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盛衰影響抵抗力 秋冬養生,從脾胃開始
即將到來的「立冬」節氣宣布秋季已接近尾聲,而秋冬交替的時候正是脾胃多事之季。我們該如何保脾護胃,10月30日由《南方日報》攜手廣東太陽神集團舉辦的「健康大講堂」,特邀請廣東省中醫院消化科主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黃穗平教授,為大家獻上主題為《秋季胃腸疾病預防及保養》的精彩講演。
脾胃盛衰影響抵抗力
廣東省中醫院消化內科黃穗平博士介紹,在中醫藏象學說中有「脾胃」一說,脾為五臟之一,胃乃六腑之一。古書《靈樞·五味》記載:「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都有賴於脾胃運化。黃穗平說,中醫所講的「脾胃功能」與西醫學所講的「消化功能,胃腸功能」有共通之處,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中醫所講述脾胃的功能除了包括西醫學的消化系統的全部功能,還包括循環系統的部分功能。
中醫有「脾主運化」一說,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飲食中的水谷精微(營養物質)並將其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運化水谷是指脾對食物中營養物質進行消化、吸收和運送到全身的各臟腑器官組織,發揮其營養作用。運化水液則是說脾對水分的吸收、運化轉輸和運送到全身各臟腑器官組織,發揮其濡養、滋潤作用。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及結局是正邪相爭的結果,其中正氣是關鍵。黃穗平說,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後天之本,是人體正氣的重要部分,《金匱要略》言「四季脾旺不受邪」,即指脾胃在四季中為人體抗禦外邪中起著重要的防衛作用。脾胃的盛衰,關係到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黃穗平引述中國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以脾胃為先。」因此,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失度,都可能損傷脾胃。黃穗平還提及,生長在中國嶺南地區的南方人相對更容易出現脾胃問題。為何這樣說呢?因為根據陰陽五行學說,脾胃均屬土,且脾為陰土,故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特性為喜燥而惡濕。嶺南當地的天氣以潮濕為主,濕邪侵犯人體時,最易傷害脾陽,造成脾的運化功能失常。
秋冬季脾胃易損
接下來我們談談秋冬時期的脾胃問題。黃穗平介紹,秋季的氣候是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秋季天氣涼爽,人的食慾增加,致使脾胃負擔加重,胃腸功能紊亂。晝夜溫差逐漸增加,加之秋收季節瓜果增多,易引起腹部著涼,導致脾胃功能的異常。而秋季肅殺之氣加重,也會引起一些人情志方面的波動,從而影響脾胃功能。因此秋季人們許多舊病也易複發,被稱為「多事之秋」。
在中國24節氣中,10月23日是降霜,這之後冬意漸濃。黃穗平說,冬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冬季時,自然界陰氣盛極,陽氣閉藏,萬物蟄伏,草木調零,冰封大地,自然界的萬物都處於冬眠狀態,生機閉藏,養精蓄銳。人體的新陳代謝在冬季也處於一年中最緩慢的水平,氣血趨向於里,毛孔閉合,排汗減少,精氣閉藏。
冬季氣溫低,且晝夜溫差懸殊,人體受到刺激後,血液中的組胺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胃腸粘膜血管收縮,自身的抵抗力和對氣候適應性均有所下降,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痛等癥狀。如果秋冬季不注意生活習慣及飲食的調養,極有可能傷及脾胃,引起慢性胃炎,潰瘍病,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
養脾胃注重一個「和」字
談到秋季脾胃如何保養,黃穗平總結出一個「和」字。秋季養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由於氣候變化的原因,人體的各種生物鐘、生理指標及其控制機制也隨之而變,這是天人呼應原理在人體上的具體體現。
秋季養生,應早睡早起,並積极參加活動健身鍛煉,登高、慢跑、快走等都是不錯的鍛煉項目。而對於年老體弱的人群,可以早晚練習中醫的養生功,或選擇在園林中或江邊湖畔散步。總之要多親近大自然,只有在大自然中運動,才能更好地感應自然萬物之氣,做到與天氣相合。達到「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這一養生最高境界。
秋季脾胃養生要注重精神、起居、運動、飲食等各方面的調養。保持平和的心態是精神調養的主要方面。很多人對季節變換很敏感,進入秋季容易出現「悲秋」、「傷秋」的情緒。秋季花木開始凋零、草枯葉落、大雁南飛、動物入蟄都可觸景生情地引起愁緒,產生凄涼、苦悶之感,誘發消極情緒、灰色心理。所以,有一個平和愉快的心境,對胃腸的保養及胃腸疾病的預防有著較大的好處。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之氣。
而秋季並不適宜大運動量鍛煉。秋季人體的生理活動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樣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
在飲食方面,黃穗平說則要注重一個總的原則:宜少食辛味,即減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蔥、姜、蒜、韭菜。因為辛辣食物,容易使內火亢盛,易致傷陰,所以在秋季燥邪易傷陰之時,也應少食辛辣之品。
《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為宜,食性溫之食,少食寒涼之物,以鞏固人體內的正氣。應選擇一些溫潤平和,健脾益胃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芡實、山藥、蓮子、百合、天冬、枸杞等以促進脾胃的運化,增強機體抗病力。秋季由於氣溫下降,脾胃運化功能可能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所以攝食上宜少食煎炒肥膩之物,多食清淡之品;少食腌制之物,多食新鮮食材。避免暴飲暴食,不規律攝食。攝入的飲食物應乾淨清潔。
食補為主,葯補為輔
冬季是一年中進補的好時節。冬季時,人體順應自然界氣候變遷,以收藏為主。人體此時的新陳代謝減慢,腸胃吸收功能好,攝入的營養物質很容易被吸收,利用率高。因而,此時進食補品,多能收到很好的滋補功效。民間對此有言:「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季氣候寒冷,人體需要從食物中補充足夠的熱量來禦寒。冬季進食宜選擇營養豐富、富含熱能的食品,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多食溫熱食物,少食寒冷食品。溫熱類食物具有溫經助陽、活血散寒的功效,常見適宜冬季服用的溫熱類食品有羊肉、鹿肉、狗肉、蔥、姜、蒜、荔枝、桂圓、核桃、板栗等。
冬季的進補可分為食補和葯補兩種,一般而言「葯補不如食補」,冬季進補以食補為主,可以選擇營養豐富的各類食物進補。除此之外,冬季還需要補充充足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過食肥甘肉類,以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防止飲食偏嗜。
葯補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選擇適宜的藥物來進補。氣虛人群,可以選擇人蔘、黃芪、党參、白朮、五爪龍、茯苓等進補;血虛人群,可以適當進補熟地、阿膠、當歸、何首烏、龍眼等藥物。
陰虛人群可以適當選擇生地、枸杞、西洋參、百合、沙參、麥冬、玉竹、天冬等藥物進補;陽虛人群可以適當選擇鹿茸、杜仲、肉蓯蓉、仙茅、巴戟天、淫羊藿等藥物來進補。以上藥物選擇應根據個人體質不同,合理加以選擇。葯補時一定要慎重,葯補不當,反受其害。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秋冬食療養生小秘方
小貼士
健脾八寶粥
材料:芡實、山藥、茯苓、蓮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參、白朮各等份,大米500克。
製法:先將藥物水煮,濾渣後加入洗凈的米煮熟即可。
服法:早餐食用。
作用:益氣養胃生津。
山藥大棗粥
材料:茯苓20克,大棗10克,山藥2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製法:大棗去核,與茯苓、山藥、粳米同煮成粥,加適量紅糖調味即可。
服法:分三次佐餐食用。
作用:用於脾胃氣虛、體倦乏力。
生地粥
材料:干生地30克(或用生地黃汁50毫升),大米100克,生薑汁適量。
製法:將生地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或將鮮地黃榨汁約50毫升,待粥熟時調入粥中,納入薑汁,再煮一、二沸即成。
作用:養陰生津。
當歸生薑羊肉湯
材料:當歸15克,党參20克,黃芪20克,生薑數塊,羊肉數塊,蔥,食鹽,香菜等調味品數量。
製法:將羊肉洗凈切塊,連同生薑,當歸,黃芪,党參一起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煮沸,再改小火慢燉,至快成時放入食鹽,蔥,香菜等調味品。
作用:當歸生薑羊肉湯具有很好的溫陽補氣,祛寒保暖作用,適宜於寒冷的冬季服食,可治療氣血虛弱,營養不良,貧血及手足冰涼等症。 李劼
推薦閱讀:
※老人都說: 屬雞人什麼時候開始享清福?【圖文】
※要有好的開始,初一積累陰德
※駕培改革 杭州有駕校開始動真格了·每日商報
※你愛的人剛好也愛你,有時正是悲劇的開始
※從17號開始三大生肖迎財旺吉時,喜事一片,橫財大波,一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