。

第壹佰伍拾柒尊:無勝尊者 無勝尊者,為佛陀前世身。   相傳,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生下他後七天便去世了,他由姨母波闍提夫人撫養長大。其父希望他能繼承王位,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時時困擾著他,始萌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之念。出家後,他遍尋名師,但毫無所得,於是開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涯,希望通過肉體的自虐而達到解脫。也未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他決定放棄苦行,來到伽耶,在菩提樹下,向東敷草設座靜思。經過七晝夜的闡思靜慮,終於徹悟人生安無盡苦惱的根源和解脫輪迴的方法,獲得無上大覺而成佛。之後,他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初轉法輪」,向曾經隨侍的五比丘宣說自己悟證的道理。此後,他在印度北部恆河流域一帶的說法,得到了摩揭陀國王、拘薩國國王等的支持及資助,使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佛陀一生傳教幾十年,八十歲時,在拘屍那迦城的婆羅雙樹下去世。相傳他的舍利被分作八份分別起塔供養。   佛教徒為了紀念教祖佛陀,造了許多佛像供奉禮拜。釋迦佛的尊像有坐像、立像和卧像等,分別表示釋迦遊行說法、濟度眾生及離開人世的情形。

第壹佰伍拾捌尊:曇摩尊者 曇摩尊者,即曇摩菩薩。曇摩,保持自性而不改變之意。《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載:「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住持,不舍自相。」   據《法苑珠林·敬法篇聽法部》,往日舍衛國須達長者家內有二隻鸚鵡,解人語,曾聽阿難說若苦集滅道四諦法,歡喜持誦,夜宿為野狐所食,緣此善根,轉身為人,一為曇摩,一為修曇摩。又據<<無極寶三昧經>>卷上載,佛陀在羅閱祇竹園中舉行法會,尊者曾請教佛理:「菩薩已得寶如來三昧,自在所為,眾慧已具,便得三寶。」佛陀對他說:「已得陀羅尼門,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無所不到;菩薩持一慧已具入萬億慧已具靡所不至如是也。」尊者聞佛陀妙解,於佛法已然有了很深的理悟。   曇摩,又作達摩,意譯法。

第壹佰伍拾玖尊:歡喜尊者 歡喜尊者,為佛陀堂弟阿難陀,又為提婆達多之弟又作阿難,意為喜慶,佛十大弟子之一。   尊者於佛陀證道回鄉下時隨從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中了阿難作為常隨侍者。此後一直侍從二十五年。阿難博聞強記,凡佛所說,他都能準確記憶。曾勸請釋尊接納婦女為僧團成員,始具佛教僧團中始有僧尼二眾。佛教第一次結集時,他誦出經文,人稱:「多聞第一」。佛陀圓寂後,他發奮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並與摩訶葉一起領導了佛教僧團的活動。他寂於摩竭陀國與毗舍離國交界處的恆河邊。舍利由兩國分別建塔供奉。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阿難與摩訶迦葉總是侍立在釋迦佛的兩邊,成為一佛而二脅侍的格局。

標籤:500P, 五百金身羅漢, 帶注釋

  • Home
  • 關於
  • 全部博文

Designed by web2feel.com Coded by Local Dating, Dating Tips,Sugar Daddies
推薦閱讀:

12《第十二 燒圓滿香法事》注釋淺譯(12)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41-60)
長干行·妾發初覆額譯文及注釋
史記伍子胥列傳 原文 注釋 總結
《碎金爐》注釋1

TAG: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