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干城:赫魯曉夫把肯尼迪「嚇得不輕--兩大陣營的博弈促進了---
趙干城:赫魯曉夫把肯尼迪「嚇得不輕」
最新文章東方早報 [微博] 趙干城2013-11-18 08:16 28
[導讀]肯尼迪承認「我嚇得不輕」,西方對自己的制度也沒有太大自信。
冷戰結束已逾近一代人的時間,這意味著今日在世界上逐漸佔有重要地位的新一代人是與冷戰時代沒有直接聯繫的一代人。他們對該時代更感興趣的可能不是冷戰,而是熱戰,比如今天討論朝鮮戰爭仍然是熱門,甚至討論短暫的中印邊界戰爭也可以吸引大量網民,但對當年在莫斯科和維也納分別簽署的美蘇限制戰略武器談判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協議(史稱SALT I和SALT II)仍然感興趣的人即便有,也僅限於少數專業學者了。冷戰的核心並不是那些熱戰,而是熱核武器,它們鑄造了冷戰所帶來的冷和平,這正是美蘇談判的要義,也是世界之能夠走到今天的關鍵。人們關心熱戰,是否與人性中隱藏的嗜戰本性有聯繫,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冷戰及其冷和平顯然不易成為熱點,冷戰史亦已成為觀照現實的鏡子。因為是鏡子,所以就有很強的功利性,極易顛倒,可能是這個原因,美國學者約翰·劉易斯·加迪斯的《冷戰》中文版封面將冷戰這兩個大字做了顛倒處理,意在向讀者傳達一種不怎麼積極的信息。
冷戰是熱戰的延續
關於冷戰的起源,丘吉爾的「鐵幕」演說被公認為二戰後一個新時代來臨的起始點。這個新時代與之前的兩次世界大戰做了切割,特別是第二次,因為冷戰是在盟國打敗軸心國以後才發生的,之前盟國有共同敵人。丘吉爾的演說指出「鐵幕」正在緩緩降下,但他沒有說誰在操作「鐵幕」的升降,如果這個「鐵幕」確實有一個機械裝置的話;而且「鐵幕」如果有,也一定是經過很長時間鍛造的。與法西斯的衝突甫一結束,雙方還有那麼多的未竟事宜要處理,至於就趕緊要打造這層「鐵幕」嗎?可見「鐵幕」如果有,也早就打造好了,那就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衝突: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鬥爭。二戰不但沒有解決這個衝突,實際上還因為更兇惡的極權主義被打敗後,突出了兩者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關於這個問題,相關的假設或許是,如果沒有法西斯和軸心國,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是否也必然有一場偉大的決戰呢?本書的序言引用喬治·奧威爾的《1984》作為開場白,說明本書作者的用意對這個假設是肯定的。但為什麼歷史卻沒有這樣發展呢?是問題的提出本來就是錯誤的,還是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畢竟找到了共存的方法,而且最後「老大哥」也沒有成為現實?
很多觀點認為真正要當「老大哥」的是斯大林,這其實根本是意識形態的偏見。在冷戰的全部階段都可以察覺,所有大國,只要有可能,無不都想嘗嘗「老大哥」的滋味,對自己管轄下的國民進行無所不在的監控,甚至在冷戰已然結束後那麼久,斯諾登也要拚死揭露一下美國國安局在反恐旗號下的監控手段。本書作者正確指出了自由主義的虛偽,而冷戰中雙方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是由鬥爭的性質所決定的,從這個角度看冷戰,或可說其根本就是熱戰的延續:二戰解決了軸心國,沒有解決的是兩種意識形態的相爭,或者說是制度的競爭。在這個意義上,甚至可以進一步探討軸心國究竟代表了什麼意識形態,以及自由主義本身是否蘊含了極權主義的幽靈,乃致戰爭結束後美國如此欣欣然將前軸心國主要成員都納入懷中。而對中國讀者來說,特別糾結的是為何美國如此淡忘其與日本的拚死鬥爭呢!
冷戰又是恐嚇的產物
冷戰和所有其他戰爭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國家與國家的實力比拼。這種實力體現的方式非常多樣。在冷戰時期,最突出的實力比拼就是熱核武器,而這種武器的悖論在於它們是不可使用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投入巨額資金,集中最好的科學家,花了那麼大的精力,去打造一種根本不可能使用的武器。武器是為了進行戰爭而發明而使用的,戰爭則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標,無論這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或者是其他什麼後人甚至看上去都很可笑的目標,例如傳說中特洛伊戰爭的原因是爭奪美女之類,但戰爭總是要達到一個目標,否則就沒有意義。熱核武器的出現終於打破了這點,因為使用熱核武器將毀滅人類,任何目標在這個事實面前都會顯得毫無意義。由於熱核武器的這個特性,使得其本身不但不可以使用,而且客觀上也降低了大國間爆發常規戰爭的概率,這才是冷戰的根本原因。本書對這點做了詳盡的解釋,而在解釋過程中卻也顯示出另外一點,即熱核武器使恫嚇成為十分可行的手段。
1950年代,蘇聯大力開發核武器,力圖趕上與美國存在的核差距,但美國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似乎都先蘇聯一籌。不過由於核武器的機密性和難以測定的特點,蘇聯開始大力使用恫嚇手段,赫魯曉夫一再用各種言辭威脅西方,聲稱蘇聯早就超過美國,擁有的能力可以摧毀任何一個西方的城市云云,把西方搞得心神不定。某次,後來當上美國副總統的明尼蘇達州參議員漢弗萊訪問蘇聯,赫魯曉夫和藹地問他來自哪個州,然後拿來一張地圖,赫魯曉夫用藍筆在地圖上標出明尼蘇達,告訴漢弗萊,他會命令導彈部隊以後發射導彈時不要瞄準該州。事實證明這種恫嚇是起作用的,美國大力發展無人偵察機及間諜衛星,其源蓋在於此,因為美國竭力想搞清赫魯曉夫的話真實與否。當然這在今天仍然是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各大國仍然致力於此道的原因。
赫魯曉夫的和藹恫嚇,後果還不止於此。實際上,由於蘇聯的自吹自擂,美國加快了熱核武器的開發,力圖「絕對」壓倒蘇聯,軍備競賽因而以驚人的規模展開,造就了兩個大國今天的巨量核武庫,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源頭。由於兩大國核武器的迅速升級,以及熱核武器的驚人後果,冷戰固然得以實現,但世界卻陷入困境。一方面,1954年美國在太平洋上空進行的熱核氫彈試驗當量達到一千五百萬噸,是轟炸廣島的原子彈當量的七百五十倍,放射性物質在全世界各地都能採集到,稍有常識的人都一定會認識到,一顆氫彈就如此,那毀滅人類其實並不遠。蘇聯科學家最先將其量化,在一份絕密報告中指出,只要有一百顆這樣的氫彈爆炸,地球全部生命將毀滅。另一方面,熱核武器的這種效用又促使尚沒有這種武器的國家全力以赴製造同樣的威懾能力。這也是為什麼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後試驗核武器,都對外聲稱其中包括了熱核武器的試驗。赫魯曉夫的恫嚇可說是「餘蔭」未散。由於某個國家究竟是否擁有可使用的熱核武器乃不可驗證的問題,因此可以預估赫氏戰略會一直衍生長命。
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雖然美蘇核壟斷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但用什麼方式反對最有效仍然值得細細考量。蘇聯的經驗證明恫嚇很有效,且會加劇軍備競賽,但這正是蘇聯後來解體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與蘇聯競賽的美國雖然仍在做老大,但在核武器問題上也同樣陷入困境,使奧巴馬銷毀核武器的號召看上去更像一個笑話,因此而授予他和平獎更是一天大的笑話。在這一切的背後,卻是其他大國只得繼續開發和維護熱核武器,以保持威懾能力。雖然將這些都歸咎於赫魯曉夫的恫嚇戰略並不準確,但恫嚇最終會變成現實。這在世界政治的安全困境中早已得到驗證,難道不值得後人理性思考嗎!冷戰的邏輯告訴世人,自熱核武器問世後,美蘇再也沒有爆發武裝衝突,說明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不可能對另一個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器,這個邏輯隱含的意思令人難受,因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最可能攻擊的只能是無核國家。這個邏輯的荒謬性以及現實性都彰顯了當今國際體系是建立在多麼不合理的基礎上,但誰也無力改變,這大概是赫魯曉夫當年恫嚇漢弗萊時還來不及想到的,不過這卻可以成為後人思考的出發點,儘管可能過於理想主義。
冷戰與制度競賽
冷戰是兩大對立意識形態的對抗和競爭,也是二十世紀最為重大的政治理念競爭。意識形態並不僅僅是某種必須堅持的思想觀念,而是具體化為政治與社會制度的建構,進而成為機制的效能和物質生產的結果。這當然也是馬克思終生堅持的思想之一,即物質生產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不過當赫魯曉夫對西方宣稱「不管你們喜歡與否,歷史在我們這邊,我們將埋葬你們」,他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確實很費思量,而且赫氏的口氣甚至也遠遠超過比如說毛澤東,後者認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基本上還是選擇題,即使在毛澤東的心目中東風肯定壓倒西風。上述領導人的思維在冷戰時代是可以理解的,一切都是零和博弈,蘇聯陣營固然做如是想,西方也同樣如此。當時還沒有發生我們現在看到的全球化,蘇聯也從未擁有過值得美國鄭重思考的美元儲備。本書作者則將此種競賽標題為「指令社會抗衡自發社會」,雖不夠精準,因指令或自發都不足以精準表述兩種不同的制度,不過其精髓大抵已經包含。
現在回顧,赫氏也就故伎重演,嚇唬而已,但據歷史記載,當時西方眾多領導人確實被鎮住了,肯尼迪承認「他把我嚇得不輕」,說明西方對自己那套自發制度也沒有太大自信,「三個自信」恐怕一個都沒有。那麼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使蘇聯成了紙老虎?現在看來,兩大陣營都有重大的制度缺陷,馬克思當年的預言是資本主義既創造了財富,也創造了無產階級掘墓人;到了列寧,帝國主義成了資本主義最高階段,必然通過戰爭走向滅亡,也就是資產階級自己成了掘墓人。這兩種預言與後來歷史發展進程都產生了很大的偏差,因為無產階級可能掘墓,資本主義就改革了,結果是社會福利國家出現;帝國主義打過仗後,意識到他們間的問題不打仗也可以解決,結果出現了歐洲聯盟。這兩種差異都是資本主義調適自身的結果,而預言本來認為資本主義是不可調適的,看來結論與結果不一致,緣於前提有問題。
用同樣的角度觀察蘇聯,結論是蘇聯本來也應該可以調適的。蘇聯的毛病開始並不比美國多,這也是為什麼赫氏可以鎮住美國人的道理。但蘇聯後來為了實現赫氏恫嚇美國而提出的目標,逐漸走向瘋狂,例如到了1970年代,按可比價格計算,蘇聯的GDP只及美國的大約六分之一,但軍費卻超過美國兩至三倍。這種因預言而成真的噩夢太值得後人警惕了。至於蘇聯後來為了所謂爭霸而將手伸向全球,不管是遠在天邊的安哥拉,還是近在眼前的阿富汗,蘇聯都全力以赴,直至派出大軍,在無盡寒冷的山區打上十年仗。後來俄羅斯冷靜回顧,才發現蘇聯出兵阿富汗完全是毫無戰略意義的攻擊。今日有某些觀點認為蘇聯當年撤出東德是「出賣」,這完全罔顧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犯下如此重大的錯誤後才得到的一點清醒認識。那種堅持認為冷戰給蘇聯陣營帶來勝利希望乃至福利的觀點,是根本經不起歷史檢驗的,而將冷戰的終結歸之於戈爾巴喬夫個人投降的悲劇更是對歷史的妄解,世人應當警惕
推薦閱讀: