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地上講太極拳勁(4)
把腳站松站輕是目的,但你如果真的鬆鬆的站是不可能把腳站松的,初練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用脊柱提起雙腿,切記不可強求,泰山不是一天磊起來的,每天提起一點就夠了。練了一段時間之後(通常要練很久,大概半年左右每天一小時)就會感覺軀幹尤其是後背很緊,這說明你的脊柱開始能用上力了,繼續練習會感覺後背有裂開的感覺,像是冰封的河面解凍,這就是換勁,換勁的過程中很不爽,總感覺身上什麼地方能拉開就好了,但就是拉不開,會感覺全身的勁都憋著,喘不上氣,這時千萬不可憋氣用力,繼續站,過幾天或幾星期就會過去。換勁之後,如果練對了可以嘗試將脊柱里的勁放開,膨脹開,這時整個身體會有飽滿感,胸腹會感覺漲起但其實外表沒有變化,會感覺到身體里的勁路很活潑,這就是所謂的『氣宜鼓盪』。這時可以練習推手,把站樁的感覺融入推手中,也就是推手是也要雙腳放輕,身體膨脹。一定要練用合一,洪老師的『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最重要的是『實用』二字,表面上『實用』是說把用法融入拳架,更深層的意思是『怎麼練就這麼用』,你練的時候全身放鬆,用的時候全身緊繃,那你練的就不『實用』,有點『知行合一』的意思。
那麼怎麼在推手中找站樁的感覺?拳諺說:「掤勁義何解 如水負行舟 先實丹田氣 次要頂頭懸 全體彈簧力 開合一定間 任有千斤重 飄浮亦不難」推手時要找『漂浮』的感覺,雖然有人在你身上推,此時雙腳不但不能沉重,反而要更輕,因為你的體重應該由他人負擔。這個『漂浮』有兩層意思,既是說你自己要像水,讓別人飄在你的上面,又是說你同時也是舟,不管別人力量多大,你只管漂浮在他身上即可。具體做法是『不丟不頂『,千萬不能躲,對方來了手,用你脊柱的膨脹感去接他的手,這時自己的手腳一定要輕,否則就又陷入了丟頂。如果實在做不到就『寧丟勿頂』,讓別人推進來,放進來,你用身體去感覺來力,同時自己一定要主動,別傻愣愣的等著人推,盡量輕輕的迎一下,堅持這麼練習,直到你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粘在別人身上了。這種『粘』的感覺很強烈,不是說別人怎麼動我都能隨著,而是別人在托著你動,一旦你有了這種感覺就會豁然開朗,之前和人推手總是防著,怕人發力,怕人快,現在別人怎麼動你都知道,或者說你不用知道,你自己的身體會自然反應,而且你把別人粘住了,他根本是快不起來。我以前跟老師練的時候總是喜歡問:「你看我這樣對嗎,你看我那樣對嗎?」但一出來真正的粘勁,我覺得不用問了,這肯定對,所以,我說這種感覺是很強烈的,你就知道自己練得對了。你還可以試著將自己的體重放到對方身上,如果練得不對,對方是不會負擔你的體重的,通常是一躲就躲開了,可是如果練對了,就像『粘』的感覺一樣,對方是不容易甩掉你的。俗話說『捨己從人』,要想舍己,要先有己,你自己都把握不住自己如何舍己?要想有己,站樁練脊柱!
如果站樁練煩了,就試著打拳架吧,把站樁的感覺帶到架子里,手腳要輕,感覺力量從脊柱中膨脹出來,松出來,一開始可能根本松不出來,漸漸的松到肩胛,肩頭,肘,最後到手,這個過程相當漫長,玩玩不可強求。陳氏拳的纏法就是練怎麼把脊柱的力量纏到手上,不要在手上糾結動作,手上領起一點力量讓手抬著即可,通過放大轉腰把腰裡的東西慢慢散發出去,纏法萬不可由胳膊或手發動。如果你已經能在推手中』粘『住對方,其實你身上已經有了纏法,纏法用起來應該是動作很小的,角度稍微一變就棚住了對方。只要身上有了纏法,對付一般人就沒問題了,如果你能把纏法從腰裡送到手上,那你的功夫就很高了,我這麼多年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網上看視頻見過能做到這樣水平的數數真不超過十個(我自己是不行的。)而且纏法真不是陳氏太極的專利,楊氏,形意,八卦都可以練出類似的功夫,只是叫法不一樣罷了。洪傳陳氏注重纏法,可能強調的有點過了,很多人練拳都是為了纏而纏,身上還沒出東西就練什麼螺旋勁,發力。對了,說到發力,不推薦大家多練,一般人練發力真是沒用,不管是推手還是實戰,沒什麼機會給你發力,就算有了機會你發了,粘不住別人根本打不出效果,除非你練到纏法上手,出手即棚,否則練發力真不如去練直拳。有的人說了,我這拳打出去是旋轉的,有螺旋勁,sowhat?速度和力量都犧牲在螺旋上了,能有多大效果?有的人發力喜歡沉馬步,腳下生根,覺得這樣力大,可是實戰中誰給你機會站著讓你打?速度和力量就不是太極的專長,為什麼非要以己之短迎敵之長?真正的發力來自脊柱,全身帶著棚勁,碰到對方就粘著人出去了,洪老師年老以後躺著就能把人打出去,用擺馬步轉胳膊?總之你發力也罷,推手也罷,不要想著借地力了,腳下反彈了,螺旋勁了,就把自己的中站住,脊柱撐開,不倚不靠的去做吧。推薦閱讀:
※【新提醒】楊氏八十八式太極拳動作視頻解說
※陳氏太極拳的「內氣」表現及練習方法
※楊式太極拳的風格是什麼?
※【百家爭鳴】陳家炮捶不是太極拳?
※太極拳肢體練和心腦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